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部隊白刃戰完虐日本嗎?

雖然武器不行 但那時候先輩們近戰好像很強悍啊


這不是和人家智商比我高但情商被我完爆一個意思么.....YY這種事情差不多就可以了。

知乎已經有比較信服的答案了,我原樣轉過來。是好奇實驗室的專欄,我 @滕騰 可以么?

這個專欄還有其他有意思的文,大家有興趣看看。

——————————————我是轉載線~我是轉載線~———————————————

刺刀雖然是冷兵器,但對鋼材質量和機械加工的標準化工藝要求非常高,一把刺刀上有彈簧、刀鞘、血槽、駐筍、卡環等等,稍有偏差就裝不上,我們當時還沒有這樣的生產能力,就算是中央軍的刺刀很多都是從比利時買的。

當時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周士第的日記中這些寫:全師4092支步槍和卡賓槍中,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所以只能用大刀了。

大刀成為抗戰精神的象徵,起於1933年3月,國軍29軍血戰長城,在喜峰口大刀敢死隊兩次夜襲地陣,慘勝日軍。在一直被動的戰局中,這一驚險傳奇的消息讓記者們如獲至寶,迅速見諸全國報紙上,群情振奮。

但事實上,對宣傳大刀殺敵當時是有不同意見的。一方面這極大的鼓舞了抗戰士氣,另一方面卻是民眾對大刀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用產生了不切實際的誤解。

後方民眾到前線慰問,唯獨對大刀情有獨鍾,募集來的款項常全部用來購置大刀,甚至當內政部長黃紹竑將軍告訴勞軍代表,長城抗戰中,中央軍關鱗征、劉戡部在古北口方面的戰鬥要比喜峰口慘烈得多,大家都不相信。

抗戰進入後期,隨著正規部隊裝備的改善,大刀很快被淘汰下來,即使是民兵等地方武裝,在有了足夠的槍械後,也將包括大刀在內的各種原始冷兵器逐步替換,已經很少使用。

新四軍研究會的康小平說,1936年長徵結束以後,抗日軍政大學學的是拼刺、投彈、射擊三大軍事技術,後來又加入土攻作業和爆破,一共是五大軍事技術,都沒有練刀。

抗戰時期,中國大刀沒有統一制式,但以29軍的無極刀和西北軍所用的晉造制式大刀最有代表性,兩種大刀長度基本相同,刀身長約66厘米,刀把較長,一般為30厘米左右,雙手持握,總長在95厘米左右,不會超過1米,勢大力沉,利於劈砍。而日軍的三八式步槍,裝上刺刀以後,全長將近1米7,威脅範圍遠大於長不足一米的大刀。

國軍中刀法最嫻熟的是西北軍,據說為對方日軍,特別創了一套破鋒刀法,那麼,在實戰中,大刀真能輕易戰勝刺刀嗎?

我找到武警浙江省總隊直屬支隊,請40位官兵們來進行一次實戰測試!

一方手上的木質大刀是完全按照二十九軍的大刀一比一複製的。

另一方的木棍和三八大蓋的長度一樣,也是1.675米,前面的50厘米包了海綿,一是為了保護戰士,二是三八大蓋的刺刀也是這個長度,

因為在實戰中,無論是被大刀砍中或刺刀捅上,基本都是馬上喪失戰鬥力了。所以這次的規則是:點到即贏。

第一回合:1v1

拼殺很焦灼,雖然都沒攻擊到對方要害,但場面上很明顯,刺刀佔了絕對的上風,大刀隊員根本招架不住刺刀的快速攻勢,通過慢鏡頭回放,發現刺刀事實上已多次刺中了大刀隊員的手背。

單挑結果,刺刀以絕對優勢勝出。

回合二:1v2

換成2名大刀手對抗一名刺刀手,雖然人數上佔優,但是在拼殺過程中還是兩敗俱傷,刺刀手刺中大刀手的同時被另一位大刀手砍中。

回合三:20v20

結果出乎意料。不到一分鐘時間,戰鬥就結束了。大刀隊全軍覆沒,刺刀隊傷亡僅3人。

群戰試了很多次,甚至讓大刀隊改變戰術,採用三四人「抱團」作戰的方式,而刺刀隊還是採用「一字陣法」。

最終,結果還是沒有改變,刺刀隊以絕對優勢勝出!

這40名都是入伍1年半的武警戰士,現今的訓練科目里都沒有拼刺技術和刀法,突然的一場白刃戰就是這樣一個結果。

據戰士們事後說,大刀短,很難攻入刺刀進行貼身砍殺,而刺刀的刺殺速度遠比大刀的劈砍動作快得多得多,雙方僵持只要稍微一長,大刀就落盡下風了;另外,以刀背上撩磕開刺刀後順勢砍下的「破鋒刀法」在人貼人的群戰中很難施展。

在抗戰前期,日軍的單兵軍事素質要遠超中國軍隊,拼刺技術是公認的世界一流,常常要三四個中國士兵才能對付得了,而刀法嫻熟的也只有區區西北軍一支,這樣就可以想像當時的白刃戰有多慘烈了。

————————我是更新線~————我是更新線————————————————

附帶地說下人員對比。比起兵員,抗日方的劣勢更明顯。

打過架的都明白,格鬥首先不是技巧的問題,而是力氣(當然打開任督二脈的不要來矯情o(╯□╰)o)

先來看看中國的軍隊:

實在是瘦的讓人心疼。在那個戰亂年代,吃不上飯的國民比比皆是,餓不死的也營養不良。

再來看看日軍,我放張日軍的體檢圖:

然後是生活圖:

看到手臂上、背上的肌肉沒有,某一些以今天的標準看也能認為是強健。所以啊,神劇都是騙!人!的!先輩們不容易啊。


先放結論

能完爆還用打8年么,還用死2000~3000萬人么

一寸山河一寸血 屍山血海真的不是藝術加工

1vs1 么?必須被日本兵完爆~尤其是甲種師團的老鬼子

一般俺們都是3打一的,訓練、體質、士氣差的太多,這方面可以去看薩蘇的文章,

抗戰後期訓練成熟,加上鬼子補充兵質量不行可能會佔有優勢

但是在白刃戰想完虐對手很難的~

抗日腦殘劇除外哈~

==================================================

轉發 一篇鐵血網的文章 文長 慎點

抗戰中的白刃戰

儘管隨著自動武器的廣泛出現及戰場火力的不斷增強,在二戰中的大多數戰場刺刀已經沒有什麼發言權了。但是中國戰場是一個例外。這是由交戰雙方的裝備水平、戰術思想和軍隊傳統等決定的。

