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有重音嗎?

舉個例子說,眼鏡,重音在鏡,如果我們把重音換到眼。就會非常奇怪。聯想西南,湖南有些地區帶口音的人說普通話的時候,即使音調,發音完全正確,可聽起來依然有很重的方言音(no offence)。這是不是說明,普通話是有重音的,或者,重音在某些複合詞上得以體現?恕我不專,沒有讀到相關資料,普通話重音與否取決於某些特定的發音規則?普通話重音和音調有關係嗎?


馮剪子從馮勝利老師的學術觀點入手解釋,解釋的非常好了,而且馮剪子自己的一些觀點,我也深表認同。

提到語言中的重音,大家可能不由得會有一種想法,廢話,漢語中肯定有重音,每一種語言中都有重音。當我們說話時,如果情感不同,說出去的話的所強調的語言成分也不同,焦點也不同,而焦點的一個重要表達手段就是重音。例如
「你丫傻逼嗎?」(一般來說大部分人可能把句重音都放在後面的那個詞上,但也有人會每一個字都有重音)對於一些詞來說,也有重音的不同,「到家」和「道家」,拼音標註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前者重音在後,後者在前。

當然,還有一部人堅定的認為,漢語是典型的音節語言啊,這是我們語言學概論上學得啊,學習英語單詞拼讀會有重音標註,重音的位置不一樣,就是不同意義的單詞了,典型的如present(展示、禮物)。但是漢語拼音的單詞拼讀上,就沒有成體系的重音規則,只有一些個別的詞語當作個案來處理。(例如,你大爺,好好讀就沒有情感色彩,但是如果重讀了「大」。。。)

以上這兩種觀點,是學界爭論的一個焦點。分別都有很多很優秀的學者主導,很慚愧,我每聽一個學派的學者做講座,或者看他們的文章,都會被「收買」,都會覺得咦真得都好有道理!因為我自己目前沒有判斷力,所以以下綜述關於漢語重音研究的學術觀點,留給大家自己判斷。

關於重音的研究導向,不只馮勝利老師這一種角度。漢語重音的研究取向主要包括:
1. 實驗語音學,包括林茂燦(1984,1990)、曹劍芬(1995,2008)、王韞佳等(2002)代表作:《連讀變調與輕重對立》
2. 音系學,馮勝利(2006,2013,2016)、端木三(2014)代表作《漢語韻律句法學》、《重音理論及漢語重音現象》
3. 心理語言學。楊玉芳等(2001)。代表作:普通話韻律詞重音知覺

以上三個研究取向,主要是2內部在漢語詞是否有詞重音的問題有一些爭議,以及1和2之間的爭議。3看起來是是自成理論體系的一個研究學派,因為1和2是在語言學的範疇下研究,而3是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入手了。

重音,在實驗語音學專家的眼中看來是有客觀的物理屬性的,它可以表現在聲學特徵上,從輕重、長短、高低三個角度來判定是否為重音。所以,實驗語音學主要通過語音實驗考察音長、音高和音強等聲學指標;音系學專家主要通過審詞(就是一個詞一個詞的窮舉和考察)和對西方音系理論的援引解釋的角度入手,在音系學專家的研究範疇里,重音並不是一個物理學特徵,而是具有語言學意義的概念,「輕重對立」形成最小辯義的對立對,所以馮勝利教授認為,漢語詞有左重、右重之分,典型的例子就是動賓結構是後重。例如,買書。

同時,馮勝利教授提出了漢語的普通重音原則(「普通重音」意思就是在沒有特殊語境、沒有特殊情感表達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重音結構),該原則認為漢語是音節音步語言,漢語中最小的音步就是雙音節音步,一個音步是一個韻律詞,漢語中的音節一般都是「音節詞」,是[詞+詞]這種形式,既可以是複合詞,也可以是短語(馮勝利,2008) 一般不接受重音的語言成分包括體態助詞(了、過、著)、助動詞(能、得、可以、肯、要)、否定詞、指代成分等。

舉一個動賓結構的例子,動賓搭配的韻律結構要遵循1+2(買書籍)或者1+1(買書)、2+2(購買書籍)的結構,而2+1(購買書、種植樹)就是不成立的。但是有些2+1的情況也是成立的,喜歡你,喜歡錢,但是歸還錢又不成立。

而對於偏正結構來說,情況就較為複雜,2+1(皮鞋廠、煤炭店、圖書館)成立,1+2(鞋工廠、煤商店、書展館)不成立的,這是重音理論對句法的限制。

但是周韌老師最新的學術觀點認為漢語並不遵循嚴格的重音理論,而韻律只是漢語語法的一種表達手段,和虛詞、語序等功能是一樣的。周韌教師認為漢語詞和短語的形成規律遵循「輕重象似、鬆緊象似和多少象似」原則。

(手機碼,未完待續)


正好手邊有兩本相關的書,來做一次搬運工,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答案按照題主問的順序來昂~
參考:《漢語韻律句法學》馮勝利 商務印書館
《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 馮勝利 北京大學出版社

