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你,陌生人社交?

談到陌生人社交,我能想到的兩個很好的切入點:旅遊社交和興趣社交。在旅途中認識新朋友往往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基於興趣的社交,豆瓣已經做到了最好。但是現在很多社交工具,往往離不開約炮的陰影,連豆瓣都被評為約炮十大神器。一旦被扣上約炮的帽子,往往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是大家對社交的需求卻是越發強烈,有沒有更好的切入點,讓社交別的更加純潔和容易?


答案可能會持續更新…
你說的旅遊社交和興趣社交都是很寬泛的切入點。
在這個行業做久了,你會發現無論是從旅遊、泛興趣切入,還是從更細分的興趣、比如遊戲、文青、攝影、二次元切入做垂直社交,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類似產品出現,並且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到現在都沒有一款陌生人社交產品是靠沉澱關係做出規模的,想想為什麼?你說大家對社交的需求越發強烈,又提出這個問題,你有認真思考過為什麼人會有陌生人社交需求么?

其實人對陌生人社交產品的需求可以分為兩類:發現式社交和連接式社交。

你說的旅遊社交和興趣社交都屬於滿足發現式社交需求的產品,只是產品中「發現」的維度不同。
常見的:結識同去某地旅行的人同行、幫你發現二次元同好(一般同為腐女)、想約個附近的陌生異性吃飯,都屬於發現式社交。陌陌是最典型的發現式陌生人社交應用了,是基於地理位置維度產生髮現行為的。使用發現類社交產品的用戶說白了就是想找到對應的人,用脈脈找潛在客戶、用陌陌找附近人約炮、用撿人找人結伴旅遊。找到後想進一步方便聯繫,一般就是「加個微信吧」。

而連接式社交呢,說白了就是弱化找人的針對性,強化實現連接的效率(讓兩個陌生人更快產生雙向交流),比如以最快速度找到陌生人陪你聊天,唱歌,匿名吐槽老闆……像比鄰、桔子熱線都是這類產品(默默地就給自己產品打了廣告^_^)。你的問題把這兩者混淆了,想著用發現式社交產品去解決連接式社交的需求,本來就是錯的。

最後再回答你問的「如何讓社交變得純潔?」 社交平台本質是中性的,平台的開放性決定了各種素質、各種價值觀的用戶都會湧入。在社交網路上,低質量用戶嚇跑高質量用戶又是普遍現象。如果一個社交平台希望它的平台氛圍始終如一,那簡單,只要專註於發展素質相近、價值觀一致的用戶就可以了。但是這需要平台提供大量的監管人力來實現,並且會伴隨犧牲大量用戶和潛在用戶量的風險;隨著用戶量越大,監管需要消耗的資源越多,往往日活過十萬級的社交平台,都沒法靠運營完全監管,只能靠平台自凈、運營輔助了。

@李少加 所謂的「約炮」與社交的本質格格不入其實是不對的。荷爾蒙因素會驅動社交行為的發生,這就是人類社會中已經存在的現狀。精神層面與生理層面對異性的需求也不應該完全劃分開。


我完全不懂不是為了XX和一些生活上完全沒有交集的陌生人有什麼可聊的,
對於一起乘地鐵的陌生人(長得一般),誰會有興趣認識對方?
只是想交朋友?拜託大家都這麼忙,別騙自己了。


筆者由於事業的關係近期剛好對「社交」進行較為體系的研究,剛好符合題主的問題,在此分享4點:


「陌生人社交本身就容易成為一個誤導需求的概念」

社交的載體是「人」,但社交需求其實「人性獨有的精神層面」的需求。強化「人」的關聯勢必會誤導社交需求。

「約炮」是一種需求,但它是「動物屬性」(木有鄙視的含義,純粹是方便理解故此措辭)的需求,與社交的本質格格不入。業界沒有及時通過精神需求功能將「約炮」洗白的產品註定是曇花一現的。

題主提到的「旅遊、興趣」之所以能成為好的切入點,因為它符合人性的精神需求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但依然不夠,本文末尾會闡述筆者個人的一些深化建議。


「社交飽和」

人類學家羅賓·鄧巴研究指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是148人,即所謂的「內部圈子」(一年至少聯繫一次的人)。

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引發的社交關係:親屬、小中大學的校友、同事等等(即所謂的熟人)基本上就佔據了一百多人。(各位可以查看下自己的手機通訊錄驗證下)


這意味著我們其實沒有特別多的額外精力與外界產生深入的人際關係社交。(ps:所以社交產品必須設計的相當符合人性需求啊)

難道陌生人社交就沒有需求了么?

