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和「錄」是否是同源字?
隸有隸屬的意思,錄有錄取的意思,似乎是主動和被動的關係,兩字讀音又相近,古碑帖中也出現過混用,使我懷疑是不是類似於「受」和「授」的關係?求解
「隸」是「逮」旳本字,從「又 (右手)」持「尾」,像抓住之意。
「隸」造字本義不詳,但從字形衍變來看,從「祟又」,右下從「米」。其「隸」形是「又米」合形訛變旳產物,這個表示「隸屬」旳字與古「隸」字無關。
「錄」或為「漉」「盝」等之本字,是瀝出水的樣子,下面是貨真價實的水滴,不是尾巴,上方也與豬頭類旳「彑」形有別。
「録」才是記錄旳意思。樓主所謂「録取」也是「録而取之」,先要登記在冊,謂之「登録」。現在網站「登録」依然因用此義。
因此所謂「隸-錄」形近義近實皆無稽,「古碑帖混用」之說似乎更加失察,不知可有實例。長得一點不像好嗎?
還是那句老話——不看正體字,等同於被流氓耍。
這兩個字沒有任何關係。
先說隸。題主的提問裏說「隸有隸屬的意思」,想必是受簡體字的影響,把隸當成了隸。其實隸是逮的本字,是定母質部字,而隸中作聲符的是柰而不是隸。錄是後來的俗體寫法,正體作彔。古文字中彑和彐常相混(可以參考陳劍「釋彖」,那篇文章對這個現象有過討論)。彔是來母屋部字,和隸雖聲母有點相近,但韻部相隔太遠,是不可能通的。
判斷同源字,必須牢牢把握的原則是「聲近義通」,字形不必拘泥。同源字也有可能有好幾種寫法。關於同源字,可以參考王力的「同源字論」,他還遍過一本「同源字典」,專門用他總結的方法整理同源字。
但有一點,王力的工作遠未達到精細,只能算是對同源字的初步整理。裡面有不少結論是值得商榷的(比如他認為冶、熔是同源字,其實從音上根本沒法講通)。然而同源字的界定,雖然有「音近義通」這個標準,但在實際判斷時還會有不少舉棋不定的時候。「音近」大抵有一定共識,但「義通」就受太多主觀因素影響了。很可能有完全不同來源的兩個字,在演變過程中碰巧「音近義通」,而這樣的字,在當前的判斷標準下,也自然被歸為同源字-----這無疑是很沒道理的。
西語和漢語畢竟還是有區別的,研究方法不可能完全相同。王力的方法,絕大部分是借鑑的西語研究經驗。其實西語有一特點是漢語所不具備的,那就是讀音的變化可以完全反映到詞形變化上來-----而這點對研究同源字,恰恰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德語的suchen(尋找)---besuchen(拜訪);arbeiten(工作)---bearbeiten(審查),若按「音近義通」的標準來看,很難講二者的意義有何想通,但從詞形上,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得判斷這是同源詞。這點是漢語不具備的,所以漢語的同源字研究,容易不改進方法,沒有辦法深入開展。
哎呀....跑題太遠了-_-#
變成繁體顯示就不會有這種問題了
推薦閱讀:
※「斷」和「繼」這兩個字的相同部分(?)是什麼意思?
※甲骨文的「化」字字形怎樣分析?
※為什麼偏旁「方」的右上部總會有一個「」結構?
※「亓」是什麼字?
※「一二三四五」一直到十,在古代是如何造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