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很多,是種怎樣的體驗?

鏡像問題:朋友很少,是一種什麼體驗?


我的朋友,我在這裡,你們在哪裡?看到我了就請幫忙點個贊,讓我體驗一下朋友多的樂趣。


一個鏡像問題,一個有41個回答,一個有7.2k回答。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大家都明白,其實自己是一個孤單的人。


不停有人找你借錢

你不借

就失去這個所謂的朋友

借了

少還

你一生氣

就失去這個所謂的朋友

借了

不著急還

別人感恩戴德 感慨有你這個朋友真好

說真的,

人與人之間談得來的幾率很少

所以所謂的朋友多並不代表

這些朋友是個適合你的好人,

他們是帶有目的性的跟你在一起。

曾經喜歡朋友多,

一條說說很多人評論,更多人贊

以轉發你的說說來展示自己的圈子大

學校走到哪兒有人打招呼

好像很風光

很牛x

實際

內力虛空

沒用

人生啊,還是得圓滿一點好。

脫離所謂的大圈子,過小生活。


其實,我認識的朋友很多的人,並沒有想像中過得那麼好。

在我剛畢業,各個公司瞎折騰的時候,曾去過一家皮包公司工作過幾個月。

在那裡,認識了一個同事,就叫他熊哥好了。

熊哥是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朋友很多的人,他也花了大量時間在所謂的拓展社交上。

熊哥厲害在哪呢?

1、擅於扯虎皮唱大戲,誇大包裝自己。

你們見過,寫字樓里,那種一件件掃樓的銷售么,推銷酒店客房、推銷信用卡等等。

就拿酒店銷售來說,熊哥開口就問對方,合約價最低能給到多少,每年訂房訂多少能進一步打折。並不經意地提起,我們現在拿到的合約價格大概是多少。

在給對方展示出實力的同時,也做出一副比價的姿態。加上我們是一個皮包公司,每個人都印著「片區經理」之類的大名號,基本上能把人唬得八九不離十。

如果發現對方快要沉不住氣了,熊哥就會畫風一變,把姿態放低。告訴他,我們也只是打工的,具體拍板還是要看老闆。大家可以交個朋友,以後如果有選擇你們家的酒店,我優先和你聯繫。

會去掃樓的,往往在自己公司的層級也不會高到哪去,心中早就七上八下,也不知道自己給出的底價能不能套住「大客戶」。此時看到你突然對他示好,立馬視之如同救命稻草,隨後但凡你有什麼要問的要打聽的,無不殷勤相對,一口一個哥叫得可甜了。

2、擅於把朋友的資源變成自己的資源

好比,你在辦公室無意間談起,家裡想要裝窗帘。

熊哥就會熱心地說,「你要換窗帘啊,怎麼不問我啊。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就是做這個的銷售。

