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贊成舉辦《中國詩詞大賽》么?

題主的完整觀點,在其知乎專欄《明華人生導師工作室》里有專門文章,可供參閱,謝謝!

鑒於好多答案偏題嚴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在描述開頭添一句,這個問題問的是「是否贊成辦一個新的,以詩詞創作比賽為內容的節目」,而不是在討論是否支持已有的《中國詩詞大會》,請各位審題作答。

====以下是原有問題描述====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落幕已經有些時日了。在感嘆中華古典詩詞豐富、深邃、絕美、悠遠之餘,在讚賞節目策划到位、選手優秀、點評得當、主持精彩之際,也有一些揮之不去的困惑,非一吐為快不可。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當代為什麼不再出詩聖詞仙?圍繞著這一困惑,難免會跟來5個問題——

難道是這種傳統的形式過時了?

難道是人們的文化水平下降了?

難道是生活真善美比古代少了?

難道是傳播條件和手段滯後了?

難道是大家忙得真沒有時間了?

背誦與賞析只是傳承的一個側面,援引與應用則是弘揚的重要表現,創作與創新才能促進其發展。

能夠吟誦、賞析中國古典詩詞,只表明具備了一些相關知識。但我們不能把著眼點和落腳點僅僅放在獲得知識上。我們獲得知識的目的是進而獲得能力,而不僅僅是記憶力的大比拼,或僅僅是表達時的引經據典,更應該是有能力創作出新的詩章詞闕。這就像人們臨摹歐顏柳趙一樣,是為了自己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書法能力。

詩詞創作的靈魂,是要營造出超凡脫俗、高屋建瓴的意境。同時,還要恪守詩詞格律的法則,擁有凝字鍊句的功夫,以及合理用典、表達哲理等技巧。「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古典詩詞愛好者越來越多,而且大家不僅僅是停留於背誦和欣賞層面,重要的是還能創作、創新、創造,其重大現實意義是可以幫助人們不去參與或製造浮躁,可以凈化瀰漫於人們心靈世界裡的「霧霾」;而其深遠歷史意義,則在於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再造出一個詩詞盛世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可以稱京劇、崑曲為國粹,那中華古典詩詞是什麼?難道不可以同樣稱之為國粹么?我個人覺得,中華古典詩詞堪稱國粹之精髓!那麼,該怎樣解析本文所羅列之困惑,並有效地解除這些困惑呢?又該怎樣保護並發展這一國粹精髓呢?中央政府最近提出的「加強對中華詩詞扶持」的任務又該誰來落實、怎樣落實呢?

歷史和時代呼喚《中國詩詞大賽》!

香港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回歸前就有了一年一度的「全港詩詞創作比賽」,不比背誦,專比創作,旨在促進古典詩詞的創作風氣,提高市民文化修養,從1991年至今已經成功地舉辦了26屆。內地具有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發展條件,光是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比香港的總人口多,我們完全有責任、有理由、有條件、有能力把這件事做得更好!

您覺得呢?


先亮明觀點,我不看好去辦一個《中國詩詞大賽》這樣的綜藝節目,意義和價值都不會特別高。

首先,全國性的,地方性的近體詩詞寫作比賽,一直都存在,只不過並沒有受到廣泛的關注而已。這些寫作比賽中也不是沒有產生非常優秀的作品,但同樣沒有廣為人知,原因很簡單,大眾對於詩詞創作和詩詞鑒賞,事實上還是缺乏足夠的興趣和能力的。詩詞背誦這樣的節目之所以能吸引足夠的眼球,是有相對較好的群眾基礎的,那就是中小學教育還是強迫大家背了一些詩詞,相當多數的人為了應付高考可能還專門背過一批詩詞名句。雖然很多人並不能說出自己背的那些名句為什麼好,好在哪裡,但畢竟背下來了,在看節目的時候是不是還是會遇到一些自己熟悉的句子,再不濟還能當時網上搜索一下獲得答案,有一種溫故知新,獲得了新的知識,增強了自己的文化修養的錯覺,有較強的參與感,可以以較低的參與成本帶來一種心理滿足感,讓觀眾獲得一種自己參與了一個很有文化深度的活動的感覺。但如果是去拿出幾首全新的近體詩詞評價優劣,恕我直言,絕大部分觀眾都會是懵B的,別說去判斷用典是否恰當,修辭是否巧妙,就一個最簡單的合不合格律,對電視觀眾中的主流群體來說,都是高得遙不可及的門檻。說句不好聽的,以我們國家目前的語文教育機制和整體水平,不說格律,甚至都不用平水韻,就以中華新韻去判斷一首詩是不是出韻,都太過難為電視觀眾了,不但不能讓大家覺得自己是參與了文化活動,還會產生自己是不是文盲的心理陰影,因此詩詞寫作比賽是不可能像詩詞背誦比賽一樣獲得廣泛關注的。

