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字在現代漢語中用法的起源是什麼?


很慚愧,又被邀請了。
這個我真的知道,但是不像大神們那樣可以舉證證明,我就簡單說一下罷。
現代的「的」出自宋元以前的「底」的虛詞用法,官話入聲消失後,「的」的讀音與「底」趨同,並且其常用含義(靶子)比「底(最下方)」更不常用,所以逐漸代替了「底」,用作形容詞和所有格後綴。
至於「底」的虛詞用法,可能源於「之」的上古音,系「俗音存古(一個字在俗語中的發音更接近古時的標準發音)」現像的一個表現。「之」的文讀音聲母顎化之後,沒有經過顎化的俗音就被人們用「底」表記,後來又用「的」表記,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
====================================
下面居然有人質疑「的」頂替了「底」的真實性,特此我給他貼一段大儒朱熹說的話:
「某嘗言,今教導之法,皆失真,無一個人曉得。說道理【底】,盡說錯了,說從別處去。做文章【底】,也只學做那不好【底】文章;做詩【底】,也不識好詩;以至說禪【底】,也不是他元來佛祖【底】禪;修養者,也非老莊之道。」——《朱子語類?卷十三?學七》


中古後期就有人寫作底了,也見的,元代反而是底居多,之後也在混用,後來底越來越少,大家約定俗成使用的字,現代漢語出現是開始正式規範為此字。
就是之,古音今字,和父 爸一個道理


謝邀

現代漢語的「的」來自中古的「底」基本上已經很明確了 這一點樓上說得都很有道理

「底」字之前可能比較難考 畢竟是口語用字 很難從語料當中得到印證

我個人的猜想也應與「之」有關 因為我們 「底」在這裡一定是記音字 記一個舌頭音 知道「之」在上古大概是一個舌頭音(古無舌上音)加上「之/底」句法功能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所以確實完全有可能是用「底」這個字形記錄了「之」的古音(也就是中古的「底」可能和上古的「之」音近)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像「父/爸」那樣清晰,起碼我們可以確定「父/爸」的所指是相同的 並且「父/爸」字形上有明確的關聯關聯。這些在「之/底」的問題上都看不到,不同學者對於「底」的來源其實還有不同的論證。當然,由於「之、底」的語法化程度比「父、爸」高很多,給中古時期白話選字記音帶來的麻煩更多,所以「中古時期人們已經不知道底來自於之」,所以沒有另造一個以「之」為部件的新字(像「父、爸」一樣)亦有可能。

總而言之,現代漢語「的」來自中古漢語「底」大概很清晰了;但「之、底」的問題上,我們能看到「之.底」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的可能性,但從嚴謹的角度,基於目前的研究成果。還不斷言能說「底來自於之」。

再次感謝邀請

以上


求史料


慚愧地謝邀。這能寫一篇論文了,待我查查資料……


謝邀。「的」作為結構助詞,代替了文言文中的「之」,這個是最明顯的。所以,個人認為「的」字在現代漢語的起源就是文言文中的結構助詞「之」。


據我所知,的字原來讀作di,的 本字是「」,日代表太陽,勺代表灼,意思是太陽灼燒,陽光很強烈。後來日字加一點變成白,強調清楚明白。

然後引申出清楚明白的含義:如:的的確確。

再引申出「醒目的標靶」的含義:如:有的放矢。

最終引申為助詞:如:新的di;舊的di。

至於最終為什麼變成de,應該是音變造成的吧。這種音變就難追尋出處了。

————————————————————————————————————————

看到評論里這麼多人排隊,我就不一一回復了,統一在這裡回復。

先看下題目【「的」字在現代漢語中用法的起源是什麼?】。我記得從小學到大學,除了體育老師,其他所有科目的老師都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過「審題要審清楚」「注意審題」這些話吧。如果這道題目滿分100分的話,我至少可以拿70分,你們最多30分。現代漢語中「的」的用法只有助詞嗎?

然後我要問一句,從我的回答到我的評論,我什麼時候說過「的」的助詞屬性跟「底」沒關係? 我哪句話否定說「的」沒有音假借? 我很是費解。

再次強調,我沒有否認過「的對底」的音假借。但我不贊同「的」字的助詞用法沒有義假借。假借用字法有音假借,義假借,形假借。底di的同音近音字不少,「的」既不是筆畫最少的,也不是音最接近的,為什麼會非要假借「的」。個人認為,裡面還存在義假借的成分。


推薦閱讀:

為何很多粵語歌曲歌詞是根據普通話的語法而寫出來的?
"verb+to do"和"verb+doing"有什麼區別,各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如何理解莫扎特的名字Amadeus?
在德語、法語等區分語法性的語言中,形容自稱偽娘或 mtf 的人,應該用陰性還是陽性形容詞?

TAG:漢語 | 語法 | 現代漢語 | 漢語語法 | 近古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