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製造業是怎樣衰落的?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英國金融,技術,人才,信息,都足夠發達,為什麼製造業會迅速沒落,請問英國製造業出路在哪兒。


如果用更長的時間來看,英國的製造業一直在衰落。

1776 年,英國人瓦特在英國賣掉了他的第一台蒸汽發動機,英國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同時也開起了英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如果那時有世界工廠這個說法)。 為了壟斷自己的「世界製造中心」的地位,英國禁止出口任何可能透露英國工業核心的技術,以及禁止任何這方面的人才離開英國。當年在英國一個有技術的人離開英國的難度無異於錢學森回國的難度。

當年無論德國、美國還有其他國家,都向英國派出了數量龐大的工業間諜,例如在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人將德國的企業家稱為是最卑鄙的工業間諜,於是在1887年8月崇尚手工工藝的英國人頒布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註「德國製造」字樣,為的是將價廉質劣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區分開來。當然,美國法國的工業實力儘管在德國之上,英國在技術上對美國也是一直佔有優勢,可以說整個18世紀以前,英國這個國家牢牢地坐穩了工業老大的地位,直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就是製造業老大,而美國或德國像極了戰後剛剛準備振興製造業的日本,改革開放前期的中國。

我們看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 以電器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美國人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
  2. 另一項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新和使用:德國人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3. 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帶動了電訊事業的發展: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

我們再看看以上三點發明誕生的國家,就會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沒有英國啥事了,美國和德國成為引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角。世界製造中心本來應該不是美國就是德國的事情了,但是因為一戰和二戰的原因,實際一直真正取代英國的製造大國就是美國,德國雖然在工業享譽盛名,但始終沒有坐上真正的老大。

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的工業革命,但是似乎已經沒有製造業什麼事情了,很奇怪,現在即使百科詞條也改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並備註「第三次工業革命一般指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這次革命中,即使美國的輿論、國家政策和資本都拋棄了製造業,轉而追捧高新科技企業。美國的下蛋的雞從底特律變成了矽谷,將不掙錢的製造業移出美國其實是符合美國整體利益的。同時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似乎也轉移到了日本的名下,依舊很奇怪,德國依舊是老二。二戰對於德國的打擊遠高於對日本的打擊,無論是人口的喪失,機器設備被蘇聯的沒收,還是東西德國的分治。當然,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戰和二戰這三件事情使得原本很強壯的英國越來越衰落。

而德國因為成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弄潮兒,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敗國,一次比一次敗得慘,但是在排名上居然做到牢牢地佔據著壓死英國的地位,並超過法國。可見科學技術的正能量比戰爭失敗的負能量還要大(和日本崛起一樣不能忽視美國的幫助)。

當然,現在是中國取代日本德國,在數量上成為製造業大國的階段。我們都知道著名的克虜伯大炮,這個工廠的鋼鐵冶煉技術就是該廠老闆阿爾弗雷德·克虜伯親自當間諜從英國同行那裡騙來的。今天的中國大約屬於美國或者德國在製造業數量超越英國,但是在質量上正在努力學習的階段。

失去製造大國地位,並且製造業一百多年來一直在持續走低的英國,是靠什麼一直在維持自己的發達國家的地位和生活水準?

