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邊境殺手》(Sicario)這部電影?
邊境殺手 (豆瓣)
http://www.imdb.com/title/tt3397884/《邊境殺手》(Sicario) 2015艾米莉·布朗特 喬什·布洛林主演
我完全是因為Emily Blunt進的影院,之前對這部電影一無所知。
結果徹底被驚到,整體導演手法非常成熟,緝毒題材動作片各種創新,三位主演表演太精彩了。
最重要的是全片氛圍營造應該是「大師級」的,從影片開場到結束最後一分鐘,我都緊張到不行,神經緊繃,實在太緊張了。
首先開場五分鐘,我就徹底被鎮住,非常驚悚和有創意的開場,節奏把握精準。
第一場戲給全片定下了基調。全片至少有三次我身邊一個姑娘被突然嚇到,抖掉手裡的爆米花。我想她應該是看得真投入進去了。
故事並不複雜,但敘事技巧很棒,用一個女主人公無知闖入一個秘密任務切入,代替觀眾視角,讓我有一種久違了的希區柯克的感覺。
影片的故事圖版一直到最後十分鐘才算全部拼貼起來,但這部電影並不是《毒品網路》Traffic那種多線敘事,而是另有自己的特點,在敘事主線外,很安靜地安排的一條不起眼的附線。有人可能認為這條輔助線索並不重要,甚至冗餘,的確在影片節奏上略有跳躍,但從整體氣氛營造和導演主觀批判角度,顯然是有價值的。影片中精彩的段落隨處可見。
最重要的四場戲,如果大家看到一定要重點注意,非常享受的四場戲:1、開場5分鐘——是我近幾年節奏和氛圍上看過最出乎意料的警匪動作片的開場
2、車隊去墨西哥羈押犯人穿越和返回邊境的一整場戲——一氣呵成,緊張氣氛提到嗓子眼,並沒開幾槍,但感覺後背已冒汗,音樂相當過癮。3、地道突襲槍戰——在一個段落里,導演和攝影調用了各種畫面技術手段,呈現出各種魔幻感畫面。比如在突襲前一個長鏡頭,在Magic Hour臨近結束,最後幾乎沒有密度的情況下,一隊特種兵緩步出畫,背景是黑幕降臨前最後一抹淡淡的晚霞,這個鏡頭我當時看傻了,這裡面需要精確的多人場面調度和極為精準的時間把握。後面這個段落里各種夜視效果,並大膽使用熱成像效果畫面,在低沉的音樂中,這是一幫魔鬼出動的感覺。當然在進入坑道時第一個鏡頭,也是一個長鏡頭,在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密度情況下,第一個隊員緩緩踱步進去坑道,攝影迎面淡淡的輪廓構圖,迎著攝影機走來,然後他輕輕掏出匕首,一直迎面走出畫外。這個鏡頭我當時看時,徹底看傻了,太酷了!4、最後結尾餐桌上一場戲和影片結尾前的男女主人公最後的對手戲,節奏控制得太好。
整部電影,我感覺觀眾是被導演Denis Villeneuve玩弄在掌股間,我對這個導演不太了解,之前兩部作品我看過Prisoner和Enemy,都特別壓抑。
但這部Sicario顯然不只是壓抑,導演用自己的擅長轉化成強烈的類型風格,非常個人化的風格,然後講述了一個整個販毒和緝毒世界裡非常黑暗的故事,他的態度是批判和悲觀的,徹底的悲觀,看不到希望。但顯然這部Sicario比他前兩部更能讓主流觀眾著迷。
一般這種電影,比如他自己前兩部很容易讓主流觀眾覺得沉悶。但這一部不會。主演就是因為對表演的控制。以前他處理這種矛盾戲,都是雙雄戲。
這次最大變化是女主人公單挑,兩個超級實力派男性配合,兩個男配角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演方法,甚至加上女主人公青澀的男搭檔,三個男性角色襯托女主人公堅韌、脆弱和傷痕纍纍的性格氣質,觀眾怎麼會覺得悶呢?片尾字幕,原來攝影是羅傑迪金斯,好吧,難怪難怪,導演和攝影太從容了。
今年奧斯卡這個片子必然能拿一個攝影提名,羅傑大叔第15次被提名吧,今年依然中獎概率不大,看了《間諜橋》預告片,攝影風格很棒!或許還能有配角提名。最後說一下Emily Blunt,最好對她有印象是穿Prada女魔頭裡那個高傲女助理,小配角。。。好萊塢就是這樣,幾年過去,現在她居然成了各種動作片女一號,的確在琳達漢密爾頓和西格妮韋弗後,好萊塢已經好久沒有能獨挑一號的女性硬漢形象了,顯然片商和Emily Blunt的經紀團隊有共謀在把她往這個方向力推,看她這幾年的選片就行。
很多好萊塢姑娘都會做瑜伽,但誰能像她在明日邊緣里那樣,做完力量訓練起身後像一個堅毅的女戰士救世主呢?關注這位名字很長我也不會念的導演Denis Villeneuve,前途不可限量!影評:《邊境殺手》Sicario:穿越理想到現實的邊境
個人評分:88(A-)
Sicario的故事底子本身並不強,無非就是涉世未深的FBI女探員在正義感的驅使下捲入非常規的跨國緝毒行動,殘酷的現實,暴力的手段以及利益下的陰謀,衝擊並摧毀了她的理想主義和傳統正義觀的過程。遠的不說,相似的情節在美劇《國土安全》中就已涉及。但是Denis Villeneuve卻就是能把這麼一個從內容到主題都不算新穎的故事,講得精彩有趣,令人耐人尋味,甚至讓一年懶得寫長影評的我,有動筆的衝動。
看過《囚徒》Prisoners的人都了解,Villeneuve被譽為電影氣氛大師,充分利用影像聲音剪輯來製造懸疑,操控觀眾的心理和情緒。本片也不例外,最大的亮點便是女主角Kate的設定,與其說觀眾隨著女主角的視角帶入故事,更不如說女主角其實就是觀眾的投影和喻體。Kate最開始綁架案的行動,胸有成竹,好像掌控全局。而這正好像觀眾,走進電影院前,自以為對這種緝毒探案的電影了如指掌,並不覺得本片能有什麼特別。而就在這時,事件發展升級,才發現自己管中窺豹,對大局一無所知。於是觀眾其實與Kate處在同樣的狀態下,對一切毫無所知,充滿好奇,在懸念與正義感的驅使下,逐漸深入電影,去揭開真相。
當然,女主角和觀眾間的暗喻,並不僅是導演抖機靈的表現,更有在主題上更深層次的勾連。Kate隨著特勤小組,越過邊境,進入墨西哥腹地緝拿毒梟,一路以旁觀者的身份,目睹殘暴現實,便是與觀眾的屬性再一次勾連。而這個過程中,她以往的行事原則,道德準則,被完全打破而不再試用。在現實的衝擊下,她的理想主義受到第一次衝擊,她也試圖否認排斥,企圖利用慣常的正義法律程序去緝拿嫌犯,不但無濟於事還反而遭致危險。而第二次從美國到墨西哥地道中的穿越,使她徹底認清了現實,殘酷暴力,利益勾結。這其中的隱喻也逐漸清晰起來,女主曾經的理想主義的正義觀,都是在美國境內構建起來的,而現實的殘酷,都是在越過邊境後,才目睹經歷到。所以女主角象徵著觀眾,更進一步便是指向在理想主義氣泡中的美國人,而導演就旨在通過這個電影,去揭露出所謂美國正義的虛偽,將真實殘酷的現實展現給不明真相的觀眾們。
話說回來,Sicario並不是第一個去揭露真相的電影,所以這種類比總會給人做作自戀的感覺。但Villeneuve這種從電影人物到觀眾心理構建的連接,從電影故事主題到實際現實的交互映射的構思,確實令人叫絕。