國民黨軍(國民革命軍)的刺殺訓練

抗戰中的國民黨軍政要員有不少在日本軍校受過教育,包括蔣介石和閻錫山,但日軍重視的拼刺訓練並未對國民黨部隊產生什麼影響。黃埔軍校建立之初.就將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培養的軍官在戰術素養方面似乎還不如北洋系的保定軍官學校,蘇式刺槍術對他們的影響也極為有限。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德軍事合作中,國民黨軍隊特別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受德國軍事思想的影響頗深。德國陸軍在傳統上更重視步兵射擊的速度及火力的持續性,只有在巷戰或塹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步兵才使用手榴彈、匕首和工兵鏟等裝備進行白刃戰。但當時國民黨軍隊的火力配置、彈藥供應和射擊技術比德軍落後甚遠,照搬德軍操典而忽視白刃戰訓練,在後來的抗日作戰中顯示出了嚴重缺陷。更糟糕的是國民黨軍中派系林立,大量地方軍還停留在舊軍閥體制下, 戰鬥力與北洋時期幾乎一樣。不但政令和軍令無從統一,步兵訓練水平也參差不齊。抗戰爆發初期,儘管廣大愛國官兵在白刃戰中憑藉一腔熱血與敵人死拼,但往往由於拼刺訓練的不足導致傷亡較大。

當然也有例外。李宗仁的廣西軍由於在省內普遍採取了義務兵役制,並在部隊中保留了大量有經驗的中下級軍官,因此在白刃戰方面頗有獨到之處。台兒庄戰役中,以廣西軍為主力的中國軍隊打垮了日軍的精銳師團-仙台師團。另外一支擅長白刃戰的國軍部隊則是隸屬西北軍序列的29軍。早在1930年中原大戰時29軍」大刀隊」即已名聲大噪,他們的」破鋒八刀」流傳至今。刀訣:」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順風勢咸掃秋葉,橫掃干鈞敵難逃。跨步挑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型突刺刀。」 原29軍老兵馬玉槐所在部隊」七七」事變後與日軍在宛平城外進行了一次白刃戰,當時他是班長。他回憶道:」一打白刃戰.我們的步槍就背上,手裡拿著大刀……由於我在前面,就一對一跟敵人打起來了,當時什麼也顧不上了,沒有別的想法,就是「你死我活」。周圍都是廝殺聲,我清清楚楚地看見我的戰友被敵人刺死,也看見敵人被我們刺死……」

「有一個敵人端著刺刀朝我刺來,嘴裡還喊著:呀呀呀。我掄起大刀,用刀背用力往左磕他的刺刀。他的刺刀歪了,然後有個回力。我的大刀借著回力從後往前掄了一圈,再向前一刺,刺中了他,再使勁兒一擰。我聽見他「啊』的一聲慘叫,死了……」 最後,馬老淡淡地說:」整場戰鬥,我只刺死了這麼一個鬼子。幸運的是,我沒有被敵人刺死。」

紅軍和八路軍(共產黨軍)的白刃作戰

對於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來說,白刃戰一直是常用和擅長的作戰形式。早在大革命時期,葉挺獨立團在賀勝橋戰鬥中突破敵陣之後,在被敵三面包圍的形勢之下與敵軍展開了殘酷的白刃戰,最終打開了通向武漢的道路。在土地革命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由於工農紅軍的裝備極其落後,只能大量依靠冷兵器來解決問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早期,甚至出現了「梭鏢營」、「梭鏢團」。某獨立營共有官兵500令人,步槍僅有60支,梭鏢(紅纓槍)倒有400多支。紅軍的對手鮮有擅長白刃戰者,所以紅軍在白刃戰中依靠堅強意志和旺盛士氣就能取勝。但在長期的運動戰中很難對基層官兵進行系統而完善的白刃戰訓練。紅軍的槍械裝備比例逐漸上升後,由於刺刀不足,很多戰士仍然攜帶大刀或長矛進行白刃戰。身背大刀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個經典形象。

西安事變後,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整編為八路軍(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於1937年秋開赴山西抗日前線。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大多數已經不堪使用,步槍仍以老式的「漢陽造」和其他的雜式步槍為主。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周士第在日記中曾記載,全師的4092支步槍和卡賓槍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這個數據乍看確實讓人難以置信。刺刀雖然屬於冷兵器,但其批量製造需要較高水平的機械加工工藝,刺刀駐筍及卡環需要與槍身緊密接合,因此指望刺刀能像大刀長矛那樣在鐵匠鋪中打造是不切實際的。在很多情況下,八路軍戰士在白刃戰中仍然使用厚重的大砍刀。

*平型關戰鬥中的白刃作戰

平型關之戰是抗戰初期一次成功的伏擊戰,是」七七」事變以來中國軍隊第一個大捷。1937年9月25日晨,林彪率領的115師到達指定位置,並控制了戰區內公路南側一處坡緩的高地。

11時左右戰鬥打響。日軍很快判明形勢,組織兵力向該師686團防區對面、公路北側的老爺廟高地發起衝擊,試圖奪取制高點。685團一部開始從南側高地衝下。兩軍展開了」登山比賽」。據參戰者回憶,山坡上穿黃軍裝的日軍和穿灰軍裝的八路軍混雜著進行」登山比賽」,甚至連廝殺都來不及了。686團也加入了衝擊的行列。根據686團3營排長田世恩的回憶:「我們連接到7奪取老爺廟的任務,我帶著全排戰士立刻向老爺廟衝擊。戰士們的喊殺聲像霹靂似的孟殉撼著山岩。當我衝到坡下的時候,見前邊的一個鬼子正往老爺廟那邊跑,我就拚命追……緊爬幾步就追上了那個鬼子。我屏住呼吸,憋足丁勁,向他背上猛劈一刀。這傢伙還沒來得及叫喚就滾下山坡了。」「……在側翼連隊的掩護下,我們終於衝上公路,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沒有刺刀的同志便拔出砍刀和鬼子殺起來。有的戰士連大砍刀也沒有,就徒手和敵撕打。我端著刺刀朝一個矮個鬼子刺去,不想那傢伙一下轉過身來。我猛一使勁又朝他胸部刺去。那鬼子又用勁一擋,硬跟我頂起來了。我趁機往後一撤,抽出槍刺來,但我的刺刀被擋彎了。正在這時,一顆子彈飛來,從我右膀下穿過。那傢伙見我中彈了,正要鬆動一下。我咬了咬牙,把腰一閃,掉過槍托掄起來,縱身一跳,照準他的腦袋直劈下去,連槍摔在地上,把那傢伙打倒在地。我又順手抄起他的長槍,朝他肚子上亂扎了兩刀。緊接著,我又和衝過來的一個鬼子軍官拼上了。他拿的是東洋刀.沒有我拿的長槍吃勁。我一刀就把他刺倒了……」「足足拼了半個小時,鬼子頂不住了,紛紛鑽到車下。我們乘機直奔老爺廟。佔領老爺廟的一小股鬼子見我們開始往上爬,用機關槍掃個不停。這時溝里的鬼子又從後面擁上來。幸虧2營的戰士及時趕到,消滅了擁上來的鬼子……我帶著兩個班的戰士冒著彈雨匍匐前進,在離山頂不遠處向敵人投彈。鬼子的機槍啞了,他們也端著刺刀衝下來……但我們的人多,三五個戰士對付一個鬼子,一個鬼子最少也要挨上兩三刺刀。我們佔領老爺廟後,居高臨下進行攻擊,打得溝里的鬼子無處藏身……」

平型關一戰雖勝,但八路軍指戰員們意識到他們面對的是與國內革命戰爭中完全不同的敵人。以我精銳之師、又佔據有利地形,僅僅與日軍的二流部隊(輜重部隊)打出了一個1:1的傷亡比;在1939年11月的雁宿崖之戰中,八路軍在彈藥耗盡後面對數量劣勢的鬼子竟然只能以石塊擲之。這兩個戰例說明當時八路軍白刃戰訓練的不足。

