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我執」後,是誰在參禪,誰在念佛?

繼冥泣、慕容小六、風小山回答後補充。

1.據《楞嚴經》載,證到信心住時可破我執。「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然而後續的修行過程中,我執既破,是誰在進行修行?(修行方式可能不限於參禪、念佛)

2.在《楞嚴經》卷四中:「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凈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3.根據楞嚴經的說法,我執破後,就是你的庵摩羅識、空如來藏、佛性在修行,而不產生修行的心和見解。如果產生絲毫的有所得心就是邪路。


問這個問題,表示沒有破我執。

參「念佛是誰」,是破我執的一種輔助手段。我執既破,對這個問題就不關心了。

不關心不代表不能回答。怎麼回答都可以,都對:

第一種回答:「我在念佛。」

或曰:「我執都已經破了,怎麼還有我呢?不是矛盾嗎?」

不矛盾。破我執不是把我殺掉,而是不執著人我相,雖然明知沒有究竟的可以作為主宰的我,但依然認可緣起的假我。既然大家都把五蘊和合的相叫做「我」,那就不妨隨順世俗的稱謂。一定認為「我執破了就沒有我」,那是深深的斷見和我執。

第二種回答:「你在念佛。」

或曰:「為什麼我在念佛?」

你不念佛怎麼想到這個問題?大家都沒往這茬想,你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你說誰在念佛?

第三種回答:打一巴掌。

還可以有很多種回答。但沒有固定的答案。換言之,一旦破了我執,怎麼回答都對。只要沒破我執,怎麼回答都不對。哪怕回答得一樣。

沒破我執的人,回答:「我在念佛。」 擱古代,師父會把他打一頓。

因為人家問這個問題,就問錯了。你還這樣回答,就被他扭著鼻孔了。——他還以為他的問題有合理性,是個高明的問題。這樣回答,非但無助於解決他的問題,還會滋長你和他的困惑。你要答非所問,劈頭一掌,截斷眾流才對。

已有所悟入的人,問答這樣的問題,則是互相勘驗的手段,彼此印證而已。

最後,需要說的是,「我執」通常不是一個頓斷的過程,不是說,只存在兩種人,一種破了我執,一種沒破我執,前者就有資格回答,後者就沒資格。我執往往是一點點破除的,就好比接近地球表面有空氣,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到了浩瀚的太空,氣體就極少了。在不同的階段,對這種問題的理解,也是參差不齊的。只是修行人到了哪個階段,再看處在自己之前所經歷過階段的人,就會洞若觀火。就好比我寫這條答案,在這個問題上比我了解少的人看了,會覺得寫得真好,都到位了。比我段位高的人看到,我在哪個階段他是很明白的,我絲毫沒有隱藏的能力。在佛教的問題上,很多人喜歡故弄玄虛,不懂裝懂,殊不知在明眼人看來,就是裸著的。

剛才說,我執通常不是頓斷的,那有沒有頓斷的時候?

有,菩薩在進入金剛喻定的時候。


大家評論以前,至少該先對所討論的話題有一個最最基本的了解吧,也就是說,您得先知道別人說的是什麼,才好評論,這樣才不至於不讓自己的評論自露其短,對不?

————————————————————

謝邀,偶爾會被問這個問題,可是,大家有沒有反過來想過,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參禪打坐,非有一個主體不可?沒有主體為什麼就不能成立和難以接受?

一個人被捆住手腳10年,之後繩子被解開,反而不適應,「人怎麼可以不被捆著呢?」,反過來還得找點什麼把自己捆上才會心安。

我們認為有「作」就必須有一個對應的「作者」存在,這個本身就是我們沉重的二元對立習氣嘛,佛教講叫「二取」,這個不正是佛教所教導要破除的妄執嗎?

首先佛教破的「我」是不變主體的意思,哲學上說一個人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為什麼?河是剎那剎那變的,剎那剎那不一樣,跟之前已經不是同一條河了。人也是一樣的道理,剎那剎那變。

常聽一些「佛教徒」說:「死一點不可怕,就是換個地方換個身體而已,你還是你。」這就是典型的外道見了。以為張三的身體里有一個「我」在運用身體,其實身體就是身體,你的色受想行識一切都剎那剎那變,裡面沒有一個不變、主宰的「我」。但並不否認有一個張三。

這個不大好理解,需要想一想,比如,假如我的名字叫張三,證了無我之後,不是沒有了張三,而是,張三還在,一樣可以吃飯睡覺打坐,只不過這個張三不是自己以為的恆常、獨一無二、可以自主控制一切的那個「我」了,這個才是佛教所說的「無我」的意思。

