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對莊子思想的理解?
乘物以游心
雖不能及,心嚮往之談談你讀《莊子》對莊子思想的理解~
我這個答案有點偏,我沒能力看到莊子的思想,只有自己根據生活結合莊子的一點感受。
這個世界很紛亂,我們要避免傷害,不是要將自己變成倚天劍屠龍刀,而應該像庖丁的刀一樣,游刃於其間,避實就虛。從紛亂的世界當中,找出世界的縫隙,從縫隙里享受自己的自由。
我並不贊同所謂的跳出理論,我也反對所謂的消極,我認為莊子是一種積極的入世態度,只不過這種入世的出發點是保存自己為第一位。而不是所謂殺身成仁,捨身取義。自身存在才是第一位,所以有:有用不若無用之說。
莊子追求的是自我的認同,宋榮子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莊子認為還不夠,因為在莊子看來內外是一體的,我們不是要跳出這個世界,而是要像魚一樣生於水而不知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對自我的認同,還體現在對殘缺的認識,莊子里有大量身體殘缺是人,但是這些人雖然身體殘缺,卻絲毫不給人殘缺之感,相反給人的感覺很偉岸,讓人很欽佩,這些人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殘缺而不高興,他們覺得既然殘缺,那殘缺也挺好。而不會像現在的人一樣,其對認為胸小就要豐胸,認為身體胖就要減肥,長得不好看就要整容的人,莊子對這些人是帶有嘲諷態度的。莊子對於這些認為胸小就要豐胸,身體胖就要減肥,長得不好看就要整容的人,用他的話就是,這些都是一些只知道有用之用,而不知道無用之用的俗人,這些人如同惠子一樣,不懂生活,無法物盡其用。我們一直希望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卻發現等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那個自己的時候,我們已經死亡了,這是可笑的。混沌有了七竅然混沌死了。該啥樣就啥樣,樂天知命。不強求不偽作。
我很討厭關於莊子高大上的討論,各種思想,各種主義,在我看來,莊子就是村裡一個講故事的老頭,他教我看人看自己。一切平常心待之,樂天隨性。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別對人帶有成見,做自己,不自賤,不亂搞。遇到困難,尋物理,從人本出發,聆聽天籟。實名反對@王威。
《齊物論》真的是把所有一切拉到同一條線嗎?
你不理解。莊子想告訴我們的,不是說你努力不努力都一個樣。
而是想說,世間所有的物本質都是相同的。
儒家逼格太高了,認為人性本善,整天端著君子的架子,動不動就威脅別人說「你這麼做就不是君子」。
法家思想太low了,認為人性本惡,只有用嚴峻的刑法來規範他們的行為。
其實呢?本善也好,本惡也罷。都是在下定義。莊子告訴我們,不要下定義。人就是人,為什麼非要定個善惡呢?
我在其他答案里說過很多次,下定義是一種非理性主觀行為。
比如深夜裡,一個黑絲高跟,濃妝艷抹,穿著暴露還有紋身的女性,叼著一支煙站在街頭,你會怎麼看待?妓女?黑木耳?
比如一個項掛大粗金鏈子,身上紋著過肩龍,光頭,穿著一件花襯衣袒胸露乳還留著絡腮鬍的男性,你又怎麼看待他呢?黑社會?古惑仔?
再比如一個西裝革履,皮鞋光亮,齊耳短髮,帶著眼鏡,談吐斯文的年輕男人,你又怎麼看待他呢?知識分子?公司中層?
人,只會通過表象臆斷罷了。深夜裡的那個女人,可能飽讀詩書,高傲不羈;戴著金項鏈的男人,可能性情隨和,頗有沉澱;西裝革履的年輕人,可能是個變態殺人狂,也可能是個賣保險的。
莊子教會我們,外物都是虛幻,錦衣布袍,金玉頑石,其實本質都沒有區別。人們卻喜歡通過自己的主觀去下定義。多麼愚蠢。
我反對的那位答主,不論從他的答案,還是簽名,都透露出某種偏激的主觀臆斷。
哦,美國民主就比中國高端了,你是要讓騰訊、網易新聞評論區里的人來「民主」你嗎?
