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 IT 技術,醫療行業的發展是比較慢嗎?如果是,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為什麼醫學的發展不能達到那麼快。
給提問者補一個信源,看《從 0 到 1》時,作者提到:

但是結果往往不如從前。除了在過去200年中取得的令人矚目的進展外,在最近的幾十年中生物技術一直沒有滿足投資者或患者的期望。「倒摩爾定律」(Eroom』sLaw),揭示了藥物開發面臨的困境,自1950年起,批准投資10億美元研發的新葯數量每9年就會減半。信息技術這些年發展得越來越快,而生物技術面臨的問題是可否與信息技術同步發展。


一位著名的心臟手術醫生的摩托車壞了,送到修理部經過檢查是引擎壞了,修理工熟練的把引擎拆下來修好又裝上,對醫生說:「引擎就是摩托車的心臟,我們都是修理心臟的,可是收入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醫生想了想對修理工說:「你試試在不熄火的情況下修它。」


原問題被修改為每十億美元能研發的藥品速度了。這個我記得我是在是某個科技悲觀論者的長篇大論中看到的,剛好回答過,就簡單說一下。準確的說應該是「每十億美元投入可以上市的藥品數目不斷減少」,這其實更驗證了醫學的嚴謹性。大家應該知道在70年代以前哪怕FDA的臨床要求都是很松的,然後幾十年里臨床要求不斷科學化和嚴格化,導致單品種上市前費用不斷上升,但是注意的是,上升的費用集中在臨床階段,而不是臨床前階段,也就是對臨床倫理、臨床指標、臨床設計、樣本數目等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才導致成本上升,這不是研發技術越來越落後,而是人命越來越被重視。

另外,藥品上市後每年生產的幾億的藥片里「每一片」出問題都需要完整彙報,從生產一直查到流通最後環節,嚴重的副作用要求24-48小時內完成所有報告並遞交FDA,這就是醫療領域。

以下是原始答案
------------------

哎,又是一個被中國互聯網的不良之風洗腦成互聯網無所不能嗎?不說那些互聯網做不到的,就談談數字化技術。

去年九安醫療機構全資收購過一家法國公司eDevice, 做家用醫療數據中繼的,設備看上去其貌不揚甚至有點土,通訊介面看上去也都很落後,甚至描述的功能直接用智能手機就能替代,但是他們告訴我技術核心是丟包率為零。

互聯網圈裡有誰能做到?有誰願意花這個成本做到?這就是技術在醫療和互聯網完全不同的理解。你寫的程序可以卡住,可以刷新一下,體內人工心臟要是卡住了呢?內置胰島素泵要是多泵了一滴呢?你是替患者去死嗎?互聯網思維就是不管單個用戶死活,醫療里你逃得掉嗎?

有幾家快速迭代的互聯網公司能把產品測試到完美無缺再拿出來的?這麼做的早被同行諷刺成古董了。而你掛滿著臭蟲的程序和網站敢上線,醫療領域的卻沒有人敢,因為都是別人的生命。

醫療領域技術的迭代速度不慢,看看消費級輔助產品,什麼各種感測器、多材料列印、微型化技術都有,但為什麼能作為醫療級上市的那麼少,以至於給外行人一個更新慢的錯覺呢?

還是人命啊。你自己抓蟲不夠,你團隊抓蟲不夠,小範圍測試不夠,還得符合科學要求有統計學意義的嚴格測試,最後舒服說服評審委員會讓你上市。這都多少年了?那些不穩定的技術根本不敢用。

你以為是寫個程序往蘋果商店一掛就好啦?


我寫的軟體一個月掛一次,你試試讓醫生給你移植個心臟一個月掛一次?