我幫你問問,能不能給你拿到比較優惠的價格。」

然後,他躲到一旁,神神秘秘地打電話。

有時,這個「朋友」也挺熱情,拿著商品目錄就到辦公室來了。

熊哥會說,「都是朋友,能照顧一下就照顧一下。」

臉皮薄的,說不定就這麼買了。

其實呢,這個所謂的朋友,可能只是熊哥找他買過窗帘,又或者在什麼場合有過一面之緣。

但這一來一回,你的資源就變成他的資源了。他的「朋友」也欠了他一個人情。

3、擅於用朋友的標籤給自己背書

這一點,不止他一個人這麼做。當時那個公司就推崇這樣的推銷手段。

通過抓住人物的主要「標籤」,並用這些標籤給自己背書,迅速獲得對方的信任。

例如,你知道一個人是A大畢業的,你只要告訴他你也有個朋友是A大畢業的,就能迅速和他套近乎。熊哥可以說是這個套路的熟練應用者。

你和他聊天不超過五句,他一定能找出你們的共同點,找不出的時候,他也能找出「他朋友」和你的共同點。有的時候,「朋友」的標籤,也能成為背書的資本。

畢竟,如果我的「朋友」都這麼優秀,那我也不會太差。

==================

本來,按照我的理解,想他這麼長袖善舞的人,應該在這個社會中是如魚得水才對。

不過事實卻不盡然。

有一回,我被拉著上他家,參加他朋友圈子的聚會,也被布置了一些幫忙陪喝酒的任務。

那回,我喝醉了,他讓我留在他家留宿一晚。

醉的厲害,我也就沒推辭。

而他從接待客人起,忙裡忙外。到陪每一人喝酒,再到送走最後一個客人。

一片其樂融融,他的表現堪稱完美。

就在我迷糊睡到半夜時,隱隱聽到有人吵鬧。

一個人在用哭腔說話,另一個人罵罵咧咧。

聽了一會,我才知道,原來是熊哥不勝酒力,半夜的時候吐了。

他媳婦一邊拍他的背拍得啪啪作響,一邊不客氣地數落他,「我怎麼就嫁了你這麼個沒用的東西,嫁給你之後,沒一件好事。」

而熊哥,帶著泣音不停說,「我也沒辦法啊,我只能這樣了……」

那天我才知道,近看之下,他過得也不是那麼好。

他像一隻單面精巧的壺,一直小心旋轉,讓那最好的一面被人看到。

而細看之下,不堪暴露無遺。

而且,他的友誼像是一種「人格美容」後的產物。

相處久了,有一種強烈的不真誠的感覺。

說是朋友,他也要總是對你有所保留。

本質上,這不過是一種用花架子和你換資源的遊戲罷了。

而當友誼的外殼剝開,發現裡面包裹了很多欺騙,還有幾個朋友願意留下來?

有時我也會想,熊哥這樣的人,應該是我們父母那一代最所推崇的人啊。

會來事,會交朋友。

曾經,在那個做什麼事都要托朋友的時代,朋友多,就等同於能耐大。

那時,買火車票是要熬夜排長隊的。

但如果有熟人,就能在票源萬分緊張的時期,買到車票。

那時,孩子上學的時候,重點學校人滿為患。

如果有熟人,就能讓你的孩子進重點,進重點班。

那時,醫院做一次檢查,按排隊要排到幾個月之後。

如果有熟人,就能讓你兩三天內看得上病。

有著稀有資源的人,甚至有成為「朋友的朋友」的價值。拐了幾個彎,我們都想要認識一個好老師、一個好醫生、一個政府公職人員。

如果在那個年代,這樣長袖善舞的人,應該是大眾的寵兒吧。

到底是什麼,讓熊哥在這個時代失寵了呢?

或許是,這個時代的資源已經不再那麼匱乏。我們不再那麼需要用互相的抱團,來戰勝資源的匱乏。

又或許是,這個社會的運行規律也逐漸從人情社會法治社會過渡。我們都慢慢從依賴人情辦事,向渴望公平的方向轉變。

再或者,這種靠欺騙和包裝得來的「朋友」,本身就是一個先天不良的畸形產物。

每個人,說到底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個小時,刨去吃飯睡覺工作,也就那點時間。

把這些時間全拿出來交「朋友」的人,怕是除了這個方法,也看不到其他生活的努力方向了。

僅有的期待全部掛在了「朋友」兩個字上。

期待,朋友能讓我買到便宜東西。

期待,朋友能讓我在匱乏的資源中佔一點先機。

所以啊,能在社交網路上愉快地分享自己朋友很少的人,說不定,是一種幸運。

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和通過朋友的幫忙改善自己的生活,哪一種更自在一些呢?

能不靠朋友,靠自己,他們又何苦呢。

張本煜在《乘風破浪》裡面演的那個角色,說過一句話,我深以為然。

「都是小人物,說什麼大話,活著就好。」

怕是,對於那些朋友很多的人來說,最大的體驗還是——

生活,真是不容易。


平時感覺不太大 沒覺著自己朋友多 因為我交朋友也很挑。but!朋友確實也不少!感覺最明顯的時候是 每次要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 或者從一個地方回到另一個地方去的期間。