*拼刺刀與退子彈

近年來很多影視及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日軍步兵在拼刺之前退子彈的描述。但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傳。日制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槍機式非自動彈倉式步槍。其安全裝置是位子槍機尾部的一個圓形凸起。將槍機打開,壓入5發彈夾並閉鎖後,凸起為豎直位置,即待發。將凸起按下並右旋45度之後,即可鎖定槍機與撞針,進入保險狀態。這個操作並不複雜。

如果擔心在意外情況下保險被誤碰後擊發,那麼只要在進入白刃戰之前將槍膛內的子彈射出即可。此時由於膛內還有彈殼,顯然是不可能走火的。自然也沒有必要在進入白刃戰之前,重複退彈一上膛的動作。筆者查閱了日本陸軍在明治31年(1898年)、昭和7年(1932年)和昭和15年(1940年)所頒布的《步兵操典》,也沒有發現這項規定。在最為詳細的昭和7年版《步兵操典》中,講述單兵戰術的「突擊」一節提到,在突擊發起時,如果聽到準備射擊的命令,要打開保險,然後根據射擊命令射擊,也就是說在突擊發起前,步槍保險應該是由士兵自行關閉的,這是一個常識。至於為什麼在很多回憶錄中提到退子彈的問題,很可能與三八式的結構有關。三八式步槍在關閉保險時需用右手掌心下部按住保險蓋,然後再右旋45度。這個動作在較遠的距離上看時與退子彈的動作很相似。這可能就是誤傳的由來吧。

*紅纓槍的威力

在1938年3月的神頭嶺伏擊戰中,八路軍386旅新建部隊由於步槍數量嚴重不足,很多連隊完全是用紅纓槍裝備起來的。紅纓槍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槍身由白蠟樹桿製成,韌性很好;鐵制槍頭末端的紅纓可以阻止血順桿流下,以防槍桿濕滑難以握持。據記載,遭到伏擊的日軍在這狹窄的地形上基本排不成戰鬥隊形,既沒有地形地物可利用,也無法發揚火力,386旅很快就與日軍展開了白刃戰

在寬度不到100米的山樑上,被日軍稱為「長劍」的紅纓槍顯示了特有的威力。首先其長度可以保證在與日軍步兵肉搏時保持一定的心理優勢;其次,與雙手持的大砍刀相比,紅纓槍不需要大幅度揮舞,更便於多人協同作戰;使用紅纓槍只需要有一定的臂力即可,不需要高超的武藝,適合主要由農民子弟組成的八路軍。但如果紅纓槍的木杆被刺刀斬斷,那麼戰士立刻就會陷入赤子空拳的境地。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我方的人數佔優,日軍相對較強的拼刺技術無從發揮。

日軍在白刃戰時對紅纓槍比較畏懼。1939年2月的第二次長生口戰鬥中,葉成煥的772團布下疑陣,在白刃戰中再次大破敵軍,並抓獲了一名被紅纓槍刺傷的日軍俘虜。此人心有餘悸地供稱:「你們的武器配備好,長劍厲害。」但這種武器畢竟不能對付敵人的機槍火炮。所以八路軍的裝備逐漸得到改善後就淘汰了它。

*滑縣戰鬥-拼刺高手的成長之路

在正規戰基本結束後八路軍主力開始分兵到敵後進行游擊戰。他們要在各種惡劣的條件下與日軍作戰。著名的八路軍拼刺英雄李仕亮的回憶中就談到了這樣一次白刃戰

1939年5月李仕亮任副排長。部隊的兩個連在行軍途中夜宿河南滑縣五龍鎮。第二天凌晨滑縣縣城駐紮的日軍100多人突襲該鎮。當哨兵發現時敵人先頭部隊已進到鎮子里。李仕亮與戰友衝出院子大門的時候,一群敵人氣勢洶洶地衝過來。大家立即持槍迎戰。

這是他入伍後第一次與鬼子拼刺刀。練過無數次的拼刺路數雖早巳熟記在心,但由於倉促迎戰,準備不足,他與第一個鬼子格鬥時稍顯慌亂,被敵刺傷小腹後又刺進自己的右手衣袖裡。李仕亮怒不可遏,大吼一聲,撥開敵人刺刀,一個「中刺」刺中鬼子胸部,致其當即斃命。

這時第二個鬼子又衝上來。有了剛才的第一次,李仕亮信心倍增,兩個回合下來便刺死對方。又過了幾分鐘,在與第三個鬼子格鬥時,他對於如何應用拼刺戰術已經瞭然子胸了。於是雙方都是先在防守上下功夫,並尋找對方的破綻。一來二去,雙方的刺刀架在了一起。李仕亮用力往下壓。鬼子拚命往上抬,試圖避開刀鋒。雙方相持10多秒鐘,都在心裡盤算著下一招兒。這個當口,李仕亮搶先出招兒,反手用槍托砸在鬼子的左臉頰上。鬼子喉嚨里咕嚕一聲,倒在地上。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李仕亮發現這鬼子頸部的動脈血管被槍托砸斷,已經死亡。

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在《練兵紀要》中寫道:士兵只要能夠將其平時所學的武藝在戰場上用到「十之一二」,就能在白刃戰中取勝。尤其對於新兵來說,在白刃戰訓練中很熟悉的戰術動作在實戰中往往不能充分發揮。「突刺」等白刃戰術只有經過認真反覆練習,面對敵人才可能下意識地完成出槍、突刺、防刺等一系列的動作。狹路相逢勇者勝.在白刃戰中,戰士往往不可能對自己的戰術動作作過多的考慮,在他們頭腦中閃過的只是如何儘快將對方幹掉和自己如何生存下來。

*「青紗帳」與軍隊白刃戰的成熟

百團大戰結束後八路軍各部隊進一步分散部署。很多部隊以連排為單位活躍在敵後。分散的小部隊只能通過繳獲敵人的武器彈藥來補充自己,這樣白刃戰又成了一種必須的作戰模式。而「青紗帳」這種華北地區所特有的地理環境也為八路軍的作戰提供了很大便利。每年夏秋季節農作物進入生長和成熟期之後。茂密的、一人多高的農田可以為部隊提供良好的掩護,也便於集結和撤退。作戰時,敵我雙方的距離基本上也就幾十米甚至十幾米,往往在幾輪射擊之後馬上就轉入白刃戰

軍隊對於白刃戰的依賴也有其迫不得已的一面。根據魯西南地區老八路的回憶,在殘酷的「五一」大掃蕩結束之後,通常每個八路軍戰士的子彈只有20發。為了迷惑鬼子和漢奸,戰士們在子彈帶里全裝上秸稈,裝作子彈很充裕的樣子。由於沒有足夠的子彈進行火力戰,更沒有足夠的子彈進行訓練,所以八路軍在射擊作戰時不佔優勢,只有依靠刺刀來解決問題。呂正操的抗日救國軍對刺殺訓練就非常重視。呂將軍原是東北軍的將領,對於日式刺槍術也非常了解。據該部王汝林回憶,如果不參加作戰的話,部隊天天都要練刺殺,」除了吃飯就是拼刺刀」。八路軍還製造了一些護甲用於對練。

