什麼是休謨問題?

自然辯證法,科學哲學方面回答


休謨問題在當時的哲學界是十分轟動的。作為經驗主義者的休謨,否認了理性主義者所推崇的因果關係,並繼貝克萊延續了英國的經驗主義傳統。這個問題是如此的轟動,以至於哲學家康德將否定休謨的論證作為他的哲學目標。

那什麼是經驗主義?經驗主義就是認為,經驗是人類知識的全部來源,或是說根本來源。其中的代表人物為英國人約翰·洛克,喬治·貝克萊和大衛·休謨。他們的觀點各有不同,但都持經驗主義的觀點。

與之對立的則是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者,在那個時代主要以法國人勒內·笛卡爾,德國人萊布尼茨和荷蘭人斯賓諾莎為代表。理性主義者認為,理性才是我們可靠知識的源泉,而感覺經驗是不可靠的。他們希望運用像數學這樣的理性系統來解釋和認識這個宇宙。


先前的經驗主義者都說了什麼呢?首先,洛克指出,我們所有知識的「原材料」都來源於經驗。理性可以通過演繹來獲取新的知識(其實「演繹能否獲得新知識」這也是個經典的哲學問題,但在這裡先不討論),但這一切都是以經驗為基礎的。比如在自然科學中,如果我們沒有對自然做出任何經驗的觀測,我們從何開始運用理性討論?

貝克萊更進一步說:「存在就是被感知」。在這裡,貝克萊步入了一種唯心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結合。他說,既然我們的全部信息均來源與經驗,或是對經驗之間的關係的解釋,那我們怎樣才能確信在經驗之外還有其他的存在呢?

先行者喬治·貝克萊


在來到休謨之前,我們還需要討論另一個經典的哲學問題,那就是「歸納」的問題,Problem of Induction。歸納是什麼?比如說,我是一個專門觀測天鵝的哲學家,到目前為止我發現,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個例子),所以我總結出命題:「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論證是基於過去的所有觀測的,但我們又怎樣才能知道未來我們看到的所有天鵝都是白的呢?這一問題在休謨的時代還未能完全解決。在現代哲學中,我們會說,未來出現其他顏色的天鵝的幾率十分十分的小,於是討論其他顏色的天鵝是很愚蠢的,也是毫無必要的。這在現代的科學理論中也是如此(比如,我跳樓而不往下掉的幾率是非常小的)。


現在我們終於來到休謨了。那休謨提出了一種怎樣的理論呢?首先,休謨同貝克萊一樣,認為「我們的感覺印象僅僅來自各種可感的性質,我們並不感覺到被認為除這些感覺印象背後的任何物質實體」(西爾貝克 西方哲學史 第十二章)。

休謨更進一步,懷疑了我們對「因果性」的認識。因果性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吧,比如我打自己一巴掌,我就會感到疼痛。這一巴掌是疼痛感的原因,疼痛感是我扇自己一巴掌的後果。於是休謨來了,他會說:我怎麼能夠知道這一巴掌是疼痛感的起因,而兩個事件不只是一個偶然發生在這一時間段而毫無關聯性的呢?這為什麼不是一個「illusory correlation"呢?(錯把關聯性當做因果性)

我們自然而然的會先想到,在過去的所有試驗中,我扇自己一巴掌都會導致疼痛感。但我們在上文已經對歸納這一方法提出了質疑。休謨指出,人類在作出過往的觀測後,會自然而然的,在心理層面上期盼(expect) 下一次試驗的成功。其中有三個特徵:相繼性,接觸性,必然性。沒錯,我們「知道」在扇自己一巴掌之後,我們會感到疼痛。在不斷重複之後(好痛〒_〒)我們得出結論,說這一疼痛感是這一巴掌導致的。但我們是如何知道這一點的???為什麼在未來不會有一次失敗的試驗呢?

在這裡我們必須做出澄清:休謨的理論是認識論的,而不是本體論的。

休謨的理論是認識論的。

休謨的理論是認識論的。

休謨的理論是認識論的。

也就是說,休謨不是說在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存不存在還不一定→_→)不存在這兩個事件的因果性,而是說,作為認知主體的我們,為何能聲稱我們知道這一點。不要忘了,我們所有的知識,根據經驗主義者,都來源於我們現在和過去的感覺經驗。我們並沒有關於未來的經驗。


那這個問題得到解決了嗎?一直到德國哲學家康德和現代科學哲學之前,哲學界都沒有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這就是休謨問題。


-----------------------------------------以下是討論休謨問題的解決方法------------------------


那休謨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康德的先驗哲學

康德是德國人,所以他的哲學也是受到傳統的大陸理性主義理想的。康德發現,自然科學的根本竟然被休謨給摧毀了!這令康得十分擔憂。於是康德給自己下的哲學目標就是否定休謨的哲學論證。他的這一偉大的解決方法引起了幾乎比休謨問題還要大的轟動。許多哲學家稱之為「哲學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哥白尼做了什麼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

康德做了什麼呢?他把哲學界看待認識論的視角完全地轉換了,並且出其成功的將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結合了起來。傳統的認識論有心與物的二分法,而物體通過我們的感官傳遞給我們加以認識。但是康德提出,心,也就是我們主體,也在認識中充當了一個主動的角色。他說,人類有自己的認識框架,我們把接受的感覺經驗以符合我們這一框架的結構呈現出來。這一框架被稱為「先驗預設」,英文是「priori knowledge」或「schema".這其中就包括了時間觀,空間觀,和對於康德來說十分重要的因果觀。這些東西是內在於我們的。

西爾貝克教授給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交警向他的長官彙報一起車禍,長官會問他:在哪裡發生的?在何時發生的?怎麼發生的?如果他回復,他沒有在什麼時間發生,也沒有在哪裡,也沒有內因外因,可這起車禍就是發生了。。。很明顯,這傢伙不是在扯淡嗎。有些其他的先天知識也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著名的矛盾法,law of contradiction:如果我告訴一個球是綠的,你就自然而然的知道它不是不綠的。如果我告訴你這個人有病,你就知道他是不健康的。我們看到,這些先天知識是不依賴經驗的。

但同時,康德也保留了經驗主義的思想。在他的哲學中很明顯,我們仍然不能直接感知到外物,而是通過我們有秩序的感覺經驗來認識他們的。

這就是康德的解決方法。

而現代科學哲學給出了另一個。現代哲學家們給出了一條「歸納法則」。其中一條就是說,如果在過去有足夠多的試驗表明了這一因果性,那麼未來出現一個失敗的試驗是非常小的,於是我們不需要考慮這一問題。

另外一個就是運用「model realism", 這也是霍金教授的看法。這一方法基本運用奧卡姆剃刀原理。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符合我們經驗觀測的,比已知的其他模型都要簡單而有準確的模型,那麼我們就可以把這一模型看作是真實的。

基本上來說就是這樣。


休謨的懷疑論:經驗沉默了;「休謨問題」


休謨問題:
休謨因果問題——「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

休謨歸納問題——:「我們有什麼理由從對個別事例的觀察中引出普遍性的結論?」「從單稱陳述到全稱陳述的推論如何能得到證明?」
休謨倫理問題——「從『是』中推不出『應當』」。


實名反對@黎明之前 答案幾乎的每一個字。

先說結論:休謨是經驗主義者。休謨問題的核心是否定歸納法,目的是為了懟唯理論和形而上學,屬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果說給了科學一悶棍,那麼給神學或者形而上學就是捅了幾百刀,康德純理性批判前言說的殺傷力極大的游牧民族說的就是休謨這種。

休謨的懷疑是普遍的,對於科學的經驗歸納也是有激烈的抨擊,但是對於神學是個什麼態度呢?

但是,我要說但是,說他對科學進行詰難,是毫無問題的。因為他反對「火雞科學家」是非常著名的,也是他直接導致了「伴隨非因果」關係的確立,應用層面這個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對照試驗,控制變數,理論層面直接導致了後來的波普爾。當然,這個後來有點太遠了,實際上在很長時間一直到現在休謨的問題都是被懸擱而非解決。

那麼,既然我這麼說,為什麼我要反對高贊答主的答案呢?

他混淆了一個概念,簡單的將科學置於唯物主義,將休謨置於唯心主義,認為休謨作為唯心主義幹將向唯物主義猖狂進攻。

然後答主做了這樣的論述:

「這一次,人們緊緊抓住了這棵救命稻草。按照上文鏈接中的敘述,唯心論一統天下。

在康德之前,哲學存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系,自康德之後,主流的哲學界再也沒有人堅持唯物主義了(不知道的同學,可以去面壁了)。世界是唯心的,我們只能認識我們能認識的那個世界,規律是我們人類自己想出來的,至於客觀存在的那部分,我們無法認識,不可知。 」

exome?

同學們,畫重點,唯物唯心劃分法是蘇聯建立的體系,在我國教學中橫行,實際上在康德之前或者說西哲的主流可以概括為唯理論和經驗論,實在論和唯名論的戰爭。

當然,唯理論和唯物主義看起來有點像,而經驗論看起來有點像違心,但是即使是唯理論扛把子的任務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笛卡爾,都普遍認為是唯心主義。那麼問題來了,唯物主義的哲學家都有誰?

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如果不是中國人,馬哲人,那麼一定是法國人,就法國流行唯物主義一段時間,但是人數實在不多,整個西方哲學史來說,如果按照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劃分,唯心主義哲學家將唯物主義哲學家按在地上打,周圍還能留一圈拍手叫好的,無他,人太多罷了。