哦,美國敢大呼廢除死刑就比中國高端了,你是想多納稅養一群該死之人呢?還是想讓犯罪成本降低,刑法威懾力減小,社會犯罪率上升呢?或者是你想看著特權階級殺個人三年就出來了?平民不如狗。
你看不清莊子的本質,就和你看不清政治的本質一樣,太多東西影響了你的判斷。
所有政治家都一樣,不是因為他們都是政治家,而是因為他們都是人。
人在機場,就不多寫了。若有異議,改日補充。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結合老子的思想。很寬泛,不易作答。冒昧試著說兩點。 老莊的貴生,齊物,逍遙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認識猶如播霧明燈,破水中月之靈石。他們的陰陽互根有無相生,名器上下指導了國人的天文學,政治,地理,音樂,繪畫,醫學,哲學建築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有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在宇宙中實在是最可寶貴的。我們人類生活的這個宇宙系統,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先有天地日月,爾後創造進化出萬物。其中最可寶貴的就是人本身。為萬物之靈。人和萬物是天地自然化育之物。天地人三分宇宙。是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認識的過程和現在我們目前為止的宇宙觀是相合的。由此可見萬物的生息繁衍必然是暗合宇宙運行之理。受者宇宙規律的支配。在這種事實前提下老子莊子提出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是有實際的意義的。那麼古人試圖找出或者試圖摸索總結出這些宇宙自然的根本規律不是情理之中的訴求嗎?老莊二子超脫的視野來觀察整個歷史長河,考察天地人協調,演進。不拘泥於人為的倫理道德,是非利害標準。反而提出要效法宇宙天地自然的標準來生存。這個境界就是放在現在這種竭澤而漁的商業化社會也是有警示意義的。 舉個例子:老莊提出自己的觀點幾千年了,人類社會進化至於今,對於人類的生活水平的確是大大提高了。可是人類的現在的生活方式——和萬物宇宙這個系統有多久遠的可持續性呢?我們現在已經逐漸失去了俯仰可得的須臾不可離的空氣和水,還有安全的水果,糧食。難道我們幸苦的奮鬥只是為了掙錢買凈水器,空氣凈化器?是不是將來甚至自己回農村種糧食,種菜?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是自然界進化法則。這個規律也天然的適用於人類社會。如果進化的盡頭是這個結果,我們的人類將走向何方? 可是反觀老莊的觀點並非如此,他們提出的齊物逍遙是多麼得達觀而節制!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短暫和渺小。也認識到人在天地中的寶貴和大有作為——參贊萬物!——可以讓萬物的到我們的保護和我們和諧共存。——同樣我們可以恣意掠奪萬物,使萬物與人類消失。 這是老莊告訴我們如何與自然萬物相處。 再舉個例子,人類社會人本身的競賽也與日俱增。壓力無處不在,毋論老少男女。試看今日,一個孩子從未出娘胎的胎教以至於幼小中初大碩博。搞的不上學就是原始人一樣。那麼一百個人總有人要做第一,一百個人都前赴後繼不斷奮鬥。結果仍然是只有一個第一。但是這個競賽對於每個人的壓力是怎樣的?是不是都必須活這麼辛苦才能活的比剩下的99個人更幸福?接著展開:意外無處不在,你獲得第一,不幸遭遇疾病,車禍,生離,死別。你還敢說拿第一的人更幸福嗎?那麼——這就是老莊告訴我們的第二個智慧:如何把握和認識自己的幸福。 大道至簡。邏輯啰嗦一大堆,沒說盡大道理之萬一。慚愧之至!
