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年輕人不知道的歷史?

最好是中國近代史


革命領袖、共產國際名譽常委Chiang Kai-shek訪蘇期間有過如下言論:
紅軍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強大的軍隊。

中國人民將更容易實現共產主義。

要救中國,關鍵是要把資本家殺光。

被壓迫的勞動階級一定要反抗資產階級不勞而食的社會基礎。


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本應該是建國後某些黑歷史,不過說出來很可能政治敏感。

答主還是說個其他的吧。

和年輕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不同,新中國建立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從來沒禁過槍。按最開始1951年的《槍支管理暫行辦法》,只要攜帶政府頒發的持槍證,就可以合法的持有槍支。而這個合法持有槍支的範圍極廣,不僅只針對解放軍部隊和武警部門,在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國有商店公立學校等部門人員都有資格合法持有槍支。

那麼全面禁槍的風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始於198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辦法》,開始限制政府機關人員的槍支持有,同時對打獵用的獵槍也開始加以限制。而1996年的《槍支管理法》,則將禁槍的風氣推到了頂峰。從此黨政機關幹部被取消了佩槍的資格,而「持槍即犯罪」的思潮也開始深入人心。

——換言之,共和國全面禁槍的歷史,可能還沒有在座諸君的年齡悠久。而現代的年輕人,卻是把這件事情當作年代久遠,根深蒂固的一件舊事了。更有甚者,還有部分「公知」拿這件公案來和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做對比,進而得出毛澤東時期「不民主」「不自由」的荒謬結論出來,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那麼在1981年之前,我國對於槍械的輿論是如何的呢?答主手頭有幾本民兵手冊,從中可見一斑。

首先是這本1976年版的《民兵訓練手冊》

稍微翻翻目錄就可以發現,該書絕不是一本簡簡單單敷衍了事的小手冊,而是正兒八經的民用軍事訓練教材。隊列陣型射擊學原理高射機槍操作火箭筒操作地雷安置刺殺與反刺殺手榴彈投擲土木工事作業防空襲防毒氣防核武器站崗放哨偵察通信分隊班組戰術等內容一應俱全,應有盡有。同時不僅有詳細的文字描述,更有具體的圖像描繪,更易於讀者學習理解。

當然如果說上面這本《民兵訓練手冊》是偏向內參的話,我們還有更多的書。

比如說這本1986年版的《民兵工作手冊》

這本書內容更偏向民兵組織問題,包括組織構成政治教育武器裝備軍事訓練兵役動員等幾方面內容。相較於上一本書側重具體武器實操而言,這一本更側重於科普性和軍事理論性。

當然內容也是乾貨滿滿,一問一答的FAQ體,頗有現在知乎的風格。

當然如果嫌這一本太過於理論的話,我們還有一本1987年《人民武裝工作和民兵知識手冊》

這一本的內容也很詳細,武器實操和軍事理論均有涉及。

不過這兩本書相較1976年版的《民兵訓練手冊》,都沒有什麼插圖,卻多了很多注水的歷史小故事,不得不說是件很遺憾的事情。

當然如果覺得這三本書實在太厚的話,直接看一看給小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也是可以的。記住是70年代版嗯。

封面看起來很呆萌,但實際上翻開目錄,容易直接被嚇尿一褲子。

內容一般都是這個畫風,知乎的FAQ體好評如潮:

當然如果你覺得《十萬個為什麼》名字不好聽的話,我們還有萬能的爛大街的《軍地兩用人才之友》

話說能把打空降打坦克戰鬥班戰術耕地蔬菜栽培家禽飼養還有農用電動機維修手工木製品結構家用電器裝配等一系列完全毫不相干,但都是巨特么實用的玩意兒塞進同一本書里……嗯這畫風實在是太奇(Good)怪(Job)了。

不僅教你如何使用槍支,也不僅教你如何做生活用品……

這!本!書!居!然!還!特!么!教!你!如!何!攝!影!纂!刻!和!做!飯!

果然是不會發動戰術進攻的廚子不是個好攝影師么……

嘛,不知不覺就變成薦書的回答了。在跑題跑的更遠一點兒之前,那麼就此打住吧。

以上。感謝您的閱讀。


中正今奉天父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

打開戰區,加入戰鬥,準備轉進,關閉戰區!娘希匹!以賽亞三十八章讀檔!
打開戰區,天父保佑,乘勝追擊,天佑大民!


