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佛法核心教理,明白凈土宗為方便法門後,退失了信心。如何生起信心?
弟子之前一直依上凈下空老法師《無量壽經》修學凈土宗,後來讀了宗薩欽哲仁波切的一些開示和書籍,知道佛法的核心教理和四法印後。明白這只是方便法門——「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所現「後,反而對欣求極樂沒有了信心。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方便法門生起慢心。請問信心不足怎麼補救?
應該說,越是深入研究佛法的核心教理,就越會對凈土法門生起更大的信心,道理如下:1,大道至簡,越簡單,越直接的法門往往蘊含著最深刻、最玄奧、最圓通的智慧。2,不僅僅是凈土五經,佛法的千經萬論更是極力推崇凈土,佛法的根本大經《華嚴經》更是多處宣說凈土法門之殊勝。因此,還是要更多學修,不可生出慢心。3,歷代諸多高僧大德修學精湛,遠勝我等末世眾生,皆已反覆勘證身體力行,已從教理及修持上圓滿地成就了凈土法門,使凈土法門已成為佛法修行中最易於把握,最容易見效,最容易成就的法門。我們本應感恩不盡,怎麼卻見異思遷,生出慢想。4,凈土法門歷代成就者不可勝數,往生之殊勝和瑞相不勝枚舉,世世代代眾生的信心和願力已和凈土佛聖的大願力深切感應道交,娑婆和凈土已有無量壽無量光之坦坦大道,我等罪苦眾生還不趕緊趁願而去了脫生死成就佛道,卻還在神思昏昏,左顧右盼,甚至欲入險道,這是何為呢。
5,凈土法門好,其他法門就不能修了嗎。當然能修!但你最好把凈土法門理解修學比較透徹後,有餘力再去修學其他法門。這樣你對佛法已有了深切的信心和體悟,再修習其他法門就會事半功倍舉一反三,快速成就。更重要的是,你已有了一些定力,不會輕易落入旁門左道了。
6,心凈則佛土凈,心佛無二,這些悟境當然非常好。但實際操作呢,臨終是入禪門還是凈土,其他能入嗎。但是禪和凈土本質是一家,禪即凈土,凈土即禪,念佛禪也。你不還是要去凈土嗎。你修行的好,上品上生,立即成佛做祖,還虧待了你嗎。 你看這凈土法門多好。好了,先說這些和各位師兄討論,請予指正。誰說是方便法門?那麼什麼又不是方便法門?
凈土法門是極圓頓之法門,最究竟的法門,一生成佛的法門,單刀直入,不假方便。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凈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複次凈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凈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經雲。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禪。尤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語。一是佛言。何重何輕。何取何舍。學者但當盡舍舊習。虗其心。平其氣。試一玩味而檢點之。當必首肯是說為不謬矣。
余自乾隆癸巳。住持京都廣通寺。領眾參禪。間有東語西話。筆以記之。至丁卯歲。以宿業深重。多諸病緣。因思教乘五停心觀。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我何人斯。敢不歸命。於是朝暮課佛。而禪者願隨者頗伙。因順時機。且便自行。遂輟參念佛。
徹悟祖師的水平如何?宗門下開悟,教下大開圓解,還不是所有放下一心修凈土。難道還沒有你明白嗎?與題主相反 我是先前一直對凈土法門存有疑慮 學習了唯識之後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反而覺得凈土的殊勝 維摩詰經雲:心凈即國土凈 往生極樂強調信願行 這行就是在建立自性凈土呵 信願是給我們一個殊勝緣起 給自性凈土一個搭建的模板
原文鏈接:陳兵:凈土法門實似論
陳兵:凈土法門實似論
凈土法門,乃數十部大乘經所一致指示。從印度馬鳴、龍樹、世親等菩薩,到中土慧遠、曇鸞、智顗、善導、窺基等祖師,莫不讚歎弘揚。集隋唐佛學大成、被清朝雍正皇帝譽為「古今第一大善知識」的五代永明延壽禪師,稱揚凈土法門「千妥萬當,不容擬議」,博通內外諸學、提倡人間佛教的近代佛教革新主將太虛大師讚歎:
凈土法門圓深廣大,統攝無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位也。歷代論述凈土妙義、釋疑解惑的著述不勝枚舉,可謂理無不彰,蔽無不解,似已無今人再作闡發的餘地。凈土法門的最大特色,大概要算淺顯易行、普攝群機了。凈土諸經明白曉暢,直到今日,一般人尚不難讀懂;凈土修持簡單易行,即不識字的村夫農婦,也一學便會,正如印光大師所言:「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然其實際義蘊,卻甚為深沉廣大,既使博通三藏,亦未必能窮徹其底蘊。蓮池大師稱凈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又說此門「似粗而細,若易而難」;專究藏傳佛學的 張澄基教授在其《凈土今說》中有言曰:凈土宗的道理似淺實深,其行持似顯實密,其成果似遲緩實速疾,其目的雖像是死後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卻是現享法樂和濟世益人的二利莊嚴。1表面上的「似」與底里的「實」之統一,雖然是凈土法門的殊勝之處,但也因為其表面上的諸「似」,往往使粗心人不究其底里之諸「實」,小瞧了它,甚而輕視、誤解、誹謗這一法門。就像一個智慧深廣的聖者,因為表面上過於平易近人,反而容易被世人忽略輕視。當年佛陀在無問自說《阿彌陀經》時,便有見於此,特引十方諸佛讚歎之詞以資起信,並於經末表白他於五濁惡世,「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元代天如大師說:凈土法門「以其廣大而簡易,故聞者不能不疑焉」。這成為凈土法門弘傳中的一個難題。今天,這一問題表現尤為突出。筆者不揣淺陋,特總結古德之說,參以己見,從四個方面對凈土法門「似」下之「實」,試作一番闡釋。似淺實深八萬四千法門,淺顯莫過凈土!憑真信切願念佛,命終時便可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蓮花之中,永出生死苦海。其旨趣大略如是而已。此門不高談玄深義理,最少紛紜名相,不像中觀、唯識那樣析理透闢、辨義精微、說修證次第井然有序,似乎是攝引鈍根淺機的權巧方便,非淵深究竟之談,愚夫愚婦信之猶可,上根利智何足掛齒。然而,最極了義的經中之王《華嚴》之末,證齊諸佛、專錶行願的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凈土,以作全經結歸,足見此法門圓深究竟,為諸乘諸宗之歸宿,有迥超通途教理之深義。凈土法門之圓深,可從義理、事證、契機三方面觀察。1、涉理之深凈土法門所涉理論,實際上非常深邃,須徹了顯密諸乘諸宗全部的見修行果及眾生的根性時機,才能深識其奧義。凈土義理之深,主要可從圓攝諸宗、因果交徹、心作心是三義來看。圓攝諸宗之深,謂凈土一門,該攝了佛教諸乘諸宗的旨歸,解決了諸乘諸宗所解決的核心問題。如蓮池大師所言:
念佛一路,即是入理要門,圓契五宗,弘該諸教。為什麼?因為諸乘諸宗,儘管說得天花亂墜,而究其宗旨,無非是欲令眾生離煩惱妄執、超出生死苦海而永享涅槃常樂,不出「了生死」三字。禪宗求見性成佛,密宗唱即身成佛,不過為儘快了卻生死而已。大乘之稱為大,也不過是欲盡度眾生共趨常樂涅槃,其發心比只管自己了生死的小乘要宏深廣大。而無論大小顯密,總需落實於人們力所能行的修行實踐,得現前獲益之實證,方為切實有用,否則只屬空談。凈土法門,正是以極為簡易切實的行門,將了生死的理想變為人人即生便可實證的現實。只要深信切願念佛,便可往生極樂,只要一生極樂,便永斷生死輪迴、永離娑婆眾苦,最下者亦得享受僅次於無為涅槃的極樂,在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的耳提面命下,在凈土種種凈緣的熏陶下,安安樂樂、穩穩噹噹地快速成就神力方便,回入此世界實現普度眾生的宏願。小乘之三學、大乘之六度、法相之解析心識、中觀之蠲除戲論,乃至宗門五家之機用、四部瑜伽之密髓,所期之事,皆可由淺顯簡易的凈土法門而成辦,所涉之理,亦全為凈土法門之基礎。就修持言,凈土宗所修念佛禪,可攝禪宗祖師禪,當日禪宗四祖、五祖及北宗一系,即依《文殊說般若經》,以稱念佛名為入一行三昧、明心見性之門徑。天台宗所修四種三昧中的常行(般舟)、常坐(一行)二種,即是凈土宗之持名念佛。般舟三昧,尤為大乘入門要道。《十住毗婆沙論》說:般舟三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世尊,從是二法生。《華嚴經》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首參德雲比丘,即教以念佛三昧,說明念佛三昧乃大乘修學之初門。蕅益大師說得好:「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故入得凈土一門,便入大乘諸門。因果交徹之深,謂因果二字,乃全部佛法綱宗,佛法大綱,即被概括於「染凈因果」。印光大師謂「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實則世出世間之理,亦不出因果二字。若論因果,通常皆謂諸經教中說因者為淺,說果者為深。華嚴宗有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諸佛所證無礙自在之果德,超出凡夫妄情計度,非理性推測所能知,具不可思議的妙用,故曰不可言說。諸佛果德,又以攝引眾生的方便為最究竟,為最不可思議,為佛果功德的最高價值所在。凈土法門,便是依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尤其攝引眾生的究竟方便而建立。極樂世界為何具足種種清凈莊嚴、「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生彼國為何便能永出輪迴、於大乘道得不退轉?凡夫眾生為何信願念佛乃至僅憑臨終十念便得往生彼國?此乃行者信願念佛的凈因與阿彌陀佛如理成就的本願功德之凈果結合而生的妙用,此妙用依法性究竟之理而生,乃自性本具功德的發現,須透徹法性,通達凡聖因果、世間出世間因果的交涉關係,方能理解,深解方能確信。心作心是之深,謂凈土教理,以大乘萬法唯心之義為本。印光大師以《觀無量壽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語為凈土法門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是心作佛,謂凈土依正莊嚴,本是阿彌陀佛以凈心依凈因凈緣而造作成就,當眾生信願念佛、求生蓮邦時,以其相契於阿彌陀佛本願的凈心為因緣,以極樂依正莊嚴為所緣緣,以阿彌陀佛加持攝引力為增上緣,以凈念相繼為等無間緣,四緣合集,必成往生西方花開見佛的凈果。是心是佛,謂凈土依正莊嚴,全體即是眾生及諸佛真心之表德,不出我人自性之外,具足於我人當下念佛之一念,所謂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眾生心中之彌陀,常自慈念眾生,如母憶子,眾生若能如子憶母,常念自心本具之彌陀,則感應道交、子母會合,豈有不往生成佛之理!極樂依正既然即我真心,則念佛即是念心,念極功純,清凈本心自然豁露,極樂依正自然顯現,往生凈果自然圓成,雖生而無生,雖無生而生。此乃法性極旨,非淺智所能解,乃上智所了悟。不見證窮法性之文殊、普賢,尚求生西方,透過三關之永明延壽,亦晝夜念佛,說明凈土義理宏深,若說為方便,則普攝三根而直趨果海之方便,可謂佛法圓極究竟之談。《大日經》謂「方便為究竟」。若阿彌陀佛之大願凈因,不能成就如斯究竟方便,則佛果功德,豈不大大貶值?2、事證之深法門種種,都是路標,須力行實踐,最好是即生取證,方為切實。然修行證果,談何容易!將全部身心完全投入,出家離俗,依小乘道勤修戒定慧,最快三生四生才能證果而出三界生死,慢者須六十至一百小劫。依大乘通途勤修六度四攝,須經一大阿僧祗劫方能入初地見道,第二大阿僧祗劫達不退轉,滿三大阿僧祗劫後,尚須百劫專修相好之因,方能圓滿成佛。這還是指精勤修習者而言,若不精勤,如多數佛教徒之不能全身心投入,或僅將佛法作生活之花邊,則歷三大阿僧祗劫,只怕尚難入聖位。此乃通途教義,有諸多經論為證。佛道懸遠,確足令聞者生畏。禪宗雖高揚頓悟成佛,多分是就悟理、開知見而言,頓悟還只是修行的起點,如溈山靈佑禪師所說,頓悟之後,尚須漸修,以滌除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並非是一悟便真的成了佛。何況頓悟須得上根利器,遇大手眼明師,非中下根器者所能,勤參一生,真正開悟者為數並不多。而凈土法門,不論根器利鈍,即曾作五逆十惡者,臨終十念念佛,亦決定往生。精勤修行得上品上生者,應時即入不退轉位,達依大乘通途修行二大阿僧祗劫才能達到的境地。即造五逆十惡應墮地獄多劫受苦,臨終十念念佛得下品下生者,亦永出輪迴,只在極樂世界蓮花苞中住十二大劫,便花開見佛發菩提心。如此從凡夫地一生頓出生死之道,迥超通途教義,是謂至極深妙。
3、契機之深葯無貴賤,愈病則良,法無高下,契機為妙。若不契時契機,縱使最上妙法,也只是說食數寶,不能令人得其實益。凈土法門,三根普被,上至等覺菩薩,尚不能出其範圍。其殊勝,尤在於最當末法凡夫眾生之機。經論中說三生四生證果,還只是就正法時代諸緣具足的修行者而言,末法諸緣不具,證果更難。釋尊早已滅度,佛教久已衰落,法弱魔強,業深障重,邪見熾盛,人慾橫流,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舉世逐物拜金的狂瀾,使學佛者也不能不受到衝擊,多難得專心靜念勤修戒定慧,更加上明師難逢、法緣難具,即生解脫,殊為不易。修持一生,能開圓解、悟心性而進入修行起跑線者,已屬難得,何況斷惑證真。《大集月藏經》佛預言: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現實狀況的確大體如此。張澄基教授說得好:在世事上失敗了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希望和慰藉,但是,在佛法中失敗了的人,卻又如何呢?幸虧有一個凈土宗,因為任何人都能在凈土宗里找到他最後的希望和憑仗。1縱使不能見道證果,不能明心見性、大開圓解,不得神通異能,只要肯真信切願、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則萬修萬人去,誰都可穩操即生解脫的左卷。《像法決疑經》說:「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意謂此時眾生,宜從念佛中求解脫。《無量壽經》末尾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惟余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眾生。可見凈土法門乃末法眾生唯一可乘的度世寶筏。印光大師說: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又說:「末世凡夫欲證聖果,不依凈土,皆屬狂妄。」此乃苦口婆心剴切相告之忠言,絕非張揚自宗的門戶之見!
