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既然是說個人看法,大概和課本搭不上邊,大家湊合看看算了。

看西方如夢裡看花 見斑不見豹
搞實業如畫餅充饑 畫虎不成反類犬
用新人如飲鴆止渴 實實在在是死不足惜啊

近現代史研究繞不開對資本主義的理解。依我看,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整個社會服膺於經濟規律。對經濟規律認識得越清楚,運用得越恰當,這個國家就越強盛。清王朝,從皇帝到縣令,對 「economy」 大概並沒有太深的理解,更不曉得其中蘊藏巨大能量。實際上,光是拿最後幾十年糟踐掉的賠款來發展現代軍隊,也不至於次次被打的連褲頭都不剩吧。從中國傳統文化里查找 「經濟」 二字,你找到的大概多是 「經國濟世」 這一類讀書人吃飽了沒事的意淫。前資本主義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這個歷史過程很痛苦,從主觀上看基本上都是身不由己。只是有的國家變得早,且腳步比較紮實,少走彎路;有的國家則是趕鴨子上架,甚至用藥過猛而死。

對西方世界進行重新認識,實際上從明末就開始了。這一過程和西方傳教士來華的時間吻合,從主觀上看基本是被動的。我讀利瑪竇的經歷,感覺就像一場《綠野仙蹤》。那完全是一次高級知識分子之間浪漫的約會,並沒有人能看到其後所隱藏的那條攪動乾坤的歷史機遇。這種間接且不連續的接觸是溫柔且綿軟的,對頑固且系統化的陳舊世界無法形成衝擊。清王朝傾向於繼續使用陳舊的系統來延續自己的生命,並且窮盡全部氣力,將樊籠編織得更細密。皇帝們所沒有領悟的是,保衛他絕對權力的堡壘,同時也是囚禁國家未來的枷鎖。當世界的規則需要重新制定時,他居然選擇閉目塞聽,無異於自斷生路。

中國的統治者重新認識世界,是在樊籠被打破時。身處一個極其不利的局面,卻沒有能夠及時發現危險之所在。統治者的看法只是 「發捻心腹之患,西洋人肢體之患」,是其對新世界缺乏了解的必然結果。在這種不真實的印象里,只能看到船堅炮利,卻看不到其背後龐大的社會體系如何運轉,更不可能找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又何談 「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呢?

在錯位的認識支配下,能採用正確的行動嗎?開展洋務運動的歷程,不能說沒有計劃性,但是它實在沒有多少科學性。與其說是一場 「系國家民族命運之自救」 倒不如說是庚申之變刺激下的一次急病亂投醫。課本上著力於刻畫各類洋務企業的「首創地位」,卻並沒有將這些傾全國物力的 「重點項目」和西方國家當時的工業企業進行對比——實際上是完全比不上。更嚴重的問題是,洋務運動所追求的目標——富國強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必須在完成向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過渡才可以實現的。而這個歷史性的任務,在洋務運動的計劃中,壓根找不到影子。只有幾個搞實業的工廠,卻不建立整套經濟體系,更不懂得尊重經濟規則。這樣的改革運動充其量只是裝飾門庭的擺設。

(從某種角度看,突然覺得當年慈禧太后把建海軍的錢用來修園子也沒有什麼不合適,都是擺設嘛。)

當我們談到19世紀後半葉遠東地區的歷史時,往往喜歡提到李鴻章、伊藤博文等等。實際上真正造就中日兩國走上殊途的,我以為當屬大隈重信這一類人物。清王朝不能說沒有培養新式人才,但是其所採用的辦法,完全無法保證這些人對政府的忠誠度。而清政府對新式人才的信任更是遠遠達不到日本那樣。清政府那些針對自己的改革行動,既遲緩,又缺乏誠意,結果只能是將大批人推向對立面——先推翻腐朽帝制,再建設現代國家。

(「經國濟世」 雖系意淫,不過終究是 「男人的浪漫」 之一。從本性上說,讀書人看到權力大概和男人看到女人並無多大區別,都想發生性關係。我猜屈原看到楚懷王大概也和這差不多,至於屈原感興趣的是懷王掌中的大寶還是胯下的小寶,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所以拿 「經國」 這種字眼來給兒子取名,實在是弱爆了。讀過書的一般會表達的比較含蓄,比如用 「軾」 這種經常和君王發生肢體接觸的部位來暗示二者的親密無間——雖然最後也被貶得很慘。更讓人不能忍的是,大兒子取名 「經國」,小兒子還要叫「緯國」,合著全國上下橫著豎著你都要管啊。有那長度的胳膊嗎?就敢和劉備一樣赤裸裸,天都不能忍。為什麼我要寫這麼多吐槽的東西呢?其實我整篇都在吐槽嘛。)


正在寫洋務運動論文的飄過。洋務運動總體來說還是起到了很積極的歷史作用: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學習西方技術促進中國科技的進步;學習西方的同時也間接的帶給當時人們的思想解放。以往有太多的觀點強調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其實平心而論,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最高統治者不是堅定的洋務運動支持者;儒學體制的消極作用等),洋務運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要想變革必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不用點暴力手段是不行的!