與主線想比,電影對墨西哥警察家庭這條副線的插入,就顯得有些毀譽參半。雙線敘事,但主次分明,而弱肉強食,利益爭奪,受害的只有像女主角和孩子,這樣邊緣弱勢群體,也確實開拓了主題的新層次,但每次的插敘都顯得非常斷裂生硬,與主線的聯繫也不夠緊密巧妙,確實是編排上的一大缺憾。
除了編劇,其他部門都在Villeneuve的協調下發揮出色,其中特別突出的就是攝影,特寫,全景,航拍,監視,夜視,無所不盡其極,邊境上暗流涌動的冷峻殘酷的美感,也是呼之欲出。
表演方面,女主角功能化與平凡化的設定,註定讓Emily Blunt不會有像勞模姐Jessica Chastain在《刺殺本拉登》中的發揮空間,但Blunt還是抓住了人物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發展,把理想主義逐漸崩塌的過程細膩的展現了出來,尤其最後和Del Toro的對戲,在如此強大的氣場下表演都不落下風,真是精彩。如果競爭對手不強,Blunt憑藉影片質量和自身履歷提名,還是頗有希望的。而Del Toro就更不用說,和Josh Brolin都是anti-hero反英雄角色,設定本就討巧許多,一出場便氣場十足,盡顯人物陰鬱神秘的特質。同時比Brolin簡單的不羈形象更進一步,他的復仇和與女主的糾葛,更讓人物豐滿而富有層次,作為配角應該算鎖定奧斯卡提名。
暗夜無聲,匕首割喉 | 邊境殺手
from 微信訂閱號【野評人】
標題是看完本片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八個字。
這部影片非常合我口味。冷峻、凝重、暴力、壓抑,大題材下的小人物,殘酷的現實,無情的殺戮,情感溫度降至冰點。
片中有一個墨西哥警察,每天早晨吃妻子做的愛心早餐,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影片花了不少時間來表現他們一家子的溫情,我本來以為他會善終,結果他在被捉住以後用基本無望的語氣說了句「我有一個兒子」,沒過幾分鐘就被擊斃在濃濃夜色下空曠的國道上。
影片主要講述了美墨邊境販毒系統的打破和重新建立。本尼西奧德托羅飾演的獨行殺手雖然極其低調內斂,但搶盡了喬許布洛林和艾米麗布朗特的風頭。這個角色戲份不算太多,但氣場非常強大,估計會成為明年奧斯卡最佳男配的有力人選。本片延續了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前面兩部作品:《宿敵》和《囚徒》的風格,情節上加快了節奏,畫面上增加了大量航拍,極具視覺衝擊力。
另外本片的演員在開拍前進行了特工集訓,所以動作細節非常專業,比如艾米麗布朗特和一夜情炮友(《行屍走肉》中男主角的戰友)的那場肉搏戰,就可以看出她訓練有素的身手。影片臨近結尾,緝毒大隊展開最後一場行動,喬許布洛林終於說出了殘酷的現實:本尼西奧德托羅不是服從任何一方,他們倆只是互相利用,而他只是根據現實情況扶持一個自己可以控制的販毒體系,因為純粹的打壓是無法根絕販毒現象的。簡言之,就是秩序大過正義,艾米麗所爭取的東西在布洛林眼裡不過是可以利用的動機而已。
總而言之,影片的可看性在《宿敵》和《囚徒》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建議喜歡這兩部片的觀眾不要錯過《邊境殺手》。
事實上除了以上三部,還有一部《焦土之城》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建議一併觀看。
背景閱讀:關於美墨邊境的毒品運輸和販毒集團對墨西哥造成的危害
二戰後,美國對毒品的需求激增,毒品走私在墨西哥興盛起來,販毒集團逐漸形成,並掌控著不同的販毒路線。再加上墨西哥國內,司法和警察部門腐敗嚴重,與販毒集團狼狽為奸,墨西哥販毒集團因此不斷壯大。到現在,墨西哥販毒集團不僅控制了拉美毒品市場,並將其勢力擴展到包括美國在內的47個國家。墨西哥成為僅次於阿富汗(金新月)和緬甸(金三角)的世界第三大毒品來源地。面對墨西哥愈演愈烈的販毒形勢,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稱,「墨西哥已經越來越像20年前的哥倫比亞。」
墨西哥主要販毒組織:海灣、錫那羅亞、家族以及塞塔集團實力強大、裝備精良,總體實力甚至可以和墨西哥軍隊抗衡。2006年年底,卡爾德龍當選墨西哥總統,將打擊販毒集團和有組織犯罪列為新政府首要任務。經過6年較量,這場「戰爭」未分勝負,共計有5萬多人死於涉毒暴力事件,包含販毒勢力成員、警察、軍人、政府官員和無辜百姓。他們的屍體被懸掛在立交橋上示眾。這在影片中有多處展示。暴力跟著毒品走毒品交易背後的高額利潤是販毒勢力斬不盡殺不絕的根本原因。有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毒品消費國,染毒人數超過3500萬,美國市場上七成的毒品來自墨西哥,每年毒品貿易給墨西哥毒販帶來400億美元利潤。諷刺的是,墨西哥毒販子用販毒賺來的錢從美國購買軍火充實自己的軍火庫。據美聯社報道,墨西哥毒販手中的武器95%來自美國,武器訂單為美國創造了大約500萬個就業崗位。墨西哥駐美大使估計,每天從美國流入墨西哥的槍支在2000支左右。
有毒品的地方就有暴力。墨西哥是南美毒品進入美國的主要通道。各路販毒組織為爭奪地盤和販毒路線時常發生流血衝突。只要美國這個毒品市場存在,墨西哥的毒品產業鏈就不會消失,流血事件就不會停止。用美國聯邦調查局官員戴維·克斯伯森的話說就是「暴力跟著毒品走」。這一點同樣在影片中得以展示。政府軍和警察的高壓打擊只導致了販毒集團的重新洗牌,勢力並未減弱。這幾乎成為影片最後一場行動的主旨:與其硬碰硬打垮販毒組織,不如建立起便於自己掌握的販毒條線,因為毒品交易是永遠無法根絕的。販毒對美墨邊境城市的影響
毒品暴力也改變了城市。墨西哥北部邊境因為鄰近美國,經濟曾一度繁榮,大批美國公司來此投資建廠。然而隨著販毒勢力的到來,這個地區成為墨西哥最為危險的地方。甚至出現了「鬼城」華雷斯(也就是本片軍警們提審販毒集團三把手的那個城市)。華雷斯北部比鄰美國,曾經工廠林立,商業繁榮。黑幫販毒勢力到來後,向商家收取高額保護費,城市裡綁架和縱火案時常發生。動蕩讓華雷斯人人自危,近幾年已有十幾萬人逃離華雷斯。夜晚居民不敢外出,商店早早打烊,再加上隨處可見的空置房屋,華雷斯因此被稱作「鬼城」。
資料來自百度用戶【芝華士】,於2014-07-02 17:51編輯而成。法律法規分類達人 丁志忠對該條目的專業性進行了論證。
我只說sicario 的音樂,無論是音樂的製作水準,混音,錄音(布達佩斯的樂團錄的),還是音樂出現的時機,都稱得上master piece,不愧是Johan Johansson.去看電影時睡眼懵鬆,全靠音樂,音效提神。今年在音樂音效上出類拔萃的在我眼裏只有mad max 和sicario,在全景聲戲院看簡直是享受。加上這套電影有4k,更加讚!
