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裁員是一種什麼信號?
2014 年的大裁員是微軟成立以來一個最大的轉型,一波三折。首先是 2013 年,鮑爾默買下諾基亞手機業務,並很快宣布「一個微軟」重組計劃,試圖讓微軟從多事業部轉成蘋果一樣的跨部門協作架構,試圖和蘋果競爭硬體。
微軟又裁了 3000 人,8 張圖告訴你員工數字變化對大公司具體意味著什麼
除了公司業績下滑或者轉型需要,還有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公司大規模裁員?以及從財務角度看,公司裁員後節省下來的人工成本對公司未來發展的影響有多大?
相關問題:
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辭職是什麼信號?
大規模裁員一般分為三種:
1.經濟性裁員(降低成本).
由於企業經營不善,或者出現困難,如長期虧損,需要通過裁員來降低各類成本.這種裁員非常常見,尤其是員工數量較多的企業.裁員可以帶來比較明顯的長期經濟回報(即薪酬成本大幅降低),但是短期內要支付較多賠償金.
案例:比如最近即將翻車的樂視...樂視「裁員風波」背後的虛與實-新華網
2.結構性裁員(戰略轉型).
由於企業的業務方向發生變化而導致內部組織機構調整(如:分立,撤併,重組等)引起的集中性裁員.這種裁員一般出現在較為成熟的企業.結構性裁員是戰略調整的重要前提,這種裁員目的是使企業留下符合新方向的人才,理論上不會導致經濟效益下降(但是執行不好的話...).
題主給出的微軟裁員的歷史,大部分都屬於這種.而且IT行業結構性裁員非常多,Moto,聯想等都有記錄.
3.優化性裁員(優勝劣汰).
企業根據績效考核結果解聘(也可能是通過末位淘汰制,或者讓員工長期得不到發展等方式變相解聘)員工.這種裁員規模一般不大,但是具有明顯的周期性(每年的考核結果出來之後,各行業有不同的時間節點,比如四大一般是年中).優化性裁員的目的是淘汰不適應崗位和公司的員工,空出崗位以補充行,進而提升企業的效率.
回到題目本身,裁員的目的一定是為了更好的經濟效益,無論是因為經營困難被迫裁員還是因為優化調整主動出擊,都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好的收益.但是具體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一來不同企業的情況不盡相同,二來裁員的情況也不一樣.
我想題主應該想問"相比起所需要支付的賠償,裁員帶來的經濟預期是否值得",由於各地勞動法規定的賠付標準不同,比如我國的《勞動法合同法》第六十條第四款規定: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
因此,這個成本也難以估量.但是,光靠裁員救不了任何一家處於崩潰邊緣的公司;同樣地,只通過裁員也不能實現公司的成功轉型和效益提升.
感謝邀請。大公司和小公司少量裁員都是企業的正常行為,沒有必要關心有什麼信號不信號的,任何企業都有裁員的權力。但是從你題目下方的背景資料看出,你的著眼點在於大公司大裁員是代表什麼信號,所以我的回答有三點:
第一:大公司大裁員,行業不行了,經營持續虧損,難以維繼,人工成本已經不可重負,所以要裁員,以削減人工成本。
第二:大公司大裁員,說明公司大轉型,剝離或者關停部分業務。比如,一家石油公司大規模裁減石油工程板塊的人員。因為石油價格暴跌,導致勘探新區投入不足,石油工程就沒有業務量,只能關停部分業務,從而裁掉有關人員。
第三:大公司大裁員,發生企業重組或併購行為,經營高層換血,業務結構調整,甚至迭代,甚至升級。比如某汽車公司併購後,引入主導方的智能機器人生產線,那麼原來大規模的手工生產線由於成本高,就要淘汰,這批相應的工人也就被機器人取代了。沒有轉崗的可能,只能裁員。
