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危機13小時》13hours?

題主前天在電影院看了《13hours》,感覺班加西事件真是一場惡戰,電影十分精彩,比《孤獨的倖存者》、《美國狙擊手好看》啊,完爆《戰狼》另外求有關班加西事件的資料,電影中襲擊美國大使館的是is.但我在網上查到的資料並沒有說是is乾的,求解?


好了,我再次查閱了一下資料,證實我的推測,就是CIA下面的Global Response Staff不屬於軍事承包商的合約僱傭兵,而是直接隸屬於CIA的合同式海外行動僱員,最近的華盛頓郵報對美國的情報國安部門下面的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分支做了一些揭露。下面是有關GRS的內容:

而且,在上面的這個內容中明確提到近年來CIA損失的14名僱員中,五名屬於GRS。

另外,電影片末有當時的GRS成員的最後的結局,其中有兩名是打了馬賽克的,我推測是仍有合約的CIA的GRS。而根據周鴻偉最近的一則與黑水公司的負責人談話的微博,我推測,片末中另外兩名露臉的前CIA的GRS現在應該是在黑水公司,估計不會是一線人員了,應該是中層或者項目的負責人了。因為黑水的老闆就是前Seal,而這次事件中的GRS大部分都是前Seal

Seal

還有,前面那個匿名用戶,真是懶得跟你說了。維基百科不是百度百科,而且,維基百科有關班加西事件的條目,由於有過國會聽證會的原因,基本上所有的內容都是有根據有引用的。對來龍去脈感興趣的,可以翻牆看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2%E5%B9%B4%E7%8F%AD%E5%8A%A0%E8%A5%BF%E6%94%BB%E6%93%8A%E4%BA%8B%E4%BB%B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靠!

最近看了好幾部美國中東行動的片子,包括紅翼行動的《孤獨的倖存者》、《危機13小時》、《黑鷹墜落》。《黑鷹》就不必說了,是非常經典,不過我重溫的時候,還是發現了不少的主旋律的東西,讓我略感不適,但是,相比之下,我看了三遍《危機13小時》,非常喜歡,因為和史實對照,其實這三部里,應該是《危機》最還原,當然,《黑鷹》也是非常還原的,但是,在重溫了當時的一些記錄和電影,還是發現很多為了美國的主旋律做的一些改動,而且過於的強調了美國的英雄主義式的兄弟情。《危機》還有一點讓我很喜歡的,是這是這三個行動中,最為成功的一個行動。從這裡看出來,還是經歷過伊拉克的老兵對攻防戰的戰術把握的好啊!《孤獨》就不說了。

買拷貝的片子,我其實一部都不喜歡,特別是他毀了我對我最喜歡的戰爭電影《虎!虎!虎!》的題材,把好端端的一個極佳的奇襲戰變成了俊男美女的愛情秀,太討厭了。原版的《虎虎虎》真是人物貼近原型,史實考究,細節也到位,白看不厭,尤其是裡面的山本五十六啊!

回到《危機》,我在前面一位匿名用戶的回答里說和很多。原因是看他的答案看得我受不了,就是他已經比這裡回答的很多人知道的多,但是仍然是沒把握全局的。尤其是他說的美以關係等。

奧巴馬的外交政策,一直為人詬病,尤其是在中東問題上,這是共和黨及美國盟友一直非常有意見的。但是奧巴馬是個熱愛和平的理想主義小夥子,對伊斯蘭教又有一定的了解,在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以後,基本上就背上了一個包袱,也就是對撤離中東的堅定不移的決心和行動。他是唯一一屆在任內沒有發動戰爭的總統(是的,利比亞帶頭的是法國,美國出兵只是履行北約的同盟協定;敘利亞美國也只是支援反對派及針對ISIS的轟炸,這兩次都是在海灣國家的極力推動下進行的,加上法國的那個冤大頭總統,所以,利比亞、敘利亞戰爭中,美國的角色與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是不一樣的)。因為和平獎這個思想包袱,奧巴馬同學甚至在烏克蘭事件上放棄了對俄羅斯有力打擊的一個機會。

這些是基礎知識和背景,假如連這個都不知道,還是把《危機》中描述的班加西事件和以往的《黑鷹》《孤獨》事件等同,那麼就完全沒搞懂那時的情況了。

正因為奧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是如此,所以,在卡扎菲倒台以後,奧巴馬政府的策略是盡量的不介入,但是,當然,作為幫忙搞屎的人,在搗完亂以後,他也會希望在利比亞的政權重建中獲得好處。你在電影裡面看到的CIA的存在,其實,就是在干搞屎棍的事,利用利比亞作為非洲的據點,走私倒賣軍火給各種反對派(其實主要就是當時的敘利亞反對派)。片子是毫無遮掩的直白的描述了這一點。這也是CIA的常規推廣項目了。

在我上面的匿名用戶答案的回答里,我說的不準確,那就是片中的那些退役seal,嚴格而言,還不是黑水那樣的軍事僱傭商下的人員,他們是直接受雇於CIA的合同員工,被稱為CIA的全球回應幕僚(Global Response Staff)所以和由軍事承包商下的軍事僱傭人員更不一樣,在能力上,CIA是會直接挑選更強的退役人員,這個從片中可以看出來,首先,在利比亞戰爭的時候,美方是積累了一批的有過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實戰經驗的優秀退伍人員的,而且,雖然片中稱他們是marine和ranger,但是,從查到的史實及片中的實際作戰能力看,就是seal,是特種兵,而且還是經驗老道的特種兵。這直接造就了最後的戰果。而且,也只有經驗老道的特種兵,會敢於違背命令而獨立組織使館的救援行動。對於常規的marine和ranger,由於缺乏獨立團隊作戰經驗,在遇險時,不能靈活應變,往往難以在失去直接領導指示後的行動失敗。(我這個是明示《孤獨》了。紅翼行動中的成員是以實戰經驗不多的從marine和ranger挑選而來的特種兵。)果斷的實戰判斷能力,在這個時候才是保命的關鍵。所以,這個程度和級別的人員,不是普通的軍事僱傭承包商能夠直接挑選到的。也正因為這樣,才能在爹不管,娘不愛的班加西活了下來。

利比亞即使到了今天,也是亂的不行。當年的班加西,是亂的連政府軍都不敢管的地方,聚集了多個基地組織的分支武裝力量。那段從的黎波里飛到班加西機場後,出發到CIA據點時,在機場那裡遲遲不願意出發的,就是利比亞政府軍,著裝統一,但是拖到快天亮才抵達。因為班加西還不是當時利比亞政府的勢力範圍。班加西當時當地的武裝勢力很多,而且很混亂。有「被囚禁的奧馬爾阿卜杜勒拉赫曼聖戰旅」,還有安薩爾伊斯蘭組織,這兩者都是隸屬基地組織的極端伊斯蘭武裝分支,後者則是班加西事件的襲擊者,其主要負責人阿哈穆德·阿布·卡塔拉(Ahmed Abu Khattala/ )早在14年就已經被美國抓了。而且,後來的證據顯示,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也有參與。所以,這些證據都是明確的提示,這是一次有預謀,有組織,有計劃的襲擊,而絕對不是什麼因為什麼電影而示威造成的。

片中多次提到這點,包括他們留意到有人在領館和CIA據點拍照等,這些都是當時的事實,當年領館人員確實發現有人拍照。而且,早在攻擊發生的同年4月,也就是5個月前,就已經有過兩起爆炸物的領館投擲事件。5月,班加西就發生過國際紅十字會的攻擊,還有英國大使逃過6月的一次暗殺。當時還有英國護衛的受傷,英國人馬上就在當月撤離了班加西。

