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汽車會給汽車設計帶來什麼?


.

傳統車的汽車設計師哪怕才華橫溢,也由於一些限制不得不權衡、妥協,就像五指山下的大師兄,有七十二般變化卻使不出來。

比如,發動機、變速箱的高度決定了前臉很難做出令設計師本人滿意的流線;

比如,發動機、變速箱還聯手壓縮了車內空間;

比如,一大堆機械信號也需要設計師小心翼翼地照顧。

純電動汽車就不一樣了。

輕巧的電機取代了發動機,機械信號也將被電信號取代。

汽車設計師更自由。

他們的新設計可能會是這個樣子。

更優美的流線,更酷炫的科幻感。

這,將是一場革命。

.


電動車是下一個十年全世界的革命性產品,有如上一個十年的互聯網電商,她對汽車設計也有特殊的影響:

1、外形和結構:電動車的能源來自電池,體形和重量都不同於油箱;電動機也絕對小於發動機;傳動系統簡單化;所以電動車必然採用新的車身結構,動力系統與底盤整合在一起,駕乘儲物空間更加寬大。如果結合空氣動力學,未來可能是類似半個子彈頭的車體結構更加流行。從功能上車已經不需要發動機艙了,所以車輛的前後改為儲物區和潰縮區,乘客集中在中間,所有動力系統降低到底部,這將是最安全和實用的設計。

2、輕量化:電池技術的兩個方向是更輕和更便宜,不論哪個方向都有巨大的困難,所以電動車必須減輕車體的重量以適應節能的需要。鋁合金甚至碳纖維的用量更大,特別是鋁合金由於其來源充沛、價格適中、回收簡單,將會全面取代鋼材應用於電動車。由於鋁合金的天然性質,車體會採用平直、利於加工的鋁合金骨架來支撐,外板改為易於成型、容易更換的塑料材質,這樣的設計兼顧了輕量化、低成本和安全性三個至關重要的方面。當然,消費者的認可度需要培養。

3、智能化:電動汽車的終極方向是自動駕駛,車載電腦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雲計算、網路設備、儀器儀錶、動力系統管理等等方面都需要引入新的技術和產品,以滿足自動駕駛的需要。電動車設計將是互聯網技術和電器產業全面結合。傳統的車燈、儀錶盤、影音系統、後視鏡、雷達和攝像頭都會發生變化。與電動車配套的充電網路、道路標識、停車場設計、甚至交通規則都會改變,這都需要新的設計。

4、循環和升級:車輛是所有個人消費品中重量最大的,所以她消耗了地球上最多的資源。未來的設計將把車體、動力和智能設備三者分別模塊化,形成各自的生命周期。智能設備更新最快,能夠如同手機一樣自動更新,硬體壽命1~3年。動力系統特別是電池,將會是可拆卸的,並最終統一標準,壽命3到5年。車體材料具有全面的循環再生特性,當車體達到使用壽命或有新的車體結構誕生後,動力和智能模塊拆除後,車體材料回收再生,壽命6年以上。未來材料工業將會是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所以可以循環利用的材料將會降價,而一次性材料會不可承受。

或許這像是科幻小說,但正如個人計算機、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的到來一樣,人們總是低估了新生兒的成長速度,而電動車設計將會是這個新生兒的基因。


相對於傳統汽車,純電動汽車的外觀將發生巨大性變化。這是由純電動車package變化,導致整車比例的變化所導致的。電動車的比例,相對於現有的汽車美學的比例,幾乎是完全背離。

詳細變化,就是CP點更靠前,前懸變短,整車高度要比現在的轎車高出100mm左右,軸距更長。因此,車子的造型有可能會更接近廂式車,但好消息是,車輪應該更容易做大一些。

比如寶馬i3的比例和造型,就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與現有車型的比例完全不符。而且受限於電池,側面看離地間隙也會比較低,造型會更顯臃腫(類似model x),需要設計師想辦法規避這些問題。

總之,電動車上,傳統審美比例與空間利用率的矛盾會比現在的傳統動力汽車更尖銳。


在造型設計中,有哪些因素影響造型設計?

