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想去紐約?


引用歌詞 if you can make it here, you can make it everywhere


剛到紐約,大失所望,比起西雅圖來,人們粗魯冷酷,種種感覺像回到了上海。但是一旦離開了紐約,心心念念又覺得還想再去。

紐約的地鐵上啥膚色的人都有,牽手的情侶中啥膚色年齡性別的組合都有。都說西雅圖是個年輕開放的城市,但是和紐約的多樣性沒法比。

晚上去曼哈頓downtown的酒吧,哪怕那天室外零下幾度,女士一律的露肩裝、高跟鞋,男士一律的襯衫皮鞋和漂亮髮型,人人都那麼好看體面。就像我長久以來腦中對繁華的夜生活的描繪。

從中央公園走到過soho區,第五大道、百老匯附近那些老式樓房,也正是我腦中一直存在的畫面。

總之許多的影視劇、畫作、文學作品都用紐約營造出一個繁華的西方夢境,忍不住就想去追隨,你在其他地方還真獲得不了滿足。


大都會博物館。你站在這樣

這樣

還有這樣的展品面前的時候

隨時隨地的雞皮疙瘩蔓延全身,整整一天我在裡面說的最多的就是「我靠.....」"我操....."請原諒我的低俗無知,語文水品僅限於此。驚嘆是最大的感受,2,3百年來全球各個種族的捐助者不斷的將各種珍奇寶藏送入這家博物館,才讓我們現如今有幸目睹這麼多豐富多彩的藏品。到了這裡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美好的地方等我去探索。這樣的博物館值得我再飛個14個鐘頭從地球的另一邊來看它一百次啊。

中央公園,曼哈頓的心臟,曼哈頓的肺,曼哈頓的腦子,曼哈頓的胃,你愛怎麼比喻怎麼比喻,總而言之中央公園成為了曼哈頓最重要的地方。很多長凳上有各種捐助者的銘牌,上面寫滿了捐助者祝福的話,有些是祝福生日快樂,有些是思念故去的親人,有些僅僅是很簡單的「我愛紐約」。

911那兩棟大樓的深坑旁刻滿了遇難者的名字,流水在哪裡靜靜地流淌,時時刻刻的讓你想起那兩棟在這裡墜落的大樓,多好的意境啊。

時代廣場,世界的十字路口,你不想來這裡看一看嗎?

紐約公共圖書館,我去的時候運氣不太好,主閱覽室在整修,只好在外面拍一張內景的照片過過癮,好可惜,也堅定了我一定要再來一次的決心。飛十五個鐘頭什麼的根本就不是什麼事,只是為了再來看你一眼。出了紐約公共圖書館,我坐在圖書館前方的台階上,看著面前的第五大道上面人來人往,想著身後這座偉大建築中曾經這麼多改變過世界歷史發展的大人物就從這個門後進進出出,幾乎感動得要哭了,我從來沒有到過哪裡旅遊會有這樣的感覺,但是到了紐約的第三天之後,看過了大都會博物館,看過了Moma,再來到紐約圖書館這樣的建築之後,這個城市完全將我震撼到了,感覺自己實在是太渺小了,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一座城市有這麼多偉大的人物願意世世代代前赴後繼的把它建設成這麼美妙的地方。

(20171222更新)第二次去,特意再去圖書館,補上這張照片。

聖帕特里克大教堂,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並沒有什麼宗教信仰,當我走進這座教堂的時候,我突然有要皈依天主教的衝動,這大概就是一座偉大教堂的氣場吧。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照進教堂,好美。

愛。

最後是MOMA,嘆為觀止。莫納,畢加索,梵高,各種大師的名畫就靜靜地躺在那裡,只要20美金就可以近距離的看到它們。而且MOMA的語音導覽還專門設置了兒童語音版,很多名畫導覽經過特別的設計,變成了非常言簡意駭的語言,非常適合小朋友理解,這點我覺得非常好,對於小朋友的藝術啟蒙來說很有幫助。有一個1998年蔡國強的作品,當時蔡在國內還不怎麼出名,MOMA就已經能夠慧眼發掘這樣的藝術家,這也是很猛的地方啊。梵高的星空哪張照片被我上了濾鏡放在自己insta上面了,所以顏色會和實際有些出入。

曼哈頓是一個值得飛行15個小時,吃上兩頓難吃的飛機餐也要多去幾次看看的地方。


這些年我很幸運,走過幾個很大的城市,這是我很小很小時候不敢想像的,我從小都覺得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很平凡,自己成長的城市很閉塞,當我有機會走出來,去接觸到更大的世界的時候,我在心懷感激的同時,是慚愧的,因為覺得自己配不上。

我想和你聊聊我印象中的紐約。在出國前,我對世界的了解是很狹隘的,那會每天的知識大多局限在課本里,紐約對於我只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更深刻一點來說,可能是一個繁榮的代名詞,我甚至不知道它坐落在美國的什麼地方。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其實是隨著見識的增多而增長的,就像很多人說書讀的越多越覺得知道的太少。走過的地方越多,越覺得世界遼闊。