其實很簡單,
1、因為IT是完全由人類創造的,從原理到實踐完全由人類掌控。
2、當前科技儲備遠比民間流通的技術強大,一旦限制推廣的某項制約性條件放鬆了(如移動網路網速),就會有井噴式的發展。
3、生物生命的複雜程度和計算機技術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要不先讓IT學學生物醫療吧。

我原來寫過:

"生物醫學是以人類為治療對象的,但是生物醫學卻不能輕易在人身上做實驗。你聽說過搞CS的為windows編程卻不許在PC上面寫代碼?必須先在安卓上面寫,不允許crash,否則立即停止檢查或者取消項目。安桌上可以運行了不夠,還要在200-1000台Mac上重新寫代碼然後再無事故運行1-5年,這樣才獲得在PC上寫真正windows程序運行的權利。一旦出現藍屏立馬停止開發。"

你確定開發軟體和開發藥物的難度是一個檔次上的?

還有一條:生物研究要遵循自然規律。細胞要處理24小時你就得老老實實等24小時。程序編譯嫌速度太慢可以升級工作站,或者直接買AWS,速度十幾二十倍的就上去了。細胞就是要24-72小時,小鼠實驗1-2年起步,你要是做個臨床……復方丹參滴丸剛剛在美國完成三期臨床。從1998年和2010年兩次提出臨床用藥申請起,二期臨床從2007年到2010年花了三年;三期臨床從2012年開始,2016年完成臨床工作,現在還在進行統計分析工作,尚未正式被批准上市。從1998年到2017年差不多20年的時間一個產品還在被層層審批。同期微軟已經從TM windows98——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7——windows10一路過來,就連失敗的產品都已經從windows ME——windows Vista——Windows8——Windows RT四連貫下來了。不過無所謂,上一個失敗了趕緊上下一個版本就好了。你做葯試試死一批無所謂咱們改改再給人喂喂?


我覺得可能大家都有點跑題,討論成了醫療行業與IT行業有什麼不同。而題主只是問醫療行業為什麼發展的比IT行業慢。
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嗯,又是一個是不是的問題。作為一個醫療從業者其實一點也不覺得醫療行業發展慢,而是快的讓我們害怕自己不再學習都會被時代拋棄。
就拿口腔科的一個假牙來舉例吧
大多數人應該可以發現自己的爺爺奶奶嘴裡很多不鏽鋼色的金屬牙,這些早年很多都是在牙科診所里醫生或者技師錘造出來的,這個時期的牙科行業就像很多早年的IT公司從車庫起家像個小作坊,簡單的東西都能做一些,但是還是很粗糙的,不鏽鋼牙都傻大傻大的。
等到我們父母這一輩嘴裡的義齒,已經是烤瓷牙了,表面上只是義齒的加工技術進步了,但是其實是牙科行業的內部分工發生了變化,以前牙科診所承攬了從治療牙痛等各類疾病到製作各類義齒的活兒。這時牙科行業中的口腔診所逐漸與製作義齒的義齒加工中心分離。當你在診所印製完模型,由加工中心的業務員來接走模型,送到加工中心的技師手裡進行製作,再送回診所,由醫生給你試戴。這個時期的口腔醫療行業就有點像有些規模的IT公司了,由於產業規模的增大,技術的的更迭,導致分工更加細緻,很難再像以前一樣,一個人單打獨鬥。
然後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現在,由於CADCAM技術在口腔醫療領域的使用,大規模應用在義齒加工也就是這幾年,這個工作模式是這樣的,醫生製備牙齒後,用口內掃描儀給患者口中牙齒掃描一遍,然後把掃描數據發到加工中心,在電腦上直接進行形態製作和上色,然後切割,最後進行激光燒結。直接省去了牙科模型的實體傳遞的步驟,現在向加工中心傳的都是數據。是不是聽著挺有未來感的,但是我們已經在用了。這個時候的製作假牙其實已經是從製作材料的改變,到加工方式,到整體分工的變化。是不是有點像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動不動就給你改變一次生活方式。
只不過由於醫療行業的改變和進步是普通人不容易在正常的生活中觀察到的,你可能很容易感受到叫外賣變簡單了,出行方便了等等,但是醫療行業的進步更像是潛移默化的,早就不是你想的那樣。
另外呢,醫療行業也好IT行業也好,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快慢之分,只能說以IT行業目前的規模體量和佔據我們生活中,顯得更耀眼一些,而醫療行業的進步更默默無聞一些而已。


IT:抓緊時間做個產品出來,有bug沒關係,以後慢慢改。

醫學:抓緊時間給讓他出院,有毛病沒關係,以後慢慢治。

你受得了嗎?