但是,高贊答主說康德之後主流哲學界再也沒有人堅持唯物主義了,似乎顯得唯物主義被打敗了,科學被打懵了,這顯然是在玩弄文字,這裡是是三個層面。

1、唯物唯心劃分陣營本來就不是主流劃分方法,康德時代的人不會這樣自我劃分,這是蘇聯開始流行的。

2、假設唯物唯心劃分是主流,那麼唯物主義一直不是主流,人數一直占極大劣勢,有名的哲學家裡基本都是違心的,包括經驗論的所有和唯理論的大部分。

3、再有,康德之後很快就有了唯物雛形的費爾巴哈和唯物主義戰神馬克思,當然這個時候唯物主義已經超進化,不屑和哲學界玩了。

所以,我對高贊答案的評價是:自己圄於國內中學的政治哲學教學之中,想著通過反傳統教科書高談闊論。

最後我也不大段論述了,直接放國內趙敦華老師的論述吧,對休謨有簡單的概論。


有些對哲學沒什麼了解甚至持鄙視態度的答主...就不要來這裡找不痛快了吧
現存的高票答案說得很贊,作為哲學愛好者,我想說一說自己的一些理解,以及澄清一下看到的一些誤解。
一,邏輯上的因果不等於時間上的因果。
「因為a=b,b=c,所以a=c」
「因為你打了我一巴掌,所以我很疼」
這兩句話都有「因為」和「所以」,但表達的因果關係並非是一樣的。休謨那個時代的人,就算是經驗主義者,也沒有到反對數學推理的地步。休謨懷疑的,是如同第二句話這樣的,時間上的因果,而非邏輯上的因果。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休謨笛卡爾到康德,似乎都認為邏輯是天然正確的,在此不討論這個問題)
綜上所述,誠然休謨使用了邏輯上的因果推理,但不代表此問題就是悖論,因為他懷疑的不是邏輯上的因果,而是時間上的因果。
二,休謨是在懷疑而不是反對。
這點很多答主都說到了。休謨不是說「啊哈哈科學家都是傻逼研究那麼多連基礎都是錯的」,而是僅僅表達了一種懷疑。懷疑我們習以為常的歸納法和因果律,到底能否在理性上得到辯護。
況且,休謨雖然懷疑歸納法和因果律,但天氣冷了他肯定還是要加衣服的...畢竟人還是要活下去的。像尼采宣揚道德虛無主義,到最後也沒有真的去違法犯罪對不對。可能這樣的態度是有些虛偽,但我覺得哲學家要是不懂把學術問題和生活問題分開看待,才叫真悲劇。
三,就算休謨是純粹反對科學也不代表休謨的反對沒有意義。
很多人都覺得休謨只破不立,但是還有一句話叫作不破不立。在休謨之前,少有人關注科學的哲學基礎問題。而休謨之後,像康德提出了先天綜合,到了近代科學哲學也蓬勃發展。休謨提出了問題,並不負有解答的義務,而解答的工作交給了後人,反倒促進了之後哲學的發展。
(而且...科學界也沒有什麼實質性損失嘛)
以及,休謨又不是只會給人拆台...在別的領域他也是有試圖解決問題的。比如說,雖然在倫理學上,他提出了一樣很煩人的「是不是」推不出「該不該」的問題,但是最終他得出的結論不是道德判斷沒有意義,而是道德判斷訴諸的是情感而非理性,也算是提出了指導性原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之後的功利主義。
四,這裡的因果和佛教的因果應該沒關係吧...如果有,那就恕小弟不才,沒看出來。
五,有人說雖然我們每天看見蘋果下落不能推知明天蘋果也會下落,但我們可以通過萬有引力定律推得這一點。
對此我想說...同學你中了休謨的套啊。凡是用更基本的科學定律(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為日常的因果辯護的答主,都犯了這樣的錯誤。
想想看,我們到底是怎麼知道那些科學定律的?
萬有引力定律,不也是牛頓研究太陽系行星的運動,再通過地月檢驗得知的嗎?休謨完全可以說,你檢驗這些行星是成立的,你怎麼能保證檢驗其他物體的時候一樣成立呢?你今天檢驗是成立的,怎麼保證明天檢驗還成立呢?
所以,在科學領域本身為科學的基礎辯護還是做不到的。不管大家承認與否,這就是哲學的重要性。鄙視這類哲學思考的答主,在闡述自己鄙視的原因時,本身已經在做哲學思考了。認為這樣的哲學不接地氣和自己的生活無關就這樣說好了,但請不要否認哲學本身的意義,更不要漠視古往今來的哲學家為給人類的知識尋求堅實的基礎的努力。
六,最後,大家大可不必因為休謨拆了科學的台就惱羞成怒嘛。其實想想,休謨也是個有趣的老頭。看之後的哲學家為了解決他的問題煞費苦心,這人說不定在墳墓里偷笑呢。再引用他的一句很有名的話:
「如果我們手裡有一本書,比如神學或經院哲學的書,我們應該問:"書里是否包含任何與數量和數目有關的抽象性思考?"如果答案是沒有,那麼我們應該再問:"書里是否包含任何與事實和存在有關的經驗性思考?"如果答案還是沒有,那麼我們還是將它付之一炬吧,因為這樣的書內容純粹是詭辯和幻想。」
每看到各類言之無物的心靈雞湯或者聳人聽聞的陰謀論偽科學之類的,我都會想起休謨的這句話,然後大呼過癮。私認為,如果用的好,休謨的火炬完全不遜色於奧卡姆剃刀,甚至牛頓火焰激光劍嘛。
在很多話題上,休謨持的都是一種不可知的態度,這與現代科學的氣質莫明契合,即在實驗驗證和數學推導之前,對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理論採取小心謹慎的態度。這點上,休謨反倒是我們的友軍了。


對懷疑論、殺雞理論、農場主理論等的一點批判
休謨是承認客觀存在是可以被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只不過是懷疑其反映的正確性而已。
休謨也是承認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至少是潛意識地承認),否則他就不會舉出紅豆黑豆的例子。
而此例只能說明實踐是具有社會歷史性的,從而受到實踐檢驗的真理具有相對性(是有條件的,是有其適用範圍的,只是人們未必可以立刻發現其範圍而已),是相對真理。物理學從經典力學到相對論就可以很好的說明這點。
但只要現在的實踐檢驗了這個認識,它就一定含有正確的成分,給它一定的條件它一定是成立的。
即使以後的實踐發展了得出了與其不符的結論,也只能說超過了這個相對真理的適用範圍,卻並不能說相對真理完全錯了。恰恰相反,這更意味著認識的進步,只要解決了這個認識與實踐的新矛盾, 這個真理的適用範圍就會變得更廣,越接近絕對真理。
就像曲面三角形中,內角和並不為180度並不能否定在平面中,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的事實(它頂多部分地否定了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認識),相反他更促進了認識的發展,實現了曲面三角形與平面三角形更高層次的統一,加深了人們對三角形的認識(其實現在物理學就在進行著類似的工作,試圖讓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實現更高層次的統一)。
而殺雞理論也是這樣的,雞總結的規律並不是完全錯的,它只是超出了它的適用範圍(在農夫未改變其生活方式前),假如雞可以活下來並認識到這一點,它就能夠深化對農夫的認識。
同理,因果性是否在整個客觀世界都存在,我們不知道。但,就我們目前進行過的實踐來說,它是存在的,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規律現象的穩定性無不說明了這點。即使到了以後產生了與這種認識相矛盾的實踐,也不代表因果性在其適用範圍內失效了(更何況沒有出現這種實踐,它還只是休謨的假設,假設存在兩顆黑豆,假設蘋果向上,正如你所說的"我們既不知道不合規矩的那一天是否存在,也不清楚如果存在它什麼時候來")。
把這道理推廣到世界上,它其實就是辯證否定觀在認識論上的體現——在對現存認識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對現存認識否定的理解。
你可能會想,難道你的這個認識就不是相對真理了?
是的,這個認識也是相對真理,但就目前而言,它是與實踐的結果相符合的。如果哪天出現了與其相違背的情況(尚不說這樣的情況是否會發生),那就是認識的另一次大發展了。
然而,僅僅得出這樣的認識是不夠的,實踐才是認識的目的與歸宿。
而這個認識對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的方法論意義。這要求我們在利用真理的同時要注意真理成立的條件,在碰到實踐與認識相矛盾的時候,不要畏懼,不要逃避,不要認為三觀崩塌了,不要主觀隨意地進行解釋,而是要正視它,承認它,通過進一步的實踐來研究它,在必要的時候要有敢於突破現有理論的勇氣。如果你得到了點什麼,恭喜你,或許,這就是是值一個諾貝爾的發現(像巴拉爾發現溴一樣)。
我想,這,大概就是哲學對具體科學,對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活動的指導作用吧。
如果你還有什麼疑惑,歡迎找我討論,我相信,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我說說休謨問題為何引起集體焦慮,以及其毀天滅地的破壞力。

休謨一悶棍干倒了整個科學界。西方哲學岌岌可危,世界觀近乎全毀。

直到康德出現進行了曲線救國,算是把勉強把科學撈起來,剩下唯物主義趟在地上挺屍。

以因果關係為例

休謨因果問題——「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

人人都信,卻根本無從論證。太陽出來和天亮了總是同時發生,這兩件事都可以用眼睛確認。然而其中的因果關係卻是看不見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證明它們之間真的有因果關係。

我們從來未曾感覺到因果之間的任何聯繫
……
我們所確實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覺,因為這些知覺借著意識直接呈現給我們,它們所以獲得了我們最強烈的同意,並且是我們所有結論的原始基礎。我們從一個事物的存在可以推斷另一個事物的存在的那個唯一的結論,乃是憑藉著因果關係,這個關係指出兩者之間有一種聯繫,以及一個事物的存在是依賴另一個事物的存在的。這個關係的觀念是從過去的經驗得來的,借著過去的經驗我們發現,兩種存在物恆常結合在一起,並且永遠同時呈現在心中。但是除了知覺之外,既然從未有其他存在物呈現在心中,所以結果就是,我們能夠在一些差異的知覺之間觀察到一種結合或者因果關係,但是永遠無法在知覺對象之間觀察到這種關係。因此,我們永遠無法從知覺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質,形成關於對象的存在的任何結論,或者在這個問題上滿足我們的理性。
——休謨

人們憑經驗習慣性地創造出了因果關係。從未證明過其存在。至於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根本無法判斷。

歸納法

先從簡單形象的開始舉幾個例子(以下例子只有黑天鵝是休謨舉的。似乎造成了一些誤會)。

有一個巨大的倉庫,裡面裝滿了豆子。只有2顆是黑豆,其它都是紅豆。每天從倉庫中取出一顆。數萬年過去,取出的都是紅豆,於是,按照科學的思想,倉庫里只有紅豆。並且科學家提據此出了萬年紅豆理論,與試驗100%吻合。準確。完美。無懈可擊。然而,這裡產生了巨大偏差。

牛頓就是那個取豆子的豆童。每次,蘋果都從樹上往地上掉(紅豆)。從沒有出現過往天上掉的情形(黑豆)。於是其創立了萬有引力學說(紅豆定律)。一切都是以拿到紅豆為基礎。卻無法確保未來不出現蘋果往天上飛的情況(反重力,黑豆)。從單個現象推斷一般規律靠不住。相對論提出之前,牛頓運動學被認為是精確沒有偏差的。發現澳大利亞之前,人們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

高黑科技:因果關係是真實存在,還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 - 知乎

一個農夫養了一隻雞,每天都喂它,這隻雞於是得出一個結論,每天農夫都來喂它,直到感恩節的前一天它被殺了。這隻雞到死都不知道為什麼歸納法失效了(這個例子來自羅素)。

放在統計學,這叫作倖存者偏差:為什麼所有的雞都說農夫每天都餵雞?因為沒喂的都吃了。為什麼人們傾向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因為非物質的看不見!

經驗論、科學理論,最多只能確保過去都符合,現在也符合。然而不幸的是,即便其從來都是符合的,也不能確保下一次依然符合。倖存者偏差還告訴我們,反例也許恰恰都被漏掉了。

休謨指出:「我們無法從覺知得出對象的任何結論。」也就是說……理論不能代表客觀世界——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也跟真理白白了

&>&>&>&>&>&>&>

休謨的毒藥

然而時至今日。

還是很奇怪。

為什麼學校里總是教相反的事情呢?