西路軍的慘敗。相關文獻個人推薦《碧血黃沙》,描寫的比較詳細。小黃網上寫的西路軍女戰士下落什麼的就不說了,青海回回做的惡真是罄竹難書。
西路軍指1936年10月由中國工農紅軍紅一、四方面軍主力約6000人,刀棍隊7000人,非戰鬥人員9000人,遵照中央和軍委命令,西渡黃河作戰,在河西走廊,西路軍孤軍奮戰,伏屍盈雪,由於兵力懸殊、糧絕彈盡,穿著單衣草鞋的西路軍健兒無後勤、無彈藥補助,無任何救援,視死如歸,與飛機、重炮、騎兵組成的強悍火力的二三十餘萬敵軍,頑強戰鬥半年,完成上級給予的所有任務後,寧死不屈,戰死7000人,殲敵5.5萬人,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篇章。


唯一的一次國家選舉出來的明星:

新中國人民演員(22大明星)他們是文化部在1961年確定的22名著名電影演員。他們的照片曾在1962年至1964年懸掛在中國內地各地電影院內,取代了此前蘇聯的22位電影明星的照片。

1961年6月22日,周總理約請夏衍、陳荒煤、於伶、司徒慧敏、崔嵬、田方及各地電影廠廠長、編劇、導演、演員共30多人在中南海西花廳座談。座談中,周總理提出:

「現在我們的電影院里,都掛著蘇聯的22個大明星,我們建國都已經12年了,為什麼不能掛我們自己的明星照片呢?應該有我們自己的明星嘛!夏衍同志,你考慮考慮。」

1961年7月1日是建黨40周年紀念日,周總理在一次座談會中再次提及評選中國自己的電影明星。當時負責電影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長夏衍為此迅速行動。

1961年,評選中國電影明星的活動以《大眾電影》百花獎的選舉和投票形式拉開帷幕。 中國電影發行放映總公司徵求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意見後,於1962年4月向文化部電影局提出了22位電影演員的名單。如下22人為「新中國人民演員」:

北京電影製片廠:崔嵬、謝添、陳強、張平、于洋、於藍、謝芳;

上海電影製片廠:趙丹、孫道臨、白楊、張瑞芳、秦怡、上官雲珠、王丹鳳、祝希娟;

長春電影製片廠:李亞林、龐學勤、張圓、金迪;

八一電影製片廠:王心剛、田華、王曉棠。


獄中家書

轉自 @露米婭 不過,這些以前的言論現在看來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毛弟信上說到提倡國貨。 這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一條重要綱
領。 起過動員群眾的作用。 但是始終沒有真正實行過, 因為那些資本
家的衣食住行都是崇尚洋貨的。 北京已經辦了一個「國貨精品」大樓。
幾年來,《人民日報》上從大樓奠基就吹, 頭幾天, 正式開張, 頗有幾
位老爺太太前往祝賀。 後來, 細看廣告文字, 才知道所謂「國貨」已
經變成「跨國」, 港、 澳、 台的「國貨」也包括在內, 好像港澳台已經
統一了。 這是應當祝賀的。 一提倡國貨, 連什麼過渡、 什麼特區都不
存在了。 毛弟不必為提倡國貨不解, 當作一種社會現象, 你會發現很
多笑話的。 言行不一, 是常見病。 可惜報紙上都是批評老百姓, 以及
所謂「民族劣根性」, 前者是把板子打在老百姓屁股上, 後者是整個民
族都要挨打。 崇洋也好, 媚外也好, 都是大人物帶的頭, 至少是沒有
盡到教育責任。 工人群眾中的問題, 我是向來不怪工人的, 如果沒有
問題, 那才奇怪。 頭幾年, 幾乎雷鋒、 好八連都洋化了, 難道也怪這
些連隊嗎? 不說了, 這方面你們比我見到的多。

中等華人、 底層華人, 都有困難。 我是不相信那些高等華人會理解這
些事的, 雖然他們天天歌唱「灑向人間都是愛」, 卻又天天咒罵中國人
愚昧、 野蠻、 封閉、 懶惰。 甚至一浪又一浪地呼喊要向日本學習上下
一心, 云云。 真不知道這裡面有百分之幾的真理。 以前說《人民日報》
是公共論事, 誰都可以上。 現在恐怕是誰有權, 誰有錢才能上。 看
電視, 我就想, 這究竟是誰家辦的? 好像是誰出的廣告費多, 算誰家
的。 連那些非廣告節目, 也是由廣告主作主的。 歐洲人說, 他們是用
日本電視機看美國節目, 中國人該說什麼呢?

