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韓春雨NgAgo論文被自然子刊撤稿(主動申請撤回)?

北京時間8月3日,Nature Biotechnology應韓春雨等作者的要求,撤稿其發表於2016年5月的NgAgo論文。


失望,極其失望

但是事情已經發酵這麼久的,這個結果似乎也已順理成章。

河科大和韓面對質疑的表現讓我覺得吃了一隻蒼蠅,還交了智商稅


謝邀。

本人在大半年前預測了此事的走向: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75952/answer/129539025

現在看來,很可能就是這麼回事。

很慚愧,就做了點微小的預言工作。

(從我另一個問題的回答搬運過來)


韓春雨被撤稿,但他將「笑到最後」。

韓春雨被撤稿了!近日來,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引起軒然大波,但並不意味著鬧得沸沸揚並且持續一年多的「韓春雨事件」可以「劇終」了,因為雖然被撤稿,但也不能說明韓春雨有「造假」行為或任何學術不端。也就是說,韓春雨還是那個「諾獎級」學術網紅,而且很有可能是「笑到最後」的「諾獎級」學術網紅。韓春雨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的網紅之路有哪些「可複製經驗」?我以為,韓春雨的制勝秘訣在於善於「轉化」。

化無名為有名。有言道:「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要「躥紅」就要「大膽」。韓春雨就夠大膽,敢於向世界最權威的科學雜誌投稿,敢於提出全世界沒人提出過的新觀點,完全顛覆人類認知,如此「膽大妄為」,怎麼可能不一夜爆紅,怎麼可能不震驚世界?

化實有為虛有。我們知道,驗證一項科學研究成果,可複製是硬條件。可是,雖然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遭到世界各國科學家的實名質疑,他卻一直在玩「躲貓貓」和「耍太極」的把戲。他先是春風得意地宣稱「實驗可控性非常高,重複率在我的實驗室達到了90%」,但至今不肯公布實驗的原始數據;他先是言之鑿鑿地聲稱有20家實驗室重複出了他的實驗,後來又改口說有六七家。10月10日,《科技日報》的一篇報道引述韓春雨的話說:「他們(指實驗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而就在當晚,顏寧等13名國內科學家聯名發聲實名質疑韓春雨團隊的實驗。第二天,又他改口稱,誰重複出了實驗,暫不方便透露。他還說:「科學的問題是需要在實驗室探討和解決的,我有一些辦法可以減輕污染,讓編輯能夠顯現出來。對於NgAgo的影響來說,可能只有我知道」。也就說,別人無非重複他的實驗結果,可能是他們的問題,但他自己是可以重複的,至於他是怎麼做到的,這是「不能說的秘密」。

化被動為主動。要成為網紅,關鍵是要學會不臉紅。雖然韓春雨遭到全世界科學家的質疑,但他就是死不認錯,哪怕實在拿不出有力證據來證明「可重複性」,哪怕最終被撤稿,他也要「化被動為主動」:自己「主動申請撤回」。我的天哪,一篇遭到天下人質疑的論文,拖了一年多的時間都無法自證清白,最終被撤稿,居然還有臉說是自己「主動作為」,如此厚顏無恥,絕對是「諾獎級」水平啊!這就好比一個潛逃十年的通緝犯,最終被警察重重包圍,走投無路的他舉手投降,然後說自己是「主動投案」,豈不荒天下之大謬!

化有期為無期。雖然韓春雨被撤稿了,但他還有可能「笑到最後」。韓春雨團隊在撤稿聲明中表示:「由於科研界一直無法根據我們論文提供的實驗方案重複出論文圖4所示的關鍵結果,我們決定撤回這項研究。」「雖然許多實驗室都進行了努力,但是沒有獨立重複出這些結果的報告。因此,我們現在撤回我們的最初報告,以維護科學記錄的完整性。不過,我們會繼續調查該研究缺乏可重複性的原因,以提供一個優化的實驗方案。」也就是說,雖然「目前」沒人能重複他們的實驗結果,但不等於「將來」沒有,他們仍有可能在「有生之年」找出失敗原因,並提供「優化方案」。看看,把一切交給「未來」,不就可以推卸所有責任了嗎?偉哉,春雨大師!妙哉,春雨大師!吾等對您佩服得五體投地!

