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Quora 有很多活躍的大學教授而知乎很少?

Quora上各種大學教授啊....知乎上感覺都沒看見過....


因為,你看,我把應該發評論區的話當成答案發到了回答區,可是卻能得到很多贊同。(麻煩給我個面子給點贊同)
你想想當你寫了一大串互聯網歷史以及部分計算機系統相關常識後,說360技術實力其實在國內是第一梯隊,結果發現一個抖機靈的黑360的答案被放到了最上面,而你的答案已經被人摺疊了,怕丟面子只能匿名或者刪答了。
(麻煩給我個面子不要摺疊我)

那你想像一批正經八百的教授進駐之後的這些情況:

  1. 一個醫學教授出來說某種中藥通不過雙盲實驗,還有一定的毒性,下面有人評論「呵呵,中藥不管用那幾千年前的中國人得了病不是得馬上死了嗎?」,答案被摺疊;
  2. 一個天文教授怒斥「宇宙左旋性」的荒謬理論,被人拉進黑名單,然後私信知乎官方把他號封了,「宇宙左旋性」的偉大理論卻得到數千個贊同(贊同的都是些什麼人?);
  3. 一個計算機演算法教授,在知乎落寞地寫了幾百個演算法介紹的優質回答,根本沒人鳥他。絕大多數人包括知乎用戶在內並不喜歡過於專業難懂的知識,特別是演算法這種跟數學有關的東西,他們更喜歡看人聊聊泡妞啊、編幾個小故事啊、作為一個長者告訴你們一點人生經驗啊;
  4. 一個物理學教授,關注物理話題後,天天收到「人如果超越光速會發生什麼?」、「電子為什麼不會落向原子核呢?」、「我拿著手電筒在跑道上跑,手電筒發出的光不是超越了光速了嗎?」、「空調是不是最差的發明之一? 」、「為什麼牛頓家境不好,卻選擇去鑽研科學,而不是去賺錢? 」、「為什麼說科學(物理學等)不是迷信? 」、「如何偽裝成一個厲害的物理學家?」、「伸一根超長的管子到太空,地球的空氣會不會被抽光?」這樣的問題推送,愛因斯坦估計要從墳里跳出來了;
  5. 一個軟體工程教授,關注編程話題後,發現該話題被產品經理和根本不看書的初學者屠版了:「能不能設計出一個終極傻瓜編程軟體,讓普通人可以完美編程?」、「如果計算機是由中國人發明的,那麼編程時寫代碼會是全中文嗎?」、「為什麼有些編程語言的數組要從零開始算?」、「如何學習 C 語言?」,至於那些翻下書就能找到答案的問題,就不再枚舉了。
  6. 一個生物工程教授,怒斥崔永元的轉基因論點,雖然寫了一大堆關於轉基因的常識(高中生物範疇,大部分人應該可以看懂),可是最後卻被一個 文科生崔永元 的粉絲逮住一陣罵(你抹黑他、攻擊他、就是想秀優越),然後什麼知情權、科普、你這是在秀學歷優越、你行你去拍一個轉基因紀錄片啊(圖文無關)

中醫靠把脈診斷出宮外孕案例一例,另外聽說還能靠脈相判斷男女,這手的靈敏度得多高?要吸引來一個能寫出優質回答的用戶入駐知乎,需要成千上百個同樣能寫出優質回答的用戶,而趕跑他,只需要一顆老鼠屎。
說白了,就是知乎在用戶管控方面力度不夠,或者說知乎希望有非常多的看客入駐,哪怕他們九成九成都是不能提供優質回答的用戶。


(不好意思早上答案是用手機打的,邏輯語氣混亂,現在重新編輯了)
你們別再批評知乎啦,知乎受到Quora的輻射和限制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呀~

1.年輕教師群體自身對Quora的喜愛多過知乎

先說個真實的故事:
我今年4月加入知乎,5月初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個有關【新交叉學科—神經經濟學】的回答,引起了我一位導師的注意。導師今年30多歲,自他女兒幾個月前出身以來天天在家當奶爸,實在是有閑又有聊。他饒有興緻地向我打聽了知乎這個網站和加入知乎的方法,因為我介紹知乎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提到,知乎是中文版的Quora,現在很風靡,於是導師就興緻勃勃地開始試用這兩個網站。
幾天以後,
導師:「XX,你為什麼不用Quora?我看見你的賬號了啊?你的英文不是很好嗎?」
我:「啊……」
男導師:「你要抓緊一切機會練習英文,你馬上就要去美國了,那裡一門課要讀很多本英文著作呢!」
我:「是……「
導師:」我覺得Quora真的很不錯,我發現我以前的教授和同學都在上面(導師是東京大學畢業的),我還把它推薦給院里其他老師了,X老師(我的另一個導師)也在用了,你快去關注她。「
我:「好的,我馬上……」
導師:「我剛剛回答了一個問題,記得點贊吧。「
我:」是……「

