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影院」在中國的現狀如何?「藝術院線」在中國是否有前景?
有毛前景,有錢願意砸我是沒意見。
當下的中國電影觀眾看電影根本不是看的電影本身,而是看的電影的話題性。
在這種尤為注重電影社交屬性的商業環境下,連好壞都尚且爭的頭破血流,還指望藝術院線。
什麼時候有一波真正為了看電影而去看電影的觀眾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不然藝術院線永遠是鏡中花水中月。大陸境內我目前是沒聽說和見過藝術院線。每年的上海國際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勉強算吧。賈科長說過想搞,貌似也沒信了。開不起來應該就是現狀吧。前景的話,就和沒有一樣。藝術院線建立在該地區得有相當高的電影欣賞水平(例如法國)國內實在說不上高呀,啥時候明星制度這套路不行了,國內藝術院線也就可以起步了。
我們來看看最近兩次電影節的情況。
在單獨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與電影節合作的影院一共放映了1000多場以藝術影片為主的電影,平均每場影院每天放映2至4場藝術片,遠超過平時的藝術片放映場次。不過,藝術電影放映場所遠不如商業電影院強勢,後者以將近28倍的放映場次比將前者遠遠甩在身後。
以老牌官方藝術片放映場所中國電影資料館為例,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平均每天也只放映了不到2場——只有在電影節藝術片排片才多一些!
簡單比較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放映場次,能大致勾勒出城市的電影放映氛圍是「商業片遠遠勝過藝術片」。商業電影院子在今天已經是城市綜合體的標準配置,但藝術電影放映場所的數量還是個位數,更不用說藝術片的票房了。
「藝術電影放映場所」本身就概念模糊。從字面上理解,只要是放映藝術影片的公開場所都可歸入其列。但是,諸如文青咖啡館、校園課堂或是宵夜露天場的放映卻又因為放映規模與硬體設備的限制無法與商業電影院相比。
新一醬在這裡將「藝術電影放映場所」定義為:長期放映且有較為固定的排片計劃與排片量的銀幕收費藝術電影放映場所。目前,符合這個定義的只有中國電影資料館、百老匯電影中心、上海師範大學世界電影研究中心與上海藝術電影聯盟,他們分別為官方檔案館、盈利商業機構、大學藝術與學術機構與社會文化組織。
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策展人沙丹認為,北京是中國藝術電影資源最為豐富與多元的城市。沙丹自2007年開始負責資料館的放映活動策劃,見證了北京藝術電影放映生態的變換—— 「早些年,要在北京正兒八經看一部藝術片,還是得去資料館」,但現在影迷們能有更多選擇:中國電影資料館、外國文化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等或綜合或垂直的文化藝術機構——這些主體構成了今天北京的藝術電影放映生態圈。
北京藝術電影觀賞氛圍的紅火與這座城市集中了國家大部分文化、藝術與電影產業資源的現實密不可分,但這也意味著北京藝術片放映的模式很難遷移到其他城市。
除了中國電影資料館之外,上海電影資料館、上海電影博物館與杭州圖書館電影分館也都是電影主題的資料館或博物館。但這些場館或者是尚未成藝術影片的排片體系,或者還達不到放映日常化的要求。
北京以外的城市,如果藝術片不依託外國文化中心、高校學術與藝術研究機構的電影展映,很難走到影迷面前。
這也是為何放映組織後窗始終沒在北京和上海集中開展藝術片放映。
後窗起源於論壇「西祠衚衕」,從2013年5月成立以來一直推廣藝術電影,前往的城市包括南京、杭州、西安、鄭州、廈門、昆明等十多個。創始人衛西諦對於選擇什麼樣的城市推廣藝術片很明確:「北京和上海的文化資源已很集中,供需之間能互相滿足」。在南京、成都、青島這樣的城市,藝術片的潛在受眾也很多。
選擇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也同時意味著風險,後窗曾經計劃在貴陽放映藝術電影,由於預算和觀眾接受度的原因,最終沒能和當地影院達成合作。
熱愛藝術影片的觀眾感到接受藝術片的信息渠道很狹窄。在杭州某高校讀書的阿毛酷愛電影,過去兩年,她總是苦惱生活中很少有固定場所可以欣賞好的藝術影片,「我不想去咖啡館,大家的來去都很隨意,感覺不是真正為了欣賞電影。」她一直在尋找藝術片「迷影」的圈子,結果卻不很樂觀——「有關藝術電影的信息大多集中在線上,線下一起看電影、一起交流的機會很少。」
阿毛的感受正好與水怪的體會相印證——「對藝術片有需求的觀眾其實也有不少,但精準地把片子送到喜歡的觀眾群體中的這個過程卻似乎特別難,找到這批觀眾的成本特別高。」過去幾年,水怪一直在後窗策劃電影放映。阿毛的困惑,正是水怪反覆強調的「通道不通達」
——對於藝術片而言,或許中國缺少的不是影迷,而是處於中間環節的宣發團隊。
以上。
歡迎關注新一醬
大概就是純文青富起來的概率。
真正知道影院運作的基本都慫了,一談到錢!