看看,就是在這麼嚴峻的形勢下,美國人還是大安主義的依賴當地的僱傭兵。是的,2月17日烈士旅(February 17th Martyrs Brigade/ 17 )已經是當時班加西的「精銳僱傭兵」,但是,從片中看到的就是一群沒有什麼軍事訓練,裝備也比不上基地組織的遊民,大概就是趁亂賺賺錢的。所以,在高高興興的收著美國人錢的同時,他們實際上總是躲著更為有組織有訓練的基地組織。而且,在遭遇基地組織的時候,他們也很快的喪命。

在片中,襲擊者的裝備和訓練都比當地的僱傭兵烈士旅要好,烈士旅的負責人認識基地組織武裝不奇怪,作為僱傭兵,不過是為了賺錢混口飯,當然是要和地方各種勢力打交道的。包括警察,也是一樣的反應,畢竟基地組織惹不起。對於當時的班加西,大部分的勢力都是牆頭草,真正的亂世也就是如此的。

領事館受襲的時候,其實大使致電的黎波里的代表團副主任Gregory Hicks,並不是片中那麼的順利,因為當時副主任不認得領事館的號碼,所以頭兩次電話都沒有接,直到第三次才接聽。當時武器裝備都在另一建築物中,當幹員取得武器以後,因為受到大批武裝襲擊而沒有辦法回到大使的緊急避難室。而事實上,和電影中表現的不一樣,領事館的秘密文件是有丟失的,特別是與美國合作的利比亞人的名單,還有石油合約相關的文件。

片中那輛質量超好的車受到的襲擊是真實的經過。那輛真是好啊!

然後就是到CIA據點的攻擊力,絕佳的攻防戰案例。一直到清晨,利比亞政府軍和CIA的GRS增援小隊終於抵達碰頭,而片中的D-boys們是現役成員,只是負責CIA的秘密文件的銷毀。實際上,碰頭以後,那些CIA文職人員即32人是先被護送離開前往機場,而這些GRS們則留了下來一起抵禦了更為猛烈的進攻(我猜D-boy們這時就是他們幹活的時候了,但是因為片中改為大家一起離開去機場,所以Dboy們都沒能表現他們的作用),片中出現的重傷和死亡,都是這時才發生的(就是沒有了金髮妹妹震撼的反應了)。D-boy們幹完事兒,最後才大伙兒一起走的。

實際上,基本上就是從頭到尾,美國國務院那邊是根本沒幹事兒,在後來的聽證會上,國務院那邊是說當天派了一隊人過去,但是,那隊人是13號才到了義大利的西西里的西哥奈拉基地,基本上沒有他們的事兒了。而希拉里因為這個事被噴的狗血淋頭,聽證會的時候,還說自己感冒,脫水,連臉都不敢露,拖到第二年才參加了聽證會。但是,她的說法是她打了電話給CIA的頭兒,然後得知那邊有大概10個人的小隊,於是她就很放心了,覺得靠這些人就可以支援領事館。而且,國務院表示,不知道是誰把大使的遺體運到機場交給美國政府。

至於電影的事情,呵呵,其實基地組織一早就宣稱班加西時間是為了報復基地組織利比亞分支負責人阿布也哈亞利比的死。一開始奧巴馬政府也沒提電影的事,9月14日的白宮新聞發言人還說沒有確切的證據指襲擊與電影無關。但是9月18日就開始說「我們看到的是被這部電影點燃的怒火」,奧巴馬到了20日就開始說「一場自然的示威活動因為一部糟糕的電影而升溫,被極端主義這拿來大作文章」

班加西事件,被共和黨詬病,成為奧巴馬政府的外交策略的失敗的事例,特別是對他反恐行動的不利的一個把柄,最終會攻擊到奧巴馬從中東撤離的問題上,所以,事情之後,美國國內一直圍繞事件是否屬於恐怖襲擊爭論,這也是為什麼最後奧巴馬政府要把電影這件事扯出來。政府的定性是自發的攻擊事件,但是共和黨一直認為這是有預謀和計劃的恐怖襲擊,但是奧巴馬一直說的是act of terror,而不是act of terrorism。這就是為什麼電影中對這個問題有很多細節的展現。

這個當然是一部政治電影,特別是在選舉年。中東,非洲,這些地方的問題很複雜。利比亞也好,敘利亞也好,都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區,本來就是各種勢力錯綜複雜。而班加西事件在美國國內又是兩黨博弈的一個重要外交事件,所以,對其背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對我而言,我喜歡真實的事件呈現,在很多細節的還原上,《危機》更貼近事實。

片中那個手勢,在另外一個知友那裡看到,是僱傭軍手勢,「Jambo」是非洲的打招呼用語,兩個是兩回事。


想不到這部電影在知乎上也有問題啊,我本來以為是很小眾的電影呢。

電影前半部分對於班加西混亂環境的渲染的確不錯,慵懶的當地僱傭兵,當街叫賣的各種武器,還有一閃而過的ISIS旗幟。但實在太長了,半個小時,大使才出場。之前什麼保護CIA間諜會面什麼的,感覺好多餘,出場的金髮妹子也沒看出對劇情有什麼關鍵性意義。

基本到各個人物開始聯繫家人,紛紛豎Flag開始,電影開始上正餐了。

電影描繪的班加西事件,其最大的特點是混亂,敵我難辨,情勢紛亂,充滿著各種意外。而邁克爾貝以凌厲的剪輯,炫目的鏡頭著稱,就電影最需要的緊張,混亂氛圍塑造而言,邁克爾貝完成得沒問題。同時,電影又能不失時機地緩一下節奏,讓觀眾喘一口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也是這些慢節奏鏡頭和情節,比如主角和羅恩的對話,主角感嘆,為什麼要參與到這場戰爭中來,為什麼要在對自己沒有任何價值的地方戰鬥。羅恩回答,有人撫養自己的孩子,自己則將青春投入到偉大的事業,然而這樣的事業已經不存在了。神聖已然不再,只有無意義的殺戮。

另一個鏡頭是一切結束後,無數穿著黑紗的利比亞婦女跑來認領他們腦殘孩子的屍體,這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其中一個鏡頭,一個男孩在開始的悲痛後,靜靜地站在自己哥哥的屍體前,旁邊是一把RPG。或許,等他長大後,也會加入到他們的腦殘隊伍中,讓新一輪的悲劇重演。

最後,主角們浴血奮戰逃出生天后,問我們會得到什麼褒獎,主角說,大概CIA主管會拿到一個勳章,那兩個三角洲成員會拿到個勳章,然後我們——可以回家。事實上,電影里刻板、無能的CIA主管還真拿到了勳章,而GRS只是在非正式場合得到一個最佳承包商的勳章,而真正在裡面搏命的英雄們,真的只是回家,和家人團聚而已。不過,相比那些死在異鄉的同伴相比,還真的是讓人滿意的褒獎了。

總之,這是部還不錯的電影,如果你能容忍前面讓人昏昏欲睡的超長鋪墊的話。


01 一開始看這片,感覺不會是沖著希拉里去的吧,畢竟大選到了這個節點,時機還是有點敏感。看了一半我反而覺得有幫柯林頓洗地的嫌疑,妥妥都是體制問題啊,對吧?