  1. 大船爛了三千釘,這個老牌工業國家,家底還是有的,比如勞斯萊斯、賓利、捷豹、蓮花汽車什麼的,都是奢侈品牌。論工業技術,以英國的人口和面積來看,不需要太多,勞斯萊斯的飛機發動機足以傲視世界了。
  2. 有人會說英國的金融保險,這個還是只能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比如黃金交易量達到世界黃金交易總量的80%,但是因為在美國的設計下,世界早就不是金本位,而是石油美元,黃金交易量的100%又如何?只是一個貴金屬交易市場罷了。但是這點優勢在除美國以外的別國面前還是很耀眼的。美國人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削弱英國的金融地位,而且一直做的很不錯。但英國的底子還是有的,舉個近一點的例子,比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巨無霸的存在,2016年滙豐銀行控股公司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公司排名第68位。
  3. 前兩點可以說一直在衰敗,只是沒到敗光的地步,底子很厚短期也看不到敗光。但是英國的文化產業,現在流行說創意產業,絕對不可小看,舉一個例子,英國搖滾樂演唱組甲殼蟲樂隊,又稱披頭士。我以前看過一個資料,現在回憶不起來出處,是說甲殼蟲樂隊風靡之時正是英國經濟疲敝的時候,要是沒有甲殼蟲樂隊,英國那些年進出口貿易就是逆差,正是因為有甲殼蟲,光靠賣唱片進出口就實現順差了。即使今天,甲殼蟲樂隊的唱片還在以每年幾百萬張速度銷售,屬於躺在棺材裡面掙錢。英國的文化產業,包括旅遊、電影、電視、音樂......這些無煙的工業,不僅僅沒有衰敗的跡象,而且以遠高於其他經濟發展的速度在發展。

有人說道撒切爾在80年代的政策,我也說兩句,和我們多數勞苦大眾對歐洲諸國的認識不同,也和我們長期受到的教育宣傳不同,二戰以後長期以來,英國以及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其實是比我們中國還要「社會主義」的國家。高稅收高福利的政策本身就有其比美國這樣根正苗紅的資本主義國家更左派的做法,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國營企業很多很強大,以法國為例,法國的國營企業最高峰幾乎佔到國民經濟以及製造業半壁江山以上,法國鐵路是國營的,法國電力和郵政也是國企,法國眾多的保險公司是國營的,雷諾汽車是國營的。歐洲國家一直有著這樣的傳統,那就是左派上台就買一些股票,國有化一些企業;右派上台,就賣一些企業股票,私有化一些企業。所以這個國有比例一直是變化的。

身為右派的撒切爾也是處在這樣的狀態上台的,英國本身就是一個富於國有化傳統的國家(女王的名義),英國皇家郵政,英國石油公司(BP)這樣著名的公司都是國企,在撒切爾之前英國國企產值佔GDP比重11.5%,這個和美國這樣的國家相比實在太多了(美國5%)。美國只有寥寥不多和民生軍事相關的國企,記得有一個和水利有關的,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是美國最大的國企,常年靠撥款生存,近些年靠債券(艾森豪威爾政府稱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是「臭名昭著的社會主義」典型)。通過撒切爾的改革,英國的國企如願的佔到了英國GDP總量的5%。

西方世界一直有這樣的思想,就是說國企意味著效率低下,私人經營意味著高效率。因此美國這樣的國家成立國企的時候就沒有預著去掙錢,基本依靠國會撥款生存。我們從撒切爾上台時英國國企的比重11%來看,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比例,數量也就是幾十家,何況這些國企中有著大量不是製造業的企業,諸如鐵路、郵政、銀行、英航、供電這樣的服務業;而即使是製造業,諸如捷豹、勞斯萊斯、BP、英國鋼鐵公司、羅孚等製造業也依舊存在,並沒有因此而消失。佔GDP總數才幾個點的下降,而且這幾個點並不全部是製造業,私有化實在是不能引起製造業發生質變的比例。

但是還是應該注意到私有化導致一些英國本土的製造業不再是屬於英國的,國外資本有機會收購這些企業。比如用英國著名的MINI Cooper就因為寶馬收購羅孚集團而成為外資(相對於英國)。勞斯萊斯汽車公司也被寶馬收購,勞斯萊斯發動機的汽車發動機部分也被寶馬收購了。不得不說,德國製造業買了英國製造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企業對製造業的執著。對德國的「工業執著」我補充一句,那就是儘管很多國家產業升級就會拋棄製造業,但是並不是必由之路,從德國不僅不放棄甚至還在擴大自己製造業的領域來看,製造業發達和成為並保持發達國家身份是不矛盾的。並不是說發達國家就必須放棄製造業,甚至一定放棄低端製造業,我以前的客戶就是德國企業,從他們的辦公用品來看,德國本土依舊保持有文具生產,日用小家電,工業印刷等並不高端的製造業,只是不會在我們中國的市場上看到而已。

