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島由紀夫的《天人五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去惹塵埃。

本多於奈良,大抵是如此心情吧。

而這世間之事物,乃至於生死,也是一念。

看天人五衰不能帶著浮躁的心,越發平靜越有所悟,越有所悟,越發平靜。

阿透到底是不是天人,不重要了,

真正的答案是由你自己判斷。

這便是三島由紀夫。

這便是天人五衰。

所見甚淺。

不知所言。

還請見諒。

文by阿南


《天人五衰》是一部看似離奇卻有又在情理之中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三島向讀者展示了他個人奇詭懸異的幻滅美學世界。

本多繁邦晚年仍在尋找像清顯一樣的美麗胚胎,終日與和他有相同變態、猥瑣心理的慶子為伍。而他的義子安室透目光敏銳,有潔癖。

安室透自幼無依無靠,按理說應該善待供養他的本多,他卻偏偏想將本多踢下失敗者的深淵。

這是因為安室透覺察到本多的變態、醜惡,潛意識裡安室透和本多是一類人,自私而又現實。他們把自己的美學、意志當做一切,僅僅為了自我滿足「作惡」。相信自己的「天分」,認為自己作惡是完全「合法的」,安室透就是這樣一個自命不凡的人。

等到本多的變態被世人得知,本多更是遭到透的虐待。慶子想要教訓安室透,於是尋機約見他。。。故事終於到了高潮

安室透竟受打擊自殺未遂,雙眼失明,失去了他引以為傲、從容作惡的工具。 安室透為何自殺呢?有幾種可能情況

理由一:安室透發現自己只是他人的轉世,並不是能決定自身命運的人,為了擺脫命運而自殺

理由二:慶子告知安室透清顯、勛的人生經歷,安室透艷羨像清顯一樣的美麗胚胎。然而經過證實,自己並不是什麼得天獨厚的人,世界上多的是像自己一樣平庸、苟且的人,自尊心受到打擊繼而自殺。

理由三:安室透一心想要證明自己,如果自己是本多繁邦尋找的美麗胚胎的轉世,自殺才是安室透證明自己的唯一途徑。

需要注意的是,慶子並不怎麼相信本多堅信的「輪迴轉世」之說,慶子的戲弄進而導致安室透的自殺。為什麼說是「戲弄」呢?原因在於慶子所說明顯不符合本多的實際意圖,本多也僅僅想見證安室透的自我毀滅,扶養並非處於善意。安室透就這麼被矇騙了!

作者究竟塑造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一個純粹、單純的表面惡的形象,一個理智、已經擁有變態慾望的本質惡的形象,一個對自己毫無要求、卻總能鄙夷他人的膚淺惡的形象。

而作者為什麼安排安室透自殺未遂、雙目失明呢?這是為了引出本多對安室透是否是清顯轉世的猜疑和與聰子會面的情節。(並不僅僅想表現安室透的悲慘)

安室透究竟是美麗胚胎的轉世,還是一個模擬的亞種呢?聰子為何否認清顯的存在呢?

作者對這些問題均留有空間,給人一種頹喪、分崩離析的美感。

而這出悲劇究其原因,可以說是「懷疑原本深信的東西對人造成了難以想像的衝擊和傷害」。在小說結尾,庭院的寂靜和蟬鳴聲象徵了本多內心的失落和焦慮。

「如果清顯不存在,那勛、月光、透也不存在,說不定連我也……」,這實在讓人抑鬱沉重。作者筆鋒一轉,「來到沒有回憶也別無它物的地方」,於是一種空虛、匱乏之感泳上心頭。(「豐饒」即有「匱乏」之意)

作者想說明的是人失去信仰、意志之後的匱乏,我是這樣理解。


(摘自澀澤龍彥《三島由紀夫追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鄒雙雙 譯)

【按:此文作者系三島生前的密友,這篇書評很深刻的揭示了天人五衰這本書的創作意圖,先全文打出來供各位參考。如有冒犯到版權我可以刪除】

《豐饒之海》的題目又來,據作者自己講,是「暗示了月亮的乾癟和謊言之海,勉強來講,是重合了宇宙虛無感和豐饒的大海的意象」。這句話很準確的概括了用咒語束縛了三島氏一生的灰色虛無主義與由此開出的華麗文學之花之間的諷刺關係。