筆者認為恰恰相反。


「研究社交一定要先讀懂孤獨」

哲學家認為:孤獨不僅僅是一種心理狀態,孤獨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是全人類都要面對的客觀事實。

人的存在很矛盾的一點是,它首先就必須「存在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例如,說一個人「溫文儒雅」、「正能量」、「品德高尚」,如果沒有置身於那些品性與你有相似觀念的人當中,這些品性又如何理解?於是,人類認識自我的思維語境,早就預設了他人的存在。

海德格爾說,從本質上講我們是共同體的一份子,正是在這個共同體中,我們學會了怎麼樣成為一個個體。只有在一個(特定類型的)社會中才能獲得自己的身份。

傳統意義上認為的熟人關係其實是與生俱來的必須付出精力的『硬』關係。事實上大部分人是無法從熟人關係中滿足「志同道合」。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為知己者死」等耳熟能詳的語句中已經充分驗證精神社交需求的強烈剛需。

那麼,究竟怎樣的一個社交產品能很好的解決「精力的稀缺與精神社交剛需」的矛盾?


「筆者個人建議:精神社交(題主說的陌生人社交)的解決方案是——內容及社交關係的自如斷開與聯接


內容無論是文字、圖片、視頻、音頻,本質上都是人文精神的媒介。選擇任何一種媒介作為切入點都是可行的,內容可以不受限制,核心是處理背後的「人」:內容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能滿足下面4個條件,筆者可以斷言,任何社交產品都是很有生命力的:

  • 條件一:內容生成者能夠獲得即時的反饋激勵(例如知乎的贊);
  • 條件二:內容消費者能夠以最短的時間成本獲得最需要的社交信息(我刷知乎主頁時能最快的查閱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領域問題的最好答案);
  • 條件三:內容生成者與消費者能夠有效互動,只跟需要的人互動,不會被不需要的人騷擾(內容的自如斷開與鏈接);
  • 條件四:特別有共鳴的用戶間能夠沉澱社交關係,陌生人關係向傳統的熟人關係轉化(社交關係的自如斷開與鏈接);

這是四個大的思路,事實上目前最成功的微信也在這四個方面也有可以被超越的空間。(如對微信的話題有興趣的可以私信我,此處不深入分析)

具體的媒介領域與產品細節的實現,此處不詳述,相信聰明的各位知友都能夠從中受到啟發創造更多的實用產品。


最後總結:社交產品一定需要回歸人性本身,它並不是幫助你認識別人的工具,而是一個精神交流的媒介。

如你對更多驚艷的運營策略有興趣,歡迎到我公眾號:少加點班 ,每周一篇
如果你欲構建體系的運營思維及視野,那麼推薦《進化式運營》(運營書目豆瓣最高分8.6)


答案不定期更新中。


四年時間,嘗試過不下百款社交app,深度使用超過20款,目前就職於某社交app負責產品運營,感覺可以就題主這個問題談一下個人看法。

網路社交根據其屬性分為熟人社交與陌生人社交,諸如微信這一類幾乎完全基於線下人脈圈的app,其陌生人社交功能已幾近於無(搖一搖,漂流瓶),而當下較為流行的陌生人社交方式均是基於某種目的,而這種目的多是由app本身所倡導的,諸如:陌陌(約x社交),豆瓣(興趣社交),探探(看臉社交),陪我(匿名電話社交)。

有個做產品的朋友跟我說,約x這種事兒,平台的不同只關乎約的難易,真正的高手是大眾點評都能拿來約的。

反過來思考這句話,其實就是約x與否與社交的切入點無關,作為人類最原始的生殖慾望,任何社交平台都無法避免約x現象。社交產品應該做的只是營造好自身的社交氛圍,不因約炮而low,不因約x而影響多數人的正常社交。