簡而言之,中國要是沒有孔子及其門徒——包括回答者王威這樣的低智大嗓門,多一些莊子及其門徒,哪怕適當來點墨子及其門徒,無論人文還是科技,都比現在好太多。本末倒置,有眼無珠,自以為是,害人不淺。
明白人,總能想出王威這類人的樣子及其心智。
曾在高中的時候讀過莊子的《逍遙遊》,讀起來朗朗上口卻不明其意。如今重讀了一遍卻發現其中包含著天地至理。以我個人的理解,無論是莊子的思想還是老子的思想還是孔子的思想等這些古人的思想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辨證論。源於一心,起於陰陽,和於術數,若陰陽合一則為道。而合道的過程就是將這種矛盾的思想進行統一,因此就要做到,無我,無功,無名,用《金剛經》中的話來說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有我,則有我見,我想,則有我執,以現代的說法就是自私。有了自私心,則妄想有失。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因有我之境,故而寵辱若驚,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此身,若我沒有此身,何患之有?這是修道中的一種境界,有我之境,陷於此境中就會有恐,妄想生滅,因此就會陷入一種不斷輪迴的幻境,難以自拔。如同我們的夢境,因為執我思我想,執念難斷,因此就會在潛意識中的我運作陰陽二氣形象化為具體的人事物。有過往的,有現在的,有將來的,混織在一起難辨真假,自我迷失,這是自我意識的推演。若有我,則心氣難和,用《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心腎不交。心腎不交則會恐,有恐則肢體戰慄不安,表現為顫抖。通俗來說就是面子薄,難以在眾人的場合言談自若。功名相若,若有功名之心,是因有攀比心,有美醜之分,有高下之判,有對立之別。有了對立觀則有矛盾生,有煩惱成。莊子的思想在闡述著一種大逍遙,大自在心境。而這種心境在整個人類歷史是很少有人能達到的,而在這個日益瘋狂的世界中,人人喜好功名,多為自私,因此就會不斷的產生煩惱,這是自天地始分,陰陽有別後的一種自然矛盾,一直在歷史文明中不斷輪迴著,這是歷史發展的一種規律。人若有思想,就會產生一系列的自我認知,自我分別,自我判斷,就會執我思我想達到所謂的目的。在這個大世界中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就會產生自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此三觀的影響下就會產生一系列的行為。在三觀的影響下我們就學會了自我判斷,如何判別是非,真假,美醜,善惡等等,有了分別心,隨著歷史的發展也就產生了所謂的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這兩種主義的糾纏就產生了一系列的派系,產生了無神論者與有神論者,產生了恐怖主義與正道主義。因此隨著科技的進步,隨著文明的發展,為了有限的資源就會開始爭奪,就有了戰爭,最終導致毀滅,然後再重生新的文明再次毀滅,就這樣不斷的輪迴著。
而莊子的思想中,不願意在這個不斷顛倒往複的世界裡進行輪迴,所以他想跳出這個漩渦,想要達到一種大逍遙,大自在的永恆不滅的思想境界。
透過古人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出,若想一個文明不再毀滅,也只有人人都達到這種境界。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文明還要進入輪迴,不斷的發展到巔峰,毀滅了再重建,再毀滅再重建。而達到這種境界的途徑就是不斷的出世,入世,出世,入世,進而體驗了人生百態,看破了世事滄桑後進行自我解脫。不再生有煩惱,不再有分別,不再爭執,就不會有因我所執所引起的一系列因果效應,在自我的世界中一切就統一了,平靜了,隨著自我的解脫,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在無數個我的世界中,我也就不存在了,在我的世界中,那些有分別的我也不存在了。這種思想是修道者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從此超脫自我的局限性,達到永恆的彼岸。是對前人的繼承,對道的體悟。人總是有自己的見解,受制於社會文化因素,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想要一些人來理解你有時是不可能的。許多人攻擊莊子就是如此。莊子的思想是實用的思想,用來處事處世都是沒問題的,前提是你看懂了莊子。沒看懂就啥都別說了。
