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中國選擇孔子的儒家思想作為主導思想?
我覺得墨家、法家的思想不比儒家的差啊,但為什麼非要選擇孔子的呢,難道是天時地利人和?謝謝解答!
最關鍵的在於漢儒解決了「政權合法性(權威)」這個非常要命的問題。
分析秦漢以降的古代中國政治,必須要注意「儒皮法骨」四字,骨子裡都是法家,儒家只有一張皮。接下來主要講講 1後世儒皮法骨的表現和 2漢儒如何確立「政權合法性」。
1:儒皮法骨
首先,非常同意@霍真布魯茲老爺 的說法,後世統治者把一切利於自己的學說都拿來雜糅了一遍(主要是儒法,偏僻如陰陽家的五行論也拿來給自己樹立權威,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親王@馬伯庸 寫的五德玄奇編年史)
先秦儒家是有很明確的政治主張的,政策用四個字概括:「克己復禮」。復禮就是恢復周公時代的政策,封土建國是為封建制,搭配等級劃分、井田制等政策不在此詳述。
最關鍵的是這個封建制,它是地方分權的政治模式。秦之後中國的制度沒有跳出法家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這種圈圈(雖然名目不同可能郡縣變成了州路、行省)。所以後世在政制架構上看,儒家根本不受待見啊。 其實儒家自春秋末開始就已經很「反動」了,孔子「墮三都」的舉動已經初見端倪,童鞋們不要以為孔子只是為了給魯公奪權,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孔子所圖更大。 春秋末年已經有禮崩樂壞的趨勢了,國君被大夫架空,大夫被家臣架空。孔子削弱大夫的力量,也在削弱大夫家的權臣,而「所圖更大」,其實在於削弱國君,可見孔子的最終目的是加強周王室的力量恢復到周公時期周王室的中央可以和地方權力相互制衡以達到政治的「生態平衡」的目的。 而後世的政策則一味加大中央集權卻再也不追求地方中央相互制衡,導致皇權獨大沒人能管,這就明顯是法家想要達到的目的。 鑒於本人一貫啰嗦,就不在此贅述更加「反動」以至於被洪武大帝刪減內容的孟子了。 總之後世的政治制度多與儒家提倡的制度是背道而馳的法家制度,骨子裡是法家,統治者推崇的儒家只是個外表,失去了剛烈的靈魂。要怪,也只能怪在帝王權術的頭上吧(話說權術也是法家提倡的內容)(孔子:你們不要總是想反對皇權就拿來把我批判一番!我沒有說我支持周王!你們吶!naive!)
2,統治的合法性(權威)
那麼,後世帝王為什麼不直接用法家學說還要摻雜些儒家的內容呢?這裡要講統治的合法性(權威),法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漢代大儒解決了。
首先,權威的定義(引自維基百科):
權威(英語:Authority),可以最簡單地定義為 「 正當的權力 」。權力是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而權威則是發揮此影響的權利。 簡單概括就是對某種權利的自願服從(認同)。(接下來的內容會大量引用吳稼祥先生寫的?公天下?) 「中國在此之前,權威來源於血緣;其秩序是氏族宗法制度;從帝寓登基到戰國終結,西周集大成」 個人認為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已經是血緣權威走下坡路的表現了。政權的合法性來源於權威。這也是秦二世而亡的一大原因,法家過於強調建立在暴力之上的霸權。「所謂霸權,是自我授權的一種形式,其自我維持的主要方法,就是對內對外無限制地使用暴力」(吳稼祥 <公天下>)
這種霸權是不被人認可的,所以秦始皇會產生一種「合法性焦慮」(還是引自吳稼祥,俺讀書少),封禪、勒石記功、求長生、射鯨魚,無外乎是想給自己樹立權威但都失敗了。以暴力威權壓服眾人而又無法樹立權威,才有了大澤鄉那句震撼人心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法家沒有給政權確立一種合法性,直到漢代(當然是孝武帝罷黜百家之前,「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之後儒家也在被罷黜之列,留下了個「經學」,至於「獨尊儒術」則是民國某憤青學者的附會)。