前景是有的,不過畢竟目前來說藝術影院面對的是熱愛藝術電影的小眾群體。
藝術影院目前也只適合在超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發展,個人感覺一線城市都不適合。
目前藝術影院發展的幾個阻礙主要是
1、推廣
2、觀影群體
3、片源
舉個列子,像北京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和百子灣藝術影院都依託這電影資料館,
算是北京乃至國內最有名的藝術院線了,有這電影資料館作為天然推廣條件,常年累月積累了一批固定的觀影群體,片源更不用說了。結合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才能成功。
我算半個藝術院線的觀眾吧,有喜歡的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最後上一張圖。
不看好藝術院線
藝術院線首先是商業院線,能盈利才能支撐,同樣面臨著排片、營銷和各類成本的問題。
想維持藝術院線的發展,首先要保證有足夠的片源,而當季的藝術電影,很難滿足影院的排片需求。
藝術電影能吸引到的群體太小,國內大家看個電影都是觀個樂呵圖個放鬆看個話題消磨個時間,指望藝術電影票房可以好看根本沒戲…票房收入難以維繫運營成本。
看你覺得什麼是有前景了。
藝術電影帶有很強的個人特點,需要觀眾去發掘去燒腦子。而且都藝術起來了,多少不會擦邊幾個條例?
大家都很忙很累啦,帶著身邊人看個電影放鬆下就成了,還要燒腦子?! 而且既然小眾了,誰沒有個口味偏好?
所以藝術片想有商業片的票房。。。別逗了。
有前景是,有人會去看了。挺好的,我就會去看啊。不過想要十個億的票房,那就還是算了吧。另闢蹊徑,強答一下。
先界定 電影,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
個人認為,電影屬於快餐式消費,相比小說而言,用兩小時的視聽語言來讓觀眾感受故事裡的人物和情節。從這點來講,電影的講述方式就必須在作者的強烈主觀意識和客觀的大眾接受程度上做出一個平衡。簡而言之,必須讓觀眾看懂才有意義。
電影不是畫作或當代藝術作品,拍完以後必然進入宣傳,上映,競選獎項階段。所有這一切包括獲獎,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電影;另外,製作周期必然需要大量的燒錢,資本就必須要求一定程度的通俗。於是,讓觀眾看懂是目的。
綜上所述,電影不應該分藝術和商業。藝術片可能就是多數人看不懂或者作者主觀表述意願過於強烈的片子,這種電影永遠就是小眾的,是別想掙錢的,渠道再多也不管用。多少好片子被更爆米花的電影壓榨得兩周下映。
商業片,意思是大眾接受範圍較廣,通俗易懂,於是票房成績優秀的電影。這在市場中屬於優質產品,在激烈競爭中可以賺錢。
題主想放的電影應該是經典老電影,我也很期待。但是這類電影線下肯定掙不了錢,只能交友用。
總結一下:電影票房差,全都是導演的錯,資金不夠因為他不會四兩撥千斤,好電影都可以不花大價錢;觀眾看不懂,是因為他不會講故事,不是觀眾傻。
他要硬說拍給下一世紀的人來看,那就由下一代人為他買單吧。
恩,樓主看看刺客聶隱娘,山河故人的票房就知道了。
願意去藝術院線看藝術電影的人群,有相當一部分是很重視看電影時燈光漸暗、膠片放映機略微抖動閃爍、換片點的一瞬間……等等諸如此類的「儀式感」的。
絕大部分藝術院線放映的影片,觀眾其實都是二次觀看。然而片源有限,許多影片審批放映困難,影院長年就那麼幾部電影,或是加幾部悶得要死的獨立電影人處女作。
這就註定了票房不是此類院線的盈利模式,會員制也不易實現,因為難有固定觀眾迴流。
只能期望,依託影視院校、影視博物館之類的平台,用經費養著這樣學術放映影院。
如果想商業化,必然是個賠本生意。占坑,等我去了電影資料館來答
有多少人知道後窗電影?
大眾有多少看過《美姐》?
不說《美姐》,《推拿》呢?
哎。不是電影不好,是沒人關心。
推薦關注微博木衛二。
期待賈樟柯。推薦閱讀:
※為什麼買的是電影票,卻還要悲催且無奈的看片頭廣告?可以因此投訴院線影城么?
※智能電視家庭影院對電影院的衝擊?
※做一個放映院線電影的APP需要什麼手續?
※2016 年,電影界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電影《浪潮》背後的真實故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