作為中國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在傳承並發揚老子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不同於儒家、法家等其他哲學思想派別的獨特思想。他留下的傳世著作《莊子》雖然有些偏激與消極之處,但其詩意盎然,哲理宏博,恢詭譎奇,汪洋恣肆,暗示性無邊無涯,涵蓋面無窮無盡,不但表達了他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國藝術精神,堪稱世界文化的奇葩。
與儒家殊途同歸,莊子強調的也是個人與無限的宇宙契合無間。「道法自然」是道家美學的一個基本思想。人處於自然中,自然也是美的。天地的「大美」就是「道」。獲得絕對的自由要通過體「道」的方式,而體「道」要靠「心齋」和「坐忘」使自己的心境清明澄澈,靠直覺在其中領悟和感受,最大限度地融合於自然,拋棄自己的諸如生死、功名、得失、貧富、毀譽等一切的物慾和意欲,即要拋棄一切實用功利性的考慮,拋棄社會觀念和人文觀念的束縛,物我兩忘,達到「無功」、「無名」、「無己」的狀態,最終成為「至人」、「神人」、「聖人」。
與儒家積極入世、努力盡自己的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不同,莊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脫解放,他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縛,包括儒家仁義的束縛,以化解人生之憂。莊子認為,自然本身便是一種完美的狀態,無需經過人化的過程。人與天地自然都是由氣構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與人是統一
一的。但是,由於人類社會建立了種種制度、規範,破壞了自然本性,造成了天與人的對立。從當世的角度看,莊子這種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思想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我們為了謀求經濟的發展,不惜以犧牲自然為代價,最終導致不斷地受到自然的懲罰,如今才意識到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殊不知早在幾千年前智慧的前人就已經向我們提出了警告。然而,在莊子的這一思想中,要恢復人性之自然,就必須破除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卻是偏激的,不科學的。他認為原始社會是最接近自然的,也就是最高的社會境界,這其實是將自然狀態理想化了,是違背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不能因為強調文明進步的負面意義就否定人類的文明,我們思考的應該是怎樣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來發展人類文明。莊子對人的生死問題做了獨到的思索。他的妻子去世時,他鼓盆而歌。他的行為使旁人覺得不可理喻,但他卻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生者其實並不知道死者的世界,怎麼就能肯定死者一定不如生者呢,也許死者脫離了肉體的束縛,反而獲得了精神的自由,生者又何必為死者感到悲傷?
人對於任何事物的評價都是帶有主觀色彩的,是從人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考慮的,而並不一定是事實的真相,帶有一定的時間性和空間性。
莊子用辯證法看待生與死、物與我之間的關係,打破了人類認識的局限,對現世也有著很大的啟發意義。莊子十分重視個性的自由和人格的尊嚴,「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對於統治者,莊子表現出了不合作的態度,寧願「曳尾於塗」,也不願入世做官。在他看來,勉強地為統治者服務,做有違自己心靈的事情,就好比給野鴨續腿,給白鶴斷足,都是違背自然的,是不會得到幸福的。另外,莊子也講求全身養生,講求善於迴避矛盾,「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從個人角度看,莊子的自由精神和超脫思想在社會利益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是調節人們壓抑心理的一個絕好藥方。它為生活在這個在市場經濟催生下物慾橫流的現實中的人們在社會之外找到了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建造了一個心情的綠色花園,使人們能有一塊自由精神的樂土。