政治 正確

有些人可是連解藥都沒拿到,還躺在地上呢

似乎不少人認為對唯物主義還有救,我也承認說唯心論統一天下看起來有點過分,畢竟打人的是不可知論,搶地盤的是先驗論,唯心方面也是損失慘重。我們先看唯物論怎麼死,各種關係放到後文再說。

形而下

唯物主義基本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源,是客觀的,可以被認識的。並且唯物主義一個必不可少的目標就是認識這個客觀、嚴謹、規律井然的世界。

休謨遠不止踩了因果關係和歸納法那麼簡單。因果關係,只是代表。人們對休謨問題的關注並不完整,問題的核心相似,只是面向不同。休謨也是很和氣,只說自己的事,沒有跑去噴其它哲學。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對其它理論的危害程度來說,因果關係、歸納法成為人們心中顯眼的難題。但是……我不打算留啥沒用的面子。休謨的幾個問題不適合孤立起來看待,拆開來看,極大降低破壞力。如果休謨其它相關部分的論述有明顯缺陷或疏漏,早就被人擊破,不能稱之為難題,這是可以整體看待的基礎。

休謨……幾乎毀了整個「現實世界」。

休謨的理論屬於認識論,研究什麼是可以被認識的,什麼是人類無法認識的。可怕的休謨挪動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分界線。

在這個體系的其他各點上,我們也能夠看到這個體系是非常顯著地依賴於想像的。其中我將提到下面兩點。第一,我們假設外界對象和內心的知覺相互類似。我已經指出,因果關係永遠無法讓我們從我們知覺的存在或其性質、正確地推斷出外界的連續不斷的對象的存在。我還能夠進一步說:即使因果關係可以提供那麼一個結論,我們永遠也不會有任何理由推斷說:我們的對象類似於我們的知覺。因此,那個意見只是由想像的前述那種性質得來的,那種性質就是:想像是從某種先前的知覺得到它的一切觀念的。我們除了知覺之外,永遠無法再想像任何東西,因而不得不讓所有事物與知覺類似。

休謨認為人類對世界的看法,哲學,科學,一切,都只不過是人受人性驅使,想出來的一種結論。休謨之前,人們通常認為總結出的宇宙的規律都是客觀的,是宇宙本身的性質,所以人們才會稱之為「客觀規律」。休謨卻說人對世界的認識和規律總結都是人的意識創造出來的,屬於意識層面,只存在於意識中,是知覺,不是存在。所謂的客觀世界究竟是不是這樣,無從知曉。於是,唯物主義認識世界的偉大目標變成了「我的世界」。人類所能研究的一切事物都被划進了主觀範圍之內。那麼,在休謨的陰影之下……唯物主義者到底還在忙活些什麼呢?

再次重複一下開篇引用過的這段話

但是除了知覺之外,既然從未有其他存在物呈現在心中,所以結果就是,我們能夠在一些差異的知覺之間觀察到一種結合或者因果關係,但是永遠無法在知覺與對象之間觀察到這種關係。因此,我們永遠無法從知覺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質,形成關於對象的存在的任何結論,或者在這個問題上滿足我們的理性。

世界愛是什麼是什麼,但你能研究的,只能是知覺的。能認知,才能研究。知覺之外,你沒感覺到啊!而且由於因果關係成於意識,不能被可靠地應用於對象,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切認識和結論,都成了鏡花水月。敢說你知道,定是腦補。

休謨畫地為牢,在虛空中畫出一個大圈,把大部分科學、哲學,包括它們那些斬釘截鐵,無可辯駁,確定一定以及肯定的說辭都圈在裡面,並且批註了令人煩躁的三個字——你以為。

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都被休謨給毀了。

不可知論太可怕。

世界是什麼樣的人們並不能知曉,只不過世界在唯物論者的意識中被認為是物質的。至此,唯物論者對這個意識中的物質世界的認識和研究,只不過是唯心論覆蓋範圍下的一部分……說唯物論死透了不過分吧?

康德與先驗論

人們無法接受休謨提出的任何經驗都靠不住這種結論,又無法扳倒休謨,非常尷尬。只好當做看不見,該研究啥研究啥。

直到康德提出人從來都是在自嗨,根本無法完整理解客觀世界。人們都說康德解決了休謨問題,這樣說甚不恰當。康德提出了符合休謨框架的世界觀。就算因果關係靠不住,但靠不住不等於不存在。而且休謨承認覺知與存在間有關聯。於是康德說,沒錯,因果關係就是靠不住。並且具體說明人類是如何與生俱來地缺乏認清世界的能力。每個人都帶著一副有色眼鏡看世界,並且每個人的眼鏡都一樣,你看蘋果往下掉,我看也往下掉。但摘掉眼鏡之後的世界什麼樣,蘋果往哪飛,蘋果還是不是蘋果,都是無法知道的事情。因為眼鏡無法摘掉。

然而,每個人的眼鏡真的一樣嗎?如果每個人的鏡子不一樣……比如這個

知乎用戶:某人認識的藍色其實是我們熟知的綠色,他自己如何知曉?

康德拯救了誰

康德為他自己解決了休謨問題。康德的先驗論與休謨的不可知論有很大重合。康德認為休謨講得對。覺得世界就是這樣的。樣樣講得通。在這裡休謨不可怕。沒毛病。唯一問題在於解決先驗(transcendental)。有跡象表明,先於經驗的東西確實可以存在。小海龜剛孵出來,絕大部分都會往海邊(有聲音的方向)爬,天性使然,在經驗之前已經存在。這叫作「先天」。簡單粗暴一些來說,先驗就是「先天知識」對「後天知識」的檢驗,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如何使用——有色眼鏡

我們的認知能力是如何考察經驗知識並認識到經驗知識以哪些先天條件為前提才得以可能的。

人造人怪山:如何區分康德哲學中的「先天」和「先驗」?

即便在休謨口中,因果關係是經驗的產物,並且被劣化成了恆常聯結,影響也不大。因果關係在人們意識中的存在性未被質疑。實際上因果關係、歸納法就算是錯的,也只不過說明人類這個有色眼鏡有缺陷,沒能排除錯誤的經驗知識或者造成了偏差而已……

但是康德沒有為其它人解決休謨問題。或者說,對「解決」的不同理解,可能會很痛苦。康德沒有反駁休謨,而是擠進了休謨的陣營,讓自己的理論與休謨相符。要想說休謨問題解決了,人們必須承認康德的先驗論,加入康德的旗下,完全投身意識,擁抱形而上學,承認休謨說的各種靠不住,跟著康德一起猜猜看。康德自己說解決了休謨問題,完全正確。但別人也跟著說,就中了套。這哪是解決休謨問題啊?休謨只捅了一刀,康德過來補八刀。如果說休謨是土匪,一路燒殺搶掠,把古典哲學趕出了家園,康德則是跟在休謨身後的包工頭,在廢土之上圈地蓋房子,插旗稱王,先驗王國歡迎你!I Want You!

都是被逼的。在那個不可知的年代,西哲只剩一種活法,信康德。

人們不介意先驗。康德的意見至少是自洽的!就算缺乏依據,至少也沒明顯衝突。哲學問題證明不了是常態,不算多大事。康德至少擺明了就算真的因果關係藥丸,也不至於走投無路。毫不猶豫地,人們緊緊抓住了康德這棵救命稻草。按照上文高黑科技鏈接中的敘述,唯心論大行其道。

在康德之前,哲學存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系,自康德之後,主流的哲學界再也沒有人堅持唯物主義了(不知道的同學,可以去面壁了)。世界是唯心的,我們只能認識我們能認識的那個世界,規律是我們人類自己想出來的,至於客觀存在的那部分,我們無法認識,不可知。
康德是近代第一大哲,他的哲學就是一個蓄水池,之前所有的舊哲學都匯聚到他這裡,之後所有的新哲學都從他這裡流出。

第一大哲語出梁啟超,蓄水出語出安倍能成,溢美之辭罄竹難書。

&>&>&>&>&>&>&>

誰都別跑

然而……唯物論還真沒趴下!休謨問題誕生於十八世紀,而每個人都了解一點,在天朝深入民心的辯證唯物主義誕生於十九世紀……

看出差距了嗎?真有不怕死的。誰說的沒人堅持唯物論了,自己反一下自己。唯物論大受歡迎。堅持就是勝利。

休謨沒說沒有因果關係,只是說這因果關係是人們以為有,實際有沒有判斷不了。死馬當活馬醫,而且康德的先驗假設比休謨容易攻擊得多。既然這樣,不如大家一起死。這就形成了休謨危機之後的另一選擇:批康德。唯物的世界已經完了,在唯物論者眼裡,就等於西哲全部都完了。康德也別假裝還有希望,都是死人,一起當幽靈。

康德帶來了希望,但也是從康德開始,原本的西哲世界被玩壞了。(或者說是巨大的飛躍?沒差,一個意思)

康的認為真理要靠理性來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原理可以用來批康德脫離實踐的腦洞。但同時……實踐這個檢驗標準有檢驗過嗎?從康德開始進入了全民先驗時代,還是從康德開始,人們開始承認或默認,哲學從來都是先驗的?

&>&>&>&>&>&>&>

近代實例

再往後,出現的的例子:缸中腦——意識之外不可知

如何看待「缸中之腦」這一假想?

「缸中之腦」是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和歷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書中,闡述的假想。「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

說這個例子符合康德觀點更恰當。休謨腦洞太大,人們實在難以想像沒有因果關係的外部世界。

普特南認為自己證明了缸中腦不存在,來反駁笛卡爾的懷疑論。這算是對手送人頭吧?

後世一些作品借用了缸中腦的思路。電影《源代碼》就是照搬了缸中腦假想。不過電影里科學家製造的缸有缺陷,被裝進缸里的哥們發現了 °(°ˊДˋ°) °

實際上,人類沒有任何手段確保世界不是《駭客帝國》,不是《盜夢空間》。《駭客帝國》那樣的電影,展現的是某一群人視野與其它人不同。在二次元奇葩作品【口輕千萬別點】《沙耶之歌》中,則變成:有一個人的眼鏡跟別人大不一樣了。

&>&>&>&>&>&>&>&>

形而下與形而上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繫辭》

形而上者,直接告訴我們世界怎麼回事,就跟翻過答案一樣愉快。比如以佛教來說

一杯水中有四萬八千蟲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大千世界

痛苦的地方在於,認準了邏輯的人不能判斷別人是不是真的翻過答案。全憑個人悟性。

愛信信,不信拉倒。

從表象來說,不解釋為什麼就是形而上。至於那些講邏輯講道理,講因果關係,講現實,因為所以,科學道理,是【形而下】,比如科學、辯證法。但是這種事情很混亂,馬克思的辯證法是從黑格爾那學來的,而黑格爾通常被認為是形而上學的。上下通吃這種事也很常見,康德先形而上地設定一個有色眼鏡,然後再形而下開始講道理……

人們對形而上學的定義多有不同,每個時代,甚至每個人嘴裡的形而上學意義相差都很大。

「形而上學」是被用來翻譯 metaphysics 這個詞的 …… metaphysics(原文是 τ? μετ? τ? φυσικ? βιβλ?α (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 即 「the books that come after the [books on] physics」 [1]),也就是「物理學之後」這樣的意思。有人(比如古代阿拉伯的一些學者)認為這是指探索物理學背後的哲學問題之類的意思,其實也有可能編者只是在標明順序(比如閱讀或學習的順序),表示這本書在物理學那本書的後面。當然,說形而上學是比物理學更深一層的追問也沒什麼問題。
後來 metaphysics 就被用來指類似亞里士多德在這本書里討論的這些話題,但 metaphysics 到底具體包括哪些問題在中世紀、近代早期、康德及其後是各不相同的,到現在也是有爭議的問題。所以簡單解釋為關於世界實在的追問是比較省事的做法。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做減法的方式來理解,比如把形而上學與認識論區別開來,認識論是討論知識和真理怎樣探索問題。
「形而上」出自《易傳·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道」和「器」的區別非常類似哲學問題和技術問題的區別,所以用「形而上」翻譯 metaphysics 還是蠻貼切的。 (這還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 (1856–1944) 的翻譯。)

唐逍:「形而上學」到底是什麼意思?

metaphysics按字面說:超越物理。這個詞按照發明者的意思,一定是貼近字面意義的。物理學能研究的都不是形而上學。也就是手段所不能及者是為形而上。

休謨本人反對形而上學,西方哲學幾乎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而上。因為進入哲學討論必講邏輯。西方哲學界而是形而下統治的,所謂的形而上學實際是上下的結合,甚至還有思想認為東方沒有哲學。蘇格拉底那樣的宗師連一本書都沒留下來,只留下了段子,並且死於民意,得是多不吃香?