1.市場定位。我們的用戶是誰?這決定了車的屬性,SUV.Mpv.Sedan?ABCDE級?直接影響總布置。

2.總布置。當我們確認了用戶是誰以後,總布置就有了個大致的範圍,總布置會根據需要布置的內容,東塞一點,西布置一些,以求滿足各部門的需求,總布置直接影響汽車的造型,軸距輪距還有車高等等,已經可以基本預見這個車是個什麼基本樣子。

3.未來趨勢對造型的影響。

下面說說以上幾點對造型設計的影響。

1.市場定位。這對油車電車來說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滿足用戶需求就可以,我們就可以預見基礎車型的基本形態,而且這方面電動車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差異性。

2.總布置。這是可以好好講講的,我們也從很多答案裡面可以看出來,總布置對造型的影響,是最大的。

2.1 電動汽車有別於傳統車,沒有發動機,沒有變速箱,取而代之的是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沒有了發動機,引擎蓋也就不叫引擎蓋了,可以叫行李艙比如特斯拉model s:

2.2電池一般(當然也有二般情況)布置在底盤上,也就是兩輪中間,所以總布置設計師天天吵著要加長軸距,這樣就可以提高續航里程,提升競爭力,所以這樣就直接導致了電動汽車軸距很大,改變了汽車的基礎形態,這是電池對x軸向的影響,對z向的影響也是灰常灰常大,由於電池能量密度的限制,範圍大概約120-170Wh/kg,特斯拉可以做到170,要想續航里程大,必須更多的電池數量,質量和體積會直接增大,導致踏步直接抬高,車身高度也扶搖直上…導致側圍比例出現問題,當然也有的車偷空間,優劣大家自己評價:

比亞迪e6(黃線部分包圍的是電池pack)直接裸露在外,這樣可以保證側圍比例不致於難看,但犧牲了離地間隙和電池pack外露還有踏步過高等問題。

2.3 電池布置的二般情況:

蔚來ep9

作為超跑,為了降低車身重心(高了那叫SUV),把電池放在車身兩側,車高問題完美解決,就是門厚的像城牆…

2.4散熱問題

特斯拉沒有發動機,所以前臉不需要進氣隔柵,完全封閉,不過輪胎還是要散熱的。當然這也是一般情況,二般情況那還是得看總布置,有的電動汽車也想學特斯拉封閉前臉,但是原發動機艙布置了一堆元器件,那個也是要散熱的,可作為電動車,你前面有進氣格柵,說出去怕人笑話不像電動車,就硬著頭皮堵上…呵呵

3、未來趨勢、變革。

試想一下未來的場景:冬日的一個早上,起床上班,你昨天晚上就已經預設好了規定時間內打開空調,加熱座椅,車自己已經開到了指定地點,你走進後排座椅,斜躺,準備睡個回籠覺,然而車裡並沒有司機,所以呢,雖然車不大,但是後排空間很大,你甚至都可以躺在那裡,你在車上又睡了一個回籠覺。雖然城市裡的車很多,但是一點也不堵,這正是城市4.0交通規劃和車聯網的功效。

現在這些智能化的場景,也有些已經可以實現,什麼手機控制,智能互聯,智能生態,無人駕駛這些概念和功能不斷衝擊著消費者,很多公司開始加入車聯網這個藍海。

而這些將大幅改變汽車造型形態,更大的乘坐空間,更多交互設備,汽車會變的更像移動宮殿。

總的來說,未來電動汽車將會成為汽車發展的主流,在新舊交替的過程中,設計的演進也是螺旋上升式的,我們一起為設計進步默默搬磚吧。

以上


純電動汽車會給汽車設計帶來什麼?

這裡的汽車設計,我理解為Design/Styling,造型設計。

作為一個曾經在設計部呆過,做過CAS,做過設計策略的人,現在做產品規劃的從業者,我的觀點是:

純電動汽車看似解放了限制,但實際上會給汽車造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為什麼?

首先,汽車的造型是離不開總布置的

由於工程條件的變化,純電動汽車確實會釋放汽車在造型上的一些限制。

在外飾方面,沒有了傳統的動力總成艙,可以使整個發動機艙位置降低。也不用再為前方的散熱和進氣預留空間。

不再需要為傳動軸和排氣管保留地板通道,不再有過多的零件佔用懸掛的位置,懸掛的布局可以做得更加高效靈活。以電力為驅動的零部件可以自由布置在想要的地方,而不像以前必須集中在動力源 - 發動機周圍。比如空調系統

設計師第一時間看到這些多年的限制被取消,往往是非常激動的。他們會想到,我終於可以發揮我的創造力,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產品了。

這個理解是錯的。因為大多數的汽車,不是藝術品

我們所看到的汽車,是一個工程與藝術的妥協方案。兩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優秀的汽車設計,永遠是有優秀的工程條件去配合。這些工程條件,是基於工程人員的配合,以及設計師自己的爭取得來的。