其次,詩詞寫作比賽無法具有詩詞背誦比賽一樣的綜藝觀賞性,這是創作活動和背誦活動天差地別的活動性質天然決定的,背誦比賽誰背得多,背得熟,誰自然就是優勝者,節目節奏可以緊張好看,創作比賽呢?就算比大家急智,把那些「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苦吟一派全都拒之門外,一首詩題目出來之後,兩三個小時的構思時間總是要有的吧,什麼綜藝節目能接受這樣的節目節奏呢?現場製造氣氛的觀眾也會受不了,多半全都睡著了吧?如果把構思過程都剪輯掉,比賽的氣氛又不足了,總之綜藝舞台效果很難保證。另一方面比賽又很難有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評判標準,背誦是有標準答案的,詩詞優下可就沒有客觀標準了,大家各有各的心頭好,而且對於電視觀眾這個群體來說,恐怕要擺脫「見了那淺近的就愛」的毛病是很難的,難免要出來一堆人噴評委和選手故作高深。總的來說,沒法呈現足夠的綜藝觀賞效果。

最後,這樣的節目的意義也很小,就如 @夜小紫 所言,幾乎不會有人因為這樣的節目就真的去學習寫詩並堅持下來的,真的要擴大詩詞創作的群眾基礎的話,只有把詩詞寫作和鑒賞融入到基礎教育的過程中才可能有效果,然而現階段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別說教詩詞寫作,全國中小學語文老師中,有多少老師自己真的具備及格線以上的詩詞鑒賞水平?我們目前課本上那些古詩詞,實際課堂教學被講成什麼樣?別說把詩詞創作普及到普羅大眾了,目前來看,想把詩詞創作普及到中文系本科生這個範圍,都要面臨師資不足的問題,而那些真正會自發學習詩詞寫作的人,自然會主動找到所需的學習資源,也不需要一個綜藝節目去觸動他們。


我是四川瀘州人。我市有一項比賽,由市教育局主辦,屈原魂中小學生傳統詩詞創作大賽,一年一屆。今(2017)年是第二十六屆,只比全港詩詞創作比賽少一屆。

空談誤國,捐錢興邦。題主,請了。


不贊成,不支持。

葉公好龍對於詩並沒有什麼卵用,能推進這一藝術形式發展的是真正偉大的、具有創造性、能把握時代的宗匠,而非一堆自以為文藝的票友。

不用猜,肯定有一幫人出來說,哎呀,這個節目客觀上吸引了一批人去喜歡詩詞嘛。可不是么,于丹、南懷瑾瞎JB搞論語的時候,你們也是這麼說的。

問題是,我們真的需要這些所謂緣起么?這個時代獲取知識的成本這麼低,買本合適的書沒有那麼難,也沒見你們看書啊,全知乎看完《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的有幾個?掌握基礎詩詞規律的又有幾個?是買不到書,沒有辦法學習么?之前不看,看了個詩詞大會就看進去了?我不信。

為什麼呢?之前找我薦書的少年人,十有八九都沒看下去第一本,詩詞大會?呵呵。

該成為詩人的,沒有節目,甚至客觀上有困難,學習知識條件不便利的人,也都會成為詩人。

成不了詩人的,才見天兒需要一個這樣的刺激那樣的刺激。

以上。


PS,別動不動就詩死了活了的,話題太大小心閃著舌頭。

夜小紫的Live:活在影子里的舊體詩(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夜小紫的Live:詩詞創作入門雜談(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PSS,下面一堆噴我的,要麼說我太狂,要麼說我太傲慢,要麼說我只該被人噴不該噴回去。都隨意,吵完我看有幾個能看完三五本基礎書。