02 CIA在別人國家弄個基地還搞得特別高大上,一點都不心虛,一副老子就是為了世界和平理所當然的樣子,我覺得這態度值得學習一個

03 老美的軍事素養確實牛逼,完爆中東黑哥哥,幾十年的仗不是白打的。最後要不是對手弄了一門迫擊炮,基本上就是單方面虐殺。

但是看完以後你會覺得老美特別英勇,悲壯,這氣氛一直渲染了最後的十幾分鐘。黑叔叔?連個名字都沒有,炮灰而已,當然還是給了幾十秒收屍場面,凸顯其炮灰本質

04 總得來說,看得還是很過癮,只是感覺怪怪的。利比亞人在利比亞查老美的車,老美說你今天敢搞我明天無人機就把你家炸了,利比亞人那表情有點搞笑又有點心酸


雖然是micheal bay的電影,但從戰爭片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從戰爭片的幾個角度分析,這是一部巷戰電影,也是第一部觸及到利比亞的戰爭電影。從題材角度就足夠吸引人,距離歷史事件並不遙遠,事件的影響力至今猶存。因此賦予影片過多的內涵是不合適也是做不到的,唯一的就是呈現事實。這兩年戰爭電影的拍攝手法也在跟進,主流趨勢是大量的抖動手持攝影以及高速的剪輯,紀錄片式的場景設計以及拍攝手法。而micheal bay作為拍攝了大量大場面戰鬥題材的導演,在呈現這個小規模的戰鬥時則是更加得心應手。

雖然micheal bay被好多人罵慘了,這只是因為他過度的重視場面的表現以及視覺衝擊力把電影故事擺在了其次的位置,但從戰爭電影的角度來說確實絕對的合理,宏大壯烈的戰爭場面和殘酷的戰爭事實永遠都是戰爭電影核心。

micheal may對於戰爭場景調度最經典的就是變形金剛1中美軍在沙漠中追逐呼叫空中支援的場景

短短兩三個鏡頭,就已經把美軍強大的空中支援能力展現出來。

既然大場面都可以舒放自如,小場面是否有足夠的掌控能力呢?

毫無疑問他的影像表現能力是絕對出色的,但有個micheal bay這輩子也改不掉的缺點那就是夜間攝影的光線過足,參見上圖已經出現了白光過強導致的藍色炫光,場景中的大部分夜戰場景為了讓觀眾不感到疲勞,光線過足,降低了對於戰場環境的還原和夜視儀的作用。

爆炸貝的名字不是白叫的,但凡是他的戰爭電影,自然少不了壯麗的爆炸場景,

既然大場面不馬虎,小細節是否缺失?

當看到已經犧牲的戰友被清理戰場的戰友從房頂扔下時的憤怒和不忍回頭去看

以及電影結尾給家人報平安一句「He didn"t make it」之後的情緒大失控

整部電影的小細節極為豐富,雖然戰士是鋼鐵的,但離開戰場的戰士依然是脆弱的人

這是一部不該被低估的美國戰爭電影,因為戰爭表現的始終是人的困境,尊重史實,恰當且適當升華一下就會造就一部好的戰爭電影。

戰爭電影作為一個類型片,有其固定的影像呈現方式,表達需求和固定模式,知道類型片的局限,又看到了導演以及作品做出的嘗試那麼那就會看到電影不同的一面。


《危機13小時》:中東的自由與死亡

《危機13小時》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副標題《班加西的秘密士兵》,這是一部以利比亞最近的內戰為背景的電影,導演是擅長拍攝動作和戰鬥場面的邁·克爾貝。2000年他導演拍攝了戰爭大片《珍珠港》,隨後他接連導演了《變形金剛》系列。觀眾都知道他拍攝的戰鬥場面節奏緊湊,精彩好看。雖然激烈長久的打鬥可能都到令觀眾疲倦而入睡的程度,很多女觀眾看他的電影會更會從頭睡到尾,只是出現戀愛場面時候醒來看一眼。而腎上腺素經過大幅波動的男性觀眾看完他的電影從影院走出,也都會有一種精疲力盡的感覺,那也許是腎上腺素和男性荷爾蒙消退的疲勞感。但可能這就是邁克爾·貝想帶給觀眾的真實體驗,就像《珍珠港》里,幾個渾身是傷、疲憊不堪的男人互相攙扶似乎定格在畫面上,《變形金剛》也是剛剛結束戰鬥殘破不堪遍體鱗傷的幾個戰鬥英雄站在在畫面中央。而這部《危機13小時》幾乎是以一樣的既視感作為結尾:幾個奮戰了一晚上的男人拖著殘肢斷臂,渾身是血,疲憊不堪,身邊是等待啟運的幾具美國人的屍體,其中有兩個是他們戰鬥中死去的同伴,還有一具是幾個月前上任的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 Christopher Stevens)。

與《變形金剛》的科幻故事不同,這些事件真實發生在2012年9月11日的利比亞城市班加西,美國駐班加西的領事館在當日遭到遊行示威的人群抗議後,當天晚上又遭到武裝襲擊,這個有政治理想的美國大使和一名安全人員死亡,隨後這些來路不明的武裝分子又對距離大使館不遠處的CIA的秘密據點展開進攻,而這個打仗的故事大部分都是講的這個據點裡僅有的6名被安全承包商委派到這裡負責安全守衛的前海豹突擊隊員與這些數量數不清的進攻者通宵作戰的故事,戰鬥持續了13個小時,直到前來支援的利比亞政府軍趕來,護送他們到達機場登上美國派來的飛機。

就在這個事件發生一年前,利比亞「政府軍」,還是指卡扎菲上校的部隊,而電影開頭,就是卡扎菲上校就被人從一段廢棄下水道裡面拖出來,並很快就被人開槍打死,陳屍街頭。據說卡上校生前的最後一刻還被人捅了菊花,受盡侮辱。

改朝換代在中國叫「變天」,歷史和現實都表明,現在世界有時候「變天」比「變臉」還快,特別是在是那些信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種理論的國家,「人民群眾」會很容易選擇用武力推翻前朝政權,大多數國家會對被推翻的前國家領導人處以極刑,如果他們跑路不夠快不幸被抓住的話。

利比亞的變天發生在2011年,很多對卡上校的40多年的統治不滿的武裝力量臨時聯合起來了,這裡面也包括了一貫對卡上校不滿的西方各國,他們不僅對利比亞的革命拍手稱快,還派了軍艦航母和飛機為反對派「自由軍」提供空中支持,他們設立禁飛區,擊落卡上校的政府軍方面的任何飛行器。「自由軍」很快發展壯大,控制了利比亞的首都的黎波里的周圍的大部分地區,他們很快就組建了新的聯合政府,還是那句話,政治上變天比變臉都快。所以政府軍很快就另有含義了,他們實際上已經已經不是可以隨意行事的「自由軍」,政府就是要責任有擔當講規矩。中國那時在利比亞陷入戰亂前,出乎國人意料的果斷動用海外軍事力量,開始大規模的撤僑行動,短時間內就從利比亞撤出3萬多中國人,這個在過去被國人戲稱為土鱉的國家立刻令人刮目相看了。

在2011年的利比亞革命爆發之初,中國的自媒體微博上一片歡呼之聲,但很快見到有國際傳媒報道「自由軍」把俘獲的前政府官員從樓上扔下去摔死的報道,也有中國網友和軍事記者萬里迢迢的遠赴利比亞與「自由軍」戰士照個相,合個影,表示對自由軍戰士的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雖然這些自由軍戰士也不是親戚也不是朋友,也不是信同一種宗教,也沒有什麼利益關係。

其實這給人一種脹紅的臉蛋往人家屁股上貼的感覺,大致還是因為他們那時還是美國人的朋友。而矛盾的是,大多數像魯迅一樣斥責中國人奴性強的那部分「清醒的」中國人,總會認為跟著美國人這樣的強者總不會有什麼錯。而僅僅兩年後ISIS伊斯蘭國的崛起,美國迫於壓力輿論宣布開始打擊ISIS的時候,中國網友再也不敢曬與中東「自由軍」合影的照片了,他們希望與他們合影的不要剛好是CIA認識的某ISIS或基地組織成員。現在世界什麼都快,翻臉比翻書快,而變天比變臉還快。當利益的大船都撞了冰山,友誼的小船更是說翻就翻!

