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是修行,可現實生活中有些事越容忍別人越欺負你怎麼辦?

還要堅持忍耐,繼續這樣修行嗎?


瀉藥!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怎麼樣。

誰說忍耐是修行。佛家六波羅蜜中沒有忍耐,只有忍辱。

忍辱波羅蜜不是忍耐的意思,而是調和的意思。何為忍辱?在於逆境不起嗔心,是名忍辱;在於順境不起貪心,是名忍辱;在於非順逆境不起痴心,是名忍辱;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是名忍辱;行於邪道,不作邪想,是名忍辱;行於菩薩道,不作菩薩想,是名忍辱。如此相說,窮劫不盡。何以故。其性本空,其心本妄故。

忍耐者,不過是用一虛妄之心,掩蓋另一虛妄之心。俗語說的自己騙自己。解脫豈是忍耐出來的。何為修行,修正言行,行解脫之道也。何為解脫?不被物縛,不被妄牽,隨順因緣,當行即行,當止即止,離四相而行萬法也。


真正的忍,不覺得自己在忍。覺得的人,並沒有真忍,只是在壓抑而已

越壓抑積累的能量越大,一旦爆發,越發不可收拾

真正的忍全在內心,不在表面(行動)

甚至可以掄刀上陣,心中卻全無殺意,一片光明,夫復何言

下文摘自從《壇經》說開去 - 知乎專欄

我發現有些朋友喜歡用一句「四大皆空」或「本來無一物」或其他類似的話來應付一切。

  (在敦煌寫本里不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是「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看似前者更高明,其實正相反)

  似乎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承認有問題。

  每看到這種把「逃避」當成「解脫」(估計是受原始佛教的影響),甚至自以為「超脫」的情形,

  我總是想到一個故事。什麼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傳說,聽說,如是我聞,一日,有人問布袋和尚:有煩惱怎麼辦?如何對待煩惱?

  布袋和尚拿起了他的口袋,舉到眼前。

  來人奇怪:不是都說要放下煩惱嗎?師父怎麼反而拿起來了?

  和尚道:正視它,看穿它。

煩惱之所以是煩惱,就是因為它是放不下的。能放下的都不能算煩惱。

  看到一個美女或帥哥,覺得養眼,轉頭就忘了,這算煩惱嗎?

  只有念念不忘,才叫煩惱。

  可見,所謂放下煩惱是行不通的。

  往往都是捧著個「放下」自以為放下了。執著於個「不執著」。

  頂多也就是用「空」「無」「沒有」……麻醉自己而已。

  越壓抑,爆發起來越危險。

  不要迷信高人大師,「放下」是誤人之談。

  要小心床頭掛著個「忍」字的人,誰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忍不住了,忍無可忍了,會如何?

有道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是福,讓是慧。

  忍讓作為一種行為值得大力提倡,特別是在當今還有許多人信奉「軋煞人不償命」(上海話,形容互相擁擠)