似顯實密近代以來,密乘復興,藏密東傳,受灌學法者頗眾,應了蓮花生大師「鐵鳥飛空,無上瑜伽大行於世」的懸記。一些崇尚密法的人,從密勝顯劣的通說出發,貶凈土法門只得臨終生西的劣果,不及密法可即身成佛。殊不知凈土法門從表面看來雖屬顯教,若以密眼觀之,則為顯說普示的密法,而且是極為契機的大密法,於顯表之下深藏甚深秘密。見凈土為顯教而予輕視,乃未深解密乘、未深識凈土者的淺見。具金剛阿闍黎資格而勤修力弘凈土的黃念祖居士說過:「懂得了凈宗才能懂密宗。」翻過來說,真懂密宗的人,必然讚歎凈土。唐密、東密、台密祖師,多以密義闡釋凈土法門,有《阿彌陀秘釋》等專論。近代來內地傳法的蒙藏金剛上師,亦多稱讚凈土法門與密法相通,如諾那活佛說過:「軒輊顯密,為密宗根本大戒。」又說:「如顯教之誦佛號,密宗持密咒,其佛號與咒語之功德,並無大小之別。」貢噶呼圖克圖說:「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密宗即身成佛。」凈土法門的似顯實密,可從三個方面來看。1、佛果之密密乘之所以名之為密,非僅在其修法之隱密,而在於它是依佛果功德身口意三密而建立,行者身口意三業皆與佛之三密相應,能得佛力加持,令自身本具佛性妙用速疾顯現,得即身成就。諸佛三密,乃果地功德,深含奧義,非凡情妄識所能思議,故說為密。密乘因此又名「果乘」。又因其修持以持佛真言明咒為主,故又名「真言乘」、「持明乘」、「陀羅尼門」。凈土法門,亦全依阿彌陀佛果地功德建立,依佛果三密加持眾生:彌陀相好、光明、極樂莊嚴為身密,彌陀名號為語密,彌陀本願、彌陀心性為意密。凈土行人觀想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凈土莊嚴,稱念彌陀名號,心契彌陀本願,感得阿彌陀佛護念加持,攝引往生,與密乘行者三密相應得佛力加持而即身成就無異。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名號、依報莊嚴等為何具有消罪滅障等功德?此乃佛果妙用,非凡夫劣智所能思議,全體是密,除佛之外,余無能知。密乘對佛三密何以具諸神力,亦多隱密不宣。而凈土經論,則有明白揭示:攝引眾生生西功德,是由阿彌陀佛因地本願所成就,此界眾生所以特宜生西,是因宿世與阿彌陀佛有深緣。如《隨願往生經》說:但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先發心時從此界去,於此眾生偏是有緣。如此秘密,非佛開示,誰能知曉?故謂凈土法門乃密法顯說。2、事相之密將深密不可思議之理,以有相可見聞的符號等事相表示,是密乘教法的一大特點。以密眼觀之,凈土諸事相,皆屬秘密,悉符密意。如凈土宗所念阿彌陀佛,在密乘諸部法中皆列為五方佛之一、蓮花部主,五方五佛,分表一法身大日如來之德,故依深密釋,彌陀即是大日。《大日經疏》云:西方觀無量壽佛,此是如來方便智。以眾生界無盡故,諸佛大悲方便亦無終盡,故名無量壽。
謂阿彌陀佛表大日如來及一切佛之大悲方便。日本覺鑁大師《阿彌陀秘釋》謂「性德一心,名為阿彌陀如來」,「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藏傳寧瑪派以阿達爾瑪佛為法身,無量壽佛為報身,蓮花生大士為化身,三身一體。該派超度亡人的法本《中有聞教得度密法》中說:又爾自識,光明真空,不離光體,不生不滅,亦即彌陀,無量光佛。謂阿彌陀佛即是眾生自性。又阿彌陀佛名號,便是秘密真言。《阿彌陀秘釋》以密義釋「阿彌陀」三字說:阿字為一心平等本初不生義,又為因義,表佛部,示一心法界體性;彌字為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又行義,表蓮花部,示二空實相本來不染,猶如蓮花;陀字為一心諸法如如寂靜義,又果義,表金剛部,示如來妙智果德。凈土宗人常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往生凈土神咒的首句,亦是藏密所傳阿彌陀佛心咒「南無阿彌達拔雅」(namo amidabhaya)。《觀經》稱至心稱阿彌陀佛名號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其神力之大,為諸咒所不及。故稱名即是持咒,甚至勝於持咒。又,凈土行人打坐常結的法界定印,在密法中即是阿彌陀佛的根本手印。手結此印,結跏趺坐,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意觀極樂依正莊嚴,與密乘行者三密相應修彌陀本尊法,區別何在?尤其《觀無量壽經》所示十六觀法,全符密法事相,具道場觀、本尊觀等,其入手之日想觀,與密乘彌陀法的「紅玻璃密法」,可謂同出一轍。3、契機之密法必契機,乃密法傳授的最重要軌則。寧瑪派有諺云:法是不是大圓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是否修大圓滿的根器。密乘雖高唱即身成佛,然多分也是就理法而言,若論事修,則有嚴格次第。如金胎二部法說精勤修習者現身能證入初地,後經十六大菩薩生而成佛。無上瑜伽部本尊法一般說修習者最多七生必臻解脫,修生起次第成就,得往生本尊化土。本尊化土,以西方極樂為最上,寧瑪派人尤皆求生西方。諾那活佛教誡學密者:任修何佛為本尊,均須兼修西方凈土。因其他佛土,多賴自力,須修證至二地以上之菩薩果位,方可隨意自在往生。又說:「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若以生西為歸宿,則兼修自不如專修易於成功。即專修彌陀本尊法,得生起次第成就,亦非易事。生起次第成就,須開目閉目,所觀想境任運明現,收放自如,與凈土宗人修十六觀成就念佛三昧是同一境界。藏地閉關專修者中,能得生起次第成就者,亦不多見。大圓滿法說修習者得三等成就:上根即身成佛,中根中陰成佛,下根依修頗哇法往生西方凈土。修法者如雲,而得上等、中等成就者,從來寥若晨星。如那洛巴、宗喀巴大師之根器與精進,據傳記載亦僅得中陰成就,何況凡愚!即下根修頗哇法往生,亦須有多年修持的基礎,真正成就見觀想境明現者,亦不多見。若連頗哇法也未得成就,還有何法可以度世?《中有聞教得度密法》說,生前未得成就者,最可靠之法,是在中陰境,不管任何境界現前,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名號,便得接引生西。凈土行者生前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名號,臻於純熟,自然於臨終死後,千鈞一髮之際,容易提起佛念,較密乘人之雜修或僅憑臨終超度,更有把握。至於凈土宗之臨終助念,與密法之超度生西更是同一功用。
以密眼觀之,凈土宗之念佛,還有諸多隱密深義。如阿彌陀佛在密乘五佛中表第六意識所轉妙觀察智,而學佛次第,是先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故多數地前眾生,應先念阿彌陀佛,獲加持第六意識之益。又,阿彌陀佛在密法中表五大中的火大、五蘊中的想蘊,其報身為赤色,其光為珊瑚紅色,錶轉貪愛為菩提,寓火中生蓮之意。而此界人道眾生,以火大熱能為生命之本,其血赤色,其光紅色,以貪愛為生死之根、最大解脫障礙,以想蘊為造業之元首,按「諧調共振」的原理,與阿彌陀佛最為諧調,念阿彌陀佛,最易引起共振,得阿彌陀佛加持,轉貪愛為菩提,轉想蘊為妙觀察智,轉火大(生命能量)為無量光壽。又,阿彌陀佛在密法中表諸佛口密,《金剛怖畏起分》說:無量光以口為要,持三乘一切密法。修彌陀法,以口密相應為要,所謂以聲傳聲,易得成就。而凈土宗人多以持名念佛為主行,正是口密相應。密法修持雖要求三密相應,然亦有一密相應之說,實際修習多以口持密咒為主,強調「老實持咒」,與凈土宗人於四種念佛中多以持名念佛為主、凈土諸師強調「老實念佛」,若合符契。密、凈相較,則對多數眾生而言,凈土無疑更為契機。密乘蓮花部法、彌陀法雖然也念阿彌陀佛,但旨在即身成佛或得長壽悉地,非專修往生之法。藏地在家佛徒,多終身持六字大明咒,有如漢地佛徒多持彌陀聖號,六字大明咒神力雖亦不可思議,但非專以接引生西,若求生西,與其持六字大明,不如持彌陀聖號。密乘說西方凈土,一般謂初地菩薩往生之處(見《秘藏記》等),攝引凡夫眾生、惡業眾生往生之最極秘密、最大方便,反為密乘所少談。密法與凈土,也有所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密法修持自觀為佛,凈土則投歸他佛。諾那活佛說:唯顯教修凈土,平時修持,人佛分而為二,故見佛功德有遲早之分;密宗凈土,人佛合為一致,故見佛功德有即身之證。然人佛為二,只是凈土淺機,密乘事部法,也是人佛為二,凈土深義,人佛無二,「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自性彌陀,豈存能所自他。且如多數學人,見地未真開,自觀為佛,有增益我慢、障礙往生之弊,投歸他佛,則能淡化我執,利於往生。若真能全體歸於他佛時,他即是自。二是密法修持,除仰仗佛菩薩加持外,還仗上師加持,這幾乎是密法主要密意,有諺云:「只要找到上師,便是成就的一半。」上師為修法成就之本。然此上師,必須自身得大成就,與弟子有緣。當今時代,有緣拜到成就上師、朝夕親近的,又能有幾人?雖無此勝緣,只要能認準阿彌陀佛為上師,死心依靠,則何愁不得加持。上師之功德成就,可與阿彌陀佛相比者,恐怕千古難得。密乘苞羅宏富,有其不共於凈土宗的往生訣要,如頗哇法、彌陀心咒、中陰成就法等,修凈土者若能兼修,或僅知曉,則往生更多保證。諾那活佛說:修凈土者,顯密兼修,最有把握,所謂萬修萬人去也。
