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許多小孩子不會說方言,只會說普通話的現象?

現在很多家庭對孩子只說普通話,導致孩子不會說方言,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方言會不會消失?


留給語言生態學的最大案例價值是:充分展示了家長不作為或亂作為可以導致語言死亡加速到什麼程度。


我覺得題主忽略了一個問題,現在大多數家庭的結合都是跨地域的。父母之間用方言也難以交流呀。再教孩子方言……


嘿嘿,我是研究普通話和方言雙語現像的……語言學家。實名反對最高票答案@ace zh。

最新實驗結果,控制其他因素(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外語背景等)後,發現只會普通話的人比既會普通話又會方言的人在普通話辭彙聽力任務和涉及執行控制的漢字任務要慢。

說人話……就是……方言普通話都會說的人比只說普通話的人(在某些方面)靈光些。而且,即使只說普通話的人會說其他語言,方言的效果也是難以替代的。

(2016.5.22修改爪機無力,一些評論里大家關心的研究細節)。
~~~~~~~~~~~~
被試:普+英 vs. 普+方(同一個方言)+英。會其他二外的被試人數太少,就沒考慮,被試英語都比較一般。審稿人問為什麼有英語,因為……我找不到沒學過英語的大學生,其他人群其他方面同質性又不夠。

任務:1. 聽覺辭彙判斷(auditory lexical decision) 2. Stroop實驗。普+方+英組用普通話和方言做,普+英組用普通話做

結果:普+方+英有兩個優勢:普通話聽覺辭彙提取加速,及Stroop干擾削減。這些優勢屬於一種廣義的執行控制優勢,在雙語者身上多有發現。具體機制請移步: 自幼習得雙語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是否會有優勢?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9381359 幾個高票回答很棒很全面了。

(普+英組的英語比另一組稍好。(很無奈,和教育資源有關,其他各條件已經非常努力控制了)。但方言組最後還是有優勢,也就是說在這兩個特定方面,普+英組的英語稍好,即使有作用,也抵不過普+方+英多會一門方言的作用。)

學術上,我只是在其中一兩個分枝問題上做了一點推進,探討了具體所涉及語言的一些特性對辭彙提取相關控制方面的影響。Stroop 任務的優勢其他雙語者身上也發現過,我們只是證明對普+方雙語也成立。但是過去一般認為雙語者辭彙提取是有劣勢,而我們發現普+方的雙語者在普通話和方言聽覺辭彙提取上並沒有問題,甚至在普通話上還有優勢。所以,方言雙語是一種雙語現象,而且是一種特別的雙語現象。其他各方面如何,還需要更多人來做更多研究。

兩篇文章在我畢業論文集(專著)里, ISBN 978-94-6093-181-9章節 chapter4, chapter7,為早期版本。其中一篇剛提名了個國際獎,提名版本演算法有改進,但是都還沒期刊正式發表,修改中(聽說國內有人把別人外文thesis抄一部分翻成中文發表,完美繞過查重,這壯舉我也是怕的。書雖出了,這兩章發期刊前還是不給原文了,另,科學上網,有書號還怕找不到原文電子版?)。
~~~~~~~~~~~~

要反駁的話,您可以質疑我的實驗方法和論證過程,或者自己重複一遍來證偽。搞實證科學的哪個不是互相拿數據啪啪打臉打大的?

重點是,您不調查不研究,拍拍腦袋就說普通話是歷史前進的方向,方言是腐朽的沒落的必然被淘汰的。真奇怪您打哪兒來的這謎之優越感?還好您不是國家語委領導哦,真的大手一揮滅絕了方言,然後我們搞科研的忙了幾十年,終於爭論明白了保留方言確實對人的某某方面有好處,一看,晚了!方言給虐沒了。

另外,結論里沒有方言單語(例如評論中提到的香港青年)比普通話單語(例如大陸只說普通話的青年)好的意思。大方言沙文主義者請退散好吧?我的論文沒給你們背書,謝謝,走好,不送。

~~~~~~~~~~~~~~~
(手動分割,以下講「協同演化問題」——普通話和方言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歷史上一直是一群好基友。怎麼鬧到今天這地步?)
~~~~~~~~~~~~~~~
目前方言消亡的進程是否是正常進程?