這就涉及到用戶分層。

下面列舉幾個例子,所有量級從優到劣以A~E標註


1.陌陌

用戶質量:D

產品生態:C

註定無法擺脫約炮神器稱號的陌陌,在陌生人社交功能即將掛掉的時候果斷後置了其發現陌生人功能並引入以興趣為導向的聊天室,優化了原本男看腿臉女看車表的社交模式,經歷前期的爭議和懷疑成功過渡。

在此之前,陌陌的發現功能由於男女用戶比例的不均衡與廣告營銷賬號的大量繁殖已是搖搖欲墜,聊天室的出現承接了大量無法使用發現功能來進行社交活動的用戶,保護和延續了它的用戶生態,而後續的陌陌直播間等模式為陌陌的發展又提出了多種可能。

當然,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約炮神器,依然有很多人期望通過它來約到x。


下面是展示套路時間

在陌陌上,
由於約x生態的影響,
女用戶早就被慣壞,或者說不堪其擾。
一般用戶打招呼幾乎不會被回應。
(一般用戶=長得丑的男用戶)

答主拿異性朋友陌陌號做的測試
30分鐘內共有7人打招呼
平均一小時14個

換位思考一下,
這樣的內容
你會回復嗎?

總結一下,陌陌的套路就是沒有套路。

2.豆瓣

用戶質量:B

產品生態:A

作為一個文藝范導向的社區,豆瓣的用戶層次明顯高於陌陌、探探,很重要一點就是豆瓣不是點對點社交,不容易玩轉。你無法如陌陌探探一般在註冊5分鐘後就可以找到一個聊天對象聊的火熱,或者僅憑几張照片就成為周邊人打招呼的中心。在豆瓣想要混好,套路是關鍵。這無形中屏蔽掉很多人。

下面介紹一下豆瓣約x的套路(感覺有點脫題了。。。)


套路1:文藝裝逼話題帶入,適當時候要微信

套路2:直截了當要微信

總結:豆瓣套路=如何文藝的要微信


當然除了約炮,豆瓣在用戶生態維護上的套路是極有借鑒意義的,其最牛逼的一點是通過興趣分組將生態分層,用戶根據各自的需求在不同的小組內活躍,以興趣為話題導向,與話題無關的內容會受到明顯的排斥,避免了生態的混亂。題主所說的豆瓣約x,也僅是在特定小組內會比較頻繁(諸如北京吃喝玩樂小組這樣的。)

綜上所述,豆瓣是一個文藝逼,聊騷狗,路人甲都能很好生存下去的多元化社區

但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即時點對點交流,因而算不上正經的陌生人社交。

3.探探

用戶質量:C

產品生態:C+

作為陌陌系社交典範,繼承了陌陌以約x為核心的套路,高效篩選(照片互相點贊後才能開啟聊天),低效溝通(非即時性,完成互贊時間跨度較大),對於一般用戶來說,探探=看照片的單機遊戲。(一般用戶=長得丑的男生)

男生玩探探的套路:

(1).搞幾張不錯的照片;

(2).大範圍無差別給附近女生點贊,增加匹配幾率;

(3).靜靜的收網,等匹配成功的姑娘回復;

(4).挑喜歡的姑娘回復過去;

(5).聊幾句以後加微信。

總結一下,探探套路=快速加微信

4.陪我

用戶質量:A-

產品生態:B+

純聲音導向的社區。

陪我app主打的匿名聊是隨機匹配異性進行3分鐘限時電話溝通的社交形式,在交流的過程中除了聲音不會看到對方的任何信息,在相互點贊後可以無限時聊天,以及申請對方好友,可以說是第四代社交的雛形。相比文字和語音的非即時性和即時視頻社交對環境的限制(你基本不會一個很隨意的場合與人視頻,譬如——衛生間),電話在提高了交流雙方對社交行為關注度的情況下,並不會過多受制諸如環境等其他因素。

因為在電話這種即時交流中,雙方的注意力會相對集中,相比文字圖片語音會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因而社交雙方從陌生人到熟人的速度比以圖片文字為主的社交形式要快的多。