p.s 看完這報導我已經淚流滿面了。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238577/Maria-Santos-Gorrostieta-executed-surviving-assassination-attempts.html每年一月份,院線一般都沒啥好電影(平時也寥寥無幾),好在這時候美帝那邊剛好進入頒獎季,這幾年又形成了一個堪稱我朝影迷大福利的現象,就是一到這時候,頒獎季的絕大多數影片會在很短的時間裡集中放出DVDscr 資源,這對我這種逼格比較低的影迷來說,恰好是填補了新片的片荒。
不過,雖然是有新片看了,但是真正"好看"的電影實際上也不多。稍微有點觀影經驗的影迷也都明白頒獎季都是些啥片子,各種教科書/主旋律/LGBT,誰看多了也覺得無趣。真正從一個普通影迷角度看上去很「好看」的影片其實也就一兩部,比如2014年的《布達佩斯大飯店》/《爆裂鼓手》,2015年的《瘋狂邁克斯4:狂暴之路》/《邊境殺手》。
我們就來談談《邊境殺手》,相對於本片的兩位主演艾米麗·布朗特和喬什·布洛林,其實影迷更關注的應該是兩位主創,導演丹尼斯·維綸紐瓦和攝影師羅傑·迪金斯。
羅傑·迪金斯不用多說了,大家耳熟能詳,就是那位12次陪跑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牛逼攝影師(小囚徒李子算啥,才4次而已)。
多說幾句丹尼斯·維綸紐瓦。
這是一位加拿大導演,作品的作者性都很強,意思就是很文藝范兒,所以也是各種電影節的常客,2010年的《焦土之城》代表加拿大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2015年的《邊境殺手》獲得了戛納金棕櫚主競賽單元提名,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羅傑·迪金斯的第13次)。
我也是通過《焦土之城》知道這位導演的,他的作品並不多,我看的則更少,只看過《焦土之城》/《囚徒》/《邊境殺手》。對這種作者型導演來說,因為其作品體現出來的專屬作者性都是一以貫之的,所以看三部作品也大概可以粗淺的概括一下特點了。
丹尼斯·維綸紐瓦的電影,跟我們平時看的最多的好萊塢類型片截然不同,他最擅長的就是把一個簡單的故事講的很長,所以影片時長都很長,這多出來的不用於推進敘事的時間就是用來展現作者性(炫技)了。如果我們簡單粗暴把導演分為商業類型片導演和文藝片導演的話,他就是一個偏商業類型化的文藝片導演。
這麼一個導演,如果碰到了羅傑·迪金斯這樣的攝影師,兩個人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兩個人第一次合作是2013年的《囚徒》,本片是懸疑/犯罪題材,故事性比較強,羅傑·迪金斯的攝影頂多是達到了跟影片主題的高度統一,並沒有喧賓奪主的炫技之感。但是到了兩人合作的第二部作品《邊境殺手》,兩人之間的這一小簇火花就變成一大團絢爛的火焰了,攝影在影片整體中占的分量基本是達到了最大化。
本文就試著用拉片的方式談一談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戲,也談一談攝影是如何緊貼影片主題來服務於敘事的。
影片故事請自行了解,這裡不多說了。這段13分鐘左右的戲,講的是主角一方乘坐5輛SUV跨越美墨邊境押解毒販,按照傳統三幕劇或者類型片敘事來說的話,應該是第一幕結束的戲或者叫第一個小高潮。
這段戲(包括整部影片)主要就是兩個視角,一個是女主角艾米麗·布朗特狹小的主視角,一個是廣闊的大遠景上帝視角。為什麼是截然相反的一個狹小一個廣闊,很有講究,慢慢說。
1、一上來就是用大遠景來展示美墨邊境風貌,曾經看過一張照片,拍的是夜晚的美墨邊境,一遍漆黑一片,一邊燈火通明。乍一看,漆黑一片肯定是相對貧窮的墨西哥啊,燈火通明肯定是繁榮的美國啊。後來搞明白了,恰恰相反。漆黑一片的是美國,美國人才不會住在邊境線上呢。燈火通明的是墨西哥,墨西哥人為了方便販毒/偷渡,都住在邊境線上。從這個鏡頭看過去,哪邊是美國哪邊是墨西哥,一目了然。所以就有個關於墨西哥的段子,說為什麼我們是個很悲催的國家,因為我們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
2、鏡頭拉低,展示主角一行人乘坐的5輛SUV。
3、鏡頭切換到車內,展示男主角之一,「邊境殺手」手中的槍。狹小局促的空間,是女主角艾米麗·布朗特的主視角。
4、導演擔心觀眾看不明白,明確的告訴你這是女主角的主視角。
5、繼續女主角視角,先給邊境線另一側的墨西哥城市華瑞茲來了個遠景,又通過另一位隊員講的故事告訴觀眾華瑞茲有多麼危險。
6、接下來一個大遠景,車隊即將通過邊境。這個鏡頭很有意思,5輛SUV是美國往墨西哥的方向,了了幾輛車。而另一側墨西哥往美國的方向,堵得一塌糊塗。這裡除了交代水深火熱的墨西哥人民對美國的嚮往之外,還為後面的戲埋下了一個重要的伏筆。
7、又給了女主一個特寫,告訴觀眾即將再次切換到女主的視角,或許還要交待一下女主內心的緊張和疑惑。不過,我感覺這個鏡頭純屬多餘,我們已經看明白你的玩法啦,導演大大。
8、進入女主視角,交待的信息量比較大。美國小分隊的車隊進入墨西哥之後有當地軍警武裝皮卡車隊的引路和保護,還給了墨西哥軍警一個特寫。又展示了一下地獄一樣的華瑞茲市,高架橋下面掛著4具無頭裸屍,據說是毒販的下馬威。小分隊這邊也接到信息,原定路線上有毒販火拚,要改道。
9、再給一個大遠景,墨西哥的華瑞茲市。
10、到達目的地後移交毒販的過程非常順利,我們的女主連車都沒下。當然,也不需要或者不允許她下。
11、車隊開始返回美國,根據之前的判斷,毒販團伙的攻擊會在回來的途中發生,氣氛開始緊張起來,疑似出現一輛跟蹤車,後來發現是虛驚一場,也是通過女主視角來展現的。
12、車隊返回美國的途中,出現了一個大遠景。這個遠景跟前面的不一樣,前面的都是上帝視角,這裡是通過遠處一個觀察者的望遠鏡看出去的視角。誰在看?當然是前面等待的毒販團伙在看,又是一處伏筆。
13、前面的兩個伏筆到這裡都揭開了,車隊遭遇大堵車,真正的危險車倆也跟了上來,分別是通過大遠景上帝視角的女主角車內視角來展現的。
14、繼續女主視角,交待車內小分隊備戰情況和毒販團伙的逼近。
15、一個空中俯拍大遠景,小分隊人員下車,準備開戰!
