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現代搏擊的是不是發力就2個檔:1個叫「照死里打」,1個叫「出拳沒勁」?

有的傳統武術門派不專門練抗擊打,師兄弟對練沒護具也行,但要求不出大力(只用3成力,不下死手,其實都1個意思)。可是練現代搏擊的一個個的都跟我說做不到,必須得練抗擊打,穿齊護具,然後「照死里打」,否則就「出拳沒勁」。真是這樣嗎?


謝邀~

我來放個空手道的視頻。

視頻封面空手道常見的三種組手形式—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三個規則不精確地描述一下:

1、不打頭不打襠,不摔不拿不推,不攻擊關節,對著鎖骨以下全力擊打,往死里干,連續打。

2、可打頭但收力,不打襠,軀幹上可大力,不過都是打到一下就分開

3、穿戴全套護具,在2的基礎上頭身都可大力猛干,重擊一下就分開。

任何武術都是要歸結在殺傷力上的,所以原則上都是要大力練習。但是對練時,安全的、抗擊打可練到的地方大力打好了,面部是練不出什麼抗擊打的,要收力。不過,在護具齊全的情況下,就可以放開打了,有拳套有頭盔有護胸,大力擊打也不會出什麼事,幹嘛不盡興呢?

大拳套不像裸拳這樣鋒利,有的拳套還特別厚,不用力打的話沒有接觸感,和枕頭大戰似的。


一個完整的傳統武術流派一定是有專門的抗擊打訓練的,而且要求比現代搏擊要嚴格,因為傳統里還有許多點打重擊,現代擂台是禁止這樣的重擊的,比如用腳掌踢打脛骨或腹肋,掌跟擊打好像也是禁止的,形意的扣拳,鐵砂掌等等。我理解你說的對練是模擬實戰,不是對練套路,現在大多數武術習練者還不帶任何護具和拳套,是為了保證技法的完整性,所謂的不使重手是指的要害處不使重擊或者不能打,比如襠部,眼睛,鼻子,大小關節,耳朵,頸動脈,脛骨,頭髮等等,因為這些地方沒法練抗擊打,不用很大力氣就能致殘甚至致死。

通常意義的抗擊打是指有肌肉覆蓋的地方和沒有肌肉覆蓋但是有骨骼的地方,肌肉抗擊打是練習肌肉整體的緩衝能力,骨骼練的是硬度。這些地方抗擊打光靠對練練不全面,必須藉助外部器械的刺激,比如撞樹,磕樹,磕石板,用木板 沙袋 木棍拍打全身,這些一百多麼年前就存在於武術里只是現在練的人不多。這些地方武術是可以重擊的,但是也不能使用極強的勁力,發力好的穿透性比較好,會打透傷到內臟,不過這種重擊在現代搏擊里也是不多見的,發出這麼好的力啟動時間長,機會不多。

至於說出拳有沒有勁,這不是靠對練出來的,是靠空擊學習動作, 打死靶 打活靶練出來,而且還要藉助外部器械和其他訓練來增大爆發力,這在武術和現代搏擊是一致的。然後在對練中找距離感,練習如何結合身法步法來使用。


謝。

我們這邊管這種叫練滑了,手滑。

確實有這種現象。一旦習慣了這種留力留手的打法,形成身體習慣後,在真打時,有力也發揮不出來,因為身體習慣了。

所以留力的對練只在日常熟悉技術動作時用,真打的對練必須有。

所以這不是兩個檔的問題,而是一個習慣問題。不是說練多了留力的就會出拳沒力。這是兩個分區的問題。習慣了不發力對打,真用時有力也發不出。這麼個問題。


因為你沒用全力,就是動作不標準。傳統武術我並不了解,但是在現代搏擊中,如果用全力和不用全力的身體協調,平衡掌握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拳擊中拳不僅僅是打出去,收拳也很重要,那你全力打出去跟輕輕打出去收的難度不一樣的。既然有實戰練習的機會為什麼不全力呢?

另外很多技術,比如擺拳勾拳,它們本身就是有一個攻擊範圍的,如果你不全力打,你怎麼知道你的動作到底能不能打到人?

人們在打手靶,速度球和空擊時也不是用全力,但是這個時候是為了特定的訓練,加強肌肉記憶,採取的動作是跟實戰有差別的。就像傳統武術的套路訓練一樣。

另外,在場下全力對練的感覺,跟上場以後血脈噴張的那種力量還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你場下都不多多嘗試全力實現練習,賽場上就會不知所措啊!


北少林、松濤館流空手道、ITF跆拳道、相關細分流派都用點到即止的「寸止」規則,在流派內部一直有爭議:一是傳統長輩批評後輩打「摸摸拳」,二是容易失手或者故意打傷人。

「做不到」指的是習慣控制攻擊力的選手碰到習慣往死里打的選手會吃虧,相對來說出拳沒力,而且距離控制總差那麼一點。


現代劍術也是啊。。。不是講解的話都要全力啊


前提要打的到人


抗擊打是要練的,靠臂,操樹之類的,有些功法練的時間長了丹田會比以前能抗打


留力不留手說的是演練,照死里打那是實戰


推薦閱讀:

影視劇中經常出現一個人一招打在對方喉嚨處使得對方直接失去戰鬥力,那麼在現實中可能么?
請問各位大神練格鬥,搏擊,散打等等運動,性格會不會逐漸變得暴力起來?
地面技是否是一廂情願?
摔跤 拳擊 自由搏擊 泰拳哪個用來街頭對抗最好?
空手道的下段踢和其他武術差異在哪?

TAG:搏擊項目 | 武術 | 傳統武術 | 肌肉力量 | 格鬥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