我覺得葉里欽這個人很可愛, 他公開講反對共產主
義, 雷厲風行地搞私有化, 搞市場經濟, 不像戈爾巴喬夫那樣羞羞答
答, 拖泥帶水, 明明是搞資本主義, 卻打著蘇聯、 蘇共、「人道的民
主的社會主義」這類旗號。 葉利欽的可愛之處, 就是他能夠擦亮蘇聯
人民的眼睛, 啟發人民的覺悟。 當然, 他的真面目還是掩飾起來的,
不然早就被識破了。

看到一篇文藝評論, 說現在的電影,「把毛從神變成人, 把蔣從
鬼變成人」, 據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我沒有機會看這些偉大的作
品, 不敢評論。 但是, 他的這個論斷, 同我的腦子裡的毛、 蔣形象就
根本對不上號。 毛在我腦子裡從來不是神, 蔣在我腦子裡也從來不是
鬼, 他們從來都是人。 但是, 人是什麼?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因
而, 毛是人民的領袖, 蔣是人民的公敵。 不講這種根本區別, 抽象地
談神、 鬼、 人, 只能把讀者、 觀眾帶到資產階級人性論的泥坑裡。

我們家原來有一張毛在天安門上談話的照片, 面對百萬歡呼的群
眾, 他仍然冷靜地說 :「左派能有百分之十就了不起了! 」而希望就在
這裡。

正因為這樣, 有些學者往往抓住魯迅早期思想的弱點, 加以發揮, 攻
擊中國的國民性, 或曰中國人愚昧無知, 只配做亡國奴, 或曰只有教
育救國、 或實業救國、 或科學救國, 而不提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 官
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壓死了多少中國國民, 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
才能改造中國的國民性。


同學們,這是一道送命題啊


主席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執紼抬棺

這是張浩同志的葬禮。
說張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就是林育英,著名的「林氏三兄弟」之一。林育英、林育南、林彪(育蓉)三個從湖北黃岡回龍山走出的堂兄弟,在黨史、軍史上都曾留下重要的一頁。林育英是早期著名的工人運動領導人,曾任共產國際代表。他最傑出的貢獻就是在1935年回到陝北,傳達了共產國際代表大會的指示,促成了瓦窯堡會議的召開和著名的《八一宣言》的發表。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後他又以他的重要身份規勸正在另立中央的張國燾繼續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師,避免了黨和紅軍的分裂。
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當時下轄115、120、129三個師,而林彪當時是115師師長,林育英任129師政委。當時主席還曾風趣的說:要是你們那個兄弟林育南還在,紅軍乾脆就讓你們兄弟三人包下了。
由於林育英在領導工人運動時被捕入獄,敵人曾對他施以嚴酷的刑罰,往他身體里灌水通電,他患上嚴重的腦病。到最後全身肌肉水腫,大腿上的肌肉稍一用力就會一塊塊脫落,終因不治在1942年逝世於延安,葬於桃花嶺,碑文由主席親筆題寫。


我就說一個小的事件吧,絕對鮮為人知的真實歷史事件。暫且叫做響尾蛇導彈事件吧。
1958金門炮戰的時候,美國沒有直接參戰,但是他給國民黨提供了最新研製的空對空導彈,叫響尾蛇導彈(世界上第一顆紅外線制導導彈),當時是很先進的,結果一下就把解放軍飛機打下來了(響尾蛇導彈第一次用於實戰),當時那邊都不知道怎麼掉下來的。某次空戰,有顆導彈掉地上沒炸。那會中國軍隊里都有蘇聯顧問啊,馬上這消息到了莫斯科,當時蘇聯正在研究這個空對空導彈,解不開這謎,他就趕快跟中國說你們把這導彈給我們,我們來研製。中國就左推右擋不給,一會兒說在那兒,一會兒說裝不上車,結果赫魯曉夫就很生氣,說你們的武器都是蘇聯提供的,從陸軍到空軍到海軍哪一件不是蘇聯提供的?我們管你們要個導彈,還不是你們的,是美國人的,你都不給,咱們還算同盟嗎?結果中國過了很長時間,到1959年給發過去了,但蘇聯海軍把那個導彈打開一看,傻眼了,都拆得亂七八糟裝不上了,顯然是中國也琢磨了半天這先進的東西,但畢竟技術差一大截子,能拆不能裝,而且還少了個東西,有個遠紅外線的制導系統——最關鍵的裝置——沒了。
以上內容來源於沈志華教授的某次講座