正不正常講究個參照物。

十年尺度看,只說我調查的那個城市,代際間方言能力是加速下滑的,而且在80末90初出生人群出現斷崖。這還是方言狀況較好的北方省會城市。我自己家鄉南方省會,雖然沒調查,但是目測斷崖出現得更早,現在市中心35歲以下人群基本上算生活在官話島。我認為這「斷崖」不能算正常。

從大尺度歷史來看,王士元先生有個說法,叫做「協同演化」,就是各方言和通語一起不斷演化,並互相影響,現在在方言中語言學家還可以找到不同時期通語影響的層次,普通話也有來自不同方言的成份。

您當然可以說孔子的山東話早「滅絕了」,又不是今天的曲阜話。問題是古代的雅言通語照這麼說也早「滅絕」了。其實,長期以來方言都沒有滅絕,只是在和通語的不斷互相影響中按照一定的規律演變著,融合,分化,此消彼長。

孔子他可能就是個當時「普通話」和方言的雙語者:「子所雅言」說的是他老人家照當時的普通話口音說話,但為啥提這一句?很可能他和學生們都還會其他話(野語),為了交流方便所以選擇普通話授課。

大尺度看,協同演化才是常態,目前方言消亡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可謂變態。

這和推廣普通話的一些實際操作不合適有離不開的關係。推廣普通話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修改,原版評論中不少誤解的)。但是把打壓方言作為推廣普通話的手段(如某些地區禁止在中小學說方言),將方言污名化(覺得方言難聽的,說的就是你,被洗腦了,醒醒),把方言放到普通話的對立面,乃至文明的對立面(「說普通話,做文明人」)……怎麼說呢,這在語言學家看來就是一種無知,對,就是沒文化的表現。一是不明白上述方言和通語自的協同演變自然規律; 二是對語言習得和學習機制想當然。

成年人另說,幼兒園小學的小朋友,掌握一口標準普通話根本沒有困難,前提是要有充足正確的普通話輸入。跟他們說說方言,讓他們說說方言,根本不會危害普通話習得。最糟的是強迫一群普通話不標準的成年人給孩子們反覆輸入帶口音的普通話,美其名曰「推普」,這種奇葩語言輸入下指望孩子形成什麼樣的語言面貌?從學理看,有效的推普做法在應該是給兒童提供充足的標準普通話輸入,而不是清除他們環境中的方言,更不是用蹩腳的普通話代替方言,這個鍋方言根本不該背。

滅絕一個語言遠比讓死去的語言復活容易。方言已經危險了,它們和所有語言一樣,不難聽也不醜,它們命不該絕,或許還很有用。在這裡強行科普,希望大家慎之又慎,給方言留一點時間,也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原答案是馬來西亞胡漸彪的演講稿《荒漠中的華教》可惜被舉報啦!
送上視頻鏈http://m.iqiyi.com/w_19rs93z4rx.html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我想在馬來西亞華語的地位就相當於方言。。。


我女兒去外面玩或是去上學跟小朋友說的都是普通話,在家我老公硬是跟她寧波話對話,一開始我覺得很麻煩,語言不就是會交流就行了,但是我老公的執著我還是很感動,方言代表自己的根,不論是以前在外求學,還是現在去外面旅行,突然聽到了寧波話,那是何其親切和溫暖,方言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情懷。


我姐是A地人,姐夫是B地人,現二人在C地工作。

挺方言貶普通話的朋友,請問:我們家外甥女該學哪種方言?

我家外甥女小時候爺爺奶奶經常接送幼兒園,陪著吃早晚飯。所以小時候她跟我們說話普通話,跟爺爺奶奶說B地方言(不標準)。現在上了小學爺爺奶奶不怎麼帶,B地方言已經忘記了。

沒有方言使用的環境空談保護方言等於在全是沙漠的土地上空談保護珍惜樹木。

要麼你一輩子別離開家鄉。


汪涵最近幾年一直在做致力於方言保護和推廣的調研活動。在經視台,他和以前越策的主持人馬可也在一起主持一檔方言聽寫大會的電視節目。

看過一篇有關汪涵守護方言的專訪,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提到方言背後承載的是濃濃的鄉土文化以及沒有了鄉音,我們該用什麼去排解鄉愁?

