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德國人為啥不追?
相關話題: 假如敦刻爾克的幾十萬英法聯軍不撤走,留下來跟德軍硬剛,勝算能有幾成?
放心,文章不長,讀完用不了5分鐘。
昨天剛看完電影《敦刻爾克》的首映。
沒有大規模戰爭場面,也沒有很多網友所期望的《血戰鋼鋸嶺》一般的慘烈悲壯和《戰狼2》一樣的熱血刺激,它們不是同一類影片,不要放到一塊比。《血戰鋼鋸嶺》是戰爭片,《戰狼2》是以戰爭為背景的動作片。而《敦刻爾克》,其實是一部戰爭題材的文藝片。
當然,文藝片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絕大多數觀眾都是抱著爆米花和摟著女朋友熬夜去看諾蘭大師史詩級的火爆戰爭片的,結果沒想到卻是史詩級的沉悶文藝片,和預期相差太大,有點難以接受。看完到凌晨兩點了,感覺非常的疲憊。
(溫馨提示:以下內容有輕微劇透。)
劇情很簡單,根據真實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改編拍攝而成。導演諾蘭使用了非線性敘事方法,交叉敘述了三個場景的故事,分別是一周之內的防波堤、一天之內的海上和一個小時之內的空中發生的事情。防波堤上,被德國人包圍逼退至海邊的幾十萬英法聯軍在無助和絕望中惶惶不可終日,面前是無垠的大海,沒有幾艘船,身後是近百萬的德軍鐵騎,頭頂不時有炸彈墜落,海底還有可怕的德國潛艇,死亡的威脅無處不在。儘管海峽對面就是家園,但他們看不到生路。海灘上、水面上,屍體隨處可見。偌大的天地之間,這些士兵的生命,不如螻蟻。海上,一位年近花甲的英國老船長開著一艘私人小遊艇,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學徒,行駛在茫茫大海上,目標卻是前方的戰場------敦刻爾克。他要把那裡絕望的將士接回家。空中,無畏的皇家空軍為了保護地面上的士兵,和敵人的飛機展開了激烈的空戰。
就是這樣,故事並不複雜,為了大家的觀影,我不願再做更深入的劇透。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見仁見智,各有所愛。我也不打算對影片本身再做評論。只是在觀影的時候,身邊朋友問我的一句話,卻很值得在這裡跟大家討論一下。
也許,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疑問。那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為什麼德軍的地面部隊主力不繼續追擊,全殲或者俘虜海灘上的四十萬英法聯軍呢?為什麼最終要讓三十多萬聯軍逃回英國呢?
從人數上說,當時包圍英法聯軍的德軍數量有八十萬,是聯軍的一倍之多。從士氣上說,聯軍被圍,逼至死角,士氣一落千丈,瀕臨崩潰,而德軍是乘勝追擊,士氣正盛。人數士氣均佔優的德軍,沒道理停下腳步啊!
可事實是,德軍的先頭部隊確實停止追擊了兩天。兩天後,他們才繼續向前,可已為時過晚,英國人已經逃回家了!
到底為什麼?
讓我們回到戰役發起的時刻,也許能夠看個明白。
1940年5月21日,德國八十萬大軍逼近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
形勢對聯軍來說,萬分危急!要儘快把這四十萬人從港口撤退!於是,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然而,對於納粹德國來說,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德軍卻在5月24日接到了XTL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這一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大惑不解。但實際上XTL這一命令有他本人及其他高級將領的考慮在內,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1,他們認為沖在前面的裝甲部隊推進太快,和後面人數最多的步兵隊伍距離過大,補給和防護都很困難。且部隊連日苦戰,已經十分疲憊,隊伍急需休整,並等待步兵接應。
2,從地形上看,裝甲部隊的前方道路沼澤遍布、河道縱橫,重型裝甲行進不易。此時如果不等待步兵跟上,孤軍深入,恐被幾十萬英法聯軍包抄攻擊,就有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3,他們不相信英國政府能在短時間內將四十萬大軍運過英倫海峽。事實上,英國人自己對這事兒也沒信心。戰後披露,英國政府原計劃運回三萬部隊。沒想到英國老百姓愛國心高漲,紛紛踴躍支前,大量的私人船隻開到海峽對面的敦刻爾克,義務運兵,才將三十多萬官兵運回。
4,空軍司令戈林向XTL保證,僅憑轟炸機就能在海上解決問題。這個「保證」誤導了XTL。
概況一下,就是XTL和他的一部分高級指揮官們認為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這四十萬英法聯軍已經是瓮中之鱉、煮熟了的鴨子,跑不掉了!沒必要冒著裝甲部隊被重創的風險去冒然出擊,反正只要派出空軍把海峽封鎖,然後等個一兩天,等步兵隊伍跟上來了,隊伍休整好了,以優勢的兵力和士氣,大軍猛撲處於絕望之中、饑寒交迫的英法聯軍,一擊必勝!
