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字在古代是否有入聲讀法?

在韻書中祗有舒聲記載,但是在粵、閩、吳、客、贛、湘各地方言中都有極為普遍和常見的入聲唸法,譬如

粵語:象鼻蚌 bat

廣西地區粵語:pat / pet

客贛:pit

吳語:beh / bih

閩南:phinn / pit

普通話中的bi2應該也是由古全濁入聲歸入今陽平聲的。

另外「鼻」的苗瑤古音專家構擬爲*mbruts~mbluts,上古漢語中鄭張先生和潘先生構擬爲*blids。

如果古代確實存在入聲舒聲兩種唸法,爲甚麼韻書完全都無收錄入聲的唸法?


謝邀

我的想法是,入聲和去聲有時候確實是會有這種特殊情況存在

由於《切韻》真的是一本很強迫症的讀書音,

所以大概只能說當時的讀書音確實是用去聲

如果後來的《中原音韻》算韻書的話,倒是bi2

大=da,虹=jiang 這種在中古明顯已經流傳甚廣的發音

如果不是某些詩句需要這麼念(才押韻),估計也不會被韻書收入

正音明顯是 dai、hong

有些字其實比「鼻」「大」「虹」更加奇怪

比如「踝」=huai,這個甚至完全不見於韻書,比韻書的發音更加古老


補充一點,鼻在唐末有讀作平聲的,看到過好幾首詩。如僧拾得的

男女為婚嫁,俗務是常儀。

自量其事力,何用廣張施。

取債誇人我,論情入骨痴。

殺他雞犬命,身死墮阿鼻。

但這裡阿鼻是梵語Avīci的音譯,如此音譯是不是說明鼻很接近這個詞尾的讀音,這個平聲是不是由入聲化來的?或許可以從這個音譯詞著手。

至於用在詩詞里的情況,粗略地查了一下,只找到幾首清代的。

謁金門(清·權貴妃)

題註:見《眾香詞》

真堪惜。錦帳夜長虛擲。挑盡銀燈情脈脈,描龍無氣力。

宮女聲停刀尺。百和御香撲鼻。簾捲西宮窺夜色,天青星欲滴。

這個貴妃是高麗王妃,具體情況不太清楚。

鮮卑奴(清·洪亮吉) 

銅拔打鐵拔,元家歲將末。

鮮卑奴起渤海東,電隱隱兮雷轟轟。

朱家魏家總非匹,一冒空拳一穿鼻。

賊來百箭殺百人,武牢不死真有神。

宜訓宮中叩頭列,一母三天亦人傑①。

按:① 高歡累世北邊,習其俗,遂同。鮮卑魏孝明時,洛下以兩拔相擊,謠言:銅拔打鐵拔,元家歲將末。武牢之敗,親信都督尉興慶謂歡曰:王去矣,興慶腰邊百箭,足殺百人。歡妻婁氏生六子,洋演湛皆為帝,時謠云:一母生三天。

這個洪北江,常州府人,本身也是精通訓詁的人,這首裡面鼻用作入聲,這肯定是方言入韻的表現。

只能找些資料,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場。


謝邀

上海話是入聲,廈門話是去聲。

普通話讀不送氣陽平,繼承的應該是入聲讀音。

不過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為什麼韻書沒記録……

這個問題呢,再看吧 =..=


關於「鼻」字的舒促之辨,潘悟雲先生在其《字書派與材料派》一文中做過比較詳細的論證,可見於截圖:

補充說一點本人所處的欽廉地區的粵方言中,「鼻」的發音情況,欽州讀入聲bit,與之相鄰的北海讀舒聲bei,而隔在兩市之間的合浦縣則有bi、pat舒促兩讀,且不構成對立。


感謝排名第二的匿名答案,在《中州韻》裡面找到了一個解釋:入作平聲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46797/answer/138930100


應該是有,但可能因為和另外一個字(屄)幾乎同音(古音類似 biet 之類),所以這個讀入聲的音被編書的人給拋棄了。或者說,當時的念書人認為這個音不雅,盡量都不讀這個音。就好比北京地區念字母表,B 這個字母肯定是要念 「bì」 的,反而其他一些方言里沒這個忌諱,都念 「bī」。

以上都是猜測,嗯。


我覺得應該有雅音的可能性,韻書只收錄雅音,也就是古代普通話。


應該是韻書失收了。廣州話 歉 讀 怯 hip3 我至今沒找到韻書證據,但同小韻 慊 就可以讀 怯。關中方言很多字,淚 讀 律,四 讀 悉,也是集韻才收錄的。

除了 踝 讀 懷,粿 讀 鬼 也很古老(油炸鬼/油炸檜都是油炸粿),這個也很多地方都有。


宋代筆記等資料「鼻」有讀去聲的,也有讀入聲的。

讀去聲的如北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五:「世以癩疾鼻陷為死證,劉貢父晚有此疾,又嘗坐和蘇子瞻詩罰金……子瞻亦曰:『少壯讀書,頗知故事。孔子嘗出,顏、仲二子行而過市,而卒遇其師,子路趫捷,躍而升木,顏淵懦緩,顧無所之,就市中刑人所經幢避之,所謂"石幢子"者。既去,市人以賢者所至,不可復以故名,遂共謂避孔塔。』坐者絕倒。」避孔塔諧音鼻孔塌。

又如南宋《嘉泰會稽志》:「鵝鼻山即刻石山,與秦望山相連。在會稽南七十里。又雲娥避山,越王棲會稽時,宮娥避於此山。」 鵝鼻讀同娥避。

讀入聲的如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東坡《黃州詞》云:『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蓋疑其非也。今江漢間言赤壁者五,漢陽、漢川、黃州、嘉魚、江夏,惟江夏合於史……黃州出於《齊安拾遺》,以赤鼻山為赤壁。」赤鼻讀如赤壁。現在「鼻」讀入聲的方言「鼻」、「壁」二字未必同音,有的地方發音差別較大,只是都讀入聲而已。

又如南宋孫奕《履齋示兒編·聲訛·去聲有》:「以鼻(備)為弼。」

避、備是去聲字,壁、弼是入聲字,說明宋代「鼻」讀去聲、入聲的都有。《履齋示兒編》將「鼻」放在去聲類中,以「備」為「鼻」注音,認為「以鼻為弼」是聲訛,說明入聲只是口語中的讀音,正規的讀法是去聲。元代《中原音韻》以「鼻」為「去聲作平聲陽」,其實就是來自入聲讀法。


我處客家話是沒有入聲的

pi


晉北-壩上一帶,妥妥讀入聲。鼻【bieh】


推薦閱讀:

對外漢語愛好者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水平?
漢語拼音的ü是不是母音?
漢語是否過於複雜?
為什麼最新的上古漢語擬音不再認為上古漢語存在聲調?
漢語為什麼有這麼多量詞?

TAG:古漢語 | 漢語 | 音韻學 | 中古音 | 上古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