  更不要提極端分子信奉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了。

  但是不能把「忍」當成一種心法

  忍字是心上一把刀,這把刀分是分非,分對分錯,分善分惡,分正分邪,

  還分我與非我,此岸與彼岸,此眾生與彼佛……

  於是,越忍越自以為是,越忍越自以為了不起,越忍越背道而馳……

  而且一味地壓抑,只能讓待爆發的能量越積越大,越來越危險。

  某些寫「忍」字條幅到處送人的高人大師,其實是在分發兵器呢。

  不放下這心中的屠刀,別想成佛。

以上所談可能過於尖刻,引人反感。

  其實,樓主要反對的並不是「放下」或「忍」,甚至也不是逃避或壓抑。

  因為有時該避的還是要避,有的地方該壓的還是要壓

  對有的人就是該談「忍」或「放下」

  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沒有一定的。

  但是,不能把「二法」當成「不二法」,把有為法當成無為法,如此很難見性。

  而只有明心見性,才能看破煩惱,明白煩惱原是菩提自性的妙用,

  於是既能放得下,也能拿得起,

  既能忍人所不能忍(並不覺得自己在忍),又能當仁不讓,見義勇為。


忍辱波羅密,忍的是自已的貪嗔痴三毒,對於對方的行為,應有智慧的處理而不是逃避。


把拳頭收回來,是為了打出去更有力,

而不是放棄防守,放背後任人魚肉。


基督教中,忍耐不是修行,而是一系列認知的改變的結果。這一系列認知改變的核心,是「以人為人,以神為神。」

「我」不是神,不是審判者,不是審判的標準,我沒資格審判人;在「我」之外有出於神的公義的審判。當「我」不站在審判的位置上時,憤怒消失了,憎恨消失了。

「我」和「他」都是有限的、時常犯錯的、時常傷害他人、得罪他人的人。「我」既然希望被原諒,同理心使「我」原諒得罪「我」的那個「他」。「我」能原諒,是因為這樣的「我」被神原諒;「我」能愛那不完全的人,是因為神先愛了不完全的「我」。

沒有這些前提,一味的強調忍耐,就總有不能忍、不該忍、忍無可忍的時候。


謝邀。

為什麼修行?

如果忍耐是修行,繼續。如果不是,停止。

想起來《韓非子·喻老》里提過扁鵲給蔡桓公看病的事,原文如下:

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

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

故曰:「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

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出。

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桓侯不應。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桓侯又不應。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從事焉。」

——內容引用自《韓非子·喻老》百度百科。

為什麼修行?或者說為什麼要通過忍耐來修行,修行什麼,修什麼行?

扁鵲看蔡桓公有病,蔡桓公認為自己沒病,認為自己沒病治啥啊。

修行跟這一樣,認為自己行得正修啥啊。

『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從事焉。」』

修行跟這一樣,在這說算是次第修行指導與應用吧。

還有個典故,出自《鶡冠子·卷下·世賢第十六》

原文如下:

卓襄王問龐暖曰:「夫君人者亦有為其國乎?」

龐暖曰:「王獨不聞俞跗之為醫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楚王臨朝為隨兵故,若堯之任人也,不用親戚,而必使能其治病也,不任所愛,必使舊醫,楚王聞傳暮●在身,必待俞跗。」

卓襄王曰:「善。」

龐暖曰:「王其忘乎?昔伊尹醫殷,太公醫周武王,百里醫秦,申麃醫郢,原季醫晉,范蠡醫越,管仲醫齊,而五國霸。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數。」

卓襄王曰:「願聞其數。」

暖曰:「 王獨不聞魏文王之問扁鵲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醫術以扁鵲之道,曰桓公幾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無名,使之無形,至功之成,其下謂之自然。故良醫化之,拙醫敗之,雖幸不死,創伸股維。」

卓襄王曰:「善,寡人雖不能無創,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

譯文:

卓襄王問龐暖說:「統治別人的人,也能管理好國家嗎?」

龐暖說:「您難道沒聽說俞跗(上古名醫)如何治病的嗎?是病他必定能治好,鬼神都要躲避他。楚王即位任用御醫,就像從前堯任用賢人一樣,不任用自己的親戚,一定要任用能夠治病的人;不任用自己寵愛的人,一定要用老醫生。楚王聽人講解史書,身體有不適,一定等待良醫來救治。」

卓襄王說:「好。」

龐暖說:「您難道忘了嗎?從前伊尹醫治商朝,姜太公醫治周武王,百里奚醫治秦國,申麃醫治楚國,原季醫治晉國,范蠡醫治越國,管仲醫治齊國,而使五國稱霸。他們的技能一樣,但是方法不同。」

卓襄王說:「請你說說有什麼不同。」

龐暖說:「您難道沒聽說過魏文王問扁鵲的話嗎?魏文王說:你兄弟三人,哪一個最擅長醫術。扁鵲說:我大哥最擅長,二哥其次,我最不擅長。魏文侯說:為什麼?扁鵲說:我大哥看病,發現病害沒有形成就消除了病因,所以他的名聲傳不出家門;二哥治病,病因剛一萌芽就消除了,所以他的名聲傳不出街巷;像我這樣的,用針灸刺血脈,給病人吃烈性的葯,用藥膏敷肌膚,所以名聲傳得出來,在諸侯間聞名。魏文侯說:好。如果讓管仲用扁鵲的方法治理齊國,那麼齊桓公還能成為霸主嗎?所以這種人不擔心患病,在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治療,使病在無形之中消除,功效就在這裡,叫做自然。所以好的醫生消除病,差的醫生打敗病,病人就算僥倖不死,傷口也大了,大腿也動不了。」