事實上,韓春雨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今年4月,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還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人民日報刊文指出:類似的學術醜聞大家已經見怪不怪,有這麼多人敢這麼做,可見類似做法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不過,雖然同樣是被撤稿,春雨大師卻深諳「轉化」之術,利用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諾獎級」神功,讓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大師與俗人的區別。

韓春雨事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只要你足夠無畏無賴無恥,哪怕你無名無學無才,同樣可以一夜走紅,哪怕有一天被質疑被批評被撤稿,也能轉危為安。只要我們繼續保持對學術不端的「寬容」態度,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倒下一個韓春雨,還有後來人,更何況,連韓春雨「本尊」都有可能「永不倒」!(文/李蓬國)


韓已經是河北省科協副主席,2億多的經費也已經拿到手,是該功成身退了


這個事件沸沸揚揚搞了一年,最終這種結果沒出乎意料,只希望有關調查小組嚴肅處置,要不然中國學術在國際上的名聲會被更加抹黑,之前springer報道國內醫學論文大面積造假,這種事再不嚴肅對待,國內其他一批有志走向科研的年輕學者都被這樣的風氣帶壞了,同時拉低了整個國家的科技能力。

還是那句話:救救孩子。


我有一句魯迅先生的名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如何看待,又氣又失望,那麼多好的點子拿不到經費,那麼多人才外流,感覺納稅人的錢交的是智商稅,真噁心


支持。

不要小看了我黨辦法,把團隊中的一個人喊去喝茶,分分鐘確定真相。


最新消息:韓春雨論文被自然子刊撤稿!

原標題:韓春雨NgAgo論文被自然子刊撤稿:系作者主動申請撤回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楊漾

在國內外學者幾番公開質疑其可重複性過去一年後,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關於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論文已由《自然-生物技術》撤回。

北京時間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社論,撤回韓春雨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澎湃新聞獲悉,論文撤回,是韓春雨主動申請撤回。《自然-生物技術》在社論中表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自然-生物技術》在發表社論的同時,發布了韓春雨的撤稿聲明。韓春雨在撤稿聲明中表示,他們「沒有獨立重複出這些結果的報告。因此,我們現在撤回我們的最初報告,以維護科學記錄的完整性。不過,我們會繼續調查該研究缺乏可重複性的原因,以提供一個優化的實驗方案。」

韓春雨出生於1974年,現為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本科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就讀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在學術出版里,受到廣泛質疑的論文在期刊的調查和協調下,往往由論文作者主動向期刊申請撤稿,以減少對論文作者科學信譽的傷害,同時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繼續引用該論文。

在前述社論中,《自然-生物技術》稱:「我們也詢問了論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為何難以重複他們的結果。於是,去年12月,韓春雨及同事,還有另外幾個與本刊聯繫的獨立研究小組,提供了新的數據,稱已經重複了NgAgo基因編輯活性。當時,本刊編輯和一位外部評審人都判定這些數據太過初級,不滿足發表標準。因此,我們決定給這些原始論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組更多時間來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論點的實驗證據。」

《自然-生物技術》表示:「現在,距原論文發表已過去了一年多,我們了解到當初曾報告說初步成功重複出實驗結果的獨立研究小組,無法強化初始數據,使其達到可發表的水平。類似的,在徵求專家評審人的反饋意見後,我們判定韓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數據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始發現相悖的證據。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此前,該論文甫一發表,韓春雨團隊及其報告的NgAgo技術得到了諸多喝彩聲。論文中所描述的NgAgo技術是利用格氏嗜鹽鹼桿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核酸內切酶,以DNA為介導進行基因編輯,簡稱NgAgo-gDNA。

