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科恩兄弟的電影?


科恩兄弟(Joel Ethan Coen)是美國獨立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好萊塢製片廠體系之外。這意味著主創人員不能依賴公式化的故事和臉譜化的人物來推銷影片,而必須在影片中加入一些電視或其他電影里所沒有的內容。而科恩兄弟在電影創作方面所展現出的獨特視角、自我風格的延續以及出色的鏡頭語言是他們高質量影片的保證。

我看過科恩兄弟的所有17部電影,很多遍。深深地被其所吸引。其實他們並不算被國內大眾熟知的導演,也鮮少有商業大片,即便在知乎關於科恩兄弟電影的解讀也是少之又少,畢竟是被好萊塢統治的時代。但是,我想跟著Coen Brothers, blow my mind.

哥哥喬·科恩(Joel Coen)畢業於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弟弟伊森·科恩(Ethan Coen)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兄弟倆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蘇達州寒冷而漫長的冬天造就了這對電影奇才。他們不得不待在屋子裡觀看了大量的電視劇和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影片,並與兒時的玩伴用8mm攝影機做了大量實踐。1984年,兄弟倆的處女作《血迷宮》(Blood Simple.)問世,立即在紐約獨立製片界受到矚目。1992年,科恩兄弟憑藉《巴頓·芬克》一片榮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巴頓·芬克》的敘事緊湊連貫,故事充滿智慧,表演酷肖逼真,尤為突出的是,影片對好萊塢經典及其代表的主流文化的背叛。1996年的《冰血暴》(Fargo)為科恩兄弟贏得了第69屆奧斯卡獎七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2001年的《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讓科恩兄弟和大衛·林奇共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科恩兄弟擁有影片的最終剪輯權,這就保證了導演構思的實現和影片的獨特性。

兄弟倆基本所有電影的劇本都是自己寫的,然後Joel導演,Ethan製片。他們故事的最大特點就是小人物命運的不可預知性和顛覆性,最終回歸平淡。Dust to dust. Ashes to ashes.


科恩兄弟的作品特徵可以大致這些歸納

小人物的犯罪。往往從一個樸實簡單的人物的很小錯誤或者微小罪行開始。我們時常看到普通人由小詭計的失控而走向難逃的厄運。

情節開始時人物並不處於人生的重大轉折點。

敘事上偏愛失控的行動與意外情節。偶然性在情節安排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許多黑色電影敘事的要點。從《缺席的人》《老婦殺手》《冰血暴》等作品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一特徵。

故事中那些偶然性,對小罪行和人性惡的不可控制營造出一種荒誕感。

由於偏愛使用這一類情節模式,科恩兄弟作品的小人物的小犯罪往往引出滾雪球似的大罪行,經常導致雪崩似的殺戮和山洪似的流血。

敘事反懸念。許多事件的原委都先交代清楚,例如《冰血暴》中的綁架案。

在這種陰鬱、絕望傾向的敘事風格中使用幽默效果,造成多少有些冷酷的黑色幽默。所以,有的研究者對他們作品誤會主要的印象就是這種殘酷的玩笑:「用單獨看來內容悲慘甚至卑劣的情節來使人發笑,同時保留情節的黑暗性,這或許可以作為黑色幽默的定義。《血迷宮》、《冰血暴》等電影使科恩兄弟成為黑色電影領域的大師。黑色幽默甚至是他們的電影給人的第一感覺之一。」

視覺影像處理使用黑色電影風格,但有的作品又對黑色電影視覺風格進行「破格」創新,如《冰血暴》就營造了一個清新、明亮、潔白的冰雪世界。

影像和人物形象設計具有表現主義風格,作品中時有魔幻和超現實場景。

鏡語運動與組接有一些作者式的個人風格筆法,比如那種貼著地面飛速運動的鏡頭和這類鏡頭的組接。

十分偏愛血腥的視覺主題。血腥鏡頭在暴力美學中也大量使用,但我們可以看到,暴力美學中使用血腥鏡頭更多的是突出懲惡揚善的英雄主義主控思想,而科恩兄弟對血腥的使用卻會讓人感到邪惡的強大有力,以及人類內心的嗜血潛意識和外顯的瘋狂運動。在《老無所依》中,科恩兄弟營造的那個氣筒殺人時從受害者後腦噴洒出的血霧意象讓觀眾不寒而慄。