我們首先明確一下,會對知乎/Quora這樣的新興網站感興趣的基本都是年輕的講師/副教授群體,老教授幾乎是沒有的。產生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1)國內這些30多歲的教師群體與國際接軌度越來越高,名校如我校的教師幾乎都要求具有海外背景。他們不是海外拿的博士就是出國培訓過幾年,最不濟也用著英文課本和資料(我們課本全是英文的)然後做研究幾乎都參考NBER,AER之類的網站和最新最前沿的國外研究。這會導致他們對Quora有著天然的喜愛和傾向。原因如下:
a.精英國際化,自身英文水平較高,使用Quora完全不吃力;
b.擁有海外關係,如同學或者教授等;
c.對英文權威比較看重,比如我們經濟學這個學科,國內的研究比較落後,經濟學家直接互相不太瞧得起彼此的研究,參考資料和思想直接引用國外,比較迷信外國權威。
d.你們真的不了解優等生的想法啊……名校的教授基本學生時代都是top student,而且這種職業特徵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會甘於在這種知識型的網站上只做一個路邊鼓掌的人的。貢獻學識為人師是肯定的了,去了解關注自己研究領域的話題也在所難免,所以他們會傾向於國外的網站,因為會慣性地覺得比較」前沿「,其他倒在其次了。如果一個教授在網站上不回答他本專業的問題,那麼他其實和普通的知乎群眾也沒有什麼區別,何苦強求來哉。
e.氛圍所決定的。一堆留洋老師的帶動下,沒留洋的也猛補英文,其實我導師和我發郵件都是用英文的我會告訴你們嘛……

2. 知乎受到Quora的輻射過重
一個老牌的網站和她的漢化版同時放在你面前,你的英文水平很高,使用無壓力,你會選擇哪一個?我的有些老師連電腦手機所有操作系統都是英文的,何苦還使用知乎……來個不恰當的比喻,你買國外的產品,是傾向於直接買它本國產的還是中國代加工的?
大家叫知乎中文版的Quora,卻不會叫Quora英文版的知乎吧。就好像大家叫章子怡小鞏俐卻不會叫鞏俐小章子怡……江湖地位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知乎本身作為中文版的Quora,就已經決定了它借了Quora的東風,但同時也受到Quora的輻射和限制。就好像上海和南京,不管南京做得多好,她也不容易留住流往上海的人才,她受到上海經濟發展的帶動,但同時也受到上海的輻射,被她所制約。每次我和外國同學介紹南京,都要補充」a city near Shanghai."這樣這些外國人才不會無動於衷……

3.興趣導向,答主迎合
先不說知乎冷門專業的的問題乏人問津,大眾娛樂性的問題關注度更高的問題。就連我們經濟學科這個比較偏向大眾和社會的學科中的問題也是如此。比如討論薛兆豐吧,問題里一定要提出」出於經濟學的角度可以凍死沒錢交電費的人「才會成為熱點話題,而且出現了一堆不那麼專業比較憤青的回答。我看見我的大學霸師弟在知乎上回答了幾個關於Barro等經濟學家的評價的問題,都木有什麼人去贊他,覺得好心疼……
而作為一個研究宏觀經濟學,並且主攻中國經濟二元體制、城鎮化和社會不公的准博士,我和學位論文高度相關的回答社會的不平等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和原因嗎?只有6贊;和大一微觀經濟學學習高度相關的回答在一個成熟的行業里,為什麼最終存活下來的企業都只剩下幾個?只有3贊;還有一個和我福利經濟學課程研究高度相關的只有1贊的回答被我怒刪了(全是推導論證的乾貨好嘛,辛辛苦苦的研究成果都沒發表呢好嘛),這些和我高贊的答案實在沒有可比性……且不說問題本身就乏人問津了。
並且經過我的反覆試驗,我發現只要我說的越專業,贊越少;越說故事,贊越多。而且如果我態度再欠揍一點,連粉絲都會漲上去(參見我其他回答)。
久而久之,我也不記得我又多久沒有回答專業的問題了。而且說實話,回答專業的問題更加辛苦,哪有抖機靈秀高大上漲粉快啊……當然,我的導師一定不屑於像我這樣……所以我覺得他們應該也不會喜歡這裡吧。

綜上所述,我往後向其他老師和同學推薦的都是Quora而非知乎了。
什麼,你問我為什麼還在知乎?因為我是Quora每天都在捧人啊,專業點贊和給導師寫長評,哈哈哈哈哈~~o(&>_&<)o ~~
我現在在試驗如果我粉絲過千了去回答經濟學專業問題會不會還依然無人問津……


