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不該說上海話嗎?

看了知乎上諸多評論,徹底無語了,上海人在上海說上海話居然被說成排外,電視節目主持人用幾句上海話調節氣氛被要被投訴攻擊。我想問,有些人懂不懂求同存異,客隨主便。現在已經不是我們上海人包容外地人了,而是我們要求求外地人在上海包容上海文化了

——————————————————————————————————

對樓下的某些答主我表示徹底無語,既然是討論問題,那麼誰都可以預存立場,畢竟立場不同角度不同。但是連網路的基本道德都不守,恐怕要不是知乎已經呼朋喚友巴不得對我人肉而後快了。

說句不好聽的,我接觸外地人越多越不喜歡外地人這個集體,身邊和我類似的人很多。誠然外地人中有不少知書達理,溫文爾雅,舉止大方讓人一見就新心生好感。甚至我在求學時覺得大多數的外地同學比我更加優秀。但是更多的卻是不懂禮貌,自私自利,自我中心之徒。

現在上海魚龍混雜,五湖四海都來到上海,大家在一起工作,我想基本沒有人會因為不會上海話被惡意為難導致工作無法進行。但是下班後的生活時間,那是每個人個人的空間,上海人用上海話生活有問題嗎?下班後不說普通話是上海人的權利,既然你想要和上海人交流請說上海話有錯?別動不動歧視,一言不和就談包容。那很噁心知道嗎?你不想被歧視,不想被排斥很簡單學會上海話適應上海的生存模式就好,這很難?自己不思進取,不求進步,不願意融入上海,反說上海人排外,你是不是太自我為中心了?評論里有人說這是逆向歧視,有人認為這是道德捆綁,我個人很贊成。

為何北上廣20年前本地外地矛盾並不激烈,現在卻愈演愈烈,一方面誠然是超過了城市負荷,一方面外地人自己就是白蓮花瑪麗蘇嗎?任何事情都是雙向,眼睛老是看著別人的人,最不值得同情和包容。批評別人的時候,先問問自己做得如何。

————————————————————————————————————————

再補充一點內容,對於某些說語言就是用來交流的,我建議你們去看看我是演講家第一季馬來西亞華人談華教。我是演說家第1季 20141004 馬來西亞華人談華教 征服魯豫 當然某些東方不敗也建議他們看一下


作為一個在上海定居和生活的外地人,支持上海人說上海話。

一來從無私的角度來說,我在上海混一口飯吃,擠佔了本地人的資源,理解一下本地人,無可厚非。

二來從不偏不倚的角度來說,有個道理大家都懂,是人適應社會,不是社會適應人。既然上海本地上海話講得還是很多,那我當然要支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從自私的角度來說,上海人說上海話再好不過,你知道多少外地人因為聽不懂,放棄了來上海?君不見北京現在人山人海,就是北京話好懂所以大家都去了啊!


我想對來到上海的外地朋友們說,外地人真不是貶義詞。想要噴這一點的朋友們,我只想請問,外星人是貶義詞嗎?

然後,上海話沒有多麼高大上,沒有到人人必須會,人人必須說的程度,所以在上海你不會上海話,不說上海話,沒問題啊。我們有普通話,交流起來沒有問題啊。

再然後,既然不應該強迫別人說上海話,那麼強迫別人不說上海話是不是也不好。別人會說啊,這是人家家鄉方言啊,為什麼不能說。我們如果去美帝遊玩,美帝人民和我們說英文不說中文,難道我們要說美帝人民排外嘛,說美帝瞧不起我們中國?這邏輯不好吧。再者說,如果你明明表示聽不懂上海話,對方還一個勁的說,那隻能說明,對方其實並不想和你交流,或者就是腦子有坑,並不能代表我們廣大魔都人民的意志,真是不好意思了。

