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方言應該被淘汰」這種語言觀?

@我講舊常識

博主我講舊常識說

這就是我的語言觀:一切未在人類文化史上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語言或其方言,都沒資格進入課堂,且都應該被排斥在教育之外被遺忘淘汰。為什麼?它們除了徒增
「變亂口音」 之障礙,再無其他影響。歷史上任何偉大語言的誕生,首先是其偉大文學歷史文獻的出世。一幫上海本二逼講著土著語,還以為自己牛逼呢?


「方言應該被淘汰」,這句話充滿模糊性,註定了要引發無謂爭論。

  • 在一千年、五百年、兩百年、五十年還是什麼時間尺度來說必然會消亡?

  • 因戰爭或恐怖威脅、重大疫情、人口老化、經濟壓力、社會分層、文化歧視、教育資源不均、移民、全球化、技術革命還是什麼因素衰落?

  • 從政治領域、法律領域、軍事領域、高等教育和科研領域、商貿領域、家庭領域還是什麼領域退出?

  • 以語音存古程度、辭彙存古程度、吸收外來詞能力、造詞理據性、相關的宗教信仰或思維方式、使用人口數量、使用人口分布情況、使用人口地區經濟地位還是什麼標準衡量應該淘汰?有當然的判斷標準嗎?誰說了算?

  • 以被迫獨尊標準語、主動換用標準語、形成雙方言社會還是什麼形式來淘汰?

  • 是痛苦的突然死亡還是從容的緩慢老去?

其間差別太大了,大到說的都不是同一回事。

方言,還有絕大多數語言,都註定是要死的,就像人一生下來就註定要死一樣,就像家庭、宗族、民族、國家將來也會消亡一樣。承認這一點,然後以無限的革命熱情推它一把,還是且行且珍惜?


個人認同在目前經濟全球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政治、文化也必然趨同的觀點。但我反對強制性的語言措施。

個人認為,口音、地方話乃至於語言的出現,就是因為地理壁壘的隔閡造成的。北方大多都是一大片地域說一種方言,比如東北話基本都一樣。而南方很多地方,每十里方言都不同,一個縣一種口音,為什麼?就是因為北方是平原,交流方便,而南方很多地方處於丘陵地帶,交通不便,故而方言種類遠多於北方。

而今交通方便,地理壁壘相較古代,已經很大程度地消弭了。有了高鐵,八個小時就可以從北京到達廣州。很多村縣之間的交通更已經是非常便利,地理壁壘不復存在。一些方言不可避免地消亡。

我承認方言在歷史文化的研究上有一定的價值,對於科學研究有所裨益。但大規模的保護方言、復興方言運動我並不支持。方言本質上仍然是交流的阻礙。語言的趨同是大勢所趨,只能順勢而為,不能逆流而上。而學者從老人口中採集方言,拯救瀕危方言,還是有意義的。

儘管我有以上的觀點,但我堅決反對任何粗暴地廢止方言、抵制方言的行為。文明只能春風化雨,不能疾風暴雨。用暴力來推行政策,即使你推行的政策是正確的,也會在史書上留下千古惡名。語言趨同,本來是文明發展所帶來的益處,可卻要用粗暴的方式來執行,豈不是與文明相悖嗎?用你反對的人的方法去推行你的主張,那你和你反對的人又有什麼區別了呢?

最後,同時堅決反對任何地域歧視。


這種語言觀讓我有點莫名其妙。

事實上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方言自身的生命力是在不斷衰減的。按照現在的趨勢,可以斷定,方言被普通話取代是早晚的事。

如果現在有人出來大聲呼喊「我們應該保護方言!」那麼這個問題有待商議,我們可以探討一下該不該保護方言!

而這個博主在哪裡大喊「方言怎麼還沒死絕!方言這麼垃圾!要徹底消滅!我踩我踩!」

我只想說,方言和普通話之間早就沒了爭鬥,普通話早就已經贏了。

就你特么事多!非要再把「方言」拉出來批判一番。


方言總有一天會消亡,所以就不要保護了

的邏輯=

人總有一天會死,所以就不要吃飯了


奶奶是潮州人。因為戰亂的原因,她嫁到來我們說粵語的地方之前,就沒能找到回家的路了。在那個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年代,奶奶只會用當地方言來說村名,具體位置不知道,她只記得爬過了幾座山,走了很長的路,換了不同地方生活。村名根本寫不出來,或者不能用她當時僅有的粵語表達出來。