這種精神的自由超脫也給人提供了一條消解生活壓力苦悶,在逆境中保持平衡心理,獲得平和心態的很好途徑,讓人們獲得心靈的淡泊與寧靜,增強了人們生活的信念和勇氣,以完成對自我的超越。從社會角度看,《莊子·逍遙遊》強調的是一種極度自由的狀態,歌頌了生命自我的超脫飛越;《莊子·齊物論》則強調了平等,肯定了物我之間的融合。這種自由與平等的觀念表現為反對唯我獨尊,主張寬容,承認自己的生存、利益、價值、個性自由、人格尊嚴,必須以承認別人的生存、利益、價值、個性自由、人格尊嚴為先導。這些觀念不正是我們如今講求人文關懷、建立和平世界所需要提倡的嗎?總的來說,莊子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當代人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他主張人與自然合一,反對人為物役,對生死名利具有豁達情懷,以超功利的自由境界為人生理想等,都對今天的人們有啟示和借鑒意義。在他的著作中體現出的自由逍遙的精神風骨,敢於問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規律的理性意識,不為物累的超然品格以及從內在精神上保持自由的獨立人格等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另外,他曠達超遠的處世原則和游世的思想也使我們能夠對現實社會既保持清醒認識又與之保持適當距離,即居塵而出塵,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拋棄虛名浮利,以出世的態度入世;當瀕臨困境的時候,他指引我們尋找一條解脫之路,即超然世外的精神狀態和了無牽掛、無欲無求的平靜心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莊子的思想中確也存在一些糟粕。
有人認為,莊子的生存智慧是有知的弱者在無可奈何形勢下的選擇,他的逍遙論是為心靈的超越而論的。它可以化解現世的傷害,在精神世界裡改變了人在失敗時的虛空和幻滅的感覺,是一種消極的、避世的自我麻痹的思想。但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也許才會發現,莊子的哲學思想其實是一劑自我疏導自我釋放的良藥,它能培養我們闊大的胸襟,理性的頭腦和寧靜平和的心態,使我們在生活中珍愛生命,在紛擾的俗世中建構超脫的心境,體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虛靜恬淡,以達觀詩意的心態看待一切,以追求自由逍遙的樂觀態度面對生存的困境,拋棄功利心態,以審美的眼光觀察生活,以智慧詩意的心態面對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遊刃有餘」,從而創造出自由逍遙的人生。小楓國師好像說過,莊子追求的是逍遙而不是自由,如果不能把握到兩者的差別,就不能理解莊子。許多野生右狗熱衷於將莊子比附成自由主義者,但什麼是自由呢?盎格魯意義上的自由liberty指的是社會自由,即人有免於外在強制的權利,強調人置身於某個社會中享有的一系列具體權利,人在享受這些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起涉及他人的義務,古典意義上的自由freedom指的是獨立自由,這更多的是一種共和主義意義上的自由,即人作為城邦/邦國中的公民應當積极參与城邦的政治中,捍衛祖國的獨立。
這兩種自由無論哪種與逍遙最多都只有表面上的相似性,什麼是逍遙?在莊周筆下是一種精神上的自在,不被世俗萬物所拘束,不僅僅是包括人際關係在內的社會活動,甚至還加上人的肉體在內,達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後超乎內外之分。換句話說,他是要回到個人的精神世界當中,不與世俗的陰暗面同流合污。
理解這一概念或許需要我們回朔文本提出來時的環境: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業,這是什麼樣的年代?用孟子的話說這是君主們」率獸食人」的年代,戰爭之播亂使得人命毫無價值可言,人類不再遵守文明的基本價值規範,任由心中的陰暗吞噬自己,化身成野獸吞噬他人。莊子面冷心熱,對現實完全絕望,看不出還有改善的可能與途徑,他心中的道德感又不能讓他參與其中,因此他寧願成為隱士與世道脫離關係。這就是他為什麼毫不猶豫拒絕求賢若渴的楚王讓他出仕的使者,做楚國的令尹又不能改變現狀,反而會淪為行惡者的幫凶。
逍遙就是要擺脫這一切拘束,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這種精神上的自在面前任何肉體上的好處都微不足道,這就是為什麼莊子抵觸養生術,謳歌各種殘缺之人的原因。殘缺的人大多不可能為這大爭之世效力,與那些手足齊全的人相比道德反而更高尚,因此在精神上更加完滿。