綜上,大公司大裁員,基本就以上三種類型,它所傳遞的信號,一是企業經營困難,二是企業要轉型,三是企業內部業務結構優化重組,四是企業迭代升級,五是智能機器人開始取代人工。
年初剛剛被裁掉, 也裁掉過人, 說說感受吧。
1. 公司運營出了問題,才會裁員。
如果公司日進斗金, 在快速擴張業務狀態下, 對員工的考核會鬆懈很多。反之, 運營出了問題, 財務收緊時, 不管好壞員工都有被裁掉可能性。
公司運營出問題, 可能性就多了, 行業不景氣, 步子邁太大等等。 公司母體不沉船, 就只能維持現金流, 保證核心業務留存。
2. 老闆裁員的心理。
對創業者或者親自招兵買馬搭建團隊的部門領導, 裁員都是糾結/心痛的。畢竟誰都有妻兒老小, 丟了飯碗得重新來過, 心理素質不好的可能還真的出問題。
所以裁員要委婉, 要處理好善後, 輕易不要裁員。說句不近人情的話, 老闆永遠看的是成果deliver, 很少看苦勞。有錢賺肯定樂呵呵, 沒錢賺只能去磨刀。
3. 被裁是條新路。
一般公司裁員有補償。在大城市的話, 工作機會多, 不存在找不到新的坑, 沒準更適應發展更快, 還能漲一波薪酬呢。
時刻擁抱變化, 有危機感, 員工必備的素質呀。
有些工作競爭門檻低, 確實被裁掉了就非常絕望, 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我相信優秀的人根本不care被裁掉, 憂慮只是暫時的哈, 懼怕舒適環境改變而已。本人親身經歷過,在IBM工作後又被併入Lenovo,08年被Lenovo裁掉,後進入創維一段時間又跳槽到華為,但不習慣華為的長期出差而辭職創業;it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大起大落的行業,裁員意味著公司的某一塊業務不景氣,全球整個行業更不景氣;所以平時加強學習多積累經驗對自己以後的生活會有很大幫助,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你都能很快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前面答案已經提到了成本降低、戰略轉型、兼并重組、及人員結構調整等重要的大公司裁員原因,在此基礎上補充一些因素:
1. 成本降低 -- 除去經營不善的情況下採取裁員外,一些經營其實不錯的企業,也會進行裁員。主要原因在於營業收入的增長低於預期設定的目標,比如實際業務增長為6%,但是向股東承諾的目標位10%,導致無法實現利潤增長目標,因而也來採取裁員的方式來實現對股東的業績承諾。常見的大公司如微軟、惠普、聯想、波音等等都會做類似的事情。
2. 業務外包:在全球化分工更加專業化的背景下,在整個從研發、設計、生產、營銷、銷售、供應鏈、售後的利益鏈條上,大公司會選擇更加專註在其擁有競爭優勢的環節,將其他非重要環節進行外包,而外包環節上原有部門的員工,那就是被裁掉的結局了。比如耐克專註在設計和營銷;比如宜家專註於設計、原料、供應鏈和銷售,而生產是外包的;也比如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供應鏈上的實際配送的業務外包給專業物流公司等等。
3. 新技術或工藝的採用,導致原有工作崗位數量的減少或者崗位類型的消失。比如富士康這樣的五百強企業採用更多的機器人後,原有的手工裝配線的員工也只能被裁掉。。。
4. 國企甩包袱:大型國企、尤其是那種地方型國企,運營上非常大的一塊成本是之前的離退休員工的養老以及大量的衍生單位的成本,比如學校、醫院、澡堂等,因而在面臨運營挑戰、或者準備上市過程中,經常會選擇裁掉對應的單位和人員,由政府接收或者私有化。
另外再補充一個類似、但不能叫做『裁員』的情況 -- 集團與旗下上市公司之間的業務、或者子公司的轉移,也會帶來類似的裁員動作,但是更多的人員的僱傭法人的變更。。。
以上。
為啥邀我。。。
看你想解讀什麼的信號了,如果是炒股的話,我自己通常的解讀是:
小規模裁員=日常調倉;
大規模裁員=被迫平倉;