我自己是長沙人,我當然會說長沙話,就是何炅和汪涵在節目里有時候調侃說的那種$_$ 我有幾次在悉尼的超市裡,火車上甚至走在路上聽到旁邊傳來熟悉的長沙音我都會覺得特別高興,恨不得馬上轉過身對他們說你們是長沙來的嗎?我也是啊!!

我對鄉音特別有感情是因為那個說方言的地方是我的家鄉,我在那裡出生和生活,那裡的人都是說同樣的方言。不管我現在和以後在哪兒,從前的經歷和記憶都是不可替代的,那個語調會一直記得。

以前房東的小孩還有學校里一些ABC朋友的共性就是都不願意說中文。剛開始我還有點憤憤不平,為什麼明明會說中文而不說?後來習慣了我才慢慢理解,因為他們的家鄉不是中國,中文對他們可能只是一種來自父母輩的單薄符號而已。我的小外甥女生活在北京,可能一兩年才有機會和爸媽一起回長沙待幾天走走親戚。還在讀幼兒園的她話不多,但是偶爾吐出幾個字都是京腔。她覺得長沙好吃的很多,還會下雨。可她也不會說長沙話,因為她是個小過客,這裡只是她爸爸媽媽的家鄉。

所以,沒有感情,是不會說方言的;而即使會說,但是沒有情感,那也不能稱做真正的鄉音吧,更談何繼承?

這確實是一個很矛盾又很現實的問題。很支持也很感謝汪涵有這樣一份心意為方言的守護和傳承做著不懈的努力。

我想,如果我以後有小孩,而他沒有在長沙生活,我會把長沙的歷史和媽媽以前在長沙生活的點滴作為睡前故事講給他聽,放假帶他去看嶽麓書院爬嶽麓山吃火宮殿游天心閣,用方言教他唱童謠,至少讓他覺得,世界這麼大,長沙這個城市很親切,聽到長沙話很親切。


先說結論, 很多情況用普通話說起來異常溫柔,但用方言表達卻有點彪悍,拿我們河南方言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們會用普通話親切的問候別人「你在幹什麼呀?」

即使是摳腳大漢,說這句話也毫不噁心。

但用河南話張嘴就成了「你這是弄啥咧?」

即使是個大美女,說這話的時候你也會覺得好彆扭。

而且普通話里很難夾雜髒字,相反,方言由於日積月累,夾雜的髒字特別多,而且說的時候還不注意。


因為新聞聯播和書上並不教髒話,你並不知道那些髒字的表達方式,但一說方言,還是彪悍十足。

我當然還是喜歡聽爸媽用偶爾帶髒字的方言跟我說話,但對孩子,我希望他/她從說普通話開始。

1

劉寶寶今年四歲,是典型的城市小熊孩兒。

受了省城高等幼兒教育,聰明伶俐,愛好廣泛,可以用普通話流利的背誦李白杜甫白居易,也能不著調的唱完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肢體上的造詣也不輸他人。