可他們萬萬沒想到,英國人竟然一個禮拜就撤走了三十多萬人。
你說XTL當時把腸子都悔青了嗎?也未必吧。18天後,法國就投降了。
XTL雖然放走了三十三萬聯軍,但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征服了法國。這在當時的XTL看來,又何嘗不是一種戰略上的勝利呢?
有人說,如果德軍沒有暫停追擊,一定能夠全殲聯軍,一定能夠讓英國臣服。那麼,歷史將被改寫。
我只想說,歷史不能假設。我們不能用上帝視角在已知結果的情況下,去假設歷史。在當時的情況下,XTL無疑認為自己沒有在這件事情上犯什麼大錯,頂多是不夠完美,有點小遺憾罷了。即使是在德軍的高級將領中,暫停追擊的命令也是有不少人支持的,也並非全都反對。
還有人說,XTL是有意放走聯軍,目的是為了保留和英國暗中媾和的條件。乃至戈林的空軍「保證」,其實是一次為領.袖的背鍋。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如何解釋丘.吉爾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隨即發表的宣戰演講呢?小希用這種方式給小丘賣了個好,人家還不領情?這個邏輯,不太靠譜。
更有人說,XTL的錯誤命令源自於他的「婦人之仁」。(一下子殺幾十萬人。。。哎呀,好殘忍呀!這種事情我怎麼能做?)
對此,戰爭狂魔小希說,呵呵。
德軍停止追擊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從當時的整體形勢來看,盟軍防線基本全線潰敗,英軍和法軍幾乎無力還擊。
德軍首先攻打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繞開法軍堅不可摧的馬其諾防線,突破色當,進入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幾乎無招架之力,很快淪陷。
德軍繼續緊逼,向綠色部分的阿登山區挺進,此舉完全出乎英法聯軍的意料,這一片森林密布,地勢崎嶇,很難想像德軍是如何突破的。這樣德軍打了英法聯軍一個措手不及。但是此時,英法聯軍來不及反應,德軍的坦克可以在法國長驅直入了。
形勢危急,從接下來幾天英法聯軍在德軍步步緊逼下的防線收縮圖中可以看出,基本沒有反擊的可能。法軍困圍在南面戰場,自身難保;英軍BEF慘遭重創。
2. 長時間作戰,補給跟不上,需要修整,以便集中武力發動最後的總攻。裝甲部隊行軍太快,步兵跟不上;同時,前方沼澤遍布,不適合裝甲師繼續進攻,需要等待步兵接應,否則損失慘重,得不償失,而且裝甲師需要用來對付攻打退守法國南部的法軍。
3. 德軍考慮到英軍不可能在幾天內將海峽對岸的坦克炮兵全部調集過來。英法此刻只能是瓮中之鱉,全然未預料丘吉爾會命令英軍撤退。在德軍的軍國主義傳統中、以及希特勒領導的德軍嚴重,當逃兵是軍中大忌,而且丘吉爾一向是主張正面迎戰,英國也要保全大英帝國的尊嚴,英軍撤退在德軍日後想來,是絕不可能發生之事。
4. 英軍當時的保密工作也做的比較好。很多部隊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直到最後撤離的一刻才明白上級的命令。英法聯軍在阿拉斯 (法國北部城市)和色當兩個戰場的殊死反抗和突擊,從德軍堅不可摧的進攻線路上打開了缺口,英軍退守敦刻爾克這一最後的據點。但是已經別無選擇,再也沒有後路可退。
5. 英軍在希特勒宣布停止追擊之前打了一場漂亮仗,重創了德軍裝甲師。這是一場激烈的殊死反擊,主要任務是短時間內切斷德軍的追擊,斬斷德軍的齒咬,也要保存最後的戰鬥力為撤退贏得一定時間,也混淆了德軍的判斷。拉開展現,殘餘之師的目的必會暴露,英軍沒有給德軍窺視和判斷到他們可能撤退的機會。
(至於,很多人認為的希特勒的政治陰謀——寄希望於日後與英國的政治媾和,那就不得而知了。)
推薦閱讀:
※《敦刻爾克》電影中海灘上的泡沫是什麼東西?
※法國人看《敦刻爾克》會不會不舒服?
※電影敦克爾克中英法士兵排隊等上船。?
※如何看待《敦刻爾克》在中國大陸定檔9月1日?
※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在剪輯上有什麼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