可以看出,科恩兄弟兄弟影片與黑色電影的類型特徵密不可分。

1. 故事
科恩兄弟的敘事方法基本上是經典的,但這種經典僅表現在結構上。他們基本上採用順序敘事,按照開端、發展、結局的傳統三幕式結構。

科恩兄弟善於編織故事,常使用一些自己習慣性的技法,其中最有特點的是情節突變。科恩兄弟故事中的情節變化因素和進展的動力通常來自偶然性的人或事件。這也是其影片超現實意味和荒誕感的原因之一。這種手段的運用,除製造懸念外,還給觀眾造成驚奇和震撼。

比如《巴頓·芬克》前半部是講述一個天才劇作家逐漸被好萊塢毀掉的故事。當其情人死在他的卧室時,影片就被恐怖、荒誕所籠罩,直至巴頓·芬克住的旅館被牆上冒出的地獄之火所吞噬。

《缺席的人》中,愛德殺害與自己妻子有染的戴夫的罪行已經被妻子糊裡糊塗地頂替,同時妻子已經死在監獄中。可誰也沒想到,曾詐騙他一萬元錢的騙子淹死在河裡。屍體被游泳的小孩子發現,於是檢察官認定愛德殺了那個騙子。愛德最後被執行電刑。

科恩兄弟的故事中常有一些超現實的想法。如《巴頓·芬克》的結尾海灘一幕就亦真亦幻,令人匪夷所思。《撫養亞利桑那》中,麥克多諾把偷來的孩子還給亞利桑那家之後就做了個奇怪的夢。他在夢中彷彿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並且帶著兒女們來看望自己和妻子。《缺席的人》中,愛德出車禍以後,有一段似乎是其昏迷中的夢幻場景:他自己坐在家門口的廊檐下,清潔公司的人兜售清潔草坪的服務,已經死去的妻子多麗絲在外面回到家裡坐下來喝酒,有趣的是,她命令沉默坐在自己面前的愛德:「什麼也不要問!」

2. 幽默
幽默與搞笑都是科恩兄弟喜歡的元素,同時也是他們喜歡與觀眾共同挖掘、欣賞的趣味。因此,科恩兄弟被譽為新一代的黑色喜劇大師

《缺席的人》中,愛德的車禍是由一個偶然因素引起的。愛德帶著自己喜歡的女孩伯迪去見教授鋼琴的大師。回來的路上,伯迪出於感激強行為愛德blow job,於是汽車飛下山坡。這類科恩兄弟所偏好的黑色幽默,在其作品中隨處可見。

3. 結局
科恩兄弟的影片與其他大多數影片最大的差別可能就在於結局。沒有皆大歡喜的大團圓,而是給人一種極不痛快、進而迷惑的感覺。《巴頓·芬克》結局處的海邊美女是芬克自己的幻想,還是敘事上的嘲笑,令人不解。《撫養亞利桑那》中,一切美好的事情總是出現在幻夢中,有種玩笑的態度在其中。

4. 人物
科恩兄弟影片的人物塑造極具功力。概括起來,他們的影片中有兩種人:一種是十分誇張的類型化人物,這在其作品中佔大多數。如《撫養亞利桑那》中,尼古拉斯·凱奇那強化誇張的表演、瞪大的眼睛都比較適合該片中那個多少有點偏執的前任小偷。

科恩兄弟影片中的人物多少都有點誇張性過分突出的質感,都有點怪怪的、不可當真的感覺。科恩兄弟的作品中也有給人以真實感、認同感的圓形人物。觀眾在《冰血暴》中看到的人物可能最具有這種質感,這在科恩兄弟的作品中也是很少見的。

不僅正反角色刻畫出色,就連小配角也給人留下鮮明印象。比如精神有毛病的亞裔人,讓人印象清晰。科恩兄弟似乎十分注意把劇中的小配角都饒有興趣地刻畫出來。《巴頓·芬克》中的前台小生、《缺席的人》中彈鋼琴的小女孩伯迪,都是情節作用不大,但拍得比較凸現的角色。