哲學一詞譯自「philosophy」,字面意思是「愛智慧」。

有見過反過來嘲笑西方哲學是炭基AI的說法。要說西哲已經退化成邏輯學,似乎不很過分。

到這裡可以清楚,休謨問題歸結到形而下的原因,這危及到了整個西哲存亡。主客觀僅僅是理論之爭,意義不夠重大。

休謨的戰果:

「現實世界」不能講道理:形而下與唯物主義無法共存

形而上學+唯心也是舊理論損失慘重,只是休謨沒把提出新理論的空間徹底堵死。於是才有了康德橫空出世。說康德是末日降臨後拯救西哲世界的英雄恰如其分。只不過……人們常常忽略救世主康德的成就,有一半要歸功於休謨的破壞。

「康德哲學如同一個蓄水池,一切之前的水向它注入,一切之後的水從它流出」。
「在哲學的道路上,任何思想家都必須經過一座橋,這座橋就是康德」。

前無古人,休謨打死了幾乎所有古典本體論;後無來者,新哲學想開始,除了康德別無二選。

&>&>&>&>&>&>&>&>

形而上

純粹的形而上者,我們聊天朝就夠了。

王陽明:心外無物——本人的一切僅限於覺知。其它覺不出來。

道可道,非常道——無法準確描述道是什麼,講出來就已經改變了。

是不是很休謨?

關注本心,感受能感覺到的世界就夠了。感覺不到的世界,跟你有啥關係呢?主觀世界就是一切了。證明?不必~~主流東方哲學並非以思辨、證明為基礎,不太受影響。看諸子百家,人們也根本不注重解釋我為什麼持有這個觀點……只說結論或主張,何為天道,何為帝道,何為人道,不聊為什麼世界是這樣。也沒法講為什麼。就算詳細解釋一個問題,也是為了聽者更好理解,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每個人都長了腦子,信不信自己去悟!

有個人一句話完整包括了休謨問題,涵蓋了康德的虛幻世界,順帶指出,每個人的世界並非一樣的,而且由於人盲目相信自身經驗,導致人與人之間本質上不能互相理解,並舉例說明——夏蟲不可語冰(莊子)。

根據夏蟲不可語冰改編的小故事 三季人,具體詮釋了其中含義——認知範圍不同無法交流。

我無法用語言來評價這句話。簡潔,深邃,哲理,這些詞似乎都配不上這短短的七個字。西方哲學用晦澀難懂的語言堆積出的一本本著作,最終卻爭執不休,莫衷一是。但這七個字說了他們說過的,說了他們說錯的,說了他們沒說的。而且沒有爭議,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能懂。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看到、理解了真實的世界,然後打作一團。

辯論只會變成爭論,根本沒法交流。它總結經驗得出結論:一年有三季。人也總結經驗,你告訴我天上有兩個太陽,一個看得見的,一個看不見的,我是信……還是不信呢?我好像也是三季人。

剛果人民表示,一年中只有雨季和旱季。北極的朋友堅持一年只有一天。青蛙強調,它看了一輩子,天都只有井口那麼大。人們無法知道自己的哪些認識恰當,哪些不恰當。就算從井裡爬出來,知道了一年四季,知道了極晝極夜,也只不過是進入了另一個結構不同體量更大的井而已。聽得懂就聽,聽不懂就算了。證明不了。你說幾季就幾季。

並非世界觀不一樣。世界就不一樣。

每個人都是三季人。然而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了解世界,不認為自己是三季人。

「夏蟲不可語冰」,還可以點評整個西方哲學史——各說各話,春夏秋冬。

孔子也有類似的說法:中人以下不可語上。

跟太蠢的人,講不通。

但是碰上有智慧的人,就變成他跟你不講了。怪就怪自己太……呃……接受不了新事物……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邏輯是什麼,證明是什麼……好吃嗎?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名副其實的宗師之間,沒有分歧。老子跟孔子之間沒有爭論什麼,但道家弟子和儒家弟子間的故事多了去了。爭來爭去地,說明什麼呢?

——大師領進門,也沒學會『冬』怎麼寫。

完美的覺知

西哲認為真理是在人意識之外的某種「存在」,人們是去把它搶回來。而東方聖賢總是在說,一切都要向內找。真理、道、造物,不管如何稱呼,都在覺知內,只不過個人的覺知沒能擴展到完全覆蓋真理那麼大。可知、不可知都表示在覺知之外。因此在形而上、覺知的領域,沒有可不可知,只有覺知的擴展

一個人把自己的覺知傳給他人,或者從他人處接收覺知,不可能通過語言完美完成。因為語言是覺知之外的傳播途徑。

所以道不可道。

只有在覺知中交流,與上帝同一體

他與父、聖靈是同為一體,同享一名的(太廿八19)

牛頓明白了,跟了教會。

愛因斯坦也明白了。以他為代表的眾多科學家表示:「不相信人形的上帝。」相信「非人格化的上帝」。

西哲很自覺把東方諸子百家歸類為宗教。耶穌基督當年教他們到裡面找上帝的時候沒聽,現在可怎麼辦……

類似思路的西方代表是黑格爾

斯賓諾莎把他的實體描述為一種「在自身內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這其實是說,這個實體其實就像一個最大的集合,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只是它的一部分……一切認識,都是實體的自我認識;一切憎恨與愛,都是實體的自我感受。這即是黑格爾及其同窗好友謝林與荷爾德林所共同秉持的「萬有在一論」。

劉暢:黑格爾的形而上學究竟是什麼?

與躺在地上的不同,黑格爾是為數不多站著批康德的人。休謨說因果關係不一定存在,根據完全一樣的邏輯,你康德那些先驗假設不是一樣不一定存在嗎?任何把「客觀世界」和因果關係、歸納法扯上關係的企圖,都在休謨的坑裡。不過,對康德來說,這已經不重要,通過技術處理,休謨的不可知轉化成了容易操作的先驗問題。

從經驗、歸納出發的哲學經常攻擊其它理論的先驗:你憑什麼規定了上帝存在,上帝是萬能的,上帝愛人類,然後才開始講道理呢?休謨指出了問題,康德正面接受了問題。從經驗、歸納出發的哲學也照樣靠不住,都是預設。作完不講理的事,再開始講道理。

黑格爾則走了純粹的唯心路線。一切都是意識的一部分,就沒有客觀、意識之外這回事。在意識中,因果關係存在性不成問題,歸納法也不再是障礙。黑格爾提出的才是與休謨問題完全相融的理論,但有意思的在於……康德提到的先驗完全繞不開。並且黑格爾完成了舊理論的統一,神學,形而上學,易經八卦,辯證法,在他的理論中,從各個方面吸收了元素。

可是……美譽居然都被康德扛走了,這算是徹底拋棄唯物主義的報復嗎?

&>&>&>&>&>&>

實用主義

唯物論不大靈之後,呃……很久之後,實用主義興起。 就算不一定對,但是既然每次觀察都是對的,拿來用就好了。沒發現反例或者可疑樣本之前,就先用著。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就算你說這不一定有因果關係,我也總不能渴了去睡覺,餓了去唱歌來解決問題吧?萬一真的倒霉碰上預料之外的情況,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實用主義不看心啊,物啊,主觀啊,客觀啊,哪個都不偏向。看療效。多說無益,誰好使就跟誰站隊,不好使了再站回來。

我們是開放的,即一切能說服我們的我們都接受
……
[實用主義的指南是結果導向 ]

知乎用戶:實用主義到底是什麼?

實用主義與休謨問題沒有衝突。古典哲學通常都在歸因,拿一個現象找原因,世界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是這樣,世界的本質如何……然而實用主義不屬於本體論不關心這些,目的只有結果。一切理論都是工具或者達到目的的手段。於是……實用主義得益於研究方向不同,免受休謨問題的困擾。你說是啥就是啥就是唄~~我不在乎!我只關心在已知條件下哪個選擇是優選。唯一的問題是……這真的算種哲學嗎?

科學就是實用主義的。科學的兩個基礎:公理體系和邏輯關係。公理,未經證明,只是與經驗總是相符,這是歸納法。邏輯關係轉換成為因果關係,進而應用於現實。在實用主義沒誕生的年代,這兩樣都被休謨掀了。現在只要拋下對真理的佔有慾,科學並不會受到休謨問題的詛咒。擁有的越多,包袱也越重。

最後,看看當代科學的視角

【全息宇宙】量子啟示錄 (中文字幕)

一致性還不錯


不好意思,看到休謨干翻科學什麼的,我真忍不住笑了。如果哲學只是這種low X水平的話,那麼它的衰落還是蠻有道理的嘛。

你們這些人的哲學走錯路了。它陷入兩大誤區。

誤區一,是它只破壞不建設。

破壞永遠比建設容易。尤其是是以嘴炮搞破壞時。

舉例來說吧,我們利用數學/物理規律搞了一套又一套的加密體系。這些體系夠不夠安全呢?

如果你用哲學的方式逼問下去,我們只能承認它不安全,而且永遠不可能建立起安全的加密系統。

但你就是敢上淘寶買東西,就是敢把成千上萬億的資金放進以「不安全的密碼學」保護的「區塊鏈」等技術手段之下。

誤區二,是它只進攻不防禦。

農場的雞這個比喻很好,非常好,無與倫比的絕妙。這說明人的思想太過淺薄了,胡思亂想要不得。

那麼,休謨先生,我這裡有一盒刀片、一包毒藥,還有一條美味炸雞腿,您可以選其中一樣,但選了後您就必須吃下去——您選哪個?

基於您對因果律的嘲弄,選刀片或者毒藥,對你來說不是一樣嗎?

不不不,不要問我的立論。我只負責進攻——您不覺得,一個不敢選擇刀片和毒藥、卻反對因果律的哲學家,有點太……不出意料了嗎?

如果只需要站一邊指手畫腳,如果只享有批評的權利卻逃避建設的義務……那麼發表一些挑戰任意理論基礎的言論,那實在太過容易也太過廉價了——隨便一個當官的都會

當然了,當官的是有目的的,所以他只挑自己手下的錯,這錯挑的就不夠「根本」,或者叫「逼格不夠」。

貌似哲學家還挺推崇數學的?那我就推翻個幾何學玩玩。

——通過兩點只能做一條直線?蠢到家了。什麼叫直線?你憑什麼覺得時空是平直的?不不不,什麼可以保證時空不是曲曲折折斷斷續續的一堆泡泡,而非要是個球或馬鞍或平直空間呢?見過穿過玻璃的、彎折的光線嗎?為何不是光線沒有彎折,但我們的感官欺騙了我們呢?