三島氏曾在《不存在體之美》這篇令人叫絕的隨筆中論述《新古今集》的美學,講述了「"喪失』被裝飾成佛堂飾物,『喪失』只有藉助語言的力量才能死而復生、回復」這句話的語言諷刺性,這些也都與三島美學相通,毫無疑問,他把自己比做了現代定家。

人們經常抱有這樣的疑問,西歐合理主義精神培養出來的三島氏,究竟有沒有真的相信生死輪迴這種荒唐無稽的觀點。即使不是生死輪迴,如果置換城天皇制或者飛碟等主題,疑問還是會存在吧。我以前在追悼三島由紀夫的文章中寫過:「人是因為有了相信的對象才相信,還是因為有了相信的意志然後才相信?」而只有不甘安居於虛無主義的相對主義之低於,總是探尋超越之道、逃脫之路的三島氏,才能想到這樣的主題吧。

為了證明「所有的思想都是相對的」這個命題,三島氏曾經寫下《歡喜之琴》這部戲劇(順便說一下,我並不欣賞這部作品)。正是在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對峙中,在部分上下的較量中,它們的滑稽性中才有著作為浪漫主義文學的三島文學的本質。敢於忽略言語表達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本質性差異,結合剛才的《不存在體之美》來講,虛無主義=相對主義=「乾癟的謊言之海」,英雄主義=絕對主義=「豐饒之海的形象」,這兩個相對立的等式是成立的。

《豐饒之海》四卷作品中,這兩個相對立的等式自始自終都在相互纏繞和相互否定中保持著平衡。用作者的話來講,《豐饒之海》是一部螺旋狀的小說。又據作者言,最終卷《天人五衰》理應說明「被溶於唯識論哲學的大相對主義中,(四卷主人公)都將進入涅槃」。

其死後公開的一部分創作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述:

想來,這個青年,自第一卷就出現的青年就是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的權化,是阿賴耶識本身,是本多的原型。

本多欲以死獲解脫時,透過窗戶,看見朝著光明的天空啟航的少年的身影。

據這段記述來判斷,只能認為作者在某個時期對《天人五衰》的結尾部分做過大幅度修改。因為主人公安永透在作品發表的階段,別說朝著光明啟航,由於對身是膺品的自我存在本身表示絕望,海自殺未遂以致雙目失明,與肥胖醜陋的瘋女結婚,可謂是被推倒了墮落天使的悲慘境地。而且,本多也沒有獲得一般意義的解脫。

或許,三島氏最早在腦中模模糊糊構想的《天人五衰》的大團圓,並沒有被不可知論的絕望般的灰色調塗抹得這般黑暗、這般寂寥。

如某評論人所言,我並無意將《天人五衰》籠統地斷定為失敗的作品,可能因為我感覺這部作品像是出乎作者的考慮和駕馭之外,之前一直被壓制的虛無主義開始大泛濫,一舉將作者內心的暗淡的虛無暴露了出來。此處呈現出來的正是「乾癟的謊言之海」。

誠然,這無疑是虛無的涅槃。可是本多繁邦最後抵達的根本不是解脫帶來的豁然,而是與雙目失明的安永透的內心取得奇妙協調的、所有人類意志的放棄,即不吉利的認識:「人活著本身也是不治之症」。「這不是屬於存在論哲學方面的冰,而是我們肉體本身的病,是潛在的死」。

如此一來,本多眼中映射的現象世界逐漸開始出現裂縫,不久後只能崩潰。小說最後,月修寺老尼致命性的一句話給出了沉重一擊,如同無情砸毀「易碎的玻璃雕花般纖細的世界」的佛教式相對主義的貼一樣。時間、歷史、宿命、悲劇,在瞬間灰飛煙滅,非常理智的見證者本多自己,隨著觸電般的某種解脫,而墜入了黑暗無敵的虛無深淵。

所有人都清晰地看到,此前一直充當見證者角色的本多在第三卷《曉寺》中變成了主人公,而《豐饒之海》自此以後明顯喪失了戲劇性,讀起來令人窒息難受。我認為這是因為作者與自己內心的虛無進行了凄慘的格鬥。