這裡所說之密,指彌陀大法(往生極樂頗哇法、彌陀長壽合修法)。凈土與密法,本來最為相近、多所交參,兼而修之,最是相得益彰。似消極實積極凈土法門,汲汲求個人死後的歸宿,仰仗他力救度,不大談現實的利益,與天主教徒寄希望於上帝恩賜死後升天堂享永恆凈福相類,不像禪宗那樣懷「丈夫自有衝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的自信,不像法相宗那樣倡入生死中歷三大阿僧祗劫磨鍊,只圖安樂易行,這自難免「消極」之嫌,引來教內外一些人的輕視。然而,這只是凈土法門的表面,若深究其底里,冷靜考察它的實際效果,便可發現它的精神和效應至為積極,這大略可從三個方面去看。1、發心與實證之積極凈土宗行者,從表面看來似乎是太執著個人死後的歸宿,但從凈土法門的旨趣來看,它實際上表現了一種急切實現大乘普度眾生宏願的積極精神。凈土法門旨趣之積極,首先表現在它的發心。據《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者,皆以發無上菩提之心為必備條件。《往生論》謂「二乘種不生」,曇鸞大師注說: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印光大師總結凈土法門大旨「以菩提心為根本」。正因為報答四恩、普度眾生共趨佛道的心愿十分急切,才孜孜求生西方凈土,為的是不走彎路,儘快獲得度人利生的方便,儘快回到此世界來度化眾生,並非只為自己呆在西方獨享極樂。就像愛國志士出國留學,為的是掌握先進技術歸國報效祖邦。黃念祖居士說得好: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為了自己去享福,……是為了最有效、最快地實現度眾生的願望。有人會問:既然急切度眾生,那就應該發願生生世世轉生人間弘法利生,何必遠離人間躲到遙遠的西方去?關於這一疑問,古德早有圓滿答覆。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說,若欲度人,須先自度,若未能自度,不掌握度人的本領,雖有度人的一片好心,也未必能實際度人,就像不會泅水的人去搭救溺水者,其結果只能是「彼此俱溺」。未見道證果達不退轉位的初發心菩薩,縱使悲願宏深,敢入生死弘法利生,但自身煩惱業障未除,三惡道尚且難免,即便再生為人,難免造業退墮。何況福智未圓,方便不具,只怕是想度眾生,反被眾生度入生死淤泥,長劫難出,見道證果,免不了要走許多冤枉路,真能度人,怕要到多劫之後了。而往生極樂,便可免走彎路錯路,不再退墮,能超越阿僧祗劫,儘快證得度人利生的方便。就像欲救沉溺者,先儘快學得泅水救人的技巧,這豈非真正積極。又有人說:既然發菩提心度眾生,便應充滿自信,憑自力自度度人,仰仗阿彌陀佛他力救度,未免過於消極了吧?對此疑問,古德也早有解答。當知佛法雖以自性自度的「自力聖道門」為主,然更以因緣為本,說世出世間一切事,必假因緣方能成辦。自度度人,僅屬因心,欲成現實,必藉勝緣。有如雛鳥,欲圖高飛,必先靠鳥母哺育,以待羽翼豐滿。初發心菩薩,福慧方便未具,須靠佛果勝緣之助。如欲穿洋過海求葯醫治家中病人,放著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輪船飛機不乘,非要去步行跋涉,實為消極而非積極。何況往生凈土,非僅依靠他力,而是自力與他力結合而成辦,如《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所說:
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願生安樂剎。從更深層看,法界一如、自他不二故,他力即是自力,全依他時即是全依自,生他佛土時即是生自性佛土。說為消極,只成戲論。2、發達人生之積極有人說,凈土宗教人追求來世幸福,汲汲欣凈厭穢,忽視現實人生之改善,會產生消極的社會作用。這是誤解。當知現實人生之改善,以精神文明建設、道德教化為本。佛教諸宗,皆以教人先做好人、完善道德生活、提高精神境界的人天乘法或下士道為基址,凈土法門,尤其重視做人。《觀無量壽經》強調欲生極樂者,須修凈業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按此要求修行,必能敦倫盡分、盡職盡責,遵法守紀,道德高尚,主動勸化後進,起碼不會像缺乏信仰支柱的人們那樣肆意為非作歹。顯然,修凈土的人越多,社會環境必然凈化,文明建設自然發達。凈業三福的修持與凈土信徒了生死的終極關懷緊密聯繫,具有促使信徒自覺遵行的強大力量,比世俗的法律約束、道德教育,更能發揮作用。當然,也有些凈土信徒只管念佛不管做人,但這是對凈土教義無知所致,可通過教育提高而糾正。凈土法門所產生的積極社會效益,更在於它現前解決了人們的終極關懷問題,解除了死亡焦慮所帶來的種種痛苦不安,給人以莫大的精神安慰和戰勝厄難的強大力量,現實地起到了利樂眾生、平衡和調節社會心理的作用。正如張澄基教授所說:不談成佛作祖,不談往生極樂,不談念佛三昧,僅憑一股信心和不斷的努力念佛,就能在現世中得到佛力加被下所產生的祥和、安全和悅樂感。自己切切實實地感到時常在佛力的籠罩及護導之下,人生的一切困難和苦惱都能獲得適當的解決,這樣的收穫還不值得吾人努力去爭取嗎?1凈土法門這種安樂人心、解毒化瘀的現實功用,是其它社會文化設施所無法替代的。3、彌陀榜樣之積極凈土法門的一大積極作用,是樹立了「莊嚴國土」、改造人間的光輝榜樣,這便是凈土信徒虔誠祈念的阿彌陀佛。此佛非天生自然,而是由凡人修成,本為國王出家,名法藏比丘,胸懷改造世界、利樂眾生的大志,專以建造完美理想的世界以安置眾生共享極樂為己任。為實現這一宏偉理想,他請世自在王佛廣說十方諸佛國土的清凈莊嚴,於整整五劫中思考此事,設計方案,發下建造極樂世界的宏願。為實現此宏願,他「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無量無數劫中自行化他,修行六度四攝,終於成就所願,建成極樂世界,攝引念佛眾生。如此誓願宏深、胸懷廣大、勇猛堅毅而已臻成功的偉人,可謂舉世無雙,堪作古今改造世界的英雄典範,足令人景仰崇拜,樹為楷模,效法學習。敬仰祈念阿彌陀佛,當如阿彌陀佛而發大誓願,改造此方世界,將極樂莊嚴實現於人間。這是凈土行人發菩提心的重要內容,極易引出建設人間凈土、莊嚴人類社會的動力。這一義蘊,過去罕見發揚,乃時代所局限,在今天,應重視凈土法門本具的這一積極義蘊,將往生西方凈土與建設人間凈土相結合,號召凈土行人效法彌陀發心建設人間凈土,以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無私奉獻作往生極樂的資糧,以凈化和改造人間現實的悲懷加深往生極樂的誓願,世出世間功果雙圓,則凈土法門的弘揚,將創造利樂眾生、莊嚴國土的巨大效益。似易實難 似難實易凈土法門之簡便易行,雖然利於普攝群機,但也難免在一些念佛人中產生某種弊端:只抓住一個五逆十惡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把往生西方一事看得過於容易,以為只要有了信願,多少念念佛,去西方是沒問題了,於是放任散漫,不修凈業三福,不發菩提心,禁戒不持,責任不盡,經論不讀,佛也不多念,為人處事甚至連一般人都不如,使不信佛者看了他的樣子,對佛教反感、誹謗。這乃是未全面知曉凈土教義、片面理解了凈土法門之安樂易行所致。針對此等弊病,凈土宗大德乃有凈土法門似易實難之談。似易實難,意謂往生蓮邦一事,並不像上面所說那班人理解的那樣簡單輕易。橫超生死,豈為易事!諸佛菩薩,莫不歷劫勤修,方臻解脫。阿彌陀佛雖以大方便慈悲接引,其願力法力誠然不可思議,然我人無量劫來流轉生死,惡業罪力、煩惱習氣亦不可思議。念佛生西,起碼須由修行消滅障礙生西的重大業障、粗重煩惱,非盡人稍念幾句佛號便得輕易往生。不見世間念佛者多如牛毛,而並非人人臨終都正念分明、安祥往生,這並非凈土法門有錯,而是當人修行不力,或雖勤修而其功力未能消除重大業障。《觀經》說五逆十惡者臨終地獄相現遇善友開導、十念念佛亦得往生,實有此理此事,然此等情況乃是其宿世善根成熟,未必人人盡得如此。不可見經中有此等說法,史傳有此等實例,便掉以輕心,不肯勤修,更不可因此而放肆作惡犯戒。