另外,科恩兄弟作品有個非常希區柯克式的觀念「無辜的人應受難」。《血迷宮》中的四位主人公雷伊、艾碧、馬迪、威瑟便是一系列誤會的犧牲品,他們莫名其妙地互相殘殺而結果卻毫無意義。《巴頓·芬克》中的戲劇家巴頓·芬克儘管有著強烈的創作慾望和豐富的想像力,卻無力寫出一個B級劇本,而且自己的情人、朋友被無辜地一一殺害。

5. 鏡語
就視覺形象來說,科恩兄弟作品的第一特徵是表現主義風格,也正是這種風格給他們的影片帶來了現代文藝偏愛的黑色與怪誕。

從他們的第一部影片《血迷宮》開始,科恩兄弟作品的畫面就顯露出濃郁的表現主義特徵。影片中大量出現的木頭分割的屋頂,划過畫面前景的風扇,大面積明暗對比的畫面和低角度仰拍的畫面,無不給人一種極其緊張與不安的感覺。另外,私家偵探死去時兩次使用他朝上看見洗手池管道形成的怪誕影像和欲滴下來的水滴,這表明科恩兄弟努力在尋找表現主義的構圖。

《缺席的人》中表現主義的視覺風格十分明顯。影片是黑白攝影,畫面處理幾乎將全部表現主義的攝影風格特徵都完美地體現了。戴夫被愛德殺死後,戴夫的妻子來找愛德。科恩兄弟將這場戲放在夜裡,大光比的逆光、搖動的樹影,整個畫面顯得異常冷峻。影片中的酒吧、監獄、店鋪都是經常被欄杆、光影劃分成尖銳、零碎的塊面,人的臉也經常被導演精心地安排在光與影的交界處。

環境也是科恩兄弟影片中的重要元素。《巴頓·芬克》中的旅館和牆,《冰血暴》中的整個白雪皚皚的世界,《缺席的人》中的監獄、酒吧等都帶有科恩兄弟作品那獨特的風格,屋子常常是不規則的,高光下的審訊室看上去像是沒有牆。在《巴頓·芬克》中,旅館的牆總是濕乎乎的,牆紙總往下掉,好像牆上和天花板上要滴出血來。牆也是營造科恩影像世界的重要視覺圖景。《血迷宮》中的天花板、屋子裡大面積的落地窗都是比較可怕的視像。《缺席的人》中的牆及牆上的窗戶亦是如此。

《巴頓·芬克》除了環境和攝影構圖,鏡頭語言也是構成科恩兄弟影片質感的重要因素。例如,貼著地面飛馳的瘋狂運動鏡頭,快速而出人意料的剪接,含義豐富的鏡頭組接和內部調度,這些都構成了科恩兄弟作品的影像特徵。

在《撫養亞利桑那》中,有一組鏡頭十分具有科恩的風格。鏡頭躍上一輛停著的汽車又飛下,貼著亞利桑那家院子的地面直接爬上靠在牆上的梯子,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插入麥克多諾躺在床上幻想的臉;接著鏡頭飛上窗帘,又直接衝到亞利桑那夫人大叫的嘴巴,然後又急速剪切到了麥克多諾的臉。

「血」是科恩兄弟偏愛的主題。《血迷宮》中就有大量的血出現。例如,艾碧在幻想中看見已經死去的丈夫回到家裡,看見他吐出像泉水似的一大攤血。這裡的血似乎沒有馬丁·斯科塞斯影片中的以血拯救的期盼,也不是吳宇森、北野武的暴力美學。科恩兄弟影片中的血有幾分是黑色的幽默,有幾分是對生命的無把握,對世界無理性的存在主義的荒誕感。

很多時候,音樂也是營造時代氛圍、塗抹環境的重要因素。音樂對於《逃獄三王》是絕對不可少的。音樂還可以用來造成一種荒誕感。《缺席的人》中,彈鋼琴的女孩伯迪在車禍後就沒有出現過,可前面她彈奏的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卻一直伴隨在畫外。在整個荒唐審訊直至執行死刑的電椅室都鳴響著那寧靜、安詳的樂曲,這樂曲一直延續到片尾的字幕。