另外,還有一種很容易犯的問題是,把「如來藏」跟外道所說的「我」聯繫在一起,也是大乘被攻擊是「不純正的佛教」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來藏不是「我」,這個見地如果不明確,看大乘經,會一直看到外道的見地去了。不過這個連很多法師都分不清,分不清太常見了。

我們不否認如來藏,但如果有人說如來藏就是真我、實我的話,對不起,這個真沒法同意。區別在哪呢?佛教中定義的「我」有三個特徵—恆常、唯一、自在。第一,如來藏遠離常斷二邊,自然不符合「常」的特性。第二,如來藏非一非異,自然不符合「一」的特性。第三,如來藏無縛無脫,自然沒有辦法說是「自在」。三個條件都不符合,怎麼能說如來藏是「我」呢?如來藏離一切二元,又怎麼能說實有呢?

那麼,漢傳佛教之中有沒有人堅持說如來藏「實有」呢?有,就是著名的說幾乎全世界的大德都是魔、只有自己是聖人的蕭平實嘛。


說句大實話,問這個問題的人,在學佛修行上是不踏實的。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問題沒有理清其中關鍵點的因果關係。

參禪與念佛只是一種手段,一個方法,目的是為了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洞見無我的真諦,才能談得上去破除我執。

結果來了這麼一問,破除我執之後的聖人們,是誰在參禪?是誰在念佛?

如果用想能想通的話,參就沒有了意義。

答案不是沒有,只是那些文字答案並非真正意義上能抵得過生死的證悟。

按北傳佛教的說法,我執一般有兩種,人我執,法我執。

人我執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認為有一個我存在,並執著於我所擁有的。

法我執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對一切存在現象的真相認知,並認為此是至真之理。就是說被所證知的「真相」所障礙的這種執著。比如二乘證見身心是無常、苦與無我的,並以此為究竟涅槃,則為無常苦無我所障,而不能通達一切法本無所生亦無所滅,一切眾生本無所有本即是佛。

所以無我也有兩種解釋:

人無我:

這一秒鐘的我們與前一秒鐘的我們,無論心理(名)還是生理(色)都在變化著、傳承著。在其中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個確定的「我」存在,所以說輪迴中的生命是無我的,沒有一個主體在輪迴。雖然無我,但身心一直剎那剎那相續地存在著——像現在的我們一般。

那麼如果我們去問一個學修南傳的行者,是誰在參禪是誰在念佛,你猜他們怎麼答:

念佛與參禪的「我」不過是一堆五蘊的聚合,其中根本沒有一個確定的「我」存在。

法無我:

一切現象的存在都是各種條件具備後的聚合才會生起,然後條件缺失,則壞滅。在其中沒有任何一個絕對的主體存在,所以叫作諸法(現象)無我。

是不是這樣?其實法無我並不是這樣。

上面所說的人無我與法無我,其實都可以歸於一種無我之中:仍屬於對於真相的認知,沒有離開「識」的範疇。

真正的「無我」,不是有我,也不是無我。大乘見道,所見之道無形無相不可見不可聞,空無所有,是故無我;但卻又靈明恆照,可以顯現一切世間萬相,所現一切世間萬相無非是我,而實無我相我想。

此道不可思而知,不可議而得。

覺性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有些時候,有些人,會錯誤的把北傳佛法的真如、覺性理解成了「大我」,在原始佛教之外另立了一個輪迴的主體。這就是用邏輯推導出來的他們以為的真相,並以此來否定北傳佛法。

在北傳佛法,禪宗、密宗的框架之下去修習參禪、念佛,並把這種種手段導歸於明心見性這個目標,一旦破參,對於佛法便沒有了疑惑,真正意義上的「破執」修行才算是開始。

在此之前,談論這之後的事情,我覺得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請總結中心思想,並背誦全文。


謝 @Jonathan L邀請,來得晚了,不好意思。

先說題目里的問題,確實有點前後順序倒置了。

「念佛是誰」是禪宗參禪時常用的話頭,常用的還有「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再推薦一個自己常用的:「除去名字後是誰」。

思慮這些,都是破我執的發軔,從這裡一點點下去,直到後來的「破法遍」,從假入空,從空入假,有見、無見、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都一一的推破才可以。

所以是先想念佛參禪是誰,後破我執。

現在說題目描述里增加的問題。

信心住是外凡十信位的第一種,後面是念心、精進心、慧心……題主說楞嚴經,按照天台判教當然是最上的圓頓教了。在信心住就要斷見惑,顯現真理——這當然是很厲害的,但可能並不是破我執。

我執大致可以分做四種:「人我執」、「法我執」、「分別我執」、「俱生我執」。大家平時說起來,大多數談論的是「人我執」——就是固執地覺得有個主體在幹什麼,不知道「我」是因緣和合的五蘊假名。人我執,頓教要在菩薩初地的時候才能伏滅。信心住和初地菩薩中間還有比較遠的路,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十個位次。

後三種我執,要在菩薩十地的位次上再一一破除。人無我,不流生死;法無我,不住涅槃。這是很高很高的境界,現在我來談,只是空談而已了。

那麼,破我執後是誰在修行呢?