但電視上報道了2003年就已經獲得自由的伊拉克政府軍抓獲一名中國籍ISIS士兵的,這個長著中國臉北京口音的「自由戰士」,已經被虐的滿臉是血,似乎已經神志不清。但與ISIS斬首中國人質的視頻畫面相比,他的這些中國江東父老已經覺得這樣已經算很人道了。跟中國人傳統的思想不同,ISIS部隊是來自全世界各國的僱傭軍,他們有拍攝精美的宣傳廣告,他們有招聘計劃,他們有工資有獎金,他們對各國失業青年有著強大的吸引力。這些打著「反恐精英」遊戲長大的孩子,可能從來都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都成為人人喊打的恐怖分子。

2015年俄羅斯也突然加入打擊ISIS的行列了,他們出動轟炸機用普通航彈對ISIS目標進行了狂轟濫炸,其實他們最想幹掉的是那些在中東參戰的那些來自俄羅斯車臣的恐怖分子,讓他們死在中東而不是讓他們返回俄羅斯,這正是俄羅斯的反恐策略的一部分。不愛這個國家還企圖搞亂這個國家的人讓他們永遠離開也許是最好的選擇。當初大英帝國就是把這些不受歡迎的海盜、走私販、搶劫犯、小偷、強姦犯送到了與世隔絕的澳大利亞,只是國王沒想到這個海島太大,大到足以讓他們的後代自給自足建立自己的領地和國家了,其實相當於讓他們獲得了自由。當監獄比你的世界還大,關進去又何妨呢!可見,自由與禁錮,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罷了,這取決於你看見的是哪一面。

大多數中國人不知道,美國和法國西方國家支持利比亞自由軍,是因為卡上校上台就屢次侵犯西方的利益。利比亞有很大的石油儲藏量,卡上校上台成為利比亞統治者之初,就沒收了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亞的所有財產,這個沒規矩的舉動馬上就得罪了西方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美國英國和法國。法國是很多非洲國家的前宗主國,比美國在利比亞有更多的利益,所以在幫助自由軍推翻卡上校的革命中法國就作了先鋒。而就在一年前,法國總統薩科齊還和卡扎菲進行了互訪,當他們親切的握手時的時候,誰會想到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呢!

1988年,兩個利比亞人製造了洛克比空難,他們給飛機安裝了一個靠感應氣壓變化而因引爆的炸彈,最後這架泛美航空的747飛機在英國境內的洛克比鎮上空爆炸,不僅機上的259人全部死亡,突然掉落的飛機還砸死了小鎮上的11個居民。但卡扎菲上校拒絕將西方調查指向的兩個嫌疑人交給西方,引來了聯合國理會通過決議對利比亞進行了長期的制裁。

中國人知道利比亞最多也就是通過歷史上「沙漠之狐」德國將軍隆美爾在利比亞的不俗戰績,隆美爾將軍率領他的德軍部隊和義大利軍部隊在利比亞的廣闊沙漠中,與英國軍隊作戰,與美國軍隊作戰,他在利比亞取得的偉大的勝利,使他很快晉陞為德國陸軍元帥。人類的歷史的天空變天比變臉還快,20世紀50年代末,利比亞發現了石油,短期就靠石油成為一個有錢的國家。而此後在利比亞這片土地上的爭鬥,都多少與石油有關係了了,二戰結束後不到70年,利比亞再次成為西方几個國家的戰場,這次這些所有的西方國家是聯合起來推翻卡扎菲這個利比亞人,他們已經忍受了這個特例獨行不守規矩的牛人很多年。卡扎菲去聯合國開會,開會胡言亂語不說,竟然跟他的女保鏢們搭帳篷睡在紐約的大街上,這個牛人也沒想想這是誰家的地面。當然卡扎菲的特立獨行從國家利益上幾乎得罪了所有的大國,國內強勢的高壓手段又得罪了各種不同種族和信仰的政治力量,俗話說牆倒眾人推啊,最後除了被人從下水道拉出來,也就沒有人再肯拉他一把了。

《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這部電影的名字說的是傑克、奧茲、提格、利奧、布思、唐托這幾個中情局CIA僱傭的臨時工,又稱安全人員或保鏢的故事,他們的工作是平時負責看守大門,必要時候跟中情局的高智商核心成員們一起行動,以假身份給他/她們保駕護航。跟中情局其他畢業於常青藤名校的文雅柔弱高智商的人員不同,他們大多是前特種部隊成員,體格強壯,言語粗放、滿臉鬍鬚,患臉盲症的人不易分清他們幾個人的相貌。這個6人安全小組成員各有各的專長和性格特徵。CIA這個情報工作站的站長對他們頗不耐煩,經常提醒他們要他們注意自己的臨時工身份,不要多嘴和擅自行動。他們的工作地點在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的附近的一處院落,共有ABCD四座建築,這是CIA從一個已經逃亡的富商手裡租到的房子,CIA在這個秘密地點做著不為人所知的事情。

2012年的班加西還處處留有戰火的痕迹,鏡頭掃過機場和海灘,可見擊毀的飛機、坦克、汽車的殘骸,殘缺的建築物布滿彈孔,到處是持有武器的人,他們都有著警覺和搜索的眼睛。當地局面還是混亂不堪,各個不同派別「自由軍」控制著自己的地盤,連CIA也分不清哪些是親美的那些是反美的。利比亞新政府的控制能力還沒有延伸到這裡,治安局面險惡而複雜,這幾個保安的工作並不輕鬆。而時任美國駐利比亞大使的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在這樣的時刻來到班加西,據說是為了「親民」,實際上也許是為在班加西的這群CIA人員做掩護。這位在中東任職許多年的外交官不甘平庸,作為美國政府的代表,他要努力把美國對新利比亞的影響力做到最大最好,他的理念是不僅要做好政府與政府之間的溝通,還要做好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交流。

不過這位高調的大使的活動確實忙壞了中情局這些臨時工,發生襲擊的時候,他們剛剛回到自己的駐地,都在與家人通話。那天又是一個911,歷史真實發生在白天的領事館前抗議示威電影上沒有描寫,直接就開始說黃昏時分武裝分子開始集結,然後直接衝進領事館,美國僱傭的當地保安人員一鬨而散。這伙來歷不明的武裝分子衝進領事館開槍爆破,隨後開始放火,等到這幾個中情局臨時工不顧站長的反對馳援到領事館時,領事館已經火光衝天,連院子里的樹都在燃燒。他們只找到了一個信息技術人員的屍體,並沒有找到大使,最後他們終於撤回到他們的據點,然而,這裡已經不再安全,武裝分子對這裡的進攻很快就開始了,這對於這些不知道身在何處的美國人真是漫長又難熬的一夜。就像美國人自己經常說的,他們有時候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了錯誤的地點;而這次是在正確的時間,他們出現在了錯誤的地點。利比亞的革命雖然發生了,但此時的班加西顯然還不是美國人的地盤。

《危機13小時》就是說的美國人所遭遇的意外,之所以是意外,是美國人沒想到會在班加西遭遇襲擊,襲擊美國人的到底是什麼人,至今也不太清楚,但一定不是卡扎菲的政府軍,他們也許是「自由軍」中的一支。整個問題也同樣是片中人的疑問:我們來解放他們,為什麼他們不感激我們?這其實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班加西事件過去的時間不長,到如今只有不到4年,現在網上還能搜索到當時大量的報道和評論,可以看到對事件從發生到如今的描述的變化。從最早的美國官方眾口一詞的咬定是一部美國網路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引起了穆斯林的抗議活動,他們遊行、示威、焚燒美國國旗。美國政府這個說法將責任推到了美國文化人的身上。後期有分析說美國領事館是遭到了基地組織有計劃的襲擊,他們也許就是針對美國的秘密情報機構採取的行動。利比亞「自由軍」據說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基地組織在利比亞的分支,他們的領導人是從關塔那摩基地釋放出來的基地骨幹。基地組織製造了2001年的911事件,而在卡上校的利比亞,他們也是美國的「敵人的敵人」,是不是朋友很難講,但至少是一支暫時可以為美國人利用的力量。美國政壇上的政客像走馬燈,里根總統時期,他們就支持了蘇聯佔領下的阿富汗的抵抗組織「聖戰者」,他們就是後來的美國的敵人「基地」和「塔利班」的前身。

