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感受到太極拳其中的氣,並且發力怎麼使用氣?


最近看了一個關於太極的帖子,覺得寫得很好,轉過來給大家。

目前,太極拳界最大的誤區莫過於對「氣」的追求,無論是談拳還是練拳,都是無法繞開的話題。

對絕大多數習練太極拳的人來說,沒必要將中醫的「營氣」「衛氣」、道家的練丹術及各種氣功弄的那麼明白,倒是應該弄清楚太極拳所講的「內氣」是怎麼回事,重要的是它的練習方法與步驟,即如何才能練出「內氣」。如果對此認識不清,方法不對,不但練不出「內氣」,對身體可能還會造成傷害。

太極拳所講的「內氣」是究竟是怎麼回事?

儘管現代科學尚無法證明和解釋太極拳里所說的「內氣」,但我們必須承認它是客觀存在的,它是太極拳練習到一定階段而聚集成的一種「能量」。

其內在表現為「丹田轉動」,外在表現為螺旋纏絲和胸腰摺疊。建立在這種「能量」基礎上的技法,才是太極拳的真功夫。

在太極拳界,真正練出「內氣」的人則很少談「氣」,原因是這種「內氣」是很難用文字或語言所能表達清楚的,再說能練出「內氣」的人並不多,所以說多了反而會誤導他人,這是武德的一種體現。

如何才能練出太極「內氣」?

要想練出「內氣」,既非一日之功也不會輕而易舉,但總應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徑,大家對此認識未必一致,但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恐怕不會有分歧。

詳細來說,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首先應做到周身氣血通暢

欲引水,先修渠。要做到周身氣血通暢,一是身體骨架要搭好,關節要吻合,要符合自然和人體生理結構。比如小腿是人體的立柱,承重時不能歪,否則膝關節就會承重或擰勁,小腿的靜脈血液迴流就會不暢。二是周身的放鬆,松不下來氣血就不會通暢,這個道理練拳人都懂。比如有人撅著屁股打拳,既是骨架沒有搭好,又是腰肌沒有放鬆。大家都知道太極拳的規矩特別多,這些規矩大多都是身法要領,靜態時做好了還沒用,而是運動時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身法要領的要求,這就是太極拳練習的初級階段——塑形。形正和放鬆,說起來簡單而做起來難,不經過反覆正架子,也許一輩子都做不好,看看社會上練太極拳的,有幾個不架肘的?形不正氣不順而說練「氣」,那叫瞎練。

第二:掌握用兩跨旋轉虛實

這裡首先要說明兩個概念:一是腰脊是身體上身的「立軸」,不能彎曲,否則上身在旋轉時就會不靈活。比如一根鐵棍在彎曲和不彎曲的狀態下轉動,靈活度差別會很大。腰脊要直,既不是與地面垂直(如垂直身法低時前腳掌會發飄,踏地不實,腳下無根),更不是將生理彎曲拉直,誰都沒那本事。具體操作上,就是通過虛領頂勁與松腰坐臀,將脊背相對拉直;二是兩胯是人體上下連接的「軸承」,不僅可以使上身左旋右轉,上下傳遞勁力(將自重傳遞到腳,將腿腳蹬地之力傳遞至腰),還可以上下摺疊,如身法高低的調整,就是通過兩胯摺疊實現的。「軸」與「軸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用兩胯旋轉虛實,是打開太極拳大門的一把金鑰匙,只有掌握了用兩胯旋轉虛實,才有可能做到:

①以腰胯為主宰,以身體帶動四肢。練拳時身手分家,永遠邁不進太極拳的大門,體會不到太極拳的圓活之趣和套路里每個動作的內涵。

②做到了以身體帶動四肢,才能做到動靜有序,主從不亂,先是兩手的相吸相系,進而上下相隨,再到更高層次的周身相隨和意動形隨。

③逐步練出螺旋纏絲勁。所謂周身走螺旋,就是用兩胯旋轉虛實,身體主幹的轉動是公轉,梢節的轉動是自轉。纏絲勁(簡稱)是太極拳的內功,纏絲勁的本質,低層次是腰胯的左旋右轉,中層次是骨盆帶著丹田轉,高層次是丹田帶著周身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都是揉在纏絲裡面的,離開了螺旋纏絲,這八個勁都是空的。沒有纏絲勁的拳,那不叫太極拳。

④正確理解和掌握動作要領。拳勢里每一個動作都是用腰胯旋出來轉出來的,動作的分解都是以旋轉虛實為依據的,僅用手是比劃不像的,既理解不了動作的要領,更不可能做到位。

⑤很容易理解每個動作的攻防含義。只有理解了每個動作的攻防含義,才可能知道什麼叫「引進落空合即出」,練拳時才能做到「無人視有人」。

⑥拳經拳譜里,很多都是對兩胯旋轉虛實外形或過程的描述,如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節節貫穿等等,無法一一列舉。待一旦掌握了如何旋轉虛實,對太極拳理的理解就不一樣了,也會看人打拳了。

掌握了兩胯旋轉虛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有效防止膝關節損傷。練太極拳練壞膝蓋的,左右的擰轉是主因。有些不懂拳的教拳,教人移動重心時膝蓋要故意走出睡∞字,圓襠時兩膝外翻,腳內側離地喝風,這兩種做法對膝蓋傷害最大。而用兩胯旋轉虛實,膝關節是「支點」,固定膝蓋是關鍵。鑒別「大師」的真假,只看膝蓋就夠了。(註:如何練習旋轉虛實,請見另文和視頻《兩胯旋轉虛實的練習方法》)