說實話,我經常看到路上有熱心的老大爺老大媽操著濃重上海口音的普通話,和別人聊天或者幫指路什麼的,雖然他們說的很費勁,聽著也挺費勁,但是很可愛的老人家不是嗎。

最後說說,自己。現在才大學,學校里外地小夥伴不少,所以他們只要在場,我們一般都會說普通話。當然,他們也會和我們學一點點上海話,比方說…冊那…他們覺得很帶感… 嘿嘿大家懂的就懂。

最後,怎麼能愉快的發現和自己聊天的陌生人或者不熟的人是上海人呢,直接上滬語太粗暴了,萬一人家聽不懂可能會尷尬,我的辦法是這樣的,就是在普通話里摻幾個上海話的詞,讓對面知道你是上海人,然後對面如果是上海人一般也會有所反應,這樣就能愉快聊天了。如果沒有反應,不還是能愉快聊天么。


上海人開腔用默認本地語言完全ok。

問題有很多:

一、上海人剛上海話時候的表情,會讓外地人覺得是在議論自己。

二、上海話不好懂,不好懂的方言會讓外地人緊張,覺得上海人搞不好是在罵自己。

三、做一個大型的市井城市。上海大媽的確喜歡啰外地人,北京這種大媽也不少。城市其實都這樣。只不過城市這麼大,語言這麼生僻,更容易讓外省人有不安全感。

四、外地人玻璃心。


提這個問題的人的timeline是這樣的,

看來他提問主要目的為的是激化地區矛盾,我這答案算是白答了。

作為一個上海人,談談我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從小在學校說上海話會被高年級的「執勤員」抓住,然後給我一張「抄報單」,然後進行扣分。這張「抄報單」會被送到我所在班級的講台上。班主任看到後,會對我進行教育,如果不行就叫家長,進行深入的洗腦。

在上海,無論去什麼地方,停車,購物,吃飯。做任何事情,都是普通話,一旦說了上海話會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的。另一方面也生怕讓對方感到不適,說我抱有歧視來著。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稱呼從其實省市來到上海的朋友們,因為外地人這中性詞在上海是貶義詞,帶有極大的侮辱性。

所有我外地的朋友都會說,你不像上海人。不,像。只不過我不像你們腦海中被藝術加工過的上海人。

我不呼籲任何事情,我也沒有覺得上海話多重要。只是覺得,作為一個上海人,有時候活的很委屈。但是生於這個城市,想來我也已經從中獲得了太多,這些委屈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至於上海話,有或者沒有都無所謂,本身語言的主要作用就是溝通,傳播什麼本土文化,我覺得這類作用太牽強附會了。格局大一點來看,只要中國的文化還在就行了。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該不該。

其實題主要的不是答案,你要的是有人來認同你的觀點,因為你心裡早有了答案。恰恰我不認同你的觀點。

上海自詡海納百川,那麼不如多包容,多忍讓,做得海派,大氣一些。和外地的朋友在一起,對方不向你學習上海話就不說。和上海的朋友在一起,大家願意說就說,不願意就不說。和家人在一起就別說普通話。

會說兩句上海話,表達出你是上海人這個地域標籤並不能證明什麼,反倒是說明你心中的自卑和怯懦,需要這個城市來為你撐腰。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考慮吧。不要因為這種莫名的堅持而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上海話可以是本土文化的某一方面的表達,但是本土文化的載體永遠是這個地方的人,上海人才是上海文化的全部。


謝邀!

沒有規定說在上海不許說上海話,有人這麼想,但是題主你犯得著為了腦子不清楚的人的昏話花那麼多工夫么?