簡單點說,這種聲音社交容易累,但更容易走心

陪我是有微博星座漫畫博主同道大叔所開發並推廣,早期的種子用戶多由同道粉絲組成,在用戶質量、知識與素質層次上屬於同類產品拔尖程度,一度成為同類競品中最耀眼的明星。然而由於中期產品設上的失誤與核心slogan的模糊,導致產品生態在進行過一次大推後有所跌落。


15年6月,陪我app易主。

在此要感謝銳波科技與其CEO孫宇晨給了陪我繼續存活下去的力量。

在重新定義了產品方向,並以極其嚴苛的用戶規則做了用戶分層(大概就是,新用戶一旦聊黃暴內容,最快一個小時就會被封號),用戶水平逐漸回升到公測階段水準,用戶黏性也進一步提高。


以陪我某期圖片話題「尋人啟事」為例:

有很多用戶會在不慎丟失好友聯繫方式後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即便已經有很久沒有再聯繫。

究其原因,

大概是聊的時候太走心,

以至於忘不掉。

作為陪我app的深度用戶,答主自身是比較看好陪我的發展,以聲音為主導的社交形式不僅是對聲音交談這種社交本質的回歸,在當下看臉社交的熱潮中算是劍走偏鋒的典型例子。

不過當下社交軟體生存越來越困難,且看陪我究竟能走多遠吧。


陪我套路=走了心,走不走腎還重要麼?


一提到陌生人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約P。我很認同唐岩對「把陌生人交友等同於約P是一種思維偷懶行為」。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流,性(交)只是人與人「生物本體信息的交流」,而人與人之間,除了「生物本體信息」的交流需求外,還有思想信息、情感信息、行為信息的交流需求,所以「性」(交)(生物本體信息交流)只是人與人信息交流需求的一個「子集」需求。

把「性」作為社交產品剛需的邏輯就是看片看多了的「直男癌」思維,認為在社交的世界裡,男性與女性上來就是性,任何劇情都可以忽略不計,而互聯網的社交產品就是他們頭腦中的「A片」載體。毫無疑問,用這種可笑的男女社交行為的需求理解邏輯,是根本做不好社交產品的。

在上述邏輯上,再看社交產品的男女用戶關係的問題,再來思考構建良性男女用戶關係結構及社交互動機制的問題,就會有清晰的產品邏輯了。

既然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則是需要雙方愉悅的交流場景的,所以社交產品的使命就是為用戶提供最適宜的信息交流場景。舉個最粗暴的例子,就是上床(生物本體信息交流)是需要氣氛場景的對不?那用戶的思想信息交流、情感信息交流、行為信息交流同樣也是需要適宜的交流場景,進行社交互動。

而陌生人社交的關鍵節點就在於陌生人間「破冰場景」的建立。舉例而言,「相親」其實也是一個陌生人社交的一個場景,即是兩個到了婚齡且有「婚戀信息交流」需求的男女,在一個「相親」的場景里,進行社交互動,這個「相親場景」有一起約定一家安靜的咖啡廳、或非誠勿擾的炫麗舞台、或熱鬧非凡的相親大會等等。

啰嗦了這麼多,讓我們回到「桔子熱線」這個產品上,或者說,回到現在的實時語音社交產品上。很明顯,實時語音社交產品就是把用戶直接放在「電話連線接通」這個場景里,直接用「即時語音」的方式進行社交互動。

那麼我們來思考,「電話連線接通」是最佳的陌生人「破冰場景」么?——你可以直接理解為把兩個人直接一起扔進一間小黑屋,讓兩人進行社交互動(信息交流),你覺得這兩個人會有非常愉悅的社會體驗么?人人都會迫不及待地跟人一起進這間小黑屋么?——我知道,某些直男癌重度患者(有少數直女癌)會說,好呀好呀,快點把我和異性扔進這間神奇的小黑屋吧,嘖嘖,原因你懂的~