《查理的戰爭》這部湯姆漢克斯和茱莉婭羅伯茨主演的好萊塢電影就是表現了那時候美國人參議員查理·威爾森是如果說服美國政府支持阿富汗的聖戰者的故事,是他使對「聖戰者」們的援助從幾百萬美元,最後變成了10億美元。可以說是美國人成就了本拉登這個頭號恐怖份子的人生輝煌。而在利比亞,也頻頻可以見到美國政府官員與「自由派」的親密合作的痕迹。而僅僅過了一年多,更大更有實力的「伊斯蘭國」便悄然崛起,這個組織的成員也不乏美國公開支持的利比亞「自由軍」。與老謀深算的中國人相比,美國人大概不太懂「養虎遺患」的道理。由於政治上變天比變臉還快,由於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這種美國學者亨廷頓定義的「文明的衝突」看來是遲早是要發生的。

而這部電影里拍了卻沒說的事,就是這些在班加西的美國人都是幹什麼的?遭受不幸的美國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是外交人員,但其他的各色男女都是清一色的CIA人員,這個領事館實際上是個打著外交旗號的CIA情報中心,他們每天忙忙碌碌,神神秘秘,守著無數的秘密,而觀眾不禁要問,他們守的這些秘密,究竟是什麼呢?對,按已有的猜測,他們就是這些中東「革命」的策劃者和實施者,他們的秘密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哪怕是暫時的「友軍」。

利比亞戰爭期間出鏡最多的美國政府領導人是希拉里·柯林頓,作為美國前總統的夫人,她目前正在努力想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而如果她不能成功當選,唐納德·特朗普大概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瘋言瘋語的總統。由於在班加西死於襲擊的美國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是美國國務院的官員,當時就是國務卿希拉里女士的下屬,她理所當然的受到了質疑。面對國會的調查,這位「未來的女總統」和執業律師,使出了所有的政治技能和辯護技巧,憑藉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擺脫了所有對她不利的指控,從而成功置身事外。當時,看似與利比亞有關的所有聯合軍事行動都與希拉里的表態有關,她成功的說服法國作為利比亞戰爭的先鋒,還出動了法國唯一的一艘航母戴高樂號,而美國只派了情報人員,從義大利基地起飛的幾架戰鬥機和一架AC-130空中炮艇作為支援,所以當電影里的這種意外事件出現時,她束手無策,在利比亞,都沒有任何可以救援美國人的地面軍事力量。

電影后段,這幾個英勇的中情局臨時工由於們有過硬的軍事素質和火力強大的武器裝備,也有有利於夜戰的夜視器材,成功擊退了來自四周各方向的的攻擊者的數次進攻。麥克爾·貝的電影鏡頭剪接流暢,充滿動感,即便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戰鬥,也一樣把戰鬥場景環境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絕沒有任何違和感。天亮時分,在保護大隊人馬撤離後,他們沒有等到美軍的空中支援,兩名戰友在攻擊者迫擊炮的轟擊下陣亡,一名手臂被炸斷。最後他們終於等來了當地友軍支援。在最後他們撤離這個已經成為戰場的秘密基地時,他們的當地翻譯阿馬爾拒絕了傑克要他們一起走的邀請要回到自己家。傑克說:「對不起,阿馬爾,你的國家得自己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了。」這個CIA秘密基地就此關閉了。

而另外一側的圍牆之外,穿黑袍的女人們也出來尋找他們自己家的男人的屍體,他們橫七豎八的倒卧在院牆周圍,顯然他們死亡的人數要比美國人多得多,女人們跪倒在他們屍體旁哭泣,同樣凄慘也悲涼。這個位置在電影中主角介紹是一個屠宰場的所在,經常有羊群在這裡出沒。他們就像那些被屠宰的羔羊,會隨著時間變成糞土。而那些街上的熊孩子們,在他們似乎不喑世事的在一起玩耍,他們對即將離去的美國人友好的招手,甜甜的笑,影片似乎在暗示,過幾年他們長大後是不是還會對美國人如此友好,就只有天知道了。他她們也許會變成人彈,也許會彼此變成仇家,因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國家之間尚且如此,更何況民眾之間呢!而在一個派系林立,觀念紛雜的動亂國家,一切都變得那麼不確定。期許的自由也許就是一個水中月鏡中花罷了!

電影最後用字幕交代,美國人撤離後,利比亞局勢徹底失控,全國陷入極度混亂,成為中東恐怖分子的輸出地。2014年7月,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爆發不同武裝派別之間激烈衝突,美國人徹底關閉駐利比亞大使館,撤離所有人員,美國大使館隨後被「民兵」佔領。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了法國歷史上風雲激蕩的1793年,羅蘭夫人那句著名詩句: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當她自由的吟唱完這首名言後,這個吉倫特派的高貴女性,就命斷在雅各賓派的斷頭台上,她高貴的頭就將掉落在一個沾滿血污的破筐之中,就像之前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皇后一樣。中國的女人們都在傳頌瑪麗皇后的高貴故事,在行刑前她不小心踩了一下劊子手的腳,她的高貴令她趕緊對劊子手桑松說:「對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不過我倒是覺得她的高貴來自於她面對死亡還能說出話,而不是一般人面如篩糠、顫抖不已。她沒有高呼口號,也沒有留下遺言,她的死亡平靜而淡定。

沒有劊子手是否回答的記錄,如果有,他可能會說,「對不起皇后,我要自由。您是如此高貴,但您得自己收拾這個爛攤子了。」這也許就引起了另外一個追問:當我們都在說自由時候,那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向非2016年5月29日 作者電影公眾號:xiangfei-film-world


個人感覺這可能是賣拷貝這些年拍得最好的一部片子,前幾部變形金剛故事都講不好只有duang,這部故事很完整,畢竟是真實故事。走的偏寫實軍事片的路線而不是以往傳統時裝動作片,軍迷又會看的很Happy。


怎麼就沒人關注開頭美國士兵被武裝首領威脅的片段呢?

恰好,這段時間我也關注談判,威脅,承諾和報復的博弈學,以及黑社會的問題。我從博弈學的角度分析,美國士兵虛張聲勢的威脅有效的原因。

這裡涉及人心和實力的博弈。

危機13小時開頭美國士兵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運用虛張聲勢的威脅手段,避免乖乖下車後可能出現對美國士兵不利的局面,並安全離開對方的地盤,有五個原因: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美國士兵也有槍,並有隨時拚命的態度;

第二點,無人機真實存在,並且經常用導彈攻擊中東的恐怖分子和武裝分子;

第三點,武裝首領知道第二點,並且可能害怕第二點;

第四點,武裝首領覺得美國士兵真的有無人機支援(從美國士兵說話的表情,眼神,言詞,語氣和肢體語言感覺威脅可信——普通人不經過磨練或者刻意練習,做到這點真的好難),武裝首領覺得自己的臉已經被無人機拍照——個人信息已經被對方掌握——若是對美國士兵做出不利的舉動,以後自己和家人都會被報復;

第五點,武裝首領理性,在權衡當下及以後的利弊之後,選擇妥協不衝突。

然後,美國士兵開著車子,慢慢離開對方領地——是慢慢,而不是快速離開,要是快速離開,反而讓武裝首領覺得你美國士兵說的無人機只是唬人,讓自己人用重機槍掃射都可能。最後,武裝首領也沒有在後面放黑槍,或許就是考慮到以後會被無人機炸飛的緣故。

來知乎學習有半年時間,這次回答是我最長最認真的一次回答,是時候貢獻自己學到的知識了。

我還會再更,我需要時間想想接下來的回答,如何使用威脅手段避免降低自己收到傷害的幾率。

我的邏輯和語言組織能力有點差,正在嘗試練習並改變。


呢個賓士真尼瑪耐操


這是我今天早上剛寫的一篇打臉答案,說的就是這件事和這部電影:秋原:知乎上有哪些很多人都支持的謠言或者謬論?