所以你看,幾何學的基礎,顯然是不可靠的。

更神棍一點,我們甚至可以效法先賢,否認整個世界的實在性——反正你無論如何也沒法證偽它。

你看,爛包了吧?嘖嘖嘖,歐幾里得們這研究方向不行啊,他們是不可能得到真理的。

————————————————————————————

事實上,這些哲學家自己,已經用自己的理論否定了自己理論的價值——既然一切都無法被證明為真實的/正確的,那麼你再來談論它們,還有任何意義嗎?

還是我們老祖宗厲害,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一篇「莊周夢蝶」,破盡世間萬法。

聰明!

————————————————————————————

歸根結底,哲學的問題在於,他們不敢在任何地方安置屬於自己的城堡。因為一旦有了立足點,對手就可以針對這個立足點發動攻擊。

因此,他們挑戰一切,懷疑一切;同時也被挑戰一切、懷疑一切。這就使得他們不得不無限的收縮戰線,永遠不能擁有一個可以被稱為「真理」的立足點。

在找到「真理」之前,他們絕不開拓。然而「真理」似乎並不存在……所以他們只能異軍突起,四處征戰。

只攻,不防——既然抓不到「真理」,防什麼不是「授人以柄」?

可見,聰明人太聰明了所以就不會有什麼用。我們還是來看看笨人怎麼搞吧。

既然哲人不吃刀片也不吃毒藥,那麼看來刀片/毒藥的確不可以分類為食物——當然,說不定那美剋星人的確以「鋒利」和「毒性」為食,沒人能否定這一點:談論這些太浪費時間,所以我們只以自己所見為準。

現在記下一條:刀片和毒藥不是人類的食物。

不,這當然不是真理。但它是暫時未見反例的一個事實——你們就攻擊吧,我當你們不存在。

很好,笨蛋們繼續努力:力究竟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來,做個實驗……

哲學家:哈,農場的火雞!

笨蛋們發明了蒸汽機。

笨蛋們根據經驗,發現牛頓力學只適合低速低能場合,高速高能時需要相對論修正。

哲學家:經驗不可依賴,說不定它明天就不正確了!

笨蛋們發明了GPS——啊,休謨大大,您的導航儀,更喜歡有廣義-狹義相對論修正的,還是基於經典理論無修正的?啊,我懂我懂,依據經驗的理論不可靠。要不給您車子裝個基於經典理論的導航吧?它一秒也就是會偏480多米的樣子。

笨蛋們折騰出了顯微鏡,看到了神奇的「小人國」。

哲學家:你的雙眼並不一定反映了世界的真實。

笨蛋:哎呀休謨大大,你的傷口感染了。您更喜歡我們觀察小人國得到的青黴素呢,還是放血療法?

笨蛋們發現了波粒二象性,被撲朔迷離的量子力學搞的人仰馬翻頭昏腦脹。

哲學家:世界不能被認識。

笨蛋們的推銷員:休謨大大,您喜歡這個iPhone呢,還是這個山寨Android?您要逛知乎,這個基於量子力學成果搞出來的小電器可少不了。輸入法您喜歡哪個?沒錢?沒錢我這還有個諾基亞3100經典款老人機……啊,當然,選這個你就上不了知乎了。

笨蛋們忽然發現了「哥德爾不完備性」,又一次數學危機來臨……

哲學家:……我就知道不行嘛。

笨蛋:哎呀休謨大大,啥時代了您還用現金啊。看這個,二維碼,你這樣一掃,點付款,成了。這個是基於很高深的數學的,背後有密碼學理論支持,很安全,目前國家的力量都破解不了。

休謨:你們的基礎是有問題的!怎麼說就是不明白……

笨蛋們:LHC發現上帝粒子的線索了?可靠嗎?基因編輯技術又有突破了?離應用還有多遠?

休謨:幫我測個序吧。我這種牛人,DNA必有不凡之處,不給我測序是你們的損失!

————————————————————————————

人力有時而窮。人類的大腦太過簡陋,所以只看起點,永遠不會知道終點是什麼樣子——你可以用一千萬種方式證明這句話,然後還有一億種不同的角度去反駁這一千萬種證明方式。

聰明人忙著證明走任何一個方向都不比另一個方向更好,坐原地猜測1公里外的石碑寫的數字是大一還是小一,抑或是隨機排布;或者辯論面前的公里碑是否具有真實性上面的文字有無意義,以及哪怕接下來1000個都是按1公里的間隔順序排布,但如何保證第1001個仍然有順序……當然,因為他們討論的太高興了,所以誰都不肯挪動屁股。

而笨人抬腳就走,走哪算哪——數學/科學之拙,一個拙在「我不和你們辯論,我自個定義一組『公設/公理』,然後看看能用它建立起什麼」;另一個拙在「我不和你們辯論,反正我們就這一個宇宙可以研究,就這一個笨拙的人類肉身可以利用,那我就盡量用好它們,一切以實踐結果為準,看看能探索到什麼」。

反正沒人知道哪個方向一定是對的;所以何不找個「比較好」的參照物,然後依照它的指導走下去?

人類的眼睛不可靠,人類認識的一切都可能是虛妄;但你還是只有一雙人類的眼睛,只能呆在地球這個彈丸之地上。

想像力從未真的幫你拓展認知空間,但藉助蹩腳的人類眼睛的觀察、虛妄的人類大腦的分析、無法確認「真實」的大自然中不知道會不會隨時變卦的實驗,卻可以幫你登上月球——哪怕世界的存在的確是個夢,可到過月球還是沒到過月球,夢的走向還是大不一樣。

結果,笨人們一不小心就有了汽車、有了手機、有了抗生素疫苗良種——原地坐著、費盡口舌指指點點的聰明人,他們就連想像,都從未能想到過這些。

聰明的哲人們顯然也震驚於愚人們的成果。現在他們開始絞盡腦汁,來解釋「科學」是什麼了——仍然是用純思辨的那一套。

科學界告訴他們,我們就是勤動手,想到什麼就做出來驗證驗證,對未經實踐檢驗的任何說法持保留態度,不管它看起來有多好……

然而哲學家們才不信呢。他們深信,背後還有更「本質」的原因,所以他們必須先用更「本質」的方式來描述科學,以便將來能指導科學……

當然,有史以來,他們就沒錯過,而且顯然還將永遠正確下去。

聰明者對的乏味,愚蠢者錯的精彩。

你們儘管繼續對下去吧,我們還是喜歡走錯路。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既然沒有任何可靠的找尋「真理」的辦法,那麼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浪費時間在「尋找真理」上。

在這兩點上,數學和科學做的比較好。前者是「我規定若干斷言為公理,然後在只允許使用公理的前提下,看看能推出什麼」;後者是,我實際動手做一做,看看自然能揭示給我們什麼——想必上帝不至於專門和我搞怪吧。哪怕上帝專門和我搞怪,起碼我也有機會藉此證明上帝存在並且還是個喜歡搞怪的傢伙。

數學可以叫「虛擬真理」,科學則可以視為「以自然界為公理」。它們的優點都在於,擺脫了無休無止的、關於真理的相互攻扞,找一個基礎安安靜靜的建設自身、然後自我排錯、發展完善自己,直到做出驚人成果。

亦因此,數學/科學對於其它人的評判,是完全不放在心上的。

前者,完全建立在公理之上。而公理是「假定」不會錯的,你覺得可以借用就借用,但沒人說它是真理;那麼,除非是邏輯謹嚴的、關於公理應用方面錯誤的批評,其它攻扞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

後者則完全依賴於對自然的觀察。人只有一雙肉眼,宇宙也只有我們面前這一個。所以你批評「人的感覺」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壓根沒得選;你說宇宙不一定這不一定那,這也沒有意義。我們仍然沒得選。

既然沒得選,那就只能想辦法利用好它。視覺不可靠?還有觸覺、聽覺、嗅覺呢。人眼不精密、不同人有偏差?那我們就造出照相機、分光計、刻度尺乃至天平扭秤等等等等。這些不同途徑測得的數據,竟然互相吻合,這說明我們的感官、我們的儀器,的確具有某種協調性。

至於外人的各種質疑……那完全是隔靴搔癢。
科學界還發現波和粒子居然是統一的呢——他們猜破頭都想不到波粒二象性;而科學界可以拿出證據,告訴你微觀世界就得是這樣。
科學界只關心理論預言和實驗結果能否吻合——若實驗結果顯示出必要性,哪怕定域性/實在性/因果律等等等等,也當場殺給你看……

科學的信條就是:大自然決定一切,人類算老幾。
愛因斯坦說了都不算,何況只會在屋子裡坐而論道的那些外行的評判。後者還不如儀器儀錶那無法消除的熱雜訊迷人呢。


基督教和西方近代哲學對心性的扭曲認知

對於人性善惡的討論,是中國很傳統的問題,孟子認為性善,荀子認為性惡。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關於人性的討論,應該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共性問題。事實上,在17世紀之前,西方人是沒有資格談論這個問題,當然他們也壓根想不到去談論這個問題,因為那時的他們只認為有神性,而不會認為有人性。只有神才會有獨立的心性,而人是沒有獨立心性的。

17世紀以前,西方人也會談論善惡的問題,也會關注心性的問題,但是,這個心性不是屬人的,而是屬神的。那時西方最重要的學問是神學,神學的中心是神性、上帝性、基督性。所以,他們關注的是神的善惡、上帝的善惡,而不會去關心人的善惡。人本身還沒有資格稱善、稱惡,因為人壓根就沒有獨立性,沒有獨立的心性。

其實研究神,就是研究人,因為神不過是人的投射。明白了這些,才可能真正理解,基督教神學的奠基者奧古斯丁(354年-430年)為何拚命地反對摩尼教的二元論,而堅持上帝是絕對的善。二元論認為,創造和控制這個世界的有兩個神,一善一惡。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神是人創造和控制者,人性絕對依附於神性,一旦承認有惡神在,或者承認上帝存在惡的因素,你等於認可人性本惡,人性中存在惡的因素。奧古斯丁堅決反對「二元論」,堅持上帝是絕對的善,其實質就是等於在堅持人性本善。

同時,奧古斯丁也堅決反對「伯拉糾主義」,反對事功得救論,而堅持只能因上帝恩典得救。伯拉糾是奧古斯丁的同時代神學家,年齡稍長,此人認為人可以憑藉自身的努力得救,而無需上帝的幫忙。人自身的努力,就是做上帝希望做的善事,即事功、善功。但是,奧古斯丁堅決反對,他認為人不能通過事功得救,而只能通過上帝的恩典得救。人能夠得救與否,不是人所能決定的,完全是上帝的安排和揀選。

乍看起來,似乎伯拉糾比奧古斯丁明智,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基本的背景是,西方當時人們普遍是信神的,是缺乏心性獨立和人格獨立的,相信人天生有罪。人的心性和人格完全依附於神。在這種情況下,人只有相信自己的救贖完全取決於上帝,那麼他才能發自內心做上帝希望做的善事,使得他的本性與上帝完全一致,是絕對善的。一旦認可人可以通過做善事得救,那麼善事就有可能成為工具,而非目的,上帝本身就成為人的工具,這樣人的本性就會偏離上帝,而成為惡。

事實上,奧古斯丁擔心的事情最後還是發生了,最惡劣、荒唐的就是16世紀宗教改革前夕的「救贖券」的出現,通過購買教會發放的「救贖券」就可上天堂。所以,宗教改革後的新教徒,不是遠離更嚴酷的奧古斯丁,而是更擁護。