其實真的沒有任何改變。舉例子來說,我們研究一個問題,不明白的時候是此人研究,明白了之後去研究別的問題,還是此人研究。

但此人是「我」嗎?這就可以用著名的金剛經三段論來回答,所謂是我,即非是我,是名是我。修行到某個階位之前是五蘊假合,到了那個階位之後,還是五蘊假合。

修行的可以是「我」,破我執,也不是不能用這個字,只是那時的菩薩都明白,你與我,只是假的名字,也從來沒有自——他的對立了。

只能講這些了。再說下去,未免啰嗦,謝謝收看,下期再見。


謝邀!

這個問題是「邪思惟」,賊心問法。。

「破我執後」豈不是未來心?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空寂中「我」本不可得,「我執」如何能執?於無我中顛倒取我,並假設有「破我執後」,進一步深入迷途,此為「邪思」,非解脫道也。如果覺知「我執」,當觀察「無我」,這才是正道正思惟,而不是離正道去思維什麼「破我執後」,流轉於賊念心。

「是誰在參禪,誰在念佛」?如果有人說「我要參禪」、「我要念佛」,應知此人住我說法。當知本無參禪、念佛諸事。為什麼?參禪者不存在、念佛者不可得,如何個參禪、念佛法?參禪、念佛從本無作無行,無「參禪」"念佛"想才是正道正見,離正見行邪見,便有了所謂的「參禪」與「念佛」了。


我,分為真我(第八識如來藏)和假我(第六識意識)。

修行的是假我,破我執的也是假我。

破我執≠滅假我

破我執後假我還在,繼續修行的還是假我。

真我從不修行。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說的是真我。

什麼是我執?假我誤把自己當成真實不壞(不一定知道還有個真我)。

什麼是破我執?假我認識到自己不是真實不壞(不一定知道還有個真我)。

什麼是參禪?假我(在知道有個真我的前提下)尋找真我。

什麼是破參/明心/開悟?假我找到真我。

南無佛法僧


我執是什麼?

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及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既然已經破了我執,怎麼會還有一個誰在念佛在參禪呢?

所以這個問題問的不對。

比如你做夢夢到自己在吃西瓜,等夢醒了,你告訴我去哪兒找吃西瓜那個人?

由無明而來的我執和法執,等無明沒了,你眼睛的病就好了,虛空中也沒有花了,何來參禪念佛之人?


謝邀

有三種外道禪。

觀察義禪,攀緣如禪,愚夫所行禪。

所謂觀察義禪,就是觀察義理,然後推演,然後以意識境界作為功夫和見地的外道禪法。

是邪法,是魔說。

按照「破我執」這仨字兒來觀察那麼一個所謂的境界,然後推演各種覺受和知見……

這就是標準的外道法,24K的邪法,不折不扣的自斷慧命,

這就是所謂的心外求法——謂之魔。

佛指著說天上那個白的圓的是月亮。我們所要做的是順著佛指著的方向去看,

而不是從櫥櫃里掏出個白盤子說這是月亮。

佛說不可說,不可得。就是沒法用語言說,沒法用腦子想,沒法用意識境界去得到。

還要這麼辛苦一輩子,徒勞勤苦,無有出期啊……

看過紅色的,不用描述都知道紅色是啥樣。

沒看過紅色的,就是和他磨破嘴,他也終歸還是不知道。

瞎子如是,法油子亦如是……


破掉我執,依然是我在念佛,之所以會有這種問題,是因為對我執沒有正確的理解。我執的我並不是僅僅指自己的意思,而是指真實的存在,古代印度認為真實的存在必須具備常一自主這幾種特點的一種或者幾種,因此我執是指一種錯誤的觀念,是說把某樣有生滅變異的事物認定是真實的存在,從而對其產生貪戀。念佛者是指某個人,比如我們自己就可以說是念佛者,而這個自己不是指我執的我,除非你認定自己是不生不滅的真實存在,否則自己念佛和我執沒任何關係。


我執是心裡的一個結,結出了誰在參禪,誰在念佛,解了結,哪裡還有問題?