儒家的董仲舒卻解決了這個問題,解決的手段也是四個字:「天人感應」(克己復禮,天人感應,想想那些祭孔文,儒家也許天生喜歡高大上的「四個字」模式?)所謂「天人感應」,「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這可以算是「有中國特色的君權神授模式」,把政權、皇權的合法性歸結於「天」。
而且這個天受是可以「證明」的:「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這個意思就是:皇帝你現在就是天的代理人了,不信你幹個壞事試試,分分鐘火山地震天打雷劈... 自董仲舒之後,君權天授成了人們所認同的權威,君主合法性來源於天,也受到天的制約(所以除了「外王」君主們也會追求「內聖」,培養德行以更好地證明自己的確受命於天)於是後世史書上歷代君主或者極有威望的人出生的時候往往天上各種奇異景觀,龍在飛,魚在跳,五色祥雲家中繞...等等,都是為了讓大家認同「這傢伙是上天派來註定要當皇帝的」。 朱元璋認同元朝的理論基礎也在這裡:你們就是不好好修自己的德性,上天都看不下去了,讓元朝替代你們我一點都不意外,現在元朝人缺德,上天註定讓我替代元朝(靠反元起家的朱元璋之所以承認元朝,主要是如果否認元朝,自己天授的合法性就無從說起了)所以呢,從漢到明清,中國歷代政權的合法性無不來源於「天命」,所以儒家的理論是不能丟的,哪怕儒家只剩下一張皮,至少皇帝還能藉此告訴世間「內聖外王的朕就是天命所歸,要代替我?想都別想!」放心吧少年,無論選哪家最後都會變成一個樣的,你以為儒教最初是什麼模樣?這兩千年下來,給人夾了多少私貨官貨,遠的不說,就那某某主義,自創立起才多少年,還是一回事嗎?
墨家和法家也不差?
先不說墨家,就看看那個明目張胆施行法家的秦朝,你覺得還不錯?法家那種明明白白地維護專制君主統治的色彩,我想看過法家學說的人都能感受得到,他教的就是君主怎麼統治臣子,臣子怎麼討好君王,這東西不差?……
再說墨家,墨家主張看起來是很好,兼愛非攻,但是他覺得這個想法有點過於超越人性,在實施上,又提出了一個尚同的方法,那同到最上面,就是一切服從君王,這樣的主張好嗎?……再者,『』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墨家這種感覺是否已經有了一種宗教色彩?這種色彩在當時世俗的中國人看來必然不能普遍接受的
最後說說儒家,確實後世儒家的踐行出現了許多問題,但是儒家最初的想法和觀念卻是比較美好的,否則我們的語文課本也不會主要收錄儒家的政治理想描述,而不是其他各家……正如近來一些儒家學者所澄清的那樣,儒家系統其實是對上下都有所約束的系統,只是一方弱一方強,再加上後來的陽儒陰法,所以造成了儒家完全的變質……少年,不要拿我的答案去做英語課的presentation…… 先說儒家自身好了。儒家是孔子開創的,孔子作為春秋戰國時代第一個思考未來出路的人,贏得了他應有的地位。儒家有很多思想,可能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誤區,說儒家的思想很迂腐,實際上不是的。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愛。仁愛是有條件的愛。以德報怨,很多人以為是孔子提出的這麼個迂腐的觀點,是不對的。正解是:子路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答:「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認為,以德報怨是不對的,且不說在發揚社會正氣方面,就是在人倫道理方面,別人對你不好,你對他卻很好,那你如何對待那些對你好的人呢?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條件的,是相互的。這也是符合一般的人類思維方式的。這是儒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墨家不同意仁愛,同意兼愛,愛誰都一樣,對誰都平等。很顯然,墨家追求太過於美好的社會。當然可以,但是大家答應么?你愛鄰居跟你愛父母能一樣么?愛自己的孩子和愛鄰居的孩子一樣么?這是他的致命性,因此墨家只能興盛一時。