你可以說他擅長的是武術,

也可以說他的動作是瑜伽,

反正小孩子樂在其中,

大人看了心裡也高興。


劉寶寶的姥姥負責帶孩兒,

是典型的河南老太太,

為人賢妻良母一輩子,

不說讀遍聖賢書做得孟母三遷,

也是成功的養育了幾個優秀的孩子。

可到了劉寶寶這裡,

不靈了。

2

劉姥姥什麼都好,就是不會說普通話。

像我媽一樣,老一輩的家鄉人說起普通話聲音上揚,「膩豪~情吻解放路怎摸縐」,彷彿老美剛到了中國。

中間夾雜著幾個方言詞兒,聽起來頗為滑稽。

3

當年瘋狂英語李陽來我們學校演講,全校愛智求真和不想上課的同學都去操場迎接和學習,沒那麼多凳子,就都跟地上蹲著,從遠了看就像一群人集體蹲坑一樣。

德高望重的體育老師上台主持,說「今天到場的人比較多,請這邊的同學往左[咕day咕day ],右邊的同學再往右[咕day咕day ],給中間的同學騰出空間。」

咕day是我們那的俗叫法,就是蹲著的意思,

4

類似於日本人說話總要帶個「」,韓國人凡事帶個「思密達」一樣,

我們這裡說話起手式或者結束式都會帶上一句「日他姐」這個不像我東北的同學的起手式是「曹尼瑪」,

也不是北京的同學起手式是「艹你大爺」,或者結束式是「去你大爺」

欺負老弱病殘有什麼好炫耀的,

所以我們前輩很智慧的將目標鎖定在了年輕可實現的群體上,

但是這個「他姐」是誰,誰也不知道,就像「尼瑪」和「尼大爺」一樣,

存在於虛無縹緲之中,只是全社會的替罪羊。

河南更多的說法是「日他day」,

我南陽的朋友一句話會日他day三次,像孔子一日三省一樣精準,

這應該是倫理上折中的另一種方式——選擇一個不知所云的「day」當目標,這時就沒人關心你去日了什麼,遠比那些日了狗的要文明的多。

因為現在狗太多了,遠不止二哈和金毛,

有單身狗、設計狗、大學狗、高中狗、銷售狗、地鐵狗等等等等,

所以現在那些動不動日了狗的,大智若愚,可是佔了大便宜了。

5

初上大學時,老媽叮囑我,

「在外面說話不能帶髒字兒!」

這算是除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之外,最具體的一個要求,具體到我開學前絞盡腦汁、輾轉反側,都不知道該怎麼改掉自己日這日那的毛病,害怕一張嘴就暴露了我市井小民的一面,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是喊麥的。

後來到了學校里,由於出了省,大家都講普通話。

當我想罵人的時候,我就突然懵逼了。


「日他day」用普通話該怎麼說?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就像to be or not to be一樣,是個大問題。


面對我東北同學和承德同學的起手攻勢,

撲面而來的「尼瑪」和「尼大爺」讓我第一次感到不知所措,

那是一種面對莫大壓力卻不知如何抵抗的恐懼,

他們用東北話和類似北京話的味道,罵出了世界都能聽懂的街,

而我要怎麼回應?

「咦~日他day哎,你這是弄啥來?」

不行,太弱了,

他們會覺得河南人的回應太弱了,

我用方言可以罵他七天七夜不重樣!

但用普通話,那些詞卻可能像相對論一樣難懂,

當你用別人聽不懂的話罵他時,其實一點力度都沒有。

這很無奈,但很科學。


最後我只能說「你們好,我叫小悶,很高興見到你」。

還跟他們一一握了手。

從此我就成他們眼裡的文明人了,見面讓我三分,原來文明才是最大的力量,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在外面說髒話了。

6

說回劉姥姥,有次吃飯劉寶寶把掉在腳上的飯菜捏起來吃,

劉姥姥說「別吃,你個傻屌!」

劉媽媽說「媽你怎麼能這麼說劉寶寶呢」

劉姥姥說「你不是也這麼說他嗎?」

劉媽媽說「哪有啊,我說的是【你個小~傻~瓜】(比心~)」

所以你能知道為什麼普及普通話多重要了嗎?

很多話用普通話說起來異常溫柔,因為新聞聯播和書上並不教髒話,你並不知道粗暴的表達方式,但一說方言,還是彪悍十足。

你再體會一下,

男孩對著女孩溫柔的說「你願意做我一輩子的小傻瓜嗎?」

女孩回應道「我要做你一輩子的大傻吊!」

男孩,卒。

完。

2017年4月發佈於公眾號 「嚴肅而活潑」,原名《傻子與傻屌》

嚴肅而活潑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應該也會喜歡我的公眾號才對啊!


我小孩一周八個月,從他出生開始,我一直堅持用普通話和閩南語對著他說話,他語言能力發展比較同齡小朋友快很多。兩周前的某一天,我在房間換衣服,聽到兒子在客廳說"沒有了",說了三四遍,他奶奶不會普通話,一直問他"蝦米「(閩南語,意為"什麼")。過了一會,我聽到他用閩南語說了兩次"mou a(普通話里」沒有「的意思)"。我內心欣喜,沒想到他這麼小的娃娃會有切換兩種語言的能力……
回到題目,有方言的家庭還是不要放棄方言的教導,不需要刻意,日常對話,小孩子就吸收了。


我覺得沒啥啊


類似於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這不是進步么?


