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遍數最多的文章是哪幾篇?為什麼有必要重讀好文章或好書?


來發發牢騷,不怎麼切題,就說說讀書這件事兒。

我會說是《道德經》,一來確實對我影響很大,二來看起來逼格也高。

問題是,其實對我影響很大的書,現在說起書名來,都有一些扭捏,因為其中一些就是所謂的暢銷書,書店會擺在最顯眼的地方,用很刺激眼球的書名和腰封吸引你購買的那種書。

這幾年下來,被知乎看不起的暢銷書,真讀了不少。

我看書不挑,確切的說,不敢挑,很多經典和好書讀第一遍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完全沒有讀懂的基礎,需要多年之後重讀,方知真是好書。

人和書要說基礎和緣分,你水平不行,遇到好書也讀不懂。

人水平不行的時候,就要讀水平沒那麼高的書,雞湯也罷,暢銷書也罷,適合的,才是好的。


讀書有階段性,文章也一樣,別人認為很好的書,不見得你會覺得好,因為你不是別人。現在知乎非常反感雞湯,對暢銷書也不友好,我覺得也對也不對,很多時候,當你幾乎一無所知的時候,一下子給你一本經典著作,你讀的下去嗎?消化的了嗎?這時候要是有一些通俗易懂、給你信心的暢銷書,讓你學習一些基礎和皮毛,不是也很好嗎?

說的專業一點,上來就到恐慌區,真的好嗎?真不會嚇到自己,讓自己感覺:哇靠,完全不懂啊,看來我根本不適合這個領域巴拉巴拉……嗎?

你要去讀,然後感覺是否有效,這才是讀書的好辦法,經典和高大上的書籍是未來的目標,如果你拿起來看了半天發現看不懂,那還是不要強求的好。

總覺得知乎過於追求高大上,卻忽略了很多人其實並沒有閱讀經典的基礎,甚至從實用角度出發,也沒有閱讀經典的必要。

------------------------------------------------------------------------

好了,舉個例子,胡言亂語,政治不正確。

前幾年讀了一本《社會不教,精英不講,坎兒還得自己過》,看看書名,絕對沒有逼格,但是裡面的內容,卻並非沒有益處。

就把作者自己寫的序言的一部分引用過來吧。

《社會不教,精英不講,坎兒還得自己過》

劉如江

午後小憩,望著窗外明媚的陽光,和綠油油的草地,再看看那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一花一木,心中頓時舒暢了許多。緊張而又充實,不乏愉快和難忘的五個月時間快要結束了。與其說是在寫作,倒不如用悟道來表述更為準確。在這個過程中,我一邊寫作,一邊跟朋友互動,並進入了一個悟性的井噴期。很多模塊、很多道理,在腦海中快速發酵,並進一步融合貫通。三十餘年的人生經歷,以往所學的各種知識,自己遍嘗的酸甜苦辣,體驗過的人情冷暖,以及親友們的人生沉浮,在邏輯上都已經初步打通,太多的事情不再迷惑。

回顧自己職業生涯,已經有整整八年的歷史了。八年時間,在人生旅途中不算短也不算長,但足以成就一些事情,毀掉一些事情。八年是一個什麼概念,是抗戰取得勝利所花的時間,是美國贏得獨立戰爭所用的周期,可以支撐讀兩個本科專業,也可以支撐一個人脫胎換骨煉就高手。可這八年對於我來說,充滿了太多的痛苦、彷徨、奇遇和收穫。以前看到某些傳奇故事,老是感覺胡編亂造,不太真實,人生不會那麼複雜。想想自己來時路,終於體會到,現實往往比傳奇故事更有傳奇色彩。感謝這個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徵的偉大時代,你給了我太多的養分。