你繼續說你的上海話好了,我就是逢人盡量說上海話的,除非我明確對方根本聽不懂。


那些人都是變相歧視,題主無視即可


突然感覺全中國方言裡面,上海話混的最差啊


上海人當然應該說上海話。

我外地來滬落地多年,和本地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也經常會我說普通話她說上海話,交流愉快。遺憾的是我不會說。

這兩年感覺上海話大環境不大好,周圍說上海話的人少了,直接導致我滬語聽力下降。最近下載了「老娘舅」劇集,複習鞏固我的上海話聽力 ^_^ 這可是我當年努力練習上海話聽力的最愛教材。


在上海的那兩年對上海話還挺感興趣的,但是實在聽不懂。上海話對外地人來說太難了。在上海呆了十年的外地朋友講上海話,我還是覺得很彆扭不好聽。

上海能多舉辦一些上海話普及班就好了。還是說有的,只不過我當年沒有找到?其實這樣是雙贏的啊。上海人可以藉機保存和推廣本土文化,外地人可以領略到上海方言中蘊含的民俗和文化。而且就算外地人學不會說,也能聽懂一些,有利於雙方交流。

其實我真心支持上海人保留本土文化,那是很珍貴也很有意思的東西。

對於那些說「講普通話就更加有利於外地人冒充上海人」的,您就當我啥也沒說吧。


經常到出差的人,初到上海已經感覺交流問題了,很多人都說上海話,作為東北人感覺比聽英語還蛋疼,但是還是支持上海人說上海話,畢竟文化一部分


看到一些「不如全世界都講英語好了」的言論,心裡有些不好受,就來補充一下。根據實際情況討論問題吧,這種話我看了,真覺得有點像小孩子的賭氣話。在現在的上海,在現在的全國,能「用英語交流」的人有多少?在上海這個外來人口那麼多的大城市,能「用上海話交流」的人比例大不大?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普通狀態(也就是默認狀況)下應該使用哪種語言,才是合理的。進一步幻想一下,如果全上海幾乎所有人都能用英語交流了,只有小比例的人能說方言,你認為默認狀態下該說什麼話?在這種狀態下堅持逢人說方言,你怎麼看?

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多樣性。但統一性跟多樣性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我們只是需要一個適合的度而已。激怒大家的永遠多是極端情況,對這些極端情況的應激反應不應是站在另一頭的極端上,而是反思適合的刻度在哪裡。

題主我看你的評論有點激動,多說兩句,無意教育跟冒犯,望多多包涵。

以下為原答案:

可能有些偏題吧,我是廣州人。類比粵語跟上海話吧。

個人是認為單單就「在廣州說廣州話被說排外」確實有道理。作為一個外來人口特別多的大城市,跟陌生人說普通話是禮儀的一部分。個人和身邊的朋友都習慣先說普通話,如果對方聽不懂,再說一遍粵語。當然,如果跟朋友或家人說方言卻被指責,那當然是不合理的。同樣的地方電視台說一句方言被投訴,我也只能說哪裡都有玻璃心,哪裡都有矯情的人。

強調一點想法吧,「在上海講上海話」或許真的不再理所當然了。語言為的是交流,「在上海講上海話」的底氣是「在上海的人大多都講上海話(也就是從前外來人口不多的時候)」而不是「上海話是上海的方言」或「說上海話的人(上海人)是這裡的土著居民(擁有者?)」。

當然我希望上海話不要消失,就像我們廣州人之間也會說粵語,聽老一輩說有趣的諺語和特色說法。我們面對陌生人說普通話,也是為了為廣州爭面子,廣州排外的說法流傳太久太廣了,而對於一個大城市,「包容」是一個好詞。

或許真的應了那句俏皮話:喜歡就會放肆,但愛是克制。


因為工作關係,時常要全國各地跑

然後發現一個挺有趣的現在

在全國的大部分城市,只要你不對人明確說我聽不懂XX話,那麼對方無論是司機還是營業員還是路人甲,對你的默認語言必定是當地方言

而只有在上海,只要不是主動對人說上海話,那麼默認語言必定是普通話,所以常常會發生兩個上海人在用普通話交流了半天之後,突然反應過來說,阿拉為撒伐剛上海話?

如果在自己家鄉不能說家鄉話,那麼這一政策必須推廣到全國,而不只能上海執行


只要做到在當地方言類電視節目中加普通話字幕,以及在別人顯而易見的聽不懂方言時改用普通話交流就好了啊……其他情況下難道還要管別人怎麼說話了?