--------------------分割線以下主要觀點摘自上面兩本著作,個人觀點會標出--------------------

1、普通話有沒有重音?(這裡主要說詞重音)
對於漢語的詞重音,學界是沒有統一意見的,原則上說,漢語不是重音型語言(專門意義上),而人類語言是不能沒有重音(凸顯意義上)的。所以答者以為,在凸顯意義上來說,普通話是必須要有重音的。

2、重音在某些複合詞上加以體現?
答者認為:大多數複合詞都可以體現重音。

在韻律學理論中,可以把「輕重」這種最基本的形式當做韻律現象中的最小的獨立單位,換句話說,一個輕重的組合就是一個音步。

由於雙音節複合詞居多數,且雙音詞是最小的音步,因此複合詞大都可以體現重音。
(1)韻律與複合詞的關係
首先要了解幾個概念:音步、韻律詞

1、音步---韻律構詞學(Prosodic Morphology)主張:最小的能自由運用的韻律單位是「音步」。音步由音節組成,漢語最基本的音步是兩個音節,這種雙音節音步也被稱作「標準音步」。
2、韻律詞---是從韻律學的角度定義的詞的概念,韻律詞是由音步決定的。不滿一個音步的單音詞或者單音語素要成為韻律詞,就得再加上一個音節。如果不能滿足韻律的要求,就不能成詞,例如:石,不滿一個音步,加上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頭」作綴,湊成了一個完整的音步。

不難想像,韻律詞在漢語里實現的主要手段是「複合「,漢語中大多數單音節語素都可以用來獨立造詞。因此,音步的實現就不可避免地導致語素的組合,既然這些語素組合了,那麼複合詞就隨之產生了。所以,簡單複合詞(一個語素+一個語素——的實現必然可以滿足音步的要求。
當然,不可能每兩個音節加起來的音步都是一個複合詞。
韻律詞不必是複合詞,但是原始複合詞(最簡單的複合詞,例如中央、電視台)必須是一個韻律詞。


(2)重音與韻律的關係
答者本人認為,既然原始複合詞必須是韻律詞,那麼必然有「輕重」之分,因此複合詞是能夠體現重音的。另外,按照趙元任先生「漢語構詞法和句法是同構的」的觀點,句子尚有輕重,詞為何不能有?
總之,答者認為,重音的體現是構詞帶來的必然韻律效應之一。


3、普通話重音與否取決於某些特定的發音規則?
(1)詞層面

在漢語雙音節詞的輕重問題上,很多學者都認為漢語雙音節詞大多習慣後重。
但是漢語中也有大批的重音表現很難說清楚,原因之一就是聲調的干擾。例如曹文 《漢語焦點重音的韻律實現》(2010)的研究表明:(栗子是答者加的,不妥的歡迎指正)
右重調型:T1+T1(輕鬆),T1+T2(新娘),T2+T1(人間)
T2+T4(活動),T4+T1(愛心),T4+T2(藥房)
左重調型:T1+T4(聽話),T2+T2(平凡),T4+T4(過去)
句法韻律造詞會造成「漢語辭彙重音難以測定」的結果,值得思考。

(2)句層面
答者認為句子層面的重音沒有特定的發音規則,這裡要談到焦點重音,了解寬焦和窄焦
A 窄焦
焦點,通俗的理解就是說話人最關心的那個部分,有時焦點和重音不在同一個句法單位上實現。
窄焦分為:疑問重音,強調重音,對比重音
如:What do youlike?
what是焦點,like是重音----疑問重音
也就是說,你在實際說話過程中,要表達疑問、強調時,通常會把你最想知道或者強調的部分帶上重音,因此,答者覺得重音因人而異,而似乎同類句式表現出重音位置相同,我猜大體有種約定俗成的意味(哎,讀書少,說不清……)
B 寬焦(普通重音):後重原則,把重音的凸顯實現在重音范域的最後一個成分上(一般是句末)

4、普通話重音和音調有關係嗎?
前面說到,理論上漢語不是一種重音語言,重音也有不同的類型,如語法重音,邏輯重音,詞重音等等。答者認為,普通話重音和音調有關係,但不必然,後者只是前者實現的方式之一。

所謂重音,我們要理解成relative prominence,相對凸顯,凸顯的方式可以用「重-輕」,「長-短」、「高-低」等方式實現。

題主說的音調可能就是這裡的「高低」了。

-------------------------------------------------------------------------------------------
搬運完畢,希望能解決一點點題主的疑問
吃柚子去,嗷!