在論文中,韓春雨團隊使用NgAgo-gDNA技術,在哺乳動物細胞基因組上的47個位點進行了100%的基因編輯,效率為21.3%~41.3%。按照韓春雨團隊的實驗結果,該技術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稱的CRISPR-Cas9,對基因的特定位點進行準確地剔除、添入等。

但同年7月以來,該論文的可重複性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質疑。在按照韓春雨論文所述的方法進行實驗後,他們無一例外地沒有看到NgAgo技術有能編輯基因的跡象。

2016年7月,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的學者在社交媒體推特上公開發聲,表示無法看到韓春雨論文中的實驗結果,為避免資源浪費,呼籲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術。

2016年10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3位中國生物學家聯名在媒體上公開發聲,表示無法重複該實驗結果,呼籲有關部門啟動學術調查。

同年11月,國內外20位生物學家聯名在國際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學術通訊,正式以學術規範的形式,質疑韓春雨團隊該論文的可重複性。20位學者在各自的實驗室進行了重複實驗,但在不同細胞系和生物中無法檢測到NgAgo技術所產生的基因編輯現象。

同月,來自美國、德國和韓國的生物學家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通信文章,同樣報告了該實驗無法重複。

與通信文章同時發表的,還有《自然-生物技術》的一篇「編輯部關注」及聲明,「提醒讀者對原論文結果(韓春雨課題組論文)的可重複性存有擔憂」,並表示正在調查該論文,原作者「補充信息和證據來給原論文提供依據是非常重要的」。

不到兩個月後的2017年1月,《自然-生物技術》發言人發表聲明,表示獲得了與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在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前,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

在被質疑的一年時間裡,韓春雨不願公開實驗記錄,並表示他的實驗可重複,他正在不斷改進實驗效率。韓春雨還曾表示,其他實驗室無法重複,80%的原因是實驗用的細胞被污染了。

以下為《自然-生物技術》社論全文及韓春雨撤稿聲明:

《自然-生物技術》社論: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

一項宣稱通過Argonaute酶實現基因編輯的研究被撤回,這顯示了論文發表後的同行評議在全天候媒體時代的重要性。

本期,韓春雨及同事撤回了發表於去年5月的一篇論文。該論文稱,短5′磷酸化單鏈DNA可引導格氏嗜鹽鹼桿菌核酸內切酶(NgAgo)產生雙鏈斷裂,實現對人類基因組的編輯。論文一發表,便引起科研人員的極大興趣和媒體的競相報道。但是很快,在推特、博客和其它社交媒體的助燃之下,有關該研究可重複性的質疑開始迅速增多。去年11月,本刊發表了「編輯部關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提醒科研界留意這些可重複性方面的擔憂。為了最終解決這個爭議,多個研究小組在數月里生成了更多的實驗數據。如今塵埃落定,這也是世界各地的許多實驗室為澄清NgAgo的功能而付出的大量時間、精力和資金的證明。

韓春雨的這篇論文自去年發表後所產生的影響力,再怎麼誇張地說也不為過,尤其是在論文的來源地中國。中國媒體紛紛進行報道,以大標題宣告一項全新基因編輯系統的發現。這無疑是一篇中國去年被報道最多的論文;媒體監測公司融文(Meltwater)的數據顯示,僅在論文發表後的最初兩個月,就有將近4000篇相關的中文新聞報道。

NgAgo的轟動之處集中在它有可能補充,甚至取代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之一點上。NgAgo有望以一個目標序列進行基因編輯(Cas9不僅需要目標序列,還需要另外一個附近的識別(PAM)序列)。而且,初始數據還顯示了它在其它方面的優勢,如引物的穩定性更強(DNA相對於Cas9採用的RNA),增強特異性,減少基因組編輯脫靶,改善在基因組富含GC區域的活性,以及使所用的試劑更易於合成和處理。