一、世家精英扎堆的密碼

近些年來,「富二代」、「官二代」、「窮二代」,這些概念在媒體上到處充斥著,似乎成了社會不公的一個腳註。在平民百姓當中,也廣為流傳著「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的樸素說法,並在某種程度被奉為真理,似乎也有太多的案例可以驗證。這是人類社會的真實情況嗎?!我還真的探究過這個問題,查閱過相當多的資料,看過很多人的家譜。在這裡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富七代」、「官八代」、「窮九代」的現象,在古今中外都並不鮮見。在我國,多少代都出過國家棟樑、學界泰斗,或者商界奇才的家族,就有聞喜的裴家、龍川的胡家、旌德的江家、紹興的俞家、湘鄉的曾家。在西方近現代,名氣比較大的世家,就有羅斯柴爾德、洛克菲勒、肯尼迪、羅斯福、布希。而日本數百年的商業史中,這樣的家族似乎更多,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就有三井、住友、岩崎、安田、小泉。

這些世代輝煌的家族我們暫且不說。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如果稍加觀察,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精英子女成為精英的概率,要遠遠高於平頭百姓。北方廣大農村中有種可能並不是很精確的說法,講的是地主世家的後代,在近三十年的時間內,整體上的發展情況要遠遠好於貧下中農的後代。最近幾年,媒體上報道過一個現象,就是清華北大等國內一流高校,本科入學新生,家庭出身良好者的比例逐年升高。好事者還做了一項統計,並粗略發現,無論歷史還是現實當中,大多數精英的家庭背景,都還不錯。我在此特別聲明一下,我並不認同「血統論」和「精英論」,並不認為人類在生理和智商上存在多大差異。而旨在以一種較為科學的態度,去探究此類現象背後隱藏的密碼。

面對這種現象,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人脈,還有人會想到風水。家族枝繁葉茂、相互聯姻,從而使得人脈資源較為強大,當然是其中重要原因,但光靠這個還不足以確保家族長盛不衰、英才濟濟,而有更深層次的因素在發揮作用。而至於風水一說,流傳甚廣,謬誤甚多,缺乏科學依據,不足為憑。至少靠我目前的智商,還是理解不了這個東西。這些年我一直在苦思冥想,大量查閱資料,並跟一些前輩和大師探討過。漸漸明白了其中的奧秘。

其實這並不複雜,就是他們有一套更加切合實際,由理念、習慣和方法組成的模式,在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套系統的東西,在世家和精英圈子當中,有著一定的傳承,並成為了一種常識。而普羅大眾,恰恰對此知之甚少,一些理念似是而非,某些習慣令人生厭,很多方法不得要領。非常耐人尋味的一個現象是,在很多情況下,切合實際並具有相當可操作性的理念、習慣和方法,是個完整的體系,而錯誤和荒謬的理念、習慣和方法,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上的確存在著信息鴻溝。一些有助於你事業長足發展的道理,有人中學時代就明白,有人上大學之時開始知道,有人畢業五年內懂了,有人到了三四十歲才領悟到,有人五六十歲還是懵懵懂懂。悟道不分先後,但悟的晚了,會喪失太多機會,也許只能向兒孫講講了。可是這也並不現實,因為你沒有成功過,成王敗寇,兒孫很有可能既不聽也不信。如果在年輕之時,有人能夠系統向我們傳授這些東西,最起碼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二、成功背後有序可循

對於世家子弟和精英子女,適合事業發展的一些東西,可能不需要刻意去教,從小目濡耳染就懂了。特別的家族,可能還會把人生經驗,整理成書世代相傳。社會上流傳的各種「家書」、「家訓」,也只是這種傳承體系中最為表象的形式,更多有價值的事實上仍處於秘傳狀態之中。我是出生於「九代窮」的農家子弟,雖然一路走來,也曾讀過重點大學,在一些還算不錯的單位干過。但適合事業和人生髮展的很多道理,無處可學、無人能教,自己天資平庸,甚至不明白世界上竟然還有此類系統的知識。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吃了太多苦頭,別人吃一塹長一智,而我則是吃十塹長一智。當然也有好心人看你可憐,偶爾蜻蜓點水般點你一下,也就僅此而已。一則你一下領悟不了,二則也不成系統,基本於事無補。