沒做大學教授,只是教過幾年大學。但是朋友圈裡面有一堆教授
知乎
1. 網站用戶群偏年輕化,職業人士比重不斷減少;像我這種工作10年以上的人,當然不想扯廢話,想待在一個安靜的社區,大家經歷和年紀差不多,可以少說廢話,可以保持嚴謹作風。我尤其討厭網路辭彙,如果答案裡面太多這些玩意兒我會極端反感,而且我也看不慣一個謝謝邀請都要搞那麼多花樣出來的人,跟我這個人性格相差太大。我在quora都不會寫謝謝邀請的,我直接回答就好了,搞那麼多事兒幹嘛。回答我的名校畢業生們也從不加謝謝邀請或者A2A。 省時間,抓效率,少裝逼,就是quora的風格。我一般是這上面把別人問我的問題回答完不看其他的玩意兒就會離開這個網站,我對這個網站的很多文風是完全不接受的,我這個人守舊,嚴謹,討厭弔兒郎當的人。
2. 管理團隊不夠嚴格,對答案把控不夠。這上面回答collapse的幾率沒有quora大,那邊只要我回答一個字或者一句話立馬就被系統崩潰了。
3. 就我個人體驗來講,知乎6年了,我問的問題只有一個人回答,而且繼續問他就不願意理我了。我一般問社保和我自己的病的問題。於是曾經有人還「好心"勸我去百度。她意思是知乎是社交用。
然而,quora幾乎我每個問題都會被秒回,而且老子後來越來越過分,還上傳了我骨折的X光片,醫學院學生也會認真回答。
4. 而且我某個回答其實只有一個數字,就是27年之前的年份,立馬被知乎刪除了,come on, 我僅僅用了」XX年「回答一個」cuspea「為啥被關閉的問題。這麼敏感,教授們受得了?


從網民特徵來看,社交網站網民的學歷和收入結構有走低的趨勢,收入和學歷越高,過
去一年內減少使用社交網站的網民比例越高,反之收入和學歷越低,過去一年增加使用社交
網站的比例也越高。

以上引自《2013年中國社交類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https://www.cnnic.cn/hlwfzyj/hlwxzbg/sqbg/201312/P020131225358386313453.pdf

大概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我猜的。


我在quora上提過一個問題,40多個回答。在知乎上提過一個問題,1個回答。並且那是在同一個時期,所以我相信我的提問水平是差不多的。因此我認為大概是知乎的搜索和推薦功能比起quora要差一點。也就是說,可能知乎上也有很多大學教授,只不過他們沒有找到合適的問題來回答。而他們的提問,也被淹沒在了茫茫數據之中。


在我眼裡知乎的社交性已漸漸大於知識獲取了。

記得看過@周源 這樣區別知乎和百度知道:

『百度知道』表面看是回答,其實還是搜索。『知乎』表面上是問答,實際上是一個社交網站。

所以啊,都別太當真啦~


奧巴馬沒事還發twiii呢,你見我朝發微博最高級別的是誰?

社交網路魚龍混雜這個不是我朝特色,twitter,facebook上的「小學生」也越來越多,大眾化娛樂化成為主流,美帝瘋狂轉發瘋狂PS的「大黃狗」現象跟我朝「齙牙哥」現象如出一轍。這沒什麼可說的,公園大廣場就是給大爺們扯淡,大媽們跳舞的,旁邊倆中年夫妻打打羽毛球,角落裡倆小青年貪談戀愛,大家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但是呢,文清啊,小資啊,公知啊可不這麼覺得,人多雜亂的地方他們都不願意去,那沒事,茶館咖啡廳,書店自習室圖書館總有一個地方適合您,各得其所,世界很和諧,該去哪的去哪。

不過,中國的咖啡廳茶館的老闆們都有一顆開食堂的心,總覺得茶館太小了,得搞個規模大的,怎麼也得容納個上千人,將來還得上市。當初因為人少清凈,少數派們還會光顧下,喝喝茶/談談理想,茶館老闆一看,要不我多叫點人來圍觀高手們聊天吧,這樣可以增加人氣,助我早日上市,於是到處打廣告發傳單-----「喝茶不要錢,還有人講故事,故事很精彩,大家快來」,這不,大爺大媽們唱著《小蘋果》提著街邊買的西瓜就進來坐坐,高手們也漸漸覺得茶館有點擠,不過好像大家都很誠心,自己備受矚目,被粉絲的感覺好像蠻爽,於是平時在公司壓抑多年的某金融從業高手跳出來,自高奮勇的來了一段《為什麼房價不能跌》,不過還沒等到講完,下面的大媽們就坐不住,一個西瓜皮扔上來「房價還不許跌?我兒子結婚買房你給付錢啊?狗屁專家」。好在旁邊的大爺明事理,一把按下剛才站起的大媽,大聲喝道:『我覺得專家說的對,房價不能跌,房價跌了我們住的房子可就不值錢了,你叫我們以後拿什麼養老?』,慢慢的,台下群眾的聲音漫過台上,茶館變成了大食堂,老闆們忙的不亦樂乎,心理暗喜「這下好了,人會越來越多,上市指日可待啊」,小資公知們只好收拾收拾東西擠出茶館另尋他處,留下的也只有那幾把桌椅而已。