第一次去紐約是2013年的聖誕節,那也是我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當飛機在夜裡的紐約上空盤旋的時候,曼哈頓的摩天大樓彷彿觸手可及,第一次以911的視角觀察這些大樓,以及延伸到天地盡頭的霓虹和燈光,我相信那可能就是世界上最璀璨的夜景。

第一天獨自去曼哈頓的時候,當我從地鐵里剛探出頭來,我幾乎要感嘆的叫出聲音,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鱗次櫛比又密密麻麻的樓群,幾乎遮住了所有的陽光,那像是一個鄉下孩子第一次到大城市時的激動和興奮,覺得只要置身其中,即使無法和這裡的任何一棟建築或者花草樹木發生交集,也是一件很精彩的事情。你會不自主的放大自己瞳孔的像素,努力去記憶去觀察視網膜掃過的每一幀畫面,覺得如此短暫的行程,如何才能更多的領略這個神奇的地方。

從小來自一個落後的工業城市,對繁榮和現代化是有一種本能的嚮往的,高中的時候班上每一個孩子的目標都是希望通過高考離開這個城市,那個時候的我是不會想到所謂的離開有朝一日會走的這麼遠的。當我踏上那塊土地的一剎那,自己的虛榮心是被極大的滿足了的,彷彿自己與世界的中心在那一剎那如此緊密的連接在了一起,而實現這一切竟然只是一張機票那麼簡單。

後來開始慢慢了解紐約,覺得紐約應該是美國精神的一個縮影,這裡包羅萬象,自由艱辛,各種階級和文明在這裡交織衝突又融合。它不像迪拜那樣僅僅是金錢的堆砌,即使你對紐約一無所知,你也會感受到那些看似冷冰冰的建築物背後是紐約近三百年的近代發展史,這裡的每一寸土地背後都都蘊藏著無數家族和個人的奮鬥軌跡。這裡有世界上最有錢的富豪,這裡是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紐交所,時代廣場,那些小時候在電視和新聞報道中的地標建築,會接二連三的呈現,也有流浪的街頭藝人,在第五大道,42街,萊克辛頓,中央車站,這些常常在電影和小說里提到的地方以各種形式來討生活。這裡有愛爾蘭人,黑人,中國人,德國人,印度人,日本人,他們在這個相對狹小的空間里自然的遵循著前輩第一次踏上北美大陸時留下的足跡各自居住著。白天在陽光下他們用美國人的身份工作,遵循著美國人的價值觀,晚上回到家又在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中生活。一切都是那麼熟練而和諧。一個城市的繁榮當然不僅僅體現在基礎設施上,紐約同時也是現代藝術的中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藝術家曾經扎堆紐約,其中最有名的比如木心,和陳丹青,這裡有最前沿的流行資訊和最現代的化的藝術形式。百老匯更是在無數附庸風雅的人的簇擁下長盛不衰。這些一切潮流的,現代化的元素對那時的我來說既是一種震撼,一種吸引,同時也是一種壓迫。我覺得自己太渺小,無法承受眼前這些五光十色的生活形態。那次的美國之行是伴隨著很多愉快和新鮮的記憶結束的,雖然在回門洞的時候經歷了長達30個小時的機場延誤,但可以說那是我從小到大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行。

後來,紐約對與我不再是一個旅遊目的地,也不是一個金融符號或者是繁榮的象徵。因為那裡有了自己的牽掛,因為這份牽掛,這個城市也變得溫柔了,那些標誌性的建築變得毫無意義,我更關心的是那裡的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每天如何出門,如何飲食,如何乘坐地鐵,如何抱怨擁擠的街道,如何體驗項目繁多的各種主題活動。我通過各種途徑觀察紐約客們的生活,我想像各行各業的人在那裡的生活方式,想像那些人會否與自己的牽掛在某一瞬間重疊。

第二次去紐約是2015年的2月,情人節的前一天。和第一次不一樣,飛機在深夜才降落,機場也並沒有白天那樣的繁忙,沒有人接機,我便偷坐了另一個賓館的接送車到了我要去的不遠的酒店。這次的行程很短暫,我也無心看風景,只有在坐地鐵的時候才會被喚起一些記憶,才覺得原來紐約還是紐約。我不記得那些天我去過什麼地方,也不記得當初記憶里的那些高樓大廈還在不在,只記得那些天每天寒風徹骨,我只穿著單薄的運動褲和夾克。還陰差陽錯的在大風天為高中班主任他媽買了個手機。