戰後,奶奶在我們粵語區安定下來,生活的擔子很重,把她「回家看看」的心愿壓到心底的深處。

我出生以後,父母工作繁忙,奶奶自然而然帶我。有一天我帶了一個潮州來的同學回家玩,他無意中說了一句方言,奶奶愣了一下,撲上去,拉著小夥伴,用我聽不懂的方言跟小孩子交流了幾句,說得熱淚盈眶。原來我的夥伴跟奶奶是老鄉,隔壁村。

從小孩子口中,我們找到了奶奶原來的家的位置。回去當天,奶奶一直很興奮,即使大部分地方都物是人非。這並不妨礙奶奶像個小孩子一樣尋找兒時的記憶。

直至到去世前,她心裡還是想回去一趟。

你所不屑的,也許是別人的根啊,朋友。

補充一句:奶奶當時那地方的人用方言交流的時候,臉上的笑容沒有停過。

有同學評論說:要是大家都是普通話,奶奶早就回家了。對啊,這個假設條件如果成立的話,奶奶早就返鄉了啊。

但是縱觀全世界,不可能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只是流傳下來一個語言。多種語言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和問題。那個年代沒有條件搞教育,但是現在有啊,說不同方言的人能夠溝通自如。這更沒有必要去消滅淘汰方言。

我們自己想一想,能夠跟旁邊人說起熟悉的方言,是不是一種幸福?這是一種感情維繫啊,尤其在大城市。

睡醒補充一句:有人說,要是那個那個年代大家都懂普通話,沒有幾個文盲,就能夠找到回家的路啦。

我想說的是:要是我們那個時候沒有幾個文盲,我們還會被鄰國欺凌這麼久?需要付出這麼多同胞的性命來爭取獨立?這樣的問題,跟「我們只要把電線溫度降低接近絕對零度,就沒有電阻啦,多省電啊」這樣問題有什麼區別啊。請結合歷史背景,那個年代不可能有高素質,大規模教育的。

還有,秦始皇都入土這麼多年,「車同軌,書同文」這些就算了,路有省道,國道,輕軌道,水道,還有飛機。車有不同軸距。

說不同方言的人基本上都會用普通話溝通了,有些人為何還要趕盡殺絕,一定要把某些長者心中感受溫暖的方式都要剝奪了?

推廣普通話≠滅絕方言。方言能與普通話並存,我們甚至可以普通話,粵語語,英語無縫切換。

你所不屑的,也許是別人的根啊,朋友。


共情是奢侈的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人類之間的互相理解無非是理解每個人想要理解的東西。對於中國境內各種社會形態跟行為模式相異的群體來說,於很多問題上,取得共識基本就是幻想。在不同天空下成長的人,一方珍視的東西對於另一方來說就從來未擁有過。

對於毫無了解的東西,當然就可以復讀一些無聊的廢話,之後便好像獲取了想像中的勝利了。一些人的一開始思考,彷彿就能聽到他腦子裡的那個簡單的開關喀噠一聲響了。說到底,簡單的線形思維支持的思考是很有限的,例如順手復讀一個「歷史趨勢」、「南方十里不同音」云云,還得意於自己先進的單方向思維模式。(就是不少人愛批的「小清新」一種) 這種小清新就是迴路上偏愛審美大於事實的模式(「一體化的經濟進程要讓大家都講普通話」)。

從上個世紀喊到現在的,要摒棄機械式的敘述跟範式,要從雲端回到地面上,結果到一個自己生活國家的社科問題上成批地死機,彷彿一小部分城市人口的思維就能強加在所有人身上。況且,城市底層的人口跟中上層人口不見得生活在一個世界裡。更不用說,非區域中心城市跟區域中心城市的生產模式是不是一個東西了。在文史區扯蛋的時候知道談生產力跟唯物主義史觀,狠批小清新跟心靈史學;在時政區挺川的時候知道移民問題實質上是基礎工業人口來源的轉移,底層本地人口受到侵犯的時候會發出什麼聲音,跟David Rand撕逼,講什麼大學裡的白左天天都活在夢裡。然後,偶然點進了知乎的國內語言區,就開始復讀機了。

這些人才是真小清新,活在自己臆造的歷史裡,還要把自己的屁股強加到別人的臉上。狠批所謂小清新認不清中國現狀,然後自己拿著一套喀噠喀噠響的單鍵開關式範式大聲復讀。這個世界並不存在法律上同屬於一個國家的公民就要共享一個屁股的鬼事,在跟他人利益相左的時候就訴諸列維坦像小孩一樣恐嚇異見者,更是可笑。

所以在中國這個全民參戰的戰場里不要搞七廿三。小把戲可曉得客家人跟廣府人在廣東打星際爭霸的時候,見過冇啊,飛龍騎臉也會輸識得唔識得?