而且,越是在高性能車上,越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比如布加迪Chiron,如何在達到420km/h的高速目標下,依然能夠保持側面有一個完整的C型造型,這需要經歷非常艱苦卓絕的鬥爭。

設計和工程,看似總是在吵架。但其實勢均力敵的吵架,反而有利於產品向趨於完美的方向靠近。這就像競爭關係一樣。

而電動車,就好比突然間,工程的勢力完全弱下去。

你會看到一時間,設計想法五花八門

但慢慢的,設計會趨於平淡。你會發現,電動跑車公司的車永遠是奇怪的,惹眼的,為了造型而造型的。普通的電動車會變成像今天的手機一樣千篇一律。

因為電動車不同於內燃機車,電動車是沒有靈魂的。

-----------------編輯分割線------------------

很多人問我,沒有靈魂應該怎麼去理解。

1. 有人說馬車時代,汽車沒有馬也是沒靈魂的

錯誤。馬車時代不叫汽車,請複習一下第一台汽車是誰發明的,是什麼結構。

2. 有人說電動汽車也有靈魂,靈魂是工程師等賦予的。

怎麼說呢,汽車是有四大工藝 - 底盤,車身,發動機(動力總成),電子電器

確實,底盤和車身都能賦予汽車一部分靈魂,但汽車的核心在於動力總成。

你所看到的,大量的汽車之間的魅力差異,很多都是因為動力總成的差異所決定的。

舉例來說,在豪華車的競爭關係里

賓士注重舒適典雅,自己能做發動機變速箱,安靜平順

寶馬注重運動,發動機下心思很多,變速箱雖然不會做,但標定能力堪稱主機廠里數一數二。整車會為發動機變速箱妥協很多。

奧迪則注重四驅,以Quattro起家,所以有最獨特的縱置前驅/四驅結構,衍生出VR6,W12等獨特的結構。變速箱方面,努力發展DCT。

捷豹同樣注重運動,但捷豹注重暴力輸出,發動機動不動就3000轉,並且注重聲音好聽。

阿爾法羅密歐Giulia同樣也以來自法拉利的2.9V6作為獨特的賣點

非豪華車裡

馬自達因為獨特的Skyactive系統,導致了獨有的駕駛體會,甚至影響了整車的布置。轉子發動機也是該公司獨具魅力的產品之一,雖然已經停產。

斯巴魯在這一級別,也是獨有的結構,導致了其與眾不同的魅力。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的平淡可靠,也完全符合了豐田的特點。在豪華車上,混合動力系統的安靜性,構成了Lexus車型高級感的重要一環。

至於美國人,則一直強調著V8,甚至自然吸氣。到現在大眾途昂在北美銷售,還要乖乖拿出自己的VR6 3.6老自然吸氣發動機來照顧美國人的需求。

最後

如果一個汽車公司有6000個研發人員,可能有3000人是搞動力總成的。

每個企業可能會採購很多零部件,但每個公司都會做自己的發動機。(國產車除外)

如果給飛度3換成Yaris-L一樣的1.5發動機配4AT,他還會是知乎神車嗎?

動力總成很大程度上構成了汽車的「魅力」所在。

也是汽車之所以是汽車的定義。

未來電動車啥樣,你們應該自己也能想到。


徹底解放了汽車設計的桎梏。 特斯拉這些人都沒敢太使勁突破。

首先,來看看傳統汽車內部結構。

可以看出,電動車可以把原來發動機變速箱傳動軸的位置都空出來(電動機無需那麼複雜的變速箱)。幾個電動機可以進一步靠近四個輪子,同樣長度的車子可以多出將近一排座位的空間來。電池則可以塞入犄角旮旯里。


激勵傳統汽車的進化


一般設計我都會狹義的理解為造型設計,目前汽車造型設計與整體空間布置,機艙底盤等布置,零部件工程開發,車體工程開發,四大工藝互相制約,現在由電池電機電控代替了發動機變速器燃油箱,則布置零件車體工藝都發生了變化,對於造型設計的閑置條件變了,這樣設計自然而然會發生改變,比如機艙不用在塞滿一個發動機和變速箱,設計師可以發揮想像空間做儲物?吸能?其他造型?再比如四驅系統不在用一個傳動軸把動力從前傳到後,四驅車後排腳部不會再有一個大的中央通道。但是汽車審美是有傳承的。


我認為必然有不同的設計,只是現在還沒摸索到……一個絕妙解決方案的出現即可能是技術積累也可能是靈光一閃~

另,特斯拉就是一台圍繞電池而設計的汽車,跟傳統車從構架到理念都有了巨大的不同。我相信比亞迪也同樣有改變,只是不那麼明顯。


電動汽車帶給工程師的首先就是安全問題。


誰都行就是千萬別讓蘋果來做設計就好了


Exploring Air: Space Reimagined

樓主這個視屏仔細看兩遍答案就有了.