比如說 最近在國外學習了一陣子準備回國了,感觸特大然 發現 其實自己是一枚社交小王子哈哈哈

主要體現有幾點

1,買紀念品(禮物)!!!突然覺得要送的人太多了!先不說買不買的起了,而是根本帶不了了 。於是盡量就買口紅和唇膏這種輕便小巧的禮物,口紅加唇膏估計買了最少四十條……

2,送機,知道我要離開的一些朋友會主動問我,有沒有人送機之類的,如果知道沒有會主動提出送我機。有一個朋友自己不敢開高速,於是讓他老公送我,但無奈她老公突然被調去出差了,馬上就有另一個不太會開車的妹子讓她老公來送我了,反正不怎麼擔心去機場的問題。

3,飯局,回國前一兩周開始就是送別飯局…朋友們輪番請飯!沒在家吃幾餐!胖並著爽!

4,我在國外浪的日子裡,國內的小夥伴精彩轟炸微信…最常說的就是 啥時候回來呀 回來一起吃飯 一起浪 啥的 很多大至這樣的聊天內容 主要是很多朋友會重複的問… 他們大概老是忘吧……

5,很多人約,各種活動。

總之吧 我在這裡寫的都是朋友對我的好,但其實生活中我對他們也是超好的,會替別人著想,有困難能幫就幫,可以幫到底的就不畏首畏腳,而且我性格也比較開朗,再一個,本來對朋友門檻就比較高(不喜和傻逼玩) 一旦心裡認同了這個朋友吧 他或她就一點有什麼優秀的品質(或長得好看)讓我欣賞,所以我都會很真心去對待他們,於是不管到什麼陌生的地方,朋友永遠不缺。


朋友多了路好走

只要你自己為人坦蕩熱心在別人困難的時候幫助別人 等你再困難的時候 大多數人還是願意伸手拉你一把的 但並不會是全力 這個一定要記好 你拉別人的時候也一樣

還有另一種就是 你自身的身份地位價值能為別人謀利或者說能為別人排憂解難你身邊的朋友一定會很多 記住這些都是你多年來積累的財富 幫值得幫的人 不幫巴結自己的人


朋友多的不上知乎。


學生,主要在玩qq

然後qq空間訪客量170000+

每天動態評論15+

總被約

這兒地方算小

周日在街上逛要跟很多人打招呼

隔三差五應約參加某某生日會

總是有人找我幫忙

動態刷完要很久

很多做微商的都叫我幫他轉發說說宣傳

有時候聊天聊不過來...

群里很鬧,總被人艾特

更奇葩把一些不熟的刪了後他們會把你加回來,還很生氣的樣子……

上面這些,是真的...

現在訪客17萬了。。。

不是我不回復他們的評論,而是有強迫症,回復一個就必須把所有的都回復完……

其實他們都很可愛哈哈哈哈哈哈哈

剛開始還很享受這種感覺,但當我後來才懂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虛假的,看上去的熱鬧,真正的好朋友只有我心裡知道

畢竟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臉的我。

還有啊評論里百分之九十五是現實,同校的。


看個人對朋友的理解是什麼了。曾經讀過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對父子。兒子向父親炫耀說自己朋友很多,吃喝玩樂樂此不疲。父親對此並沒有作任何評論,而是讓兒子往衣服上抹上雞血,然後上門跟他的朋友們說自己殺人了,看他們的反應如何。結果兒子的朋友們看到滿身是血的他,有的只打開一條門縫,聽到他殺人了直接害怕地關上了門,有的甚至連門都不願意開。沮喪的兒子回到家把這些告訴了父親。這時父親告訴兒子自己只有「一個半朋友」,讓兒子去找他們。結果那「半個」朋友給了他幾十萬讓他逃去國外,而「一個」朋友則直接讓他把衣服脫了給自己兒子穿上來代替他去自首。