# 幾個點,總結一下

1. 「方言」存廢的問題本質上是「是否要摧毀一片區域製造區域內部認同的一個強力工具」。

2. 不要強加自己的立場於他人。

3. 七十年代之後中國的資本主義啟動讓低成本勞動人口流動的一體化,這個過程有收益者也有受害者。

4. 一體化的收益者跟一體化的受害者之間持續有鴻溝存在,並將各種各樣地在公共領域中體現出來。

5.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溫情脈脈所有人和和氣氣的,講話的時候時刻要注意不要被別人把腦漿子打出來。


謝謝當年給我點贊的諸位,已經不是第一年了,長大了很多,也見識到了很多,只能說靠方言歧視人真的是太過分了,我們東北人也有一本正經的好嗎?好嗎?

————————分割線————————————

這就和中國的小姓一樣,都是中國的文化之一,再說為什麼不廢掉少數民族的語言呢,再擴大一點,為什麼不廢掉英文日文韓文呢?不能這樣的獨裁,大獨裁者的後果世人皆知。再說方言有什麼不好,這不是你的一份身份標誌嗎?不然你是哪裡人偽造的出來啊。

這裡說點自己的事,方言能讓你在異國他鄉瞬間感受到溫暖。我作為背井離鄉上學的學生,在外地聽見自己家鄉的方言是很感動的,甚至能立刻和別人談起來,想起家鄉,能放棄輕生的念頭,想起家中老母什麼的。可以說,方言力量很大很大。就像樓下的火車軌道,我看到它就能想起出來上學時,老家的朋友站在路邊送行的場景,立馬就能重又打起精神繼續努力。

作為小透明,我知道說什麼都不會有多少人注意到,可是我覺得能發表自己的想法,能努力實現自己價值就很好了。


文明的社會是懂得尊重的,一刀切是落後社會的手法。


大多數人的觀點其實是:方言總會自然消亡,這個消亡的過程不值得去特意干涉。

換個表述,就是方言沒有被特意保護的必要,而不是說政府現在應該以強制措施去消滅它。

就像市場上有許多多元化的產品,有些沒有競爭力了,受眾小了,就逐漸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了,這不是很正常么?你還喜歡這類商品,那沒人不讓你去繼續購買呀,只是不覺得國家應該出補貼計劃而已,怎麼就成了納粹手段了?

講真,我至今還沒見過一個點贊高點的答案,是說現在應該一刀切的消滅方言的,你們打空靶子不要這麼high好吧。

說起來,我之前在蘇州公交車取消方言報站底下寫過一個答案,截圖了幾位地域分離和地域歧視的醜態,多餘的話一句沒說,底下評論區就冒出一大堆罵法西斯的,罵支持政府消滅方言的,罵又蠢又壞的...這玻璃心配潑婦嘴的做派真是絕類港燦綠營

ps:如果方言和文物類比的話,那麼國家確實有將文物妥善保管在博物館中的義務,但不可能去給仿古器具流通提供專門補貼吧?


這是不對的。

1.語言不僅是承載文化的工具(用語言口頭/書面記錄科學、哲學、歷史等等),語言本身就是「文化」(文學,文字學,語音學等等)。

2.方言承載的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甚至小到一個村莊的文化和歷史,代表一個人群的身份認同和存在感。

3.從學術角度,方言的存在有助於語言學家發現一些語言現象的歷史變化規律,對古文獻研究有很大意義。

4.語言的自然發展過程本身就是朝著方言越來越多的趨勢進行的,好比自然界如果沒有任何大規模自然災害和占絕對統治地位的生物因素比如人類,物種數量會越來越多。語言的這個大趨勢是無法改變的。

但是,並不能認為普通話官話標準語一枝獨秀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普通話自然有普通話的作用,地位不容置疑不容挑戰。正是因為方言的區域性,旁人不易理解,才需要標準語這個媒介把各自地區的文化傳播到其它地區。