首先需要界定一下我們討論的對象。我們討論的「重音」是指普通話中一個多音節詞固有的重音,而不是放在語境中,由於強調某個句子成分導致的某個詞重讀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普通話里的多音節詞是有「重音」一說的,只是很少見到過持同樣觀點的文獻(問題評論中 @青格樂 給出的鏈接 [轉貼]漢語的詞重音與句重音 中「詞重音規律」一節可以算)。我個人覺得重音有如下特點:
1) 重音落在哪個音節上沒有統一規律。例如「眼鏡」一詞的重音落在「鏡」字上,而「平凡」一詞的重音落在「平」字上。
2) 如果重音位置放錯了,聽起來會彆扭。例如,如果把「眼鏡」中的「眼」字重讀,或者把「平凡」中的「凡」字重讀,就會覺得不對勁。
3) 重音位置可以用於在口語中區分同音詞。比如fàn chóu,如果我把重音放在fàn上,那麼你就知道我說的是「範疇」;如果我把重音放在chóu上,那麼你就知道我說的是「犯愁」。
4) 一些偏正結構的名詞的重音位置呈現出一種有趣的現象。按照樸素的想法,偏正結構的重音應當放在最有信息量的部分,即「偏」的部分上。但實際上,當一個偏正結構的名詞變得十分常用,以至於固化成一個單位,人們不太注意到其中的偏正結構的時候,重音就跑到「正」的部分上去了。例如「廚具」的重音在「廚」上,「玩具」的重音卻在「具」上。再如「計算機」「計算器」「自行車」「汽車」等詞的重音都在最後一個字上。
4a) 當然,也有一些已經固化的偏正結構的名詞,重音還在「偏」的部分上,例如「聽覺」「視覺」。
4b) 即使是已經固化的偏正結構的名詞,當在同一個語境中「偏」的部分構成對比的時候,「偏」的部分又會獲得重音,例如:「他開汽車,我騎自行車。」但這已經不屬於詞語固有重音的範疇了。
5) 重音與輕聲是不同的現象。例如「老子」一詞,作為自稱時「子」字是輕聲,但指代那位思想家時「子」並不是輕聲,而只是「老」字為重音。還有「小姐」也是前一字為重音但後一字不輕聲的典型例子。

這裡有一個相關問題:
如何確定一個普通話辭彙的輕重音格式?
其中最高票答案的分析方法與我的不同,認為我說的「重音在後」其實是沒有重音。


家鄉話是西南官話重慶片區老重慶非主城偏東北地區的方言。
我們這個區縣的口音和主城口音有個區別就是主城重音後置,而在我們這邊重音前置。

切入主題,給大家直接上 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

跟我一起念:我下面給你吃。

請大家念這句話的時候把面字發重一點。
再請大家念這句話的時候把下字發重一點。


通常我們想煮麵,重音落在面字。
通常我們想不可描述,重音落在下字。

不可描述的差別!


別忘了,普通話是有輕聲的。


本人系粗暴而奔放的語言學民科,關於嚴肅而正確的解答,請參見其他大牛。


據我觀察,普通話中如果出現了不必要的入聲,那麼重音八成在這裡。沒錯,我就是說「一」「不」這兩個字!


重音是一個音節里輕重,我覺得普通話是沒有重音的,只有某個音節的重讀,不同的重讀強調的語義不同。輕聲需要輕讀,又輕又短,是與本音相對的。眼鏡不是重音在鏡上,而是他們本身的音調不同,鏡是去聲51調,向下降調,眼是上聲214調,就會在感覺上鏡重。個人意見。


邏輯重音算嗎?參見王平,鄭健的相聲《報菜名》


作為一個Animater來強答一發,所謂重音,我們理解為情緒的最高點或最低點,張口音和閉口音,怎麼說呢,這和情緒有關,普通話當然有重音啦,幾/乎/每一句話都有重音,重音在Ani中的合理運用會使得動畫有更加生動的效果,而且多數情況重音是一句話的最高點,也可能是情緒的轉折點,而伴隨著重音,說話者也會伴隨著比之前更激烈的動作,一般是強調或轉折


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加重讀我
喜歡上一個人
不同加重句意不一樣


一、詞語有重音,一般是中重格式,還有輕聲詞,重中格式等等什麼次輕的我是搞不懂,主要看語感。
台灣國語和南方方言區沒有輕聲詞:你超厲害的(害四聲)
普通話:你很厲害(厲害輕聲)
重中:「命運」這個詞,運要輕一點,像又不同輕聲詞一樣,失去本身的調值

二、句子的重音選擇會影響意思和強調的成分,大家應該都知道~


有,例如「我沒說他偷我錢」一句因為重音不同而有七種意思。


只要說話就會有重音,因為說話會有感情和語音語調的起伏,一種語言本身是用來交流的技能,而不是作為一種學問來研究,如果去學一門陌生的語言精模仿就能感受到啦,這就是語音語調


有,模仿中注感情的音



西方語言,比如英語和法語,重音就是音調。但是中文的音調用來區分意義了,所以無法通過它表達重音。

樓主所說的是時值的問題……的確時值可以可以讓聽的人感到這個部分被強調了,但是這不是唯一的手段啊,「陰陽轍」也可以達到類似的目的。。。

所以我感覺是沒有的。


推薦閱讀:

「說服」讀作「shuō fú」還是「shuì fú」?
為什麼粵語聽起來比普通話硬點?
男朋友說話有山東泰安口音,如何改善口音,學好普通話?
寧澤濤的「寧」讀 níng 還是 nìng?
普通話中「他、她」的發音不分,在敘述長篇、多角色事件時很不方便,為何當初不採用的「伊」來指代女性?

TAG:語言 | 普通話 | 音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