當知臨終之際,入「異熟心」(或譯果報心),這是一種類似夢境的心理狀態,由不得意識自主,若修行不力,重障未除,或突遇災禍橫死而不得念佛,或臨終之際業障現前,突然不信凈土,不願念佛,或遇惡友干擾,或顧戀眷屬情人,或病苦難耐,或昏迷不覺,豈能保證正念分明十念念佛!縱使十念得生,資糧未具,也只是下品往生,花開見佛,成就方便回入此界,須歷長時。有志氣、有智慧者,應依凈土正道,發大行願,精進修行,爭取決定往生、上品往生,以便及早實現報答四恩、度化眾生的宏願。若欲決定往生、上品往生,則非悠悠泛泛草草修行所能臻,也是甚難之事。按凈土諸經,達決定往生,須勤修凈業三福,盡到做人的職責,嚴持諸戒,力行眾善,真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或成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成就的標準,依《觀經》、《般舟三昧經》等,是憶念觀想的極樂依正莊嚴閉目開目明現在前,非剎那間之幻覺,非恍惚模糊,方表示罪障已除,正定成就。依《阿彌陀經》,也須一至七日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達「繫念不亂」――晝夜念佛不輟,無一他念及昏沉睡眠夾雜間斷,才入事一心而決定往生。這種三昧,若非恆久精勤修持,伏斷煩惱,剋期閉關打七,難以成就。而閉關專念,須有平時勤修成片斷三昧、身體好、知法要、具法緣等基礎,非人人可一蹴而就。宋楊億居士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夏蓮居居士說:「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是過來人語。最低的往生條件,依《觀經》,是臨終時十念念佛,然若非平時念佛純熟,何能保證臨終之際的果報心必是念佛?若欲上品往生,則更非僅成就念佛三昧所能臻,尚須齊修眾善,斷惑證果。據《觀經》九品往生經文,得上品上生,須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一般釋為學教大開圓解);上品中生,須「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一般釋為參禪開悟),「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永明延壽《萬善同歸集》解釋說:修定、習觀(得念佛三昧)者上品往生,只念名號、眾善資熏、迴向發願者,得成末品。蕅益大師《阿彌陀經疏抄》解釋:深信切願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大師所說事一心不亂,標準頗高,斷見思惑,已是圓教初信、藏教須陀洹果以上聖人,即能伏見思惑,也已入四加行位,修行臻此,談何容易。中三品生,亦須深信切願念佛而達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痴(已伏煩惱不起現行)。深信切願念佛而從多散亂達不散亂者,僅得下三品生。若雖能念佛而信不深、願不切,則未必能往生,而修行人中,此輩實不在少數。凈土雖非輕易得生,但比起佛教中其它法門,如參禪之開悟了當、修密之即身成就,則易修易成得多,無疑為佛法中最為安樂易行、最契當今時機的切實可行之道。即使念佛未能生西,只要入得此門,乃至生一念信願,念一聲佛號,還可於中陰境往生,縱入輪迴,流轉不久,必然善根成熟,再修凈業而得往生。故說此門似難實易。普勸學佛人,勿尚空談,勿好高騖遠,勿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勿這山看著那山高,須腳踏實地,深識諸法門之利弊,細審自家根器因緣,總結古今正反經驗,遵釋迦遺教,具擇法慧眼,選准契理契機的凈土法門,識其「似」下之「實」,一門深入,萬善齊資,福慧雙圓,現生預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方不枉為人一場、學佛一生也。(原載《法音》1995年第8期)
又是「凈空法師」、又是「宗薩欽哲仁波切」。。-_-||以佛為師的話就沒這些問題了!-------------------------------------------------------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髮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
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
一者 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 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 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 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 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六者 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 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 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 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十者 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善男子。復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一者 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
二者 愍念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三者 大悲心。為荷眾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四者 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五者 清凈心。能於余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六者 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七者 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凈光明照故。發菩提心。八者 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九者 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十者 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十一者 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十二者 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
又善男子。何者是菩薩念佛。
善男子。菩薩修行念佛。念一切眾生。我為一切眾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安住如是念處。念諸佛如來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彼諸佛法我必成就。
復能念彼諸佛如來有如是念。不可思議廣大清凈無垢光明。離一切使煩惱及斷煩惱習氣。以智慧為首智慧為增上。以諸佛無為增上。至一切所證增上法。遠離一切智障煩惱。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測量。以無分別為體。以自然無障礙 為無行無礙不住 照一切眾生心如虛空無分別。
諸佛如來有如是念。菩薩念彼諸佛念寶。諸佛如來財寶。諸佛如來庫藏。
念如是等法名為念佛。
善男子。諸佛不念亦非不念。於一切處自然無分別。諸佛如來有如是念。菩薩念於彼念故名念佛。
諸佛於一切眾生一切法不差別相。念於彼念故名念佛。
諸佛無分別。亦非無分別。不取亦非不取。不去亦非不去。不生不滅。念如是念故名念佛。