另外,墨家還有一個觀點,叫尚同。人與人都是不同的,但是要追求大同社會,所以墨翟就說,咱們既然不同,就追求相同吧。然後他說,怎麼相同呢?大家聽那個最德高望重的人的吧。於是,野人聽鄉長的,鄉長聽縣長的,縣長聽郡守的,郡守聽國王的。呵呵,這還是大同社會么?這是君主專制。邏輯上墨家自身陷入死循環。再看道家。道家的主張是無為而治,君主有沒有都無所謂,有就跟沒有一樣。人民越愚蠢越好。很明顯,這違背了人類社會是一直在發展的這一不可逆規律。所以老子莊子一些人,咱們就只能把他們當作二般人來膜拜一下了。比較有意義的是法家。法家能在戰國時期成為一個主流思想,確實是中國思想史上比較偉大的一頁。儒家主張人治,讓有道德的君主或者領導者來統治。法家主張法制,讓法律條文來治理國家。法家在一定程度上戰勝了儒家,但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卻一直採用儒家的主張治國。任何朝代的任何改革措施,都是人走政息,人不在了,政策也就不在了。因為,法家沒有考慮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也沒有考慮到統治階級的意見,只考慮了君主個人。很多人說儒家是為統治者服務的,但是儒家很多思想: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及陷之罪,是罔民也。孟子實在是一個民權主義者。儒家關於君主的著名言論是「君權神授」。於是就有人說,儒家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大錯特錯!什麼叫君權神授?是說,君主的權力是老天給的,所以作為君主,要好好使用手裡的權力,不要濫用,要不然老天還能收回去。天是誰?很明顯,還是人民。天底下什麼最大?人民最大。為什麼儒家受到青睞?因為朝代的開拓者們需要良好的後代,來保存這個王朝的統治,才能讓這個朝代持續優良。關於對於儒家的誤解:
1.任何割據勢力的統一都是靠武力,跟儒家有個毛關係?答:任何統一的割據勢力都是任用賢人治理領土(儒家主張任用賢人),對外征伐的結果,而且征伐過程中沒有過多的濫殺無辜。2.邢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種話是儒家說的。答:當然是了。邢不上大夫,是說大夫自己會羞恥於自己犯下的罪過,而不需要用邢。禮不下庶人是說普通平民百姓見到士大夫的車馬經過不必行禮,因為禮是貴族階級間的儀式。3.正是因為儒家,所以近代中國總是被欺負,現在才不是世界頭號強國。答:這簡直是小學生頭腦。儒家有句話,叫:「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是說兼并領土的同時要兼修文德,哪裡說不讓你擴張自強了?近代中國的落後是閉關鎖國造成的。儒家主張與鄰為善,哪裡讓你閉關鎖國了?儒家的核心是禮法,禮法強調尊卑有序。在和平社會環境下,這種等級觀念維持河蟹社會幫助很大。從道統上解釋了皇權的合法性,符合皇帝利益。儒生們藉助解釋權分享治理權,成為上層官僚,法家慢慢變成底層的技術性吏員。
儒家講教育,其餘則只是代傳。
這是由當時的歷史環境和各家思想所代表的利益團體決定的。首先,看時代。儒家被確立正統地位是開始於漢武帝時期,在這之前官方以道家的無為作為主導思想。在這個時候漢朝的國力空前強盛,同時又面臨匈奴的侵擾,道家的無為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的形勢,急需積極有為的思想。墨家主張尚同,兼愛,非攻,代表的下層手工業者的利益,在那個時代,不論是皇帝還是地主階級都不會接受墨家。法家思想其實一直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但是漢朝是建立在反秦浪潮中,秦朝就是以法家作為統治思想的。所以,不能明著把法家作為統治思想,不然就是在質疑漢朝的合法性。儒家思想代表的是統治階級利益,而董仲舒又對其做了調整,適應了時代的要求。再加上漢武帝以後大辦官學教授儒家經典,讓儒家思想在官方民間都流傳開,而後又有歷代的變革,所以儒家思想才能作為官方思想。