實在是太害怕失敗了,尤其是害怕一輩子都那樣下去,也不願意接受命運安排。自己就不斷梳理以往的每一個細節,拚命琢磨周圍親友老鄉們的經歷,找命運比較曲折人物的傳記來看,並對自己以往的一些觀念進行系統反思。終於開始慢慢突圍,步入了良性循環,領悟的東西越來越多,領悟的速度越來越快,算是暫先穩住了腳跟。回顧一下,非常後怕。在悟道的過程中,我所有的想法都做了記錄,本書內容也是我這八年來「滾動式悟道」的提煉和總結。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根本不算什麼,但我自己還是嚴肅的、認真的,可能也屬於敝帚自珍吧。

每每看到家庭出身非常普通的朋友們,仍然像我當年一樣,被太多似是而非的東西誤導著,在泥淖中痛苦掙扎,心裡就很不是滋味。也許同類,或者是曾經的同類之間,更容易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於是就有了一個想法,把自己的階段性人生經驗和體會,梳理成書公開出版,與更多的人分享,給仍處於迷惘之中的、來自於社會最底層的奮鬥者們,帶來一點點啟發。本來打算準備地更充分一些,等我退休之後再行總結,但看到太多缺乏職業生涯發展常識的朋友,實在於心不忍,先把目前已經領悟到的公開出來,變成社會公共資源。

我這裡不是要推薦書,當然這本書不錯,買了你也不虧。我想說的是,適合你的,才是好的,不是高大上,不是經典名著才是好的。

從一本書中,一篇文章中找出它的毛病,很容易,知乎聰明人太多了,挑毛病簡直不要太犀利,問題是,你到底是來挑毛病的還是來學習的。

適合你的,才是好的,哪怕適合你的很low,看起來一點逼格都沒有。

附上應該就是知乎看來的一句話,結束牢騷。

1943年,徐復觀時任陸軍少將,這一年他受到蔣介石的器重並成為高級幕僚。徐復觀讀到了熊十力獨創的新儒家哲學體系「新唯識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發了從師之意。正好此時,熊十力也在重慶梁漱泯先生主持的勉仁書院教書。徐復觀便試著寫了一封信,表示了仰慕之情。不幾天,熊十力便給他回了信。熊十力說到後生對前輩要有禮貌,批評徐復觀來信字跡潦草,誠意不足。徐復觀立即去信道歉。經過幾次通信後,熊十力約徐復觀來書院面談。

徐復觀第一次去見熊十力,是身著陸軍少將軍服。徐復觀向熊十力請教該讀點什麼書,熊十力向他推薦了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徐復觀說這本書早已讀過了。熊十力面露不悅之色,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

過了一段時間,徐復觀再見熊十力,報告《讀通鑒論》已經讀完。熊十力讓他談談心得,徐復觀就談了許多對王夫之的批評。

熊十力還未聽完就開始破口大罵: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鑒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多年後,徐復觀回憶到: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恐怕對於一切聰明自負、但並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近年來,我每遇見覺得沒有什麼書值得去讀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聰明耽誤一生的人。

以上。


我和有些朋友的觀點不同。

好些書我都不止讀過一遍,總有一些本書每年或每隔兩三年都要重讀。重讀的文章也很有一些。為此,我用豆瓣日記來保存那些我總會重讀或回顧的文章,找起來方便,也便於與人分享。

我的瀏覽器最重要的文件夾里收藏著數篇會反覆重讀的文章,不同的階段收藏的文章不一樣。比如現階段(這個階段會比較長,比如數年甚至更久)我就收藏著這樣一些會反覆重讀的文章:
最可貴的財富不是尋找得來的
真正要尋找的是那些充滿了熱情,希望做出點成績來的人
Netflix這家公司正在顛覆HR:我們只雇「成年人」
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鄒欣:駑馬的自白

這些文章的題目就會給我強烈的提示,會不斷提醒我這些我前進的路上不可缺少的理念,如:

最可貴的財富不應是尋找得來的,而是等待而來的。因為人不可能憑藉自身力量找到它們,倘若人去尋找這種財富,那麼將在那裡找到假財富,而人並不善於區別這種虛假

薇依的這一理念我十分認同。經常有人問我是怎麼找到侯捷鄒欣吳軍這樣的好作者的,我說,不是找來的,是等來的。但是我沒有靜態等待,在等待的過程中,我一直都在努力做好手上的事情,同時保持對環境變化的警醒,如此時運到來時,才有可能抓住機會。

