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西北和內蒙包頭的方言里「圪」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萬能的"圪"(ge)字。 顆粒叫圪生生,大一點的叫圪瘩,還大一點的叫圪蛋,再大一點叫圪堆。土梗叫圪塄,土嶺叫圪梁,小土坑叫圪洞,大一點的叫圪八。牆角叫圪老,縫隙叫圪拉,禿笤帚叫圪堵。磨蹭叫圪抽,撒嬌叫圪產或叫圪此,喝酒叫圪抿,吃的麵食叫圪團兒、圪達子。蹲下叫圪蹴,嘮叨叫圪塔,手臂叫圪膊,膝蓋叫圪膝,手肘叫圪扭子,腋下叫圪支窩。休息叫圪躺,小睡叫圪眯。隱瞞叫圪裝,噁心叫圪影,參與叫圪混,聚會叫圪攢,將就叫圪且,黏糊叫圪粘,痒痒叫圪哩,行走叫圪遛,靠近叫圪學。彎曲叫圪溜把彎,吝嗇叫圪出打旦。央視記者聽說圪的辭彙量這麼多,特意來山西做一次調查,路遇一牧羊人向其說明來意,同時看到羊群里有一又高又大的公羊,於是指著問羊倌怎麼叫?羊倌為了滿足記者的需求說;「圪丁「。記者覺得好奇特,接著又問那你們縣的領導該怎麼稱呼?羊倌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圪泡「。來段續集:記者見到縣領導將情況如實彙報,縣長聽了,氣得肚裡圪蠕圪蠕哩,說:哪來這麼個圪料貨?圪嚼啥哩。屁大個圪蚪了,銅哩圪冒冒哩!他媽他爹沒點燈啊,圪搗下這麼個灰圪泡!又回頭對記者說:你也是,沒事跟他圪拍啥?說完,鼻子都氣圪溜了![Grin][Grin][Grin]
沒事圪逗圪逗大家。
從別人那裡看過,古漢語地名、人名中的勾、苟、姑、句(gou)等,可能是古漢語遺留下來的前綴詞,沒有意義。例如:句容、句陽、勾吳、姑蘇、苟中、句餘、句芒等。說不定這個前綴詞跟山西方言中的前綴詞是同源的。
觀點來自唐善純老師——
越南學者陶維英說,在越南語中,習慣上常以Ke字置於其他字的前面稱呼一個鄉村的名字,如古定、古寧、個那、個內、個睦、個下等,後面這個字常常指某一鄉村的地理或經濟的某種特點,而Ke字有「人」、「個」的意思(《越南古代史》,1957)。徐松石最早發現壯族地區也有這種現象,他認為帶「古」的兩廣地名是音譯自壯語,如廣東的古灶(南海縣)、古樓(順德縣)、古兜(新會縣)、古塘(三水縣),廣西的古竹(桂林縣)、古定(陽朔縣)、古落(義寧縣)、古練(柳河縣)、古丁(雒容縣)等;有些地方又譯成「果」、「過」、「姑」「歌」,意思是「個」的意思(《粵江流域人民史》,1941)。山東、江蘇、安徽等省市是當代漢族文化最典型的地區,可是它們的古地名卻偏偏與越南以及壯族地名有相似之處,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該地區遠古居民所使用的語言與壯侗語族、苗瑤語相似。
據陳克炯研究,不光地名中保留有帶詞頭*g-的,在漢語基本辭彙中,也保留不少帶詞頭*g-的詞,如胳膊、胳肢、虼蚤、疙瘩、枸杞、蚼蝝、蛺蝶、格針、荊棘等(《上古漢語名詞詞頭*g-說略》)。
1-1中國東南部帶ko的地名:句=勾=姑=苟=岣=匡=高=居=九=閣=古=個_山川唐_新浪博客
灰個泡,崗一圪杜乳死你。
大致來歷知友總結了,舉幾個有意思的示例
吃的:圪團
地名:沙圪堵(有款同名飲料)
俚語:圪泡/灰圪泡
造句:你瞭瞭(看看)這個灰圪泡
地形:圪疤(坑)圪蛋(土包)圪堆(同)
新聞:公交車差點撞進大圪疤再補點圖補點詞條
問題全是你手打的么?看完這個問題發現「圪」這個字如此陌生。。。
你忘了寫圪究哈
圪頭詞是晉語中最有特點的一類辭彙,然而圪頭字起源還算個謎。我的家鄉的方言屬晉語邯新片,其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圪」字開頭的詞,如有地名圪壋坡等等。題主所提有些圪頭詞與我們這兒還是有共同意思或讀法的。
胳膊那個有點牽強了吧
陽泉話也這麼說,不止晉西北。
我在圪眯圪眯子(偷偷)看這個問題
關於ge圪字,讓你們樂樂。
莫名想出一則笑話:
某TG領導人來到保德(瞎說的),總是聽見人們說:
革泡革泡,但求四但求四。於是好奇問了才知道。
個泡是革命的同胞,但求四是但願人們實四求四。
於是,該領導人離開保德時拿大喇叭說:
同志們,你是革泡,我也是革泡,大家都是革泡。你但求四,我但求四,大家都但求四。
內蒙大部分漢人都是清或清以前來的山西或陝西的人,「圪」等大部分包頭方言來源於此。更別提建國後還有走西口的人口流動,也算一中加強吧!山西的方言與陝西甘肅等地有些共通性,但不是全部。魏晉時期也是有好幾次北方人南遷的記錄,所以南方有類似的方言應該是源於此,而山西方言的形成於秦朝時期。
推薦閱讀:
※為什麼浙江有許多方言,但是浙江人說普通話沒一點口音特別標準?
※中國有沒有保護方言的官方政策?
※如何給方言注音?
※台灣的國語發音是否聽起來更文藝?和大陸地區的普通話有哪些差別?
※漢字拉丁化的推動者有沒有想過借用方言發音減少國語中的同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