複次善男子。諸佛如來。以大功德智慧莊嚴。以大慈大悲為行。以度眾生聚以為救者。為大醫師拔煩惱刺。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常在寂靜三昧境界。不住離世間涅槃。到一切煩惱障智障彼岸。大眾生住持。大眾生依止。滅一切生身。得法身住法境界。一切處心無障礙。於一切時利益一切眾生。身口無失不虛妄授記。於一切事不可嫌身口意業。遠離貪嗔痴等一切煩惱。降伏一切諸魔外道。不與一切世間諍訟。
深於一切世間大海。
重於一切須彌寶山。
不動不搖過於大地。
柔軟於水。
光明於火。
不著於風。
無垢於空。
去速於意。
如意踰於摩尼寶。
一切種智平等無二。於一切眾生遠離一切著處。度一切眾生精進不休息。
無量色身無量音聲。無量功德無量境界。不可思議。得畢竟不思議法身。
超過心意意識境界。以明行心。斷除三趣惡法。
大悲增上。所有功德與一切眾生共。於一切眾生猶如父母。怨親平等。於諸眾生香塗。不生憂喜心。
住一切處有大光明。不可限量。究竟彼岸。
大心眾生大法賢財。成就大明行。成就大法師能說大法。成大丈夫畢竟成就大丈夫相。一切世間不能降伏。
能照一切世間光明 大方便行大善境界 畢竟大解脫 畢竟大身。以大眾生為眷屬。大身眾生圍繞無障礙。見聞供養修行親近。
遠離自樂愛樂滅他苦。愛樂正法。以法為錢財。以法為食。以法為衣糧。以法為根本。以法為自在。
為大法王。為法施主。常樂舍法。常不放逸。常樂寂靜。一切眾生以為橋樑。
如大王道平坦無障。大日光明破諸闇冥。
如大梵王大智金剛是大法箭。清凈色身見無厭足。
諸佛如來。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菩薩念彼諸功德已。為成就彼功德故修行。為成就彼功德故正念。
是故名為念佛。
是名菩薩摩訶薩念佛處。
-------------------------------------------------------
佛告文殊師利。我本行菩薩道時修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眾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欲學一切佛法具足無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學一切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相好威儀無量法式。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諸威儀。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見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無疑惑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諸法若生若滅若垢若凈。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應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欲知一切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等相。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法界性相無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無掛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三轉十二行法輪。亦自證知而不取著。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眾生而無限齊。亦不作念有眾生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於一切眾生不起諍論。亦復不取無諍論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是處非處十力無畏。住佛智慧得無礙辯。當學般若波羅蜜。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觀正法無為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非證非不證。不作戲論無有分別。一切法無盡離盡。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捨生死不證涅槃。非思議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當學般若波羅蜜。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知諸法相。是名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若欲學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諸佛名字。亦悉了達諸佛世界無有障礙。當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無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行處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複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師。珠師答言此是無價真摩尼寶。即求師言。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師治已。隨其磨時。珠色光明映徹表裡。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學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隨修學時知諸法相。明達無礙功德增長。亦復如是。文殊師利。譬如日輪光明遍滿無有滅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無有缺少。亦復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輪光。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皆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隨順正法無錯謬相。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不見法界有分別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議。是菩提中亦無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驚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議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如是說不生懈怠。當知是人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聞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生驚怖。即是從佛出家。若優婆塞優婆夷。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不驚怖。即是成就真歸依處。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即是不修佛乘。譬如大地一切葯木皆依地生長。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羅蜜而得增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相違背。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此閻浮提城邑聚落。當於何處演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今此會中若有人聞般若波羅蜜。皆發誓言。