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為什麼喜歡看幸運五十二、一站到底、開心詞典等問答類節目?
12-29
一句話 他們沒有興趣去學習知識,但是很有興趣產生這種好像學到了知識的快感。
就這一點而言,跟知乎上多數用戶沒什麼本質區別。當我看一個問題時,是因為它增加我的專業知識,或是拓展見識,或是符合我的興趣愛好,還是僅僅讓我產生「嗯我又多懂了一點東西」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呢?------絕佳的例證參見娛樂性問答(以及感情問題......)的流行。
還有就是一種沖關的刺激了。如果沒有闖關制的話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這種問答題至今最成功的節目應該是Jeopardy,
Jeopardy於1964年在NBC首播,中間經歷過一些挫折,到2012年已經29季。它和一戰到底、開心辭典等都屬於Reality Competition Show,
相比較來講,國內的節目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和Jeopardy類似,所有的相關答題節目都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規則簡單,讓觀眾易於理解和Follow
基本都是簡單的元素,比如幾個選手,幾個類別選擇,搶答,答題,積分等。2)有類似競爭環節,增加節目緊張和互動
可能是幾個選手互相比拼,諸如一戰到底,也可能是一個選手自己和自己的比拼,比如是否選擇繼續答題。這其中又包含了不同選手間,選手和主持人間的互動,幽默和火花往往因此而起。3)獎品豐富,獎金高
一般觀眾等待廣告的唯一理由就是要看某個參賽者到底有沒有答對問題贏走獎項。4)有學習意義
這點往往有些自欺欺人,觀眾真的能在這種節目中學到什麼有用的信息嗎?我不覺得。但至少和其餘節目比起來,這種節目更容易讓人覺得「有意義」,而不是荒廢時間。
5)觀眾參與度和代入感
這個是別的答案中沒有提到,而我又覺得最重要的。在觀看節目的時候我們都會不由自主的參與到答題環節中,測試自己的知識儲備量。「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我要去我肯定能拿獎。」「兒子,這個你在學校學過么?」「老公,我看這個答題的還不如你呢,我給你也報個名吧。」「竟然說曹操是蜀國的?電視台哪裡找的參賽者啊!」這就是觀眾的參與度和自我代入感,並在對比的基礎上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如果你看過很多美劇或美國電影,你會發現總有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嘴裡和電視里的人同時說著「What is XXX」
這就是Jeopardy的答題模式,也是一個相關節目典型觀眾的形象。80 年代時,香港也模訪製作了這種問答節目(忘了是哪個台了),結果是:失敗。
台里的意見,大約是:看來香港人不喜歡坐看這種別人成功的事兒。有這時間,還不如自己去掙錢呢。不同意頂樓帶有明顯知識分子歧視色彩的回答因為大眾知識貧乏因為大眾喜歡在輕鬆的氛圍中也能學到知識因為大眾知道學知識的節目總比其他節目更有價值一些因為大眾的接受的中國教育實在太讓人痛苦和寒心了。
首先是很爽,四個選項,會就答不會就蒙,反正是瞬間判斷,然後一道一道題下去,很有快感。
其次這些題目不是很難,但答對還是顯得自己很厲害。
最後想講,這些東西流行並沒有那麼多深層原因,只要宣傳夠力,時間和節奏恰當,工作人員對節目質量有點追求,又可以給看電視的人製造話題,那收視差不到哪去。因為我們國家好多人好像不懂自己應該怎麼娛樂。反對高票那個回答!其實電視節目,說到底就是拿來娛樂的,像這種答題類節目,本身就有一定的競技性,而且很容易產生焦點,很容易吸引觀眾。那個答主非要上綱上線到看節目的人沒有興趣學習知識,太誇張了。最後,看節目的大部分人,無非就是圖個樂趣,看個新鮮,偶爾自己自娛自樂答個題目,哪有所謂的看了節目,就以為多了很多知識的想法?
他不會的題目我會,我比他厲害,多好。
感覺知乎的內容變現困境也在這裡。
綜藝節目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提供一些人畜無害的信息,你會發現那些特別無聊的綜藝節目共同的特點就是信息量極低(把一個有趣鏡頭幾個機位循環播放一遍充數),而能持續產生信息的節目無論製作水平如何,都讓你有看下去的動力(談話節目,極致就是奇葩說這種觀眾處理帶寬不夠的節目)。問答綜藝節目就是信息量密集,而且只要主辦方不腦殘就能控制在人畜無害老少皆宜的範圍內(一站到底火起來倒是靠拍女選手裙底起家的,後來整改以後反而步入正軌)所以為什麼快本我沒法看下去而天天向上基本上一集都能看完,快本的信息密度低而且質量很差(所謂沒有營養),李維嘉的每一句話都跟重放機位一樣無聊。
喜歡幸運52是因為產品,太多贊助商了
1.你所看到的節目,娛樂節目,都是導演贊助商想讓你看到的,不是做公益,我們要的是利益。2.節目設計安排深諳觀眾的g點,讓不自覺的帶入感,產生大腦的興奮高潮和對選手的跪舔之情。
爸媽喜歡看,也就跟著看了;看了,哎呦,覺得還不錯。
題目簡單 觀眾參與性強 再一個適合全體家庭成員一起觀看 增加成員互動性 還有就是一站到底的營銷挺成功的 線上線下聯動。再就是 在屏幕上看到一些學歷高的人答不出題目的囧樣也滿足了人們的窺探心理
只看過幸運五十二和更早的針對在校中學生的「三星智力快車」。其實很多問題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回答是很容易的,所以在台下或電視機前的觀眾看答題的人出醜有一種優越感,對冠軍一方面嫉妒他們拿到了大獎,一方面也有「挺簡單的嘛,我上去答得會比他們還好」這類的感覺。參加的人有獎品拿,看熱鬧的心理很滿足。所以節目收視率就很高。
自己沒機會鬧騰看看別人在那裡鬧騰鬧騰也挺爽;
還有,多數中年大媽對這些節目的主持人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推薦閱讀:
※為什麼英國菜口碑不好,但英國卻產生了很多有影響力的烹飪明星?
※如何評價東方衛視極限挑戰六個人的表現?
※這個是什麼電視, 或者是顯示器?
※索尼和三星的 4K 高清電視各有什麼特點,應該怎樣挑選?
※請問液晶電視變這樣了還有救么?被親戚家的熊孩子搞成這樣也是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