第三:動作與呼吸自然配合

動作與呼吸的配合不是太極拳的專利,其它武術和體育運動項目都是如此,比如游泳。呼吸與動作不能自然配合,氣力就不能合二為一,意識、呼吸、動作三者不能高度協調一致,什麼勁都練不出來。

而這種配合是長期用功練出來的,不可刻意追求,不用去管什麼叫順腹式呼吸,什麼叫逆腹式呼吸,只要呼吸能夠自然深長,則動作會與呼吸不謀而合,自然成為一體,任何時候都不可強制人為,否則就會出偏差。象播音員和主持人,深呼吸訓練是必修課,習練太極拳也一樣,坐卧立著都能練。

呼吸與動作的簡單配合練習有多種方式,比如可以將「金剛搗碓」的第一二式抽出來單獨練,雙手上舉為吸,下按為呼,雙手的快慢取決於呼吸,而不是調節呼吸配合雙手。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再練習纏絲功法,開為呼,合為吸。這種簡單的配合練習,長年堅持對健身也非常有益。練習呼吸的原則:重呼不重吸。

第四:外動帶內動

這裡所說的「外動」指的是腰胯或骨盆的旋轉,「內動」是指丹田左右的擺動和翻轉。「內氣」的產生和聚集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丹田就是一個儲氣罐,隨著練功持久丹田會越來越實,練到一定時間就會由量變到質變。

第五:內動帶外動

在建立了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之後(丹田內轉),以內引外,內不動外不發,內動帶外動。

雖說本人尚未練到這一層次,但從前輩們留下來的東西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練的主要就是「意」和「氣」,意動形隨,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御氣,以氣運身,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真正的太極拳功夫都是在此基礎上練出來的。

每一個人未必都能練到這一層次,但可以作為追求的目標,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向上爬,至於能爬到哪一級台階,除了要有明師的言傳身教,自己的苦練和悟性之外,還要看個人的年齡,身體條件和練功時間有沒有保障等因素。

練習太極拳沒有捷徑可走,更沒有象某些人說的什麼秘訣,象楊露禪、陳發科等前輩沒有多少文化,不象今人懂得那麼多的拳理,也沒有什麼「太極尺」等輔助工具,照樣練出了極高的武功,教出了眾多高徒。

想練出點東西,就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架著肘就別說松肩,肩不松就別想練出沉勁;胯不合就談不上外三合,做不到外三合就別說內三合,內外相合;身手分家時就談不上上下相隨,上下不隨就講什麼周身相隨,做不到內動帶外動,就想意動形隨,都是空話!撅著屁股架著肘打拳時講什麼「重意不重形」,「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純粹是害人又害己。這些基本的道理,練拳人不可不知!

我們習練太極拳,首先要練出一個好身體,「身強氣則盛,氣盛血旺人自強。意動形隨氣自生,周身順遂氣則暢,生氣騰騰勁自足。氣依形而生,隨形而散,意之所注,氣即赴焉。意注氣聚力自生,意氣合一,氣力不二。所以,「氣力」或「力氣」,而非運氣使氣所為,盲目地運氣導氣,只能破壞生理的平衡而傷身害己。」不對之處,望同道們批評指正。


練十年,姿勢正確,呼吸能自然,氣感就有了


氣是什麼?
氣有後天之氣,此乃五穀之氣;有先天真氣,自虛無中來。
總的來說,氣都是陰陽二氣所化,功用不同而已,本源同質。
氣在人體,發乎於竅,運行於經脈之中。這都是微觀,微乎其微以至於無窮。
感受這種氣,首先必須做到心無雜念,心如止水,意念如絲,呼吸如無。等如同靜止了。
可見,一般情況下,是難以感受到的,那麼能否把這種氣感放大那?理論上是可以的。
比如,在微觀下,用顯微鏡不就是為了放大物體嗎?
若要放大這種氣,必須積累才行,當量變達到質變的時候,也就是氣即將化為液態水的時候,那是就可明顯感受到了。丹田充實,一念之下,氣游全身,經脈俱通,百病全消。
至於用氣發力也得感受到才行啊,這就是需先做到前者了,當丹田之氣充滿之時,用意念逐個衝擊全身穴竅。將氣充滿所有穴竅以及所有穴竅融會貫通時神通自顯,這是就需要進一步壓縮真氣,將氣壓縮成液態,然後再壓縮成固態,成就金丹,然後再金丹之中注入自我意念之體,成就元嬰之身,接著就可培育元嬰了。
建議你讀讀道家與佛家典籍,比如:《道德經》、《易經》以及佛經大全中的經書之類,這些都是無上修真秘籍,關鍵在於你能否看的懂,能懂多少了。
提醒一下,在你丹田之氣未積累一定量的時候切忌引導真氣做大小周天運行,不然就如同揠苗助長了。水源不滿,水流不遠。


我不想長篇大論,所謂的氣就是你的呼吸,太極講開合,開就是吸,合就是呼,就這麼簡單。氣功本質就是用氣的方法,沒有那麼玄乎。當然這個東西有人覺得理論知識很懂,成套的,這邊公園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會講,我說沒用,但是大多數人一輩子入不了門,更不用談內勁了,我師傅一直說的一句話,有沒有用,上手就知道了。


想要感受到氣,首先你要搞明白氣是什麼,也就是說你得給氣下個定義。
然後這個氣肯定不是空氣,剩下的你自己慢慢悟吧,說多了不好。


推薦閱讀:

有的傳武脫武器為拳真的可行?
格鬥中臂展長就是絕對的優勢嗎?
如何學散打併將其運用到實戰對抗中去?
真正的傳統武術比武是什麼樣的,有什麼可以參考的視頻嗎?
武俠劇或日漫中那樣的眼不看,手不扶快速收刀的技巧真的存在嗎?

TAG:搏擊項目 | 太極拳 | 格鬥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