卓襄王說:「好。我雖然不能在病沒有發作的時候治好病,但是誰能在我身上施加微小的病因呢?(我雖然達不到扁鵲的大哥那樣最高的境界,但是和他二哥相比還是差不多的,這裡治病比喻治國)」

——典故內容引用自《鶡冠子·卷下·世賢第十六》百度百科。

某話故事中一個國王說:我有一支無堅不摧的矛,天下沒有一面盾能夠抵擋它;我還有一面堅不可摧的盾,天下沒有一支矛能夠摧毀它。

我小時候聽這故事的第一想法就是邏輯矛盾,緊接著的想法就是國王手裡這矛跟盾碰一下能是什麼結果呢?

還別說,真有結果!結果就是——我,矛盾了。


懦弱不等於忍


因為軟弱自欺常常被當作生命中的堅韌,

真正的善良是強大的,所及之處,風行草堰,從善如流。


智慧 不也是需要我們修行的嗎?


佛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別人欺負你了,你忍下來了,但是心裡有怨恨,這不叫忍辱。叫一個人生悶氣。

忍辱這塊,可以百度一下常不輕菩薩的故事。凡夫俗子很難做到如菩薩這樣。其實說到底就是執著「我」的存在。別人罵你一句,開心一下,多好,我的業障消了一些。慈悲一點,你看看他,又在造口惡,多無明啊。

努力修行,福報大了,沒人會欺負你,只有尊敬。


心裡力量剛強起來才能忍耐。基督徒可以靠著禱告求上帝藉著祂的靈讓我們心裡力量剛強起來,並不需要靠受苦才能使自己學會忍耐。

忍耐也是有益的,讓人的大腦有更多的帶寬來處理問題。被情緒控制以後,人思考問題的帶寬變窄,往往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忍耐不是做烏龜,不是象習得性無助那樣逃避問題。好比路上遇到歹徒,不是因為憤怒而還擊,而是因為還擊有好處而還擊,就按著平時練的打就行。類似於下令扔原子彈的基督徒杜魯門,不是因為憤怒而扔原子彈,而是權衡利弊以後覺得扔原子彈屠城是最有利的方式。


基督教是救贖性的信仰,基督教信仰不是修行!

其他宗教可能有教主或創始人,但就是沒有一位能夠擔當人罪惡的救主。惟有基督教有一位擔當人一切罪惡,代替人一切刑罰的救主。當然其他宗教也談救贖,但本質上卻是自我救贖。即通過人的善功和恪守宗教律例,彌補自己的罪惡,以期得到自我救贖。而聖經卻啟示無人能靠善功得救,因每個人都是當受地獄永刑的罪人。一個好法官尚且不能因一個殺人者真心懊悔罪行,而不判他死刑。公義的上帝又豈能因人的善功悔罪,不刑罰人的罪惡呢?而且因著原罪對人的浸透,人的一切行為都為罪所污。根本不能行出真正的善,因而在上帝看來依然為罪,當受永刑。異教都認為人必須透過自己的努力與行為,從他們的上帝那裡來換得拯救與赦罪。異教可能也宣稱上帝是絕對公義的,但實際上他們的上帝都違背了公義原則,因他們的上帝居然會因人的悔罪、善行與努力,忽略人的罪惡,而無需一位救贖主。

所以我看到惟獨聖經的上帝是絕對聖潔公義。因此他不能不刑罰罪。所以上帝若要救人脫離地獄永刑,就必須有一位自願代替他們受死,擔當罪責的救贖主,來滿足上帝的公義。這正是基督教與一切宗教最本質的不同之一!惟有基督徒信仰聖潔公義的上帝,與他們所宣稱上帝是聖潔公義的前後一致毫無矛盾。