////

——「說上海土著話的裝什麼x啊,牛逼了不起啊」

——「普通話起到啥作用了?知道吳語么?」

——「粵語跟古漢語最接近,你們說北方話的都是胡人。」

全拉出去砍了。


2015.2.24:

我贊同中國的學校教育把英語按第一語言的要求進行教學,把漢語當做第二語言進行教學。

2016.11.6 補充:

我知道很多人覺得我是在反諷,但我想告訴你們,我這不是在反諷,我是說真的。

我真的覺得英語的教學要比漢語的教學重要得多。


我有孩子了一定教ta方言。普通話幼兒園會教,小學會教。沒有方言,不知道會少多少親切感。


是的,我同意,應該強制在全國推廣新語,不從者斬殺之,下一步就可以淘汰矮窮醜死胖子同性戀愛吃垃圾食品的有特殊愛好的等等不符合標準生產流程的產品。

這樣我們就能跑步進入人工智慧社會了。

要多樣性有毛用,能當飯吃嗎?能賣錢嗎?符合核心價值觀嗎?


大多數人的態度並不是說方言應該被淘汰,說的好像大家都希望滅絕方言一樣。

大家的態度更傾向於是認為方言遲早會隨著時間自然消亡,而人沒必要過分干涉這個過程,也就是不要過分保護方言,順其自然吧。

兩者看起來結果一樣,但內核可並不相同。


所謂淘汰 當然是順其自然的 不存在應該不應該


「你難道不明白,新話的全部目的是要縮小思想的範圍?」——《一九八四》

語境與題目異曲同工


語言的作用就是用來交流。交流得越多,語言進化的就越快

說不定再經歷幾次信息技術革命,人族通用語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呢

另外至少漢語區方言絕大多數可以用漢字表示,所以哪怕是普通話群體玩各地方言梗也沒什麼壓力,反而增加了不少的趣味性

說不定哪天人類開發腦電波交流,語言都直接被淘汰了呢……

另外要是真的對人類語言發展有那麼大責任感的話,先去非洲幫幫忙怎麼樣……非洲對通用語的需求肯定比世界其他地方大得多了吧【】


我們高中所有老師除了語文都是四川話教學,並沒有覺得什麼不妥


照樓主的邏輯,我一直認為漢語都應該被淘汰,大家全講英文多好。世界上百分九十以上的網站和學術論文都是英文寫的,優秀的書籍也絕大多數是英文。反觀漢語文化圈,吃了二千年的老本,基本是廢了。


邏輯上似乎沒什麼問題但事實上有問題。

理論上說,最好全世界人都說一種

「既表音又表意既能用方塊字又能用表音字母、聲母多能發的音多但常用音節相對又簡單、信息量大又足夠精確、富有變化和文學性且對各個使用者友好、富於歷史積澱的辭彙和變法方式」的語言。

我看……

還是再過一千年使用人造語言吧。

想法是美好的,統一語言會極大的減少交流成本,從而促進人類社會進步。

歷朝歷代、國內國外的統治者都會嘗試推廣某一種語言以達到穩定統治等目的。

理想情況是這樣的。

1.某一區域各種語言繁多。

2.推廣某一語言。

3.某一語言佔優勢地位。

事實上不可能。

語言是活的,不要說在語系都不一樣的地方推廣通用語了。同樣拉丁語系的地方有多少種語言?

就算漢藏語系下的漢語,這麼多年推廣的版本都不一樣。你怎麼玩?

回到中國。

你推廣普通話的時間內,普通話會和當地人的方言口音等等等發生融合。富有特色的就包括但不限於東北話天津話北京話,以廣普為代表的南方口音更是如此。

並且對於方言區來說,只能說是多掌握了一種「語言」(此處不精準,但意會)。實際使用中可能仍然使用方言。因為方言仍然有生命力。

例如方言可能更適合源生使用者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很大程度上就跟第一代華裔美國人表達驚訝的時候腦子裡想到的是卧槽類似。ABC只會想到WTF。

推廣普通話的過程就是在誕生下一代方言而已。


推薦閱讀:

與東南方言相比,普通話/北京話有哪些存古較多的地方?
怎樣看到漢字就明白這個字的意思?
為什麼江西廣豐講的是浙江江山話?
對外漢語該用外語教還是用中文教?
為什麼南京不講吳語,何時南京從吳語區轉變為官話區?

TAG:語言 | 文化 | 方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