在實戰中八路軍十分重視戰術配合。」拼刺刀時相互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堅決……一次有個鬼子隊長被我們圍住。這傢伙舉著指揮刀,嘴裡啊啊地大叫要劈我。我假裝進攻,而且裝得很像。他很緊張,注意力都在我這兒,突然被側方我們的戰士一刺刀捅得蹲下了。等解決完其他鬼子後,我捅死了這鬼子官……「在這種小規模的伏擊戰中我方的兵力往往佔據優勢,再加上地形等其他有利條件,白刃戰甚至成為一種實戰演習,由排長和老兵擔任掩護,新兵進行突刺。在這樣的情況下。拼刺技術的進步往往很快。

日本人民反戰同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來自敵軍的老兵和下級軍官對於八路軍拼刺技術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八路軍129師敵工部科長回憶:「他們教我們戰士刺殺,教大家如何達到氣、劍、體一致,即發出喊殺聲、刺刀指向敵人、向刺殺對象猛撲過去三者要一氣呵成,一刺就是幾個鐘頭。為了增強臂力,他們還要求我們在烈日之下練習把槍舉過頭頂,一舉就是上千次。這種嚴格的訓練提高了我軍的拼刺能力。」有趣的是,這些日本人還自製了用具開展棒球運動,這非常有助於提高八路軍指戰員的體力,因此劉伯承命令在129師全師內開展棒球運動。

*抗戰末期-拼刺技術日趨成熟

從1939年年初起八路軍總部連續發出兩期整軍訓令。1940年八路軍各部隊開始了有計劃的輪訓工作。整軍中大部分時間是進行技術、戰術訓練。為了提高短兵相接的本領,刺殺技術的訓練被提到了一個非常高度。經過數次整訓之後,在抗戰末期八路軍指戰員已經可以應付各類白刃戰了。

而日本由於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失利,很多精銳部隊都在太平洋的小島上「玉碎」了,補充的兵員素質急劇下降,拼刺技術也大打折扣。1944年8月中旬八路軍魯中軍區某部與日軍在沂水城西北的葛庄及其周圍的小山嶺上層開了殊死戰鬥。在搶佔附近無名高地的戰鬥中,日軍第5中隊和我軍1團1營]連短兵相接,河灘上層開了白刃戰。當時參戰指戰員回憶:「100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敵人,只一個對刺,前排的鬼子就倒下了。」

在這次白刃戰中,甚至還有一個鬼子在戰場上投降了,這在以往的戰史中是極為罕見的。據參戰的老八路回憶,這名小個鬼子狼狽地將」右手舉到帽檐不停地行禮,左手忙著放下步槍,然後解下了身上的子彈盒、刺刀鞘與背包,嘴裡不停咕嚕著統統地給你的...乖乖當了俘虜……」

新四軍所面臨的環境更為複雜,但是在戰爭末期其白刃戰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1945年春節期間新四軍第6師52團與進犯淮南順河集地區、試圖突襲新四軍軍部的日軍展開了一次大規模戰鬥。在順河集地區的戰鬥尤為激烈。據守公路大堤的新四軍52團8連與曰寇進行了多次白刃戰。八路軍所防守的大堤加上頂部的公路和堤坡總共不到60米寬。大堤的左側是河流,右側則是無法通行的沼澤地。

時任排長唐國平老人回憶:「……鬼子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們每人4顆手榴彈都撂得差不多了,子彈也所剩無幾。我命令戰士們準備拼刺刀。在敵人離我們30米左右時,我喊聲:打,幾顆手榴彈剛擲出手。轟隆轟隆的爆炸聲還沒有停,所有戰士就端著刺刀乘著濃煙躍出戰壕。殺聲震天,沖入敵群。白刃格鬥開始了……」

「二班長虞阿品首先戳死了一個鬼子,我也跟著捅倒了一個。一個大塊頭的鬼子兵剛向我撲來,反被高郵籍戰士小韓一刺刀捅進了左眼。鬼子慘叫一聲,手中槍刺一偏,戳進了我右腋下的棉襖。我往左邊一閃,敞開的棉衣被鬼子刺刀挑出去丈把遠。高郵小戰士反身又是一刺刀,把這個鬼子穿了個透心涼。當他正從鬼子身上拔刺刀時候,另一個鬼子端著刺刀從他背後偷襲。我一急,騰身躍起,一個突刺,就把這個鬼子撂倒了。」

「我轉身見三四個鬼子圍著張連長轉。張連長掄起大刀片,左揮右舞,前砍後撥……我招呼了一聲高郵小戰士前往支援,里外合擊。3個鬼子先後斃命。」「這時,有個鬼子軍曹吆喝70來個鬼子沖了過來。張連長一見,忙把我和小韓一拉。3人背靠背,組成三角形,各對付一面,以守為攻。10來個鬼子近不得身,只得圍著我們團團轉。這樣相持了約10分鐘,鬼子稍懈。 張連長見左邊趕來解圍的2班長刺倒了一個鬼子,便暗示我們倆。3人同時大喊一聲.朝左邊衝出去。在2班長[的配合下,我們又捅倒了幾個鬼子。我帶著一身輕傷回到了同志們中間……。」

「刺刀見紅」

在拼刺時.被刺中者的血會沿著刺刀血槽噴射到持槍者身上,這也就是所謂的」刺刀見紅」。我軍在戰爭年代的口號是:「要敢於刺刀見紅」也]就是說,刺殺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由血性、膽量和勇氣彙集而成的精神。抗戰中人民武裝的拼刺水平就是在一次次殘酷的戰鬥中不斷提高的。日軍老兵曾有一段關於八路軍作9戰的回憶:「……八路軍是不到150米不開槍。在這突發的槍聲中如果不迅速作出反應,那麼幾分鐘後,八路軍就會端著刺刀衝到你眼前。」

在那個年代,刺刀是戰±們最可靠的武器。伴隨著它的是一場場短兵相接的戰鬥。面對日寇,戰士們憑藉自己長期苦練的拼刺本領,以保家衛國的一腔熱血。壓倒了日軍囂張一時「武士道」氣焰.......。

附註:

全面侵華前日本陸軍常備軍只有17個師團45萬人,但是他們大多是經過長期訓練的精兵,在拼刺技術和士氣方面佔有優勢。拼刺訓練是鬼子新兵的基本訓練之一,通常每個中隊都會配備拼刺訓練教官,而陸軍部隊的聯隊長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白刃戰訓練計劃。