在西方的歷史背景下,奧古斯丁的地位和作用非常接近中國儒家的孟子,是一位堅定的性善論者。戲劇的是,按現在「世俗」的觀點,伯拉糾似乎比奧古斯丁更接近孟子,因為他對人自身的能力更加樂觀,對人性本身更加樂觀。事實上,奧古斯丁和伯拉糾兩人的確都有接近孟子的地方,兩人都是「孟子主義」者。但是唯有奧古斯丁將「孟子主義」與當時的西方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發展了「孟子主義」,而伯拉糾更多地是照搬照抄,機械地執行「孟子主義」。所以奧古斯丁成了基督教最受敬仰的教父,他的理論成了基督教教義的基石,而伯拉糾則成了基督教歷史中被口誅筆伐的反面人物。

注意,在公元1-5世紀期間,西方大批地湧現與孟子高度相似的思想,除了奧古斯丁、伯拉糾之外,還有斯多葛哲學,以及印度的佛教大乘有宗。斯多葛哲學強調,生活的意義更在於符合自然和人的本性,而大乘有宗關注的中心就是人的心性,所謂的「一切唯識」。這些現象似乎表明,中國文明在公元1世紀後再次大規模西傳,奧古斯丁的基督教教義、希臘-羅馬的斯多葛哲學、印度的大乘有宗,都是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才出現的。這個問題以後再詳談。

但是,到17世紀,西方人突然又變了。他們開始感覺,心性是人自身的,而不是外在的神的。於是他們就開始研究屬人的心性,於是近代哲學開始了。

前文已經指出,在心性方面,西方面臨三大困擾:外化、分裂、分層。「外化」導致把本來是人內在的心性錯看成存在於人之外,存在於神。分裂、分層則導致把心性的某個組成部分,某種功能當成心性的整體。總之,外化、分裂、分層導致西方人對心性的認知產生嚴重的扭曲,陷入嚴重的迷信。

要做到真正的心性獨立、心性自由,消除扭曲和迷信,必須讓心性處於自然、整體的狀態。這就要求一心謀求心性獨立、心性自由的西方人,必須解決心性的「外化」、「分裂」、「分層」問題,把外化的心性內化了,把分裂的心性彌合了,把分層的心性壓平了。

然而,由於擁有3000年的心性外化、分裂、分層的歷史,所以,要真正擺脫心性的外化、分裂、分層,擺脫扭曲和迷信,實在太難。歷經400年的努力,西方人,當然主要是歐美人,在對心性的認識和理解上,在實現心性獨立和心性自由上,的確取得了很大得進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心性外化、分裂、分層的影響依然存在,對心性認知的扭曲和迷信依然存在,這意味著西方人距離真正的心性獨立、心性自由依然非常遙遠,西方世界的心性化歷程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之所以把法國的笛卡爾(1596-1650),和英國的培根(1561-1626)選做西方近代哲學的開創者,原因在於,這兩人都將人的思考能力作為研究的對象。思考能力是人的心性的一個功能,所以也可以說,這兩人都開始研究人的心性問題,這在西方歷史上,屬於首次。當然,儘管都是關注人的思考能力,兩人的關注重點還是各有側重。

培根更多地是從功利的角度考慮。他是被來自中國的以「三大發明(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所震撼,他認為這些新技術的力量比歷史任何帝國的力量都強大,由此,他發出「知識就是力量」的慨嘆。注意,培根說出這句名言是受當時中國文明的刺激所致。在對中國慨嘆的同時,卻在大罵希臘人,因為他認為,正是亞里士多德們的哲學,禁錮了歐洲人的思維,使得2500年來沒有用任何進步。再次注意,培根對待自己的傳統與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中國人何其相似。他認為,要獲取能夠創造這些新技術的知識,必須提高人的「理解力」。然後,他還沾沾自喜地說,自己發明了一種「新工具」,可以幫助人提高理解力,就是歸納法。歸納法是啥?就是從現實的實踐活動中去總結經驗。實際上,只有在一直是宗教文明的西方,歸納法才是真正的「新發明」。而在一直無宗教的,世俗的中國,歸納法是有史以來的最基本生活常識。

笛卡爾顯然比培根深刻很多,因為他是從人的本質的角度考慮的。他說,「我思故我在」。什麼意思?就是說,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能思考。或者說,思考是人的本質。他認為思考來自理性,這樣一來,就是理性是人的本質了。而理性則是心性的一個部分,笛卡爾真正想表達的是,心性是人的本質。所以,更多的人認為,笛卡爾才是西方近代哲學的開創者,培根不配。

所以,培根和笛卡爾的學說實際上都是心性學。只是,在西方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他們都是無法去關注心性的整體,而只能關注心性的局部,即思考力,或者理解力和理性。儘管他們都是關注人本身的思考力,或者將思考力從神拉向人,這固然西方歷史上的一個大進步,然而,他們依然無法擺脫強大的對心性外化、分裂、分層的傳統,無法實現真正的心性獨立。這也是整個近現代西方哲學史、思想史所無法擺脫的宿命。

笛卡爾犯了兩個錯誤,一個是心性的「窄化」,另一個是心性的「固化」。他把理性當成是心性的全部,這是心性的「窄化」。同時,儘管笛卡爾將理性看成是人的,但是,這個理性卻不是活的,而是死的,是「固化」的。它更象一個裡邊存滿數據的電腦晶元,這個晶元被插入人的大腦。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笛卡爾看來,人的所有知識、真理都是先驗的,都提前裝在理性中了。人要獲取知識和真理,不需要在現實中學習,而只需要沉思、反思這個理性就行了。這就是所謂的「大陸理性主義」。

英國的洛克(1632-1704)激烈地反對笛卡爾。他象培根一樣,也認為,知識、真理不是先天存儲在人的理性中的,而只能在後天靠學習得來。但是,他滑向了另一極端,認為知識和真理是提前存儲在人之外的自然中。所謂的學習,不過是把躺在自然中的知識和真理撿起來,放到腦子中。這就是所謂的「英國經驗主義」。英國的哲學家們是只承認人有感覺能力,而否定掉了能夠進行創造知識的理性能力,認為學習就是感覺。

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就也犯了兩個錯誤,一個是心性的「窄化」,一個是心性的「物化」。他們只認可情感感受能力,而否定理性,也是把心性的某些部分當成是心性的整體,即對心性進行「窄化」。知識、真理固然不是提前存儲在人的理性中的,但是也絕非提前擺放在大自然的物中,而是人在觀察自然的基礎上,並且經過人的思考得來的。歸根結底,按照儒家的傳統,是「本於心」的。用孟子的話說,是「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而英國人把知識和真理看成是絕對的外物,實質上也是把人的理性功能,人的思的功能,從人心中提取出來,擺放在人之外,人心之外的物中了。這就是心性的「物化」。

心性的「固化」和「物化」是西方人談論心性時最易犯的錯誤,這是所謂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實質。唯心主義不過是心性的「固化」,唯物主義不過是心性的「物化」。固然這兩個問題的出現,可以上溯到希臘哲學時期,希臘和同期的印度,都出現了心性的「固化」和「物化」的情況,即都出現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但是那時對西方而言,這個問題並不太重要,因為那時的西方並沒有象17世紀後一樣想謀求心性的獨立和自由。17時候後,即近代哲學出現之後,這兩個問題才變得突出起來。

但是,目前的西方人,卻把僅僅在17世紀後在西方才突出的唯心、唯物問題,盲目擴大化。一方面是在時間上的擴大,認為這是自古就有的;另一方面,認為是在空間上的擴大,認為所有人類文明都會有的。而歷史實情是,17世紀前的西方歷史,基本不存在唯心-唯物問題。同樣,對整個中國文明史而言,也基本不存在唯心-唯物問題。在17世紀前的西方,因為壓根不存在獨立心性的概念,心性根本不是屬人的,而是屬神的,所以,在那時的人們看來,既非唯心,也非唯物,而是唯神,是「唯神主義」。對整個現代化之前的中國文明史而言,一直都是「心性主義」的,一直都在維護心性獨立的,維護心性的整體性和自然性,唯心和唯物都是被堅決反對的。

在希臘哲學時期,即中國的諸之百家時期,中國思想領域的主要矛盾在儒家與其他學派之間展開,譬如儒墨、儒楊、儒法,哪一個也不是唯物-唯心問題。東漢至唐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儒法和儒佛,尤其是儒佛,這也不是什麼唯心-唯物問題。到了明後期,最主要的爭論在朱熹和王陽明之間展開,這和唯心唯物有啥關係。清儒用考據反對宋明,與唯心-唯物又有何干?

中國文化最看重的是整體、自然的心性,唯物主義實質是對心性的「物化」,唯心主義實質是對心性的「固化」,這兩者都是對心性的整體性和自然性進行了破壞,也都是應該堅決反對的。所以,唯心-唯物之爭不可能在傳統的中國成為主要的矛盾。然而,現代化以來,中國開始引入西學,把西方人在這方面所犯的錯誤也引進來,寫入教材,走進課堂。說什麼唯物主義好,唯心主義壞,唯心-唯物之爭也主宰了中國的歷史。硬生生地為本來會唯心、唯物皆反的中國思想家們劃分唯心、唯物門派,把禪宗和宋明理學都說成唯心主義,慧能、朱熹、陽明他們會怎麼想?

休謨(1711 -1776)是洛克的下一代英國哲學家,他寫了一本書,叫《人性論》。單看這個書名,中國人一般會想到,這可能討論人性善惡的書。而事實上,休謨遠未達到可以談論人性善惡的水平。這本書,只是在關注心性的局部問題,就是思考力、理解力的問題,這是培根以來,英國人的思考習慣。但是,休謨看出了培根和洛克都忽略的問題。培根和洛克,尤其是洛克,都是把知識和真理看成提前堆放在大自然中,等著人用感覺來撿。但是,休謨覺得,知識和真理明顯是人造之物,是經過人的加工的,與大自然所存在的事物本身還有有差異的,或者說,大自然中並不直接存在知識和真理。象洛克一樣,休謨也不承認人有自己的思考力,而只承認感覺。這樣,一個必然的結論是,一切知識和真理實際只是人的幻覺,是假的,而實存的、為真的只能是一個無常流變的物的世界。

實際上,以研究「人性」為名的休謨實際是徹底否定了人性的。在對心性的認知上,休謨拒絕「物化」理性,但卻犯了徹底否定理性的錯誤,陷入 「虛無化」。理性的「虛無化」實際上是比較嚴重的一種心性的「窄化」,只承認心性的感覺感受能力,把這當成心性的全部,而否定了心性的思考力。思考力是心性的主體功能,即孟子所說的「心之官則思」。那麼否定了思考力實質上就等於否定掉了整個的心性,把心性「虛無化」了。

西方人自己給休謨學說起的名字是「懷疑主義」,這更多地是從他否定真理、否定「形而上學」的的角度而言。其實,更重要的是,休謨否定了人性、心性。

休謨對心性的「虛無化」,非常接近佛教的「無我」、「無自性」、「性空」。在佛教中,「無我」、「性空」的另一面,是一個無常流變的物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與佛教,或者與印度哲學相似,是歐洲近代哲學的一個普遍特徵。後來的康德、黑格爾、叔本華等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了這一點。康德非常接近唯識學,黑格爾、叔本華接近奧義書的梵我一如。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在剛剛接觸歐洲近代哲學時,也發現與佛教很象,他們在歐洲近代哲學家與佛教人物之間進行簡單的配對,並掀起其一股佛教熱,而且這股佛教熱還影響了中國,這是大約新文化運動時期發生的事。關於這個問題以後再詳細討論。(微信:新心性主義)


粗淺的學完之後,我做了個夢,我去到了平行世界,看到牛頓在跟自己吵架。

「蘋果肯定是往下掉的啊!」

「屁,蘋果都是往上掉的!」

「怎麼可能,我就沒見過蘋果是會往下掉的。」

「巧了,我從小到大我也沒見過蘋果是會往上飛的。」

「但是根據萬有引力定論,因為地球會有引力,蘋果就會往下掉啊!」

「什麼狗屁邪論!根據天際引力定論,天空向地球均勻施力,蘋果不夠重,就會飛向天上去!!」

「你天際引力定論到底是怎麼來的!他媽的跟個邪教一樣!」

「我觀察啊!然後做實驗啊!發現結果總能滿足這個定理!還符合數學呢!我搞了條公式叫……你呢!??你這個萬有引力狗屁又是怎麼來的!」

「我。。我也是差不多這樣的。。」

「要不咱倆試試?」

「好嘞!」

牛A爬上書摘了一個蘋果給牛B,牛B拿著這個蘋果舉到半空中鬆手。

「咻!」蘋果居然消失了!!它居然不見了!?

