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兵力對比?

聽朋友說抗日時國軍有兩三百萬,共軍三四十萬,國軍對日軍傷亡比例是多少呢?共軍呢?有統計嗎?希望是有根據的回答,,,


一樓的答案無力吐槽了。。。。
八路軍一共三個師,115師(林彪),中央紅軍陝北紅十五軍團改編,一萬五千人左右,在3個師當中是最大的,另外120師(賀龍)129師(劉伯承)都在一萬兩千左右,加上八路軍總部人員,八路軍改編之初不到四萬五千人。
也不存在抗戰後期一個團兵力有八個團那麼多,這樣是不利於指揮的,事實上隨著部隊擴編出現了很多如《亮劍》里那樣的獨立團、新一團、新二團之類沒有正規番號的部隊。八路擴紅能力太強,常凱申表示壓力山大。
八路軍雖然番號少,但是巧妙的運用了軍區這個概念。這裡拿115師舉例子(中央紅軍、115師、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大體上算一脈相承的,也是太祖的井岡山看家部隊。)
115師改編之初下轄343旅(陳光旅,中央紅軍)、344旅(徐海東旅,紅十五軍團)、師獨立團(楊成武獨立團),一共這三塊。
中學歷史書上有講到聶榮臻帶著115師的一部(其實就是楊成武獨立團)建立了八路軍第一塊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察冀的老主力楊成武獨立團都沒有正式番號,更不要說部隊擴編之後,所有這塊的八路,都打著晉察冀軍區的牌子。
115師的343旅(陳光旅)、344旅(徐海東旅)跟隨羅榮桓到了山東以後成立了山東軍區,之後大部分部隊用的是山東軍區這塊牌子。1945年山東軍區正規化,組建八路軍山東軍區野戰兵團,下轄8個師、12個警備旅、1個濱海支隊、1個海軍支隊,約27萬人。(注意,這裡的師和旅是同級單位。)
115師的344旅(徐海東旅)最初也是去了山東,後來一部跟隨師政委黃克誠南下蘇北到鹽城,支援新四軍,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給黃克誠南下支隊一個新的番號——新四軍三師,後來又給了一塊「蘇北軍區」的牌子。到了45年,新四軍三師和蘇北軍區發展到約七萬人,其中主力第七旅、第八旅、第十旅、獨立旅三萬七千人,軍區二線部隊三萬餘人。(注意,新四軍的師和旅是上下級關係,師下轄旅,夠亂的吧。)

120師(賀龍)、129師(劉伯承)的情況和115師差不多,都扛著軍區的牌子,成立了一大堆軍分區,新編某某旅,新編多少團。(其實八路軍一度還用過縱隊的牌子,後來被常凱申嚴令取締了。)
八路軍還算好的了,新四軍的帳更算不清了。改編之初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相當於團),後來陳毅粟裕東進江蘇,成立江北指揮所,再之後同室抄戈,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這次正規化了一點,下轄七個師,師下有旅。

一定有人會問為什麼共軍要搞的這麼複雜?這裡原因也是很複雜的。
1.戰略需要。八路軍最初只在山西境內,後來華北大部分地區都有了八路軍的根據地,看得出八路走的是發散式發展模式,走一路撒一路種子,這裡留下一個團,那裡留下一個營,幾年之後,轉身一看,當年的小營長都改叫司令了。
2.番號限制,這裡不要多說了。(其實這也不能怪校長,共軍的擴軍能力實在太強大。所有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共軍的番號自給自足,部隊的編製就清晰了很多。)
3.戰爭因素。百團大戰之後日軍瘋狂報復,八路和新四軍都化整為零,誰說土共不抗日的!天高皇帝遠的,部隊撒出去了,當年那些軍頭們,哪個不是李雲龍,你給他一點自由,他就能上天。

到了45年,共軍的主力(脫產)只有120萬左右,沒有題主朋友說的那麼擴張。至於那些沒有脫產的民兵的確也有一二百萬,但是民兵是不脫產的,戰鬥力,尤其是野戰的能力,那就不要指望了。

這裡還拿新四軍三師(黃克誠)舉例,三師和蘇北軍區這個牌子下有部隊七萬人,後來黃克誠去東北,部隊只帶走了三萬七千左右,也就是4個主力旅,就這樣從蘇北走到山海關,部隊就剩三萬二千人,減員的都是不願意離開家鄉,開了小差。這還是主力,如果是民兵,估計是跑了三萬人,還剩幾千人。

最後。
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日時期,由於戰略需要、番號限制、戰爭因素等各方面因素,部隊擴編就是一本爛賬!如果想搞清楚,估計得寫出一本厚厚的書。


國軍,也是一本爛賬,中央軍,雜牌軍,抓壯丁,偽軍曲線救國,然後偽軍再反正上演敵營十八年,比共軍更混亂了。

其實從這個問題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是多麼的落後多麼的孱弱,完全沒有國家級政府級的戰爭動員機制,而我們的敵人卻是一個現代化國家,我們的先輩只能用血肉之軀為子孫後代換取今天的生活。


首先,共軍的沒法算,八路軍一共番號三個軍,新四軍一個軍。抗戰伊始這四個軍人數應該是比較正常的,每個軍2-3萬人左右,總共應該10來萬人。到抗戰後期,共軍擴張的厲害,有時一個團的番號兵力有8個團。所以正規軍到抗戰結束時應該有將近100萬,到1946年內戰開始到了130萬。
其次,國軍也不好算,中央軍,地方軍魚龍混雜。抗戰開始時有84個軍的番號,按每個軍2萬多人算,應該有正規軍160、70萬人。到抗戰結束時有354個師個番號,總共應該有400萬正規軍。
日軍相對好算,日軍分甲乙丙丁四種師團。1-50為甲種師團,比如河村師團(第一),坂垣師團(第五),戰鬥力最強。51-100為乙種師團,戰鬥力相對較弱。101-200為丙種師團,由老兵組成,戰鬥力僅次於甲種師團。200以後為丁種師團,戰鬥力最弱。1938年在中國作戰的主要是甲種師團,戰鬥力極強,一般一個大隊的戰鬥力(1000人左右)和國軍一個師(近萬人)戰鬥力差不多。到後期,日軍的甲種和丙種師團大部分調往太平洋戰場對抗美軍,少部分在滿洲編入關東軍。關內戰場前線打國軍的基本是乙種師團,後方打八路的基本是丁種師團。1944年後國軍部分部隊裝備了美械,並經過美國教官訓練後戰鬥力超過了日軍,而沒裝備美械的部隊戰鬥力依舊很差,豫湘桂慘敗就是例證。


無法計算,國黨軍編製混亂,加上壯丁問題,根本是爛帳。
共黨軍偽軍日軍一起打,怎麼區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我大學室友的言論「侵華戰爭中的日本軍人是很講道理的,戰爭就是戰爭死人就死人唄那能咋的」?
如何評價淞滬會戰?
為侵華日軍服務的中國軍人算不算僱傭兵?
抗日戰爭時期的兒童團是否違反國際法?國民政府怎麼對待這個問題?
從大戰略上回看,侵華日軍犯了哪些影響全盤的錯誤?

TAG:歷史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