把最後部分先貼一下,說下美國近年來這種「主旋律」戰爭題材電影的發展趨勢。

簡而言之,就是好萊塢的導演越來越不注意寫實,越來越會專註鳳毛麟角和隻言片語,或重點突出人物,對事件原型做盲人摸象式的情結解讀。

包括《孤獨的倖存者》,這部同樣很有影響力的電影,其情節內容與人物形象,也和真實的「紅翼行動」有極大差異。

班加西襲擊事件,其實基本可以給及格分數的撤退行動。但是邁克爾貝把他改成了一個凸顯個人英雄、同時抨擊政府無能、官員缺少應變能力的商業電影

美國雖然死了一個大使,看上去有些丟面子,但是事發突然,而且是這個大使自恃是前情報人員,自己心高驕傲,有大風大浪見得多,小河溝翻船的色彩。

事件的實際經過,與電影描述完全不同,比如說,在獲得大使館遇襲之後,美國政府在幾個小時內就制定並執行了撤退計劃,那個七人的特工小組威逼利誘,花30000美元逼迫利比亞飛行員飛往班加西,及時接走了32個CIA情報人員,然後,武裝分子對annex基地的進攻才進入高潮,才出現GRS人員被迫擊炮擊中死亡的事情。

但是在電影里,為了塑造英雄,這些情節完全被顛倒了——如果這些實際的事情經過被忽視,還算好。但邁克爾貝的劇本不是忽略事實,而是為了塑造英雄而篡改事實

因為劇情太扯淡,和事實差異太大,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後,爭議也極大,票房並不好,上映首日票房才590萬美元,因為隨後引發爭議。

我繼續不厚道一把。

我給大家講一下什麼叫「在知乎上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大家都知道,說我和工地流民間宋史學家兼老牌歷史發明家 @經略幽燕我童貫 經常相殺相愛。

@經略幽燕我童貫 大人的一大特徵,就是滿嘴跑火車,作為網路歷史發明家,他在他號稱最擅長的宋史方面,水平就不咋地,此外,還經常在宋史以外的歷史領域信口開河,然後被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抓住把柄,吊起來扒光打臉。

包工頭的能耐,就是臉皮厚,被打臉之後,依然敢假裝什麼都沒發生,繼續四處招搖。

以前,包工頭在明末薩爾滸之戰、以及蘇聯斯大林時代計劃經濟體制特色方面,都因為胡說八道,被我抓住把柄吊打。鏈接如下:

秋原:知乎用戶「經略幽燕我童貫」歷史水平如何?

秋原:同樣是計劃經濟,蘇聯和中國是各自什麼原因導致了斯大林時期蘇聯的強盛與中國的相對落後?

其實,我在類似知乎這種內容創作/分享社交平台上,時不時「懟」包工頭一下,主要是就是因為這個人習慣性的胡說八道,他會把一些完全錯誤、道聽途說的、東抄西湊的、與事實相悖的言論傳播給外界。很多人對這個知識點是一片空白,無法分辨他說的是真是假,很容易受他的誤導

他的這種謠言,有相當一部分甚至都沒有什麼糾錯的難度檔次,是從最基本的常識內容,就開始扯淡了。有心人只要稍微查閱下相關資料,就能發現他說的都是扯淡。

可能是時間相隔的有點長,這位歷史發明家又沒有記性了。這兩天,他又開始對一起近年發生在外國的事件進行造謠,鏈接與截圖如下:

經略幽燕我童貫:如何評價《戰狼2》片尾字幕「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包工頭在這個答案中說的這個事件,就是2012年9月11日,發生在北非利比亞首都班加西的一起針對美國領事館與外交人員的襲擊事件,襲擊造成美國大使等數名美國人死亡,有美駐利比亞大使J. Christopher Stevens(克里斯多弗 斯蒂文),以及CIA在班加西的一個情報機構「附件ANNEX」與幾名CIA安全保衛僱員「GRS」

美國稱這一事件為班加西襲擊事件(Benghazi attack)。下圖為Christopher Stevens的照片——

接下來,咱們看看這位歷史發明家寫的答案——

人物名稱、時間、地點,包工頭總算說對了。但是後面對事件經過的陳述,尤其是我用紅色下劃線標出來的部分,都是在造謠。

2016年,美國導演邁克爾貝以這一事件為原型,拍攝了《危機13小時》,英文為13 hours—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

按照包工頭在這個答案下邊的評論,他看過這個電影了,截圖如下——

但是,這是商業電影,是劇情片,不是紀錄片,裡面的情節不是現實。邁克爾貝是把焦點對準了CIA安全保衛僱員GRS——Global Response Staff,即電影副標題中的Secret Soldiers。把他們當主角,在極力渲染美式英雄主義色彩的同時,貶低奧巴馬政府和時任國務卿的希拉里柯林頓。

為了達到影片這種思想主題,劇本情節已經和事實越來越遠了。

這個不學無術+嘴尖皮厚的歷史發明家,把這部電影的情節,當成了事實,然後跑到知乎上扯淡。

時隔近五年之後,班加西襲擊事件的大部分經過已經水落石出,稍微有點英文基礎的人,可以查閱到諸如美國國務院咨文等對此事的權威解釋。而且,就在16年該電影上映之後,處在總統任期末尾的奧巴馬和美國國會、CIA,還專門對此給予過解釋。

好了,接下來我要揪住包工頭開始打臉,逐條闢謠。以下內容,尤其是英文,都來自美國參眾兩院在事件後的相關國情咨文(大家可以到這個地址下載英文PDF:http://oversight.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2/10/2012-10-09-Lamb-Testimony-FINAL1.pdf)。

全是第一手文獻證據。啪啪啪啪,保證每一下打在包工頭臉上都是脆響——

1、但在長達八小時的情況下,奧巴馬政府沒有提供任何援助。

大使在安全屋內死亡,由數名退役海豹隊員組成的救援隊自發進行援助,但也沒有找到大使。

有一個常識,外交人員也是情報人員。在事件中遇難的美國大使Christopher Stevens,在2010~11年利比亞反卡扎菲政府的戰爭中,作為情報人員就非常活躍,能說很流利的阿拉伯語。讓他擔任駐利比亞大使,是美國政府一個很正常的人事安排。

在卡扎菲死後,利比亞進入各種勢力存在的「亂世」,美國政府採取穩妥的計劃,在局勢明朗前,不希望過多的插手利比亞局勢,唯一要重視的是當地遺留的武器,尤其是卡扎菲時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主要指化學武器)和對飛機威脅較大的肩扛式對空導彈(這點在電影里有反映)。利比亞當時有一隻親美武裝力量「2月17日烈士旅February 17th Martyrs Brigade」,但這是武裝魚龍混雜,人員素質也不高,除了比當地的美國人多,別指望他們能幫上什麼忙。這些細節同樣在電影里有所反映。

當地時間2012年9月11日晚上21點40分,武裝分子對美國駐班加西大使館的襲擊開始了。這些人高呼「真主至大」,用RPG等武器進攻大使館。文檔中對此說明很清楚,我把先關重點時間、人物等英文,用粗體字標出來:

About 9:40 p.m. local time, large numbers of armed men shouting "Allāhu Akbar" approached the compound from multiple directions.They then threw grenades over the wall and entered the compound with automatic weapons fire, RPGs, and heavier weapons.A Diplomatic Security Service (DSS) agent viewed on the consulate"s security cameras "a large number of men, armed men, flowing into the compound". He hit the alarm and started shouting, "Attack! Attack!"