遠處的我,拿著這個決定兩個世界物理基礎的蘋果,看了一眼這兩個智障,歡快地吃了起來。



作為一個非哲學人士,覺得這哲學家們真挺愁人的,這就叫「智慧」?這該叫越活越回去了吧。立論,這論是要立起來的,要立,就得立在根基之處,可這些哲學家們立的論,似乎都以虛無縹緲為尚啊。

借@走影客2366 的回答中引用的哲人哲言。

一、哲學家們最喜歡擺的譜就是對「自我感知」的不滿意,總覺得這是對自己的束縛,總想要一個「超越」「自我感知」的絕對的感知路徑。

理性主義者認為,理性才是我們可靠知識的源泉,而感覺經驗是不可靠的。他們希望運用像數學這樣的理性系統來解釋和認識這個宇宙。

這也是常見的哲人思路了吧。我說,你要否定就否定的徹底一點,你就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一下,話說感覺經驗不可靠,那數學也是你的感覺經驗啊!數學,也是你從感覺里抽象出來的啊!甚至「理性」,也是你的感覺經驗啊!理不理性,都是你的感覺啊!你「證明」一個玩意理不理性,也是你的感覺經驗啊!對你而言,你的所有感知都是感覺經驗啊,你有可能感覺一個不是感覺經驗的玩意么?

說到底,對於任何一個主動意志而言,你所知的整個世界,都是你根據所感知的信息對釋放信息的世界的模擬與復現,都是你的感覺經驗,那這怎麼還能界定出一部分是不可靠的感覺經驗,一部分是可靠的不是感覺經驗的感覺經驗呢?

主動意志是依據接受到的信息在自己的意識里重構復現信息釋放源,信息本身不是獨立、自主存在,信息是聯繫主動意志與信息源的渠道。信息本身沒啥價值,信息是信息源的信息才是其意義所在。

就好像你要去個目的地,你覺得任何一條路都是對你的限制,都是對你的欺騙,任何一條路都不過是地表的一塊被人踐踏出來的地域而已。於是,你要怎麼樣真實的、擺脫任何束縛到達目的地?飛過去?走異次元?可是,那也是路啊!在你到達目的地的過程,就是「路」啊。你看到的、你認為的那些路,因為是聯繫兩個位置的渠道而被命名為路,並非因為它們就是被你叫做路才是路。而你的感覺是因為是你運用了感知器官獲得了信息而是感覺,並非因為你將一部分你的感覺命名為感覺才是感覺。

二、下面是巴掌思想試驗分析。

休謨更進一步,懷疑了我們對「因果性」的認識。因果性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吧,比如我打自己一巴掌,我就會感到疼痛。這一巴掌是疼痛感的原因,疼痛感是我扇自己一巴掌的後果。於是休謨來了,他會說:我怎麼能夠知道這一巴掌是疼痛感的起因,而兩個事件不只是一個偶然發生在這一時間段而毫無關聯性的呢?這為什麼不是一個「illusory correlation"呢?(錯把關聯性當做因果性)

哲人就看到了疼痛、打一巴掌這兩個現象。正常人在這兩個現象之間,能夠復現整個過程,打一巴掌造成兩塊皮膚上的觸覺神經受到刺激產生痛覺信號提醒主動意志有危險需躲避對抗。在兩個現象之間,是一個信息網路,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只與這兩個現象相關,觸覺神經產生痛覺,是在若干情境下都會發生,而會發生這種現象的情境可以抽象歸納為威脅。這兩個現象還有其它特徵,比如巴掌痛覺弱於臉部,這與皮膚厚度、觸覺神經敏感度有關,所有這些現象,構成了一個自洽的信息網路,每個節點不與其它節點排斥、矛盾,於是,這個復現就是「驗」、「證」的,就是可以運用的,就是有用的。

對了,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感覺經驗,就與你判斷什麼事情是可靠什麼事情不可靠一樣,都是感覺經驗。

三、倉庫紅豆思想實驗。

任何一個人就根據還未取完所有豆子就下結論這個倉庫里的東西在微觀層面上全是紅豆,一粒不差。那必然是錯誤的,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正常人會做出這種論斷。但是在取了充分多的豆子之後,在確知這倉庫里全是豆子的前提下,得出一個結論:這倉庫里的豆子在宏觀層面上全是紅豆,如果存在其它顏色的豆子,很有可能是誤差或有人有意識摻和進去的。那麼這個結論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是,你想要用「科學理論體系」來類比這個倉庫么?倉庫的界限是確定的,每一粒豆子都是孤立的、不與其它豆子的存在相關的,而科學理論體系中的每一個理論節點,都需要與其它理論節點互相印證,這比喻,能搭得上邊么?

話說這哲人們要做類比,應該得找基於共同邏輯的事例進行比喻吧,這八百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楞湊一起,這是邏輯的體現么?這就是傳教路數吧!

四、主動意志的「主」、「動」之處,就在於主動意志能夠「主動」的從所「感」的信息當中「覺」出抽象的邏輯,這「覺」,就是主動的歸納、抽象動作的結果,這就是主動意志的價值所在。話說這哲學家們,似乎一直在想要規劃一個確定的、固定的計算路徑,然後輸入要素就會脫離主動意志的輸出要素?就是造個計算機么?那你主在何處動在何處?

現實世界是確定的,主動意志身在其中與之交互,交互的一個渠道就是信息的傳送、感知與反饋,每個主動意志各自獨立進行觀察與抽象,但是觀察對象是唯一的,所以主動意志之間可以基於共同的觀察對象的觀察抽象結果進行互相交流,由此將不同視角不同層次的對同一世界的觀察結果進行綜合、融匯、抽象歸納,從而得出儘可能契合現實世界的對現實世界的思維復現。主動意志,由感而覺,這個「覺」,是主動意志的主動所在。而這個「覺」的結論,是有評價標準的,其評價標準就是是否符合現實世界。


發現這個回答下還存在一些佛教徒,對因果有極強的執念,總是將其隱含在自己的分析內容中當作前提,明明是很簡單的一種循環論證的方式,卻不停在詭辯,甚至刻意模糊一些問題,直接把因果這種邏輯分析得出的產物當作必然先驗的反過去套入前提中,用來說明邏輯是由因果產生的。。。我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叫醒裝睡/真睡的人。
我覺得相信因果很正常,絕大多數人都相信因果,即便那些不相信因果的人他們現實生活中也必須用到因果的觀念才能活的更自在更方便,不然生活怎麼繼續?但是因果目前來說確實是不確定的,至少它更像一種信仰,你是否選擇相信罷了,但總有人把它當作必然正確的絕對真理當作前提來分析一切,這就有點荒謬了。


我覺得有些討論實在沒什麼意思,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怎麼變成了為了本體論爭得頭破血流?
「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你搞清楚宇宙的外面是什麼了嗎?」
沒有絕對宏觀的觀察點。


知乎上有一類人,他們不擅長幽默,但極其擅長輸出幽默,比如說這位

@曙光

休謨一悶棍干倒了整個科學界。

多麼優秀的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開篇。

廢話不說,來看看這個人吧。貼兩個他輸出的幽默答案。

知乎用戶:用了幾千年的中醫,科學現在無法解釋其原理,是不是現代科學不夠完備?

知乎用戶:內力,真氣,元氣,穴道,經脈,寒涼溫熱平,金木水火土,陰陽,天人合一。這些東西真的存在嗎?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大家還沒看出來嗎?

試圖想一悶棍打倒整個科學界的並不是休謨,恰恰是這種既不懂哲學又不懂科學,卻想通過在一些爭議領域發表一些主觀色彩強烈的屁話來取得一部分友軍支持再借大眾力量拉低現代科學水準抓著幾個引以為傲的「模糊點」不放接著用嫻熟的本能去打倒他藉此彌補其因狗屁不通導致無法被感知的存在感。

可惜了,這屆民科不行。

沒記錯的話初中科學課本第一章就講述了科學研究方法,然而這位想干翻科學的「哲學大師」,看上去似乎並沒有上過初中科學課。

擺明了說:科學包括數學的一切理論都是建立在幾個假設條件的基礎上。在假設條件成立範圍之內,這些理論都是嚴格正確,嚴謹的,沒有絲毫模糊甚至是錯誤的地方。

我知道看到這裡將會有不少人舉著鐵鎚榔頭急紅了眼嚷嚷著叫道「扯淡吧你」。

扯淡的是你。

你以為1+1一定=2?不好意思,在很多人眼裡1+1=10。

1+1=2隻是建立在十進位這個基礎上而已。然而在十進位基礎上,一旦1+1=2,則1萬+1一定等於1萬零1,不需要你扳著手指頭數。

很多人沒搞清楚這一點,從而大肆聲討科學,進而試圖將異想天開的玄學視為另一種領域的科學迷惑人們去接受顯得自己與眾不同。

他們對科學的定義停留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之前,把科學假設和公理誤以為是科學的理論,從而想方設法的將科學拉到經驗主義的地位,全然不提證明推理歸納演繹,和數學最基本的分類討論思想。

他們說歐式幾何是錯誤的。

事實是,歐式幾何的的基礎是五大公理,公理是經過廣大實踐的檢驗使得大家默認其正確性。在五大公理之下的歐式幾何是嚴格正確無半點爭議的。

而非歐幾何只是對第五條公理做了點手腳,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和歐式幾何的討論範圍不同,只是一種擴展罷了。

而那幾條無法被證明的公理究竟是不是正確的?我們只能說在目前人類認知範圍內,是可行的並且是能解決大量實際問題的,因此我們將上述幾何學歸類於數學門下。

他們說牛頓經典力學錯了。

事實是,牛頓力學有一個大前提便是建立在經典時空觀上,在這個時空觀下的三大定律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嚴格正確無半點爭議的。

同樣的道理,愛因斯坦只是對這個時空觀動了手腳,相對論建立在相對時空觀與光速不變的大前提之上。等某天相對論被推翻了,並不是這個理論本身演繹出現了問題,而必然是這幾個假設出現錯誤。