現代醫療技術可惜就可惜在,其發展過程和現代國家制度的建立是同一時期的。

------

大概就在一、二戰期間。我們熟知的,抗生素、無菌術(兩者需要基本光學技術和細菌培養術)、基本內科藥物(如阿司匹林等,需要石油化工帶來的有機物提純技術)、現代手術器械(需要合金冶煉技術和橡膠製造技術)。都是那個時候定型的。戰爭嘛,總是要死人的。而同樣,漫長的戰爭催生了對整個經濟體系有著根本控制力的現代化國家。兩者從誕生起就在慢慢走向融合。最後乾脆徹底不分你我。結果是,醫療行業很長時間只能是、也必須是國家完全主導的行業,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

所以,官員的意識有多慢,醫療技術的發展就會有多慢,這很正常。

最近剛剛看了一篇「鋼鐵雄心IV」玩法介紹,結合我玩文明系列的感受,不得不說,現代醫療技術之父,其實是一二戰。沒有這兩場戰爭,就沒有現代醫學。

所以醫療技術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想要加速發展,恐怕只有再來一次世界大戰了。那時候醫學界對核輻射的防護和輻射病的治療可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當然,這不是什麼好事。

------

而互聯網行業,則幸運得多,雖然世界上第一個互聯網ARPANET依然是美國軍方搞出來的。但是軍方很快發現,互聯網的商業價值比軍事價值大得多,而且那個時代,正是美國戰後百廢待興的時代,消費主義苗頭剛剛被點燃。米帝的軍人,沒有一律不得經商的緊箍咒,商業意識還是有點的。

兩次戰爭中,尤其是二戰曼哈頓計劃後,美國這個世外桃源聚集了一大批應用數學、電子工程人才,其中大部分都是痛恨戰爭,渴望自由的。這給互聯網接下來幾十年的爆炸式發展儲備了人才基礎。而相比昂貴的航天技術、重工業技術,私人資金進入這一行業相對容易得多。

互聯網在中國遇到的情況也差不多,改革開放初期的消費主義萌芽,官方相對寬鬆的管制,使得互聯網一下子從象牙塔內跨進了大規模商業應用。速度之快,以至於很多底層結構是直接套用西方的,官方根本來不及把這個爆炸式發展的產業慢慢消化進自己的體系。

官方對互聯網的態度經歷了鄙視-&>恐懼-&>交融這3個階段。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IT在戰爭狀態就不能發展,戰爭依然會促進IT技術,比如人工智慧,相比民間資金山呼海嘯般的投資,我個人還是認為一場AI戰爭更能帶動人工智慧技術質的飛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弄出的儘是「我比你兒子聰明」這種lj。

------

不要誤會,我也是熱愛和平的。


然而發展了再多的技術很多人還是希望大夫看兩眼開點三黃片就完了


十幾年前,我見到70歲的病人都會道聲「高壽」,現在80歲已經尋常見,90歲每周都能見到。前一陣還和同事感嘆近十幾年醫學發展速度之快。

隨著納米技術和基因技術的發展,十年之後很可能又是一個發展高峰。
開句玩笑:題主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活得不夠久。我老娘常說:活得久了什麼都能看見!