關於我朝行政區劃的變遷,我以為是個人都知道,結果到了逼乎才發現還有這麼多人不知道

新中國成立時的1949年,全國分為30省、1自治區、12直轄市、5行署區、1地方、1地區。直至1967年區劃多次調整,到1967年調整為22省、5自治區、3直轄市共計30省級行政區,直至1988年新增海南省,1997年新增重慶直轄市,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門回歸中國,相繼新設2個特別行政區,至此共計23省、5自治區、4直轄市和2特別行政區共計34省級行政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將全國分為5大行政區(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中南)和一個中央直屬行政單位,總共有30省、1自治區、12直轄市、5行署區、1地方、1地區。

1950年,撤銷旅大行署區,設立旅大市,並設立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撤銷四川省,設立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署區。 1952年,撤銷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設立政務院華北行政委員會。並將原來的大行政區改稱為行政委員會。撤銷了行署區的建制,恢復為原來的省。撤銷平原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河南、山東二省。撤銷察哈爾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河北、山西二省。直轄南京市改為江蘇省轄市。

1953年,吉林省的長春市和松江省的哈爾濱市升為直轄市。總計6大行政區,下轄30省、1自治區、14直轄市、1地方、1地區。

1954年,撤銷6大行政委員會,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單位變為省。撤銷遼東、遼西二省,恢復遼寧省。撤銷松江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黑龍江省。撤銷寧夏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甘肅省;1954年6月撤銷綏遠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內蒙古自治區。歸綏市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自治區首府。總計26省、1自治區、3直轄市、1地方、1地區。

1955年7月30日,撤銷熱河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河北省、遼寧省及內蒙古自治區;1955年10月,撤銷西康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四川省;1955年10月1日,撤消新疆省,設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953年迪化新名),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昌都地區劃其管轄。

1958年3月5日,撤銷廣西省,正式設立廣西僮族自治區。

1958年10月25日,從甘肅省划出部分區域,正式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2月11日,中央直轄的天津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至此全國分為22省、4自治區、2直轄市、1籌備委員會。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1965年10月12日,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1967年1月2日,河北省天津市重新升為中央直轄市;截至1967年全國分為22省、5自治區、3直轄市。

1988年4月13日,撤銷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

1997年3月14日,四川省重慶市重新升為中央直轄市。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自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劃分為23省、5自治區、4直轄市、2特別行政區共計34一級行政區,之後數量一直穩定不變。

理論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分為省、縣、鄉三級管理。但在中國大陸的行政區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及領土糾紛域管理實際中,現行的管理體制實際上沿用了中華民國管理方式。除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外,每個省、自治區的行政區劃的管理無一例外仍舊按地市級行政區(含副省級城市)、縣級行政區(含副地司級行政區域)和鄉鎮(含副縣級行政區域)三級管理。中國大陸特色政治在行政區劃管理上還體現為地市級行政區包括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地區(以前為專區,政權為專員公署)、自治州和盟(內蒙古),其機構設置上除了各有側重以外其他大同小異。從1980年代以來,絕大多數地級行政區都改名為地級市。

中國成立以來,根據有利於行政經濟管理、推動生產力發展、有利於民族團結等原則,兼顧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政治、經濟、生活上的密切聯繫及山脈、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劃幾經變遷,在新中國成立至今的四十餘年時間裡,省級行政區劃在1954年、1959年、1969年、1988年、1997年五個年頭變化較大。

1950年的省級行政區: 1950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雖已解放,但國民經濟建設尚未走上正軌,故省級行政區基本上沿襲舊中國的劃分,全國共設有52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9個省、12個直轄市、9個行署區、l個自治區、1個地方。

29個省:河北省、山西省、平原省、綏遠省、察哈爾省、遼東省、遼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松江省、熱河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山東省、福建省、浙江省、台灣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廣東省、廣西省、貴州省、雲南省、西康省。

12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瀋陽市、撫順市、鞍山市、本溪市、西安市、南京市、武漢市、廣州市、重慶市。