我想說。。方言和普通話完全不衝突的好吧?看到一些答主的態度就是「要方言不要普通話」「要普通話不要方言」什麼的。

就我本人而言吧,來自廣東五線小城市,家裡的方言比較偏,在全市範圍內也就我們村那塊會說,掌握者不過200人。(據家裡人說我們這條村都是遷來的,所以和本地人說的方言不一樣)

相比起來,本地方言的普遍率高多了。現在我們這裡(城裡的情況)主要說這幾種話:粵語(比較標準的白話),普通話(學校通用以及外來務工人員),本地方言(年輕一輩的人也大多會說)客家話(有地方口音),各鄉鎮方言。

我家鄉有個小姐姐,20歲出頭,前幾年去外地打工了。今年過年回家的時候,我哥遇見她,就跟她聊了會。我哥全程說家鄉話,她說粵語。。感覺挺無奈的吧。我哥說她已經不說家鄉話了,就是在自己家也不說。

我侄女,大部分時間跟著我堂哥在東莞生活。今年五歲,說得一口好普通話,粵語略會,家鄉方言也會,但夾雜著普通話。跟我說話的時候一句話里50%是粵語,20%的普通話,30%的家鄉話。她應該能代表一部分小孩的情況吧,會說一點,能聽懂,但不精。

雖然她還說不好家鄉話,但還是很努力在學。我堂哥很注重這方面的教育,在家裡盡量都說家鄉話,大概算是情結吧,作為家鄉的一份子,就算在外,也不忘自己的鄉音。

在學校,老師會教你普通話。
在歌曲和影視作品裡,你能找到粵語的存在。
可是家鄉話啊,特別是我們這種小地方的人,不佔中國人口的零頭,也有著屬於自己家鄉身份的語調,只能在與家鄉親眷的家常中找尋。


我從小就講家鄉話,會講的第一句話就是「阿嬤」。而我的粵語始終有一點口音,和廣州人或香港人對比起來很明顯。本地方言會說一點(和我母親那邊的方言比較接近,所以多少會一點),但不標準。小時候在爺爺奶奶的熏陶下會講一點客家話,但現在已經退化到只能大概聽懂了。普通話,不必說,很流暢。


我覺得。無論如何,都要把鄉音傳承下去,這是我們作為家鄉的一份子的象徵。這是鄉情的延續。

對於逐漸忘記家鄉方言的孩子,其實也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確實,方言的沒落或許說大勢所趨。但最起碼在我這一代,我還會將他傳承下去。

有些不對題,見丑了。


我們揚州的孩子不會啊,方言都會說,普通話都很溜,以及摻雜著揚州方言的普通話,比如說墜吼啦,資茲啦,祝霍啦


看題主的問題,貌似更傾向於地域方言,而非社會方言。

以下是我國地域方言的分布圖:

中國現存的方言真的很多,但不會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多,因為方言是地域割裂以及地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而人類文明的發展大方向是地域與地域、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地域方言的消失有必然性..........


緊扣題主所問:


先說觀點:就目前來看,年輕人不說方言是趨勢,但並不意味著方言的消失。而地域方言失去了年輕人這樣一個陣營,更多的是意味著年輕人失去了一個「標籤」,並不意味著失去了方言這一文化符號。

要知道,年輕人不說方言,僅僅是弱化了方言的實用屬性,而並非讓方言失去了文化屬性。


所以,題主所疑慮的地域方言的消失意味著「失去很多」,不知道具體指什麼....


我嘗試著按照題主的思路,進行展開:


1、地域方言在使用上(口語)確確實實在逐漸的消失。


最主要的原因,是年輕人對待方言的消極心裡。

2012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1045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95.9%的受訪者確認身邊存在怯於說方言的年輕人,37.1%的人表示身邊能說純正方言的年輕人已經不多。調查中,排名第一的原因是「不自信,覺得家鄉話土」(63.9%),其次是「虛榮心作祟」(54.5%),排在第三位的是「覺得家鄉話難聽」(50.9%)。另有48.7%的人選擇「不願意讓周圍人知道自己來自哪裡」。