百家爭鳴時最主要的是儒墨法道四家,這四家中被法家道家儒家被採納過。可為什麼儒家或者說表面是儒家被長久的採納呢?一,各自分析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採納國家秦國。法家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戰鬥。思想上主張思想專制,政治上皇帝說了算,也就是君主專制。其實法家思想中依法治國這個真的有進步意義,但是敗就敗在他實在太不近人情,要知道從古至今中國就和別的國家不同在於有人情,你說你的父親殺了人你去告官,這叫依法治國,可是這在古代甚至現在都有人認為叫不孝。因此各朝代即便用,也不能光明正大說我要用法家,只能悄悄地實行。核心名言: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使用結果;統一六國。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採納國家:漢初。通俗地講就是順其自然,不要管得太多,無為而治嘛。我的理解就是政府做好該做的,不要總想著多管閑事。文景之治採納了黃老之學,也就是無為而治,因為打了那麼多年仗,再鬧騰真得造反。這個思想中的清靜無為也是值得帝王尤其開國帝王學習,不要在當了帝王之後趕快做什麼大事之類,想著趕英超美之類,這都不現實,安安穩穩地過日子才是主要的,但是這個思想局限性在於你總讓國家清靜無為,國家刷不了存在感,他鬧心啊,所以他不能長遠用啊,該出手得出手啊。
核心名言;為無為,則無不治。使用結果:文景之治。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採納國家:基本後代都採納。儒家主張天道觀念、大一統觀念和綱常教義。如果問我為嘛代表人物不是孔子,我想說孔夫子那套活著時候都沒人理他,死了之後更不可能有人喜歡,所以必須改啊,外表還是儒家,裡面必須夾雜道家法家啊。董仲舒就很聰明,提出受命於天,說白了我是天的兒子,我管你們是天的旨意,你敢不聽天,不怕劈死嗎。還有三綱五常也是大殺器啊,法家那套依法治國怎麼可以呢,父親犯了罪自然要替他隱瞞才符合人情,而且三綱五常直接讓管理起來輕鬆一半,你們都聽丈夫父親,我管丈夫父親不就完了,說白了,儒家在董仲舒以後學會夾私貨了,到後來程朱理學那私貨簡直多得不忍直視。所以此儒家不是彼儒家。核心名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用結果:基本用了之後都有好處,而且不少。有興趣自己找=。=二 整體分析帝道:炎黃堯舜之道,主張清靜無為,道家是直接表現。王道:商湯周武之道,主張仁義道德,儒家為表現。霸道:齊桓晉文之道,主張嚴刑峻法,法家為表現。基本後代都是霸王道雜之,可後來都學聰明了,舉起儒家旗幟,走儒家主義道路。你看外儒,可別忘了內法啊。這種東西看看就好,至於儒家所說的理啊,氣啊,你見過嗎?還不如打飛機。
參考資料:高中必修三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利益相關:高二文科生。儒家和其他諸子百家不同的地方在於,儒家是唯一一家從人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儒家是為了給社會創造人才治國安邦, 而不是只為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君主實現個人利益,還一句話說儒家是為了整個民族。 用現在的話,儒家就是打造精英,精英的創造就是為了實現天下平的狀態。
簡單來說法家的出發點,是維護上位者的統治地位,屬於強勢者思維。墨家是為廣大勞苦大眾說話的,是弱勢者思維。儒家講求中庸,兩邊都盡量照顧一下,雙方各退一步,更具操作性,有緩衝餘地,有利於政權穩固社會穩定。儒家的理論系統確實很了不起,能把兩個階級統一到同一個框架內,盡量保持和諧,不至於產生過多的矛盾。這是法家和墨家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無論什麼思想,主義,為我所用,對於國人無非一個利字,一個義字