但這些時空觀究竟是不是正確?我們只能說哪個時空觀下的理論能解釋解決更多的問題,哪個便是合理的,因此目前相對時空觀更加合理而已。

其他種種理論,都是同樣的道理,科學本身便是先提出假設與前提選好地基,再構造大廈的一個過程。大廈本身完美無瑕。而作為地基的假設與前提恰恰是數學中分類討論的思想,一切科學更新建立新理論的過程,都是對這個分類情況加以修飾使得其更全面而已。

咱們回過頭來繼續看這位大師舉的例子,無一例外都是犯了我之前所說的錯誤。

1.有一個巨大的倉庫,裡面裝滿了豆子。只有2顆是黑豆,其它都是紅豆。每天從倉庫中取出一顆。數萬年過去,取出的都是紅豆,於是,按照科學的思想,倉庫里只有紅豆。並且科學家提據此出了萬年紅豆理論,與試驗100%吻合。準確。完美。無懈可擊。然而,這裡產生了巨大偏差。

他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卻得出了一個弱智結論,一個巨大的倉庫裡面幾乎都是紅豆,非常棒,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這個倉庫里全部都是紅豆,在這個基礎上搭建我們的科學大廈,相信這個科學大廈能夠解決的問題多到幾乎能把這個倉庫吃空。而莫名出現的那幾個黑豆呢,到時再根據這個有黑豆的基礎對原有大廈地基做出改進便可,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以將倉庫全部徹底吃空。這就是從牛頓力學到相對論的科學史。等到其他黃豆綠豆出現,自然會產生對應的理論來吃掉它們,神TM巨大偏差,真特么可笑。

2.一個農夫養了一隻雞,每天都喂它,這隻雞於是得出一個結論,每天農夫都來喂它,直到感恩節的前一天它被殺了。這隻雞到死都不知道為什麼歸納法失效了(這個例子來自羅素)。

不好意思,顯然羅素與這隻雞都不懂數學歸納法。所謂數學歸納法便是:

&<一&>證明當n= 1時命題成立

&<二&>假設n=m時命題成立,那麼可以推導出在n=m+1時命題也成立。

顯然這隻雞沒有經過推導這個步驟,何來歸納?這麼笨的雞活該被殺吧。

3.很久以前,人們認為地是方的,太陽繞著地轉,後來哥白尼說地球圍著太陽轉。再後來牛頓說運動是相對的,誰圍著誰取決於以誰為參考點。未來有什麼新的說法無從得知,但每個時代的人都堅信自己的理解正確無誤。

同樣的,日心說和地心說都正確,只是選擇了不同的參考系而已。由於日心說建立的參考系能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因此就被大家認可。俗話說話不說三次,而那位哲學大師答主卻舉了好幾個犯了同樣錯誤的看似嚴而有理實則不堪一擊弱智例子,剩下的懶得反駁了,明眼的應該都知道。

1.科學的目的是為了解釋和解決問題。

2.科學理論是正確的。

3.科學假設是局限的。

4.我們以能解釋和解決更多問題的標準取合適的科學假設。

只能解決無法解釋問題的,我們稱之為經驗。

只有解釋無法解決問題的,我們稱之為偽科學。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萬物,和那些魑魅魍魎組成了玄學半壁江山。

這些東西能解釋一切,然而這些沒什麼卵用,該死的死該傻的傻。

青銅選手也往往認為自己有王者意識,從而站在上帝視角指指點點侃侃而談。但一旦和人solo立馬被虐的連親媽都不認識。

同樣的道理,那位答主忘了科學的目的卻妄想憑藉以上這些例子來得出什麼科學是簡單的經驗主義是無法保證正確性的這種毫無邏輯的垃圾言論,居然還能收穫數百個贊以及引來評論區一堆一個個表示醍醐灌頂大受教育彷彿發現了新世界的追隨者,然後斷章取義的認為 @invalid s 的答案是在抨擊哲學從而舉戈討伐,然後正中「哲學大師的下懷」。

同樣的現象在中醫領域隨處可見。

可見初中科學普及的失敗之處。

最後我奉勸那些哲學家和中醫學者們,請你們睜開眼分辨清楚究竟誰是真正的害群之馬,別三言兩語就被煽動的敵友不分然後回過頭來砸了自己的招牌。

一粉頂十黑,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


首先,休謨回答的是科學如何成立的問題,不是數學是否成立,當時,雖然有經驗派與唯理論的對立,但是,二者對理性,對數學是持肯定的態度的。
科學面對的是實在與數學的綜合,數學是不值得懷疑的,它代表了理性。數學中沒有時間上的因果,只有邏輯上的先後。科學的實在問題,要解決實在在時間上的因果是否就有邏輯必然性。
其次,休謨的答案是否定的,有的時候,觀察到的是假象,然後,即使觀察到的是真實的現象,他們之間的邏輯必然性也值得懷疑。換句話說,就是,歸納法無法得出邏輯上的全稱命題,就是無限性。
最後,休謨問題,實際上揭示了科學的有限性,只在有限時空內有效,擴展到無限時空,科學理論並沒有一個邏輯上成立的依據。
所以科學能得出絕對的結論,其本身就是一種信仰 並非推理而來。


人類進步就是從經驗里提取出共性的東西,抽象出來理。至少目前這些理絕大部分適用且合理。人類本就活在自己所感知到的世界裡,就算這個世界在更高的地方看不是這個樣子,可是那對我們來說沒有意義。能把我們說感知到的東西用道理說清楚,是目前最有意義的事情了吧。因為只有被我們感知才有意義啊。就像兩種豆子,另一種永遠不被感知到,對於我們就沒有意義。哪一天突然被感知到了,那就再改進理論唄。不然還能怎樣,預知未來?還是胡思亂想……


其實休謨問題沒那麼複雜,科學方法論上早就有了對策。

先後關係,同事發生的事情,並不代表因果關係。只能表示,很大可能上有相關性。

因果關係還得從理論中得出來。理論從哪裡來呢?從實際觀測中得出理論,然後拿理論推到,在實際中重複多次驗證。然後得出結論。

比如豆子的問題,實際觀測發現每次都取出黑色豆子,但是為什麼黑色豆子不是紅色豆子,並無法形成理論解釋,因此無法推導出永遠取出黑色豆子。

但是對於蘋果落下來這件事,萬有引力是有嚴格的理論推導的,雖然目前看來有局限性,但是在生活範疇內這個理論非常準確。


高票回答非常幼稚。
所謂休謨一悶棍干翻了整個科學界,唯物主義躺屍,根本就是意淫而已。休謨問題根本就是一個偽問題,一般大人物根本沒興趣去反駁他。

休謨在《人性論》里寫了很多內容,甚至踩了因果關係的存在性。人人都信,卻根本無從論證。太陽出來和天亮了總是同時發生,這兩件事都可以用眼睛確認。然而其中的因果關係卻是看不見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證明它們之間真的有因果關係。人們憑感覺習慣性地創造出了因果關係。
休謨覺得那些經驗很可能是錯誤的,那麼為什麼不反問休謨問題,休謨本身的懷疑論也很可能是錯誤的呢?
為什麼要用極端現象,少數現象來反對正常現象,多數現象?
如果痴迷於本身矛盾的休謨問題,那你離神經病也不遠了。如果你懷疑一切,不是世界有問題,而是心理有問題。
比如,人們根據天氣冷加衣服,這就是人類生存而來的經驗。如果人類沒有這些經驗,人類早就滅絕了好嗎?如果你認可休謨問題,那麼天氣冷你要不要加衣服呢?你會不會猶豫半天?餓了,要不要吃飯呢?繼續猶豫?走路要不要邁腿呢?頭頂地走不行嗎?
這麼說,休謨問題怎麼干翻科學界?只有瘋子才會覺得別人都是瘋子。那些大科學家根本沒空搭理這樣的瘋子。
經驗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根本。
經驗給你帶來98分收益,2分損失,為什麼只盯著2分損失呢?
休謨犯了嚴重的完美論和絕對論的毛病。
經驗不能解決一切,人不是萬能的。人既是有缺點,又是有優點的。黑與白是可以共同存在甚至是互相需要的。非黑即白,不對即錯,這樣的的思維本身是與現有世界規律不符的。
就像馬克思要消滅階級,階級給人類帶來了痛苦,他繪製了一副誘人的未來藍圖,所以被底層人看做未來的出路,甚至加上道德的光環,反共產就是反人類這樣加罪於人,令一干人洶湧澎湃。
然而,階級存在果真沒有意義嗎?階級真的能消滅嗎?消滅了階級我們真的能過得更好嗎?
恐怕這就令人失望了。
反過來再看休謨,我對休謨問題的看法是世界上根本沒有休謨問題,休謨問題是個人人的心理問題,和馬哲一樣。
令人稀奇的是,幾乎每一個自稱唯物主義的哲學家本質上都有唯心主義的傾向,而老子這樣的被看做唯心主義的哲學家的很多判斷更接近客觀世界運行的規律。
經驗是被證實過的,反覆實踐過的,所以經驗是人類最重要的知識寶庫。
但是對於許多沒有證實過的,比如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藍圖,這樣的結論都只能是意淫。所以我不承認馬哲是唯物主義。
休謨問題更像蒙住整個美人,只露出一顆痣,然後對你說:「 她就是一顆痣。」


首個回答,不過只是為了掛人,所以應該是被摺疊的,不過沒關係,只不過是個標記,掛在自己首頁而已。讓某個玻璃心 @長風 忍不住偷看的時候能有個安慰。哈哈~

以下為回復:

哈哈哈哈,渣渣自己前面還說不會拉黑不會落跑,奉陪到底呢,結果現在你一樣都沒做到啊?完全打臉,不止不敢回復了,還逼的你走投無路,害怕繼續刷下去了,不是說敢一直戰下去么?怎麼現在這才剛開始呢,你就受不了了,哈哈哈哈,像你這麼弱的傢伙,果然也只配把你的偽華夏文明掛在嘴邊了,真是廢呀~~

雖然你還找了個借口(還是複製學我的)給你自己狡辯,但是也就只能讓你用這個台階來自我安慰一下了,看你這不得不認慫以及你前面硬裝誇下海口之後打臉的尷尬窘樣,太糗了,我都替你覺得丟臉了。

實際上像你這種玻璃心,就算刷不過,最後你只能認輸了,你肯定也會忍不住想知道我還嘲諷了你哪些東西,偷偷來看我在回答里是怎麼掛上你的痕迹的,然後在屏幕前面氣得渾身發抖,又要故意剋制不敢回復是吧?哈哈,你這玻璃心的人不是最愛干這種操作了么,尤其是你這心口不一的特徵,所以不要憋出內傷,可彆氣壞了哦~~~

而且就算你堵上了耳朵,我一樣可以把虐趴你的結果擺在這,嘖嘖,本來以為你是有點本事的,結果還是弱的一比,這麼快就認慫逃竄不敢繼續了,真失望呢,完全不夠讓我虐的啊~~


上面實名反對那位,難道姓左名右?奇怪的名字


推薦閱讀: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怎樣看待波普爾用不可證偽標準批評馬克思主義?
西方哲學界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
如何看待「分析哲學是技術活」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中「新事物不可戰勝」是不是說得太絕對了?

TAG:哲學 | 休謨DavidHu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