所以,英國製造業的衰落是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持續而緩慢的發生的,並不是私有化或是國有化的拉鋸戰可以左右的。


英國的製造業,說「衰落」,有點不太合適。

英國是主動放棄了一部分中低端製造業,只保留高端製造業。重點發展文化娛樂、金融等高端服務業。

這個政策取得了預期效果。

英國的文化娛樂、金融業等發展的很好,服務業中的其他類別發展也很好。

保留下來的高端製造業並沒有隨著被放棄的低端產業一樣衰退,發展勢頭依然良好。

可以說是轉型成功的例子。

所以不建議說英國製造業衰退了。

而是英國主動放棄了部分製造業。

==============================================================

(英國的區位遠離荷比盧法德核心區,位置來說並不是特別好,能發展成現在這樣,轉型成功的功勞不小。

還有就是英國放棄部分中低端製造業,也有很多工人失去工作。找不到工作的本地人,和從世界各地「抽血」來的年輕有為外國青年,以及搶奪低端工作的各地偷渡客,造成了社會有些「撕裂」,這也是主動放棄的一部分代價。

回頭詳細分析)

==============================================================

第二個問題,英國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誰知道英國精英們是怎麼規劃自己國家未來的呢?

我只能講講英國現在的發展趨勢。

英國有很多比較優勢。

於是英國徹底發揚自己英語國家、前世界金融中心、前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等比較優勢,發展高端服務業。

比較優勢哪裡來的呢??當然這有歷史上的原因。

如果你學過高中歷史,那麼應該會記得,法國是高利貸帝國主義,德國是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而英國,是殖民帝國主義。

複習一下,雖然百度很low,這種小問題百度百科還是可以解決的。

高利貸帝國主義_百度百科

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_百度百科

軍事封建帝國主義_百度百科

托拉斯帝國主義_百度百科

這些分類,如果你是歷史愛好者,就會覺得這幾個詞總結的很棒。

你不是的話,這幾個詞可能會讓你產生迷惑。

因為在歷史書上,闡述的太不清楚了。兩句話描述,然後告訴你英國是殖民帝國主義,法國是高利貸——這誰能懂??

如果有人能從各個角度分析描寫,最後總結成一本歷史教材的輔導書,這本書不以考試通過為目的,單純就是闡述清楚為什麼我們歷史書里是這樣寫的,就好了。

比如,可以從歷代沙皇為什麼自殺的暗殺的那麼多,俄羅斯為什麼不停的發起戰爭,為什麼打輸了沙皇要死,沙皇和俄羅斯貴族之間是什麼關係??

闡述清楚,一下子就能讓人理解俄國為什麼是軍事封建帝國主義了。

這就很棒。

好了,不扯了。

回到英國。

殖民地帝國主義_百度百科

「在大量侵佔國外領土的同時,英國又進行了大量資本輸出。「

「英國最大的壟斷組織也是產生在壟斷殖民地原料生產和銷售的領域。「

「英國對外投資的收入,不僅超過了對外貿易的收入,而且超過了工業的收入,英國成了典型的殖民帝國和食利國。「

記住這些。

二戰後,殖民地紛紛脫離了英國——————又加入了英聯邦。

英國不再直接控制殖民地了,但是作為眾多殖民地的紐帶,英國一定程度上成了英聯邦國家的金融中心。以及一些殖民地遺產,還有作為宗主國這麼多年的積累,英國有了一筆龐大的「海外財富」。

同時因為殖民地與英國大多是「和平分手」的緣故,殖民地的很多當地「買辦」沒有被「清算」,依然還是這些國家的「上等人」。

這些人對英國的好感度非常高,甚至很大一部分自己就成了英國人。

這也幫助了英國能順利成為這些國家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

至今全球性的大型金融組織還是只有美國、英國、法國有。(每個大洲都有幾個駐點的那種不算)