16、SUV車隊的兩側各有一輛毒販團伙的車,兩輛車上的人企圖營救或者滅口被押解的毒販小頭目。不過,車上的人在幾秒鐘里就被美國人全部突突了。我們的女主同學顯然是沒見過這種場面,基本是懵逼了,只是在車裡象徵性的舉槍。
17、我們的女主怒了,你們怎麼能這樣呢?這不是濫殺無辜嘛?你們想製造個大新聞?實際上,我們的女主顯示是圖樣了,在墨西哥,死這麼幾個毒販團伙成員,當地街道辦事處辦的小報都懶得報。
跨境押解毒販小頭目的這段戲很快就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審問了。你猜對了,當然少不了刑訊逼供。
前面留的問題是為什麼這段戲是兩個差距很大的視角不斷切換,其實全片基本都是這樣。
在電影講述的這個故事中,我們的女主角就是個線索人物,她跟我們觀眾一樣,是一個觀察者的角色。她帶著一腔熱血想來協助打擊毒販,她相信那一套合乎規則的手段。然而事實完全不是這樣,事實是美國緝毒部門/三角洲部隊在跟一個名義上是美國安全顧問實際上是「邊境殺手」的人合作,採用打擦邊球甚至違法的方式來企圖控制美墨邊境的毒品交易,絕對不是單純的打擊毒販。
這樣就很好理解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女主角坐在車裡觀察的鏡頭了,她只是一個不明真相的觀察者,她看到的僅僅是全部事實中極小的一部分,距離真相遠著呢!甚至整個的押解毒販的小分隊,再加上墨西哥護送的武裝皮卡車隊,這些看似強大的力量在沉重的現實面前也是無能為力的。天天上演的毒販火拚,高架橋下面掛著的無頭屍體,這些都已經成為華瑞茲整個城市的常態了,以至於在邊境被打死了兩車毒販團伙分子這種事連當地都懶得報道。
或許只有上帝才能看清全部的真相,但是這裡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
最後,必須推薦一部美劇——《毒梟》。
接著維綸紐瓦的《邊境殺手》,我寫篇離題作文,說說「克制」的藝術。順便重申一下我一貫的觀點:節奏,是電影的生命!
——————————————————————分割線————————————
克制,是逼格的最高境界
「已經好久沒有看到一部節奏如此克制的電影了! !!」
記得2015年看完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的《邊境殺手》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這部我並沒有投注太多期待的緝毒題材影片帶來了久違的震撼與衝擊,尤其是影片中兩場「霸氣外露」的抓捕戲,將「克制」的精髓表現的凌厲盡致。!
克制,就是一種節奏感。
借用一句相聲「術語」:「包袱不是你想響它就會響的……」對於每一個說過相聲的人來說,這話應該是再熟悉不過了,相聲表演過程中永遠也少不了精心準備的包袱抖出來卻冷場的現象,究其原因,抖包袱的時間、方式、前奏的烘托甚至相聲演員的個人形象都會對包袱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同樣的本子,不同的人講出來效果當然是千差萬別的,頂級相聲演員之所以笑聲不斷,往往在於他們近乎完美的做到了三點:紮實的氣氛烘托,精準的時間點選擇和高潮迭起的整體結構。也許有人會說,難道本子不重要嗎?我想說,本子固然重要,可樓房顯然不是靠地基來區分優劣的,相聲演員對於節奏的把控才是決定相聲成敗的關鍵,而這種能力,是需要再實踐中不斷的磨練才能夠習得的。這樣說來,相聲其實也是一門有關節奏感的藝術。
電影也面臨著同樣的終極問題,作為一種風險投資,沒有哪一部電影不想盡量的取悅自己的目標觀眾,但縱觀電影百年歷史,類型片領域的傑作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多,尤其是在當下浮躁的市場環境下,好電影其實真的越來越少了。也許有人會用正態分布來解釋為什麼好電影總是鳳毛麟角,但這絕不能成為平庸電影、乃至爛片的借口,爛片就是爛。當然,爛片的爛也是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歸根結底爛在了失敗的節奏感上。
沒有克制的節奏感,《殺人回憶》不會如此震撼人心,《攻殼機動隊》也不會成為動畫電影史上難以逾越的經典,《竊聽風暴》也不會讓人由衷讚歎,《謎一樣的雙眼》也不會成為許多人眼中偉大的阿根廷電影,《終結者》也不會成為永恆的經典。沒有克制的節奏感,雷德利斯科特恐怕會在《異形》的前10分鐘就告訴你異形長什麼樣子,而這樣恐怕異形就不會是今天的異形了……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剋制的節奏感往往是細水長流,在不經意間積累強大的劇情張力,並在最合適的時間點釋放出來。高潮的前提是氣氛的累積,這是一個極其見功力的過程,如何成功的營造代入感和釋放累積的緊張感是一門難以掌控學問,前者做不好就叫尿點,後者做不好就是傳說中的「虎頭蛇尾」……。說到底,克制,考驗的其實是導演的耐心。
克制並不是慢,而是一種蓄力,就像一根適度緊繃的彈簧,永遠讓你期待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並最終一步步的講故事引向轟動效應。
還是那句話,節奏是電影的生命。一手爛牌,放在會打的人手裡,也可能會贏;而一手好牌,放在了不會打的人手裡,也興許會輸的很慘。不得不承認,對於電影藝術來說,導演作為講故事的人,顯然比寫故事的編劇要重要的多,儘管我十分尊重編劇。
我看電影很少記演員,但我記導演,喜歡一個導演會把他所有電影都找出來看。
丹尼斯維倫紐瓦過去拍了五部電影,《焦土之城》,《囚徒》,《邊境殺手》,《降臨》,《銀翼殺手》,部部神作,說他是21世紀前二十年,最牛逼的氣氛塑造大師也不為過。
這部《邊境殺手》,幾場在墨西哥緝毒的戲讓人心都崩到了嗓子眼,讓人打心眼裡恐懼毒販,仇恨毒販,讓人在離自己很遠的,講緝毒的電影里找到了真實的觸感。
這是國內同類的電影所欠缺的,國內同類的電影畫面都太乾淨明亮了。導演風格明顯,拍的太冷靜了,這樣拍的好處是真實感、肅殺感強,缺點是故事講述的節奏不妥,情節發散,簡單的說就是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那種好看的電影。