附庸風雅也比粗俗好吧,畢竟還是陽光的東西


我本質上還是支持這種活動的,雖然它是娛樂性質的。
這個年頭有個好處,只要是娛樂的,就是能賺錢的。我們要知道,目前在中國,嚴肅文學的創作者一般是活的比較慘的,一個字兒形容就是窮。
相比而言,詩歌類,尤其是古詩類,是小眾中的小眾。一個文藝工作者,要是只出詩集,可能活不到三十歲就餓死了。但是作品可能寫的很好,因為天天挨餓,頭暈腦脹,能寫出天馬行空的句子來。
像古代那樣,民眾普遍教育程度低,詩詞其實也只是小眾範圍內傳播(像杜甫就是後世才出的名),寫一首詩就能名動天下,到哪兒都有人管吃管喝管嫖,一本萬利,大家也就有動力去一心一意搞這個。
詩詞大會也不能說是葉公好龍,對觀眾來說,大家是看個熱鬧。但是對參與者來說,大多是發自內心的喜歡的。像那個爆紅的武亦姝,可以看的出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因為她說「有趣」。大多數人讀詩能讀到傷感,高興。但是「有趣」這種感覺,一般人很難體會的到的。詩人常有詩性,詩性是什麼?我的理解就是有趣。能欣喜於春光雨露,能泛情於只花葉草。這種傳統的東西,越是沒有利益,失傳的越快。有一部分人願意去發掘它的剩餘價值,那是好事,能多少給他續一秒。
但是長久來說,它肯定是越來越小眾。
古詩在古代也只是一種文體,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不斷的進化,才有了後來的宋詞,元曲,小說。我們現在的白話文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所以要說我們沒有傳承,那也是不對的。
傳統的東西要想被繼承,首要的是你要保證繼承者有飯吃,甚至有很好的飯吃。否則就是免談。為啥像書法這種東西,一般都是老幹部喜歡。因為老幹部比較閑,也不挨餓。他就有這個條件,也有這個雅緻去搞。
詩詞書法這種在中華文化史上佔有太高地位的東西,讓他徹底斷掉也是不太可能的。只是受眾越來越小是肯定的,而且應該會越來越往高齡老人段靠攏。而既然這些傳統越來越沒用,那麼愛它的人就是真的愛。一個真愛它的人,是不會輕易讓這個東西斷代的,想法設法都會找個人傳承。
就目前來看,我們雖然沒有全國性的嚴肅類詩詞活動,但是民間這類活動還是很多的。只是不為大眾所知而已,所以我覺得題主是多慮了。
對於一個傳統,不能說因為它古老它傳統而來繼承它。而是因為它美,它吸引人,所以去發揚它。像詩詞書法是那麼美,美的令人陶醉。它就很難徹底的失傳,因為對美的追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只會越來越深刻,而不會越來越淡漠。
但是我們也得正視的時,美是多樣的的,同時也是沒有標準的。你不能說古詩的美就比現代詩的美要更高級。也不能說戲劇的美就比電影的美更高級。這純粹是個人的審美趨向問題而已。


怎麼說呢,不能一概而論。電視節目只是一種媒介形式,電視本身就需要觀眾的參與,但沒必要為此事上綱上線啊。讀書也好,看電視節目也好,不同的媒介傳遞方式,電視只是將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而已。只是傳播的方式變了,為了能在一定時期內引起熱度。雖然在行家眼中並不算什麼,但也多少為社會提供了某種氣氛上的附庸風雅(好像這個詞不太對)。總之,出於傳播的目的,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麥克盧漢在書里大概說過類似的話語:

電視是冷性的,觀眾參與的媒介,當它被表演和刺激加熱以後,它的表現功能相對減弱,因為觀眾參與的機會隨之減少

最成功的電視節目,是那些在情景中留有餘地,讓觀眾去補充完成的節目。因此,如果用電視教詩歌,老師就可以集中講授實際作詩的過程,即與那首詩相關的實際創作過程。


——《理解媒介 . 電視:羞怯的巨人》

望方家不吝賜教。


楚士鳳歌誠恐殆,葉公好龍豈由真。


贊成,等你哪天朋友圈傳播的都是這些詩詞歌賦,或者各種比賽信息,而不是毒雞湯,偽新聞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這個的好處了。


