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漢服」圈到底做了什麼什麼社會貢獻?
了解這個圈子一輪,愣是沒有看見他們在做什麼有意義的事?
朋友,謙虛點,謝謝……從您提問這描述來看,您根本就是沒看出來啥還以為自己看的透徹的不行……
別的不說,能拉動婚慶行業發展啊,據我所知前兩年流行漢式婚禮,這兩年流行明式,婚慶公司早就推了各種漢服婚禮的套餐了,不僅有各種配套服裝,還可以搭建小橋流水才子佳人等各種主題的場地,價格比西式婚禮是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另外就是拉動了上游的服裝產業啊。上面是我從麻麻辦公室里摸的別人定製的明制婚禮的上裝,配套的馬面裙在車間沒有拍照。是不是真的符合形制我不知道,但是實物確實好看啊,畢竟全套的刺繡有十萬多針(一般電腦繡花機上繡的衣服頂了天幾千針)。不過正因為工期長步驟繁瑣所以賣的起價惡性競爭少,你們只要看看淘寶就知道了,只要做工稍微複雜一點的漢服哪件便宜了,遑論手工定製的那些店鋪了。 個人角度來說,我覺得不要拘泥於所謂形制,漢服確實是有市場的,畢竟又好看又情懷是不是。其實私以為個人穿漢服就像穿裙子穿旗袍一樣只是當個人愛好而不要非要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尤其是不要因為穿漢服或者了解一些就有優越感,畢竟我們這種普通人第一次穿漢服大多是玩票性質而若是這時候老有人強調所謂形制規則反而會讓人反感起不到推廣作用。最後,說實話對於漢服的發展和推廣我們這種服裝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家屬還是喜聞樂見的,畢竟用料多刺繡也多還賣的起價,我還能順件把樣衣出來。。。
提供了一個逐漸明晰起來的細分市場
以前也是有古裝愛好者群體的,但是缺乏上街的理由,出租的市場比出售的市場大;
以前也是有古裝表演市場的,但是缺乏日常化的理由,所以只有專門表演的人群會租或買;
以前也是受古裝生產銷售業務地,但是因為市場以專門需求的人為主,比如表演者、影樓,所以消費低且理性,產品的溢價不高;
……
有了「漢服圈」就不一樣!
「漢服圈」本質上是提供給古裝愛好者一個穿著正當化的理由和抱團底氣吧!
所以出售古裝的市場大了,並且購買有了周期性,這就可以讓一些小商家有生存空間;並且這個理由和底氣反過來制約圈子裡的人不能購買市場化程度太高的產品,只能購買圈子認可的產品,於是產品的溢價就非常高,一件衣服賺100%-500%都是很正常的事兒(我沒有寫錯0)。一個細分市場如果體量不夠大,不理性的高消費就是彼此的默契。
對我而言,貢獻了一系列剁手的漂亮衣服
呼籲社會重視宅男宅女的心理健康。
時尚圈做了什麼貢獻?娛樂圈做了什麼貢獻?二次元動漫圈做了什麼貢獻?電影圈做了什麼貢獻?文化圈作家圈小說圈科幻圈做了什麼貢獻?世界文化遺產圈又做了什麼貢獻?……這些圈對社會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
漢服圈和這些圈差不多,滿足的都不是生存方面的需求,按你的思維,都可以說對沒有對社會做出貢獻,都只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而在物質比以前充裕的的現代社會,人們早就不滿足於僅僅的生存需求。現代社會的充裕也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可以享受不同風格品位的精神上的需求。
侯孝賢拍的那個什麼《刺客聶隱娘》,我還覺得它無聊得要死,可看看知乎豆瓣,很多人還是真心喜歡這種風格影片。它對我沒有任何貢獻沒有任何意義,我可不可以也說,《刺客聶隱娘》這種電影,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它做了什麼好事有意義的事?沒有,還好我不是無腦黑,我明白這個世界不是圍繞我一個人轉的,我也清醒地知道《刺客聶隱娘》也不需要做什麼「對社會有貢獻的事」,它只需要滿足喜歡《刺客聶隱娘》的那部分影迷的精神需要就夠了,這就是它對社會的【貢獻和意義】了。畢竟喜歡《刺客聶隱娘》的影迷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不是r。
何況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從來沒有看過也沒有機會看電影的人呢。電影圈對他們而言,也沒有任何意義。電影圈也沒有對「社會全人類」的貢獻和意義,它滿足的只是看電影的影迷的需求。還有科幻小說《三體》之類的小說,滿足的也只是科幻迷的需求。文化圈二次元動漫圈等各種各樣的圈都是如此。沒有這些圈,地球仍會轉。但就少了很多色彩。人類發展到現在,又不是生存需求就夠了。每個人按不同愛好特點組成了不同群體圈,很多圈只需要滿足特定圈的需求,對那部分人有貢獻就夠了!朋友你懂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經濟學嗎?