每個列別都找幾個範例吧。

全球範圍內運作的英國金融企業比如滙豐、保誠、巴克萊等。

全球範圍內運作的原料生產有bp,力拓等。

剛才殖民帝國主義說的三點,資本輸出,壟斷原料生產和銷售,前兩個有標誌性企業了。

銷售類的話,就沒有依然很強的標誌企業了,畢竟殖民地基本都解放了。

不過我們比較熟悉的太古集團,怡和集團,這些都是當年控制殖民地銷售用的工具。

其實英國和法國都不怎麼需要製造業就能活的很好。尤其法國,那塊土地作為農業用地簡直就是天選之地。

德國還停留在製造業被搶走就失去一切的的狀態中。

說說英國的海外資產。

日吹們總是喜歡說,日本根本沒有失去的20年,而是海外再造了一個新的日本——別開玩笑了好不。

英國才是海外再造了一個英國。

日本真的不算。

對比一下日本海外資產,連購買的美國國債也算進去了,一些資產簡單來說——如果美國不高興隨時就被剪走的,其實大多是羊毛資產。

英國石油公司控制的都是世界範圍的大油井,這種公司日本是不會有的。

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紐倫港),同時又是英聯邦紐帶和金融中心的好處就是,各國的富豪都會到倫敦去管理生意——可以說是「抽血」。

英國從外部「抽血」有多厲害呢??

2017全球億萬富豪榜_福布斯中文網

福布斯全球富豪榜2017。

篩選功能可以選擇居住地,非常好用

這個功能很棒,我們來看看住在英國的超級富豪有多少。

我們可以看到,居住在英國的富豪極多。

大量的非英國富豪住在英國

一共70個

這一點跟其他強國差別很大——甚至美國也是美國國籍的更多一點。

德國的全是德國人

法國的全是法國

日本的全是日本人——哎,有個韓國人

中國的也全是中國人

為什麼是英國呢。

我也說了,英國就是一些前殖民地的金融中心,殖民地慣性給英國帶來了許多好處。

這些人在英國可以遙控自己全球的生意。

如果算上不常住英國的,但每年固定一兩個月呆在英國的,更多了。

光服務這些富豪每年都能創造多少gdp了,更不用所勞合社等大量金融機構創造的gdp。

大量全球性機構的存在,每年巨量的資金在倫敦交易。

這也是英國之所以敢放棄中低端製造業的底氣所在。

所以英國發展的現狀就是,大力發展以金融業為首的高端服務業。

在這之上發展文化體育娛樂業。

有戰略價值的企業控制好,比如英國石油,力拓等。

高端製造業搞好,科教文衛事業搞好,製藥、高端發動機製造等都是暴利行業。

大學教育要好點,畢竟英聯邦國家中上層階級的孩子正一茬一茬的往英國送呢。

英國現在還是站在逼格高地的。

比如許多英國前殖民地中高層教育子女務必以英式口音為標準,去英國上大學。

資產配置也會投入一部分或一大部分在倫敦。

有些人甚至直接就入了英國國籍。

英國發展文化事業天然就有優勢。

當然也是英國的歷史傳統吧,我記得上次在知乎看個帖子,吐槽英國的,裡面有人提到,英國人有個愛好是寫書????!!

總之英國輸出的文體娛產品還是極多的。


去工業化是必然發生而且不可逆的


英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老百姓吃糠咽菜給大小商人打工的商業國家,工業革命剛好只是發生從英國發生,然後席捲了歐洲和北美而已。
現在隨著日不落帝國實力的衰落,自然國家本色越來越明顯,重商主義。


英國從一定意義上說其實根本沒有放棄製造業,現代金融業捏住了所有製造業最大的命脈-生產材料的定價權
這命脈捏手裡後直接導致你輸出原材料獲得的收益多少完全由別人決定
成千上萬製造業工人的命運不是工人手中,而在city的那幾幢大樓交易員手裡