在做我是一隻IT小小鳥 時,直到最後一刻都在組稿,但書里的作者幾乎是一個個送上門的,我看到了他們,然後就約稿了。這次做小小鳥的升級版,我也不著急,饒有興味地一個個看,而且保持以往的習慣:看我看重的人會關注哪些小小鳥,因為這一定是沒錯的。若他們不關注誰,那也多半沒錯。我會牢牢記住這些傑出的人給予的微妙的提示。現在,我拿到了一份很好的稿子,就完全不是我自己找來的,因為在我的約稿計劃中,從來都沒有設想過這樣一位作者。是作者自己出現在我的眼前,我覺得這人很有意思,越來越覺得他有意思,就試著約稿,他開始寫了,沒想到他寫的那麼好。暗時間 的作者劉未鵬看了這份稿子,對我說:周老師,有了這樣的故事,第二版小小鳥,我看好。

韋爾奇曾經對那些受過多門學科教育,有著多個學位頭銜的簡歷十分偏愛。 //後來發現:有些人不能集中精力在某一項業務上,容易散漫,不願承諾,缺乏對任何一件事情的緊張與熱情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遇到太多這樣的人:容易散漫,不願承諾,缺乏對任何一件事情的緊張與熱情。——遇到這樣的人,就會空耗自己的力氣。記得和一位我尊敬的朋友談到我們共同認識的A,朋友嘆氣:A挺聰明,但壞在被聰明誤,他總是沒法真正緊張起來,缺乏對事情的熱情。 於是,我把A當成一個模板,反覆體會我遇到的人是不是又一個A

只僱用、獎勵和容忍「成年人」。你能為員工提供的最佳福利,不是請客吃飯和團隊活動,而是招募優秀的員工,讓他們和最優秀的人一起工作!

我在尋找作者時,已經在運用上述這條原則,但曾經的我在團隊中沒有遵循這條原則,招聘員工不是看心智成熟度,而是看學歷等,損失不小。慢慢地發現,只要在任何需要達成有效合作的領域,堅持與心智成熟的明白人合作,結果便可預期。長久穩定的親密關係,也只能在彼此都是心智成熟的人之間建立。於是,當你發現對方心智不成熟時,就不會白花力氣維護彼此的親密關係,更會對有可能進行的合作大大提高警惕,甚至放棄合作。

是哪些重要的道理幫助了我呢?我非常幸運,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是黃金法則。你們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我看來,無論是對律師還是對其他人來說,這都是他們最應該有的精神。總的來說,擁有這種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夠贏得許多東西,他們贏得的不止是金錢和名譽。還贏得尊敬,理所當然地贏得與他們打交道的人的信任。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是非常快樂的事情。——查理.芒格

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想狀態。過度自憐可以讓人近乎偏執,偏執是最難逆轉的東西之一,你們不要陷入自憐的情緒中。我有個朋友,他隨身攜帶一疊厚厚的卡片,每當有人說了自憐的話,他就會慢慢地、誇張地掏出那一疊卡片,將最上面那張交給說話的人。卡片上寫著「你的故事讓我很感動,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人像你這麼倒霉。」你們也許認為這是開玩笑,但我認為這是精神衛生。每當你們發現自己產生了自憐的情緒,不管是什麼原因,哪怕由於自己的孩子患上癌症即將死去,你們也要想到,自憐是於事無補的。這樣的時候,你們要送給自己一張我朋友的卡片。自憐總是會產生負面影響,它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如果你們能夠避開它,你們的優勢就遠遠大於其他人,或者幾乎所有的人,因為自憐是一種標準的反應。你們可以通過訓練來擺脫它。——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的書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我永遠也不敢說自己讀夠了,事實上,當我借這個回答再次回顧芒格的這篇講話時,我發現自己已經又淡忘了好多他的忠告,於是我把他的這篇講話放在了收藏夾中最顯眼的位置,與真正要尋找的是那些充滿了熱情,希望做出點成績來的人 挨著。