但是逍遙卻很難實現,或者說總會與初衷南轅北轍,尤其在社會黑暗的時代,因為如果你要落實逍遙難免會演變成對現狀的逃避,大部分從字面上堅持逍遙的人的解決之道,莊子也不例外,他們拒絕參與公眾活動,於是往往會假裝對現實的黑暗視而不見,假裝其不存在,妄圖通過這種鴕鳥戰術達成精神上的完滿。莊子真正的信徒不大可能與現實沆瀣一氣,但總是會變成犬儒,因為強烈道德感的煎熬而變得憤世嫉俗,於是也就不奇怪有人變成價值上的相對主義者,將善與惡一起視作虛無——這在莊子後期文本里並不鮮見,當他們徹底論證成功執著善惡毫無意義時,他們也就能大大減輕內心中的焦慮,但此時的他們已經變成原來的自己非常鄙視的人,甚至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此他們總會表現的玩世不恭,視世俗道德為無物。
到這一步時,莊子的信念也就變成一種末人的學說。什麼是末人?逃避現實拒絕參與社會活動,哪怕現實異常黑暗還是視參與政治是一種難以忍受毫無必要的痛苦的人。他們是尼采眼中的蟲豸,毫無政治德性的人。他們或許品行並不壞,但這毫無意義,因為他們總是願意接受對他們最不利的現狀,甚至為之自我欺騙,因此永遠能獲得與自身所匹配的結局。
(感謝評論區某人的提醒,修改了一下細節,雖然他因為態度不好被窩拉黑了)層次不同的東西,具有不同的規則,不能拿一個層次的規則,去套另一個層次的規則。原子有原子的、分子有分子的,細胞有細胞的、個體有個體的,物種有物種的、社群有社群的,不同層次的社群也各有各的。
只知以此然之然,及此然所觀彼然之非,而不知彼然之然,不知固有所然。
進而,以此然之然確立意義與價值,於是意義與價值便依附於此然。進而,以此意義與價值支持其存在,其存在便依附與此然。
然而,世間唯無常永續。於是,此然崩潰時,其意義與價值隨之崩潰,其存在也隨之失去歸依。反過來,知固有所然,知此然或彼然無分別,便知它們都不是意義與價值的堅實歸依,因為其意義與價值都是相對與其然的——一切此然於彼然觀之皆有不然處,反之亦然。
於是去尋找更加堅實的基礎,一種能夠成為絕對的價值歸依的基礎。這個基礎是:除存在演化本身外,沒有其它價值。存在、演化本身是唯一的價值。「其生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於是,不需要以某然為價值,我在、我思、我行、我息、我擇、我做,其本身就是價值。因此可以「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可以「杳然而來,杳然而往而已矣」——這是「逍遙遊」的心境。
以此確立自我的在與行,做為價值的終極皈依,然後衍生出下一層次的價值。
如此定義某然的下級價值,不在其然,而在我所擇、我所取。其價值只能由「我在」這一終極的價值所賦予,從而使此然的價值也有了更堅實的根基。任何一類事,僅僅是一件事,其價值不在事本身,而在我所取、我所行——這是「齊物論」的心境。
有這兩種心境,並能夠實行於世,就是超越「動物人」和「社會人」的「真人」。
這都是在最高的或最基本的層次上說的。當我所取、我所行確立,所要關注的就下降到另一個層次,也就是具體的事務問題。比如民主和獨裁的問題,善惡評價的問題,具體的技術性問題,就都是這樣更低的層面上的問題。
處理這些問題需要目標和標準,當我所取、我所行確立,就有了一個最終極的、穩固的、堅定不移的目標和標準。從而可以心無掛礙的、全心全意、盡己所能的去處理這些具體問題,而不會再有任何的彷徨、迷茫、猶豫、不安。——這些都是「真人」所具有的德行,而且不僅僅止於此,還有許多,《莊子》的其它篇章多有論述。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都是講真人的德與行。
莊子是鏡子,啥人見啥型。
傻逼看書,不過是紙;
文盲看書,不過是鬼畫符;小學生看書,只找自己認識的字;曹操看書,都是兵法。像王威之流,看到無用、毒害,乃因其本身就是無用、偏激之輩。
最後說我眼中的莊子。我看莊子,看到的是解脫。莊子其人與其學
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天下》
司馬遷說莊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嵇康曰『莊周述道德之妙,敘無為之本,寓言以廣之,假物以延之,聊以娛無為之心而逍遙於一世。豈將以希咸陽之門而與稷下爭辯也哉!』此二句頗見莊子之性情:
狂狷、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秋水》
好謔、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外物》
(此節當與陶潛 《乞食》詩共讀,「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淵明何其老實!)