據創作筆記可知,《天人五衰》第二十九、三十章的細膩的風景描寫,幾乎是原模原樣地使用了作者昭和四十五年夏天採訪旅行時留下的筆記。《天人五衰》與其他三卷相比字數要少,出場人物的性格刻畫略顯粗糙。對於三島氏死後發表的這《豐饒之海》的末卷,讀者感到奇怪的大概是,八十歲本多臨終時的眼睛映照的從京都到奈良、從奈良到帶解的驅車路線,以及從月修寺(其原型是實際存在的圓照寺)門前開始不行爬上斜坡到達玄關時、炎炎烈日下的細緻入微的風景描寫。

十六年前,三島氏這樣寫道:「那破壞後的頹廢,那與死比鄰而居的怪異之生,正是夏天。夏天是絢爛的腐敗與新生的季節。昭和二十年到二十二、二十三年之間,我感覺盛夏一直在持續。那是一段凶暴無比的抒情時光。」

《天人五衰》中的最後一個夏天,雖然不是絢爛的抒情之下,但他終究是終結之夏,它寂靜無聲,充斥著災難來臨時的沉默,它是不管三島氏如何努力都沒能脫離的永恆之夏。這亦即所謂三島文學的最後一夏吧,我不由得為之感動。


從春雪開始讀到天人五衰,讀到結局之後突然有種,渾身上下一點兒力氣都沒有了的感覺。

本多選擇在最後這個時刻去月修寺找聰子,拖著生病的身子,體會清顯當年的苦楚,走過清顯在人生最後時刻走過的路,見到了聰子,可是聰子卻問,誰是松枝清顯?

換做是年少時期,我會把這當做聰子不願提起前塵往事故意裝糊塗,而現在我卻信了聰子的話,松枝清顯不存在的。

勛,月光公主,本多自己,也……

原來人生本就是圍繞著虛無而展開的,到了最後什麼都沒有留下。

悲情,熱血,禪意,罪惡,無所謂宿命,無所謂轉世,都是不存在的。

個人拙見,不喜勿噴。


三島由紀夫長篇小說豐饒之海第四卷: 天人五衰

在寫完這一卷天人五衰後 三島剖腹 並由弟子介錯作為終結.

剖腹實際上表現了他內心深處對「棄文從武」的憧憬,也表現了他對現實社會的絕望。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既不是藝術上走入死胡同,也不是肉體上的衰弱和崩潰,除了有一定的精神因素外,完全是一種為追求逝去的傳統而製造的轟動效應。

三島從小是一個體格瘦小,意志懦弱的人,這和三島小說中追求的肉體美 ,天人五衰中追求的肉體美是極其矛盾的.

強烈建議樓主從豐饒之海第一卷 : 春雪開始閱讀,這樣能更好的理解,輪迴-轉世 以及其中一些佛經中禪理的理解.

豐饒之海前後分四部曲——春雪,奔馬,曉寺,天人五衰.

川端康成把《春雪》譽為現代的《源氏物語》. 讀完春雪後,相信你會對那種王朝式的愛戀所折服.

男主松枝清顯 是 本多繁邦年輕時的摯友之一. 也是天人五衰中少年安永透的轉世前任. 小說最後一段與聰子再會。交談中,聰子卻否認了清顯的存在,表示這一切只是本多的夢。最後整部小說起了一個結語做為全劇的終點:「這是個毫不出奇、閑靜明朗的庭園。像數念珠般的蟬鳴佔領了整個庭院。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聲音,寂寞到了極點。這庭院什麼都沒有。本多覺得,自己來到了既無記憶也沒有任何東西存在的地方, 一切歸於虛無。

三島的文學特徵結合了日式的浪漫以及貴族的情趣以及對王朝的嚮往,從豐饒之海中可以了解到他嚮往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他右翼的執著.