我年輕的時候,只要一出現自憐的情緒,父親就會立即制止,而我也馬上能發現自憐情緒的戲劇化表現很可笑。因此,如今,當我發現別的人也陷入到自憐中時,我會不斷告訴自己:務必和這樣的人保持距離。現在,女兒快要上初中了,一旦發現她陷入自憐,我會像當年父親喚醒我一樣,大聲喚醒她,讓她學會時刻都去面對現實,不要浪費生命於幻象中。現在我們家洗臉池的鏡子上,貼著查理.芒格的這句忠告:

軟體開發有一個階段很少有人提及,叫「death march」 。就像軍隊攻城,一隊隊士兵冒著炮火出擊,傷亡無數,但是敵人的城堡仍舊巋然不動,火力看似依舊那麼猛。硝煙中,焦頭爛額的指揮官還是下令新的士兵繼續出發,開始又一輪的march。在軟體開發中也有類似的情形,就是你每天都加班寫程序,改bug,但是bug不見少,第二天,第三天,下一周,下一個月……還是這樣。有軍事家說過,最後的勝利往往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經過無數大大小小的「再堅持一下」和「death march」,最後,有些軍隊破城而入;最後,有些軟體成功發布;最後,有些書出版了。——鄒欣

劉未鵬在暗時間中的一篇文章里寫道:

最近的一件小事證實了:如果能夠再堅持一下,結果也許就不同。

我在你做過什麼樣的堅持或者努力把自己都感動到了? 里講到,因為堅持,伯父的回憶錄《冬夜裡的春風》被列入三聯書店的出版計劃,三聯編輯告訴我,計劃今年6月出版。因為知道這位編輯是心智成熟的明白人,所以我完全信任她給的時間表。果然,書稿在她的負責下有條不紊地進展著。但我心中和伯父一樣,深感遺憾的是,始終沒有找到爺爺當年在黃埔軍校時的照片。我也知道查找不易,但我始終不曾放棄尋找的念頭。想了好些辦法,甚至還拜託李開復先生代為尋找,因為他在微博上講自己的父親也是黃埔六期的,但開復先生也沒幫上忙。

於是,我換了思路來搜索,並根據大伯講的「爺爺喜歡給自己起各種名字」來推測,會不會是大伯所知道的爺爺的名字,並非爺爺在黃埔軍校時的名字? 於是,我在搜索黃埔軍校同學名錄時,不再按照大伯給的三個字的爺爺的名字搜索,而是只在學員名錄網頁上搜索「周」——僅僅是這樣一個思路的轉變,就出現了奇蹟——原本就不該是奇蹟,這是邏輯推理的結果。我終於在學員名錄上找到了爺爺的信息:

原來,爺爺果然在軍校時的名字不是大伯給我的那個名字,而是叫周甦,字更生。大伯驚喜地說,是的,就是他! 我問,那你怎麼知道爺爺曾經用過「更生」這樣的名字呢? 大伯說,因為他1948年入讀武漢大學外文系時,曾經感到驚奇:武大校長的名字和自己父親的名字只差一個字,好相似啊!大伯說,當時武漢大學的校長名叫周鯁生!

再核對籍貫,大伯說,很多吳縣出來的人,都習慣說自己是蘇州人,但爺爺一直堅持寫「江蘇吳縣」,我自己的各種身份證件上,籍貫也寫的是「江蘇吳縣」。爺爺出生於1909年,屬雞,1926年進入黃埔軍校學習,1929年從黃埔六期炮科畢業,正好20歲。當時我們的曾祖周仲崎是鄂軍首領夏斗寅的副官長,辛亥革命他們進入武漢後總機關駐紮在武昌札珠街,所以爺爺給的通信地址就在武昌札珠街。

進一步,在朋友 @羅不特及他的朋友幫助下,進入浙江檔案網--局館政務,在浙江檔案網--檔案資料庫下面的浙江檔案網--檔案資料庫中搜索,找到了爺爺的信息,一看是有附件的,得知會有清晰的照片,於是用支付寶支付了10元後,下載到爺爺清晰的大照片。拿給大伯和爸爸看,大伯老淚縱橫。因為爺爺1949年在鎮反運動中被鎮壓,時年40歲。後來證明是錯殺了,1979年得到平反。但是文革期間,在武漢的大伯和奶奶受到衝擊,被抄家。他們倆如驚弓之鳥,把家裡所有爺爺的照片都付之一炬。如今,大伯要出版自己的回憶錄了,卻找不到一張爺爺年輕時的照片。