事實上惟有基督教的核心是救贖,其他宗教都不是。他們要麼專註於自我救贖,要麼專註與今世利益。例如,很多宗教人士也稱上天堂得永生,但他們信仰生活的核心無不是眼見或外在好處(利益)。如,他人的尊重高舉、名譽、地位、富足、消災免禍、隨心所欲等等。此為人類墮落後之共有欲求,每個人裡面對有著對上述無法抑制的盼望。所以他們本質上依然與世俗生活的人無異,都在追求虛空與暫時的今世利益。甚至他們所描述的天堂也不過是人類地上世俗生活的延伸,如,隨意吃喝享受、玩樂。

正統基督信仰與上述完全不同,首先聖經命令基督徒,不追求眼見與外在利益。反要以自己已有的為滿足,甚至要逃避一切世俗利益和私慾的誘惑。跟隨主耶穌被稱為十字架的道路,不但不會風平浪盡,消災免禍。反而會失去今世利益,並經歷苦難、逼迫甚至死亡。上帝在聖經中應許給基督徒的沒有一樣是世俗的福分。而都是屬靈的、非物質的永恆屬天福分。是因著基督救贖而來的,罪得赦免、與上帝和好並永生,及隨之而來的內心安息、滿足與盼望。聖經中的天堂也絕不是地上世俗生活的延伸,而是沒有罪惡、傷害、死亡、眼淚,人人聖潔美好、自由相愛往來,不娶不嫁,沒有屬物質生活需求,人與人,與上帝,親密無間,直到永遠的至美至善之境!

實際上,一切的人類知識與宗教體系,都不約而同的把解決人類今生問題或需求當做重點。唯獨聖經是把人引向上帝,引向永恆與肉眼不可見的事物。當然基督信仰也解決人類今生問題與需求(實際上唯獨基督信仰才能夠真正解決)。與一切人類知識與宗教體系,從問題外面或本身切入的方法不同,耶穌基督是透過他十字架捨命的救贖,一次性永遠解決了人類的罪、死亡和審判的根本問題,繼而使人類一切今生問題與需求也隨之迎刃而解了。把人引向上帝,引向永恆,是基督教眾多獨有標記之一。一個把人引向上帝的信仰,一定出於上帝。而令我驚嘆的是,唯獨基督教是如此。因此我確信基督教是出於獨一上帝的,唯一真宗教。

「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馬太福音 11:12 )——有多少人把這句話理解成了努力靠著自己行為而得救?努力,是靠著耶穌的恩典而努力,不是靠著自己的行為。試圖努力靠著自己行為,會感到信仰是束縛和壓力,而不是平安與喜樂。。。一個自我努力的人會苛刻自己更會苛刻他人,而不是以愛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 試圖靠著自己的行為而努力,無異於放棄了耶穌的恩典,而最終卻不斷收穫各種挫折。。。 不以耶穌救贖為中心一定會以自我為中心,其行為特質就一會是經常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和強求他人,而卻並不真正在意和關注他人的感受。 不以耶穌為中心,就會自己建立一套宗教體系,然後自表虔誠,不注重他人的感受,卻在意各種旁枝末節各種禮儀形式,而在自己注重的宗教行為上吹毛求疵。。。 「 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 (提摩太後書 3:5 )而因著罪可怕的特性,人卻往往意識不到自己這些問題。。。

人自以為有信仰,所有的可能不過是自己的宗教罷了。。。有信仰活在耶穌中,身上所散發出的愛是無法掩蓋的。。。而試圖靠著自己的行為稱義其行為所散發出的卻是一股虛偽的讓人感受不到暖意的偽善。正如麥子與稗子,結果之前外表很像很像。。。

活在耶穌當中內心會表現出真正樂意的順從,順從其實是發自人內心的一股力量,這力量正是來自於耶穌,來自於對於耶穌的信!信,才會願意不斷求助耶穌求助上帝的指引。而當人靠著自己,則會把上帝當做自己的工具以為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根據自己的意願就近或者遠離上帝。。。

自感需要之時,把上帝召喚來哭天喊地,而自我感覺良好之時則上帝棄置一邊。。。自我為中心,上帝都被變成了自己進入天國的工具!

