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序為主賓謂的語言都是基於什麼樣的思維?

例如日語使用主賓謂語序,感覺思維很難轉換過來,而且也非常奇怪。一個行為主體做出動作,作用在客體身上,不是很順理成章的邏輯嗎?


主賓謂(SOV)的語序是基於人的本能,有研究表明先天性聾啞的人在使用手語的時候傾向於這種方式(曾在維基百科看過,但是剛才找不到在哪個頁面)。其實這樣講也不完全對,因為手語是題優先語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簡單來說就是在口語中我們會將講:飯沒吃就跑出去了。而不是:還沒吃飯就跑出去了。在前半句話中,飯就是主題。日語、韓語、等等這些也是受話題優先的影響逐漸形成現在的語法。
其實主語、謂語、賓語這三個語法要素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排列,SVO, SOV, OSV, OVS, VSO, VOS都有(見維基百科:語序)。在比較傳統、古老一點的語言中(漢語),在長期使用中有由SOV就變成了SVO,是逐漸形成的。而後來慢慢獨立的語言依然沒有改變這種習慣,或者變成了其他的習慣。
人造語言(世界語,邏輯語)傾向於使用SVO,認為這樣能夠突出授受關係。但是也會受各國使用者的影響接納SVO。在一些歐洲語言中,被動句會以SOV的形式體現(法語)。
SVO的語序以分析語(孤立語)居多,分析語無詞形變化,以詞在句中的位置為準,所以使用分析語的人不習慣改變語序,認為讀起來不通順(我剛學日語時很有感受)。古英語的動詞有很多形態(人稱,陰陽,事態,是否分詞等),現代只有5種(現在式、三單現、現在分詞、過去式、過去分詞),英語在向分析語變化。法語的詞形變化是無法理解的多,所以儘管他嚴謹的語法是SVO,但在對話中SOV也不難接受。
SOV或其他多用於綜合語,綜合語又分為粘著語(日語)和屈折語(拉丁語、俄語)以及多式綜合語(很奇怪的語言如:因紐特語。根據語素語詞在句中的比例判斷是否為多式綜合語,有的語言是12:1,就是說12個?詞?湊成一個詞。詳見維基百科)。粘著語的句法不嚴謹,只要根據此後面(少部分是前面)的詞綴(日語的?を?) 就能判斷詞在句中的意義(賓語,被動者),很多時候為了強調某個詞酒就把這個詞(連同詞綴)提前,如有時候小孩會說:電視,我要看!
屈折語就比較神奇,會俄語或者拉丁語(還有德語和波蘭語)的童鞋就知道雖然以詞綴定位卻不會組詞太長,因為一個後綴有多種含義(古英語屬於屈折語,現代英語的三單現就是古英語保留下來的,-s表示第三人稱單數為主語,處於一般現在時,是主動語態,是直陳式句型),如果改變其中的某一個語法要點,就必須更換詞綴(現代英語多為加情態動詞,這是英語向孤立語進化的標誌)。
所以以分析語為母語的人學習綜合於語的難度更高,除了很難接受語序的問題外,對詞法的理解不夠也是一個難題。就像小學時我們經常忘記在動詞後加-s,-ed等。(我是不是跑題了?)
答畢


這其實是思維方式,大部分自然語言都傾向於將主語放在賓語之前,但是謂語在那個位置,就看習慣了。世界上sov的數量很多,根據研究,嬰幼兒在學習語言時習慣於用sov的順序來表達,所以這種順序相對自然。而漢語的svo,或希伯來語的vso,都是後來形成的。而svo語序相對邏輯明確,所以此類語言數量就略多於vso了,但並不是說vso必然不好,這只是文化不同造成的語言習慣不同罷了


我覺得主賓謂也是有道理的:
我吃蘋果,改寫成主賓謂:
我蘋果吃。

首先,你得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其次,蘋果也得存在在世界上;
最終,你們發生了關係——吃。

回答完畢=+=。


SOV:後綴表達式
例:35+2*
自然語言代表:日語

SVO:中綴表達式
例:(3+5)*2
自然語言代表:漢語、英語

以上類比計算機領域
關於SOV語序
大家可以聯想一下計算機處理後綴表達式的過程

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待此問題&<( ̄︶ ̄)/

比如我愛你。
我和你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大腦和嘴巴都是比較好表達出來的,而愛是一種抽象的事物,是看不見,摸不到的,需要大腦調動更深層次的思維,才能用嘴巴表達出來。

所以原始社會的原始語言基本上都是主賓謂。

而且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單詞加上了綴詞也基本夠用,然後再有了一定契機以後,語言才會按照邏輯順序發展成主謂賓。


以我個人的渣日語水平。
我感覺無論是說中文還是說日文,都沒有在說話中考慮你提到的思維動作過程。
比如說,表達「我吃飯」「私はご飯を食べます」,不會有先想到「我」,再想到「吃」,然後是「飯」的過程。而是這句話作為整體概念出現在腦子中,再用語言表達出來。


實際上SOV的語言比SVO還多。
而且原始語多為SOV,原始漢藏語,原始印歐語,原始閃米特語,突厥語系,蒙古語系,通古斯語系,日本語系,朝鮮語,原始南島語等均為SOV,現屬於這些語系或派生於這些原始語的語言,包括漢語族和英語,其他語序都是次生的。


日語其實也不完全是SOV,在很多書面語中OSV語序也常用,尤其在O是一個長長的小句的情況下。
思維方式也很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把最重要的V放在後面,其他的一切成分都只是對V的修飾語,在無視語感的前提下完全可以隨便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比強調語序的語言有了更高的自由度和精確性。壞處是幾乎每一個文節都要用助詞去標記上是什麼成分,句子顯得很長,口語中為了簡潔就會傾向於大量省略,顯得有點曖昧不明。
金田一春彥曾經引用了這麼一句玩笑話:
這世上各國人講話都是顛三倒四的,只有我們日本人講得堂堂正正。
雖然金田老爺子並沒當真,但是大致的邏輯就是我上面說的那些。
以上——


中文:我吃飯
日語:我把飯吃了


個人覺得,SVO不但邏輯清楚,還分清S和V的邊界。這兩個優點勝過其他語序吧。

SOV的話,突出話題對象。而V的變化表達各種含義,也比較清楚。後置還有個好處——可以提高溝通間的語速。有時說得快腦子裡只有個概念,但邏輯結構不能立刻勾勒出。這樣把兩個對象先說,然後再把動詞的變化態考慮出來,就能加快溝通速度。而等邏輯條理考慮好,至少要不少時間。如果作為捕食者或者有危險等,等你把邏輯考慮完可能就晚了。

VSO的話,應該是更強調動作。是不是那裡人都不做事啊,哈哈!


推薦閱讀:

撇開考試,如何擴充英語辭彙量?
自幼習得雙語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是否會有優勢?
沉浸模式語言學習如何進行?(非計算機)
為喜歡的人學習一門語言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向維族同學學習維語,有何步驟和方法?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翻譯 | 語言學 | 語言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