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推廣普通話前,人類是怎樣溝通的?
正所謂「前清發明普通話前,人類無法溝通;後清發明簡化字前,華夏沒有文明」,上世紀初上海有「東方巴黎」之稱,廣州在十八世紀是世界第二大港口,當時並沒有推普,大概人們只能打手語了?
回想起本人在廣州讀幼兒園小學的時候,當時的同學很多外地的,有潮陽人江蘇人客家人桂林人,這幾位兒時的同學現在依然有聯繫,那他們之間是如何溝通的呢?答案:粵語
入鄉隨俗是現代文明人的必備素質,不同的漢語之間語序辭彙基本相同,只要心態開放,很容易學會的。本人在廣州讀大學時,一外省同學只需三個月就已經會流利的粵語。而我的另一位好友就是福州人,之間我們溝通依然是粵語。而事實上,本人的太公就是安徽人,但都入鄉隨俗了。
前兩年去過潮汕地區一段時間,由於持心態開放的理念,基本會聽潮州話了。
再看看在本地語言環境沒有被野蠻推普破壞的地區,例如香港,外地人學本地語言很容易的。曾經的外地人李嘉誠李寧劉嘉玲王菲黎明甚至影視明星湯唯奧運冠軍劉璇都順利入鄉隨俗學會本地語言。不要說這些名人了,香港的不少外國人甚至菲佣都能用當地語言交流的。當然咯,文化素質或語言學習能力比菲佣低的人也不是沒有的。
就一般人來說,人的語言能力很強的,學會多種語言特別是多種漢語並非難事,美國西北大學研究表明,學習雙語甚至多語的學生其大腦海馬體體積會增大,而海馬體負責學習能力與記憶能力。
——————————————
在此強調,發表此文,並不是要否定推普,而是認為推普應該更具包容性,能與各地語言各地多元文化和平共存。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妄圖令普通話獨霸(而非共存)各地的公共場所各地學校各地媒體。這已經不是以「人人會說普通話」為目標的合理推普了,而是以「人人只會普通話」為目的之野蠻推普。
普通話可以在某些情況下作為各地溝通之媒介,但切忌本末倒置,謀求用普通話取代各地之母語、謀求獨孤一味,以普通話文化取代歷史悠久的中華多元文化。這是十分可悲的。
都會有各地的通語,不消等推普,當地人都能溝通。
@種柳漢南 我只能在這裡回復你,因為那個垃圾回復了我之後又拉黑了我。:只要一種方言被定義為通用語,能進入學校與媒體公共場所,即使是新疆話,都能依靠國家力量,發展出「規範的現代文學語言」。而如果公共場所建議不使用普通話、學校媒體不能使用普通話,普通話一樣很快就會失去「規範的現代文學語言」
Dialect Continuum. 完畢
官話...
不然文白異讀是天上掉下來的啊...
晚上有空寫一下吧
具體就中國來說 在20世紀以前幾千年都是傳統小農農業社會。90%以上人口(只會更高)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基本上不認字,也沒有報紙新聞書刊電視廣播網路手機。他一輩子認識的人只有自己家族的人,自己村的人,附近幾個村的人,老婆那個村的人。可能從來沒去過縣城 不認識縣太爺也無此必要,這附近幾個村的口音是基本一致的,也許附近幾個縣語言都是一致的,但是他可能也不知道。(不知道你一個現代人能否想像這種情況,我們最近100年的變動太劇烈了)
老百姓出行基本靠腿,步行在平地一小時大約只有5KM/H .如果是高山或者大河隔閡,就很難越過去了。並且鄉野存在很多打劫的土匪強人,晚上基本不能行路。南方山多河流多,所以方言就會差異特別大特別多。一個山東農民沒有機會見到一個廣東農民,他連廣東在哪裡都不知道 廣東是一個地名或是一種食品也不知道,所以無需用什麼語言交流。20世紀的湖南鄉下少年 毛 澤東是到長沙讀師範才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發現世界如此之大,湖南如此之小 他的老家韶山地圖上根本沒有。這還是有些文化的農民的狀況。
除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外,當時需要長途移動的人口只有兩種---商人 官員。
中國歷史長期重農抑商,所以商人數量並不多。商人分兩種 一是座商、二是行商。