安永透不是精緻的冒牌貨,他是真的。《春雪》里提過「心生則萬法皆生,心滅則與骷髏無異。」當本多遇到透,他已衰老,透是他反觀自己的結果,包括清顯、勛、月光公主,他們和透一起組成了本多不得不面對的「天人五衰」。


天人五衰

《天人五衰》是由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創作的超長篇小說《豐饒之海》的第四卷,也是最後一卷。

《豐饒之海》由《春雪》、《奔馬》、《曉寺》和《天人五衰》四卷組成。

其中天人五衰是對肉體崇拜與死亡的探索篇。

三島由紀夫在寫完《天人五衰》後,將最終章的原稿交給了編輯後,隨即剖腹自殺。留下了遺作《天人五衰》。

《天人五衰》以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為背景。

本多收養疑似輪迴後的少年安永透為養子,本多一心等待透二十歲的到來並希望由此證實他是金讓轉世;不料本多的好友慶子因為看不過安永透對本多的暴力相向以及一系列行為,而將轉世之事向其全盤托出,本多因此與慶子絕交。

安永透在讀過松枝清顯多年前留下的夢的日記之後,為了證明是不凡的天才而自殺,但未能成功而雙目失明。

他渡過了二十一歲而未死,但已意志消沉。

而本多因為窺視的醜聞遭雜誌報導,決定拜訪六十一年未去的月修寺,與聰子再會。交談中,聰子卻否認了清顯的存在。

本多付諸一生研究的輪迴在其腦海中,打下一個問號?

故事也就結束。

零星思索

安永透出場時是一個自命不凡充滿驕傲的青年,他隱約有著不屬於這個世界的自覺。

文中也有寫到「因而塵世間沒有任何足以約束自己的法律與規則。他只消裝出一副被世俗的法律所羈絆的樣子就足夠了」。

他認為自己是屬於世界之外的,於是一開始便裝出一個普通人所應有的樣子活著,而其自身卻在冷冷地審視外部世界。

他透過望遠鏡在瞭望所里透過望遠鏡的小孔觀察船隻進港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也與其獨特的個人特徵相對應。

有人說,豐饒之海指的就是月之海,存在於月球上的巨大坑洞。稱豐饒,實則是貧瘠。

可能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我們的人生一如豐饒之海一般,虛有豐饒之名,卻實則貧瘠。

在這個犬馬聲色的世界上,尋求慾望的滿足。不管我們得到多少,付出多少。最終不可避免的要走向自己的「天人五衰」。

而人生的虛與真,幻與滅。都不過是一紙生命水墨畫上的虛實幾筆。

誰是傳世大作,誰是孩提塗鴉?意義又在哪?

浮生若夢,何為醒?

我想這就是三島由紀夫,虛實之夢破碎的思考,以及明知一片飄葉終會飄零而下,卻逆流而上的緣故吧。


。就本人來講,感覺它同海邊的卡夫卡有種相同的蠱惑力。(或者因為都是林少華翻譯的緣故?有人批評林少華翻譯之風格迥乎作者,然而我覺得他這種風格很get我)。作者一開頭就拋出存在主義,所目及皆存在。對於海的描繪。妙不可言。整個故事也充滿玄奧感,(還沒有看完豐饒之海,隱隱get到輪迴。)天人之五衰與透後來的敗壞應該有緊密關係才對。透一直處於喪失,最終庸比常人,亦失卻了他『用來肯定他漂亮的最漂亮之事物。』也就是他的衰敗吧。接樓上,坐等有價值的回答。


結合前三部來理解的話,《天人五衰》的主題應該是:

「俗世對純粹美的模仿」

——以及,這種模仿的必然失敗

解釋一下,松枝清顯、飯沼勛和公主的形象以及他們的輪迴是以純粹的直接設定展開的。而到安室透這裡,從對轉生的質疑開始,三島不僅質疑了自己的設定,更借松子之口推翻了前三部作品的全部邏輯。「豐饒之海」這場大夢,明確的還是三島的那一套精神,美是純粹的,是為了美而美的,純粹是美的,是超越善惡的,但這兩者都是不可得的,不可模仿和表述的。不僅安室透的模仿是失敗的,甚至於清顯和勛,甚至於本多的全部想像以及三島的全部描述,都只是不那麼拙劣的模仿。這種純粹和美的幻滅,才能將其本身純粹化。


我是玩東方project,妖夢有張符卡叫天人亦五衰,才知道這本書,然後看完了豐饒之海系列的。可恥地匿了,坐等有價值的回答。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歌手、演員美輪明宏?

TAG:小說 | 三島由紀夫 | 文學 | 日本文學 | 豐饒之海 |