9個行署區:旅大行署區、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皖北行署區、皖南行署區、川東行署區、川南行署區、川西行署區、川北行署區。

l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l個地方:西藏地方。

1954年底的省級行政區: 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年中,國民經濟建設逐步得以恢復,原有省級行政區劃已暴露出了不少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弱點,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我國政府在1954年對我國省級行政區進行了建國後最大規模的調整,撤銷了原省級行政區中的7個省(松江省、平原省、綏遠省、寧夏省、遼東省、遼西省、察哈爾省)、9個直轄市(瀋陽市、撫順市、鞍山市、本溪市、西安市、南京市、武漢市、廣州市、重慶市)、9個行署區(旅大、蘇北、蘇南、皖北、皖南、川東、川南、川西、川北),恢復了安徽、遼寧、江蘇、四川等四省的建制。 1954年底,我國共有32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6個省、3個直轄市、1個自治區、1個地方、1個地區(昌都地區)。

1959年底的省級行政區: 1959年,我國政府對我國省級行政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查,撤銷了原省級行政區中的4個省、l個直轄市(天津市)、l個地方(西藏地方),新設置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籌委會)共4個省級行政區,熱河省分別併入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1955年西康省撤銷,金沙江以東轄地併入四川省,以西入西藏自治區。 1959年,我國共有30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2個省、2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l個地區。

1969年底的省級行政區: 1969年,我國政府對我國省級行政區進行了小規模的調整,主要改變了部分省級行政區的管轄範圍,撤銷了(昌都地區),併入西藏自治區,恢復天津直轄市。 1969年底,我國共有30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2個省、3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 1970年~1987年底之間,除部分省級行政區有管轄範圍的調整外,我國省級行政區個數及其名稱無變化。

1988-1999年的省級行政區1988年,我國政府新設置海南省,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決定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997年7月1日,我國政府已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12月20日,我國政府已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迄今,我國共有33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

我國現行省級行政區系列如下: 23個省: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山東省、福建省、浙江省、台灣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江蘇省、安徽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 4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 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新中國行政區劃變革與時俱進

行政區劃事關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重大戰略性問題。行政區劃改革調整須根據政治、經濟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在充分考慮經濟地理條件、民族分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全面權衡,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謹慎進行。行政區劃是具有歷史性的,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它又是相對穩定的,因此有時讓人覺得它從來就是目前這個樣子

行政區劃,一個聽起來熟悉,但又不很明了的辭彙。

按專業書籍的解釋,行政區劃就是國家對行政區域的劃分。國家根據行政管理和政治統治的需要,遵循有關的法律規定,充分考慮經濟聯繫、地理條件、民族分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地區差異和人口密度等客觀因素,實行行政區域的分級劃分和調整,將國家劃分為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系統,並在各個區域設置相應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

由此可見,行政區劃是具有歷史性的,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它又是相對穩定的,因此有時讓人覺得它從來就是目前這個樣子。譬如,我們自己的國家,行政區劃似乎自古沒變一般。其實不然,這種變動一直在進行,有時還是很大規模的。

曾經撤掉了10個省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一共有52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9個省、12個直轄市、9個行署區、l個自治區(內蒙古)、1個地方(西藏)。現在看來讓人有點詫異的是,那時東北地區劃為9個省,直轄市不光南京、武漢、廣州、重慶、瀋陽這樣的大城市,還包括撫順、鞍山、本溪等中小城市。後3個市成直轄市,可能與它們是煤炭鋼鐵基地有關。

新中國成立後的四五年里,對省級區划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裁撤,一共撤掉10個省、9個行署區、9個直轄市、一個地方;新成立了4個自治區,省級行政單位變為30個。

這種裁撤,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有很大關係。

內蒙古自治區是1947年5月成立的,這是我們黨維護國家疆土完整、民族團結的一件大事。

1945年9月,日本剛剛投降,偽蒙疆政府法院院長補英達賴糾集一些王公貴族、民族上層和蒙古族青年知識分子,在蘇尼特右旗成立了一個「內蒙古共和國臨時政府」,並派出外交使團,尋求外援。此事引起中共中央的嚴重關注,指派烏蘭夫去處理。10月間,烏蘭夫只帶了少數隨員,來到了這個「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在十分困難而危險的條件下展開工作。他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做爭取青年的工作,很快便收到了明顯效果,成功地解決了這一事件。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內蒙古東部地區一些偽滿官吏、封建上層和具有分離傾向的人也在進行分裂活動,公開搞「內外蒙合併」。