以前人是不吃螃蟹的,後來突然有人吃起了螃蟹,感覺螃蟹味道還不錯,於是就開始吃螃蟹了。後來的人都是吃螃蟹長大的,都覺得螃蟹好吃,還發明了很多吃螃蟹的方法,而且覺著不吃螃蟹的人不正常了
好管教,漢朝不就是為了好管理人民才玩大一統么
因為儒家代表了華夏正統,能夠賦予政權合法性。儒家不同於其他諸子的地方在於,儒家是有經書的,而其他諸子只有子書。四書五經中,四書才是儒家自己的東西,五經則是諸夏共同的文化遺產,可以說諸子思想都來自經書,但只有儒家傳承了經書。儒家以傳統文化的傳承為己任,弘揚諸夏精神,嚴守華夷之別,力求以夏變夷。
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儒家還進行理論創新,使傳統文化適應新時代的變化,使諸夏文化得到發展與壯大。
相比於儒家,其他諸子要麼是專業學說,要麼追求實用,要麼不切實際。名家、兵家這些專業學說先不說,由道家發展出了的黃老道家在歷史上是經常登場的,漢初的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就是黃老思想的應用。但休養生息不會是常態,北有匈奴,南有百越,諸夏總要有為起來的。墨家是有嚴密組織的,內部實行自己的家法。在春秋戰國的時代沒人管,在大一統的漢朝就違法亂紀的黑社會。大一統的政府是不能允許其他組織存在的。法家思想事實上一直都存在,後世政權中的法家思想應用到了方方面面。但法家的局限性也非常大。法家可以提高組織效率,可以加強集權,可以維護統治與統一。但法家取代不了文化、傳統與思想感情。人畢竟是活的,冷冰冰的法律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會是全部。作為全面繼承了傳統的儒家,其可以流傳下來應用的東西就太多了。道家有無為而治,儒家有垂拱而治。法家有集權與法律,儒家有大一統與禮儀。墨家有非攻兼愛,儒家有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換句話說,諸子的思想都能夠從儒家繼承的那個傳統文化中找到源頭。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與天下百姓不選儒家還能選擇誰呢。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印度。大概在中國諸子百家興起的同時,印度也掀起了沙門思潮。這其中,反傳統的佛教是其中的代表。沙門思潮中,傳統的婆羅門教被諸家攻擊嘲諷,佛教等教派一時風頭無兩,風靡印度。但隨著婆羅門教的改革與復興,各家教派都衰落了,佛教更是長期在印度失去蹤跡。直到近代佛教復興運動的興起,印度才漸漸有了佛教的復興,不過至今也只有幾千萬人的規模,屬於非主流的地位。題主之所以有疑問是因為沒有認清儒家與其他諸子的不同,把儒家當成了諸子中普通的一員。現代人出於功利與實用的目的,否定與污名化儒家,把以文化為標準的華夏改為以血統為標準的漢族,使華夏內化收縮,同時向外部學習改革。這種實用主義的做法固然有利於改革,但卻也造成了自我認同模糊,思想狹隘化的問題。隨著中國的發展,如果中國想在文化領域有所作為,在世界有所影響的話,儒家是第一個要面對的對象。客觀的評價儒家,心平氣和的看待自己的歷史,是中國人即將就要面對的問題。世界最強的美國還要手持基督教聖經呢,認為過去等於愚昧的中國人是不是要想想為什麼呢。1.政權合法性 2 自耕農為主的經濟結構
明顯不是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在浮躁的社會中沉下心來?
※你是否贊成嫖娼合法化?
※為什麼「杜甫很忙」會在微博上掀起一陣流行風呢?這現象背後說明了什麼?
※如何評價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親吻陌生人」活動?
※哪些書曾讓你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社會學、與歷史學思想產生過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