來知乎是因為覺得知乎會專業,可惜現在知乎好像在向知音轉型。無語了,自然來的就少了。


當生物學推送過來的第一個問題是「男性打飛機慣用左手還是右手(右利手情況)?」的時候,一個原本充滿激情的老教授當場就呵呵了。


因為都被各種噴子噴走了

然後又看到了太多了抖機靈回答,感覺留下來沒什麼好處

於是就沒有了。

以上都是扯淡


=================================================
中國的教授,都在忙著評職稱,搶項目,帶學生,勤出差,撈資金,博資源,奪眼球,求升職,進高層

誰沒事給你來問答網站答問題,答完了還得被人罵?


可以參考這兩個問題。


求教讓NPC的行為看起來是有記憶的演算法?

Is there an algorithm that could make the NPC"s behavior just like having memory?


我現在寧願一邊查詞典一邊上Quora而不願上知乎問問題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國外很多教授的主頁內容都很豐富,會把自己的論文(包括發表和未發表)、slides 、syllabus 等材料掛在上面,但國內的老師們的主頁一般都空蕩蕩的,我跟一個年輕老師聊過這事,他苦笑著解釋:「我覺得是因為國內老師各種亂七八糟的事太多,沒空搞這個。」
知乎是中文網站,不能指望外國大教授們特意學中文來分享知識,而國內老師除了科研壓力,整天被發票報銷、各種學習報告會、各種奇怪的政研項目等等搞得焦頭爛額,在各個行政部門之間奔波,連教學都沒時間認真搞,更不用提上知乎分享知識了。


「百科」和「學術」的level是有差距的,知乎即使有的回答看上去很學術,它也永遠只是百科知識的分享網站。


知乎,學術上取上不足取下有餘,定位人群不一樣


我剛開始用知乎的時候是大學教授。不過懶得這麼標記自己,一般宣稱教過書,也分享過一些教育、學習方面的心得體會,如此而已。

另外,也許我 quora 用得不夠多。不過我不覺得 quora 上的教授有那麼多,或者說真正 tenure 的教授會在 quora 上有多積極。原因很簡單:他們恐怕沒那個時間,而且 quora 實在不算什麼交流學術的良好平台,所以在那上面花時間對他們性價比不高(相對而言一些行業專家則是可以推廣自己而且順便給自己公司、產品做點小宣傳,何樂不為)。

我對 quora 的感覺也是社交性比較強,雖然沒有知乎這麼極端。這也是文化差異,具體細想了再說。


因為、這不僅僅涉及兩個平台的區別、同時也有兩國教授的區別呀…
而且、我認為後者占的比例還要更大一些。
同樣可以類比到FB和人人、Twitter和微博之類雷同的平台,中國的大學教授都不能算是活躍用戶。
從我周圍的老師來看、一般教授都是40以上的年紀,都是我們父親輩乃至爺爺輩的人了,中年人每天連軸轉、老年人則大多接受新鮮事物比較慢,所以教授群體在網上出現不多也容易理解。

個人感覺這個問題上用知乎跟quora比較,有那麼一絲絲不合適…不是單一變數的問題、討論起來真的有那麼一丟丟的煩躁呀…

最後、我要說、請等我熬成教授!
?????? ? ??? ?????? ?


因為中國的網路文化在廣大中年人中沒有群眾基礎
等再過十年 我們的同輩人成為大學教授的時候,嗯


我見過的教授有寫博客的,有用科學網的,有用小木蟲的,有上一些專業論壇的,知乎的確實不多…


貧瘠。這個社會的貧瘠。

不要怪平台:什麼殺馬特泛濫、段子手,人家為啥要來趟這趟渾水云云。

這個社會,思想很貧瘠,無論深度,還是廣度。

百家爭鳴,不會產生在這種土壤。


首先我不知道是否屬實,如果是的話,我想大概幾方面原因吧:
1.教授和專家都在忙項目申請工作
2.知乎答案偏於大眾化,以目前大學的「研究性」教育來看,教授都不屑於這種「科普類」的活動。
3.社交屬性來說,知乎的社交屬性不適合那些整體跟企業打交道的教授們。


推薦閱讀:

做學術期刊的審稿人是怎樣的體驗?
《柳如是别传》一书的重要性有哪些?
如何評價中科院院士李小文?
十級大風能把瘦子吹跑嗎?

TAG:Quora | 知乎社區 | 知乎用戶 |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