中共中央電示:「在目前我們控制熱察、發展東北、取得華北優勢的方針下,內蒙古在戰略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適當的解決內蒙古民族問題,不僅關係內蒙古民族本身的解放,而且能夠建立我黨我軍鞏固的後方。」

烏蘭夫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經過認真籌備,於1945年11月25日,在張家口召開了內蒙古盟旗代表會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這是一個廣泛的統一戰線組織,任務是統一領導內蒙古自治運動。同年11月,開始同東蒙代表接觸,12月派出工作團去東蒙開展工作。1946年4月3日,由自治運動聯合會與東蒙自治政府各派7名代表參加的研究東西蒙自治運動統一的會議在承德召開了,這就是內蒙古歷史上有名的「四三會議」。經過烏蘭夫多方努力,雙方終於統一了思想,達成共識:內蒙古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47年4月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召開,會議決定,內蒙古自治政府5月1日正式成立,烏蘭夫當選為自治政府主席。

民族自治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在中共二大時就確定了。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西柏坡舉行。在會議期間,中共中央有關負責人對內蒙古的行政區劃和自治形式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初步形成了一種意向:撤銷熱河、察哈爾和綏遠三個省,為內蒙古形成東、西部統一的自治區域創造條件。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綱領明確規定,新中國以民族區域自治解決國內的民族問題。

1952年10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察哈爾省撤銷,該省的察哈爾盟和錫林郭勒盟被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1954年3月6日,內蒙古與綏遠省合併。1954年8月,撤銷寧夏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甘肅省和內蒙古。

1956年1月1日,熱河省撤銷。熱河省的6旗縣劃歸了內蒙古自治區。到這一年的6月初,內蒙古基本上恢復了歷史地域。

這期間,中央政府還撤銷了遼北、安東、合江、松江、嫩江、興安6省,重新劃分為現在的東北三省;將西康省一分為二,西部劃入西藏,東部劃入四川。

1955年10月1日,撤銷新疆省,設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8年3月5日,撤銷廣西省,設立廣西僮族自治區;

1958年10月25日,從甘肅省划出部分區域,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成立;

1967年1月2日,天津市重新升為中央直轄市;

1969年,中央縮減了內蒙古的區域,將其東部劃歸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西部劃歸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的區域因此縮小了近一半;

1979年,內蒙古又恢復了歷史版圖。1984年,建海南省。1997年,重慶變直轄市。

新中國建立初期,還設立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區。這種行政區基本上是黨、政、軍一體的政權體制。1953年高饒事件的發生,直接導致了大區制的撤銷。1954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關,六大區撤銷。

目前,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即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世界上第一次地空導彈戰例,戰果和取得戰果的都是中國人。

世界上第一次空空導彈戰例,戰果和取得戰果的都是中國人。

我們才是戰鬥民族。


毛當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


初中歷史課本里學的羅斯福的《全國工業復興法》被宣布違憲。。。


1999年的地球保衛戰!


包產到戶的小崗村實際。。。。。。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化肥產量與糧食產量關係


毛澤東曾經為黃埔一期在上海地區招生,錄取的學生有徐向前、黃維、胡宗南、桂永清和方誌敏,方誌敏被錄取了但沒去黃埔。


年輕人不知道的歷史,還得是中國近代史,蔣介石二二八算不算(逃


1998年肆虐大半個中國的洪水。

1998年出生的孩子,今年已經18歲了,他們對這場洪水可能沒有印象。而對很多中國人來說,1998年大洪水是刻骨銘心的記憶。那一年,有人失去了父親,有人失去了丈夫,有人失去了孩子,有人失去了家園。這是一場新中國成立後僅次於1954年洪水的災難。
1998年一入夏,珠江、松花江、長江、嫩江……中國境內全流域發生大洪水,荊州告急,武漢告急,九江告急,大慶告急,哈爾濱告急,全國29個省市受災。長江流域一共出現八次洪峰。圖為1998年7月,武漢長江大堤外水位超過警戒線,遠遠高於武漢地面。

據統計,1998年全國共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田受災面積2229萬公頃(3.34億畝),成災面積1378萬公頃(2.07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內蒙古和吉林等省(區)受災最重。