日本大規模的刺刀技戰術訓練開始與19世界末期,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陸軍深受重視白刃戰的法國陸軍的影響,將刺刀訓練提高到很高的地位。1877年的鬼子西南戰爭期間,精於近戰格鬥,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西鄉軍在白刃戰中給予政府軍隊很大的打擊。隨後日本陸軍開始進一步加強對普通士兵的白刃戰訓練。同時針對士兵的特點的銃劍術技戰術動作的研究也得到了進一部的發展。1904年日本軍事劍術隊與英國皇家海軍的刺槍團在上海進行的對抗性表演中,日軍精心設計的單兵刺槍術給在場的各國觀察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西方列強相比,日軍將所謂的精神力和一直的作用提高到一個脫離實際的高度,強調進攻精神,把精神力作為戰鬥力的主體,認為只有刺刀的突擊才能取得最後的決勝。因此以肉搏戰制勝的觀點在當時日軍高層中大行其道。這固然是因為日本與西方列強相比,工業和經濟實力落後,但是軍部高層對陸軍火力的進步對作戰的影響沒有足夠認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1932年(日本昭和7年)的《步兵操典》仍強調「充溢攻擊精神而已凌駕於物質的威力之上」。

刺槍術的特點是簡單實用。二戰期間各國的白刃戰訓練教程大同小異。以鬼子頒布的《劍術教範》為參考,談刺槍術,突刺的基本動作,以預備姿勢為基礎,利用右腳的蹬力,左腳快速向前邁步,同時兩臂迅速向前上方推槍,其中右拳的位置應該抬至左胸前,順勢將左臂送出,左前臂稍被旋(便於控制突刺的方向),並貼於槍身處,保持水平,將步槍刺入對方胸腹位置,此時中心落於左腳,右腳作為進退的依託……總而言之,手腳並用,做到快、狠、准。

訓練時,教官應該保持預備姿勢,根據實際情況,左手引左臂稍外偏,以便學員突入,並根據突刺的進出量,控制木槍的位置以及角度,或者將刺來的木槍打開,其實這就是所謂的防刺,實際上防刺時如何控制對方的步槍的刺入量是非常重要的。鬼子拼刺的基本訓練中似乎沒有專門的防刺訓練。

更進一步的為劈腕,即用刺刀劈刺對方的左手,用好這一招,需要戰士有敏銳的觀察力,並在瞬間判斷對方刺入的時機,如果撥槍稍微晚一點,就有可能被對方刺中。

抗戰前,經過不斷的侵略擴張,日本的軍事水平比我國要高,軍隊素質也比較高,要抗戰初期,日軍還是比較強悍的,白刃戰中鬼子兵1:3,1:5都有可能


實際上中國軍隊更希望與日軍進行白刃戰,並不是因為中國士兵更擅長白刃戰,而是因為日軍的火力相比於中國軍隊實在太強,白刃戰尚可依靠人數優勢獲勝,如果遠距離對射,那中國軍隊只能被動挨打,越打越吃虧。中國戰場上性價比比較好的戰鬥都是中國軍隊在某個險要地形上以遠超日軍的人數伏擊日軍,先打三五槍後短距離衝鋒後打成白刃戰,然後利用人數優勢三個甚至五個人vs一個日本兵,這個不能說是完虐,畢竟人數在那擺著欺負人啊。

比較有趣的是日本在與蘇軍作戰的過程中很避免拼刺刀,不僅因為蘇軍士兵身高180體重180,日軍有些部隊平均身高都沒160,而且蘇軍多用坦克+衝鋒槍的戰術,日軍白刃戰直接被虐翻。在與美軍的作戰過程中,由於火力優勢在么美軍一方,所以日軍一開始更希望與美軍拼刺刀,美軍在叢林中被打得很頭疼,日軍的戰術和中國軍隊很像,也是近距衝鋒然後白刃接戰。後來美軍在近戰中改用手槍,日軍就很少主動衝鋒了,因為手槍長度短,使用方便,轉向方便,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子彈只有七發,不過美軍3人一組,1人換子彈2人掩護,所以日軍對美軍的豬突衝鋒基本都從「板載」被打成了「雅蠛蝶」


抗戰時期中國部隊白刃戰完虐日本嗎?

有些人認為,搶上的刺刀是刺人的。我說雙方沒有子彈時可用,你能知道對方沒有子彈嘛?所以白刃戰機會渺茫。要問刺刀是幹什麼的。是射擊的瞬間,為了準確命中目標 是防止槍口跳動的。


假的。大部分時間被日軍虐。44年後關內日軍老弱病殘,戰鬥力下滑嚴重。

這是抗戰時一張中國軍隊閱兵時小憩的照片,90%以上的士兵低於基本營養標準,低於基本營養標準的士兵雖然敏捷性不差,但體力和耐力較差,由於體內沒有基本的脂肪儲備,無法應對高強度對抗。

但是我會空手接白刃

下面這篇八股文,簡直令人啼笑皆非。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特別紀念

刺刀30米內見紅

——還原抗日戰爭之白刃戰真相

許 述 中國軍網

寫在前面

滿地是殘肢,滿身是鮮血,滿耳是慘叫……冷兵器殺傷人體的慘景,遠比熱兵器殺人更令人震駭。然而,在抗戰白刃戰中,在抗戰白刃戰中,面對日寇的無恥侵略,不願當亡國奴的中國軍人硬是發出了「必須有刺刀30米內見紅的能力」的吶喊。在這句口號的激勵下,他們無所畏懼向前衝去,用保家衛國的滿腔熱血壓倒日寇囂張的武士道氣焰!

白刃戰的拼刺,很少殺得一個不剩,往往是一方心理崩潰,或奪路而逃,或棄械投降。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由信仰、血性、膽量和勇氣彙集而成的一種精神!正是源於這種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上,中日兩軍之間的白刃戰最終以中國軍隊的完勝而告終。中國軍人特別是八路軍、新四軍留下的那一幀幀慘烈畫面、一個個驚險故事和一段段動人傳奇,至今仍值得我們銘記。

日軍特色

日軍視白刃戰為最能表現血性的作戰方式。因此,在中國戰場上,刺刀往往在打完子彈後派上用場,表現侵略者的兇殘

有誰知道日軍在二戰中製造出的衝鋒槍和刺刀數量?

答案分別是2萬多支和680萬把!

殊不知,近戰中最實用的兵器非衝鋒槍莫屬。二戰時,蘇軍使用的PPS衝鋒槍每分鐘可射出700-900發子彈,在百米內的近戰中對付人海戰術,堪稱「大殺器」。日軍研製衝鋒槍的水平儘管不如蘇、美、德等國,但還是能夠生產出來。但日本於1940年才開始給部隊裝備衝鋒槍,而且主要配備給海軍空降部隊和坦克兵,沒陸軍的份。

日軍為什麼棄衝鋒槍而就刺刀?難道腦子進水了?