最後一天從紐瓦克機場打車回來,坐path過了河,在街角的一家星巴克要了杯咖啡,因為旁邊是世貿的遺址,往來都是拿著相機操著各國口音的遊客,當然我也一樣,背著行李袋,在窗邊的一個沙發上做了下來,後來又來了一些希望歇腳的遊客坐在了我周圍,沒有人介意彼此間的距離,分享著一個餐桌,大家只是在這個城市短暫停留時互相背景里的路人甲而已。我記得自己當時瘋狂的想找人說話,卻滿眼都是興緻勃勃旅遊參觀的外國人。他們意興闌珊,沒有人在意角落裡的我。我記得當時我哭得很慘,把帽檐壓得很低,可是還是無法掩飾抽泣聲肩膀的抖動,最後簡直涕淚橫流,嚴重影響到周圍人的食慾。

因為尿急,就離開了咖啡店,到前一天來過的一家商店。我從一層走到5層又從五層走到1層,包背累了就拉一個帶輪子的購物籃拉著。任何商品都提不起我的興趣,看到了前一天買的帽子,可是我已經把它物歸原主了。在這個小小的商場里,你感受不到任何本應屬於這個城市的氣息,商場外的低溫讓人打消一切企圖暴露自己皮膚的想法,前一天,以及前前一天,我神遊般的在這個城市的低溫中遊盪了兩天,也不知道那時的溫暖從何而來。

逛膩了便又重新回到了咖啡廳,繼續買了杯咖啡暖身子。這個城市對我已經完全失去了吸引,那天我腦海中全部的思考就是如何能趕快回到門洞,趕快逃離這個城市。

在這次旅行之前,我一直喜歡一個人到處走走停停,無論風景好壞,我一直著迷於陌生的環境。可是真當自己置身於一個曾經嚮往生活過的地方時,那種當初吸引自己的好奇心卻已蕩然無存。我只能感受到在一個陌生城市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一直蔓延到我回到門洞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第二次去紐約的經歷,充斥著很多遺憾,沒有了第一次的緊張和興奮,彷彿感覺被這個城市欺騙和背叛,它曾經在我心目中那麼美好,可這次它卻只願意像我展示它的冰冷和殘忍。其實我心裡明白,內心的孤獨與否和環境沒有關係,他們只是我們為孤獨尋找的一個潦草的借口,是我們低潮時的替罪羊而已。可能當有一天你的心裡重新撥雲見日陽光普照的時候,內心的溫暖會照亮這個世界所有的陰暗。

現在我還是會時常想起紐約,會想像自己有沒有可能也在那裡展開一段生活。隔一陣,又會耍小性子一樣的告自己以後再也不要到那裡去。無論在那裡發生過什麼故事,就讓故事繼續塵封在那裡好了。像無數路過這裡的人一樣,對這個城市愛並包容著。

晚安了。

愛你的曦怡。


借用Jay Z的歌詞

New York

Conc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

There"s nothing you can』t do

Now you』re in New York

These streets will make you feel brand new

Big lights will inspire you

Let"s hear it for New York

想像一下,現在世界的最中心的城市的感覺。this is New York.

無限的可能性。


它是一個會讓你初見時略失望,最後卻不想離開的地方。

You lose yourself here, and you find yourself here.


號稱 地球第一大城市。作為地球人 應該膜拜一下


想去看看有沒有像《Friends》里的咖啡館,《老爸老媽浪漫史》里的酒吧,《破產姐妹》里的餐廳這些地方~


看了Gossip Girl,她成了我這輩子最嚮往的地方


世界這麼大,應該多看看。


借用一位在紐約生活了80幾年的老婆婆的話:紐約是一個一直能帶給你驚喜的城市。


紐約生活是很多時候不盡人意,但紐約這個城市讓我不斷進步,提高,讓我感到learning everyday, which is awesome! 我也經常在半夜的地鐵裡面想家,因為學業得到肯定而開心,因為老闆不滿而自責,因為最近花銷太大而頭痛,因為男朋友是jerk而鬱悶。。。正因為有這麼多紐約的酸甜苦辣,才讓我想把紐約的故事都說出來給大家聽,讓大家知道我們有這樣一群人在紐約不斷地奮鬥著,掙扎著。關注微信平台VERAWANGxNYC,我很希望能跟大家交流紐約的生活感悟,因為我們每個來到紐約的人都很棒!


想去就去 沒有什麼為什麼 「為什麼」和「想」是矛盾的

至於紐約么 誰不想和No1親近親近呢


其實可能我們都被潛移默化了..電視電影很多都設定在紐約,自然對紐約有了一點點歸屬感.但當真正到了紐約其實也覺得沒什麼特別,但回國了還不時想起紐約.


New York is a woman she"ll make you cry, and to her your just another guy


參觀博物館。


多好,一個人都不認識。


因為我的愛人在那。??


答案很俗套,但估計是大家都有的感覺。來到了後很失望,離開後念念不忘。世界上最臟最混亂又最美麗的城市。


紐約如同信仰。

我期待改變,因而我期待紐約。


推薦閱讀:

紐約曼哈頓的消費水平如何?
如何申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生?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有哪些值得看的寶貝?
美國建築師 Robert Moses 的城市規劃和建築理念是否值得現當代學習或借鑒?
幸福感閾值提高以後怎麼辦?

TAG: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