雖然以上的調查樣本不大,但所反映出的數據卻非常「醒目」

語言的最大實用價值在於「溝通」,所以,在語言中通常會存在一種權威語碼,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在心理上認同權威語碼。當前,由於升學、求職、做生意、與非本地人交流基本都需要普通話,所以普通話的權威語碼地位被不斷強調和提升。即,在語言的使用上,方言逐漸在被普通話所替代。換句話說,隨著各個地方經濟、文化交流以及人口流動的頻繁,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喜歡使用普通話,而不再使用方言,甚至不去學方言,方言在這個層面上確確實實在逐漸的消失。


2、地域方言的價值在哪裡?

a、方言是交際的工具(社會功能)。

方言作為語言系統的一種,自然具有溝通與交流的實用價值。

b、方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功能)。

地域方言有特有的文化屬性。

一方語言育一方文化,幾乎所有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現象都和方言有關,例如蘇州彈詞、河南豫劇、安徽黃梅戲、山東快書等都是建立在方言基礎上的。

c、方言是一種情感的天然紐帶。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難忘,無疑是最好的標籤,也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天然符號。

3、年輕人越來越少說方言的影響到底是什麼?

從方言的以上三種價值來看,都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方言的交際功能和社會功能。越來越少的人使用方言作為溝通和交流的語言,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不會說」甚至「聽不懂」 ,在使用上,方言在逐漸的減少,被普通話逐漸的替代。

至於方言的文化屬性,雖然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影響,但並不會消失......起碼目前不會

理由如下:

a、語言本身所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方言的發展和消亡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雖然現在的方言都在逐漸的「褪色」,但所謂的「純粹」「地道」都是相對而言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的,比如說受普通話衝擊較大的方言,在與普通話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比如說川普.......你說這是普通話還是四川方言?傻傻分不清楚.......即保留了方言的特色,區別於其他地方,又與普通話適當的融合,這便是語言發展的生命力。

b、方言的文化形式由「口口相授」轉為依託技術手段的保存。

以往方言的延續和保存乃至傳承,基本靠的都是人。言傳身教、口口相授。但隨著方言社會功能的下降,採用適當的科學技術手段保留方言的文化價值,也被更多的採用。

比如說,利用音像 傳媒等手段記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

比如說有相關的網站: 鄉音苑 Phonemica

比如說社會名人效應(文化宣傳):汪涵發起並投資的湖南方言調查「響應」計劃

豐富而多樣的手段,無疑延續了方言文化符號的生命力,即便地域方言日後作古,但「它們」依舊可以像「甲骨文」一樣被裝進博文館,永遠佇立於那裡,永不消亡。

c、國家現在也在有意識的提升方言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地位。


中央: 教育部 國家語委關於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通知

廣東: 廣東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

四川:

江蘇:

上海:

其他地方,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方言的保護工作。

結論:雖然說方言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可能也不會再變多,即方言的社會功能和實用性被大大削弱。但人們正在有意識的延長方言的文化「生命力」,以保護這種日漸式微的文化載體。


4、關於題主的擔憂


隨著經濟全球化、人口流動城市化、社交活動傳媒化的大趨勢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面對這樣的時代浪潮,地域方言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世事變遷,往來興替,每種文化形式都將在歷史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我們現在儘力維護的,也是從過去的消失中脫穎而出的。畢竟,趨同中必有小異,變化中亦有雲泥。從這個角度,方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也只是換了個扮相而已.....題主又何必心痛呢?


「土味中文是小農主義者最後的旗幟」--阿斯拉爾 AAA 德克李慕斯。(波波尼克方言)
———————————————————————————————————————————
注釋:

阿斯拉爾 AAA 德克李慕斯:中國人、漢族,海淀區上地某單元某層某室地方語言(簡稱波波尼克方言)的唯一使用者和繼承者。阿斯拉爾在波波尼克方言中意為「精英」;aaa代表著作者的個人榮譽,失戀一次劃一筆;德克在伯伯尼克方言中意為「美男子」;李慕斯意為「高富帥」。

