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賣書的地方么,或者說古代書籍如何流通?

紙質書出現以前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出現後又是怎麼解決的?


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有一本專門介紹中國古代書籍流通的書:《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

說明一下的是,書籍流通的方式並不僅僅只買賣,還包括借閱、贈送(進呈)、徵集、傳抄等常規方式,甚至包括劫掠、偷盜等方式。

在紙張出現之前,書籍的主要載體是簡帛。簡牘較為笨重,帛則貴重,所以在紙張出現以前,書籍的流通都較為不便,而主要方式除了傳抄以外,還有師徒向授和口耳相傳。

而在紙張出現之後,直到印刷業普及之前,傳抄都是主要的方式。於是,漢代起就出現了出現專門為人抄寫書籍,靠這種收入以為生計的人,稱為「書手」、「書人」、「書佣」。

書籍的買賣主要是在書肆。類似於現代的書店,但又兼具圖書的生產。

說一種特殊的——書船

書船是中國古代流行於江蘇浙江一代的一種特殊的流通方式,而其中又以浙江湖州織里最為出名。所以一般稱為「湖州書船」或「織里書船」。書船的販書商稱為「書客」。書船興起於明代初葉,延續至民國。

書船貿易的基本方式,就是往來於刻書家與藏書家、讀書人之間,講書坊出版的圖書行銷各地,並沿途收購與交換新刻舊藏。書客往往編號書目,送貨上門,並且受託搜訪所需書籍,提供聚散信息。

乾隆修四庫時曾專門寄諭兩江總督高晉、江蘇巡撫薩載、浙江巡撫三寶, 教其搜書之法, 欲其迅速購訪遺書, 旨雲:

「遺籍珍藏, 固隨地俱有, 而江浙人文淵藪, 其流傳較別省更多, 果能切實搜尋, 自無不漸臻美備。聞東南從前藏書最富之家, 如崑山徐氏之傳是樓…
…又聞蘇州有一種賈客, 惟事收賣舊書, 如山塘開鋪之金姓者, 乃專門世業, 於古書存佚原委, 頗能諳悉。又湖州向多賈客書船, 平時在各處州縣兌賣書籍, 與藏書家往來最熟。其於某氏舊有某書, 曾購某本, 問之無不深知。如能向此等人善為諮詢, 詳加物色, 因而四處借抄, 仍將原書迅速發還, 諒無不踴躍從事。」

書船貿易促進了江南藏書業的繁榮,也發揮著保存文獻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郭孟良《書船略說——明清江南圖書貿易的個案分析》,鄭穎《一棹煙波販圖史——談湖州書船》)


最早關於關於書肆的記載是西漢楊雄的《法言》:「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但有學者推測戰國就有書肆了。紙質書出現以前的書籍流通方式就是傳抄,自己抄寫或者僱人抄寫(受雇為人抄書的職業被稱為「傭書」。),或者購買書肆中販售的書籍。戰國時期民間藏書已比較普及,莊子說惠施「其書五車」,《韓非子?五蠹》載:「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戰國策》記載蘇秦發跡前家裡就有幾十篋藏書了,這麼多書肯定不是他自己抄的。傳抄時代文章流行的速度還是挺快的,韓非寫的文章很快就能被秦始皇看到。

紙張出現後書籍仍以手抄為主,直到宋代雕版印刷術普及應用才取代了手抄本。


被邀回答這個問題,很惶恐啊。。。太學術了,表示學渣無能。

這麼說吧,我們以雕版印刷的出現為界限好啦。因為雖然雕版之前蠻久就已經有紙了,但還是靠手抄啊。但雕版印刷一出現,書本就可以批量製作了,商品流通妥妥的呀。

雕版印刷之前,說實話,我真的不了解。但主要就是靠傳抄。比如戰國策這種集大眾智慧於一冊的書,不流傳怎麼寫,怎麼編。但是流傳也僅限於一定的階級。你再想想漢朝初立的時候,官方要搞皇家圖書館,還不是要往民間徵集,劉向編了一輩子吶。說明其實書的流通程度並不是很高。而且不是有個職業專門抄書嘛,抄書匠咯。

雕版印刷應該出現在唐代,敦煌裡面發現的很多卷子,就是唐五代的印刷品,而且相當精美。從此以後,書籍的流通就已經不需要說了吧。古籍分很多版本,就刻書者來說,大類上可分官刻,坊刻和私刻,就不細分了,那又是很麻煩的一個東西了。

官刻很簡單,就是官方刻書咯,比如監本(國子監),還有其他部門有需要的話也會用各部門的名義刻書。

私刻就是大家族刻自己族人的文章,或者刻家譜,那個是自己收藏的,一般不賣。

好了,你要的來了,坊刻,就是民間書坊刻書,書坊刻書幹嘛,賣啊。這就相當於書店了嘛。想像一下吧。

就醬,么么噠。


基本上紙質書出現以前,書的載體主要是簡帛。能夠讀得起書的非富即貴。當然,書肆是早就有的。西漢比較靠譜。叫槐市。


推薦閱讀:

古人犯法後改名逃竄很容易嗎?
推薦一本介紹中國古代服飾髮飾穿戴裝束等等最好帶插圖的書?
管仲的利出一孔是國有民滅嗎,比國進民退激進,齊桓公被囚禁而死和這個什麼關係?
在古代,當一個皇帝到底有多累?
宋元明清時期的古人是怎麼熬過夏天的?

TAG:古代文學 | 古代 | 古籍 | 古代生活 | 古代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