其實,科恩兄弟的導演藝術特色並不鮮明。因為它如同變色龍一般,根據不同的故事環境而做相應的變化,而不是刻意創造某種風格的存在。

下面以《冰血暴》為例
影片的兩大特點:一是故事情節,二是角色與演繹。

《冰血暴》的故事極富戲劇性,意外迭出,情節一環扣一環、層層遞進。無論從敘事結構還是情節組織上,該片都具備了傳統偵破影片的特點。

不過,這並不構成《冰血暴》風格特色的決定性因素。在故事情節層面,它最大的特點是將傳統偵破片的結構與一種寫實主義的理念糅為一體,由此而產生一種新穎的風格

影片的寫實主義傾向首先從場景的地方特色上表現出來。影片中的地名,諸如明尼阿波利斯、布瑞那等都是真實的地名。尤其是在當地家喻戶曉的那尊保爾·巴言雕像更加深了現實主義的印象。

大量毫無背景音樂襯托的對白,透露出近乎克制的理性以及生活中最本質的平淡。

其次,演員近於自然主義的表演風格,尤其是他們的方言,都強化了這種紀實風格。如片中鄉鎮民警奧爾森與一位舉報人單調、重複、含混的對話,以及舉報人沉重的步態和掃雪的行為細節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主角的選擇方面,科恩兄弟避免用明星無疑也是出於同一考慮。另外,服裝、化妝上的自然主義也是導演所追求風格的外在表現。

正是在這樣的鋪墊下,影片中的暴力血腥場面也因為貼近生活而顯得格外真切,甚至觸目驚心。例如,最後卡爾殺死同黨後將屍體放入絞木機肢解的情節。

紀實風格的確立,在視聽語言上也會追求一種樸實的效果。而科恩兄弟講故事的獨到性、敘事思維的縝密性,也是非常值得人琢磨與玩味的地方。

因此,只有那些力圖保持觀念和行動自由之獨立精神,而又有幸得到好萊塢垂青的獨立電影製作人,才是美國獨立電影的精英。科恩兄弟便是其中之一。

參考書目《美國電影藝術史》、《類型電影教程》


在美國,70年代以前好萊塢的大片廠制度佔據了絕對主流的位置。獨立製片運動在80年代興起後,可以說科恩兄弟是其中成就最為突出者。科恩兄弟的電影深植於美國類型片的傳統,同時有著紐約知識分子圈的思考的品質。他們的電影視聽語言、整體風格直接承襲自希區柯克,卻又走得更遠,直接將世界的荒謬感影像化到對人的存在的描摹上。比如他們的處女作《血迷宮》,迷人的除了故事之外,是瀰漫在整部影片中的荒謬與尷尬氣氛,《Fargo》里的上帝視角,對暴力的直接描摹,《Miller"s Crossing》里不斷翻滾的帽子,直接用意象化的手段直指人類的尷尬情境。比起大導那部紅男綠女的片子高級太多。大導學黑色只學到了黑色的皮毛,沒學到黑色背後直指的存在主義的命題,大導大概也沒這種思維能力。或者更確切說,這是一種感受能力,每一個導演的感受能力決定了他的創作。從這一點上說,科恩兄弟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創作達到了世界級的水準。至於所謂創作能力下降,這是每一個作者的必然現象,就像唐詩只能是唐詩一樣。


盤點拍出過美國國寶影片的科恩兄弟17部電影!--百度百家


能夠感受到科恩兄弟的作品不只是電影技巧的純熟和對膠片質感的留戀,而是對音樂的獨特品味,對宗教、哲學的深入理解,對現世荒謬感的懇切認同,能夠激發你內心的虛無主義(我們早就對這個充滿規則的世界萬分不屑了)。


基本沒有砸鍋的。


他們的電影通常有一個感覺:就是你看完之後,感覺莫名其妙,但是又有點迷人。個人還是最喜歡謀殺綠腳趾,科恩兄弟電影中的典型因素全有了。


喜歡的愛得發狂,不喜歡的枯燥的要死


他們的電影,除了《
醉鄉民謠 》,我都看過。

總得來說,算是個人印記很明顯的那種。
在萬片叢中,一眼便可認出。

我之所以喜歡他們的電影,主要在於故事好玩。
從《血迷宮》開始,在編劇方面,兩兄弟毫不含糊。
故事也總是千迴百轉。

看他們的電影,你能享受到智識上的樂趣。

不得不提經常在科恩兄弟電影中出現的演員。
一個是Frances McDormand,是喬爾·科恩的妻子。
一個是Steve Buscemi。
這些演員在電影中的表現,都行為怪異,舉止誇張。
他們的確在演戲,和生活中的人完全不同。
但在科恩兄弟電影營造的世界裡,這些是常態。
這些人物,也怪異地近乎可愛。