論毒品犯罪題材的電影,我們肯定得放眼當今世界毒品生意做得最大的地方–拉美。其中,我首推巴西的《精英部隊》系列,尤其是第二部,那正邪完全模糊的空間,簡直是顛覆性的衝擊。類似題材,如果對內涵深度不介意,而偏好攝影、配樂等藝術性和技術型特色的話,則可以看看這部以美墨邊境為背景的《邊境殺手》。
美國和墨西哥的邊境,乾燥荒蕪,一望無際,帶著一種狂野的魅力,又有一種生命禁區的陰森。影片開場的營救人質行動,像極了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女主角帶隊九死一生殺敵勝利,最後還被擺了一道,令人大感過癮。但藏在牆壁里的無數死相慘烈的屍體的出現,就像手指直戳觀眾的額頭,這不是玩遊戲,這是玩命。
這一檔次的緝毒電影,完全不是無間道式的香港警匪片的規模。以拉美毒梟的大手筆,美墨邊境的漫長與荒蕪,大批成群的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者,以及拉美警察的腐敗程度,這幾乎是一場戰爭,這部電影也模糊了黑幫警匪片和戰爭片的界限。
這部電影對戰爭的描繪,採用了非常聰明的側面描寫,讓觀眾都時刻能感受到戰爭就在身後。晚上想看焰火?登高遠眺,墨西哥毒梟在地平線上火拚呢,密集機槍聲和火箭彈的爆炸火球,姍姍來遲的大批警笛聲……這比直接的槍林彈雨更讓人有想像空間。這部電影的最可貴之處是帶我們體驗這種徹底的無法無天。影片的一個情節是去墨西哥提取在押毒販,防彈車隊如臨大敵,周圍還有十幾輛裝備重機槍的墨西哥警察部隊護送,兩邊是殘破而深不可測的貧民窟,遠處傳來密集地衝鋒槍響聲,鐵橋上倒掛著被私刑處死的殘破屍體。不需要開打,你就已經寒毛直豎了。正當你衝過邊境,要鬆口氣時,戰鬥又發生在了你最不想發生的地方。
以上這些精彩的調度要歸功於導演維倫紐瓦,但攝影、音效、配樂也絕對功不可沒,這三項都獲得了奧斯卡提名。獲得13次奧斯卡提名的攝影師迪金斯帶給了我們戰爭片的配置–大量無人機視角航拍,突出了美墨邊境的壯觀無垠,更突出了人的渺小。夜視儀第一人稱視角的巷戰,又透出了十足的真實感和殘酷。聲音方面,遠處的槍林彈雨聲,與槍戰間隙死一般的寂靜,配上如同不斷加快一般的心跳似的配樂,一股狂野的魅力和無法無天的恐怖就呼之欲出了。
在這樣無法無天的地帶,道德與法律顯然都要靠邊站。在這一點上,和無底線的毒梟們打交道的執法部門有顯著劣勢。事實上執法部門也與毒品生意糾纏膠著不清,比如無比腐敗的墨西哥警察,你很難說他們是站在哪一邊的。美國執法部門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採取的方式也非常入鄉隨俗--用毒梟的方式和毒梟戰鬥,和哥倫比亞毒梟玩遠交近攻,一起端掉過於張狂的墨西哥毒梟。只是他們還需裝點門面這一步驟,這也正是女主角終於悲哀發現的自己的作用所在。這顯然是在超強的視聽享受背後,最具有話題性和觀賞性的一點。
但這方面也是本片的弱點所在。為了表述清楚執法部門的微妙立場,本片花費許多時間在非動作戲上,但這部分有些節奏失調,最後殺Boss,竟然是好人廢話那麼久。二是人物性格有邏輯缺陷。女主角一開始就身經百戰,然而參加緝毒行動後卻屢屢碰壁而抓狂,似乎是想表達緝毒複雜而艱難得多,並且當局無視法律的行事方式。但我們並不能強烈感到女主角不能適應並作出過激反應的動機。神秘且無敵的男主角的複雜背景與往事,也有很大的發掘空間,但是也只是一句深仇大恨就帶過了。
但是你想見識一下傳說中無法無天的美墨邊境,身臨其境地來一場實打實的,不講國際法的非常規戰爭,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首先我要很服地說這是一部牛片。其次,電影鏡頭對故事情緒的渲染甚至超過了台詞。很少有電影能做到這一點。影片的三條線,女警察視角(負責好奇),國防部顧問/殺手視角(負責神秘),和墨西哥警察視角(負責悲劇),其實最震撼我的還是墨西哥警察視角。復仇和維安打動不了我,幕後黑手搞平衡也打動不了我,打動我的是想活卻偏偏活不下去的無奈和恐懼。
《邊境殺手》——冷冽的一課
《邊境殺手》作為一部評分黑馬橫在了2015年IMDB評分榜的TOP10之列。它並沒有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也沒有發人深省的內涵,它的優秀之處,或者說,驚駭之處在於,它客觀冷峻的朝著對邊境毒品事業與環境一無所知的我們展現了當下這個高度文明的世界裡殘酷野蠻的另一番風景。
影片用『新人』女警的作為線索視角,一點點的為我們拉開了美洲毒品網路的大幕。從每一個細碎的參與者的慘劇,到整個網路大格局的思辨,再到受害者的獨白。一點一滴,層層遞進,那邊境線上掙扎的,殘酷的,原始無序的傷口再一次伴著痛苦被揭開,眼下就是一片血肉模糊。
《邊境殺手》的雙線敘事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明線是一個推理調查的演進,從開頭的屍體屋到最後的地道暗戰,深度寫實的鏡頭風格和大量的第一視角的運鏡著實扣人心弦。導演並沒有張揚地用各種爆炸技法來刺激眼球,而是安靜地讓你聽見看見當下這個現場在發生了什麼,其他觀感,請你用你的眼睛和感覺去判斷吧。
伏線則是毒品網路由上至下的運作起始,過程和結果。是兇殘無序的莽荒殘酷,以及格局更大的陰謀算計。從一個家庭,到一個人的正義感,到國與國之間的穩定長遠之姿態都像是河流一樣安靜流淌,雖然也許你扔石頭進去會激起波瀾,但它始終會回到原來的樣子,石頭會沉底。
記得以前看《監守自盜》的時候寫「人為猛虎我為草」,在《邊境殺手》里,正義感這個詞在整部電影里變得無比蒼涼,有比女警更壞的人,也有比她更好的人,但比她更無奈的人,片中似乎沒有,因為她在一切正義都在夾縫之中,更多勢力與黑暗讓她無所適從。每個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盤,只有她是為了正義。這樣的情景在蒼涼的鏡頭下顯得尤為令人唏噓。
大義小義
大局小局
國家正義高於一切
大道廢,有仁義
國家昏亂,有忠臣
只有在這樣的對比中,
才顯得某些東西難能可貴
奈何,力量太小,
只叫人唏噓
《邊境殺手》給我們的啟示:
1、弔兒郎當、油鹽不進的上級一定一定不簡單。
2、最可怕的不是外部的敵人,而是內部的敵人
3、做事不要做太絕
4、善惡終有報,人道好輪迴,你殺人家全家,人家來殺你的時候,一定也是全家受死!