日軍有兩大作戰信條:其一,精準射擊。日軍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興奮莫名,總結出「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要勝於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的經驗,當寶一樣供著,並以之指導槍支設計,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研製出射擊精度極高的步槍,這就是中國人熟悉的「三八大蓋」(因槍機上設計了防塵罩,故稱)。

日軍使用該槍的歷史長達40年(1905-1945),可見其鍾愛程度。其二,近身肉搏。日軍視白刃戰為最能表現血性的作戰方式。因此,在中國戰場上,刺刀往往在打完子彈後才派上用場,扮演終結者的角色。日軍在衝鋒槍上甚至重達20斤的機槍上也加裝了刺刀,在全世界絕無僅有,可見其對白刃戰的喜好簡直到了變態的程度。

日軍不愛衝鋒槍卻垂青刺刀,還有一個重要考慮——省錢。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做什麼事都崇尚節儉,連子彈也是。《東史郎日記》里就說,在日軍眼裡,「子彈像金幣般值錢」。衝鋒槍的適用對象是一群敵人而非單個敵人,基本亂打一氣,難免浪費不少子彈,這是追求精準和提倡節約的日軍難以接受的。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日軍之所以採取活埋、燒殺、溺斃、刺殺,甚至車軋等手段,除了殘忍,就有節約彈藥的考慮。

日本人崇尚節儉的直接表現就是精打細算。日軍製造1支衝鋒槍,造價是1支三八式步槍的3倍。加上子彈,造1支衝鋒槍的錢,可以造5支三八式步槍。精細的日軍一盤算,還是步槍吧。這個選擇看似精明,實則愚蠢,日軍自鳴得意的三八式步槍在美國人眼裡,不過是「一個能夠發射子彈的中世紀長矛」。

值得一提的是,日軍在其他戰場很少與美軍、英軍等打白刃戰,只在中國戰場採用這種屬於冷兵器時代的作戰方式,實乃藐視中國軍人武器不行。當時,中國的兵工廠基本造不出像樣的衝鋒槍,也缺乏其他厲害的近戰武器,使日軍打起白刃戰來,不必擔心被成片撂倒。

必須承認,抗戰初期,白刃戰中單挑,中國軍人一般不是日寇的對手。

不論是戰史記錄還是老兵回憶,日軍在白刃戰中面對中國軍人,優勢明顯,常常是一個頂幾個。以百團大戰為例,在白刃戰中要對付1個日本士兵,至少需要3個八路軍戰士。

作為晉察冀軍區最精銳的冀西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總結教訓時專門講到「白刃戰」,指出日軍「體力好、技術好」,八路軍「損失甚大」。

鬼子為什麼能夠如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起仗來,手中的傢伙太重要了。近距離白刃戰,講究「一寸長一寸強」。岡村寧次曾認為敢與日軍拼刺刀的只有蔣介石的中央軍,而中央軍裝備的拼刺步槍是中正式步槍,日軍的拼刺步槍則是三八大蓋,不妨將兩者比較一下。

加裝刺刀後,中正式步槍長1.685米(槍身1.11米+刺刀0.575米),三八式步槍長1.801米(槍身1.276米+刺刀0.525米),相差超過10厘米。這意味著什麼呢?你不妨先量一下自己前胸到後背的距離,就會發現,如果你用的是中正式步槍,刀尖還沒碰到對方,鬼子已經刺中你。

我們常說,人與武器實現最佳結合,才能產生最大的戰鬥力。如何結合?訓練是橋樑。中國軍人在拼刺傢伙這個「硬體」上比鬼子差了10厘米,在刺殺技術這個「軟體」上的差距則不止一星半點。

日軍訓練非常重視刺殺技術。筆者在一部紀錄片中看到侵華老兵金子安次回憶,日軍用活人進行刺殺訓練時,刀刃能準確避開胸腔肋骨的阻擋,直入心臟。中國軍隊呢?以國民黨中央軍為例,抗戰前以德為師,而德軍在近戰中信奉「衝鋒槍加手榴彈」,對白刃戰不屑一顧。中央軍受此影響,對刺殺也不重視,訓練不多,以致被日軍將領如此譏諷:「始終擺著端槍的姿勢,這在所謂刺殺術上似乎屬於笨拙之列。」

僅講這兩條,已經可以看到中日兩軍在白刃戰上的理論差距,而實戰結果只是印證了這一點。

抗戰中,中日之間的大會戰不少,但中方敗多勝少,台兒庄會戰是難得的勝利,用這次戰役來驗證雙方的白刃戰強弱,比較有說服力。

戰鬥中,中方繳獲一個日軍的日記本,上面無不得意地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這個鬼子面對多人圍攻,和其他兩個鬼子結成三角陣,刺斃7名國民黨軍士兵,並成功生還。直到抗戰結束甚至解放戰爭開始,國民黨軍的拼刺水平也沒多大長進。

宿北戰役就很能說明問題:胡璉11師包圍並猛攻葉飛10縱,眼看就要衝到最後一道防線,突然看到10縱官兵成排成排衝出來,手中刺刀閃著寒光。胡璉部隊猝不及防,被撂倒一大片,肝膽俱裂,大敗而逃。胡璉第11師乃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其白刃戰水準尚且如此,其他部隊可想而知。

與國民黨軍相比,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白刃戰水平更高,這主要是因為紅軍時期缺乏彈藥,刺殺練習得更多。不過,與日軍在白刃戰中單挑,八路軍和新四軍往往也處於下風。

老八路王汝林回憶:「第一次我刺鬼子,鬼子一撥,我的虎口都給撕裂了,槍給挑飛了。」他練過少林武術,面對日軍尚且如此,其他戰友就更易吃虧了。日軍不僅裝備強、技術好,又吃得飽、臂力大,一臉菜色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自然不是對手。

但是,中國軍人憑著民族大義和英勇血性,往往不顧手裡的傢伙比鬼子短,在對方刺入自己身體之後,迎刃而上,也刺中對方,同歸於盡。這種打法,連尊崇武士道精神的日軍也甘拜下風。

抗倭有法

「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槍撂倒幾個,再給小鬼子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別和野獸講規矩」

白刃戰中,中國軍人器不如人,技不如人,但為了對付日寇,他們想盡了各種招數。

首先是合力對敵。白刃戰一對一,中國軍人往往不是對手,但中方有一點是日方比不了的——人數,自然要充分利用這個優勢。著名的平型關之戰中,進行白刃戰時,八路軍就是「三五個戰士對付一個鬼子」。1939年到1940年,八路軍對全軍進行輪訓,白刃戰是重點訓練科目,並且專練「幾打一」。老八路王汝林回憶說:「拼刺刀時,兄弟們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堅決。有個鬼子的隊長被我們圍住,這傢伙舉著指揮刀,嘴裡哇哇大叫要劈我。我假裝進攻,進攻裝得很像。他很緊張,注意力都在我這,被側方我們的戰士一刺刀就捅得蹲下了,解決其他鬼子後,捅死了這鬼子官。」

其次是提高。在提高刺殺技術方面,八路軍和新四軍比國民黨軍做得好。八路軍曾用1年時間練習刺殺,訓練強度很大,如呂正操麾下部隊在戰鬥間隙一般只做兩件事,除了吃飯,就是進行刺殺訓練。而且,強調實戰化訓練,陳賡就要求「必須以真槍在野外不齊地形或山地練習刺殺,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練上面」。在這樣的中國軍隊面前,鬼子漸漸招架不住了。

為了在白刃戰中有效對付日軍,中方還採取了「非對稱戰術」——用手槍打。這是因為,在戰鬥中調轉槍口很方便,且射速低,子彈打中日軍後就留在其體內,不會貫穿後再打到自己人。陳賡麾下的第20團政治處主任吳效閔就對官兵們說過:「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槍撂倒幾個,再給小鬼子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別和野獸講規矩。」