如果說這一切都聽上去太過美好而令人難以置信,那麼去年夏天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驗室無法重複該論文所報告的基因組編輯功能,質疑聲便開始出現了。在各種基因組編輯會議上,在新聞討論組和電子郵件中,這篇論文成為最熱話題之一。這很快便引起媒體注意,有關該初始報告有效性的正反兩方面的聲音開始交鋒。我們內部的圖像完整性篩查沒有發現韓春雨論文的明顯異常,複查數據的三位外部評審人也持相同觀點。

在此期間,《自然-生物技術》一直與科研界保持聯絡,關注各種為重複論文所做的持續努力。最終,在編輯們的協調下,三個獨立小組的成果形成了一篇單獨的反駁性論文,並通過了同行評議(Nat.

Biotechnol.34, 768–773,

2016)。有了這些數據,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提醒讀者留意該論文可能存在問題,我們將正式的「編輯部關注」發表在該篇論文所在的網址上,此舉得到包括韓春雨在內的兩位論文作者的支持。

我們也詢問了論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為何難以重複他們的結果。於是,去年12月,韓春雨及同事,還有另外幾個與本刊聯繫的獨立研究小組,提供了新的數據,稱已經重複了NgAgo基因編輯活性。當時,本刊編輯和一位外部評審人都判定這些數據太過初級,不滿足發表標準。因此,我們決定給這些原始論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組更多時間來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論點的實驗證據。

現在,距原論文發表已過去了一年多,我們了解到當初曾報告說初步成功重複出實驗結果的獨立研究小組,無法強化初始數據,使其達到可發表的水平。類似的,在徵求專家評審人的反饋意見後,我們判定韓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數據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始發現相悖的證據。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這篇有關NgAgo的論文發表出來,並不是科研過程的結束,而是開始。與任何其它發表出來的報告一樣,正是廣大的科研共同體對相關方法進行了檢驗,識別潛在的錯誤來源,驗證試劑並優化試驗。在本例中,有多位敬業的研究者個人對已發表實驗方法的各種細節進行檢驗,並完成記錄翔實和有對照組的反駁性研究(Protein

Cell 7, 913, 2016; Cell Res. 26, 1349–1352, 2016; PLoS One, 12,

e0177444, 2017)。

這篇NgAgo論文也顯示了社交媒體的利與弊。顯然,這些平台對於迅速提醒廣大科學界留意該論文可能存在的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們也抬高了人們的預期,以為有關這篇論文的問題是直截了當,可以快速解決的。然而,關於NgAgo的各種問題是無法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就能澄清的,這是有原因的。即使是簡單的實驗也需要花費數周來準備、實施、分析和解決出現的問題。另外於事無益的是,那些進行可重複性研究的人,其付出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回報——這樣的工作單調乏味,沒有資金支持,還吃力不討好。

難怪在希望得到快速、明確答案的全天候媒體和公眾眼中,論文發表後的同行評議流程似乎慢得讓人沮喪。但是,當涉及生物學時,往往沒有明確的答案。當研究重複性時,有一點我們是知道的,那就是這需要花時間來做。就這篇有關NgAgo的論文而言,現在是時候了,數據已經說話了。


韓老師主動要求撤回論文?但是,不是早有言論說NgAgo已經申請了專利保護了。在「央視副教授韓春雨」的節目當中,韓老師很肯定的說實驗是可重複的。我還是選擇相信他。說不定是另有隱情的。


推薦閱讀:

作為鐵杆韓春雨黑,我現在開始非常同情韓老師了,有我這樣的嗎?知乎上像我這種黑轉同情的多嗎?
韓春雨會是下一個屠呦呦還是小保方晴子呢?
如何看待科學家韓春雨疑似多次對媒體,同行和公眾撒謊?
韓春雨事件這麼久無下文,是不是又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如何看待韓春雨:「在我們實驗室,這個成功率在90%以上...」,而現在世界各大實驗室幾乎都不能重複?

TAG:基因編輯 | 韓春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