5、BRA品味很大程度上和女漢子程度成反比
6、正義的小胖哥可能連備胎都不是!
7、一個其貌不揚大大咧咧的領導很可能就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就能幹掉你的高手。
整個故事和販毒有關,全片基本是在探討緝毒警察是如何同毒梟打交道的。限於篇幅的關係,選用了一個切入的視角,並沒有解釋太多的前因後果,而是直接向我們描繪了他們的做法:暴力,殘酷,黑吃黑。因為毒販子們根本不講道理,所以法律根本無法約束他們。那麼我們要做的,也就只有以暴制暴。片尾一心只為尋仇才加入行動的前毒梟強迫女主簽下一份」保證他們的行動合法「的協議,女主雖不肯但最終還是就範。作為觀眾的我們其實也多多少少有同樣的心理,明知這些人充滿了暴力,但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承認有的時候,面對暴力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暴制暴。
攝影非常給力,墨西哥的荒漠,不疾不徐的鏡頭推進,黑暗中紅外線夜視儀的不斷交替,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故事本身因為時間限制,很多內容都是淺嘗輒止,比如開始的10分鐘看下來,我還以為是個關於邪教殺人的電影,結局一定是他們找到了殺人並藏屍房間內的主犯。結果後來的發展跟那些屍體毫無關聯,那只是一個女主加入緝毒警察的契機。但說實話,把前面那充滿張力的10分鐘徹底丟棄還是令人覺得有些小遺憾。
看完Netflix的毒梟之後再看這個片,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毒梟因為是電視劇,很好的展現了整個販毒網路,通過DEA探員之口,將整個毒梟的發家史娓娓道來。他們是如何走上這條路,如何賄賂權利集團,DEA是如何打擊他們,最後的幾集也同樣向我們展現了DEA探員的部分黑化過程,同樣是發現法律不起作用,於是走上了以暴制暴的道路。整個過程更加明晰,觀眾也更容易產生代入感,覺得警察這麼做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一旦觀眾產生共情之後也就更加容易認可他們的所作所為。相比之下,邊境殺手實在是有點可惜,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但也許導演想留給觀眾的並非是警察這麼做的原因,而只是像片中女主角一樣的那種震驚和錯愕吧。這本就是一個血腥的世界,沒有你寬容的餘地,硬不起來的人總是被踩在了腳下。
故事的主角真的是女主么?不是的,從最後看來這是一個復仇的古詩,女主的故事就是一個引子。本就是一個互相利用的故事,男主角利用美國政府幫他尋找自己的仇人;喬氏布洛林代表的美國政府利用的男主角的能力
找到罪犯,清除殘餘;美國政府最終的目的是統一整個販毒網路,幫毒販把另一幫毒販幹掉,當只有一個毒販的時候,就沒有所謂的幫會屠殺了。
在
這裡違法這個名詞真的是一個名詞而已,砍頭這種事情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殘酷的現實在一開始就定下了基調。太多的細節表現了整個現實的殘酷:本埋入牆中的
毒販的屍體,被高高掛起的屍體,被當成靶子的車內毒販。導演把太多的鏡頭放到了我們面前,就把整個故事的基調定下來了。
我
們看完整個故事就知道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每天發生的故事是什麼樣子的:販毒,坑道運毒,掃毒,非法移民,警察受賄,刺殺,各種刺殺。而大家已經將這種不正
常當作了正常一樣,就像運毒警察死了,老婆習以為常,銀行收到每個天9000現金也習以為常,街頭吊著無頭人也是習以為常。最可怕的是當這種環境一旦形成
之後,就無法改變的事實。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益驅使,而毒品在這裡就是主要的利益驅動器。
我想導演在整個電影主要就是講一個殘酷的環境。從一開頭從那麼多死屍開始。
整個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張力十足,從一開始的運送犯人開始,習慣性的將多個鏡頭的位置放在了人眼的高度,就像我們在透過車窗看著外面的緊張一樣。而且在背景音樂中使用了重低音的急促的故事,營造了一種感同身受的環境。在掃除地下通道的時候也是如此。在男主角本身的背景故事上,其實沒有用太多的篇幅,特別是他和以前的朋友見面的時候,即使在妻女如此悲慘的時候,仍然能夠不動聲色,這真的是太殘酷了。---因為他還有任務,所以不能輕易崩塌。
我比較喜歡導演在處理槍戰過程中的一種簡單高效的方式,大量的鋪墊後,一下子把事情在幾聲槍響下解決。很真實的樣子。 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女主角的亂入,從一開始女主角只是一個刑事警察而已,和邊境事務,和販毒一點關係都沒有,即使自己的案件和販毒沾上了邊。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喬氏布洛林扮演的政府探員完全沒有理由讓她這個毫不相干的人加入進來的。 唯一的解釋就是女主這個角色在裡面代表了一種正常的世界觀,一種觀者的身份,和我們一樣。她的出現就是在整個過程中去體驗,然後去表達我們常人的不滿,去被那些人教訓。最終的目的其實是借他們對待女主角的行為,來表現出整體的故事。 只是女主的融入確實牽強。。。這又是一部黑暗、暴力的電影,並且同樣通過女性視角切入。看過《焦土之城》和《囚徒》,更容易在《邊境殺手》中發現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的風格:冷峻,剋制。當這種風格滲透影片中那片荒蠻的法外之地,立刻產生了一種肅殺到極致的化學反應,甚至透出一絲絕望,而這正契合導演在此片中所透出的悲觀態度。