1998年7月22日,武漢降下 創紀錄的暴雨,這是市兒童醫院門診部,看病的人必須用三輪車擺渡。

簰洲灣民垸堤決口後等待救援的災民。

圖為1998年8月。湖北省公安縣的災民在河堤上暫時棲身。
全國行動齊心「抗洪」 長江屯兵僅次於渡江戰役
同樣,經歷過那個時期的人一定會記得一個口號:「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這在當時絕對不是一句虛言。
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多次奔赴抗洪一線指揮搶險、慰問受災群眾。

中央決定派溫家寶前往現場指揮。朱鎔基告訴他:中央原則同意湖北省委、省政府「分洪」的報告。只是分洪的批准許可權在中央、國務院,是否分洪必須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討論決定。圖為1998年8月13日,溫家寶在荊江大堤上。
8月7日中午11時,荊江水位達到44.98米。朱鎔基8日到荊州,告訴湖北大小官員:「誰來下分洪命令?現在常委會就定清楚了,授權溫家寶。」朱鎔基說:「家寶同志跟我講,就是下了分洪命令,也得等48小時,讓群眾跑出來才好。這句話非常重要,這也是常委的精神。」

1998年8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冒著酷暑,親臨湖北抗洪搶險第一線指導抗洪鬥爭。他站在堤岸,舉起喇叭,發出決戰決勝的總動員令,聲嘶力竭,一句一頓:我們要堅決地堅持到底!堅持奮戰!堅持再堅持!

1998年大洪水,九江決堤是另外一件不得不說的事情。1998年8月7日13時左右,正當人們討論荊江是否分洪時,長江大堤九江段決出了一個30米寬的大口子。洪水滔滔,向九江市奔流而去,局面一時無法控制。圖為水淹九江。

8月7日晚9時,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朱鎔基去現場。朱鎔基先去了荊州,然後到了九江。他怒斥九江大堤為「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圖為1998年8月9日,朱鎔基在九江大堤鼓勵抗洪官兵堅決堵住決口。

當時國家防總、水利部先後數次派出多個專家組,趕赴各個抗洪一線,指導大堤防守等抗洪工作。
據統計,全國參加抗洪的幹部群眾800多萬人;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先後調動66個師、旅和武警總隊共27.4萬兵力。截至1998年8月23日,解放軍、武警部隊已投入兵力433.22萬人次,組織民兵預備役部隊500多萬人,動用車輛23.68萬台次、舟艇3.75萬艘次,飛機和直升機1289架次。

加固荊江大堤的部隊戰士。

1998年抗洪,中國人不能忘了子弟兵。當時的總參謀長傅全有下令,要求被指定參加抗洪搶險的部隊在接到命令後2個小時內,必須無條件地執行命令,迅速開往前線。千里鐵路線上,一切為運兵軍列讓路。圖為潰口決堤之前的九江大堤。

九江大堤決口段經過軍民三晝夜的奮戰,10日堵口圍堰合龍。
其中,8月24日,全軍和武警部隊投入抗洪搶險兵力總計已達27.6萬人,這是自渡江戰役以來在長江集結兵力最多的一次。

1998年,洪水不僅在長江流域肆虐。嫩江、松花江流域多個城市告急。圖為1998年8月,哈爾濱防洪紀念塔江段江水已經高過江堤。

1998年,受嫩江、松花江洪水影響,地處兩江交界處的大慶石油管理局頭台油田有226口油井遭水淹。

1998年8月18日,黑龍江大慶,消防官兵正在搬運沙袋來填補修復衝垮的大堤。

同時,全國人民也都為災區進行募捐,當時另一個口號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北時君家裡那時候也不富裕,但像所有家庭一樣都為災區捐錢捐物。
而在中國大陸以外,經歷97金融風暴的香港同胞捐贈了6.8億元,位列所有大陸以外捐款地區之最,其次是1.8億元的台灣和8000萬新加坡。

全軍有110多位將軍在一線指揮抗洪,僅南京軍區就先後有60多名將軍來到抗洪第一線指揮戰鬥,南京軍區還有1500多名師團領導幹部靠前指揮。他們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與廣大官兵生死相依、甘苦與共。有的軍職領導幹部的退休命令已經到了,依然一身泥、一身水地組織部隊抗洪。在封堵九江決口時,上至軍區領導,下至連排基層幹部,連續幾天不下火線。安徽、江西省軍區還成立了將校官突擊隊,承擔急難險重任務。