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雖然它沒能使中國正在實現近代化,或者說實現富強,但如果沒有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都不會發生,中國甚至真的有被瓜分的可能,設想甲午年,中國還是刀矛弓箭,將會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輸給洋槍快炮的日本,甚至不用到1894年,日本就侵略中國了。甚至到今天,仍有許多洋務運動的痕迹,比如江南造船廠、招商銀行、開灤集團、左營海軍軍官學校等等。


一個病人,拿著倚天屠龍都沒用。
話說回來,
洋務運動失敗的標誌,甲午戰爭。
這是小日本鬼子第一次搶我們國運。
第二次是抗日戰爭,所以我們最恨鬼子。
不僅是因為殺我同胞最多,更因為搶偷阻斷我們的國運。使得我們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中被歐美列強甩在後面一百年。
明治維新晚於洋務運動!小鬼子趁我們不注意搶了我們的籃板球。麻將截胡!
幸好第三次和第四次我們趕上了。
而且,幸虧我以前講過的「文明之累」理論,使得我們能後發趕超。


洋務運動暴露出的最大問題,就是清朝以八旗馭國的失敗。
東亞最主要的三個國家,沙俄,日本,清朝都進行了向西方學習的改革運動,當然,日本是最成功的,思想,文化,體制,軍隊都進行了徹底的西化改革,整個國家也爆發出強大的力量。但這種徹底性是擁有數千年文化的中國無法達到的。
但改革未必要全面啊。
彼得大帝並沒有君主立憲,也沒有解放農奴。
洋務派和他一樣專註重工業發展和新軍建設,所差的,一個是舉國之力,一個是封疆大吏個人的努力。
倘若甲午戰前北洋有錢,艦隊不斷發展,哪怕是彈藥充足,維修及時,歷史都有可能改寫。
被扶持著制衡俄國的就將是清朝,跟上時代的清朝甚至有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末班車的可能。
當然,舊式軍隊是大問題,腐敗是大問題,封建體制的落後是大問題。
可洋務運動的目標不是星辰大海,只是跟上時代。


洋務運動最直接的成果,便是幫助清朝剿滅了太平軍和捻匪;經過這場改革,中國再無單一依靠群眾力量的農民起義。後來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無不是策反了前朝軍政官員才得以成功的。


洋務運動從最後的結局看來是失敗的,但是有不能否認它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洋務運動就是晚晴最後一批覺醒分子發動的自強運動,要比明治維新早,但是效果要比明治維新差。
具體原因:1.統治上層的支持力度。
2.中國社會的構造,漢低於滿。
3.沒有做制度上的革新,僅僅是生產力的修修補補.
中日甲午戰爭,宣布洋務運動失敗!


洋務運動是中國追趕西方的一次成功嘗試,說實話,中國從近代開始到現在一直落後於西方和日本,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相比較而言,晚清應該是差距比較小的。

我們以三次工業革命作為衡量標準,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18世紀60年代,完成於19世紀中葉,體現在蒸汽機為核心的蒸汽紡紗機、蒸汽火車和蒸汽船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完成於20世紀中葉,也就是電力、內燃機,化工合成工業、無線電通訊、新式鍊鋼等,可以看出洋務運動雖然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主,但其實是兩次工業革命的結合,基本上追上了世界先進水平,舉例來說漢陽兵工廠、江南製造局初期只能造簡單的膛線槍炮,屬於歐洲18世紀末的水平,但後期的漢陽造雖然也是仿製,但是在接近歐洲發達水平,一直用到解放戰爭,漢陽鐵廠的鍊鋼爐是轉爐鍊鋼,已經是歐美髮達水平,福州船政局開始仿造內燃機船,也是世界先進水平。雖然說洋務運動規模較小,但其實離自保只差一點點,甲午前幾年日本還很怕中國,李鴻章還可以在伊藤博文裝逼,就差一點點,導致甲午海戰輸給了日本,賠了足以讓中國成為軍事強國的2億兩,之後多米諾骨牌被推倒,歐美看到中國積弱之後,組織了八國聯軍侵犯中國,辛丑條約一直賠到了37年,共賠了大約6億兩白銀。