在大使館一英里外,就是CIA設置在當地的情報基地Annex,裡面有數名CIA僱傭的GRS,即電影中的主角Secret Soldiers。

這些人收到了大使館的求救信息,25分鐘之後,即22點05份,決定搭乘基地內具有裝甲防彈功能的豐田陸地巡洋艦前往救援。與此同時,CIA和JSOC(CIA為中情局、JSOC為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Joint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也開始行動——

After some discussion, the CIA"s Global Response Staff (GRS) at the CIA annex, which included Tyrone S. Woods, decided to attempt a rescue. By 10:05 p.m., the team was briefed and loaded into their armored Toyota Land Cruisers. By this time, communicators at the CIA annex were notifying the chain of command about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a small CIA and JSOC element in Tripoli that included Glen Doherty was attempting to find a way to Benghazi.

這些GRS本身就是CIA的安保人員,他們前去大使館救援,不是個人自發行為,而是直接得到CIA的指示。JSOC,更是美國軍方的高級特種作戰指揮機構。

所以說,包工頭這兩句就是造謠。

闢謠如下:在班加西襲擊事件中,美國官方在接到大使館發出的求救信號25分鐘後,即開始組織營救。不存在「長達八小時,奧巴馬政府沒有提供任援助」這種事,前去救援的RGS不是私人傭兵,也不是個人行為,都是得到政府指令。

2、

Annex距離大使館僅一英里,GRS很快就到達了。但是因為事發突然,此時大使館已經被武裝分子攻破並燃起大火,他們只找到一個叫史密斯的特工,但沒能在大火中找到大使Christopher Stevens(實際當時已經死亡)

The GRS team from the CIA annex arrived at the consulate and attempted to secure the perimeter and locate the ambassador and Sean Smith. Diplomatic security agent David Ubben located Smith,who was unconscious and later declared dead, but the team was unable to find Stevens in the smoke-filled building. The team then decided to return to the annex with the survivors and Smith"s body.

打臉的重頭戲來了:

當地時間晚上22點30分,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6點30分,美國外交人員安全事務局(DSS)和五角大樓(Pentagon,即美國國防部)做出反應。五角大樓派遣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飛往班加西上空,從空中對事發地進行監視,並把視頻信號傳回華盛頓。

同時,CIA和美國國務院都知道,在當地CIA的情報基地,有一個十人組成的安全保衛隊伍(a ten-member security team at its annex),能夠為大使館提供保衛——

DSS(Diplomatic Security Service agents) informed their headquarters in Washington about the attack just as it was beginning at about 9:40 p.m. local time. At the time, they were informed that the attack was a "terrorist attack".By 4:30 p.m. ET, Pentagon officials had informed Defense Secretary Leon Panetta about the attack. The Pentagon ordered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that was in the air conducting surveillance on militant camps to fly over Benghazi. The drone arrived at 11:10 p.m. local time (5:10 p.m. ET) and began providing a video feed to Washington. At 5:41 p.m. ET,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telephoned CIA Director David Petraeus to coordinate. The CIA, which made up most of the U.S. government"s presence in Benghazi, had a ten-member security team at its annex and the State Department believed that this team would assist the consulate in the event of an attack.

也就是說,事發50分鐘之後,美國海外軍事力量就已經開始行動,而且再次證明,這些GRS成員不是自發展開救援,而是接到美國政府的指令。

這麼一對比就發現 @經略幽燕我童貫 的原話,就是在造謠。

3、

咱們再來看看包工頭這句瞎話:

、他們堅持了很久,連撤退的飛機都是自己掏腰包租用的。

實際是如此:

午夜之後,美國派遣了一支由兩名JSOC特工和5名CIA特工組成的7人營救小組,在次日凌晨到達利比亞沿海城市的黎波里(Tripoli),他們控制了一個小型噴氣式飛機,給了駕駛員30000美元,敬酒罰酒一起上,威逼利誘,讓飛行員駕機飛往班加西。在武裝分子對ANNEX展開最大攻勢之前,及時運走了32名CIA成員。

撤退行動是一次美國組織的特種作戰方式的救援,僱傭飛機的費用由執行行動的特工支付,哪裡來的「自己掏腰包租用」?

The team, which included two active-duty JSOC operators and five CIA personnel, had commandeered a small jet in Tripoli by paying the pilots $30,000 and forcing them to fly to Benghazi. After being held up at the airport for a few hours, the Libyan forces and newly arrived Americans went to the CIA annex at about 5:00 a.m. to assist in transporting approximately 32 Americans at the annex back to the airport for evacuation.

4

數名退役海豹隊員

這些GRS確實都是退伍軍人,不過來源五花八門,有SEAL,有D-BOY,有RANGER,還有普通的MARINES。這點不是現實中如此,而且電影里都交代過有馬暈和遊騎兵。包工頭就連看電影都不仔細。

5

打臉完成,現在我借這機會,說下美國近年來這種「主旋律」戰爭題材電影的發展趨勢。

簡而言之,就是好萊塢的導演越來越不注意寫實,越來越會專註鳳毛麟角和隻言片語,或重點突出人物,對事件原型做盲人摸象式的情結解讀。

包括《孤獨的倖存者》,這部同樣很有影響力的電影,其情節內容與人物形象,也和真實的「紅翼行動」有極大差異。

班加西襲擊事件,其實基本可以給及格分數的撤退行動。但是邁克爾貝把他改成了一個凸顯個人英雄、同時抨擊政府無能、官員缺少應變能力的商業電影

美國雖然死了一個大使,看上去有些丟面子,但是事發突然,而且是這個大使自恃是前情報人員,自己心高驕傲,有大風大浪見得多,小河溝翻船的色彩。

事件的實際經過,與電影描述完全不同,比如說,在獲得大使館遇襲之後,美國政府在幾個小時內就制定並執行了撤退計劃,那個七人的特工小組威逼利誘,花30000美元逼迫利比亞飛行員飛往班加西,及時接走了32個CIA情報人員,然後,武裝分子對annex基地的進攻才進入高潮,才出現GRS人員被迫擊炮擊中死亡的事情。

但是在電影里,為了塑造英雄,這些情節完全被顛倒了——如果這些實際的事情經過被忽視,還算好。但邁克爾貝的劇本不是忽略事實,而是為了塑造英雄而篡改事實

因為劇情太扯淡,和事實差異太大,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後,爭議也極大,票房並不好,上映首日票房才590萬美元,因為隨後引發爭議。

最後,俺重複下以前給 @經略幽燕我童貫 做個對聯形式的總結:

上聯:好為人師 從頭到尾信口開河 師表焉備

下聯:神人指路 自始至終胡說八道 路在何方

橫批:扯淡


這個電影告訴我們,如果你有重火力,那麼一定要早點用。


何為官僚主義?就是到了關鍵時刻還在按規章辦事。

裡面主角有一句話說的好「你覺得他們攻擊完大使館,下一個目標是哪裡」

到了這種時刻了,還在想保存自己的情報站,還在按規章辦事,簡直是痴心妄想。

敵人早就摸透了你這裡是什麼地方了,只是大使館守備比較鬆懈,而且攻擊大使館的震撼力

比搞你這個CIA情報站來得大,才會優先攻擊大使館而已,而之後果然馬上來攻擊情報站了。

而更諷刺的是,哪位站長在現實裡面,事後竟然還受到了CIA的表彰。美國吃棗藥丸!