廣州軍區某集團軍「塔山守備英雄團」九連一班戰士李向群,1998年8月5日隨部隊赴湖北荊州抗洪搶險,14日在抗洪搶險一線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公安縣南平鎮堤段的抗洪保衛戰中,他帶病堅持搶險,先後4次暈倒在大堤上,終因勞累過度,搶救無效,於1998年8月22日壯烈犧牲,年僅20歲。

空軍某高炮團連政治指導員高建成,8月1日晚率部轉戰簰洲灣參加搶險戰鬥。急行軍中,長江大堤突然決口,連隊突遭洪水襲擊,四五米高的巨浪撲面而來。在緊急關頭,他迅速組織搶救遇險群眾和官兵,脫下救生衣硬塞給新戰士趙文源穿上。被迫棄車轉移時,他堅持最後一個離開。兩個多小時以後,洪水越來越大,他和連長決定把兩顆樹留給幾位體弱的戰士,他用儘力氣將正在水中掙扎的新戰士劉楠推到一棵大樹邊,自己卻被一個巨浪捲走,壯烈犧牲。
1998年9月4日最終在人們共同的努力下抗洪搶險鬥爭取得決定性的偉大勝利。

1998年9月15日,九江市民歡送抗洪戰士。


@湯姆 泄腰。

&<程德全挑瓦革命&>

蘇州是江蘇巡撫衙門所在地,武昌起義後,上海革命黨人不斷派人來蘇州策動,並由同盟會員顧忠琛(藎忱)、章駕時等人負責主持蘇州的光復。11月5日天明,駐城外新軍與革命軍皆袖纏白布,先後進城。民軍徑到巡撫衙門,推戴巡撫程德全為江蘇都督,並進「江蘇都督印」。於是,巡撫衙門改為都督府,大門口掛起「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府」木牌,旗杆上懸紅字白旗一面,上書「中華民國軍江蘇都督府」,旁書「興漢安民」。各門城牆,大街小巷,皆高懸白旗,上書「興漢」或「大漢」、「光復」。就這樣,兵不血刃,民不受驚,蘇州光復了。但為了表示「革命必須破壞」,程德全令人用竹竿挑去了撫衙大堂屋上的幾片檐瓦,以示除舊布新。

以上為引用。在辛亥革命中,很多地方爆發暴力革命,人頭滾滾。但江蘇的光復卻頗有戲劇性。程德全在歷史上評價不高,蓋因投機革命,以及革命的不徹底性。不過,蘇南免遭戰亂,老百姓還是感激這位程都督的。


我的第一反應是,現在大部分同齡人在輿論宣傳下對政治方面了解非常匱乏。
所謂匱乏除了「一無所知」,還有「我知道,但是我不清楚,所以我沒有感覺」。
我覺得後者是最糟糕的。因為很多時候這種程度的認知會非常嚴重地影響人的態度,使他長期處於曖昧迷茫的狀態。
之前我們學校老師上課的時候我發現我們系對於九十年代新疆兒童節大火(意會)一無所知。
因為不知道,所以缺失了一些時代和國家的記憶——
這是不應該的。遺忘這樣的歷史會讓民族失去警惕性而蠅營狗苟。
後來我發現,即使現在在一個純文科的系,同學裡對於這方面依然沒有什麼探究的動力。
為什麼呢?
我父母之前曾在我沉迷搜集某十年資料的時候告誡過我,不要深究某些歷史。
因為很危險。
實際上也是,我高二那段時間活得非常煩躁。
但是,難道就應該讓這些已經發生過的故事在我們這一輩消失殆盡嗎?
那些無法歸來的亡魂、無法言說的暴力與疼痛難道都失去意義了嗎?
那麼他們的死,連警惕後世的最後一點意義,都也沒有了。
我希望,我的同齡人,能了解——哪怕一點點——那些歷史血淋淋的真相。


推薦閱讀:

哲學不是什麼?
如果在四五年後韓春雨的實驗以韓春雨的思路取得成功,那麼我們對韓春雨的評價會有所改觀嗎?
如何看待光明日報評論 「再等韓春雨些時日又何妨」 ?
韓春雨撤稿了,那麼,經費呢?
如果世界上一切能夠計時的物品全部消失,人類該如何準確的得知時間?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事 | 中國近代史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