說一千,道一萬,英國的製造業規模經濟上不去,而成本原本就上升得最早。

工業經濟中,製造業競爭,很快就越過了炫技階段後,就會回到最後關頭的拼內功:成本消化。

為什麼說中國製造業是發達國家粉碎機,那就是低人權優勢與低環保約束的成本消化能力。而這並不能持久,重點就會回到規模效應上。

規模經濟要求市場儘可能地擴張,國際貿易終究不容易搞掂,國內貿易起碼保個基本盤。這就是為什麼德國實行關稅同盟統一自己,用歐元統一歐洲市場;美國用標準化統一國內及國際市場。

人才與科技優勢,英國人在尖端技術與小眾高端消費品方面還會有優勢,大規模生產的可能性不大了,除非與中國緊密合作,關鍵看中英SinoBrit Synergy是否抵消得了BritEuro Synergy。


你去歐洲查查他們日本汽車的工廠在哪裡再來看看吧。
英國這種國家,只有全球化才是英國的未來,所以必須開放市場同時在他國市場有一席之地。

英國的製造業未來去看GOV的報告,議員們吵來吵去每天,秘書們還是要正常上班的。言簡意賅一個詞,smart。


我覺得撒切爾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她的領導下英國轉型,從製造業國轉成了以金融為主的國家。隨著集裝箱和全球化的進程,私有企業開始外包降低成本,撒切爾當時決定英國需要轉型,頒布了一系列政策,開始調整進出口稅率,鼓勵企業把製造中心轉移到低成本國家。所以當時英國北部伯明翰和曼徹斯特這種製造中心和港口城市就日益衰敗,好多工人失業,因此那些城市好多人可以說對她是恨之入骨了。漸漸的,英國從一個manufacture 國家轉型為financial centre。


我個人認為她的決定還是很正確的,其他答主也有提過,英國雖然很少有製造業中心,但掌握了不少高精尖的技術。就拿英國造船業來說,從昔日的輝煌到現在只有建造小型遊艇和漁船,連海軍的艦艇也是由韓國船廠建造。但英國在海運界地位還是無可撼動。再者,倫敦也是幾大金融中心之一,掌握著資本很多時候就已經足夠了。

以上是我的拙見,如果片面或者錯誤,希望大家多多指出。


中國有句話叫盛極必衰。。。


好奇問一下,有多少身處一線製造業的人,在附和這個問題?
我見過的都是心存敬畏的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英國的製造業並沒有「衰落」,而是在整個經濟和就業比重中下降,但製造業產值以及生產率並沒有下降,而是在正常地增加。如果這都能說成是工業衰落,那麼八大工業國就沒有一個不是在工業衰落。三產超過二產是經濟發展的規律。

有一些基本事實還是要搞清楚。比如佔大頭的運輸設備製造。現在英國本土汽車廠都被外資收購了,英國衰落了是不是?但事實是這些被收購的汽車品牌並沒有將生產遷出英國,設計及製造依然是英國人,GDP也算在英國。還有其他外資品牌在英國設的廠,比如習慣性點錯科技樹(人人都愛過百公里時速的除草機!)的英國本田。運輸製造依然是英國製造業的大頭。這又怎麼能說是一個國家的製造業衰敗了呢?

與其說是英國汽車產業失敗了,不如說這是英國國企體系的失敗。我們都知道british leyland幹得有多爛。

除了跟工程相關的製造業,英國的航太,醫藥,化工這些製造業部門一樣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誠然老英格蘭北部的重工業歷史已經基本結束了,但這和五大湖區傳統重工業的衰亡是一樣的情況。不要憑印象,還是要看數字說話啊。


因為很多製造業利潤率低呀……所以都給賣了....但是高端製造業,利潤高的,他們也捨不得賣呀。舉個例子,勞斯萊斯把汽車給賣了,但是你看發動機他們可捨不得賣....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利潤率又高,銷量又高。英國又是個小國家,搞製造業不咋划算呀


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下英國VG是怎麼倒下的,以及VG拆出來的各個產品線現在的現狀


