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零件怎麼去做標準化?
製造業零件的標準化,應該不是幾句話可以說的清楚的,這方面的工作,從國際到國家,從國家到行業,從行業到企業,有著很多機構和組織的努力。標準化就是社會成本的降低運動,在柯達傻瓜相機風頭正旺的時候,柯達公司宣布:"柯達相機,人人可以仿造。",開始了傻瓜相機的黃金時代;IBM在PC電腦開始風靡之時公開了IBM PC上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術資料,從而形成了PC機的「開放標準」,使不同廠商的標準部件可以互換。開放標準聚攏了大量板卡生產商和整機生產商,大大促進了PC機的產業化發展速度。
在製造業,一個全新的產品類別在某一家企業出現,往往找不到相應的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甚至行業標準來參考,所有的零件都是企業自己的標準,有的連企業標準都沒有,這時所有的零件和產品都是非標的。
這個時候的產品,即使想通過國家的某些強制認證都可能沒有機會,不得不成為認證對象之外的產品。比如3C認證,我見過全新的電子產品完全不在3C認證的範圍之內,廠家倒是想做(畢竟可以增加產品信譽),但是這種新事物想要進入3C的認證種類,怕是要等幾年。
企業積累足夠的產品開發和製造經驗,往往就可以開始著手制定企業標準,這時的標準被稱為企標。企標不同於非標,這個我們回頭解釋。
當這個新的行業不僅僅是一家企業,而是有好幾家同行的時候,在有契機的時候,大家就可以坐下來,成立個行業協會什麼的,在歸口管理部門的主持下,就可以商議行業標準了。行業標準看似政府對口的管理部門申請,實際上是這個行業的龍頭老大制定,老大強,它的企業標準可能就是未來的行業標準,老大弱或是不止一個老大,那就是博弈和妥協。
成熟的行業的成熟標準可能會升級為國家標準,事實上,國家標準近些年的趨勢就是如果可以和國際標準接軌,盡量和國際標準接軌。儘可能的減少標準不統一的社會成本。現在大量的國家標準是可以和國際標準對標的。
另外,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都會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更新,推出新的版本。
標準化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就是節省成本,單件生產非標零件和大批量生產的標準件的成本不是差的一星半點。同時,標準化零件還具備採購周期的及時性,大量標準件可以做到現貨供應。這個成本不僅僅是製造成本,非標零件的設計成本也是必須考慮的。因此,符合供貨商的企業標準的零件並不是非標零件,而是無需專門設計和生產的標準零件。
製造業零件怎麼去做標準化?這個問題的深度分析其實就是「如何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的問題。如果說企業的設計人員滿眼只有市場需求,埋頭往前沖的做設計,絲毫不留意背後這個世界開發了什麼現成的零件,這個國家開發了什麼現成的零件,這個行業開發了什麼現成的零件,自己企業的供貨商和潛在供貨商曾經開發了什麼現成的零件,自己企業曾經開發了什麼現成的零件。而是自己需要什麼零件就著手設計什麼零件,那就是比較可悲的事情。
我國的製造業普遍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工程師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比如一位從來不做回顧的工程師,他接到一個設計任務,涉及到一個零件,他應該先回顧本公司以往的設計,再回顧供應商的商品目錄,再回顧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甚至國際標準,並按優先順序盡量選取本公司現成的零件,以節省設計和製造的成本。但是,如果前面的工作如果他從來沒有做過,也許第一次查詢僅僅為了選取一個零件可能就要花上半天的時間,而用圖紙畫一個自己需要的零件也許一個小時可以搞定,他會怎麼做?