官僚主義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或者政權由盛轉衰的關鍵點。


《義和團之北非風雲》


作為一部Michael .爆炸.貝的片子半個多小時沒有開一槍一炮那就是不合格的!與《黑鷹墜落》之間還差著好些個《拆彈部隊》!梅賽德斯賓士通過此片證明賓士全系完全可以列裝美軍取代悍馬!開賓士跟那幫開九手豐田皮卡的恐怖分子干仗心理有優勢啊!這是一個資本主義退役軍人組成的保安小隊不談錢自願保家衛國無私奉獻拯救美國黑死CIA的故事,能堅持看完的都是美軍單兵裝備真愛粉!網圖侵刪


承襲了自《拆彈部隊》開始的偽紀錄片模式,但這不是炸藥貝擅長的風格,所以顯得有些彆扭。

從情節來說依照目前披露的一些資料基本再現了班加西襲擊的情景,影片里的壯漢們是中情局GRS(全球反應)小組。該小組負責的是中情局官員及海外高級特工的安全,成員都由退役特種兵組成,屬於中情局僱傭的合同工(臨時工)。

片中GRS組長違抗中情局班加西站負責人命令擅自帶隊前往大使館救人與事實相符,但事後中情局負責人因為照章辦事反而受到嘉獎。從德國基地趕到的後援部隊中兩名三角洲事後也受到嘉獎,正是他們監控到了空中的無人機並做出布置。

IS組織從21世紀初作為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出現,但不論基地還是IS其實都是鬆散的武裝聯盟。我們所知的伊斯蘭國是2014年正式成立,但之前它已基地分支的名義活動了多年。至於襲擊大使館的是否就是IS下屬,很難說,片中的烈士旅負責人一段話可以體現中東武裝組織的現狀


我就好奇為毛迫擊炮轟幾炮就突然啞火了?當時鏡頭掃過迫擊炮陣地時候,彈藥很足啊,感覺進攻莫名其妙停了。


昨晚看了一半因為今天上班不舍的關掉電腦,之前看了孤獨的倖存者,這種寫實類影片看的就像紀錄片一樣,每次看完都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現實總是太殘酷。希望世界和平


這個時間點出片,希拉里要玩啊,又一大黑點被重新帶入公眾視界。

其實這個事件我記得當時看過相關報道,大使館死的的工作人員還是EVE資深玩家之類的。


賣拷貝用整整兩小時的時間為我們詮釋了一句台詞:「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CIA妹子不聽我勸,垃圾!

大使竟然只帶兩個保鏢,垃圾!

大使的保鏢怯戰,垃圾!

站長竟然不讓我們去救大使,垃圾!

利比亞保安居然臨陣逃跑,垃圾!

友軍戰術技能真是菜,垃圾!

敵軍無腦送人頭,垃圾!

妹子不會用剪刀,垃圾!

空軍不派飛機支援,垃圾!

第10綠帽子還在坐飛機,垃圾!

地面支援部隊找不到路,垃圾!

德爾塔扔我隊友屍體,垃圾!

為了突顯臨時工的無畏和正義有必要把其他所有角色都貶低嗎?如果是其他類型的電影我認為還可行,但這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應該是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合理的改編,然而在這部片子里我並沒有看到合理以及真實,有的只是賣拷貝的想當然和完全是無腦黑的所謂批判。之前還有人吹捧這是賣拷貝的黑鷹墜落,在我看來除了突突突的戰鬥環節外完全是三流貨。

還有啊,這144分鐘真是有點長!

~~~~~~~~加一句~~~~~~~~~

一部電影需要靠自己理性分析而不是被導演帶著走。換個角度拍這部片子,站長可能會是捨身也要守護機密情報的英雄,而六名臨時工也能被描寫成只為一時解恨不顧大局並違抗命令的PMC蟒夫。站在襲擊者的立場就是,經過十幾小時的浴血奮戰,我們英勇的聖戰士堅決搗毀了邪惡米帝國主義策劃反動的秘密情報基地,我軍奸敵無數並擊弊了美國大使,然而我們年輕的聖戰士用鮮血鋪滿了到達天堂的道具,與真主一起共同享用21個處女,阿拉阿克吧!


燈塔國千里迢迢送民主,無恥暴民竟然不知感恩,真是死有餘辜!

為什麼失敗了?民主沒有錯,美國大兵沒有錯,甚至利比亞人也沒有錯,他們只是傻。錯的只是幾個官僚。甩鍋甩的真好。

怪不得中國拍不出這種電影,導演不敢甩鍋給官僚啊。

哈哈,挺傻B的一部電影。正所謂自做孽不可活。

賣貝殼的毀了一世英名!


《危機13小時》,你本不該出現在那裡

說起軍事政治電影,大家肯定會想到《黑鷹墜落》,《孤獨的倖存者》等經典影片。

以美國為例,這類電影無一例外地都要反思美國的立場,美國大兵們經歷的犧牲,還有當地無辜平民的遭遇。

今天小汀要推薦的是北美今年一月份上映的影片,《危機13小時》。

影片又名《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講述了六位普通的海豹突擊隊員,卻在一夜之間,站在了國家立場與自我道德的交叉點,經歷了13小時的奮戰,既守衛了任務陣地,又堅守了道德底線,儘力營救了美國使館人員的真實故事。

該片改編自一段真實但卻從未被提及的故事——12年美國大使在班加西遇襲身亡,同時遇襲的還有31名CIA和國會工作人員,6名CIA外包的前軍人在合同期外的情況下自願留下保護他們,與幾百名當地反動分子展開了長達十多個小時的車輪戰·····

影片導演:邁克爾.貝,代表作品有《珍珠港》、《勇闖奪命島》、《變形金剛》系列。拍攝風格是戰鬥場面節奏緊湊,精彩好看。鏡頭永遠停不下來,一方面是鏡頭的移動,一方面是鏡頭內,畫面里的爆炸、追車,人物的移動,甚至是遠景與前景的同時移動,造就了影片給人衝擊力更強的感官效果。

江湖人稱「爆炸貝」。

沒有大明星、減少了英雄式的人物塑造,以及不可避免的涉及了國家的政治因素。

影片一開始,恐怖分子突然對大使館實施了恐怖襲擊,空投炸彈、烈火焚燒、激烈槍戰等,利比亞領事館陷入空前的緊張局勢。而而CIA基地中僅存的六位海報突擊隊員,第一職責並不是保護領館安全。直到無法忍受同胞的求救聲,隊長才擅自下令出發。

期間男主角JacK說了那句令人顫抖的話:「如果你讓他們佔領了大使館,你覺得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哪裡?」

大使館就是一個國家的領土!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國家主權神聖不可侵犯。

除了官僚體制的束縛,隊員的心理也極其矛盾:「不知道我的女兒們會怎麼想我?爸爸死在一個對他沒有任何意義的國家,一個他本不該在的地方,打一場他不理解的戰爭···」

戰爭過半後,Jack說,一整夜過去,他竟然沒有一刻想起過家人,但是現在這一刻,卻無比思念。這才是更真實的戰場上士兵的狀態,當不長眼的子彈滿天飛時,你唯一專註的只有作戰。而當人鬆懈下來,才會發覺倖存的可貴,才會感傷。

在歷史和地區的焦點上,身為士兵的無奈。沒有一個人有責任去營救大使,但還是去了。因為不能眼睜睜看著有人去死。那一刻是個人心中的信仰和準則,而不是國家利益。

其實每一個士兵都一樣,包括對面的。或許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打這一場,開火了,就要打,至少為了生存和信仰。這是每一個人的戰爭。

影片另一個亮點是對戰鬥場面的重現:

影片三分之二的部分,在交代近13個小時的武裝衝突和戰爭場面。第一部分是街頭的巷戰,後半段的基地攻防戰,到了第三小節的武力升級里,再次出現了經典的邁克爾.貝式旋轉墜落。導彈的升空,到俯視的追隨彈頭自由落體,再到慢鏡頭的落地爆炸,這一枚炸彈的重量級,足以震懾人心,將情節的慘烈程度,引向高潮。

等黑夜過去,彈片煙花般散落,清晨的陽光下,總有人為你哭泣。

你本不該出現在那裡,可是你已經在了。

影片推薦微信公眾號:汀上白沙

電影資源微博:汀上白沙movie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參加了利比亞和敘利亞反政府武裝的王波?
2017年的利比亞現狀如何?
北約敢於進攻主動放棄核武器的利比亞卻不敢進攻有核武器的朝鮮。這一事實是否會引發更多國家擁有核武器?
卡扎菲行了哪些惡事?
卡扎菲時期利比亞曾是非洲最富裕的,為何最後卡扎菲卻陷入眾叛親離的地步?

TAG:電影 | 美國 | 軍事 | 利比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