深情。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徐無鬼》
(因《天下》篇中的一段文字流傳,惠施之學方為後世所知。)
莊子師承古道家一路,而與老子有別。最早的注家司馬彪雲:《莊子》其書『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註解時以意去取。』郭注莊子中有關古道家的內容已被刪節不少,但餘下的仍可觀: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逍遙遊》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崑崙;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太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大宗師》
修道之法曰「心齋坐忘」、「用志不分」: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人間世》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達生》
修道次第頗繁,吾非修道者 @十萬個為什麼,不敢妄言。書中提及的有:
女偊曰:「...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大宗師》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齊物論》
莊子的理想是「天人、至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 與造物者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氣」, 修道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全德」(《德充符》篇)、「養生」(必須注意的是,「養生」是戰國亂世中修道者自我保全之手段而絕非目的。莊子不是犬儒主義者,與楊朱亦別):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養生主》
由此得「游逍遙無為之虛」: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覯而多責。古之至人,假道於仁,托宿於義,以游逍遙之虛,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天運》
莊周的生死觀是「安時而處順」:
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古者謂是帝之懸解。《養生主》
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天道》
「齊物」並非莊子的世界觀(《天下》篇中,「齊萬物以為首」是彭蒙、田駢和慎到的主張。《莊子》內七篇的篇名極可能後出,其論理之部分也極可能為魏晉間文士捉刀)。莊子的世界觀是「天籟」,所謂:
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天隨其成心而師之,誰且無師也乎?《齊物論》(以上異文據伯希和所得敦煌唐開元年間寫本,通行本作:「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道者周行天下,「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人各稟天性「聞其風而悅之」,天籟則「會而成之」,又謂之「天均、天倪」。
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皆囿於物者也。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筋力之士矜難,勇敢之士奮患,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廣治,禮教之士敬容,仁義之士貴際。《徐無鬼》
囿於物者:
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方且為物絯,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眾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何足以配天?《天地 》
所謂「風作則萬竅怒呺」,「地籟、人籟」是也。
庄生文筆極暢,我最喜歡的寓言是逍遙遊與秋水。「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荀子曰『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傅山評之曰:『老荀逕被漆園先生瞞過,亦可謂不讀書者矣。莊子真有世出世有之妙,糟老那得知?』
說『知人而不弊於世,以天人至人為理想』,對夢蝶的庄生才公平。
還是莊子比較帥
是的,你沒看錯,是莊子,單從表面看,他老人家確實算不上現代標準中的好看,有據可查的畫像還有點嬰兒肥,但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遺世獨立的翩翩莊子,後來竟成為了無數讀書人心嚮往之的精神圖騰。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齊名,之所以說他帥,除了道家呈現給我們的浩瀚宇宙觀,還有莊子那極具浪漫主義風格的寓言故事,這也引起了我對他個人的好奇。
引用三個小故事,也許能夠略知一二。
1.對事業-《莊子·秋水》
莊子釣於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lèi)矣。」
莊子有一天在釣魚,不是在休閑,可能真的是家裡揭不開鍋了。這時,來了兩個楚國的大夫,請他去當國相:「我們的國君希望把國家大事交給您,讓您受累。」
要知道,戰國時代,楚國最大,兵強馬壯,又物產豐富。楚國要莊子去做國相,大概相當於世界500強排名第一的公司要請你做CEO,這種誘惑怕是一般人都抵擋不了,況且莊子的境況大家都知道,那是真的窮。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tú)中乎?」
但莊子仍然握著杆子在釣魚,頭都沒有回地說了一個故事。他說在楚國的田野里有一隻烏龜,這個烏龜平時生活艱辛,在污泥濁水裡奔波覓食。可是有一天楚王把它請到了宮中,給它吃好的住好的,到要祭祀的時候就把它給殺了,裝在精美的盒子里,放在祭壇之上。如果你是烏龜,你是願意在楚國的祭壇上呢,還是在水田裡待著呢?
結果可想而知,莊子拒絕了楚王,仍然貧窮,依舊自由。
2.對家人-《莊子·至樂》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莊子晚年喪妻,惠子聞訊,前去弔唁,卻看見莊子坐在棺材旁,兩腿八字張開,手拍瓦盆伴奏,唱起了歌。
想像一下,這個人是不是瘋了?老婆死了,還這麼高興,惠子自然也是這麼想的。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惠子說:「伉儷多年,同床共枕,她為你養兒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是不是做得太過分了?」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說:「你錯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傷!但我仔細想想,從前她未生,不成其為生命。更早些,不但不成其為生命,連胚胎也未成。更早些,不但未成胚胎,連魂氣也沒有。後來恍惚之際,陰陽二氣交配,變成一縷魂氣。再後來,魂氣變成一塊魄體,於是有了胚胎。再後來,胚胎變成嬰兒,成為生命。現在又變成死亡,這一生就像春夏秋冬時序的演變,多麼相似。現在她離開我家小屋搬去天地間的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歌歡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這樣一想,我便節哀了。」
當然,這不是誰都能理解的!
