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漢字的聲旁不準?
12-29
理論上,聲旁選擇同樣發音的字就可以做到準確發音,而且因為是聲旁,所以如果有固定的漢字表示同一發音就會使得漢字更標準化,但事實上如果認字認半邊的話常常會讀錯。為什麼漢字的聲旁不準確?
例如: 準(zhǔn),從水隼(sǔn)聲
歪一下樓:鄰——西南官話、吳語等令鄰韻母相同,故如此簡化
賓——西南官話等兵賓同音,故如此簡化
價——吳語價介同音,故如此簡化因為造字後, 該字的古今音有改變。
因為造字的地方的語音, 同一時間, 不同地方的語音亦有不同。所以, 單用北京一地方的語言當底所制定的普通話音, 在現時來對形聲字,當然多會有逗不起來, 對不攏的。
「時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轉移 亦勢所必至」
"Languages change; the only langauge that does not change is a dead language."語言, 會隨時間跟不同空間而有變化, 有不同。
語言, 即便是一地的語言, 定會隨著時間而變(diachronic/貫時變化) -- 會自己變化, 會因為若有跟它種語言接觸而加速變化。而在同一時間(synchronically), 同一語族語言內的
即便是同一語素/字詞, 在不同空間/地方, 也很可能會有不同的語音。漢語, 從來就不是單一的。
即使是現代政府能有以現代管理技術, 也有能力用集中單一普遍教育, 搭配現代影音傳播科技作武裝, 來強力推行單一語言的現在, 也可見到不是單一。在沒有上述那些條件的古代, 更是如此。
漢語, 不是只有普通話;
漢語, 不是僅有這個以單一個地方的近代語言(或曰方言)為底所制定的普通話這個語言而已。漢字也不是只有普通話一種讀音。
早期的漢字裡面的形聲字, 也不會是以您現在所能聽到的普通話, 來取音造字的。
以單一語言, 而且僅僅是以現時的諸多漢語當中的單一支漢語支系語 -- 普通話,將自己限定在單一支語言的單一思維來看漢語, 來看漢字, 那麼就會有諸如題主這種問題了。不太贊同@sapereaude 的觀點。他的觀點歸結起來有兩點,一是造字的時候形聲字和聲旁同音後來分化;二是在A地造字形聲字和聲旁同音,同時在B地聲旁的讀音異於A地,而後普通話繼承了形聲字在A地的讀音以及聲旁在B地的讀音。但是古代完全同音的字後世是如何有條件讓它們分化的呢?除了來源於不同層次以外和例外音變沒有別的可能。而普通話的層次較為單一,除了佳韻和宕江曾梗通各攝入聲以外一般都是一個層次,出韻字也不是太多。因而在古代同音的字現代普通話不太可能不同音。至於造字時的方言現象,也許有這個可能。用於解釋方言字也可以說得通。但是形聲字和聲旁不同音的例子普通話里很多,如此多的例子都滿足繼承形聲字在A地的讀音以及聲旁在B地的讀音,這不太現實。把一切難以解釋的問題都歸咎於方言現象,這是一種偷懶的行為。事實上有比方言現象更有說服力的解釋,那就是造字的時候形聲字聲旁就未必同音。潘悟雲認為互相諧聲的字除了同音以外還可能因為語言的形態相關,並提出幾點形態相關的範圍
- 韻尾相同而主母音相近
- 主母音相同而韻尾部位相同
- 同部位的塞音
- 流音之間
- 同部位的鼻音
- 詞根前的前綴 *s- *N- *P- *K- *Q- *L- *KL- *PL- *QL-
- 詞根後的後綴 *-s
- 詞根聲母和母音之間的中綴 *-l- *-r- *-j-
- 長短母音
- 小舌塞音與舌根塞音
- 帶次要音節的詞與不帶次要音節的詞
此外還有近音相諧,潘悟雲認為
- K.T K.L KL可相諧
- P.T P.L PL可相諧
- 清鼻音與同部位塞音可相諧
這樣的話當時不同音後世就有分化的條件,因而普通話就不同音了。
題主舉的」准「,鄭張尚芳的擬音是q?jin?(普通話準的讀音來自於此),另有異讀q?jed。」隼「的擬音是sq??in?(普通話隼的讀音來自於此)。
此外就是@Enitsu 所說的因為漢字簡化造成的情況。
推薦閱讀:
※請問圖片中第一個字(U+256E0)是什麼字【神】?
※日本漢字「渋」是怎麼來的?
※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我、吾、余、台、言」音近,形符「戈、口、丂、口、口」相同或者音近,這是巧合嗎?
※「陳」(陳)的部首是什麼?
※有關「元」字的解釋里,「從一從兀」一詞該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