1. 小規模裁員,如年度5%以下的,一般不解讀為財務健康問題,而是結構調整。『大』公司通常有賺錢的主營業務,也有大量面向未來的『布局』。小規模裁員對財務危機來說杯水車薪毫無意義。只能說明該大公司在某方面的『布局』在公司內被驗證失敗,這些人又不能內部消化就被砍掉了。對於『調結構』式的裁員,需要關心的是裁掉的是哪一部分,除非被裁的這一部分正好構成你的買入理由,不然沒必要特別關注。反過來應該關注的是留下來的部分,獲得更大比例投入的部分。如題中所舉微軟3000人的裁員,對於微軟這種體量的公司來說,算不上什麼壞消息。哪怕是14年收購諾基亞後馬上又砍掉2萬人這種規模,也只能解讀為『結構調整』:不過是前任老大設備+服務的方針被內部否掉而已,公司股價在那之後其實是持續上漲的,說明市場對砍掉設備,加註雲計算的新策略很認可。
2. 大規模裁員,比如到15%,20%的,我一般解讀為公司經營遇到較大困難而且其他手段無效,為避免爆倉而被迫平倉的行為。如果是主營是強周期性行業,通常會龜縮等待下一個周期;如果主營業務非強周期且主營業務單一,離行業龍頭越來越遠的,那通常預期公司掙扎個兩三年後崩盤。
1。業務增長乏力,通過裁員節約成本,開源節流,提高利潤,從而避免股價下跌;
2。正常的業務優化,既然是大公司一般都會有多個嘗試性的業務探索,摸索一段之後就會選擇一部分不合適的業務直接砍掉,自然會涉及到裁員;
3。戰略大規模轉型,當原有業務沒有增長,也看不到未來增長的可能,就會開始考慮戰略轉型,做一些全新的業務,而原有的人肯定是不適合新業務的。通過裁員再招聘,快速進入新的領域
答案就是你說的。行業不景氣。it類企業的主要成本70%以上是人員。而且人員最可怕的地方是極占現金流。月月都要支出。大公司都有現金流風險預案,一但有隱患,立刻通過裁人的方式釋放現金流。小公司一般賬面很難像大公司那樣預留1.5年的現金流。所以很少大範圍裁員 都是擠兌他自己辭職或拖欠工資等員工自己辭職。
大公司裁員通常都是因為某塊業務運行不暢,否則不會輕易動刀折騰。但在此基礎上,裁員一般有幾種直接的目的:1、取悅華爾街(泛指資本市場)。通常,二級市場會將裁員解讀為企業開始整頓,甚至是觸底反彈的利多信號。至少,減少的人工成本也會體現在財報上。2、形成更靈活的組織結構。例如減少縱向的管理層級,減少橫向的分紅細化,這樣對於市場的反應會更迅速,甚至可以形成一種緊張的組織氛圍。3、戰略轉型。某快業務不行了,但人員又沒有辦法遷移到其他業務上去,只有裁掉。這個例子是《聯想不是家》裡面談到的情況。4、年齡一刀切。為了更新幹部隊伍,HW和T廠都在今年動了刀子,好殘酷,好暴力的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寧願自己強本事,炒點公司,不願公司抄自己。大家珍重……
大公司裁員對於公司和個人都是好處多多。
大公司得以轉型或者擺脫累贅,個人拿到一大筆遣散費。
當年我在IBM就想讓老闆辭退我、無奈老闆不同意。當公司決定降低成本的時候,就會精簡部門並且做出大幅度的人員調動,在此之前有幾點跡象。
一、公司出現虧損,並且是長時間的虧損。
二、某些部門存在意義不大,甚至沒有存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看該部門的業務和狀態。
三、公司需要進行人員的迭代升級,意味著一些不必要存在的或者效率低下的人會被淘汰,在此之前會有一些「考試」或者「技能掌握能力測試」,這些都可能是要踢人的準備。
四、管理層換血,來了一群新的管理者,一般情況下將會進行比較大的變動。
暫時想到這些,以後想到再繼續補充。
壁虎遇險會斷尾巴
公司一樣
斷臂求生嘍
謝邀。
知道為什麼裁員,就能夠發現裁員隱藏的信號了。一般有三方面:
1、戰略調整,業務轉型
2、市場不佳,經營困難
3、績效不達標,甩包袱
我單位日企,剛聽到裁員開心的不得了,三年過去了還沒找我談,有點小失落
樓上回答的都很好,實在沒有什麼補充,不過又有強迫症,所以強答一點見解。
先說個相反的話題——大公司擴編招聘是什麼信號?