惠施雙手奉上一袋賻金,放入瓦盆,暗自罵了一句「活見鬼」,便告辭了。
這是莊子的哲理,一切都在互相變化,生與死是自然現象。
3.對朋友-《莊子·徐無鬼》
莊子送葬,過惠子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莊子送葬,到惠子的墓地,回頭對跟隨的人說:「郢城有個人的鼻尖上沾了白粉,像蒼蠅的翅膀一樣。讓一個名叫石的工匠用斧頭砍掉這點白粉。工匠揮動著斧頭,帶著呼呼的風聲,聽任(斧頭)去砍白粉,白粉被削得乾乾淨淨,(郢人的)鼻子卻一點沒有受傷。郢人站在那裡,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將工匠叫來,說:『請你給我也試試看。』工匠說:『我曾經確實能夠砍掉鼻灰。但,我的配手已經死了很長時間了。」
莊子和惠子是好朋友,生前好像看不出,兩人以鬥嘴為樂,直到惠子死後,莊子終於表明了心意,講完故事補上了最後一句。
「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自從先生(惠子)去世以後,我沒有(辯論)對象了,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從此以後,莊子真的不再講話了,二十年,一直。
在我看來,莊子的真正魅力在於,既不「入世」,又不「避世」,姑且「游世」的人生哲學。
在莊子看來,你不必學儒家成為標準化產品,也不必學釋家拒絕任何添加劑,當然,你也可以學,只要你還是你,就好。
此處應有請獨立完成作業
讀完《莊子》之後,我已經永遠不相信奇蹟和捷徑。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黑暗中標好了價格,但是,你,看不見。
這世界就是個虛擬遊戲,莊子不想玩但又不得不玩,一個「自暴自棄不求上進」的玩家,等待回歸的那一天。
莊子帶給我的啟示不在於選擇出世還是入世,而在於出世時不憤世,入世時不受世所限。
抑鬱了的時候,對自己洗洗腦,還是有用的。
本我是蝴蝶,自我是莊周,超我是莊子的思想
求逍遙卻因求逍遙永遠不能逍遙…………思想不如老子但超過孔子…………
先秦是百家爭鳴,大家輩出的時代,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等都是在各自領域制霸的存在。現在選文學價值最高的莊子來說一說。《莊子》33篇,分為內,外,雜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他說自己的創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其中寓言是主要的方式,不僅數量多,還在於這些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構成形象的世界。我最愛背的就是逍遙遊的前幾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以豐富的寓言盒奇崛的想像,構成了瑰瑋詭麗的藝術境界。作為哲理散文,它不以邏輯推理為主,而是表現出形象恢詭的論辯風格,用比喻象徵的手法代替邏輯推理的論述。和《韓非子》相比,都是善用寓言,《韓非子》中的寓言故事居先秦散文之首,主要取材於歷史事迹和現實,很少有擬人化的動物故事和神話幻想故事,沒有超越現實的虛幻境界和人物,體現了他法家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舉個例,守株待兔,鄭人買履,濫竽充數,買櫝還珠都出自《韓非子》。
莊子的語言行雲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其句式錯綜複雜,富於變化,喜用極端之詞,有意追求尖新奇特。有賦的鋪陳和詩的節奏。
推薦閱讀:
※為什麼總覺得現在的女星中絕色美人沒有以前多了?
※用尼採的崇高理論解讀《哈姆雷特》?
※看到一幅畫,你第一反應是感受形式美或意境,還是思考畫面表達的意思?
※為何人們畫馬都喜歡畫側面?
※怎麼評價阿迪達斯「這就是我」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