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下面這段德語該如何翻譯?

「Das perennierende Leiden hat soviel Recht auf Ausdruck wie der Gemarterte zu brüllen; darum mag falsch gewesen sein, nach Auschwitz lie?e kein Gedicht mehr sich schreiben. Nicht falsch aber ist die minder kulturelle Frage, ob nach Auschwitz noch sich leben lasse, ob vollends es dürfe, wer zuf?llig entrann und rechtens h?tte umgebracht werden müssen. 」

似乎是「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的出處。用google翻譯過,但翻譯出來的中文英文都看不懂。


「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出自 Theodor W. Adorno(狄奧多·阿多諾)之手,他是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人物,猶太后裔,一九三八年移居美國,戰後返德。這句話最早的原文和上下文寫於二戰結束之後的一九五一年:

?Kulturkritik findet sich der letzten Stufe der Dialektik von Kultur und Barbarei gegenüber: nach Auschwitz ein Gedicht zu schreiben, ist barbarisch, und das frisst auch die Erkenntnis an, die ausspricht, warum es unm?glich ward, heute Gedichte zu schreiben.「

——Kulturkritik und Gesellschaft, 1951

試譯:

文化批評所面對的,是文化與野蠻之辯證的最終階段:在奧斯威辛之後寫一首詩,是野蠻的,而這也侵蝕了對於為何今日寫詩變得不再可能的認知。「

——《文化批評與社會》,一九五一年

從一個門外漢的角度來看,這段話非常晦澀,包裹著它的上下文充斥著社會學大詞。「文化與野蠻之辯證」是他討論啟蒙、人性和極權主義的著作《啟蒙之辯證》裡面的主題之一。這一句話常常脫離語境被單獨拿出來放在不同的場景裡面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讀或者誤讀。阿多諾本人後來又多次解釋這句話,有些說法已經可以看作是對它的否定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讀一下維基的頁面[1],不過只有德語版。不管怎樣,題目說明之中的這段話是他此後談及這句話的場合之一:

?Das perennierende Leiden hat soviel Recht auf Ausdruck wie der Gemarterte zu brüllen, darum mag falsch gewesen sein, nach Auschwitz lie?e sich kein Gedicht mehr schreiben. Nicht falsch aber ist die minder kulturelle Frage, ob nach Auschwitz noch sich leben lasse, ob vollends es dürfe, wer zuf?llig entrann und rechtens h?tte umgebracht werden müssen.「

——Negative Dialektik, 1966

試譯:

歷久經年的痛苦理應表達出來,正如同受難者要哀叫一樣。故此在奧斯威辛之後不再寫詩或許是錯誤的。但沒有錯誤的是較小的文化問題:對於一個僥倖逃脫、本來無論如何都會被殺害之人來說,是否還有完全的許可、是否還能讓自己在奧斯威辛之後活著。

——《負辯證》,一九六六年

修辭上來看,perennierend(多年的)是非常書面的拉丁詞,darum mag falsch gewesen sein 則類似於英文 it has likely been wrong,是相當繞圈子的說法。以文鄒鄒的程度來說,這些文字都是在討論(或者用德國人最愛的說法,辯證),而不是控訴。所以感覺 @高宗文 的翻譯 mag 有點過頭 gewesen sein。

@毛奇 第一句實際上相當於 Das Leiden hat Recht auf Ausdruck, wie der Gemarterte (hat Recht) zu brüllen. 痛苦有權利表達,正如受難者有權利嚎叫。而最後一句的兩個 ob 從句其實是以後面那個 wer 為前提句的。

[1] http://de.wikipedia.org/wiki/Nach_Auschwitz_ein_Gedicht_zu_schreiben,_ist_barbarisch


無意中看到這個問題。

@濤吳 的翻譯是靠譜的。只是補充一下。

這裡有個背景,在阿多諾發表「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這句話的前幾年,一個叫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詩人發表過一首詩名為《死亡賦格曲》(Todesfuge),這首詩就是以集中營為背景的。

德語原文:Paul Celan - Todesfuge

中文譯文:《死亡賦格曲》——保羅策蘭,不同版本翻譯

有土逼上還有一段詩人自己讀這首詩的錄音: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wLqEHDCQE

阿多諾的那句話多少有點針對策蘭這首詩的意思。這件事當年引起了不小的爭論,策蘭自己當然是對阿多諾依依不饒,同時不少在學界頗有聲望的作家和學者都對策蘭表示聲援。後來阿多諾不知究竟是迫於壓力還是真的想通了(當然也可能是懶得跟他們玩了),就發表了題中的那段話,即「在奧斯威辛之後不再寫詩或許是錯誤的。」於是就有了@濤吳所說的「有些說法已經可以看作是對它的否定了」這種感覺。認輸就完了嘛,可是末了還非要加一句:「但有個細微的文化問題卻勿庸質疑,不能不考慮,那就是這些僥倖逃出納粹魔掌、死裡逃生的人們,在屠殺過去之後,是否還能正常和完整地生活?」(感謝@高宗文 靠譜翻譯)這跟寫詩有個毛關係啊,就像小孩子吵架吵輸了非要給自己找點理由一樣,文人脾性盡顯啊!

(文藝學術圈的爭論有時就像小孩兒翻臉女人吵架一樣,有時也不必太認真。其實阿多諾就是個小憤青嘛,見到什麼都要批判一翻啊。)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多諾摻和之前,這首詩還不是十分有名,阿多諾自找沒趣地插了一腳之後不久,這首詩便廣為流傳、大紅大紫,後來成為了保羅策蘭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也奠定了策蘭在德語文學界舉足輕重的地位。(真讓人懷疑有炒作之嫌啊)

其實我很喜歡這首詩……說完了


推薦閱讀:

中國是否可以將德語作為母語進行推廣?
如何學好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
俄語德語法語 我到底應該先學哪一個?
如何同時學習兩門外語?
中國德語最好的是哪個老師?

TAG:哲學 | 德語 | 法蘭克福學派 | 德語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