贊成。

樓上有很多答主說舉辦對推廣傳播古詩詞意義不大、當下社會真正喜歡古詩詞的人不多、群眾素質不夠高云云,所以不贊成舉辦。

我也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
舉辦這樣的節目沒有壞處吧?就算舉辦方是為了娛樂掙錢,但客觀上確實也起到了推廣傳統文化的作用。
系統學習古詩詞的人確實是少,但是就算大家不是真正的想去做詩人,就算是為了追女孩的時候能拽兩句詩詞提高逼格,又算是什麼壞事呢?
至於群眾的古詩詞素養不高,那不正是可以通過這樣的節目來提高么?以前不知道的格律的,現在知道古詩詞是要遵守格律的;以前只知道要押韻的,現在知道韻也分平水韻和新韻了,要是能多看幾次,說不定連詩韻和詞韻都知道了。
這叫什麼?這就叫進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多搞幾次,讓好作品、好作者跟大眾見面,讓大家知道詩詞不曾死去,讓大家知道依然有人能夠用一首詩、一闕詞打動我們的內心,說出我們不知該如何表達或者不敢表達的感情,順道在全社會提高一下欣賞創作古詩詞的水平多好。
就算提高不了大眾的水平,至少也可以少一點「最美古風詩詞」「讓人心醉的詩句」。

詩詞是小眾的文化收藏么?
傳承詩詞靠「文化精英」的自覺可以么?
脫離了群眾基礎的文化能出精品、珍品么?


我只能說我不反對,中立。想不出贊成的理由,也想不出反對的理由。

如果有人策划了一檔這樣的節目,並在電視台播出,那是他們的自由。也許這一節目在客觀上能夠讓一些人從此對詩詞更感興趣,豈不是善莫大焉?

所以我不反對,因為我沒有反對的權利,這是個人行為和市場行為,又不是花納稅人的錢做的節目。

但我也想不出贊成的理由。如果真要進行古詩詞創作比賽的話,我懷疑節目會很難看,很可能會出現一兩個選手寫出來了,而大部分選手交白卷的情況。而寫出來的詩詞也可能格律有問題,慘不忍睹。

古詩詞雖好,但是說實話,已經不具備大規模學習和推廣的基礎了。因為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日常情景、語言辭彙已經跟那個誕生詩詞的農耕時代不同了。

現在我們寫詩大部分人都只能是玩票性質,少部分人寫得好也未見得有多高明。這並不是說現代人比古代人差,而是浸染的文化不一樣。以前的人四書五經古今史集很小就讀熟了,寫詩跟我們寫作文一樣順手。現在我們從小學數學外語歷史地理,腦子裡裝的東西不一樣了,跟以前不好比。

所以我們能多讀讀詩詞,多欣賞一下就好了。若能更進一步,吟詩作賦,偶有佳句,便屬難得。何必非要比賽呢?


贊成,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提高在你面前晃的幾率,就有可能在腦袋裡留點東西


回答跑題了……重新回答,不支持。
————————————以下是原答案
我是支持的。原因如下
1:飯是一口一口吃的。教育得一步一步來。現階段的確詩詞教育缺失,那怎麼辦?就這麼繼續缺著?一票高水平詩詞大家繼續自己玩自己的。那麼斷層只會越來越大。
小孩子先從背詩開始,總會有人因為這個節目就覺得詩詞很美,然後去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誰也不是出生就愛詩詞,總有一個契機不是?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是從小背詩有什麼好處。底下各種大神論證了各種好處。怎麼換成比賽就不支持了?
2:喚起大人對於孩子古詩詞的教育思想。可以看看有多少人是因為看了節目於是決定將來要教孩子背詩。而且有些大人也會因為這個節目去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
3:再不濟,作為綜藝節目也比那些一個小時全是互相鬥嘴,貧了吧唧的節目有營養吧。
4:必須當時就念兩句詩的節目,我們怎麼能不支持它


並不贊成創作式的詩詞大會,贊成現有背誦式的就挺好的。
一、創作難度大和鑒賞門檻高,大家都在說,我就懶得多說。

二、我始終覺得,寫詩填詞不過兩種情況

要麼是抒發感情,因人、因事、因物、因地、因心境而觸動生情,有情而即興,自成詩詞。這種其實已經不在乎寫的好或者不好。也無所謂觀眾看不看的懂,懂的人自然能體會到好,懂得人多了,就成了好詩好詞膾炙人口。

要麼是為了交際娛樂,以詩會友,填詞成曲,行酒令,等等等,並非要爭出了誰寫的最好。也不能爭誰的最好,否則友不成友,樂不得樂,還失了文人風度。

總之,詩詞不是用來爭誰寫的更好的,好的自然會會被記住傳頌。不好的,爭到第一又如何?