白刃戰時,中國軍隊除了刺刀和手槍,還使用了一些特殊兵器。在《亮劍》和《太行山上》等抗戰影視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大刀與紅纓槍,這兩種兵器在實戰中曾有不錯的表現。1938年神頭嶺戰鬥,八路軍的紅纓槍也給日軍留下深刻印象,一名僥倖逃脫的日本隨軍記者寫道:「這神秘武器是首次使用,形狀像長蛇,白頭紅頸黃肚皮。勇士們大部分吃虧在神秘武器上。」

不過,日軍之所以栽在這類兵器之下,主要是壓根兒沒想到對方會拿出這種傢伙,甚至誤以為紅纓槍乃新式武器,被唬住了,故而敗績。其實,大刀和紅纓槍的缺陷非常明顯。不足1米的大刀比裝上刺刀後接近2米的三八式步槍短很多,而且質量一般的大刀砍翻兩個鬼子就會卷刃。紅纓槍更差,木製槍桿容易折斷,只能在開始唬唬人。

中國軍人將大刀和紅纓槍派上用場,其實是無奈之舉。不要小瞧了小小的刺刀,對製造工藝的要求非常高,刺刀上的彈簧、刀鞘、血槽、駐筍、卡環等,稍有偏差就裝不上。連號稱「兵工專家」的吳運鐸,製造起刺刀來也是頗費心力。知道這一點,就不會對八路軍第120師有4092支槍卻只有117把刺刀,第129師更是不足100把這些窘況感到困惑。

迎刃而上

1940年之前,八路軍的拼刺高手就絲毫不懼與日軍單挑……到抗戰末期,八路軍徹底扭轉形勢,一個十幾歲的新兵就能刺死幾個日軍

鬼子如螞蚱,開始蹦躂得厲害,但秋天總要來的,1940年就是鬼子的秋天,也是抗戰的分水嶺。不少中國老兵都回憶,從這一年開始,日軍逐漸走下坡路,白刃戰也慢慢不行了。

此時,日軍在全世界的戰線進一步擴大,見中國戰局趨於穩定,遂將在華老兵轉調到其他戰場,代之以新兵。

另一方面,中國軍隊自1938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經過兩年恢復元氣,緩過勁來,訓練水平和戰鬥力穩步提升。一升一降之間,勝利的天平開始向中國傾斜。

抗戰後期,中國軍隊即使在大規模白刃戰中也不落下風。八年抗戰中,最大規模的白刃戰發生在1943年著名的石牌保衛戰中。

戰事最激烈的時候,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上,突然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這不是雙方「中場休息」,而是在進行慘烈的白刃戰。最後站在戰場上的是中國軍人,陣地前倒下的一具具日軍屍體呈金字塔形,但中國軍人無暇清點戰利品,因為他們很快就要投入下一場戰鬥。

60年後,《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重返當年戰場,動情地描寫死於白刃戰的少年:「那時候,中國農民家的孩子營養普遍不好,十六七歲的小兵,大多還沒有上了刺刀的步槍高。他們就端著比自己還長的槍上陣拚命。如果他們活著,都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

他們也會在自家的橘園裡吸著小口的香茶,悠閑地看著兒孫,溫暖地頤養天年。可他們為了別的中國人能有這一切,壯烈殉國了。」

八路軍做得更好。在1940年之前,八路軍的拼刺高手就絲毫不懼與日軍單挑,往往還能賺幾個,著名拼刺英雄李仕亮就有這樣的經歷。1939年5月在河南滑縣,他第一次將訓練技術運用於實戰,效果不錯。在刺中一個日軍胸部後,他信心大增,兩個回合又解決了第二個鬼子。第三個費點事,雙方刺刀架在一起相持了十幾秒,李仕亮率先變招,用槍托將鬼子的頸動脈血管砸斷……到抗戰末期,八路軍徹底扭轉形勢,一個十幾歲的新兵就能刺死幾個日軍。

日軍曾譏笑八路軍「武士的不是,戰術的不懂,素質的不行,戰鬥中的自信沒有」,而今用在鬼子自己身上,倒是更為貼切。

到抗戰後期,日軍在白刃戰中占不到便宜,甚至出現了主動投降的現象。「皇軍」也不顧什麼拼刺時不開槍的規矩了。只可惜,日軍此時已是日薄西山,就是開槍也打不贏。1944年,陳賡所部第386旅與日軍血戰,一個日本軍官在白刃戰時邊逃邊開槍,直到子彈打完,才掄起刺刀頑抗,最後被擊斃。

1940年10月29日百團大戰後,八路軍冀西第一軍分區司令部在楊成武司令員簽發的《戰鬥詳報》中指出:「敵擅長白刃戰,其體力、技術均較優。」又「關於白刃戰在此戰鬥中,從我軍進行的白刃戰看,損失較大,其原因是由於體力弱,技術不熟練和不夠頑強。除以機械體操增強體力、臂力外,為了提高白刃戰的技術,還必須實行以下措施:整備防護用具,改良刺刀及建設軍區的製造工廠,改善保健給養,戰鬥部隊和幹部及全體指戰員每人要攜帶長刀一把,在進行白刃戰時長刀最為有效。」

《戰鬥詳報》指出的「備防護用具」。即指對刺訓練的木槍與護具。

據張知行先生撰寫的文史資料《西北軍的練兵特點》,馮玉祥部西北軍於上世紀20年代即從日本引進對刺訓練的護具。

1943年3月19日,陳賡大將在《隊務工作會議上的發言提綱》中對部隊刺殺訓練也強調著護具對刺。他說:「刺殺,必須以真槍在野外不齊地形或山地練習刺殺,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練上面,多注意著護具對刺,護具的籌備法(克服困難)。」

我在著名攝影家沙飛拍攝的八路軍抗大二分校進行刺殺比賽的組圖中看到,當時八路軍已著護具進行訓練比賽。

足見八路軍對刺殺,確切的說對刺訓練的重視。沙飛這幅「躍刺」的照片,使我想起1963年我軍《步兵分隊投彈、刺殺、爆破、土工作業教材》中「後退反刺」的動作插圖。60年代中期,「大比武」時代我軍的刺殺訓練極重視山地、村落、樹林、塹壕內的對刺應用技術。

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的白刃戰也使日軍印象深刻。

參加侵華作戰的柴田隆一等著的《陸軍經理部》一書對中國國民黨軍白刃戰有如下評價:

敵人訓練有素,特別是榮譽一師擅長白刃格鬥。輕機槍手和步槍手交互衝鋒。七、八名象是專門投擲手榴彈的投彈手伴隨其後,一旦衝到距我約三十米的地方,就跪到機槍手和步槍手的前面,一齊投擲手榴彈,幹得相當漂亮。

一旦突擊不成功,就在輕機槍的掩護下撤退。可是,我方沒有彈藥,只是眼巴巴地看著他們衝過來,所以也許會被吃掉。

在敵人的隊伍中掛著「榮譽一師」徽章的好像是什麼特編部隊。後來聽說,這個師是從全軍選拔出來的,只在支那軍隊發動攻勢時使用,當處於守勢時,就保存在後方。

所以,它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彷彿他們充滿著必勝的信心。在投擲了一陣手榴彈之後,步槍手開始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衝鋒。

敵人的部隊竟能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衝鋒陷陣,這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始終擺著端槍的姿勢,這在所謂刺殺術上似乎屬於笨拙之列。而且,如果長時間格鬥,只要日軍一用刺刀反擊,他們馬上就撤退。不但不管怎麼說,他們的行動令人吃驚。

 


練過大槍和單刀的人說兩句

破峰八刀在刀理來說是沒問題的,行之有效的。問題在於,我死活搞不懂,大刀隊的刀為什麼要做成這種樣式。

普通的柴刀不及大刀的三分之一,短,而且窄還薄一些。據我觀察普通沒幹過農活的拿它砍竹子砍樹就有點吃力的了。在一百年前,營養水平還不及的人,怎麼能使的動的?一般刀劍也就兩三斤,這得多重?