現有或規劃中的業務有利可圖,所以持續增加資源投入。
如此,答案就有了。現有的業務或預計的將來,業務利潤大幅下降或虧損,所以減少資源投入,尤其是人力資源的投入。
人力資源市場上一旦出現某批特定類型的人,嗯,那差不多不是公司出了問題,就是行業出了問題。
比如16年年底17年年初的百聯,17年第一季度的樂視,17年上半年的北京iOS鏈條,17年第二季度的移動端多媒體開發,17年第三季度的安卓測試。
百聯裁員是和阿里合作,整合。
樂視裁員是集團內部著火。
太忙,沒去研究北京iOS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流出一大批iOS程序員到上海,深圳和廣州反而沒那麼多。可能是覺得上海已經夠遠了。
移動端多媒體開發,大多是華為極其外包公司流落出來的,太忙,沒去研究原因,推測是某個模塊被放棄了。
安卓測試,第三季度流出很多,很多是華為P系M系的測試工程師,太忙,沒去研究原因,不敢推測了。
總之裁員=業務調整/公司危機/正常整合/其他。
今年我們裁掉了1600人左右,大約20%。其中策劃、推動等很多工作,半數在我這邊。多少能有一點點發言權。
常見的一種信號是公司整體或某個產品線或某個事業部的發展跟不上成本上升,成本可能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等。
單以人工為例。
受近兩年市場環境影響,我們行業里幾家傳統巨頭能保證正增長就算不錯,增長4~5%的可以偷著樂了。而人工成本卻每年雷打不動地成長8~10%,否則人員流失會很嚴重。
如果人均產值不能與人工成本保持同步成長,公司利潤率就會被擠壓。而對於成熟企業來說,不裁員還提高人均產值,非常困難。
遇到這種情況,企業一般會視情況按下述方式逐步執行:
第一步,企業會試圖開源而非立刻節流。例如嘗試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等等;
第二步,內控成本,勞務、運營、投資等小幅度降低標準;
第三步,小範圍合併組織、撤銷崗位,包括人員離職後鎖定編製不再招募,但不提裁員的字樣;
第四步,提出部分崗位的優化和裁減,但影響不會很大;
第五步,撕下偽裝,明確經營問題,提出大規模裁員。
因裁員往往基於企業對未來的預判,受企業眼光和風格的影響,提前量不同。有點企業可能嗅到一點危險氣息就作出了調整,有得可能非要事到臨頭傷筋動骨了才下手。
前者可能很難發現信號,而後者已經是鐵板釘釘人心惶惶了。不一而同。
謝邀。但我還沒進入大公司。。。。
咦,竟然邀請我。tks。
沒經歷過裁員,在即將裁員時提前大半年走了,相比同級入職的老同事,一下少拿了近20W,還是有點小小遺憾啊~。
3年前任職於廣州某移動、電力供應商大公司,其中最大子公司&>3000人???
說信號的話,我接觸到的情況就是:
1、內部有風聲,說某塊業務如何如何,更多是被競爭對手搶走了。
2、內部有風聲,內部高層調崗。
3、實際發生,某領導直接帶項目組整個投奔競爭對手公司,然後,不去的就會等著被裁員。
4、外部公司大範圍來收購,實則收購某塊業務,然後裁員。
5、公司內部大組織架構調整,尤其是精簡業務型,砍掉項目時候,意味著要釋放人了。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參考回答即可! 沒在大公司服務過,且提問不太聚焦,我回答不了。
推薦閱讀:
※公司突然倒閉是個怎麼樣的體驗?
※在美國公司實體中,Corporation 和 Incorporated 以及 LLC 有何區別?
※姚明改革方案遭籃協拒絕 助理:中國籃球註定失敗。怎麼看待?
※第一次在公司制定項目管理制度,有什麼建議嗎?
※如何從專業角度評價和預估前少女時代成員鄭秀妍品牌Blanc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