所以如果你對朋友的理解是與「兒子」一樣的話,那麼「兒子」的經歷就是朋友多的體驗;而如果你對朋友的理解是與「父親」一樣的話,那麼你就不會有那種體驗了。


打招呼從出教室門起打到回宿舍。


「今天要"臨幸"誰呢?」

我翻著信息列表,思考起了這個問題。


發朋友圈發說說總是能收到很多的贊 聊天界面也總有那麼幾個固定的人和固定的群在

但是深夜情緒低落的時候找不到一個想訴說的人 開著床頭燈 拿著手機發獃 撥不出一個電話 朋友只是朋友 不是好朋友不是知己 僅此而已


我是朋友很多的人的姐姐。

我說,不知道xx酒店怎樣,想訂個位。他說:我朋友在那上班,我問問。

我說,我想去xx城市xx區玩。他說,我讓朋友帶你,他在那長大的。

總之我提什麼,他都能找到朋友解決。

朋友多和少都是性格決定的,沒有好壞。他去哪裡都帶很多禮物給朋友,記得每個人的生日,朋友沒錢租房讓朋友來家裡睡,自己睡沙發。

我做不到,所以我朋友不多。況且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和金錢維護那麼多友誼


沒體驗過


我朋友很多,在大學裡走在校園裡經常有人和我打招呼,認識很多不同的團體,和他們聚會玩鬧,一起逛街約拍打遊戲看電影。

事實上我初中時是受到過校園欺凌的,那時候被人排斥,我發誓我要好好學習遠離他們那群人,現在我做到了,我吃夠了朋友少的虧,我也開始變得更加「圓滑」

但我還是不開心呀,事實上很多人的性格我是不喜歡的,但我還是和他們玩的很好。其實我是喜歡一個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遊的人呀。但是在大學我不會,我要交際,要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脫離隊伍,不那麼異於常人。

事實上我說那麼多只是想表達 你見到的那些很喜歡交際的看起來朋友很多的人,也許他們比你還要空虛!


高中時候

調過一次班

有兩個班的同學

到哪都有認識的同學

放假的時候

很少在家

總出去玩

關係好的同學

她爸媽就跟我爸媽似的

我能挎著阿姨隨便說說話

在一起也不拘謹

無論想幹什麼

哪怕是很多不太順手的事情

身邊總是有人和我一起

即使她也不一定喜歡

可能只是單純想陪著你

課間餓了

會去翻同學的書桌

這個沒有

那個也有

吃完東西

可能還會把包裝紙原封不動的放回去

奶奶也會給我準備點好吃的

分給同學

一下課就拚命地吃……

一起做做題

可能題很難

但是一起

還是覺得很高興

同學比我考的高

一點都不嫉妒

他們也不嫉妒我

我一般也都不太好……

對方取得進步

只是開心

會真誠的祝賀

沒有別的想法

會去維護對方

即使對方不在

在一起的時候

沒一句好話

總是互相損

一個比一個毒舌

她一個眼神

我知道她下一步要做什麼

要是壞事

也就笑笑

沒準還幫著她一起干

吃飯時候

搶著買單

白吃白喝也不會不好意思

可能下次就提前把錢付了

會互相需要

有成就感

他們從來不嫌你麻煩

他們麻煩你

你也會很努力的做好

好久不見

再見不尷尬

不會在過節的時候發群發的消息

不用刻意的去做一些事情

他們有新朋友

替他們高興

因為始終相信我在你心中

有一席之地

我知道自己有那麼一點不一樣

你也也給了我足夠的自信


借錢,看你朋友還多不多


如果只是點頭之交,在我這算不上朋友。知己卻有那麼四五個,個人覺得朋友圈子質量最重要,所以並不怎麼在乎數量,一個高質量的朋友所帶給你的真的是十個一般朋友都不可比擬的(一臉正經)


撕開一個吃的瞬間就沒了吧


我來數一下我的好朋友:

初中2個

高中3個

大學5個

畢業後2個

其中最好的一位是初中的

感受是:當我有苦難時,可以像祥林嫂一樣對她們挨個說一遍,然後就好了。


推薦閱讀:

當夢想與父母的要求發生衝突時,該怎麼辦?
把整個西瓜放進微波爐里會爆炸嗎?
日常送女友的小禮物?
用茶葉水澆花會有什麼效果?
如何反駁 「政治離我們很遠,沒必要關心政治」 這種觀點?

TAG:生活 | 朋友 | 人際交往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