其實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只是我自己還是堅持非工作場合多說上海話。其他的就不評論了


在自己的家鄉憑什麼不能說家鄉的方言?因為聽不懂?我真的好想說,聽不懂關我卵事,或者,那就別來,然並卵,一定會被罵排外,看不起外地人,上海人滾出上海!想想我4歲的小侄女連句完整的上海話都不會講,在自己家鄉也活的這麼憋屈的大概也就上海人了,還要怎麼樣?要麼你們來做上海人算了,反正我的小孩生出來我是一定要教他講上海話的


不帶私貨地說,方言肯定是會死的,現在我們做的,都是在儘力救,但是肯定還是會死,死的快慢而已,原因應該有兩個,有人想到別的可以補充,

一是媒體技術的發達,從紙張和口耳相傳進步到電話和無線電我們用了幾千年,但是從電話和無線電進步到網路多媒體,我們用了不到一百年,下一次媒體革命會在何時到來?我不知道,但一定會再次震驚我們,方言在這個過程會逐步被瓦解,這是必然的

二是交通技術的發展,曾經上海還有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說法,因為當時沒有大橋,浦東浦西來往全靠擺渡,極為不便,再看現在,住在蘇州,每天買張高鐵票來上海工作的人多的是,盞茶功夫便到了,和前面第一條一樣,當交通技術使空間上來往的成本(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降低到低得可怕的水平,方言的根基也就沒有了

當交流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方言的衰退就是大勢所趨,甚至不同語言也會被兼并,這個可以看蒙語和滿語在蒙古族和滿族裡的現狀,蒙古語年輕的一輩越來越少說了,而滿語根本就是鳳毛麟角了(新疆是因為民族矛盾,西藏是因為交通和網路還是不夠發達),其他的苗族彝族之類的語言境況也差不多。

當交流水平到達極其高的水平,全世界說一種語言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可以暢想一下,雖然可能我們這些學語言專業的就要失業了

-------------------------------------------------------------------

這個題主是帶著答案來問問題的,不多說,有興趣可以去翻他的回答記錄,呵呵噠,認認真真寫回答的都被釣魚了,人家就是來引戰的

----------------------------------------------

結論先放出來:上海已經不可能把滬語做到粵語在本土的地位了。

利益相關:上海土著大學狗

-----------------割---------------------------------

曾經滬語在上海的地位可以說比英語還重要,改革開放前英語在中國幾乎卵用沒幾個,除了有限的外交,根本用不到,此時滬語在上海的地位相當高,加上當時社會人口流動較少,來上海長期住的大都會學出一嘴可能不太標準的滬語,至少聽懂沒問題,甚至會被帶成滬普,改革開放後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滬語在上海相當實用,問路買菜簡直刷好感度。

那麼滬語的地位為什麼開始崩潰呢?

這就不得不說到被上海人喊打喊殺的某書記的推普行為。

我個人雖然是上海人,但是覺得,也許這次推普,可能沒錯,可能利弊各半吧。

你說為什麼粵語現在依然強勢?首先因為有香港,這是一個非常強力的支持,語言的普及度是由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做後盾的,香港有錢嗎?有錢。香港文化輸出厲害嗎?你們誰小時候沒看過港片,沒聽過粵語歌曲?就是這個道理。其次是什麼,你說北上廣深,北京去掉,深圳是純移民城市,滬語,粵語,難度應該差不多吧?但是你看看上海的外來人口是遠遠大於廣州的(以省會舉例),更加上,來粵的有很多,甚至可以說大部分是以福建廣西兩個省份為首,與粵地共享相對相似的文化的背景,而上海真的是五湖四海哪裡都有,江浙的可能還容易理解海派傳統,那麼對於北方,甚至是粵閩,可能差距就要大的多了,尤其是北方,以央視為首的媒體基本出個小品,裡面的上海男人形象都不太正面,春晚要是出個小品,凡是有上海男人,必定娘,必定平翹不分(前後鼻音分不清是真的,不過這是南方通病),由(冊)衷(那)感(娘)謝(則)你(比),現在這一輩上海人誰他媽這麼說話啊!

