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省取消農業戶口,會對我們農民有那些影響?

至於農轉非後,是否一定要放棄宅基地和責任田?那樣有哪些好處呢?


放棄農業戶口,意味著你可以到城裡無障礙生活了,起碼城裡的學校不能以你不是城鎮人口為由來拒絕你的孩子入學(當然他們還會用劃區劃片的理由來拒絕)。
能看到的好處就這些。
不過壞處也顯而易見,首先就是你沒有土地使用權了,其次你沒法用一紙申請書獲得宅基地和自己蓋房子了,第三就是國家給你的補貼將不再給。


作為一名理科生,受過點邏輯訓練,在探討一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概念。大家都在說戶籍制度,到底戶籍制度是個啥?

一、戶籍制度的由來及演變。
中國戶籍制度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商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種制度存在3000多年到現在依然是一項國家的基本制度,可見有其合理性。

中國曆來是一個農業大國,到目前為止依然是農業大國。農業國家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就是「土地」了。土地要有人去耕作才能有收穫,所以就要分田地,一涉及到分田地,就會牽扯到「人口」的問題。為了明確土地與人口之間的關係(所有權或是使用權)就要進行登記在冊,也就是「」。有「籍」就代表有土地(不一定是土地所有權)。有了土地後,土地耕作後產生了收益,國家政府(地主)就要進行收「」。

因為有了「籍」,政府就掌握了關於人口的各項數據。因此,就可以征勞役、征兵役,以及衍生出來對人口的各項行政管理和軍事管理。

戶籍制度與封建君主專制、郡縣制結合後,形成了一套嚴密、等級分明等管理體系,也是國家對農民實行道德教化、經濟剝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徑,所以,歷代王朝都沿襲著這一制度。

二、戶籍制度的作用。
戶籍制度從根上說,都是從各個方面限制人口的流通和固化階層,其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歷代政權的穩定。

1、明確土地歸屬
因為有「籍」就基本會有對應的土地,通過戶籍制度明確了土地使用權或是所有權的歸屬,使得農民和當權者都有經濟收入。

2、限制人口流動。
戶籍制度讓國家機器能夠很好的管控人口,不讓人口大規模流動遷徙。所謂,「國泰民安」「安居樂業」,「」就是安於此地,「動蕩不安」指的就是人口大規模流動和遷移,這在一個農業大國里就是政權不穩固的表現,所以歷代統治者都是不希望人口的流動。古代所謂的農民起義,基本都是失地的農民形成的流民,因失去經濟來源而造反的。但凡家裡有塊地,可以維持生計,農民是不會造反的。在新中國成立後,農村戶籍的人進城市還是不被允許的,需要開證明的。1975年,憲法正式取消了有關遷徙自由的規定,此後一直沒有恢復。改革開放初期,非法進城會被拘留並遣返回原籍。現在無城市戶口的人在城市裡居住依然要辦暫住證。

3、固化社會階層。
我們常說一個詞叫「籍貫」,嚴格上講,「籍」是指「役籍」,是「職業身份」的劃分。「貫」是指「鄉貫」即出生地。戶籍制度除了限制人的自由遷徙外,還禁錮了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中國歷代都是把人分成不同等級的,當然,外國也是有的。比如過去常說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台。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其中王、公、大夫和有采邑的士是各級奴隸主,大小政權的代表,自皂至台是各級奴隸,馬夫牛牧不列等,比台更賤。

戰國時期的四民:「士、農、工、商」等級體系就已經基本確立,這不僅僅是職業的區分,更是身份、地位、權利、權力的區別。

晉至唐初,是最講究門閥士族等級的時期,門第高的往往易於得官,士人只要名載「黃籍」,便可免除賦役負擔,並可蔭庇他人。

元代的戶籍分類管理制度即「諸色戶計」,等同於漢朝的「編戶齊民」。元朝廷將全國的人戶以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戶計,分別立籍進行管理。在各種不同的戶計中,以民戶、軍戶、匠戶三種戶計人數最多,覆蓋面最廣,基本上涵蓋了元代各種不同的戶計分類標準。他們所承擔的封建義務有所不同,隸屬和管理系統也不盡相同,而且一經入籍,就不許隨意更動,往往世代相守。

明清時期,百姓只有取得戶籍,為朝廷納稅當差,才能被認為是王朝的子民,才有獲得土地開發及利用的權利,有參加科舉的資格。否則,則被視為「流民」或「無籍之民」。明朝戶籍總的分為兩類:良民和賤民。良民中分軍、民、匠、灶以及商籍等戶籍,世襲其役、籍不可改。賤民分丐戶(墮民)、九姓漁戶、疍戶、樂戶。無論良賤多寡,都有專門戶籍,而且相互之間不能兼容,一個人戶只能屬於其中一種,而不能同時屬於兩種。

清代戶口制度的突出特點是准許人口合法遷徙,並取消賤籍。按戶籍可大分為兩類,即旗籍與民籍。人旗籍的是被編入八旗制度的人丁,凡在清朝治下的漢族等各民族百姓則都被納入民籍,稱為民人。二者的法律地位與經濟待遇迥然有異,清廷對他們的管理也完全不同。

