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元」字的解釋里,「從一從兀」一詞該如何理解?

《說文解字》對「元」的解釋:「元,始也。從一從兀」。 「一」為萬物之長,集萬物之大成,我們通常所說的「九九歸一」即這個意思。「兀」在《說文解字》中的意思是:「高而上平也,從一」,可見,「兀」即「一」。

如題,沒讀懂「從一從兀」的意思,另外,既然「一」與「兀」的解釋如上,那這裡的「從」字應該如何理解?


謝邀。


《說文解字》里關於「元」字「從一從兀」的解釋是錯誤的。當年我的老師在面對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講課時說:「以你們各位的水平,如果說文中的解釋你看不懂,基本上就可以判斷是許慎說錯了。」

「元」字的早期形體象一個側面的人形,上面的實心圓點表示人的頭部,它的本義就是「人頭」。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免胄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杜預註:「元,首。」《左傳·襄公九年》:「元,體之長也。」孔穎達疏:「於人則謂首為元。」又如《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趙岐註:「元,首也。」然後又從「頭」這一意義引申出「開始」的意思,如《爾雅·釋詁上》:「元,始也。」又如《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洪亮吉詁引《子夏傳》云:「元,始也。」我們稱新年的第一天為元旦,正是由此而來。從「頭」的意思還可以引申出「首領,君主」的意思,如《廣雅·釋詁一》:「元,君也。」此外,因為「元」有「初始」的意思,所以它又成為一個哲學概念,如「元氣」,《易·乾·彖傳》:「大哉乾元。」李鼎祚集解引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由於實心圓點這樣的肥筆不便於快速書寫,更不便於在甲骨上刻劃,所以這一圓點漸漸線條化,演變為一橫。後來又在這一橫之上增加了一個飾筆,這個飾筆最初可以是一短橫,也可以是一個小點,後來固定下來為一短橫。也有在「元」字的最末一筆上添加裝飾性的點或肥筆的。

由於「元」字的古文字形象一個突出頭部特徵的側面人形,所以在構字的時候常用來做表示人,特別是頭部的構形部件。如「寇」字,從宀、從元、從攴,象在室內以棍棒等物攻擊他人之形,到別人的家裡去打人,所以「寇」有「侵略、進犯」之意。又如「冠」字,從冖,從元,從又(寸),象以手加冠之形。此外,「元」還作為音符構成形聲字,如沅、芫、阮、玩、完等。


「元」、「兀」兩字的現代字形非常接近,只是「元」字上面多了一短橫。從古文字的形體來看,「兀」的早期字形和「元」字沒有什麼區別,甲骨文中有幾個可以隸定為「兀」的字,辭例上都讀為「元」;侯馬盟書中的「兀」字,也是作「元」字來使用的。有一件商代青銅器叫「□作父戊卣」,其中的「□」是人名,難以判定究竟是「元」還是「兀」,因此這個字形在《金文編》中既被收在「元」字頭下,又重見於「兀」字頭下。

綜上,這個大頭人形的字形,就是「元」字的初文,「元」、「兀」兩字同源,是從同一形體分化而來的。


謝邀。
說文有誤。
應該是從二從兒,二是古文上,兒應該是人(小篆時符號化成兒)。會意字。
早期甲骨文從一從人。是指事字。


字書里的從某,翻譯成今天的話大概就是以某字為偏旁部首的意思。
所以《說文》里的各個部裡面的第一個字的解釋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凡某之屬皆從某」,就是說這個字還充當偏旁部首。
所以現在的「部首」叫做「部首」,就是這個部的第一個字。


給大家推薦一個非常好的網站
象形字典
這個網站可以很方便的查詢漢字的演變歷程。與古埃及等古文明文明比較,每次看到一個漢字的演變過程時,心中都對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感到自豪。
這裡談一下自己對「從一從兀」的理解,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多包涵。

兀字的字形演變如下圖

兀字的字緣解說

元字的字形演變如下圖

元字的字形解說

由此可見,甲骨文的兀與元是同源的,最初字形也一樣,但是元的甲骨文字形還多了一個字形

金文的元承續甲骨文元的這個字形,從此元與兀字形便分開了。
《説文解字》:兀,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
因此根據字形演變
《説文解字》: 元,始也。從一從兀。
根據字形的演變,從一從兀,可以理解為採用「一、兀「會意。

參見《說文解字》這裡說些題外話,之所以對元感興趣,因為易經第一卦,乾卦就是,元,亨,利,貞。
蒙古問鼎中原後,國號元取自易經中「大哉乾元」。
皇太極改國號金為清,也是根據五行相剋的原理,明屬火,火克金。
因此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因為清屬水,水克火。
看來大家都深得中華文化精髓。



「從X」表示列在X這一部之內,也就是意義上和X這個字有關。
「一」有起始的意思,「兀」有孤高的意思。所以「元」字的意思和這兩者有關,前者例如「元旦」,後者例如「元首」。


推薦閱讀:

「爲」「為」二字有何區別?
為什麼我國古代漢服是右衽的,但「衣」字在說文里卻明顯是左祍象形的?
為什麼漢字偏旁有王字的基本都和玉有關?
「羋」、「羋」、「?」三個字有區別嗎?
「熊」字為什麼是「能」+「灬」?

TAG:漢字 | 文字學 | 說文解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