反類型電影並不新鮮,新鮮的是在這個反類型的過程中,導演偷偷換了故事的主角。電影開篇是一場凱特小隊執行任務的場景,主要在於塑造凱特臨危不懼、勇氣可嘉的正面形象。觀眾理所當然地認為她將是故事的主角,也理所當然地將懲惡揚善的心理預期建立在她身上。《邊境殺手》中凱特的視點代表著觀眾視點:初來乍到,馬特和亞歷桑德羅對她的漠視和嘲諷---邊境之地猖獗的毒販活動---和毒販狼狽為奸的警察差點和她打了一炮---黑吃黑真相……這整個發展線索是絕望代替希望、地方秩序代替文明法制、邪惡打倒正義的過程。甚至在最後,真正槍殺毒梟的人從凱特換成了亞歷桑德羅,她甚至沒有了出場戲份。原來,她的加入只是為了讓這場純粹的復仇行動有一個正當的由頭,她只是一顆被利用的棋子。這簡直是三觀被碾壓乃至碾碎的過程,導演也通過此片諷刺了掃毒行動中美國看似正義實則虛偽的身份,諷刺了它的天真與不切實際,並通過實拍手法將邊境之地的殘酷真相揭示給不明所以的吃瓜觀眾。
看了電影之後查了一些與墨西哥販毒活動相關的背景資料。墨西哥是南美毒品進入美國的主要通道,由於販毒活動所能賺取的高額利潤,使得當地毒販勢頭從未削減,政府的打壓最多只能使得販毒勢力重新洗牌。在影片中,亞歷桑德羅和馬特認為,墨西哥販毒活動是永遠無法根除的,最有利的做法是迫使內部黑勢力重新洗牌,建立便於自己掌握的毒販支線。由此看來,馬特才是那個坐視不管、漁翁得利的最大贏家,他既利用了凱特的正當身份,又借他人之刀殺死了毒梟。
如果影片的精彩程度是10分,一定有7分來自攝影。羅傑?迪金斯的掌鏡簡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影片中反覆出現的航拍場面,達到了渲染氣氛的絕佳效果:航拍場面從密集的富人區漸漸進入空曠燥熱的貧民區,這片焦灼的黃土地帶給人一種毫無生命力的心理壓迫。另外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進入隧道前的長鏡頭,天邊殘留一抹紅霞,小隊成員的剪影在夕陽的餘暉中呈一字排開,這是一天之中的「魔鬼時刻」,非常難抓拍,羅傑?迪金斯將這種備戰狀態拍出了一種落日將至的蒼涼和悲壯。隨後,隊員深入隧道,鏡頭立刻轉為熱成像和綠色的夜視鏡頭,這是在模擬隊員戴上夜視設備的效果,大量主觀鏡頭的運用簡直令觀眾提心弔膽。當然最被影迷津津樂道的一幕,是開篇押送人質的一段拍攝。長達十多分鐘的押送場景里,前半段沒有任何交火,僅僅通過拍攝黑壓壓的車隊、兩邊戒備森嚴的護送部隊、城樓上掛滿的無頭屍體,就成功渲染了激戰將至的緊張氛圍。
對此片期待已久, 昨天剛在影院看過。極其壓抑的片子, 你能聽到旁邊觀眾緊張的呼吸, 被震驚的不斷念"Jezz..." 我感覺完全可以作出「氛圍恐怖片"來看的。
先說問題,劇本(故事)感覺稍微有點混亂, 人物之間的聯繫和互動也不夠深, 稍有遺憾。
但是電影的節奏, 攝影,表演都是超一流的。導演是營造氛圍和壓迫感的超級好手, 開始時車隊由軍警護送通過美墨邊界的一段真是過癮, 靠剪輯和配樂把緊張感推到了極致。
攝影么再一次確認了Roger Deakins是神一樣的存在。尾聲一場高潮戲有一幕特種部隊消失在黑夜裡, 當時我不斷在心裡默念 "this is f**ing amazing..."
此片雖然帶著警匪和驚悚的殼,實質是一部優質戰爭片。總體感覺雖然風格不同, 但非常像Zero Dark Thirty, 只是一部講毒品,一部講反恐。 希望Roger Deakins今年可以拿獎 (不過單從Revenant的trailer來看, 今年Lubezki又是來勢洶洶的樣子)。巧克力煎蛋
——《邊境殺手》影評
煎雞蛋怎麼做?熱鍋冷油打蛋入,煎至金黃即可。
警匪片怎麼拍?槍戰飛車找線索,幹掉壞人就行。
《邊境殺手》就是一部煎雞蛋式的警匪片,可惜它的蛋心是巧克力,家常菜里是小創新,擱電影中算黑暗料理。
影片是以女主角凱特的視角來敘述故事的,但她不是「邊境殺手」,她只是一枚被利用的FBI探員,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沉默的羔羊》中的朱迪·福斯特。
那誰來扮演漢尼拔呢?影片開始了15分鐘,男主角亞歷,一個殺人之前會把亞麻西服疊整齊的紳士才登場,故事主線講述的也是復仇,大反派殺掉了亞歷的妻女,他跨境追兇成功。得,這故事一溯源還是莎翁經典的《哈姆雷特》。
復仇的套路都玩老了,怎麼展示黑暗?先請容許我戲謔地複述影片:我們的孤單英雄亞歷,在完成團隊副本——「尋找失落隧道」之後,又單刷了BOSS。可是作為NPC的凱特不同意了,她說這一切行動都是非法的,毫無人權的,哪怕對方十惡不赦,也應該保證程序正義。Oh,我的天,這女主角簡直就是美利堅憲法代言人啊!這部電影在宣傳了美式英雄主義的同時,還不忘聲明我們美國是法治社會。
但導演並不是在拍主旋律電影啊,他要向觀眾灌輸的絕非程序正義這樣空洞,他是想和觀眾一起探討你我身邊的善與惡,喚醒民眾對邊境底層人民的關注。
男主角和大反派都被模式化了,男主角是亦正亦邪,大反派是虎嗅薔薇。
大反派是虎毒不食子。他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希望亞歷能夠不在家人面前殺他,免得給兒子留下陰影。但亞歷作為一個反傳統的英雄,完全不遵守「禍不及家人」這一江湖道義。
豈止不講江湖道義,他一個緝毒英雄怎麼能用槍指著一個女人的頭呢?