座商就是在縣城或者集鎮開店鋪,服務對象基本也就是城裡最多是全縣的人口,也不需要和太遠的外人交流。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外出奔波的行商了。這種情況比較有意思但是和現在的商人不同。以前的行商基本是從事某種固定產品販賣(比如茶葉 私鹽 或者鴉片)販賣的路線也是基本固定的(比如福建山區某種茶葉運到廣州來)他從事梅州到廣州這一段(以前貨物販賣是一段賣一段的)
梅州再往北到福建是怎麼樣的他無需關注 也不知道怎麼走 也沒有地圖或者GPS。 那麼梅州到廣州這一段的方言口音熟絡了就可以了。也許產生了共通語,也許沒有隻有二三種差異較大方言都掌握就可以了。不存在一個商人今天飛廣州 明天飛南京 下周去日本。因為你的交通工具只有腿或者帆船。(南方馬比較不適用,可能騾子比較適合)
官員 官員是國家唯一在職業生涯可能存在到處奔波的群體。一個在河南的官員後來調到海南島古代也是常有的事。 官員在不同地方任職需要掌握官話,這是各朝各代讀書做官需要掌握的語言從西周開始就至少如此,國家也開設正音館對官員的口音進行訓正以求達到可以溝通的程度。官話和地方語言可能差別很大無法交流但是古代官員基本不需要和當地民眾發生直接關係。古代皇權不下縣民眾通過鄉紳階層和官員聯繫。鄉紳受過教育可能會官話或者偏官話的方言文讀音溝通官府和民眾。在傳統農業社會相對穩定時期,其實一個縣一年也沒什麼大事,民眾分布在廣闊的鄉野如前面所說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縣太爺在小衙門裡搞定了一年要上交的錢銀賦稅和上貢的物品就可以自得其樂。
綜上所敘,沒有推廣普通話以前 大部分老百姓沒有機會和必要和太遠以外的人進行溝通,也沒有客觀條件支持,只有官員和部分商人會有共通的官話普通話進行溝通。全國性老百姓的大規模人口流動是在共同市場、國家鐵路網和國家公路網形成以後才需要進行溝通的。中國因為過去進行過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控制制度,這一狀況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出現。
上世紀初上海有「東方巴黎」之稱,廣州在十八世紀是世界第二大港口的時候大部分市民主要也是來自於城市附近的幾個州縣。比如上海人主要來自蘇南和浙北。浙江南部的人都少很多。外省市的人口當然有但是絕對數量並不高,而這些地方的人語言口音本身不是差別很大。不存在幾百萬雲貴川人口在東莞打工 幾百萬安徽農民在上海謀生。這些也只有在國家鐵路網和國家公路網完全形成以後才會有的。現在還有更多的學生 遊客來往於各大城市讀書或者短期旅遊。他們入了你的鄉但是不想隨你俗或者只是短期體驗一下你的俗。因為本身可能並不在你那長期的發展。這也是現代社會這種交通發達 信息溝通便捷的年代才會出現的情況。人的意識基於現實現狀但是存在一定滯後性。希望你能儘快更新你的意識。
另外 嚴格得說現代的上海話其實是在解放後才真正成型的,1949年之後戶籍固化和人口流入降低,經濟固化和人口流動幾近於零狀態下的溫室結果才真正催化的。
發表高論並沒有錯。現在知乎有想法和專欄,請不要用問題形式提出降低社區質量。
謝謝。
有生意做,有利可圖,就有「舌人」,你有點被害妄想症了,據我所知粵語廣州話是病毒式闊散廣東。
你…你把發給我的評論直接整合了發出來倒不算錯,但是這根本就不算一個問題啊,自問自答的內容應該寫進專欄里。
怎麼溝通,官話溝通啊。否則你以為呢??你以為你現在寫的這段話是什麼話??還不是普通話(現代白話文),這就是標準語言啊,配上北京讀書音音就是標準普通話。放在以前就叫官話。,民國時代叫國語。
普通話不是「發明」出來的,而是發展出來的
我看你是看不起我洋涇浜英語.jpg
拉倒吧,借戶老的話說:你所見到的所有方言都是消滅了數以百計的方言才活到今天的...他切韻系洗劫多少方言,如今大仇得報2333
打著紅旗反革命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許多小孩子不會說方言,只會說普通話的現象?
※北京話有哪些特點?
※如何保護縉雲話?
※越來越多的上海人不會說上海話了嗎?
※網路上有哪些志於保護吳語的組織/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