兩個人還沒任何準備就直接被扔進這間小黑屋,這樣的體驗不是一種美好的體驗,最好的體驗應該是一起有了「美好的約定」後自願攜手走進這間小黑屋,這樣才會有「美好的時光與事情發生」。(我知道又會有直男(女)癌狹隘地小邪惡了,美好的約定當然是共同點了,而不是某個具體的約定,如大家都想聊一下「失戀這件小事」這個話題或電影,「美好的時光與事情」當然不只是OOXX了,聊一場愉快的天,見個面,吃個飯,看場電影,壓段馬路,吹吹風,都是「美好的時光與事情」,只要身邊有「美好的人」陪著,不是么?當然了,OOXX也是人間美事之一。

因此,「小黑屋」的存在是美好的,也就是「實時語音」的方式是可行的,但注意,「實時語音」只能是一個社交互動的方式,而不能把它硬生生當成一個「社交場景」。

什麼叫「社交場景」?怎樣構建一個「社交場景」?毫無疑問,一個有效的「社交場景」肯定是目的性比較強的,就像你到集市是去買東西的一樣。同樣的社交場景就是方便信息交流的場景——有指向的信息交流目的。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不買東西也上街呀,我就是沒事瞎逛逛,閑得發慌。我到社交平台上就是想隨便看看帥哥美女,像上街隨便走走看看一樣,隨便瞎扯瞎聊。事實如此,確實有這樣的人,但是你逛街到各種店裡看看摸摸試試,與店家沒有發生真實交易行為,你與店家有關係沉澱么?同樣的,用戶社交產品上找各個社交對象七扯八淡的,有實質的社交互動沒?沒有實質的社交互動,就更不可能有具體價值的社交關係沉澱——沒有社交關係沉澱的社交產品,能算一個成功的社交產品么?

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流,那麼,社交產品的使用就是為用戶提供便於信息交流場景——這樣才是真正的社交場景——而「破冰場景」就是陌生人社交產品的著力點與發力點。

而一個完美的「破冰場景」就是用戶間第一次接觸時的「有共同信息交流的場景」。比如,你大馬路上問路,人家剛好知道路,給你指路~啥啥啥的,在這裡,哥就不傳授搭訕大法了。所以,你的小黑屋應該有個「目標指向性」,如酒吧、咖啡館、茶館、清吧等等。

也就是,你把用戶放在「接通實時語音」時,最好能讓雙方都能有個人選擇地進哪間小黑屋,有所心理準備,指向明確,如心理諮詢、教唱歌、聊星座、孩子教育等等。只有指向明確,才能有高效的信息交流,才能有愉悅的社交互動體驗,才能更好地讓關係沉澱。

再說一個「桔子熱線」主打的「女生特權」的問題,雖然官方稱之為「調濟劑」,但是涉及到這個「付費社交」的元素,就讓我們來聊聊「付費社交」的產品邏輯。

「信息交流」要另一方額外付費,即是一方的信息價值與另一方所提供的信息價值不平等。如向裏手行家請教學習——在行——直接在線下場景里完成。那一個普通的女性用戶與一個普通的男性用戶的信息價值一般情況下是否是平等或等價的呢?答案是肯定的,不用我再振臂呼喊,男女平等,天經地義的人間真理了。因為正常的信息交流都是在平等的前提下,才會愉快地玩耍,也才能長長久久。

我知道,肯定又有「直男(女)癌」思維的人不同意了,因為在他們眼裡一般信息交流之外的「生物信息交流」需求,或者說他們眼裡只有這個需求,所以,很明顯嘛,一方只想和你作思想感情或行為的信息交流,而你還要「生物信息交流」,明顯不對等了,而如果兩個人都是「生物信息交流」的交流需求,這就是對等的——顯而易見,除了特殊的陌生人社交產品(如婚外情網站),用戶與用戶間都有「生物信息交流」需求的是極少數。

那為何婚外情網站要向用戶收取費用呢?(一般只收男性用戶),那是因為用戶資源不對等,需求請求不對等,物以稀為貴,這個不用我多說,大家都懂的。

那麼如果能理解了以上邏輯,普通的陌生人社交產品,你認為隨隨便便任意一個女性用戶就可收費,男性就要付費,這樣的邏輯是成立的么?除非你想搞「海天盛筵」式產品,那我不攔你,因為那本來就是富人外圍女的遊戲,你想想看,加入哪個「富人俱樂部」不要收會員費的?

