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 稱呼的由來?

稱韓國為棒子的由來是什麼開始的?有什麼來由嗎?


就已有資料看來,這個詞不是什麼偽滿時期的,而是相當早


兩條資料:

1、朝鮮國民人,俗呼為高麗棒子。戴黑白氈帽,衣褲則皆以白布為之。民婦辮髮盤頂,衣用青藍色,外繫長裙,布襪花履。崇釋信鬼,勤於力作。 ---1751年《皇清貢職圖》

2、有乘車少婦,掀簾窺望,頗艷麗。平仲直視不迴避,指點稱奇。其幫子看車者,蹲坐簾前,喃喃誶罵,平仲不知覺也。而已,有群童數十,競呼『高麗幫子』,吆喝而追之。余促平仲疾馳,僅以免焉。 --- 1766年 洪大容《湛軒書》

==&> 這兩條描述的都是遼寧人對於朝鮮人的稱呼


但這個詞原先並不是專指朝鮮人,

1、1985年出版的《北京方言詞典》,

「棒子」:&<蔑&> 外地人或干某種事業的人 :關東~,手藝~,體育~

2、《哈爾濱方言詞典》

「棒子」:對某些地區、民族或從事某種職業的人的蔑稱:山東~,體育~


「棒子」的稱呼最早的來源不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肯定早於乾隆年間。

清·王一元《遼左見聞錄》(成書於康熙六十一年,大致記錄康熙二十四年到康熙三十八年瑣事)有如下篇章:

根據這段文字,「棒子」最初稱呼的可能有兩種人:
一、朝鮮貢使團中地位低微的服役者;
二、朝鮮國內私生子。

可見,「棒子」最早是對朝鮮「賤民」的稱呼。


官廳的奴僕就叫房子


一位本門的韓國黃姓師兄寫過專門的考證文章,指出其來源於半島語言中的「幫子(bangja)」,即僕從之意。彼時隨朝鮮貢使入朝的隊伍中的幫子們由於出身微賤,多有品行不端,仗勢欺人者,給東北的中國百姓留下了惡劣的印象,遂記住了「高麗棒子(幫子)」這群人。但幫子中未必沒有出類拔萃之輩,參見韓國電影《方子(即幫子)傳》 。


 那邊以前不是叫高麗嘛
  就是高麗棒子
  清末開始,覬覦東北的日本人開始向東北進行大規模滲透和殖民,這一情況在九一八東北淪陷後更是達到頂峰。而要進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華人員多數是軍人,沒有多少人對佔領區進行日常統治和管理。但限於日本本國自然狀況,也因路途遙遠和經費等問題,所以從日本本土不可能調來足夠的移民。於是,日本就從當時早就日韓合併的朝鮮半島徵調大量的朝鮮人來華,這些韓國人在接受了所謂「日韓同祖」的奴化教育後,來華後開始為虎作倀,被當地華人稱為「二鬼子」。但是日本人對朝鮮人根本不信任,所以這些朝鮮警察手裡沒有得到日本人給予的任何武器,還不如中國的偽警察(偽警察至少還有一根警棍)無奈之下,這些人就用朝鮮婦女洗衣服的洗衣棒當打人的武器。由於這些人比日本人還凶,所以當地老百姓背地叫他們高麗棒子。

  1,其實棒子這個稱號還是乾隆皇帝所賜。棒子也就是棒槌,是北京的方言,也就是愚蠢無知的意識,用老百姓的話就是半吊子。那一年朝鮮的國王來北京朝見乾隆,乾隆很高興,在紫禁城宴請他,席間有人端來一盆凈手水,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這盆水裡加了點花瓣和鹽。朝鮮國王以為是湯,就端起來喝了幾口,然後大讚好喝,乾隆見了大笑,說朝鮮國王;「你真是個棒槌啊』。朝鮮國王不懂啊,以為皇帝封他什麼大官哪,趕緊謝恩。從此朝鮮人就叫棒子了。
  就是說韓國人的愚昧無知而已

  2,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時有不少被日本人徵調過來的朝鮮阿三,但是日本人不給配發武器,還不如中國警察,中國警察有一根警棍,所以這些朝鮮人就把家裡婦女洗衣服用的洗衣棒拿出來當武器,比較兇悍,所以東北老百姓就管他們叫高麗棒子所以現在如果這樣叫他們他們會急的,那是漢奸的代名詞。一句棒子就成了大家罵這些為日本人賣命的朝鮮族人的蔑稱。


就一歧視稱呼,幾乎沒人能給出明確含義,大家只是跟風也這樣叫而已。類似的歧視稱呼有很多,有幾個人知道含義


推薦閱讀:

漢語普通話r的國際音標究竟是什麼呢?
在未來,漢語與英語誰更有發展優勢?
在中國,「冬烘先生」的用法究竟是什麼?
漢語里的「濁輔音」和別的語言有區別嗎?
為什麼兩岸「垃圾」兩字的發音會有如此大的不同?

TAG:語言 | 漢語 | 詞語 | 漢語辭彙 | 現代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