好,扯回來,由於外來人口數量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外來人在粵更容易融入,被同化,而上海實在是消化不了,當然如果你長期居住,兩代乃至三代後應該也是純得不能再純的上海人了(我大學的一位老師祖籍洛陽,到她這一輩現在開口也嗲得不得了了)。

所以我為什麼覺得推普有道理,原因就在於:

上海已經不是上海人的上海了!

上海已經不是上海人的上海了!

上海已經不是上海人的上海了!

原諒我現在爪機找不到數據,但是現在的外來人口相對於所謂的本地人口,真的龐大太多了,數倍都不止,所以我認為推普真的推的有他的道理。

推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犧牲上海本土文化,換取把上海資源配享全國化,從而起到最快速拉動經濟的作用。

我現在人在廣東湛江(玩耍),我對這裡的最大感受就是普通話好爛!無論是小孩還是中年人,還是老人,我都覺得聽得很費勁,能溝通但效率實在不夠高,但在上海現在絕對沒有這種現象,我是95年的,我這一輩的普通話絕對夠好,前後鼻音分不清沒辦法,但是平翹舌音絕對沒啥問題(會有影視媒體上的印象主要來自老一輩人,他們的普通話真的差不多那樣),應該說80後開始基本都沒啥問題了,這就給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但這樣做的代價大家都懂,就是方言和文化的消亡。

我不覺得我們要死守所謂文化,所謂傳統,外來人口的湧入給上海的幫助是巨大的,上海大量吸收外來人口對中國的幫助是巨大的,我這個人比較庸俗,喜歡向錢看,真的搞KDS那種愚民論壇口中「上海人的上海」,我是不樂意的。

老子構建的一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美好嗎?美好,但我不想要這樣的社會,因為它不可能存活,人永遠是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的,能夠安於雞犬之聲相聞的人是因為沒有過過交通便利,購物方便,工作機會多,市場機制完善,服務業發達的生活(這都是現在上海的優點),沒錯,上海現在走在變成大號深圳的路上(方言文化消亡,大量移民加入使得城市本身的色彩越來越淡),沒錯,這真的是一件可惜的事情,但套用legal high 里的一句話,這不就是人類的本性嗎?

-----------------再補充一下題主的問題

跟上海人說話,用不用隨你,我跟小夥伴之間是都用的,誰一開口突然變成滬語,大家也都會默契地改成滬語,雙語無縫切換。

跟外地朋友,看情況,也不是沒有把滬語學得本地人都分不清的人才,但是不會的,肯定不會開滬語的,腦子瓦特了才這麼干

外地朋友良莠不齊,玻璃心的看到有人用上海話聊天馬上不爽,對於這類人,我想說:

上海人之間在上海用上海話聊天,關你他媽屁事啊,愛來來,不來滾,別他媽太矯情,又沒在罵你,自己骨子裡不正,疑鄰偷斧看誰都覺得在歧視自己,怪我咯?

咳咳,剛剛手機是我弟弟在玩。

最後強調一點:

越封閉的地方越排外

越封閉的地方越排外

越封閉的地方越排外

上海現在無疑承載著全國最大的外來人口流入,你讓我們怎麼排外,一個打十個么?KDS和廣場舞大媽的姿勢水平,你看看笑笑就好了,社會也已經不是由他們說了算。

不信你去陸家嘴做個人口調查,專找西裝筆挺的小白領,你看看本地人的比例才多少?