波波尼克方言:文字使用中文系統,語音為波波尼克音。

土味:你們
中:能
文:否
是:不
小:打
農主:嘴炮
義者:理智
最:地
後的:討論
旗幟:問題

「土味中文是小農主義者最後的旗幟」在波波尼克方言中的意思是「你們能否不打嘴炮理智地討論問題」。


方言消亡是大勢所驅沒錯 但是真的都全是自然消亡么?
語言政策又在其中起到多少作用?
打個比方 本來某地區方言 按照正常人口流動、社會發展 起碼還可以續一百年.
結果因為政策打壓,某方言在學校、廣博、電視等媒介被限制和禁止.造成惡性循環,讓人想保護也回天乏術,於是某方言少續了五十年.
然後官方又聲稱,是某方言自己先天缺陷,不利於溝通,,只能續一秒少一秒.
一面對方言消亡心安理得,一面又對普通話遭到外語侵蝕憂心忡忡,這不是精分是什麼?
方言:這個鍋我不背!


粗略看了很多觀點和故事。說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對於普通話和方言來說,兩種語言其實並不會正面起衝突。如果是為了統一語言而放棄方言,那我們學習英語是否要把普通話給丟棄?
沒有哪種語言更高級,所有語言都是平等的,當一種語言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價值,那麼,消失的語言也就意味著人類新的進步。


我覺得還是語言環境的關係。
我女兒芽芽現在一歲七個月,已經可以陝西話、河南話、普通話自由轉換。
我跟我媽、大姨、小姨說河南話,跟我妹、表妹、姨夫等人說陝西話,跟不熟的人說普通話。
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芽芽真的就被熏陶出來了。
我用普通話問她「你吃不吃麵條?」她用普通話說「吃。」
我媽用河南話問她「妮兒,吃不吃麵條?」她用河南話說「中。」
我有時候用陝西話問她「出去浪一圈?」她用陝西話說「走。」

有一次她對奶奶用河南話說「把燈關了。」她奶奶沒聽懂,一直問她什麼東西。她一看不對勁,用陝西話又說一遍「把燈關了。」她奶奶才聽懂。
不過她平時還是說普通話比較多。

可惜不能發語音,不然可以讓不知道兩種方言區別的人聽聽,很好玩的。

我爸在世的時候,偶爾我還會跟我爸說幾句他山東老家的方言,就是不知道標準不標準了。


實名反對高票回答 @ace zh
本人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知乎小白,第一次實名反對別人,只是不想大家都被誤會了。雖然大學裡沒有認真上過幾堂課,但是看到這種回答,我覺得一些基本常識還是要有的。


原文不長,我們先看看,

首先,按照他的回答,第一段,第一句話,生物能夠走下去的基礎是新陳代謝,無論是肉體,形狀,還是文化。

excuse me??什麼話?正常人說話,XX能夠怎麼樣是神馬情況,無論是a,是b,還是c。a.b.c三個屬於舉例,用於佐證之前的情況,a.b.c怎麼也應該在XX範圍之內吧??這樣的佐證才有說服力。我拿小學生水平的姿勢來給你擺一擺! 肉食動物能夠被稱作肉食動物的基礎是吃肉,無論是老虎,獅子,還是豺狼。我們在看看樓主的???肉體?性狀?文化??什麼鬼?和生物有什麼關係??小學生水平有沒有?我了個擦。第一句話智商就暴露無疑!這時候,有人說啦,答主!你呀!拿衣服啦!不要咬文嚼字啦!什麼句式啊什麼的沒關係啦!那個答主小學沒畢業你不要怪他了啊!


我忍了!拋開句式,講講內容,還是這句話:生物能夠走下去的基礎是新陳代謝,無論是肉體,形狀,還是文化。首先,我請答主打開百度,百度一下,什麼叫做新陳代謝。好了,我百度吧,我怕答主打字不流暢,小學生打字照理說也應該挺6了。我找了一個比較簡潔的,大家湊合著看: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化學變化的總稱。它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再看看樓主,生物走下去?靠新陳代謝??樓主說的是生物個體嘛?那我能理解,哦,某一隻生物能夠活下去快樂成長是因為新陳代謝。但是樓主說的應該是物種範圍嘛??生物(指代物種範圍)走下去靠新陳代謝?WTF?你確定不是達爾文進化論核心物競天擇??不是初中課本上科學課,畫著一隻猴子的頭像,一些眾教士嘲笑達爾文是猴子進化的那個??圖片找不到,隨意拍了一張看看