對比之後接近百年的時期,軍閥混戰、國共內戰均無暇建設、只是開了幾個兵工廠,某黨建國之後又不懂經濟建設,斯大林在開國之後大搞建設的前兩個五年規劃工業增長平均為16.6%,而中國在基礎相比沙俄顯著落後本應獲得更高增長的前提下,「一五」計劃工業增速在156白給的前提下有14.7%,「二五」計劃反而每年倒退4.7%,整個毛時期的經濟年均增速僅有6.7%,30年只幹了別人15年乾的活兒,雖然我很尊敬毛,但可見毛對經濟差不多就算毫無能力了(毛這人,搞政治、搞軍事、搞外交、搞思想都很牛逼,就是不會搞經濟,一邊倒向蘇聯也是對的,拿到了多少好東西啊,有了蘇聯之後,美英再也不肯給共產主義國家賣機器了,想要機器圖紙只能是實力較弱還想爭霸的蘇聯,結果毛把大好的底子玩成這樣,哎。。中國要是好好消化,前30年就搞出100倍的156工程,恐怕78年的時候就中等發達國家了,現在都該考慮世界霸權的事情了,何必江時代那麼委屈窩囊。。)。。。鄧雖然比毛也高明不了多少,但僅僅依靠對外開放和自由經濟,就在基數比毛高的前提下,78-92年獲得了15.3%的增長,之後的增長也很快,我想差距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吧,鄧時代幾乎相當於開國效應延遲了30年,由於基礎太差,第三次工業革命(核能、計算機和飛行技術)等發達國家飛速發展的時候也只能等於觀眾,到了鄧掌權的80年代急趕直追,現在也只是勉強是剛剛追上了西方國家,但是發達程度還仍然差很遠,仍然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去追趕。

歷史不能重來,但是如果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當年慈禧的錢不是去修頤和園而是去買艦艇買炮彈,加上兩船當時已經能自主造船,甲午就不會輸,那麼馬關就不會簽訂,也不會有後來的辛丑,賠款就會少很多,鐵路也就不用找外資、民資修建,試想財政相對充裕的能夠自保的清政府,有基本的自主的鐵路網(馬關的錢清政府滅亡前就賠完了,僅靠這錢就能修上萬公里鐵路,哎),有逐漸良性擴大發展的官辦現代工廠,清廷也許就不會滅亡,雖然他很反動,但至少能保證和平和政治穩定,經濟會逐漸發展,我們也許就不用經歷40年的內戰,40年內戰啥概念?50年代,我國農民的生活水平還不如宋明。也許現在我們早已是世界強國,隨著經濟和民主制度的發展,君主制也必然被君主立憲所替代。

不客氣的說,我對主義態度一般,還是做實事作重要,洋務派發展經濟雖然一般,但估計會比某領袖要強得多,我們的近現代史課本很多觀念可能都是錯誤的,例如保皇與革命之辯例如主義和問題之辯,充實著幼稚的書生意氣、狹隘的民族感情以及偏執的政治宣傳。可以這樣說,如果明末的皇帝、康雍乾等人對西方技術的發展有一些警覺,如果道光、咸豐早20年(已經是鴉片戰爭之後)開始搞洋務,如果慈禧能夠稍微給民間放開一點兒投資許可權(哪怕僅僅是種植、紡紗、運輸等民用工業也能有效的增強國力),甚至僅僅是如果慈禧不挪用海軍經費,也不至於鬧到後來這樣。

可惜,中國沒有彼得大帝,哪怕在150年以後。不管怎麼說,中國後來的百年積弱都是慈禧的責任,慈禧是中華民族的罪人毋庸置疑,說什麼她是政治家的就免了吧,能向萬國宣戰結果導致辛丑條約的貨只能看出她的愚蠢,表面看她政治平衡維持得很好,但實際上她是首鼠兩端,不敢承擔任何責任,也不敢進行任何變革,到最後她有效的不多不少的將大清正好作死了,這樣的人,必然被歷史唾罵。


和制度沒有任何關係,關鍵還是在於滿清的積弱和國家的大,需要的時間更多而已。我認為洋務運動總體是很有效果的


洋務運動第一次帶給中國現代企業概念,進入了工業化嘗試,那些企業至今也是中國骨幹企業。江南製造所,是今天長安的前身。

不能說打敗了就洋務運動失敗了,普法戰爭打敗了,法國工業革命就失敗了?戰爭本來就是殘忍二選一,像一戰二戰那種對歐洲極其殘酷的戰爭體驗,中國根本沒有感受過


推薦閱讀:

古代中國是不是總是領先於世界?
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什麼把耶律大石的西遼國直接忽略了?
為什麼各朝帝王不用自己的姓作為朝代名?
李淳風,袁天罡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中國古代軍隊作戰時如何計算軍功?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