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發布會上所說「屏幕懸掛點膠技術」是一種怎樣的技術?

MX4發布會白總說為了防止碎屏採用的新技術


用軟膠的彈性來降低屏幕和金屬結構的撞擊. 密封性防止空隙進水. 思路很好. 技術有待檢驗.


點膠懸掛技術,是在屏幕與中框之間讓出0.3mm的空間,注入特製膠水,官方宣傳可以有效降低碎屏率、預防水滴汗液的滲入。不去看魅族官方的說法,其實這項技術看起來還是有點「眼熟」的。

這種在兩層結構之間諸如特製的膠體來防緩衝的思路已經被很多廠家使用過,而在手機行業里較早又出名的可能就iPhone 3GS了。3GS採用了玻璃當做手機屏幕,在當時算得上轟動:大家都炸開了鍋,你用玻璃當屏幕,那不是很容易碎?但是,玻璃觸控屏的智能機馬上取代了鍵盤機。好用才是硬道理——這也是設計最基本的原則。當然,進了這個坑之後,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有效地降低智能機的碎屏率?再回頭看看3GS,顯然它才剛剛邁出行業的第一步:「那個時代最容易碎的手機」用來形容3GS應該說不冤枉。

如果有人能拿這部老古董再仔細端詳下,不難發現跟其後輩相比,這款產品的平幕並未高出中框多少,而在3GS之後的每一代蘋果手機,都採用了屏幕略微高出中框的「懸浮」技術,作為雞賊祖師的蘋果顯然找到了有效降低碎屏率的方法,那就是將屏幕模組「懸浮」於中框之上。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我之前寫過一個一加手機的懸浮屏幕設計分析,也提到過這點。一加的懸浮屏幕設計借鑒了蘋果的思路,並且表現起來更加誇張。

那麼懸浮之後的屏幕碎屏率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聽到的一個業內消息:蘋果的跌落測試高度是1.5M,一加是1.2M。

為什麼比蘋果更懸浮的一加跌落測試反而沒有蘋果高,可能是因為大屏幕或者其他原因,這邊不做探究。

而且關於這種膠體在溫度區間內體積和內部張力的變化是否會對屏幕產生擠壓而造成碎屏率上升?只是一個擔憂,但是按目前魅族的技術來說,我的擔憂應該是杞人憂天。

現在看來,「懸浮」大法跟「注膠」大法哪個更能降低碎屏率是不言而喻了。

當然這邊我們對比的是3GS跟它之後的每一款蘋果產品。

MX4的具體表現如何,還要等市場考驗。


我記得青藏鐵路列車的雙層玻璃就是利用了類似的工藝,雙層玻璃邊緣包裹了膠膜,大氣壓改變的時候,膠膜膨脹或者收縮,確保雙層玻璃內部壓力的穩定。
可能這個工藝有類似的地方。

補充:
回復 馬可 :青藏鐵路為了車廂保溫,必須雙層玻璃,但雙層玻璃不耐氣壓變化。這個技術類似於在雙層玻璃上裝個氣球,用來應對氣壓的巨大變化。氣壓大了氣球鼓起來,氣壓小了癟下去。這樣就不怕壓力變化搞壞玻璃了。

我覺得魅族的技術應該就像這個一樣,把屏幕和邊框看做這種雙層玻璃,在面對壓力的時候,由膠層的適度形變吸收壓力,保證屏幕不碎。


點膠技術是裝配工藝上非常多見的工藝之一,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魅族的「屏幕懸掛點膠技術」只是用一個高大上的文案而已。

就是用點膠技術將膠水覆蓋到屏幕與金屬框架間隔中,使兩者結合在一起,官方宣稱寬度0.32mm,作為緩衝效果有待驗證,不過絕對比Mi4的0.05mm邊緣保護塗層好一點(PS:單純只比較玻璃邊緣的處理,抗摔還以其他因素有關,不能因此得出MX4比Mi4耐摔的結論)。
Phone和iPad早期使用一圈塑膠(塑膠材料為聚芳基醯胺PARA+GF,其CTE 與玻璃相近)做緩衝,後來也取消了,肯定在結構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具體可看:為什麼 iPad mini 能做到真正的邊到邊的邊緣設計?

PS:Mi4的文案中「圖層」應該是「塗層」,錯別字放在那1個月了,該說小米不認真呢還是不專業呢。微博和論壇以及官方售後都反饋了,還是沒改,可見公司做大了就離用戶越來越遠了……

利益相關:魅粉、米粉。在買不起魅族的時候粉了魅族,買得起魅族的時候買了小米……


說白了,就是過分追求高屏佔比,沒點膠懸掛的時候,跌落測試過不了,點了膠以後,勉強通過,僅此而已。
如果沒點膠也能通過測試,你認為魅族會吃飽了撐的給自己提高製造成本和維修成本嗎?


推薦閱讀:

小米手機和魅族手機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5.20的降價是否說明魅族的高端機戰略失敗了?
為什麼友盟的排行榜上總是沒有 MX3?
MIUI相比flyme有哪些優勢?
vivo x6和魅族pro5相比真的很垃圾嗎?

TAG:魅族科技 | 魅族MX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