是這個嘛??看看樓主後面的說的話,一看,啊呀!對啊!好像物競天擇更符合一些啊!文化也是競爭融合啊!好好乾,就算是這個,畢竟樓主小學知識掌握不全,初中知識能知道一些不錯了!那我們不說這個!我們看全文!第一句話,就這樣,這不是要讓我手機碼字到天黑嘛!!
先去吃飯!吃完再寫!
———————————————————————————————————————————

第二段,樓主似乎用了一些很有道理的話,來佐證了一下自己的觀點!這段話的觀點似乎不再是小學生水平了,高中以上的思維肯定有!

樓主的意思是,現在研究金文,研究甲骨文,研究古代文化的學者都是傻逼?我們不痛心不關心的事情,還要去研究??古代的文化,沒有了就沒有了,有什麼關係?以後方言對於未來的人來說,也是過去式的文化,不用保護了,沒有就沒有了吧!很多人是覺得,啊呀,這個研究不研究跟我們沒關係啊。 別急,後面統一會講。我們看看下一句話。

祖先創造了青銅器鐵器拋棄了石矛石斧,樓主說的很有道理啊!!單看這句話,我也覺得樓主說的很有道理啊!竟然無言以對! 但是小時候語文考試老師說了很多次閱讀要看上下文吧??? 我們在說方言文化發展,你給我扯社會生產力發展,沒錯,你說的是對的。但是有關係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沒有那些地方方言文化(當時沒有普通話)如何傳承?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不是因為文化的多樣性?樓主的意思說的是 好像方言和跟普通話勢不兩立一樣,難道我們就不能兩者共存,和諧發展??說方言就是停留在原始形態了?難道大家都覺得自己說方言很粗俗嗎?那你爸媽呢???他們也不說方言嗎? 普通話和方言,並沒有高雅和粗俗之別。相反,你會多種語言(不論是方言,普通話還是英語)鍛煉的是你的多語言能力,也是培養多思維方式的基礎!!

第三段,我都懶得說了。一句話,我就問樓主,國粹京劇,各地地方戲,越劇,黃梅戲,豫劇,川劇 是不是地方的方言??粵語,大家唱粵語歌是不是地方方言???擺弄這些,是擺弄屍身,對文化的最大的褻瀆??氣得爸爸跳起來!打死你個不孝子!話都說不出來了,就簡單總結一下保護方言的重要性。


第一,方言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通常與地域密切相關。方言不僅是承載信息的工具,而且還是負載情感文化的紐帶。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有沒有聽過??對普通人來講,方言有著家鄉的味道,你在萬水千山,遇到鄉音,恐怕心裡有抑制不住的激動吧?? 在各地的同鄉會,方言是不是聯繫你們的最基本的紐帶??很多同學,在表達一件事物的時候,是不是有時候感覺用普通話怎麼也表達不出來,但是用方言,可以生動形象,把自己的感受表述出來???


第二,方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化石!中國文化不是一種文化,而是由許許多多地方文化組成,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代表。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現在國內研究古文的成就較高的學者,大多數都是江浙,閩南等地的人!十里不同音,北方地區地域遼闊,溝通方便。南方因為山多,人們溝通不便,故保留的方言較多,很多都保留著古音!這些地方出來的學者,有著天然的優勢,比其他地方的學者更容易參透古文的奧秘!不參透這些不去推動古代文化研究,你怎麼在外國友人面前裝X?「我們中國文化五千年傳承,在XXXX年就有了XXXXX,什麼什麼理論早你們歐洲XXXX年就有人提出來了」。

什麼第三第四第五我就不說了,有興趣的找幾篇方言文化研究的文章看去,語言有時候可能有些粗鄙,但是我對事不對人,希望答主以後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你要是覺得我說的對,左下角!你懂的!!


很多家長並不知道,會說方言是一項技能,而不是累贅。——某知乎用戶


推薦閱讀:

北京話有哪些特點?
如何保護縉雲話?
越來越多的上海人不會說上海話了嗎?
網路上有哪些志於保護吳語的組織/勢力?
為何有相當多的人把「劣 (liè)」讀作「lüè」?

TAG:教育 | 方言 | 社會 | 社會現象 | 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