電影是造夢的工具,是營造一個世界的良機。
科恩營造的世界,不同於世俗的經驗世界。
能看到另外的世界,對我來說是件很美妙的事情。

PS:強推&這部電影,大氣。


建議購買法國著名電影學者阿斯特呂克的《科恩兄弟的電影》,焦雄屏翻譯,只不過可惜是06年出版的,書中沒有對《老無所依》、《大地驚雷》等優秀作品做出評價。


我很喜歡北野武和科恩兄弟的暴力,專業冷靜內斂


科恩兄弟的電影看過的應該都在豆瓣打的五星吧,就是我的菜。
看《嚴肅的男人》的時候,剛好也正處在一個選擇的十字路口,「薛定諤的貓」,不知道要不要做出那個選擇,不知道做了結果會怎樣,人生就處在不斷的選擇上吧。
《逃獄三王》很喜歡,另類公路片,各種調侃。
《醉鄉民謠》loser也是有情懷的,凱瑞·穆里根和貓超好評。
《老無所依》徹底的壞或者說沒心沒肺的去做一件事就是無敵。
《閱後即焚》必須得看男神賣蠢,個人也是很喜歡,不過不喜歡科恩兄弟的人貌似看不下去。


當你看厭了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影片,包括imbd第一的那位。你就會發現科恩兄弟電影如此新鮮,不像看過大片後沒有一點印象,科恩兄弟的電影看一遍就會記得很是清楚。在情節和思想上都有鮮明獨立的成分,可以說是在商業和文藝結合很到位的導演,可惜宣傳不夠,《老無所依》可是拿了最佳影片的電影,國內知道也不夠多,就那部《冰血暴》也是因為美劇才火了一把。演員總是那幾個老戲骨,導演也不刻意請大牌來吸引眼球,對好萊塢模式也是批判地很厲害。相比於諾蘭的嚴肅,我更喜歡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與世事無常,有一種玩世不恭的洒脫。最後再吹一下,在我眼裡科恩兄弟是庫布里克的繼承人


冷靜克制的拍攝手法。。。最近在學習


有點兒像百年孤獨,有點像圍城,總覺得他們在感嘆人生無常和歷史長流洶湧,又感覺沒辦法看破。
然後就會自卑的覺得是因為自己讀書太少,社會閱歷太淺薄,所以才看不懂,然後就逼迫自己看更多的書和電影,然後越發驚愕之前自己沒學習到的知識。越發覺得自己淺薄,覺得自己以前無知可笑。


基本每次看完他們電影的不長時間裡都會做個夢,而夢的內容就是他們電影的扭曲或不扭曲的投射,醒來時會酸爽或抑鬱……得緩半天才能去洗漱……


黑色幽默啊,總是有一些嚴肅的鏡頭讓你笑出聲,老無所依就有一些,但有點記不住了,舉個剛剛看到的例子~醉鄉民謠中男主人公問那個不愛說話的「侍衛」有沒有煙,「侍衛」說沒有,然後下一個鏡頭就是主人公默默地看著他點燃一支煙,還有「侍衛」被警察帶走了之後,電影給了沒有插車鑰匙的鑰匙孔一個鏡頭。喜歡這種冷冷的笑點,尤其是配上老無所依還有冰血暴裡面的冷酷殺手,殺人魔,血漿等元素,更有感覺~


冷! 冰血暴的絞肉機最後絞剩下一隻腳,一隻穿著白襪子的腳!


壓抑的爽快


1、黑色、喜劇
2、非要滿足一些條件(湊齊一些元素)
3、意猶未盡的結尾


推薦閱讀:

演員在試戲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老友記》中為什麼只有莫妮卡的扮演者沒有艾美獎提名?
星際穿越裡面明明糧食危機了,為什麼劇中還有喝啤酒的場景?
有哪些國產電影當時上映評價低,如果現在上映會被稱為經典神片?
如何評價電影東京審判?

TAG:導演 | 影視評論 | 科恩兄弟CoenBr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