如果你全都理解了以上邏輯,那你還跳不出做陌生人產品就要面臨「僧多粥少狼多肉少」的必然局面,就要想方設法絞盡腦汁地考慮怎樣科學地「分粥分肉」的問題嗎?跳不出「直男(女)癌」的思維邏輯,就做不好陌生人社交產品,甚至可以說,做不好社交產品。

到了這裡,是不是想對「桔子熱線」或是其他產品的「女生收費」特權「呵呵」一聲了呢?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陌生人社交產品的關鍵點就在於「破冰場景」的構建,而用戶關係的沉澱就在於「社交場景」的持續維護——所有社交產品皆如此。

個人想以一個「破冰場景」構建的具體產品構想收尾——「酷唱」設計構思,即是為用戶構建一個「唱歌教學」的「破冰場景」,讓用戶在這個具體場景里,通過教學互動來沉澱用戶關係,用戶「破冰」之後,會不會交流除「唱歌教學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這個是用戶自己的事情。多少人可以打著「學歌」或「教歌」的幌子干點別的事情,這個已無所謂。此外,除了唱歌教學,還有如心理諮詢、情感熱線、明星互動這些有「油頭」(指向性信息交流)的收費方式才會被市場接受,

若只是因為性別,而又非專門「生物信息交流」,又非「富人遊戲」的產品,收費那是搶劫。大家要清楚,陌生人社交產品的主要用戶群是屌絲,而不是有錢人——大部分有錢人在現實生活中就能順利讓社交需求能得到滿足,非正常信息交流除外。

以下為「酷唱」產品小構思:

1.功能模塊為「我想唱歌」、「我想學歌「、」我想教歌「三大功能模塊。在「我想唱歌」里,是用戶所錄的自唱作品,在「我想學歌「功能模塊里,用戶可以搜索自己想學的歌名,唱法,以及對所想拜師老師的條件(性別、年齡、自有作品數量質量等),然後找到相關可以教唱的其他用戶,主動邀請對方來教;而在「我想教歌」里,用戶可以設置自己能教唱的曲目,唱法及對學生的要求等;

2.用戶間可以互相分享、點評、點贊作品,以及用戶可以對其教學過的學生或是被教學過的老師進行點評、點贊、推薦等;

3.通過娛樂性的一教一學,增強用戶互動與黏性,同時也增強用戶的唱歌技藝水平,也能交到更多愛好唱歌的益師益友的朋友;

4.盈利模式為提供增值服務,如比較火教學用戶,要申請到學習機會,則要付費,付費方式有按次數、按天、按月、或按年等,以及一些虛擬商品的付費收入,如送花等;

5.當前音樂社交產品都是把音樂本身視為重心,互動性很弱,而真正的音樂社交產品的重點還是社交,而社交的重心還是人,而在「酷唱」里,通過攝和用戶之間的娛樂性教學活動來增加用戶互動性與黏性,切中社交產品的要害,並且盈利模式清晰,可以良性增長,即用戶唱歌才藝越好,越受歡迎,越可以通過教學其他用戶,實現自己價值,與項目公司共贏,app甚至可以邀請各路歌手唱將放駐,與其他用戶零距離語音接觸教學,娛樂教學,教學相長,互惠共贏,模式優越。


大部分人說的陌生人社交其實指的是如何認識陌生人,認識之後就不是陌生人了。
還有一種陌生人社交出發點不是用來認識陌生人的,而是與陌生人的社交。在這種社交關係中是不保存好友關係的,我不想認識你,也不想讓你認識我,我只是跟你拼個車或者上個床。其實生活中還是有一些這種情況的,有時候你需要和別人溝通但有不想加別人微信好友。
現在這一塊其實已經出現一些細分市場了,譬如有做工作社交的等。
關於陌生人社交可以舉個例子,如果我需要和你聯繫,那麼在不同場景下有不同連線方式,一旦連上就可以交流了,停止交流多長時間之後自動從各自的關係中消失。
當然不同的場景情況也不同,比如是拼車,那麼兩人拼上到位置相隔超過100米就可以解除關係了。拼床的話可能到第二天就可以解除,背包客一起旅遊的話又是另外一種場景。
如果過程中彼此產生好感了怎麼辦,對不起那是熟人社交,你們彼此加微信然後慢聊。
如果我不想加他好友或者不認為他是我的好友,只是下次還想點他的鐘怎麼辦?不好意思,你點不了,除非他是開店的,那你可以來他店裡點他。
現在人開始越來越關注隱私了,再結合生活中的情況,陌生人社交還是滿有搞頭的,只是現在的所謂陌生人社交最後都往熟人方向去了。