韓國有歐巴,有綜藝,還有韓劇。日本有動漫和遊戲。英國有哈利波特,有音樂節。美國有這各式各樣的美劇,有好萊塢。這些都叫文化意產業,你知道上述這些都為所屬國家創造了多少經濟嗎?反過來看看中國,雖然電影電視遊戲啥的,中國都有,但好像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牌子。我覺得漢文化圈子,比如漢服,漢舞,還有一些列以歷史為題材的動漫或者遊戲《秦時明月》《不良人》,包括《王者榮耀》,從內容上來說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和中國文化聯繫最好的一部分了。
接觸漢服後才發現,漢服如同冰山一角,它引導我們逐漸發現了聯綴在服飾之後更博大精深的漢文明體系。
我們逐漸明白,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件衣服,我們失去的禮儀、風俗、思想、生命的思考、生存的哲學,我們失去的是民族的品格與風骨、氣質與精神,我們失去的是整個華夏 —— 真正的華夏,我們真正的文化根基與精神家園。
在全球化現象日益顯著的今天,經濟與武力強弱不再作為評定強國的指標,而更強調泛範圍的文化認同感這一軟實力的符號。中國有悠久的文明史,漢民族千載而下的傳統服飾也隨著經濟的崛起而復興。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前,漢服,不僅僅是件衣服,作為一把鑰匙,打開了 「中國,需要給世界展示什麼」的大門。
漢族的社會生活習俗與對美好未來的希冀沉澱為各種傳統節日,節義中深厚而絢燦的文化內涵是過節的意義所在,不應該淪落為「餃子節/粽子節/月餅節」等食品傾銷節的境地。
作為穿在身上的民族歷史,漢服是漢民族的皮膚,認識並穿回自己的民族服裝是每一個有民族尊嚴、有文化歸屬感的中國人的責任與義務 。
我們不忘祖先恩德——可堪修舊夢,與語正清明。禮而隆之,珍而重之,莊重而質樸的傳統婚禮是對孝敬父母、夫婦之義、人倫之本等民族文化的深刻闡述,意義深遠,代代相傳,是建立和諧社會的起點。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等反映了我們道德行為規範與世俗生活完美結合的各種典章禮制。「禮儀」二字,不應該弱化為簡單「禮貌」的膚淺認識。
民族服裝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兩者缺一不可。因此,以漢服為鑰匙我們打開了漢文化之門,通過重新繼承、學習、創新、重建我們的精神面貌,重組成一套完整的可惠澤後世的文化體系,向全世界展示我們由內而外統一且獨特的民族質感是漢服復興的核心價值所在。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 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漢服同袍 —— 亦稱同袍。一群不分年齡、性別、職業、民族、國籍、社會地位、宗教信仰的漢服復興志願者的簡稱。舊時作為同朝為官或在同一軍隊工作的人互稱,現在是致力於漢服復興的人們用於相互之間的稱呼,意喻「志同道合者」,表明人們為共同實現漢服復興這一理想而努力的決心。
而現在就是復興的時代,我們力量微渺精力有限,可這又如何,嘲諷與吵鬧阻擋不了前進的腳步!
圖片來源見水印侵刪。一個興趣愛好圈子都引申到社會高度了???
Lo裝圈到底做了什麼社會貢獻?COS圈到底做了什麼社會貢獻?知乎膜法圈做了什麼社會貢獻?某族某教為社會做了什麼貢獻?造成了什麼危害?創造了多少GDP,又吃了多少政府轉移支付?
您穿衣服還要給社會做點貢獻??難道不是為了弊體和喜歡嗎??我就願意穿我們自己民族的服裝咋了?我覺得好看不行嗎?
1.增加新的消費形式。漢服有分復原派和改良派。在服裝市場上屬於新的服裝類型,而且詳細分很多種。從價格上分為高端定製,低端入門。按照時代分類分為唐制,明制等等,還有改良類。品種繁多,自成一派。算是在時裝市場上開闢了新種類。
2.拉高消費水平。漢服黨很多衝動消費,很多人買了漢服拍個照然後又賣了。於是沖著資金可以迴流的想法,消費者選擇漢服的時候會有部分消費者選擇超出自己支出的昂貴商品。而消費者在達到更高消費水平的話,是很難降低標準的。
3.鼓吹為了文化而消費。這個不用多說,當消費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之後,換來的自然是資金的大量湧入。當然要針對有這種想法的消費群體。
4.增強市場中資本的流動率。資金從固定轉變為流動,有利於市場發展。因為市場上資金流動量增大了。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了。總結下來,就是買買買,對市場有利,對自己也有利。大家認準一個買字就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的價值觀。
對很多很多事情的見解變得更加寬容。那麼多攝影圈對社會做了什麼貢獻?那麼多A片圈社會做了什麼貢獻?
只靠零零星星少數的漢人,如何復興漢魂?
穿衣服還要做貢獻的嗎?沒想這多,就穿著好看,就醬
你要搞清楚,漢服沒有圈,所有漢族人都是漢服的傳承人。
emmmm我們只是讓更多跪著不願起的人站了起來,重新重視傳統文化,知道一種文化是如何被滅的,還有,漢服不是圈,是圈也是跟【漢字文化圈】一樣重的【圈】奧還有,皇漢的言論,一句都不要信,他們是漢服復興的內部阻力
好看就夠了……
穩定了一個社會群體的好心情嘍
話說你不覺得你問這個問題很石樂志嗎?so re wa 文化 tesu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成人過六一?
※傳統的師承關係在現代是否仍有價值?
※同時談兩個男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在看芭蕾舞劇的時候顯得不那麼外行?
TAG:漢服 | 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