而今,在我敬重的朋友 @羅不特 的幫助下,不僅回憶錄能夠如願出版,我這位爺爺的同行(爺爺當年辦過報紙,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找到了爺爺清晰的照片。

我想,我能堅持找到爺爺的照片,一方面運氣夠好——同樣是黃埔學員,但是名錄上的很多人都沒有照片,爺爺卻有。另一方面,我想,應該就是我不斷重複親近那些好書和好文章,由此能夠堅定自己對人和事的看法,比如堅持找靠譜的人幫助自己,堅持不放棄值得做的事情。告訴自己:

過早退出是一切失敗的根源。

再就是,這樣的堅持,也已經成為我的工作習慣。

為此,我會繼續堅持這樣的習慣:反覆重讀好書,反覆重讀好文章。 而這麼做,並不等於就不去閱讀新書和新文章。我只是知道:偉大的心靈和了不起的頭腦,都是人類的精華,在每個時代都是罕見的,他們的思想是穿越時空的。新書或許會帶給我們新的知識新的技能,但能否帶給我們穿越時空的智慧,則需存疑。

我認識的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有反覆讀一本好書,反覆重溫一些好文章的習慣。

有朋友曾經希望我解釋一下我是怎麼理解泰戈爾的這句詩的。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試著寫寫我的理解:

最好的東西,比如我心目中最好的書(如查理芒格寫的《窮查理寶典》),都是複雜而深邃的,彙集了一個智者多年來面對複雜人生複雜事物的多方面思考,這個智者(比如芒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投資非常成功(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具有處理和駕馭複雜多變系統的高超智慧。那麼,想要理解他的智慧並能運用指導生活和工作,也需要多年的反覆實踐,而且一邊實踐一邊回顧他的思考,深化自己對他的智慧的理解,從而能更好地指導實踐。俗話說好書常讀常新,便是這個道理。

如此循環往複,方能有點滴進步。因此,怎麼可能不去重讀一本真正的好書呢? 而且越是反覆讀,越是會感嘆:最好的東西不是獨來的,它伴了所有的東西同來

而世間,堪稱「最好的東西」的書或文章(也就是人),其實從來都不多。


《道德經》

700遍

《王先生文集》二十遍
我會告訴你們王先生是誰嗎?


《魯迅文集》

摘錄了魯迅所有作品裡面比較好的。

高三大家在刷題,我在看這個。。。。

看得次數太多是有影響的。

我覺得最大的影響在於思想方面。

1.我對人性看的太陰暗。所以也更加珍惜和嚮往人性之美好。

2.思維具有強烈的批判性。所以常常傷害到親近的人。最後可能成為了陌生人。

還有較多的影響,總之,太多次數的看一篇文章會對人的價值體系產生很多影響。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最早是在姐姐的高中語文課本上讀到的。
現在還能背下來的一段話:

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前幾天看了這個問題下的一個回答:如何看待「天津師範大學吳昕怡事件」? - 沈東漸的回答

以前認為史鐵生的筆下滿滿都是宿命感,現在卻覺得他更像是讓大家能去珍惜: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


謝邀,但是書籍我極少會回頭讀第二遍,世界廣大,可以追尋的太多。如果某個困惑我沒有得到滿意的解答,通常我會找下一本書來讀。


我讀過的遍數最多的文章是

Jones, Peter W. Quasiconformal mappings and extendability of functions in Sobolev spaces. Acta Math.147 (1981), no. 1-2, 71–88.