其實陌生人社交只有約炮一個,早期陌陌也是主動以這個做營銷的,當然做大了就努力去掉這個帽子。
互聯網做社交的,早期總是避免不了這些擦邊球,通過這些方面入手最快。


太簡單了, 女的願意參加有折扣的活動, 男的願意參加有女性的活動.

美團什麼的完全可以基於地理位置做些團購活動, 在實體廣告牌上弄出二維碼, 參加附近的諸如保齡球, 滑冰, 餐廳, 桌游等活動. 男女打折比例區分. 之後根據參加活動的多少以及其他人的反饋, 設立評價體系. 評價越高的人可以參加參與人數更少, 折扣比例更高的活動.

提升評價方法, 還有在這個社交圈裡的活躍度, 分享參加活動的關注度, 點贊數目等等. 這樣某種程度上避免了見過一次面之後完全改用微信的可能性. 同時並不排斥熟人組團參加活動, 但想得到更大優惠需保持軟體活躍度, 社交圈活躍度等等. 建議一個以消費為主, 地理位置為基礎的社交圈.


陌生人社交只是社交化的時間消費,通過以某種方式來結識陌生人,滿足某種需求。
私以為社交產品經理應該多和更廣泛的人交流,了解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交叉學科,了解更廣泛的社會人群的生活狀態,少刷知乎。

歡迎交流社交問題。


看到一款應用,想以活動為基礎建立陌生人社交,但是又難免拜託約炮的標籤?因此創始人想走校園版形式,凈化環境,這樣可行嗎?


一切不以泡妞為目的的社交軟體都是耍流氓


旅途中這個idear首先得有較大的用戶覆蓋度才可能讓用戶在旅途中有社交;
認識陌生人的工具已經無需可做了;
陌生人社交市場肯定遠沒有飽和;
怎麼做呢?定位好要服務的目標用戶群體,忘掉社交,先想娛樂化。


社交又一大紅海,誰會在裡面成為霸主呢!


陌生人社交字面理解就是與陌生人之間進行的社交活動,這也是陌生人社交產品想要達到的目的。所謂約炮,是社交活動的一種,但絕不是全部,所以不能因噎廢食對吧!畢竟熟人和半熟人之間也可能約炮,而且概率比陌生人約炮還高,但熟人/半熟人社交不都是一片欣欣向榮嗎?
你說的題主所說的旅遊和興趣,確實是很好的切入點,相信也還有其他很多好的切入點。但記住一點,每一個切入點、方式都只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
條條大道通羅馬,知道起點和終點是基礎,無論我們選擇哪一個方向,盯著目標努力去做就好了。


陌生人之間的聯繫是一時的,接下來,要麼斷掉關係,要麼關係轉移至騰訊系社交產品。
陌生人「社交」是假象,但是我們似乎可以收過路費。→_→


我就遇到了,一起旅遊,然後他加了我微信,但是不讓我看他朋友圈。只是針對我呢,其他兩個男的,他是公開,難道因為我是女的嗎?實在不明白。我對他還有些好感。


只要有社交的地方就有性交,陌生人中幾率更大一些。


有人說陌生人社交是剛需,我覺得他們可能忽略了中國人骨子裡的低調內斂。
就目前這個階段,陌生人社交不是剛需,寂寞是剛需。


推薦閱讀:

陌生人社交還有機會么?
如果你是NPC,你會對身為玩家的我說些什麼?
陌陌早期推廣採取了哪些策略和方法,運營出前一百萬用戶?
怎麼看待滑滑這個陌生人社交APP?
人旅遊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會想了解當地人嗎?

TAG:創業 | 人際交往 | 陌生人 | 陌生人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