電動汽車是汽車發展的必然,此前由於技術限制,不得不選擇結構相對簡單的汽油發動機直接驅動車輪,但這種結構在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確顯示了技術的另一面,結構簡單,但材料要求不簡單,最後完善出來的整個系統也不簡單了。而電動汽車從電機,蓄能部分在當時都是空白,也的確難發展。但今天不同了,所謂萬事具備,只差最後凌門一腳了,看好電動汽車的未來。


目前該不會有太大變化。外觀設計上雖然可以天馬行空,工藝上問題也不大,但是如果太另類那麼它始終就是玩具,如果有非主流的車在目前也是很少會有人開上街的,只能淪為少部分的玩物,不能很好的融入目前的汽車市場。

同樣的還有實用問題,如果設計的很科幻,如科幻電影上的概念汽車(不好意思,爪機不方便截圖)只能坐兩個人,實用性大大折扣,畢竟大部分市場還是在普通層次上,想要推廣必需考慮普通消費人群的實用問題。如上兩點基本就可以定型了。

還有就是安全,沒有發動機倉,前後位置也要空餘出來做潰縮區,加前後防撞鋼樑,等等其他東西。

同樣也要注意空氣動力學,目前電池還是一個大問題,應盡量減少損耗。

再有就是駕駛習慣問題了,如果變化太大,一上車,卧槽,哪是哪啊,完全不會開啊,駕照白考了。

還有補充一句,目前市面上的某些國產的長的很Q的純電動車那隻能叫代步車,跟汽車差的遠好吧。

要說帶來什麼,可能會重新定義汽車的空間結構吧,兩廂車,掀背車估計會慢慢開始成主流吧。至於外觀不能一蹴而就,太超前了也不好哇。


應該不會局限於如今這種汽車車身設計

更多創意 更多靈感都會被設計師們發掘出來

可能以後真的會有大黃蜂擎天柱那樣機器人形狀的汽車???

哈哈哈


地球上的鋰元素夠造那麼多電池嗎?


最主要空間更大,外形設計方便,沒有那麼多局限,重心匹配更容易


如果從造型來看,的確由於「死結構」的減少,外觀設計人員可以發揮更大的想像空間,當然還是要遵守風阻係數的基本法的,雖然我不是做汽車外觀結構和設計的,但是有的時候看見一些業餘愛好者單純為了所謂科幻感做的外形真是捨不得開口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連基本的空氣動力學要求都不遵守。。。

如果是內部各子系統的工程設計,由於動力總成簡化為電機和其配套設施,檢測的信號和感測器的要求降低且簡化了不少,要知道測個電壓電流是個很容易的事情,相對應的控制方式也簡單了不少,如果我知道增大電流就能夠提高電動機的輸出力矩,甚至能夠相當精確的直接知道提高多少,那我為什麼需要建一整套動力系統的數理模型才能夠知道節氣門增大多少才能提高多少發動機輸出轉矩呢?同樣的,當控制信號簡化了,附屬的各種駕駛輔助系統的設計工作在相關領域也能簡單不少

不過還是有一些用戶習慣的問題,駕駛員主要的操作方式在有限時間裡應該不會改變太大,要知道,好槍多了去了,但是美國人就是離不開AR15系的結構和操作習慣,因為用了幾十年,庫存幾億桿,船大難掉頭啊


就是跟手機後備電池一樣


與傳統車沒多大聯繫,突破傳統車的局限,在較長的共存時間內,造型上體現兩者的差異。


推薦閱讀:

賓士可能收購 Tesla Motors 嗎,應該嗎,會以怎樣的形式收購?
大疆(DJI)有沒有可能研發自動(智能)駕駛汽車?
如何評價《無人駕駛第一起命案——特斯拉製造》?
自動駕駛/智能駕駛已經成為了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那麼實現這個技術的決定性因素有哪些呢?
如何評價Tesla Semi Truck?

TAG:汽車 | 電動汽車 | 汽車行業 | 汽車設計 | 特斯拉汽車TeslaMoto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