這種刀形和重心用來訓練普通人,說實話我沒琢磨過來

本來攻擊距離就不如刺刀了,就應該弄輕巧一點才有滕挪的機會,現在好了,要砍對方動作得特別大才行,可面對的是縱進的槍啊?哪給你這麼多時間?

而且我猜測這種刀的殺傷力也不怎麼樣,一刀並不能使對方失去戰鬥力

刺刀是槍的變形。說實話入門訓練是比較輕鬆的,根據我的經驗,這種一米六左右的長度,訓練三天到五天就足夠應付了。

綜上所述,我並不覺得,大刀隊能完虐刺刀。把刀做輕,做窄一點還有可能


白刃戰靠什麼?

營養、訓練、裝備、決心。

以上四點,只有「決心」一項上,尚有一拼的可能,不過日軍以狂熱著稱,拼白刃的時候僅僅是有決心是不夠的。

我們還是別聊這個了吧,來,我給你講講關東軍是怎麼在東北勇戰蘇維埃推土機的……


更多的是被日本人的火炮和毒氣完虐。

日本人也不是腦殘,如無必要,是不會拼刺刀的。炮轟都轟不垮的中國軍隊,就上毒氣唄。日本人在中國用毒氣的時候遠多於白刃戰的時候(關於這點可以參考這個話題:抗日戰爭中日軍使用毒氣的情況怎樣?)。

相反熱衷於白刃戰的恰恰是中國軍隊,不是中國軍隊更會砍人(就像很多答主說的,中國軍隊白刃戰也不如日本),無非是器不如人,相比於挨炮和聞毒氣,至少白刃戰中的劣勢更少一點。挨炮和聞毒氣的結果就是 大家全死也殺不了一個日本人,白刃戰至少可以做到四五個中國人換一個日本人,哪個更合算,一目了然。

太平洋戰場上向美軍發動萬歲衝鋒的日本人也是這麼想的。

PS:其實有一個問題我一直沒想明白的,都說刺刀製造複雜,民國時期不能自造,這相對於劍式刺刀可能是如此,但是我就不信以民國時期的水平,製造一個燧發槍時代的套管刺刀,或者是美國M1903這樣的桿式刺刀(說白了就是一個磨尖了的鐵杆)就比登天還難?這些懷舊風的刺刀可能沒有劍形刺刀好用,但是至少也能殺人不是?私以為這隻怕是民國政府一貫的「懶政」有關,抗戰前的民國軍工,整體上是一塌糊塗,不單單在刺刀。

燧發槍時代的套管刺刀

M1903的桿式刺刀

可以的,不止完爆,手撕都沒問題。

抗戰時期中國部隊已經擁有了維度科技。

開打之前先向日軍發射二向箔,然後派出一隊監考老師,一個一個的撕,脾氣大的把幾個人疊在一起撕,撕完就回食堂吃飯。


被日本完虐,據抗戰老兵的回憶錄,拼刺殺一個鬼子,需要四個中國兵一起上。從老照片上看 中國的精銳部隊也是皮包骨頭營養不良的體型,鬼子雖然也不高但身上有肉。體力上的差距很難彌補。


不說抗戰,早在清末的那幾場,打洋鬼子,很多人說洋人火器厲害,如果貼上去肉搏的話清兵還是有勝算的。但實際上,那年頭的滑膛槍一百米開外射擊打不死幾個人,造成密集殺傷的還是刺刀肉搏。原因主要有二:隊形和紀律。這都是近代軍事訓練的成果。清朝人野豬式突擊龍蝦兵的刺刀陣,也就是給龍蝦兵刷經驗了。到後來有了後裝槍,線膛槍,重機槍,那更是不要打了,都不需要肉搏了。

抗戰時期應該說中日差距比清英差距小了,但近現代軍事理論的欠缺使得情況沒有本質好轉。

所以說抗戰沒有大崩盤是先烈用今天人無法想像的犧牲換來的。


在橫店何止完虐,簡直虐爆了!


人家鬼子是正規軍,訓練過的,至於你說的前輩很厲害,那當然了不厲害的都回不來了哪有講述自己經歷的機會。另外,為國捐軀的前輩們永垂不朽


題主有個錯誤的觀點,就是水平不行的軍隊肉搏也許很強。其實肉搏是最考驗戰技術和戰鬥意志的事情,差的軍隊,在肉搏上只會更差。

前期多打一還可以一看,後期八路加強訓練(引進了日本的訓練法),加上日本的精銳調到太平洋戰場,大陸軍越來越水,優勢慢慢偏向八路這邊。

而且八路的肉搏戰,先開一槍+丟點手榴彈過去,退了子彈上來拼刺刀的日本人不要太吃虧。


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中期,中國軍隊遇到白刃戰基本都是要被虐的。不僅武器不行,實際上體格,紀律,訓練,士氣等方面也基本統統都不如人,白刃戰中吃虧非常大,往往要依靠數倍的人數優勢來彌補才有取勝機會。


轉自

抗日戰爭時,日本兵遇到只攜帶冷兵器的中國兵真的不開槍嗎? - 中國

這個是國民黨在抗戰的時候抓的壯丁。相信精銳的水平不太會強到哪去。

下面的是日軍的身體素質水平

你覺得不用白刃,就是肉搏,誰更有優勢?


應該是反過來被鬼子完虐好吧?

事實上什麼中國武術啥的,在近代史的戰爭中發揮的作用基本為零。

包括鴉片戰爭時期開始,所有中國軍隊面對外國軍隊,白刃戰和近身搏鬥,全都一敗塗地。


這種問題都問到知乎上來了?手撕鬼子看來對年輕人影響真大,作為一個偽軍迷,我覺得是常識吧,

戰爭前期,日軍能1v3國軍,共軍更不用說了,戰爭後期,日軍兵原素質下降很大,情況有所好轉


請自行查找石牌保衛戰,還有日本退子彈和上刺刀是一個指令


1v1是完全的被完虐,畢竟營養跟不上,訓練跟不上,而是否被完虐和精神上的強悍沒什麼關係,只是說是死的窩囊還是死的像個英雄的區別。

不過真正實戰中盡量不會1v1的,都是想法子nv1.


推薦閱讀:

火炮的膛口制退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軍事史上威力最大的火炮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徐曉冬說特種兵徒手與職業格鬥運動員打活不過三分鐘?
為什麼有些上過軍校的軍事將領在戰場上的表現反倒不如不識字的「泥腿子」?
從「花園口事件」的結果來看,這次行動是否是弊大於利的?

TAG:軍事研究 | 抗日戰爭 | 冷兵器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