謝邀。

開悟破除我持後,見了實相,誰在參禪?誰在念佛?這個問題已不存在了。

本來沒有誰,何處找誰去。

只是保任功夫非常重要。參禪者要一行三昧,行住坐卧都是禪。念佛者要起心動念都在佛號里。

不可讓境界退失。


我執破除後,覺者靜觀世界。

觀內在某個存在,修佛,參禪。

在這個過程中,身體的,能量體的,意識體的各個層次,會進一步被凈化。

隨著凈化繼續,業障持續削弱,身心靈意識的整合,就會慢慢走向圓滿。

普通人看聖人,以為同樣是參禪念佛;他們看不到聖人內在的意識層面,也無法體驗聖人的超然的覺察。

不過,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感悟聖人。比如,你放鬆待在他旁邊,你會越來越舒服。他們甚至可以帶給你某種慈悲的感動。

在涅槃內觀法,一無所有;觀世界,夢幻泡影(也是一無所有)

唯有觀者恆在。

觀者自己是什麼?觀自在,依然啥也沒有。

然而,啥也沒有的觀者,居然可以無所不觀,無所不覺。

這事兒是不是很奇怪?

觀者,即空中妙有也。

離名言相,離心緣相

看咋想。你體驗過相,就不再局限於某個別人的概念,去談這個相怎麼談,都不偏離。

你若不能時刻體驗內心(與寧靜當下同在),你就會很容易陷入外相,陷入夢幻泡影。

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看到什麼而發生改變。在這時候來看,你看到什麼或者想起什麼都是多餘的,對外界不會有影響。只有你影響他人或者你為你所想的做出什麼來的時候,才改變了世界的一部分……


20160608補充:猜測一下,可能問者是卡在這個地方了,即:雖然都在說無我或破我執,但是現在這個能問、能動、能說的是什麼?在無和能之間還缺乏一種深刻的認識。

原答案---不知題主對無我認識到何種地步,然後問無我後是什麼在修行。然而什麼在修行,必須結合無我一起討論。

佛經中有些描述,六祖說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圓覺經說幾種隨順,菩薩隨順是對妄心不熄滅,住妄境不了知。六祖說:對境心數起。金剛經說無我相的行一切善法。

圓覺經說的是,幻象在幻修行。如來說:夢裡大做佛事。(會引起另一種邪見:既然都是幻,那我要……)

不結合無我討論,佛經中隨處是互相矛盾的說法。也常見到許多似是而非的誤導人的看法:比如大通和尚說一無所見是正見,被六祖批為是知見。


1.據《楞嚴經》載,證到信心住時可破我執。「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然而後續的修行過程中,我執既破,是誰在進行修行?(修行方式可能不限於參禪、念佛)

2.在《楞嚴經》卷四中:「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凈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3.根據楞嚴經的說法,我執破後,就是你的庵摩羅識、空如來藏、佛性在修行,而不產生修行的心和見解。如果產生絲毫的有所得心就是邪路。

-----------------------------------------------------------------------------------------------------------------------------------

1.若破相者,亦無所破,亦無諸相,是名破相。說我執者,不存我想,不存執想,是名我執。

2.說先後者,亦不分先,亦不分後,是名先後。若參禪者,亦無所參,亦無有禪,是名參禪。

3.若念佛者,亦無所念,亦無佛相,是名念佛。說空性者,亦無所空,亦無有性,是名空性。

4.曾無所開,亦無所悟,是名開悟。無諸疑惑,離諸問答,無諸心相,眾相寂滅,不二法門。

5.雖對諸境,不生眾想,不著諸相,能成諸事,亦無作者。不生心想,無有眾相。是名無相。

6.《金剛經》a.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b.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7.不產生自我的想法,也不產生「執」和「不執」的想法。是名字稱為「我執」,實際沒有一個物體稱為「我執」。這兩個字僅僅是名字。也是妄想。並不真實。


不提那麼高深的,其實在夢中念佛和在醒著時念佛是不同的。


我執的層次太多如三種自性。不明真心,站在三腳不見高山而混為一談。

明心(見道)的人念佛是虛空念虛空,知虛空行未圓滿除習以除習,也就是普賢行。

如果還在山腳,多學習到山頂,才是真正剛開始學成佛。


都已經說是破我執了,還問誰誰誰誰。

不想這個問題,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佛慈悲


沒有我就沒有誰,誰本來就是我的另一種形式


不知道什麼是我執,也沒什麼宗教包袱,只是有一天忽然覺得,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一體的,我既是我,同時也是一草一木。


推薦閱讀:

學佛修行的人怎麼對治於外境的執著?
讀心經不是安神的么,為什麼念後經常做噩夢折騰(讀別的經都不會)早上起來很困很累,那還要不要讀下去?
佛教如何看待尼泊爾地震?它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未掌握「八萬四千法門」,直接試圖理解佛陀的教導是否有「一口氣吃成胖子」的嫌疑?
居士受五戒後,其破戒的可能性有多大?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