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從 地質學 角度評價 「山不辭土故成其高,海不辭水故成其深」 的合理性 ?


個人覺得題中的說法完全不合理。
地球上的高山大多是地殼隆升所致,沒聽說過靠堆積塵土也能成為高山。
地球上的深海也一般是板塊俯衝形成,單靠河流注入只會帶來更多的碎屑物質,使海越來越淺。
山作為山,從來都是要受剝蝕的。而海作為海,勢必要接受沉積。所以,不考慮地殼隆升下降因素的話,山會越來越矮,海會越來越淺。換句話說,若沒有地殼運動,夷平作用才是主流!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論風化、搬運、沉積》


地質學不相信雞湯。


土做的山堆不高,
海深的原因不是水多,水多是結果。

應該是,
山高納塵土,海深容百川。


內力作用使地形崎嶇,外力作用使地形平坦。積土成山未必不可,但在外力作用下,必然削平,需要的時間嘛,就看外力作用有多強了。


本意是「山不拒絕那些平凡的土,所以成就了它的高大,海不拒絕一小滴一小滴的水,所以成就了它的深邃」。
從地質學上看,這些是表現了沉積環境的穩定性,在長時間沒有地質事件影響的情況下,比如地震、大規模海平面升降、火山噴發、冰川活動等,地層一直接受沉積,就會形成一定厚度的沉積層,所以山就高了。
後面一句,要從這幾十年來對海水的來源認識來看,現在普遍認為初始的海水是地下受到擠壓的大量水氣,隨著火山、地震從地殼中呼嘯而出,這些水氣進入空氣中遇冷凝結,便形成暴雨降落下來,並在原始的小行星碰撞地球形成的地殼低洼處的地方聚集起來,由於漫長的地質積累,於是地球上出現了原始的海洋。因此海不辭水,可理解為一個適宜水聚集的地殼低洼處。
因此在地質學上理解,我認為這句話是說要成就,就需要適宜且堅持。


推薦閱讀:

怎樣理解"世界上一切的不公平,都來自於當事人能力的不足"這句話?
有哪些稍一改動,馬上意境大變的格言?

TAG:格言 | 地質學 | 測評 | 思考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