因為這是我的科研起步文章。斷斷續續讀了兩年,不斷地體會他的想法,並且和很多其它的知識聯繫,更深層次地挖掘其背後的原因。

我研究生畢業論文就是以它為基礎的。博士階段做的兩篇大論文(一篇已投,一篇仍在檢查中)也都是從中得到一起啟發做的。【絕對不是水論文2333333】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很多時候你讀到的不僅僅是作者的原始想法,也有關於內容更深層次的自己的理解,而這些理解可能是原作者都沒有想到的。


如果詩也算的話?那麼

光月明前床
霜上地是疑
月明望頭舉
鄉故思頭低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
深情如斯,抵死纏綿。

《盜靴》
梁曉聲的小說,也是寫暗戀的,唏噓不已,男主知道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我所認識的日本人》
天涯的一個帖子,作者秋天的小葦.
非明知不可以卻動了情,最終也只能悵惘唏噓,這種感情溫柔、細膩、淡淡的哀傷


《憔悴的弦聲》葉靈鳳


《暗暗喜歡的男孩、雖然他智障》
名字既是全部劇情,已經被顧長衛挑中準備拍電影。

《孽子》白先勇


《一個人的好天氣》
負能量爆棚的感覺很真實

《風中密碼》
當年萌芽里的文章,作者劉莉娜。


《南極姑娘》每次看心都被萌化,《寒風吹徹》從高中看到大學,思考生命的冬天。


傳播學原理

推薦專業書籍的原因就是,
他讓我越來越能理性的判斷媒體傳遞出來的信息,
而不是見風使舵,上演各種逆轉的鬧劇。


特別喜歡高中學過的滕王閣序。每一次看都要忍不住讀一遍。喜歡的句子翻出來再讀一遍。一股舒心愉悅之感撲面而來,感覺像嘗到了世間最美好的食物一般可口。


《禮拜二午睡時刻》
每次看都在腦子裡改善之前製作的分鏡


《弟子規》,今年以來,每天一遍。
我希望我的閨女能守規矩,所以我需要先守規矩


克洛岱爾《雨》 奈保爾《B·華滋華斯》 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自序)》 黑塞《紅房子》 房龍《〈寬容〉序言》 魯迅《野草》每一篇 博爾赫斯散文每一篇 紀伯倫《論奴性》 紀伯倫《靈魂深處的沉默》 歌德《〈浮士德〉獻詞》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

因為總會突然回想起來一直在頭腦里揮之不去然後忍不住找出來重讀一遍。


項脊軒志


《明朝那些事》

根本停不下來……


後來得知這篇「百歲感言」是拼湊而成,只有少部分來自《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見《北方新報》文http://szb.northnews.cn/bfxb/page/1/2013-08-09/44/79051376017896515.pdf,並非楊絳先生原話。不過即使真的不是楊先生全作又有什麼關係呢?這碗濃郁純正的雞湯在很多夜深人靜的時刻幫助了我,這,已經足夠。
---------------------------------------------------------------------------------------------------------------------------------
大學四年匆匆一晃,眼看著就要畢業了。沒有什麼特別感言,大四一整年都沒怎麼在校,三分之一時間準備論文、三分之一時間上班實習,剩下的在讀書看電影,老早就想離開學校,真到了這個時候也沒什麼不舍。唯一的遺憾是身為畢業班班長很多事情也不得不推給同學們自己完成,想到這裡會覺得有些對不起班上同學。開始意識到自己與身邊室友不一樣,經歷的一些挫折、失敗、背棄讓我很長時間裡負面情緒爆棚,可這些東西無法靠外界的安慰撫平,只有不斷調整心態,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斷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給我力量最多的就是楊絳先生短短600字的《一百歲感言》,文章如下: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在東京拜訪一事無成者周樹人》
「周樹人近四十歲突然爆發,變成自己也沒有想到會變成的人:我在臨近四十歲時漸漸沉靜隨遇而安,做一個努力模仿當年周樹人的人——我終於敢做一個失敗者。 」


《西遊記》。

少年看熱鬧,青年看世俗,成年看進退,中年看禪機,老年看童心。


推薦閱讀:

中文系本科哪一門課最難?
現代詩的詩韻是怎樣的?
蔣峰的文學才華怎麼樣?
付費購買的一定是正版嗎,個人用戶的正版消費有哪些意義?
漢語、漢字、漢服中的「漢」指的是漢族還是漢朝?

TAG:閱讀 | 大學生 | 文學 | 文章 | IT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