瀉藥。其他答主說的很明白了…感覺我這個水平的沒啥補充的…
主要就是英國足夠小,放棄製造業,光靠科技和金融也過的下去。


這是製造業國際化背景下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經過程。

因為製造業是一個逐利的行業,在條件相同的條件下自然是希望在成本更低的地方進行生產。而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的是勞動力緊縮,造成高收入行業擠壓低收入行業的空間。例如同樣需要進行一定程度專業訓練,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高薪體面的金融服務業而不是普通的工廠製造業。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會是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走,並順由產業鏈慢慢向中高技術領域上移。對於發展中國家則恰恰相反,大多以低收入優勢為突破口,從勞動密集型生產開始,發展周邊產業鏈,希望能逐漸順著價值鏈上移掌握利潤最豐厚的設計與知識產權部分。然而同時,因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低端製造業又會再度出走尋找成本更低的國家。

這個現象有個渾名叫T恤期(The "T-Shirt Ph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幾乎是每個經濟體發展的必經之路。個人認為中國就是剛剛走過T恤期,現在是印度與東南亞正處在這一階段。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當然早早的經過了T恤期,這時就面臨著產業轉型的問題。其實所有的西方國家發達國家(G7)在國際化大潮中都經歷了這樣的問題(君不見川普每天都在哀悼美國製造業衰退)。作為轉型替代,日德選擇了高精尖製造業,法意選擇了生活形態輸出,而美國選擇了科研設計與知識產權。

英國因為歷史原因,作為西方世界舊的金融中心,選擇了銀行與金融服務業。目前來說英國仍保留有高檔汽車,航空引擎與精細化工等高端製造業,但低端製造業因為薪資水平的原因基本無法生存。在最近公布的財政分析中,服務業是英國經濟的唯一增長點(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目前來看該趨勢似乎無法逆轉。

然而,英國退出歐盟(Brexit)給英國經濟的未來走向蒙上了濃重的陰影。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過去英國在不受歐元拖累的同時享受著歐盟成員國的待遇。英國本土的服務公司,及跨國公司在英國的分部可以享受歐洲自由貿易區的種種便利。退出歐盟後,英國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必將受到德國及周邊如愛爾蘭得強有力挑戰。一旦金融行業從倫敦出走,英國服務業想要奪回曾經的地位只怕難上加難。


製造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

資本密集型產業是指需要較多資本投入的行業、部門。又稱資金密集型產業。如冶金工業、石油工業、機械製造業等重工業。技術裝備多、投資量大、容納勞動力較少、資金周轉較慢、投資效果也慢。
同技術密集型產業相比,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產量同投資量成正比,而同產業所需勞動力數量成反比。所以,凡產品成本中物化勞動消耗比重大,而活勞動消耗比重小的產品,一般稱為資本密集型產品。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需大量技術設備和資金。

前一次工業革命中成功的企業,自然而然對後一次工業革命有強烈地抵觸。

退歐的投票就表明,生活在City of London裡面的人,和英國剩下的地區,沒有什麼共同點,也就不難想像那些生活在倫敦城的政客在掌舵國家發展的時候,是不會考慮城外的居民和產業的。

  1. 資本家沒有能力轉型,因而沒有動力轉型。
  2. 政府沒有動力轉型,因而沒有能力轉型。

上次看了篇報道,英國作為老牌工業國家,現在出口排第一的是農產品,可想而知多落魄,不然亞投行也不會他是第一個跳出來的西方國家了,兩面投資的典範啊


其實從二十世紀初英國製造業跟德國比就漸漸喪失比較優勢了,戰後共識大搞國有化把大部分企業都搞成了半死不活的殭屍,撒切爾改革直接把他們都弄死了,然後就沒了,就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我國工業整體水平是否很落後?我國在工業上有哪些方面是世界領先的?
製造業該何去何從?
很多工廠或遷往東南亞國家或解散,為什麼不把工廠遷往三四線城市?
什麼是匠氣?什麼是工匠精神?他們有何聯繫?
近些年又開始提倡的"工匠精神"是被忽悠了么?

TAG:製造業 | 英國 | 經濟 | 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