互聯網醫學一直有啊,
百度莆田系嘛。


強答一波
IT的發展來自兩個方面,一硬體技術的進步,從機械計算機,電子管計算機,再到4004開啟了飛躍,然後是不斷的更新製程,我們的計算機運算速度越來越快,編寫程序越來越簡單,從彙編,到面相過程,再到面相對象,再到面相服務,如今還有了python這樣的語言,無外乎給計算機軟體編寫帶來便利。
其二任何事物發展需要資金,泡沫是不好的,但是泡沫才是最大的推手。無人機泡沫大疆脫穎而出,3D列印泡沫讓這個技術可以進入尋常百姓家。IT行業因為更新快速所以更容易吸引資本,資本可以短期獲得回報。
醫療進步慢?我覺得也不慢,近100年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理論系統,從DNA發現,蛋白質合成開始就進入高速發展。但醫學目前還是一門經驗科學,經驗科學就有師承關係,有些東西不是你看書就能看會的。
另外,醫療行業吸引資本的能力沒有那麼強,因為投資時間長,數量大。回報不確定。
每天都有很多IT公司誕生,但並非每天都有很多醫院誕生(坑爹醫院除外,莆田系就很喜歡開醫院)。


所以題主默認醫療行業的人都默守陳規不創新不做科研么?JAMA、BMJ這類的醫學頂級期刊您看過么?每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您都知道么?
我不了解IT行業,所以我不會妄加揣測,不會明裡暗裡貶低IT從業者。
但是人自己造出來的,我們人類充分了解其原理並且可控的東西,和飛面大神造出來的,我們人類只有膚淺的認識並且不可控的東西,是沒有可比性的。
別引戰了,RAmen!


題主你這「快」與「慢」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定性或定量的在兩個不同的行業之間比較?

IT發展「快」嗎?拿火熱的大數據技術來說,從google那三篇論文面試到今天也快20年了,基於海量數據的OLTP可有成熟的解決方案?阿里騰訊這種體量的數據到現在還不是靠最傳統的分庫分表的方案搞定?

醫療發展「慢」嗎?拿藥物研發領域舉例,在平均藥物研發周期20年這個條件下,10幾年來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物已經更新三代了,造福了多少放在二十多年前想都不敢想五年生存期的肺癌患者?


愛迪生實驗失敗了一千多次,換了六百多種材料才發明的燈泡,人們覺得愛迪生很偉大。但是如果一個醫生說,為了成功做這個手術,在我的手術台上死了五百多人,你們還覺得他偉大嗎。


IT互聯網擅長的方向是信息和鏈接,在處理好信息和鏈接之後獲取的巨大利益,又推進它自身技術的迅猛發展,如此形成一個正向的良性循環。
信息和鏈接的需求雙方,都必須有足夠大的容量,且供需相對平衡,這樣兩者之間的信息交互才更活躍有效。
醫療行業,供方進入門檻高,容量有限-全國三甲醫院就那麼多、醫生就那麼多,用互聯網搭建的鏈路再通暢,醫生每天就只能看那麼多病人,供需嚴重不平衡,信息的流動不活躍,互聯網本質上對醫療行業發展沒有多大幫助。這也是現階段有些互聯網+**難以發展壯大的原因。
思維、模式再先進,如果沒有提升生產力,本質上是無用的。


挺快啊,現在自助挂號,網上預約很多醫院已經可以了啊。
是醫療器械慢。
這也正常,改革開放沒幾年才建起來的公司,如何跟西門子,ge這樣的巨頭硬懟?


我只想知道哪個蠢貨提的問題。。。


IT發展快?醒醒,什麼時候互聯網前端這種服務業能代表IT行業了?


IT行業出個bug無非是改改代碼,造不成什麼太大的問題。
醫療行業一出bug,那可就是人命。題主願意去犧牲嗎。。。


推薦閱讀:

在中國遺體捐獻的程序是怎樣的?最終會被用來做什麼?
為什麼獻血要無償,輸血就要花錢?
如何與艾滋病人相處?
中醫治療核輻射的效果如何?
打了狂犬疫苗,是不是2年內就不怕狗咬了?

TAG:互聯網 | 科技 | 醫療 | IT行業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