再假如工程師在做設計,手邊有供應商最新的商品目錄(包括零件參數),他需要一個新的零件,他可能並不是從公司以往的零件目錄去查詢,而是隨手拿起商品目錄手冊去查詢,也許幾分鐘就可以選定心儀的零件,但是可能公司以往的零件完全有可以勝任的,這樣企業無意義的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物料,又增加了新的物料管理成本和物料獃滯的風險,並且對於採購的議價能力沒有幫助。
工程師的頻繁流動也是難以形成企業內部零件標準化的原因之一,設計這東西在國外本身是有血統論的,但是國內工程師在企業間你來我往,新來的工程師很難回顧之前十幾年的設計,這個也是標準化困難的原因之一。學習的成本太高,而企業內部知識的學習又未必在企業外部通用,這屬於非通用知識,離開這間企業就沒什麼價值,所以學習的動力不足。
企業自然要有自己以往使用過的零件的資料庫,這個屬於有沒有ERP都是應該做的事情(沒有ERP時代很多優秀的企業做的依舊很不錯),事實上這個工作ERP是不能全部勝任的。這種資料庫中最好要有當年這個零件的全部履歷,從當年的選擇,當年新零件的測試和承認的報告,一貫的質量表現等,方便後面的工程師低成本的做出決定。
編纂設計手冊和企業標準是企業在設計標準化上需要走的一步,這是一個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積累,標準化的作業方法帶來標準化的產品和零件。如果是行業老大,企業標準的公開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一類企業做標準,二類企業才做產品。
老工程師是企業的財富,我給有些企業做企業介紹的資料的時候,有一項是回顧企業曾經生產的產品的歷史,往往十幾年的企業找不到可以全部回顧的員工,有時不得不老闆親自在沒有任何資料佐證的基礎上「講述歷史」,好像哪一年開發了什麼,好像哪一年開發了什麼,但我也不是很相信其準確性。
——————————————————————————————————
補充一下,即使不回顧以往,在同一款產品的設計過程中,這款產品的內部應該盡量的做到標準化和通用化,追加一個素材,看看就明白了:
下圖是國產「悍馬」,東風猛士汽車
當時推出來的時候就有人指出它的大燈存在設計的上的問題,為什麼左右燈要做成不一樣的形狀(儘管平面對稱),在戰時,軍需後勤的供應物資,比如猛士車的大燈就需要兩個物料編號來管理,而且左右不通用,將大燈維修問題的管理複雜了一倍。
而美國悍馬是兩個左右完全一樣的圓形燈,為什麼模仿都有問題,因為不愛學習。
謝邀,1、零部件統型,規範選型範圍,減少不必要的種類,如鋼材345A統型為345B,產品的整體性能不會大變;這裡還包括產品結構規範,如模塊化、通用化。2、供應商整合,形成戰略合作關係,穩定供貨源;3、編碼規則,編碼位數與意義,建議用流水號,命名規則參照國標、行標。這是以研發為中心,採購、生產、工藝參與的龐大工程,挺費時間的,整理完後,後續還需有專人按企業制定的標準維護新物料。
行業分類太多,太繁。工程量巨大。特定行業還差不多。或許還要再細分。
我沒有理解錯的話,題主想知道的是生產過程中有些常用的零部件,由非標準化到標準化的轉化過程是怎樣開展吧?
以我的經驗作基礎來說明,很大的動力來自於生產成本的上漲,推動著廠方藉著不斷改良生產流程、優化生產工藝、減省生產工時、提高生產效率及降低報廢率等來控制成本。 過程中,將常用零部件標準化是其中一項效益很高的改善項目。幾乎每家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也會執行的自然定律。
其效益可見於:
# 原材料(比如塑膠膠粒和五金原料)大量採購所得到的優惠價格。增加規模生產的效益。
# 統一作業操作方法,節省培訓人力成本。
# 機器、工具的多樣性亦可限制下來,如生產用的夾具只需要製作一兩款就可以,及後維護亦簡單得多。
# 生產方法統一後,可集中人力資源對其作優化,零部件次品率將可降低,繼而減低裝配後成品的報廢率。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購買套用一個生產管理軟體,比如SAP,ERP,MES
國產的也很多,還有小型的,可以實現設計生產銷售財務一條龍服務。
這些軟體都有城市的思路,可以用一個相近行業的模板套用。
零件的細分還的由公司自己做。
同意前面有一位的回答,首先你得明白為什麼要做標準化,目的是最重要的,標準化是手段和工具。
然後你可以開始梳理你的零件的數量,材質,加工工藝,交貨期,價格,供應商等等信息,從中找出規律和可以獲得的收益,再落實細節,先了解去標準化的目的。
推薦閱讀:
※什麼是所謂的混動汽車電機和電控技術?
※英國製造業是怎樣衰落的?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我國工業整體水平是否很落後?我國在工業上有哪些方面是世界領先的?
※製造業該何去何從?
※很多工廠或遷往東南亞國家或解散,為什麼不把工廠遷往三四線城市?
TAG:製造業 | SolidWorks | 傳統製造業 | 製造業ERP | 製造業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