這都只是表象,真正那種熱浪包裹的煩躁來自於影片塑造的環境。以墨西哥警察為例,作為一個影片著重刻畫的一個配角,他替毒販運毒,這是他作的惡;同時他也是一名普通的父親,他會在早餐喝酒時對妻子露出調皮,也會對兒子嚴父的愛,這是他人性的善。善惡的邊界在他身上不會像美墨邊境那樣明晰,他作惡可能僅僅只是為了保證家裡的每一頓早餐能夠吃上煎蛋。最後,他的命運也如其他宋兵甲一樣成為男主角的槍下魂,如同那些被掛在天橋下的殘缺屍體,不過是亂世的二腳羊而已。
此外,影片的一條隱線就是亞歷的女兒,她是被丟到硫酸桶里殺害的,這不禁讓我想起《黑金遊戲》里的被做成錄像帶的佩里羅普·克魯茲,兩部影片均沒有用正面篇幅去描繪她們遇害過程,但在全片的壓抑的基調下依舊令人發瘮。
本片最令人唏噓的是片尾那群孩子,華雷斯的槍炮聲已然成為一種習慣,本該寓意希望的足球也掩蓋不了這座罪惡之城的絕望。
影片看完後,整個人會覺得負能量爆棚,恰是優秀的電影才會讓觀眾產生如此強烈的代入感。論情節,故事只能算流暢,全片的黑暗基調是如影隨形的,這離不開攝影(13次提名奧斯卡的大師羅傑·狄金斯)和音樂(第88屆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來烹制,不然煎蛋又怎會流出黑色的心呢?
我就只說一個電影中涉及到家人和孩子的情節吧: 在美墨邊境華雷斯這個販毒城市,消失個人或者喋血街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看看他們進入華雷斯暫停的那個時候,牆上全是女性的尋人啟事。 全劇在家庭和孩子問題出現過很多次:1.第一次:cia問女主凱特是否結婚和有孩子(有家人或者孩子容易遭到報復或者收買)2.第二次:墨西哥警察一家(妻子和丈夫在電影中就沒有在一起吃過飯)3.第三次:殺手詢問他以前的同事老婆和孩子怎麼樣(擔心朋友的家人)4.第四次:殺手詢問偷渡的人,是否結婚和有孩子(有家人和孩子就會有顧慮就會說實話,另外一個再結合看手也容易判斷是否做過販毒工作)5.第五次:cia在車上威脅試圖殺死凱特的那個警察,也是以家人和孩子6.第六次:墨西哥警察堅決不讓孩子碰槍7.第七次:墨西哥警察在車上對殺手說我有一個兒子(有的人可能覺得他說這句莫名其妙,我覺得他說這句的目的是讓殺手放心,他會百分百配合,不會反抗)8.第八次:cia跟凱特說殺手的老婆孩子被殘忍殺了9.第九次:殺手威脅迪亞茲敢反抗就叫二十幾人上他女兒10.第十次:boss的家人和孩子受連累被殺11.第十一次:警察妻子與孩子去踢球 其實,我想導演想表達的是,只要是跟毒品有關的人,無論是警察(好的或者壞的)、fbi、毒販、dea等等,發生危險的不僅僅是他們個人,他們的家人也同樣如此。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片子既不驚悚也不懸疑也不算很壓抑么...
克製冷靜下來的以暴制暴——淺談《邊境殺手》
對於這部以毒品為題材的美國電影,能看到典型的美國式反毒劇情片的劇情設計,卻增加了反類型的元素,一個FBI女探員的角度觀察這個利益紛雜的世界,又以冷靜而剋制的角度讓我們更多元的審視,美國式的治理犯罪的特點,在觸及利益集團的時候,所謂的正義與公平都不能多說。攝影師用他特別的鏡頭,讓我們如身臨其境的度過了一段緊張而懸念重疊的觀影過程。導演用一個個突入其來而又順理成章的鏡頭與故事敘述,讓我們的心從頭一直綳到最後,較為精彩的開頭,註定把整部電影做了一個很圓滿的吸引力鋪墊。一開始FBI在搜查一處民宅,發現了在牆壁內有很多捆綁站立的屍體,這令影片在緊張之餘有了一些恐懼的心理,而隨後在對整個房間進行全方位的搜查過程中,一次劇烈的爆炸,奪去2名FBI探員的生命。整個開頭處理的特別精妙,即引出了女主角,又給觀眾帶來極為緊張的感覺,代入感極強。之後的劇情就是女探員被引入到邊境特別行動隊,之後執行了一次越境到墨西哥某監獄帶出一名囚徒,這段較為特別的地方是大橋下那弔死的人,在邊檢站那段不分青紅宅白的槍擊事件。以女主角的視角進行審視這個行動隊的處事風格,對於女主角的世界觀以及之間那種辦事風格的徹底顛覆。再訓練有素的人都無法接受著一系列的事件,似乎導演就是用女主角的視角,告訴觀眾,其實你們也接受不了,無法接受和無法理解,那就繼續往後看吧,在系列事情之後,一場酒吧邂逅,在家裡險些啪啪,結果變成謀殺的事件,讓女主角的神經瀕臨崩潰的邊緣。最開始以為參加行動隊就可以把犯罪分子繩之以法的初衷,在她看來是給自己帶來不少危險。隨著劇情不斷推進,女探員內心的疑惑越來越多,在參加一場對墨西哥販毒頭目的穿越隧道的圍堵與追殺的橋段里,女主角穿越隧道走了不該走的方向,被自己的隊友槍擊了,直接打在防彈衣的鋼板上,最後另外的隊友告訴她,其實這樣的行動並非是正義的,是在因墨西哥販毒組織沒有按照利益集團的方式來處事,另外請來了一心為自己妻子和女兒報仇的墨西哥反毒顧問。對於最後在餐桌上槍殺一家四口那段的處理,又著急,又克制,又冷靜。事情到最後,女主角太多無奈,又不可不接受這樣的事實。似乎這和生活里很多事是一樣的。本片最值得看的是鏡頭語言的運用,在這裡,攝影將整部影片的逼格提升了很大一塊,長鏡頭,遠鏡頭,航拍,夜視,紅外線,各種鏡頭語言在這裡應用的遊刃有餘,就是利用了這樣的鏡頭語言,把電影的藝術性做了提高。夜晚進入隧道前和隧道之後的主觀視角和第三方視角的切換,讓我們體會到了實戰的緊張和事情不可控下人們的不可控的狀態。這部電影,一這樣特殊的題材,進入今年各大排行榜,實至名歸,這樣的調性,娛樂性,觀賞性,藝術性都十分優秀,實力權衡下演員的表演顯得不那麼突出,幾個主角有特點的表演,就像影片的另外一條線索一樣,作為幫販毒集團販毒的警察來說,他的死去,給他的兒子和妻子內心留下來巨大的陰影,但生活還需要接續,還是要去踢球,還是要繼續活下去,不是么?2015年12月28日 天津推薦閱讀:
※有人看過張元導演的《看上去很美》嗎?怎麼評價?
※《勇者行動》這部電影怎麼樣?
※近十年來有哪些電影在上映時評價一般或爭議較大但在未來有可能被奉為經典?
※如何評價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追隨》這部電影?
※《武林外傳》里的葵花派究竟是什麼門派,在江湖中處於什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