4、資源財富再分配。
古代戶籍除了與最原始的生產資料——土地共生外,還與個人或是整個家族能夠獲得的社會財富、名望等各類資源相掛鉤。如,是否可以減免賦稅、兵役?是否可以入仕途?是否可以改變職業?是否可以遷徙等等問題都與戶籍相關。

到了現代,戶籍制度除了與土地、稅收(比如,社會撫養費)掛鉤外,又與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就業等各項社會資源掛鉤。雖然現代戶籍制度弱化了對人職業的束縛,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職業,但是依然存在著「農民」與「非農民」兩類戶籍,二者的差別,就不必贅言了。自由遷徙也依然沒有寫入憲法。

三、戶籍制度的合理性。
最初,戶籍制度的出現是為了分配土地資源,是一種「土地確權」的形式。因為戶籍登記包含了一個地區或整個國家的人口數據、土地數據、財富數據,戶籍制度就演變成一個「大資料庫」,從而成為了國家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據和工具。

工具本身是無過錯的,在一個農業大國里,戶籍制度是一個高效的管理工具。不能因為統治者的壓榨和剝削行為而忽視了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優勢。

知道現在,我們還會常常被問道:「你是哪裡人」,「祖籍哪裡」,「你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這些都體現了土地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最基本的聯繫就是,你的戶籍在此地,就意味著,你在這裡有土地,延伸出去就是說,你在此地有財產、有經濟基礎,甚至擁有更多的其他社會資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戶籍制度是一種維護私有產權及權益的一種形式,因此,也是統治集團和既得利益集團維護自身利益的一個工具。從弱勢群體的角度來看,戶籍制度是嚴重阻礙了其自身發展的高牆。

新中國成立後為什麼要繼續使用戶籍制度呢?因為社會形態發生改變,採用戶籍制度當然不會是因為為了維護統治集團的利益了。而是出於經濟基礎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後,政權和社會形態發生了改變,但是經濟形態沒有改變,中國依然是一個農業大國,戶籍制度作為一個農業國家行政管理最為高效的工具,被沿用是合理的。把戶籍分為「農民」和「非農」,是為了維護農民與土地的聯繫。現在看來,這是把人分為不同等級的,但從權益的角度來說,戶籍被定為「農民」,就意味著有一塊地來維持生計,這對飽受近百年戰亂的中國人民來說,是夢寐以求的。

所以,我們應該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到中去看待戶籍制度,而非以現在的眼光和實際去判斷。

至於現存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出現,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戶籍制度,而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經濟發展好,社會財富資源多,戶籍在城市裡的人,可分享的就多。相反的,戶籍在農村的就少。當然,也不可否認,有戶籍制度衍生出一些歧視性、不公平性的政策法規。

戶籍制度出現了不適,說明了經濟基礎在發生改變,因此作為一項頂層的基本制度,也要做出相適應的改變。

四、戶籍制度的未來。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的人口在減少,與土地直接產生聯繫的人口越來越少。戶籍制度的存在根基是人與土地需要緊密直接聯繫,當人不必與土地產生直接聯繫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戶籍制度也就開始了他的消亡之路了。

同時,戶籍制度對於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就業、社會資源財富在再分配、社會階層流動的約束力被削弱、取消,或是被被別的方式所替代。

未來,戶籍制度會基本消失,但它的消失不是因為某些人的呼籲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取消而消失的。戶籍制度的消失,必須是戶籍制度本身賴以生存的基礎消失了,才會自然而然的消失。

如果戶籍制度本身賴以生存的基礎消失之前,就強行取消戶籍制度,或者進行大躍進式的改革,戶籍制度是不存在了,但是代替它的制度會以別的形態出現。

戶籍制度是適合農業大國的管理工具,當中國成為一個工業化、信息化的國家時,這個工具顯然是已經不適應了。淘汰也是必然的。

五、取消戶籍制度(取消農業戶口)對農民的影響。
現在還不清楚,取消戶籍制度會具體如何操作,但我想,以我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應該是會尊重民意的,由農民自主決定。

第一,農民要考慮原先擁有的土地如何處置?出租?轉讓?繼續耕作?
第二,是繼續住在農村還是進城?
第三,是在農村務農,還是進城務工?

總的來說,影響就是,農民的職業可能發生改變;農民的收入來源可能發生改變;農民的住地可能會發生改變。

這些影響和改變都是漸進的,因地制宜的,每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有些地方農村戶口其實名存實亡,取消農業戶口只是一句話的事。有些地方農村戶口還涉及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時,就不能取消了。

一個問題的解決,著重點不在問題的本身,而是要一步步瓦解掉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或者說,有些問題往往無法解決,而是等待問題的消失。

版權聲明:本文為作者攜筆從農原創,首發於知為農(http://www.zhiweinong.net)。任何個人或單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若需轉載請聯繫知為農或作者本人獲得授權,方可轉載。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的新「居住證」制度?
請問不在超生八項政策里的黑戶怎麼上戶口?
在上海讀個在職研究生(如MBA),畢業後可以按應屆生直接申請打分落戶嗎?
大家來討論一下2016農行軟開解決北京戶口問題吧?
畢業後在北京發展沒有北京戶口,有何利弊?

TAG:戶口 | 社會 | 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