說點大家沒考慮到的事情。

如何確定「上海」的概念?一般人認為的上海是近百年來由江浙移民構成的海派文化,他們之間形成了所謂的上海話。然而,在現在的上海直轄市行政範圍內存在著其它的屬於吳語體系卻又讓說滬語的聽不懂的語言,如崇明話,金山話,奉賢話等。這些上海遠郊的方言形成時間遠遠早於上海話。比如崧澤有6000年前的文化遺址。這些地方的方言保存著大量的古漢語文字(比如有個鎮叫錢圩,方言圩念yu,而這個音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找不到,因此當地發起運動改稱新華字典里找得到的wei,其實古漢語詞典裡面有這個yu音),而上千年的歷史遠比一般意義上的「上海」長得多得多,卻又往往被忽視。由於文化差異,這些地方的人對「上海人」的身份認同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說滬語的人,以中老年人為主,可能會對這些同屬上海行政範圍內但是說著不一樣方言的人有一種優越心態。近百年來形成的海派文化一直是強勢的,衝擊著這片土地周邊的土著文化,因此以當地非滬語方言為母語的上海人往往會努力改掉本地口音來適應滬語,使得自己像個一般意義上的「上海人」。

也許我說的這些有些文不對題,但是這些式微的非滬語上海方言在滬語和普通話的夾擊下一直生存在當地的文化形態里。我只是指出一般會被「上海」二字所忽略的事情。


很多人說方言的形成,是古代交通不便,人生活的環境比較閉塞才產生的。現代人口流動大,交流頻繁。方言退出歷史舞台是必然,看似很有道理。

但只要是生物,就會有個性。不可能像機器一樣模式化。在推普階段,因為環境不穩定,所以口音不會有所發展,而以標準語為標準。等到環境穩定了,口音就又會進入自行發展的階段。舉個很多人都有體會的例子來說:每個大學寢室或者QQ群的小集體內,都會有些「你知我知而他人不明覺厲」的笑點。小集體之外的人是很難理解他們的笑點在何處。各行各業也是如此,會自然形成大量的行話, 黑話。英語中的縮寫、專業術語更是將此發揮到了極致。


語言是由辭彙和語法組成,只要給一個時間,辭彙以及發音開始變化之後,不管你來自哪裡,只要生活在一起表達習慣也會趨同,這引起了語法的變化。然後量變引起質變,久而久之,統一起來的口音,又會往個性化發展出新的方言。

所以強制統一口音,是不可能的。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說什麼話得看是跟什麼人說。如果對方聽得懂,那麼你可以講上海話。如果發現對方聽不懂,就得改說普通話。

至於那些說什麼在自己家鄉憑什麼不能說家鄉話的,真是夠了。

你們和老外交流的時候,下意識的都會用英文,生怕人家聽不懂。我是中國人,在中國憑什麼講英文?如果別人聽得懂中文,用中文交流也無妨。

溝通是雙方面的。用特定的語言來設置障礙首先就是不友好的行為。

如果題主提到的那些人只會講上海話,不會普通話,大家也可以理解。

至於題主說的電視節目里嘉賓偶爾講一兩句上海話,其實無傷大雅。可能這個節目的受眾大多數是能聽懂上海話的。如果受眾大多數是聽不懂上海話的,一兩句上海話也不大會影響觀眾對整個節目的理解。

交流的目的是為了傳達雙方的思想,如果因為語言不通導致交流失敗,要麼是放棄交流,要麼得配上翻譯了。


對你的同胞,交談時說他能聽懂的話是基本禮貌。上海不僅是上海人的,更是中國人的。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在各地之間的文化、人口和經濟交流中,文化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故意說同胞聽不懂的方言就是沒素質的表現。


推薦閱讀:

為何許多人願意去學習粵語?
現在的方言里保留了哪些古漢語中的用法?
為什麼大多數方言聽上去很土,而粵語不會?
杭州話為什麼與周邊的吳語差距特別大?感覺跟南京話類似,很接近普通話
漢字文化圈內的親屬輩分關係用字是否不規範?

TAG:上海 | 上海話漢語方言 | 方言 | 吳語 | 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