於未來世常得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從是信解未來世中能聽是經。當知是人不從余小善根中來。所能堪受聞已歡喜。文殊師利。若復有人從汝聽是般若波羅蜜。應作是言。此般若波羅蜜中。無聲聞辟支佛法佛法。亦無凡夫生滅等法。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問我言。云何如來。說般若波羅蜜。我當答言。一切說法無諍論相。云何如來。當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見有法可與諍論。亦無眾生心識能知。複次世尊。我當更說究竟實際。何以故。一切法相同入實際。阿羅漢無別勝法。何以故。阿羅漢法凡夫法。不一不異故。複次世尊。如是說法。無有眾生已得涅槃今得當得。何以故。無有決定眾生相故。文殊師利言。若人慾聞般若波羅蜜。我當作如是說。其有聽者。不念不著。無聞無得。當如幻人無所分別。如是說者是真說法。是故聽者莫作二相。不舍諸見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舍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無取捨故。若人問我。當作是說。如是安慰如是建立。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問作如是住心不退沒。當知法相隨順般若波羅蜜說。爾時世尊。讚歎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慾見諸佛。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欲親近諸佛如法供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言如來是我世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言如來非我世尊。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成就一切三昧。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不成就一切三昧。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無作三昧無異相故。一切法無生無出故。若欲知一切法假名。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眾生。修菩提道。不求菩提相。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法皆菩提相故。若欲知一切眾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實際。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如來。神通變化無相無礙。亦無方所。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得不墮惡趣。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他解說隨順實相。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知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住佛國。若聞如是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心生信解。當知此輩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若善男子善女人。學此法印超過惡趣。不入聲聞辟支佛道。以超過故。-------------------------------------------------------(地藏菩薩說)複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 利根。二者 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信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凈功德圓滿。是可歸依。又復觀察己身心相 無常 苦 無我 不凈 如幻如化。是可厭離。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凈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何以故。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為學聞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捨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凈佛國土。複次若人慾生他方現在凈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凈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如上一心繫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諸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真正的信心的基礎來自踐行八正道所證得的無漏智。
-----------------------------
任何沒有八正道的修行,雖然會使你的心稍微平靜、平和,卻無法使你解脫。它有它的價值,正如修習止禪一樣,有它的價值,但是無法導致解脫,這是你修行的一個階段,而非最後階段,它無法達到最後的目標:究竟解脫。有很多修行法門,如果你修那個法門,許多人說:那也可以證入涅槃。其實不然,證入涅槃的唯一方法是:觀察你自己的身心的生滅過程。--《禪修之旅》
善哉!題主這個問題提的太好了,這也曾是我的問題。
恭敬的附上《圓覺經》章句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此出自於普賢菩薩部分章節。
這段經文以鑽木喻修行,「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修行的目的是破除「幻心」,過程中卻要無一不可避免的使用六塵所構造的「幻身」,
小的「幻身」就是我們的六根乃至六識,大的「幻身」就是這個堪忍世界、抑或是那個極樂世界;
這就是「以幻修幻」。
而題主的現在的問題就是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
堅持遠離「幻」(譬如認為極樂世界)也是一種「幻」
還需要繼續努力,「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到那個時候,無論是堪忍土抑或是他方世界,都在你眼中是一樣的了(如《維摩詰經》),
沒有任何個凈土值得你執著,因為處處是凈土。
這個,我說句得罪人的話,本來就是這樣,沒辦法。真相不一定讓人舒服,但沒辦法。以前一個佛友修行很起勁,但後來聽聞了真正佛教「無我」的道理後,發現,其實轉世到後世那個,不是「我」,一下就泄氣了。可能話不好聽,但事實就是這樣。我們當然可以接受很多自己聽起來舒服的教法,拒絕自己不是很樂意的,這都是自己的選擇,但是我想如果是我,我更願意接受真理。
另一方面,是方便法門為什麼要退心?所有法門本質上其實都是佛的方便,只是程度不同,只要能令自己達到目的、解脫、成佛度生,方便不方便有什麼關係。
心量大的話,這些都不是問題,建議好好閱讀索達吉堪布的《入菩薩行廣釋》,學一遍,會有極大的好處。
最後,別著急,慢慢來,受點挫折是好事,這是真心話,不騙你。首先,不覺得題主對佛理的研究足夠深入。其次,唯心凈土層次很高,一般人很難達到,知見上的唯心凈土沒什麼用。不能因為唯心凈土否定極樂世界在事相上的成立。如果否定極樂世界存在,同樣也可以否定娑婆世界存在。再次,凈土宗是大方便法門,歷來有修證的禪宗密宗大德很多都發願往生極樂凈土,多看看他們的論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聰明,知見上的東西沒到那一步很多都沒什麼用。最後,以救度有情終眾生的心發願往生凈土,就不會有那種失落感了。
有時候回答問題也需要因緣,不是每個帶問號的句子都能引發打字的動力。