悔改吧,說一聲「耶穌幫我」很難嘛?很難,因為不願意放下自我就不會願意真心求助於耶穌,就不會真的以為自己需要耶穌。

說一句「耶穌幫我」很簡單嘛?很簡單,只要真正願意接受耶穌的幫助願意求助於耶穌,耶穌一定會幫助,耶絕不會拒絕願意向耶穌求助的人。

人靠著自己的力量是絕沒可能悔改的,絕無可能!人只有真正求助於耶穌真正願意接受耶穌的幫助才可能獲得那真正悔改的力量。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 (腓立比書 4:13 )


忍是修行,耐亦是修行。

忍住你就懂了,耐住你就成就了。

最糟糕的情況是忍了卻耐不住,那結果比沒忍還糟糕。


你這不是修行,是缺心眼。。。。


忍辱,也就是安忍,有生忍、法忍、無生忍、無生法忍之分。您所說是屬於生忍,就對待眾生的忍,因為我們所處是五濁惡世,眾生有種種邪見、不善行,所以是比較堪忍的。

待人接物的時候,遇到了這樣的喜歡欺負他人的人,還是有必要把一些道理告訴他。也就是說用佛法和世間法來利益對方,同時呢,又要對對方生忍,就是對於對方的不善行能夠安忍而不起嗔。

為了日後的好相處,需要把一些利害得失,跟對方解釋清楚。以免他不斷地無理取鬧。這裡需要我們智慧的處理。阿彌陀佛。


請百度 一,忍辱 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第一個度化憍陳如?


不立危牆之下是智慧,兵不得已而用是正義。

大智大勇皆是修行


修行不是忍耐。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修得的是智慧和慈悲。受人欺負只是容忍就是愚痴了。無論對方什麼來頭,人多勢眾、後台強大……都不可認輸,那怕暫時退讓,你得讓對方明白這一點,這才是你的實力所在,這才是智慧和慈悲所在。

修行使我們得自在歡喜。而不是相反!人生常如此,沒什麼由來。佛曰向內心求不向外求。使我們內心強大起來,我們自己不使自己強大起來就什麼都沒了,你能要求對方合乎你的心意嗎。這才是正知正覺正念。


很簡單。忍讓不是智慧。是魔說。什麼有風度。有層次。都是裝大象。讓是智慧。為什麼?因為忍讓有煩惱。早晚出毛病。病從氣中來。讓沒有煩惱。不出毛病。這是智慧。人生的痛苦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苦。因為咱們造業了。所以惡有惡報。另一種苦是老天看上咱們了。是來度咱們來了。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兒。打坐玩幻覺,凈想美事兒。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我覺得忍耐是一種理智,是一種智慧。我們就你的提問展開,別人欺負你,假如你也欺負回去,這是一個最直接粗暴的方式。但這樣做真的能徹底解決問題嗎?你提到「越」字,就說明欺負你的人是不會收手的,還會變本加厲。那你們之間這種粗暴的鬥爭,只會越演越烈,無休無止。問題不僅沒得到解決,你還被拖入了無盡的戰爭之中。這個結局是非常慘烈的!

忍耐的作用就是,當你遇到這種事的時候,第一時間保留理智。避免被拖入慘烈的處境。同時用理智和智慧,尋求真正的解決之道。

一個敢隨便欺負你的人,一定是有某種憑持的。如果他憑持的人際關係,我們可以從人際關係中尋求突破點,如果他憑持的是武力,法律法規也要管這種事的。

總之一句話,能解決問題才是真智慧。而想要解決問題,人必須要有理智。而忍耐就是保留理智的唯一辦法。


推薦閱讀:

對無神論者而言,為什麼有神論者犯錯就怪罪整個宗教,而無神論者犯錯卻不會認為是無神論的錯呢?
假如某宗教中的唯一的神向某一教徒現身,並要求其殺死全家父母兄弟姐妹以獻祭神,此教徒是否應該動手?
為什麼佛經翻譯大多採取多為文雅的文言文,而聖經翻譯多採取通俗化的白話文?
你最喜歡《聖經》中的經文哪一節?為什麼?
為什麼基督徒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仍然有那麼多人選擇信仰上帝?

TAG:佛教 | 基督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