三,一定要在規定時間,按命題完成,並且要公正評判出誰第一,誰第二的文體,在古代那叫八股文,在現代那叫高考作文。

四,背誦式的詩詞大會,說葉公好龍也好,附庸風雅也罷,都不要緊。
只是為了讓下一代,下下一代都能知道,中華文化里有詩詞這種美好的東西,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很多時候能用前人詩詞唯美的表達出來,而不是僅僅只有段子、非主流、冷笑話、糗事合集等等,也不是一個「卧槽」就能表達一個人所有的情緒。


看到中國詩歌網在辦,不懂是啥級別的比賽,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
第一屆「興雅杯」全國近體詩大賽
http://www.zgshige.com/c/2017-03-01/2674240.shtml


請注意,倒車。請注意,倒車。
《笑林廣記》:舊有放手銃詩一首,嘲姓倪者,錄之以供一笑。詩曰:「獨坐書齋手作妻,此情不與外人知。若將左手換右手,便是停妻再娶妻。一捋一捋復一捋,渾身騷癢骨頭迷。點點滴滴落在地,子子孫孫都姓倪(泥)。」

傳統詩詞未必風雅,《唐詩三百首》是清朝人編的,古代詩詞里什麼東西都有,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古詩詞,都是已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

再者,慢說古詩詞創作,建立在現代白話上的現代詩,也未必是大眾普及。一說舒婷,恐怕大家只知道《致橡樹》。更不用說,已經沒有群眾語言基礎的古詩詞了。

像這種欄目的出現,是符合央媒責任的。至於真正創作古詩詞,還是交給小眾的愛好者吧。


詩歌不是快餐,不是規定了題目和時間,然後大家東拼西湊擠出來。詩歌是有感而發,無感不作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沒有一個電視台會堅持兩三年記錄一首詩的創作。我可不想看到滿電視的「應制詩」在媒體的宣傳和鼓吹下成為流行,沒有情感和共鳴,沒有把詩化如生活,一個個把會背詩或者會寫一些打油當做才子才女。

更何況,現在能夠點評詩詞的人還沒有多少。

還是那句話,整個中國的文化生態已經沒有那種適合詩詞創作和欣賞的情懷與雅緻了,沒有普通人會真正欣賞詩詞,最多是應著媒體的炒作,誇幾句才子才女,而對於詩歌內涵,他們並不關心。有的,只是小圈子,小眾化的自我堅持。


贊成。至少可以吸引更多人想起來,原來世界上還有詩歌此物。

在中國,我從來不覺得詩歌沒落了,詩歌在古代一直屬於貴族階層,它的讀者至少需要具備基本的讀寫技能,讀寫技能是近代以來方得以普及的,《紅樓夢》中王熙鳳尚且不識字,何況是其他普通的民眾。

而對詩歌的欣賞並不是認字即可,還需要那一份閑暇的心,《紅樓夢》中讀詩的都是小姐和少爺,最少也得是香菱那樣的通房姨太,其他的大丫鬟如平兒、襲人、晴雯是不讀詩的。

在教育是奢侈品的時代,詩歌也是奢侈品。《世說新語》中說「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衷,正在我輩」,感謝現代世界物質財富的巨大膨脹,「太上忘情」者不知有沒有增加,「太下不及情」之輩確實在減少,每個人都有了那麼一點業餘時間可能分配給個人用於娛樂。

這對詩歌普及來說,是萬古未有的機遇。

只是《中國詩詞大賽》的名字是不是可以優化一下,目前的名字毫無詩意啊。


問了那麼多難道。呵呵,因為詩詞不實用。


不贊成。

任何為了知道而知道的節目都是沒有意義的。

再一個,背題庫算什麼本事。

詩詞這玩意是言志詠情的,當你不會或者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用的時候,背這玩意的純粹浪費大腦內存。

就像是你號稱你單詞量有一萬卻看不懂老外的兒童讀物,你真是要被人笑死了。


你們贊成《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非誠勿擾》、《一站到底》這種節目么?


推薦閱讀:

互聯網+熱了好幾年,它對不同行業的真實影響究竟如何?
做一個基於互聯網的自動分析生成族譜的軟體是否可行?
2011 年 1 月 7 日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令人印象深刻的乾貨有哪些?
旺仔的廣告太次為什麼銷量還那麼好?
「知乎這種一出生就等比抄襲 Quora 的網站,是沒什麼資格談原創的」,你怎麼看?

TAG:創新 | 教育 | 文學 | 詩詞 | 中國詩詞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