但是,這個問題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牽涉到題主對佛法的信心,作為僧人的一員,這樣的問題,再小眾,也是應當回答的。[嚴肅臉]下面開始。題主,你之所以因為學習了佛教的核心教理——空性(或唯識性)——後,就對凈土法門失去了信心。那是因為你沒有真的學懂空性(或唯識性)。
佛法講世俗諦和勝義諦。勝義諦的空,並不妨礙世俗諦的有,讓世俗諦的價值減弱,感覺跟打了折扣一般。其實恰恰相反,反而是因為勝義諦的空,才讓世俗諦的有更加圓滿。《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2-23)
因為你要知道,極樂世界是空性,你面前的手機或電腦同樣是空性。極樂世界的存在感,跟我們早上吃的早飯是一樣的。世俗諦上從來都是絲毫不差的顯現,勝義諦上是完全的空性。
成佛這件事,是二諦平等的。
對於釋迦牟尼佛來說,世俗諦上也是有極樂世界的,存在方式跟鹿野苑的草地是一樣的。對於釋迦牟尼佛來說,勝義諦是徹底的空性,徹底到連成佛之道都是虛幻的,所以悟之後,會了解到「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再來,「空性」是究竟,「往生」是方便。也請您不要小看了「方便」的價值。再來栗子。
對於覺悟、成佛來說,「證悟空性」就好像是足球進球一樣,「往生凈土」則好像是從中場到前鋒之間那一腳精準的遠傳,不越位,破防線,恰到好處,精妙無比。
如果再比喻的話,可以用我在另一個題目下的回答了解,「凈土法門」是大樹的果子,「空性」是大樹的樹根。你把果實拿走,樹根早晚都是你的。
前幾天讀《思辨的禪趣》,熊逸說一句話,大意是,一部佛經受用終身,多部佛經問題多。大家怎麼看? - 光頭和尚的回答
上面說的都是為了恢復您對凈土的信心。當然在往生之前,學一點空性我覺得也並不是跟往生矛盾的事,因為懂第一義諦本來也可以成為往生的助緣。末學想求生凈土,其實主要有幾個原因:1)這個世界很苦,也很無常,惡人較多,善人很少;極樂世界完全反著,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受最上無比快樂;2)我根性很鈍,願力不足,在苦難的世界修行容易退失菩提心,容易退轉,容易被惡人、惡習、惡業帶著去三途;極樂世界可以不退成佛,達到候補佛位,依精進程度,早晚會當得之。
就這兩個原因。第一,請問題主這個世界是不是很苦?末學之所以非常欽佩地藏菩薩,是地藏菩薩在這麼苦的世界發了無盡的大願,要度盡眾生方成佛道。我的意識中一半告訴我你可以試試,一半告訴我,還是算了吧,一定要去凈土。這個世界確實太苦了,所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極樂世界和這個世界一樣,是唯心所造的,一個是佛在修菩薩道時清凈心所造,一個是六道眾生的無名妄想所造,還是有巨大的不同。如果您對凈土失去了信心,那麼您是否也會厭離一下這個世界呢?這個世界與凈土相比,可謂一無是處啊,除了要好好修行能夠得道快一點。
第二,請問題主有沒有在娑婆世界永遠度眾生的大願?如果沒有,必然隨業流轉。如果有,您就將成為地藏菩薩。或者說,如果您只想自己度脫自己,就慢慢去證羅漢果。凈土其實是阿彌陀佛布施給我們的,就像無私的父母給孩子的一個大禮包一樣。凈土法門是易行難信的,能聽到凈土法門是非常難得的,是宿世善根爆發的結果。如果錯過了凈土法門,那麼將承受多劫的輪迴可能才能再有機會聽聞。凈土法門需要老實的真幹才行,真念真的得到利益。
至於說凈土法門是不是方便法門,這要看怎麼定義方便。方便如果是說凈土是一個教育中轉站,佛菩薩在那裡創造好的環境教化眾生,使眾生不需要經歷長劫的痛苦修行就可以成佛,那麼當然這是方便法門,而且確實太方便了。
如果說凈土不存在,只是方便念佛修行而說凈土存在,那麼這本身就是對凈土法門不理解。我聽過有人從文化歷史角度分析說凈土宗其實是後來人加上去的,其實凈土本不存在。這種說法就很不負責任了,而且也說明對佛法不了解。凈土的建立是由心建造的,就像我們所居住的器世界一樣,是存在的,通過念佛就可以超生。這種說法可能有誤解甚至誹謗佛法的嫌疑。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為什麼要退失信心呢?正如人類這麼年知識的積累理論的探索,這麼多人的辛勤付出,好不容易到今天,有了飛機場,有了飛機,可以讓你輕輕鬆鬆的飛到北京,你一句沒有信心,就堅持要走路去北京,非要自己經歷那些千山萬水!這是多麼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啊!凈土門也一樣啊!阿彌陀佛十大劫的心血,多少佛菩薩的殷切期望,無數祖師大德四眾弟子的辛辛苦苦嘔心瀝血苦修出來的功德迴向,無非是想讓你成佛順利一點,你一句沒有信心,就這麼輕易的辜負了!你於心何忍啊!!
再繼續深入研究佛教教理,你會再生起信心的。
大勢至菩薩是念佛得圓通的。念成大勢至菩薩再來生起慢心也不遲啊。
好好讀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吧!
楊絳先生說,你最大的問題,就是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凈土法門才是最究竟,最圓滿,最殊勝、最高深的法門。沒有極大的福報和慧根是修行不好的。末法行人,思緒紛雜,最需放下我慢,潛心修習凈土才是正理。
極樂世界和我們這個世界都是一樣的唯心所現,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業力共業現了這個世界,極樂世界的佛菩薩和九品眾生的共業現了極樂世界。世界雖然是眾生的依報,但同樣對我們的生活修行形成很大的影響。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話是說的一切唯心,但現實生活中的你能不被外境所影響嗎?你想放下生活的俗務雜事,專心求道,但很多時候障礙太多。如果你在短短的幾十年能在這個世間每天都精進修行,這一生求得解脫是最好的,但實際情況對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即使根性很好,但修行時間有限,要此生解脫幾乎不可能。
對於求生極樂世界的事情,在生活中經歷過苦難的人發心最猛,求往生的心會很強。在生活中經歷過種種挫折,很多事情做多少都是失敗,希望成功的事情都不順意,時間不經意間就10多年過了。所以對於發心求凈土這件事就會堅持而不願半途而廢。人生真的轉頭就幾十年過去了,如果能看透了這個世界的無奈,參破生命的無常,體驗到人生的短暫,不被外緣影響發勇猛求生凈土之心,那麼這一生過去,就能花開見佛,於清凈世界永得解脫。上小學的時候,總覺的學的都對。
上中學的時候,就對小學所學產生了疑慮。
其實,即使上了大學也不妨礙小學所學。
無此亦無彼,各有各用處。
如來出世,是因一大事因緣,那就是令所有眾生皆能成等正覺。而世尊所說一代時教,是以《華嚴經》為根本的圓滿教法。在這之中,凈土法門又是一代時教中「至圓至頓」的法門。《華嚴經》共八十卷,其中「入法界品」是二十卷,「入法界品」講的啥?講的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故事」。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菩薩的階次,從最初參訪文殊師利菩薩發起菩提心,到此後每參訪一位善知識都證得一個果位。分別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菩薩位、妙覺菩薩位。那麼,善財童子參訪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教他「十大願王」,圓滿菩薩行願,最終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的過程,就是凡夫發起菩提心修行證果直至成佛的過程,而最終的最終還是落到凈土法門之上。普賢菩薩教他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成就此十大願王。可見,如來一代時教,最圓滿的歸宿必然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法門怎會是方便之法呢?真是謬論!
推薦閱讀: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不受無盡意菩薩的第一次供養?
※關於佛咒的科學性?
※既然輪迴不是佛教設立的,佛陀只是發現者,為什麼念佛號,念佛經就能超出輪迴,或者消業障讓生活變得更好呢?
※對學佛越來越矛盾了,如果貪求都是惡,貪求菩提為什麼是善?
※如何選擇皈依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